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儿童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丰子恺是中国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他的画主要是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或者现实场景。
2、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善于通过简练的画风营造独特的意境,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早期漫画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儿童题材。
3、丰子恺的画简朴有趣,画出了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感悟。
(来源:文章屋网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材简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能够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所要面对、所要努力实现的。小学语文首先是一种儿童的语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本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寻找到童年的影踪,产生诗意的共鸣,追寻童年的文化、文化的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要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习得言语的智慧。笔者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言语实践与运用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图中的内容连贯起来说一段话,真正落实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视听结合,引入古诗
课始播放《童年》的歌曲,并穿插一组古代儿童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了一组图片,你们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吗?请大家谈一谈。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儿童、有关童年的古诗。
设计意图:课始播放《童年》的音乐,再配上一组图片,不仅是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更是从学生内心激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味与留恋。
二、 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了解作者。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苍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2.理解诗题。
“见”就是看见的意思,那么“所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看到的什么呢?
三、 观察画面,感知内容
1.出示诗歌,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准“振”“樾”“蝉”的读音。“振”和“蝉”是翘舌音,而且“振”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樾:树阴。 意欲: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 振:震荡。
区别“振”和“震”。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做声。“振”是指人为的振动。
3.观察画面。
我们经常说,诗中有画,其实,这首诗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到底画了什么。(出示插图,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具体,说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在诗中圈出: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我们不仅眼中看到了这些物象,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圈画出:歌声、蝉鸣。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生将古诗读熟了,在理解古诗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振”和“震”的区别本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从字源上去理解,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对古诗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四、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一幅画,一首诗(板书:一首诗),古人说画中有诗,画能给我们美感,诗能给我们想象。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插入,小牧童在诗中会唱些什么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板书:动)
这小牧童怎么停下不走啦?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为了能捕到蝉,小牧童闭上嘴巴站到了树下,一动也不动。
3.再读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牧童?
4.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知了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笔者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作一些点拨:小牧童在歌中会唱些什么呢?为什么停下来不走啦?以此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的实践,进行语言的运用。再补充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年龄,深入到这首诗的内核,把握诗人的情感基础,触摸诗人的内心,将童年这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 拓展延伸,了解儿童
是呀,在古代描写儿童的诗句很多。出示: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补充一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达到积累内化的效果。同时,让我们也了解到古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激起当代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呼唤诗意童年生活的回归。
六、 读写结合,诗化童年
儿童代表着童年,童年有着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一份快乐,童年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在古代:
童年是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的那份天真纯洁;
童年是 的那份快乐;
童年是 时奔跑着的欢笑;
童年是 时的那份忙碌。
是呀,童年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首清新的歌,你听, ;
童年是一幅优美的画,你看, ;
童年是 。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填空,组织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是呀,童年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与惬意,有许多名人曾对童年做过精当的评价。出示: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法国〕 杜伽尔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 审美情趣 爱国热情
一、诵读优秀古诗文,提高审美情趣
优秀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优美的篇章,深刻的寓意,凝练的语言,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增添了无数璀璨的篇章。它的耐人寻味,它的深刻寓意,它的抒情豪放、它的委婉柔情,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感触至深。我们在“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看到春日瑰丽的画卷;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看到诗人的坚强个性;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感知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加强小学生古诗文的诵读,对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古诗文具有声韵之美和情感之美的特点,它的声情并茂,集意境美、韵律美、哲理性于一体,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些著名诗篇诗中有画、诗中有情,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启迪。诗人把自己的信念和情感蕴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古诗文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学生要借助诗中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构成诗文中的画面,实现诵读后的跨越。这样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品千古名诗佳句,增强爱国热情
古诗文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利用儿童时期记忆力好的特点,多背诵,多体会,用声音表现内心世界。诵读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通过阅读转为审美,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好的感染作用。《敕勒歌》一诗讲解中,我们形象地描述:阴山的脚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四面与大地紧紧相连,看起来好似牧民们的毡帐。蓝天下的草原翻滚着绿色的波涛,那风吹草低处有一群群时隐时现的牛羊。阴山是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雄伟辽阔的感觉。无比圆的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空是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诗人的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牧民的家乡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中,牧草丰茂,牛羊成群,忽隐忽现,整个草原焕发着勃勃生机。所以我们说,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才发现大草原如此美丽,多么需要我们热爱保护啊。一种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渗透到内心深处,成为生命的重要部分。
三、善于语言积累,提高语文水平
作者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寄托感情,抒发胸怀。情寄山水,托物言志,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情、景来创造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读者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诗歌包含的意境。欣赏山水古诗,就好比看名山大川,波澜壮阔的大海,让学生开阔眼界,扩怀,给人一种新的感觉、新的境界。比如读了《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不仅体会到了诗人的高洁清白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领悟到了作者绝不苟且偷生的高尚的思想,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生活信念。简单识记不能达到理解的目的,变被动为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地学会积累、探索。因此,我们应通过有代表性的诗文,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本身所富含的思想,让学生真正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实现或满足自我的需要,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能主动地去探索积累优秀的古诗文,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体会古诗文应引导学生多措并举,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诗歌进行扩写、缩写。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古典诗文斑斓多彩,不仅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四、培养诵读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初期的经典诗文诵读,可以不做严格的限制,只求熟读,自然成诵。孩子们没有什么压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倾心咏诵,不知不觉中,居然背诵了不少的篇章,大大增加了识字量,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诵读兴趣,让他们充满信心。少批评、多激励,只要有进步,就应给予表扬,每一个进步都要肯定,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儿童会被教师的诚恳所感动。家长要有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的习惯,适时加以鼓励,浓厚的兴趣自然会形成。为创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可在每周升旗后举行诵读仪式,宣传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古典诗文诵读,将传统的课前朗诵,变为同学们每天的自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古诗文的诵读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亮化着学校,陶冶着广大师生。
描写童趣最著名的诗句当数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表现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景,让读者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小时候过家家等游戏情景,也由此诞生了沿用千年的两个成语,即“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使人体会那种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写爱国诗词最为专长,但他那首著名的《清平乐・村居》,却属于农村田园风格,其中描写儿童的词句,廖廖数字,童真便跃然纸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和二儿,都在忙活着,小儿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读罢这句,一个顽皮淘气的孩童,就会浮现脑中。
童趣诗写得最为著名的,当属南宋诗人杨万里了。他多以儿童日常生活的瞬间为切入点,描绘出一幅幅浸润着童趣美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真是一幅活泼明朗、意趣天然的水墨画。“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午睡之后,窗前的孩子们在柳树下嬉闹玩乐,让生活多了一份乐趣和生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冬天,调皮的顽童将一块冰穿上彩线,当锣敲打,声音清越嘹亮,于是顽童越发用力,忽然冰块被敲碎,散落在地。这份稚气的乐趣和余景的玩味,让我们忘记了背景中冬季的严寒和冰冷。
刘克庄的诗作《鸟石山》,也是描写儿童的:“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孩子们的狂劲儿、野劲儿、疯劲儿,在这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诗人范成大在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诗人把儿童向往明媚春光的欢跃情态写得活灵活现。
儿时,都做过偷瓜摸枣的事儿,按常理,大多数孩子都会挨大人的责骂,可是在白居易眼中,偷莲的孩子却是这样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全诗没有批评和责怪,只有温馨的描绘,活泼可爱、天真无邪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采白莲,回来时却不知隐藏自己的踪迹,浮萍中竟有一条道在船尾闪现。这真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