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良好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良好习惯;家园共育

现在我所在的中班,从开始入园一直到现在我不断地观察发现:有些孩子不但学习习惯好,而且行为和生活习惯都好,上课注意力集中,平时还帮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擦桌子,搬床等,不需要老师的提醒,自己就能做得很好。有一部分孩子吃饭慢还不主动吃,要让老师喂,挑食,也比较霸道,玩具不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在参加集体活动中乱讲话,纪律意识不强,这些幼儿在常规行为习惯养成方面不断需要老师的提醒。不管在道德习惯、生活习惯、还是劳动习惯等的养成上急需要大力的培养,针对这些情况需要我们采取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

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幼儿生活在良好的文明环境中,别人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他会自然而然地学习,使幼儿的举止有礼,行为文明规矩。作为直接影响幼儿的老师要起到率先模范作用,在进餐护理时老师要求幼儿不说话,但是在进餐时老师说话,听见老师在说,孩子们马上也说。这就要求老师不管在任何时候让幼儿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每天早上每个在教室的老师都要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与孩子讲话的语言要幼儿化,孩子讲话时蹲下来耐心地倾听,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幼儿习惯的养成

二、利用《班级公约》规范实际教育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对幼儿来说,自觉性差、自控力弱,行为习惯容易出现反复,经常需要教育,也需要在班内制定适合幼儿的《幼儿守则》《班级公约》,对幼儿经常进行有说服力的教育。在开学初,幼儿拿来的玩具,孩子们非常喜欢,以至于在任何时候都自己去玩,破坏得厉害,平时怎么说都收效甚微,针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蔺老师,利用晨检完的一段时间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正式的关于玩具的教育课,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看破环的玩具,为什么成这样?破坏了怎么办?那什么时候能玩?孩子们回答得非常积极,完了我心想,可能还是不听。从第二天开始,没有幼儿随意去玩玩具,并且还互相监督,从那天直到今天孩子们对那些玩具老师说玩才玩,也不随意地破坏。正式的教育让幼儿明白什么是正确积极的习惯,哪些是错误的不良的习惯,教师检查与幼儿之间检查相结合,常抓不懈,最终“习以为常”。也需要制定惩罚机制,如果违反就会受到不能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坐小板凳,破坏玩具把你的漂亮玩具拿回来等的惩罚,运用惩罚法可以制止不正确的学习行为,纠正错误,使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作为增强动机作用的手段,要充分预测否定评价所产生的结果。通常是对一些纪律性差、鼓励表扬教育收效甚微的幼儿,采取负强化的惩罚教育,会有效果。

三、一日活动中教师的鼓励教育引导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观察幼儿,对幼儿的行为和习惯主要采取鼓励和表扬为主,对孩子的良好言行要积极评价,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老师要耐心地指导引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幼儿明白了道理,会马上调整,自觉地改正;对孩子的正确行为,更需要老师给予肯定和赞扬,幼儿的行为不断被正强化,对其他的幼儿也起到教育作用。在班里对几个帮助老师擦桌子的幼儿表扬后其余的幼儿也需要老师的表扬,在每次吃完饭后就有幼儿抢着来擦桌子。这种榜样对幼儿来说是看得见的,容易学的,效果也是比较突出的。

四、加强家园共育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事,更需要家长的配合,让好的习惯能在家校共育中落地生根。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和幼儿园是幼儿习惯养成最直接的影响源。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儿的习惯养成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所在的班级中2/3以上的幼儿是爷爷奶奶在照顾,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少。“隔代教养”对幼儿的溺爱,是使他们形成不良习惯的一个大原因,爷爷奶奶能包办的绝不让幼儿来做长久以来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有一个孩子是奶奶在喂养,现在自己不会咀嚼,看见饭没有任何兴趣,目光痴呆,不动手自己吃,吃饭已经是他们家长最头疼的事,我们也感觉很无奈,和他们的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时,发现奶奶给孩子的饭一直都是肉、菜都要剁成沫,吃饭由奶奶喂,没有让孩子自己吃,饭太烂不需要咀嚼,以至于养成吃不下饭菜,吃面条也是直接咽下去,吃烤馍咀嚼不动,幼儿的身高与其他幼儿一样,可是胳膊非常细,力气也比较小,让我们也非常担心,孩子的营养能么跟上。是奶奶在孩子学习自己用勺子吃饭、咀嚼的敏感时期使幼儿错失学习时机。有研究者认为,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行为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以至于现在没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家里成员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对孩子的疼爱以至于溺爱,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同步,有时还脱节。在学校好不容易养成的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的好习惯,回家后家长越俎代庖。行为心理学认为,21天以上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幼儿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园的配合和坚持。

幼儿园和老师要做好沟通交流,能让孩子在家园共育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利用早上、下午家长接孩子的时间与家长沟通,或者电话、短信、校讯通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观幼儿学校教育以及与家里幼儿的不同。最好在园里举行育儿讲座,让育儿专家、教师、家长能坐在一起探讨交流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困惑和问题。

幼儿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幼儿园、老师、家长共同努力,让幼儿获得好的习惯,幸福一生。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园合作 幼儿 良好习惯

《幼儿园指导纲要目标》(2004年)中指出,幼儿要“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的。然而,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园合作,只有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幼儿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 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1.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幼儿园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幼儿园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那么幼儿园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幼儿园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如果幼儿园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幼儿园的计划安排,那么幼儿园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园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如果幼儿园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一个良好发展的幼儿园,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幼儿园。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幼儿园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园合作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幼儿园等,对这些家长,幼儿园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幼儿园就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幼儿。

(4)组织。幼儿园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家长参加的幼儿园的活动是家园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幼儿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以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现象。

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的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活动。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怎么样、表现的怎么样,对幼儿园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幼儿园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园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幼儿园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育孩子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相一致。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园已经把好了幼儿在园那道关。那么,要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一致,家长就应该把好幼儿在家的这道关。让幼儿在园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①弥补幼儿在园表现的不足。在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②按幼儿园的标准要求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园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幼儿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 释

[1]叶圣陶教育文集.开封:河南出版社,1990

[2]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3篇

【关键字】习惯,养成,行为习惯,生活习,学习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是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是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很强的惯性,像转动的车轮。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如此。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年龄小,知识少,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一般来说,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形成。好的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在不经意间影响着人的一生。既然如此,那么小学生的良好习惯都有那些方面?这些良好的习惯如何养成呢?

一、行为习惯

生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发生,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心理上的行为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学习,有助于个人的生活,有助于以后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使其真正获得成功。(一) 规范制度,强化学生意识。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我们要激励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要勤下功夫,用心观察,从学生的衣着打扮、待人言行等生活表现来捕捉他们的内心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从小处去改变学生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树立榜样,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时刻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向榜样看齐、向先进看齐, 有了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能更好地巩固良好行为习惯。(三)客观评价,巩固学生习惯。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但相应的评价机制更能快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学校德育工作重要位置,制定相应的计划,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选择良好的行为。激发学生争当表率、争做模范的热情,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家校配合,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制定活动安排,使活动有序进行。还可以利用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听课,让家长和老师有更密切的联系,让学校了解家长的意愿,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从中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学校也在活动中找到不足。通过参加家长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一生的身体健康。”生活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好的生活习惯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让孩子乘着扁舟顺利的驶向人生的彼岸。作为孩子的领路人,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同家长及时沟通,循循善诱,让孩子在快乐中主动认识不足,积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一)引导为主,自主认识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譬如,小叮当是个爱美的女生,喜欢留长指甲,但是指甲缝里的污垢让细菌生长,让她看起来像个小巫女,而且一不小心指甲会断裂,鲜血直流。生动的例子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其中传递的信息,从而改掉坏习惯。(二)规范为辅,加强习惯培养。对于学生,在学校里就必须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头发、指甲不要过长,不要在衣着上与他人攀比,自己的学习用品也要摆得整整齐齐。另外,生活在集体中,除了保持好个人卫生,还要爱护班级的卫生,做到积极做值日,不乱扔杂物。这些要求要形成班级的明文规定,每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只有持之以恒,方可养成好习惯。(三)家长参与,提高习惯质量。孩子的一切毛病、缺点、坏习惯,都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其父母身上找到答案。作为家长,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一句脏话一口痰,都可能在无形中转嫁到孩子的身上。因此,家长要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自问是否能行。同时,家长也可让孩子担当监督员,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在监督中使孩子在内心形成良好的习惯概念,使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种子生根发芽,根深蒂固。

三、学习习惯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一)激发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它能使“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一旦有了自觉的主动行为,就会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老师长期的教育影响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从而增强孩子的求知欲,在学习中奋勇直前,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明确目的,要求指导相结合。没有目标的学习就像在黑夜中摸索,没有终点和目的地,学习者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适合的学习途径。帮助学生设置一个适宜的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发掘自身的潜能,自觉地积极地去学习。教师在学校指导,父母在家里指导,边指导边训练,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赞扬先行,科学激励伴成长。科学地激励学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哪怕再微小的成绩都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对回答有错误的同学,应真诚善意地指出,继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纠正错误,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能够在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使心中多一份自信,人生多一份成功的机会,生命中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方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好习惯 重视 家庭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2-02

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家庭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发展的课标。一个好孩子的开始是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对于行为意识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另一种话来讲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未来成人后的社会化生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提升人类教育水平,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求知求索的好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有四个阶段,前两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所以家长要在前运算阶段中,慢慢培养孩子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的习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事物,用敏锐眼光去捕捉关键,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他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辅助。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相当于给孩子隐形的翅膀,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家长也要给他们独立想象的空间,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忽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抛给答案。重要的是求知求索的过程,不是最终那个父母一句戳破的答案。比如,孩子喜欢问的: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声音,这个时候顺应他们的思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掘答案,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求知求索的好习惯,而不是找出一个定义性的答案。这样家庭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二、培养孩子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心灵、赞美的眼光这三者从某方面而言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普及的今天,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可塑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发现真善美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是一块天然的画板,父母做,孩子学,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其关键了。孩子的父母相互关心并且关爱老人和尊重他人,怀着善良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具体形象的例子才会让他们真正的去接受去领悟。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会耳濡目染,对于长辈的嘘寒问暖,对于朋友的坦诚相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慢慢的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比如一花一草等都是有生命的,让它们融入进孩子喜欢的童话中,引导孩子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花草做起,从赞美别人做起,从真诚对待做起,这比起说教更为深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去发现真善美,为未来的世界赞添色彩。

三、培养孩子学会自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管得多、管得细、管得频、管得死往往会适得其反,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第一步当然是生活自理。如果连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谈论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和更长远的发展呢?生活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无形间给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只要我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父母就会替我做的。”长远而言,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父母。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一点一点的积累生活经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慢慢形成独立意识。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注意量和质的转变,慢慢地父母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会理解习以成性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自理这个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是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强化。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也想成为好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提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良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5篇

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做事没有方向,有始无终的坏习惯,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帮助一年级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由于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感到非常新鲜,尤其是刚开学前几周,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伙伴、新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异常兴奋。原来幼儿园一直窝在教室里分不清楚上下课的他们,仿佛终于尝到了什么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课,他们就冲出教室,如同出笼的小野兽在操场狂奔,结果可想而知,重则头破血流,轻则大哭小叫。下课是这般模样,那上课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声交谈,有的嘴里吸着果冻条,有的才坐下又像弹簧一样跳起来冲了出去,原来他想起来要上厕所了,他们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铃声,从外面走进来上课的老师,他们全都没有看见、没有注意,或者说看见了还是继续他们的的事。等等事例举不胜举。所以每天要教育学生听见铃声进教室,坐着等老师,下课要及时上厕所,要做好课前准备。上课说话要举手,不能随便离开座位。不能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要随手捡起来,校园里慢步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服装穿戴整齐,有病有事要请假……总之,什么事情都要细细关照,什么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么事情都不忘示范指导。

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这些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可是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学会了,还不等于他们会按要求去这样做。要想让他们养成习惯,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坚持才能形成,还要经常检查,经常指导,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作为班主任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我们需要经常在孩子们耳边耐心唠叨,并且以身示范,让孩子们耳听目染,学会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对一,手把手教。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无辙。要知道矫正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过程,就好似一漫长的较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持久才有收获。有的学生做作业动作慢,有的学生握笔姿势错误,有的学生坐立不稳……这些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一下子改正过来,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刚提醒,转身之间他又那样了。又比如扫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扫帚满地乱划拉。就告诉孩子们,扫地要弯下腰去,用扫帚的整个斜面接触地面,按顺序从后向前扫。小角落就把扫把竖起来扫。抹灰时,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门上、讲台上留下一道道脏水印。我就教孩子们,抹布拧干再擦。排课桌要横里竖里一起看。劳动的程序讲得越清楚,指导越具体,孩子学会、学好的可能性越大,就越能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所以,班主任要在平时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励,多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一定能看见成效和回报。

三、养成教育重在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人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人付出更少,收获更多。对学生来说,有计划学习可以使学习的目标明确,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因此下面就培养学生计划学习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进行自我分析。(1)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同学们可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特点。各人的学习特点不一样:有的记忆力强,学过知识不易忘记;有的动作慢却很仔细。如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理解力强、并没有用题学习好;有的善于进行口算,算得用“好、较好、中、较差、差”来评价。二是和自己数学成绩的过去情况比,看它的发展趋势,通常用“进步大、有进步、照常、有退步、退步大”来评价。

第二、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催人奋进,从而产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的力量。没有学习目标,就像漫步在街头不知走向何处的流浪汉一样,是对学习时光的极大浪费。确定学习目标首先应体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次要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现状。当然还可以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家庭情况。学习目标要具有适当、明确、具体的特点。

第三、科学安排时间。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就要通过科学地安排,来达到这些目标。要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全面,在安排时间时,既要考虑学习,也要考虑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还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合理,要找出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如有的同学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于记忆和思考;有的则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外语等。高效,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一般来说,把重要的或困难的学习任务放在前面来完成,因为这时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而把比较容易的放稍后去做。此外,较小的任务可以放在零星时间去完成,以充分做到见缝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