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班体育游戏

小班体育游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第1篇

体育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学习中运动,在运动中学习,也是我的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一、在玩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知识

在体育游戏中,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得到了训练,同时还在游戏过程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许多的体育游戏除了幼儿要动动小手、动动小脚,我们还提倡幼儿动动小嘴、动动眼睛。通过发挥多种感官,使幼儿在游戏中既获得了身体上的锻炼,也获得了智力上的提高。如,在传统的体育游戏“拍皮球”中,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5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四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四下”。在“长高了,变矮了”的游戏中,幼儿主要是随着老师的口令变换身体动作,一会儿变矮,一会儿长高,从身体的动作中初步理解了“高”和“矮”,孩子们在运动中有了切身的体验,在锻炼体能的同时学习了数学知识,感受了体育游戏的快乐。

又如,在一些体育游戏中,常常要伴随着儿歌进行游戏,在“开红绿灯”的游戏中,要求大家一起念儿歌“大马路,宽又宽,警察叔叔站中间,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向前行。”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既学到了儿歌,又丰富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停车的时候要脚踩刹车,遇上行人要按喇叭等基本的安全知识,这样的体育游戏很切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也有利于幼儿掌握各领域的知识。

二、在玩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轮流与等待

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并不是单独地游戏,而是与同伴相互交往、共同活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中,孩子们逐渐地知道了与同伴一起游戏是快乐的,知道了在游戏中如何与同伴进行交往。

户外体育游戏以遵守规则和安全为前提,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尤为重要。所以,活动前一起探讨活动的规则,比如,应该如何与同伴一起玩?哪种玩法是安全的?这就让幼儿在讨论中积极尝试解决方法,共同建立起大家都认为是合理的并愿意遵守的规则,这样他们就玩得更开心、更快乐,争抢、拥挤的现象也会少了很多。

在玩户外大型玩具时,孩子们总能有秩序地排着队,一个接着一个攀爬、上楼梯,也能做到不推不挤,按照正确的方法游玩。当有个别幼儿违反规则时,孩子们还会主动跟老师反映,纠正他的不正确行为。在玩小型的木马玩具、摇船玩具的时候,因为能坐上去玩的人数有限,孩子们就懂得“你玩我玩大家玩”,他们会运用礼貌用语进行商量:“能让我玩一会,好吗?”有时,他们还会运用数数的办法,等待的幼儿在一旁从一数到十之后,他们之间就进行交换,用这种方法进行轮流玩,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孩子们就是在这样快乐的游戏中,学会了排队游玩,学会了轮流、等待等规则。

三、在玩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有快有慢,协调性也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胆小,有的勇敢,所以,在户外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胆小的幼儿在参与游戏时,往往会退缩,不敢参与。有的孩子会觉得滑梯太高,而不敢向下滑行;有的会因为用牛奶罐搭成的小路太窄,而不敢走。《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我们“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这个时候,我们就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害怕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陪着他们一起游戏,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先进行一些比较容易完成的活动,使孩子有成功感,有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他们挑战新的活动。在老师的鼓励下,和自己的反复练习下,少数胆小的幼儿都克服了自己的害怕心理,快乐地投入到了游戏中。

又如,在有些游戏中,幼儿也会面临失败,这会使幼儿产生挫折感,但是,游戏的趣味性又吸引着幼儿继续参加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得到了培养。如“网小鱼”的游戏规则是当念到“快快抓住”时,“渔网”落下,这时正好游过“渔网”的“鱼”就被网住,有的幼儿会因为自己被抓到而生气,不愿意继续参与游戏,这时,我就注意引导幼儿,告诉幼儿这是游戏的规则,要遵守游戏规则;也有的幼儿会不遵守规则,故意慢慢游,或还未到时就提前钻过去。他们面对游戏的诱惑,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控制。

四、在与体育玩具的互动中,幼儿的动作技能获得发展

幼儿园的一些户外玩具,有攀登、有钻爬,有滑梯,在一次次的游玩中,孩子们学会了攀登、钻爬,随之技能也逐渐提高了。少数幼儿从原来的不会爬,到现在的自由上下和迅速攀登,在基本动作的技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除了大型玩具,小型的一些运动玩具也能让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得以发展。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注意用心找到幼儿兴趣、要求、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结合点,及时调整玩具、材料,选择能引起幼儿多种动作的玩具,让幼儿自主活动,如,选择:球、沙包、圈、轮胎等。沙包可向远处投掷,既可以练习投掷动作,又可以练习抛接动作,还能把沙包放在头上顶着走或放在脚背上走,锻炼平衡能力;圈,既可以玩套圈、滚圈,又可以将圈放在地上跳、双脚跳、花样跳、侧跳等,还能用圈玩“开汽车”游戏。在幼儿与这些小型玩具的互动中,发展了孩子们的走、跑、跳、钻、爬、平衡等基本动作,为幼儿的运动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注意多提供材料,多创设情景,让孩子一边玩、一边思考:怎样更好地与材料互动,怎样自己变换规则,使游戏玩得更深入。

五、在体育玩具的一物多玩中,幼儿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在体育游戏中,玩具是幼儿活动的媒介,不同的幼儿对同样的活动玩具有不同的认识,同一种玩具孩子们会有不同的玩法。有时简单的一种玩具孩子们就能饶有兴趣地玩半天。如,给孩子一个沙包,引导他们自由地玩,结果他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有的放在肩上、头顶上、手心上、脚背上走,有的抛,有的夹在两腿中间跳……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把简单的东西玩出了精彩。

由此可见,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可“一物多玩”的玩具,给孩子创设一个可充分发挥的环境,让孩子在宽松的气氛中玩,激发孩子创造和探索的欲望。

参考文献:

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入园适应 小班幼儿 调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0

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幼儿刚入园时,大多数不能适应集体生活,会产生哭、憋尿、吃饭难、拒绝交朋友等不适应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幼儿身心健康,而且对家长造成了困扰。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其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如何使新入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获得安全感成为幼儿教师的难题,因此,研究幼儿入园适应是有价值的。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绍兴市幼儿家长与带过小班的教师。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向绍兴市幼儿家长发放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50份问卷,回收率75%。

向绍兴市带过小班的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160份问卷,回收率80%。

2.访谈法

通过访问一些幼儿教师、幼儿家长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入园孩子家长调查

表1 家长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情况统计(%)

从表1显示,幼儿入园前,46.0%的家长有为幼儿做入园准备意识,同时也有相应行为,40.7%的家长有为幼儿做入园准备意识,但缺乏相应行为,13.3%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这说明一半左右的家长为孩子做入园准备,并有相应行为,这种做法对幼儿入园适应是有利的。但也有一半以上的家长缺乏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行为甚至连为幼儿做入园准备的意识都没有,导致延长入园适应期时间,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访谈得知,小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他们觉得教育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将近一半的家长能够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没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多数家长对幼儿入园要做的准备感到困惑。

表2 新入园孩子哭闹,家长的做法统计(%)

从表2显示,孩子哭闹,72.9%的家长送完孩子立即离开,17.1%的家长偷偷离开,

在室外观望,10.0%的家长坐在那儿和孩子说说话,玩玩具。这说明大部分家长能理性地对待幼儿的哭闹行为,不让孩子的情绪影响自己。小部分家长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在室外观望,一旦孩子发现,会引起幼儿情绪波动。家长坐在那里陪着孩子,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幼儿的学习。

访谈得知,小部分家长认为陪着孩子能安抚他们的情绪,怕孩子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有带入园班经验的教师调查

表3 教师对幼儿家访的重要性认识统计(%)

从表3显示,幼儿入园前,60.3%的教师认为家访是重要的,39.7%的教师认为家访是不重要的。这说明五分之三的教师对家访的认识,有助于教师更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但将近五分之二的教师不重视家访,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访谈得知,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只要家长把孩子在家的基本情况表格填下,说明孩子的特殊情况,不必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双方都好。

表4 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教师采取的措施统计(%)

从表5显示,69.0%的教师认为在活动中增加有趣的环节,邀请幼儿参加,31.0%的教师认为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活动中会增加有趣的环节,邀请幼儿参加。小部分教师的做法是不正确,忽略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访谈得知,小部分教师认为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是因为对这个集体不熟悉,时间一长,幼儿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

表5幼儿不爱跟小朋友玩,教师采取的措施统计(%)

从表5显示,58.7%的教师以游戏的形式教幼儿交朋友,27.5%的教师让幼儿顺其自然,13.8%的教师拿他与其他幼儿相比,激发幼儿交朋友的兴趣,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知道幼儿出现不适应,是因为幼儿对园里的小朋友不熟悉。小部分教师的做法有欠妥当,若让幼儿顺其自然或让其与其他幼儿比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利。

访谈得知,小部分教师认为新入园的幼儿不爱跟小朋友玩是正常的,是因为幼儿之间不熟悉,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然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发现小班入园适应现状不够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和教师在入园适应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家长为孩子做的入园准备不足。

调查发现,13.3%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家庭无关。这些家长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教育好孩子不只是教师的事,如果没有家长的配合,也只能获得一半的教育实效。40.7%的家长有做准备的意识,但缺乏相应的行为,这会加深孩子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

调查发现,35.2%的家长偶尔带孩子和小朋友玩,15.8%的家长从不带孩子和小朋友玩。这些家长的做法不正确,孩子很少与外界接触,会使幼儿的适应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范围就变得狭窄。幼儿入园后,对幼儿园环境难以适应,导致幼儿入园适应期的延长。

2.家长过度焦虑。

调查发现,17.1%的家长偷偷离开,在室外观望,这些家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一旦被孩子发现,便会哭喊出教室找家长,这会增加孩子入园适应难度;10.0%的家长坐在那儿和孩子说说话,玩玩具。这些家长的做法会使孩子的焦虑时间延长,不利于教师课堂上的教学。

3.教师对幼儿入园前的家访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39.7%的教师认为幼儿入园前家访是不重要的,这些教师对家访的认识是不准确的。这会让教师没法仔细地分析新入园幼儿难以适应环境的原因,更没法帮助新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4.教师在幼儿入园后的引导措施不当。

调查发现,关于幼儿不参与集体活动,有31.0 %的教师认为让幼儿顺其自然为好。这些教师的做法是有误的,这种做法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对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有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对于幼儿不跟其他小朋友玩,13.8%的教师将幼儿与其他幼儿相比,激

发幼儿交朋友的兴趣,教师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而且还影响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27.5%的教师让幼儿顺其自然,这些教师的做法是不准确的,对幼儿身心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还会延迟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间。

(二)幼儿入园适应中的改进措施

1.家长需提前为孩子做好充分准备。

家长要知道:幼儿入园前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而要消除这些不适应,家长需提前为孩子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家长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分离焦虑;相信老师会照顾好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生活用品、学习用具);能力准备(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此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如带孩子去亲戚家串门、到集体场所玩等,让幼儿初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交往的安全感。

2.家长消除自身的焦虑。

家长离园时,孩子哭闹其实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时候家长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猜测,也不要舍不得离开孩子,更不要去观望。要相信幼儿园,相信教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还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慢慢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同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还要及时与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

3.教师要提高入园前幼儿家访的认识。

入园前家访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家访能更详细地了解幼儿的各方面表现,也能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交流,更能增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亲近感。因此,教师要重视家访,要提早进行入园前的家访工作,具体做到:了解新幼儿的具体资料(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给家长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家访与幼儿接触,初步建立感情。

4.教师对幼儿要有正确的引导措施。

幼儿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有两种原因:一是幼儿不常与人接触;二是对其他幼儿不熟悉。当幼儿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教师采取引导策略,通过亲切的话语,有趣的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不要置之不理,要是多次邀请幼儿,都不肯参加,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平时想方设法地引导幼儿参加。

四、结论

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小班新幼儿入园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对于不适应现象,家长与教师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增强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1

[2] 梁志. 学前教育学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6~109

[3] 姜红英. 父母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J]. 今日科苑,2010,2:178

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小班教学,优势

小班化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及方向,对小班化教育中小班教学的优势、小班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小班化教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一定的思考与分析,不仅有利于我国小班化教育讨论的深人开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小班化教育实践的顺利推进。

一、小班教学具备优势:

1、拓展教学空间。

当前体育教学的大班额,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足够的体育课堂活动空间,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发展,而小班化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些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能力。

2、小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学校资源。

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势必会引起班级数量减少,造成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学校需要的教师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实施小班教学,可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保持班级数量的稳定,不但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各项教育资源,还能提供更多的优秀教师岗位,解决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小班教学能够增加师生互动。

在小班教学模式下,学生受教育的实践条件得到改善,教师对班级的管理难度减少。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学活动就会更加有效,教师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随着师生之间比例的增加,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交流,来关注不同能力的学生,这样感情交流更加直接,增强了师生之间彼此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增强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4、小班教学能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手段的实施,由于学生人数少,这样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灵活多变,就可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同时小班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上述提到,小班教学能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多,这样教师就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各方面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小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班教学模式下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在此模式下,教学重心由教师转移向学生,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有机会被教师关注,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课堂气氛积极活泼,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也正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了充分关注与尊重,非常有利于他们养成积极参与、活泼向上的个性品格,培养其主体意识,为其今后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另外,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小班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班级规模的改变一定会带来一些问题应该在实施中多加注意,避免走弯路。以下是笔者所考虑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

1.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将不适应小班教学的教育新模式。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所以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多进行培训,对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还要转变教学模式,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小班教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教师适应小班教学模式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实施小班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往,得到教师的个别化教育,充分享受教师资源。其次,实施小班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该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以及家长明白小班化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学生参与的练习几率大增,但是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上增加了难度,并且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范围也变的狭窄起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小班化的体育教学教师和学生较近距离的接触,重视体育课堂调控与管理,并管理好体育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小组活动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分组的多种变换,如自由组合的分组;互帮互学的分组;、和分层次教学的分组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增加学生表现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观察,及时指导每一个小组的活动。

3.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反思。

为了更快更好地适应小班教学,教师要按时定期进行反思,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选择最好的解决发放,在适应中进步,出了教师之间的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看到最直观的症结所在,及时进行反思和优化。

三、小班教学的发展展望

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第4篇

二期课改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趣味的运动;强调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以往我们对运动的“狭隘”理解只停留在所谓运动就是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二期课改的学习,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运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幼儿的信心,使幼儿变得更积极、主动。因此,“运动中如何激发幼儿兴趣,体验运动快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为教师在开展运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现今的教育,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引导与发展,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情绪体验对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注重幼儿愉悦情绪的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活动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去实践,才有可能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可见,情景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对幼儿习得知识、掌握经验、养成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则显得尤为适当。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更能让幼儿进入情景、进入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运动中也同样如此,在情景化的环境创设中,先让幼儿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然后通过游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虽然关于幼儿运动研究的内容不少,但涉及二期课改背景下小班年龄的运动研究较少。因此,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运动情景创设,而是一种情景游戏相融的更为立体、开放、整合的教学手段,及它与幼儿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切实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能力和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

为了全方位了解小班幼儿运动与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我从教师与家长两个角度设计了调查问

卷,各发放50份,总计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有效。通过整理、归类,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班幼儿运动与能力发展情况分析

1.小班幼儿基本动作发展迟缓

基本动作主要指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登等动作。而在问卷中94%的家长与91%的教师一致认为,小班幼儿普遍基本动作发展迟缓,走路摇摇晃晃,有些孩子甚至不能独立完成;很多孩子不会双脚离地跳跃等等,这些对幼儿运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

2.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不明显

兴趣是激发幼儿运动的最根本动因,也是其情绪体验的重要因素。问卷显示,76%的家长认为小班幼儿不善于运动,对运动的兴趣还未形成;83%的教师认为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后,对运动逐步产生了兴趣,但每个幼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与运动能力发展不均衡,导致兴趣达成度也不同,总体表明,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不明显。此外,94%的家长和89%的老师都表示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受运动器具影响,色彩鲜艳、有声音、会动的、大型的运动器具幼儿普遍较感兴趣,而对于其他的运动器具或运动缺乏兴趣。

3.教师对小班运动组织与开展的能力缺乏

问卷显示,95%的教师没接触过小班幼儿,对其年龄特征与动作发展特征缺乏了解。94%的教师提出不知道如何组织与开展小班幼儿的运动,对活动开展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缺乏,能力缺乏。

二、小班幼儿运动与能力发展情况形成的原因分析

1.家长过于保护

调查发现,幼儿家庭组成结构多数为4+2+1,造成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的现状,怕孩子跌了、摔了,不愿放开孩子的手,特别是老年家长。82%的家长表明,对于孩子不愿意走路或爬楼梯或奔跑等要求,基本上都得以满足。

2.家长教师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所以大家都知道智能的发展很重要。从问卷中可以看出,73%的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大大忽视了孩子的健康问题,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导致了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能力的缺乏。又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安全尤为重要,87%的教师害怕幼儿在运动中有什么闪失,集体活动较多,选择的内容较枯燥乏味,幼儿没兴趣,也没有积极的情绪体验。

3.社会资源的缺乏

调查发现,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城市居民,早上出门,晚上回家,除了在小区里转转,其他时间都是在几十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中度过的,这就局限了运动的内容。

另外,现在的社区对老人的活动空间逐渐重视与丰富起来,但是对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环境的创设、资源的提供,造成孩子们无处可玩、无处可运动,这样对幼儿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4.幼儿园运动活动课程形式单调

通过问卷调查,89%的教师都表明,如今幼儿的运动只有区域

运动或户外运动,很少开展高结构的运动,因此,对组织开展集体运动能力缺乏。

5.运动活动硬件设施缺乏

93%的教师一致认为,幼儿园缺少开展集体运动的器具与材料,特别是适合小班幼儿的教玩具。此外,集体运动需要较大的活动场地,因此造成教师很少开展集体运动,组织活动能力逐步

下降。

三、小班幼儿运动中运用游戏情景的成效

选择本园2014年9月入园的80名小班幼儿为实验对象,根据研究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情景游戏教学,一年后,对实验对象的若干情绪体验进行了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通过数据统计,科学合理地验证此课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1.实验前后测试结果比较

表1 幼儿运动积极情绪的比较(观察)

从表1可见,在“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乐意尝试每个运动内容”方面,幼儿实验前后测试有显著差异,而其他方面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幼儿运动积极情绪有显著提高。

表2 幼儿运动情绪稳定性的比较(观察)

从表2可见,在“摔跤或碰到困难不哭不叫”方面,幼儿实验前后测试有显著差异,而其他方面有极其显著差异。说明幼儿运动情绪的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表3 幼儿运动能力的比较(测试)

从表3可见,在“乐意尝试不同爬的方法”“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方面,幼儿实验前后测试有显著差异,而其他方面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幼儿运动能力有显著提高。

2.结果分析

(1)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运动

创设自主选择的运动游戏情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景”。要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应该遵循游戏活动的这一显性特征,幼儿园运动场景的情景化为幼儿运动提供了“联想的场景”,既能使运动呈现出显现的游戏功能,又能使一些运动技能隐含其中。游戏的场景有效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运动的欲望。

创设童趣盎然的运动游戏情景

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能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满足,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关键。提供的运动游戏情景要丰富、有趣,从外观上能吸引幼儿。运动游戏情景与幼儿运动呈动态互动状态,运动中孩子们有成功的体验。教师将运动游戏赋予故事性,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练习某一动作,而是自发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故事环境中运动,这其中故事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掷沙袋,对于幼儿这一动作略显枯燥乏味,简单地投掷并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我们将这个动作创建于幼儿所熟知的动画片《奥特曼》上,将绘制好的怪兽贴于墙上。在投掷活动开始前,叙述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兴趣,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自发用沙袋左右开攻打倒怪兽。这一故事性的运动游戏情景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调性,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的正义感。

创设直观形象的运动游戏情景

户外运动活动的特点是幼儿自由度大,特别在幼儿分散活动时,运动游戏情景的直观性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年龄越小此现象越明显。所以,对于幼儿我们要让他们能够同时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的直观感受来进行思考。通过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达到发现和运动的目的。同时使其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每一个直观的表象和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情景的创设与游戏情节的展开,形成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思想过渡,满足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自主运动的兴趣。如,我们充分利用户外操场上一条蜿蜒的小路,提供装有水的可乐瓶,一休哥的头饰等用具,让幼儿看到运动器械后,回忆起动画片中一休抬水的情景,产生相关联想,明确此运动情景的活动内容和具体要求,这样的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运动,同时也能培养幼儿探索、发现与联想的能力。

创设安全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同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现有的运动力,让幼儿既获得成功又受到挑战。自主选择的运动相对比较分散,整个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以幼儿安全为前提,要确保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首先,器械的提供及场景的布置一定要牢固安全,在维修、增弃、消毒等方面形成常规制度。大型运动器械一学期维护一次,一月消毒一次;小型运动器械一学期增弃一次,一周消毒一次。其次,在人员配备上要充分,运动器械有专人保管,幼儿户外活动时确保每个场地有教师或保育员负责看护指导。

(2)借助语言情景,让幼儿轻松愉悦地运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更为明显。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他们都会积极地模仿,教师在运动中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活动状态。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共同运动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积极丰富的表情等方式来激励幼儿主动投入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在运动前,教师采用猜谜、儿歌、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以积极的情绪引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并且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能立即进入角色,更加大胆地模仿各种动作,幼儿在老师积极情绪的引领下兴趣激昂。特别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存在于行动中,这种活动前,教师语言、情绪的支持,使孩子感到老师就是好朋友,会轻松愉快地投入活动,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活动的质量。例如,一次我准备带孩子们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接着,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起小老鼠偷吃东西的样子,孩子们马上和我一起做起来,还有的幼儿说:“小花猫要来抓老鼠了!”我马上接口:“对了,小老鼠要注意了,小花猫会来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孩子们运动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确了“我们今天玩什么”。

在运动中,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励他们更加愉快地参加运动,使幼儿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例如,一次投掷活动,幼儿拿着自制的布球在旁边打大怪兽,因为已经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拿起布球就打起大怪兽,并对幼儿说:“来,我们一起来做奥特曼,消灭大怪兽。”这时,他们一下子来劲儿了,一个个抢着打怪兽,并能坚持到最后,玩得也非常开心。从幼儿最初的运动状态来看,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对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动作已经没有兴趣。但当老师参与活动后,为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的活动,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因此,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活动情绪,及时地给予支持,以利于幼儿主动活动。

在运动后,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给予评价,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展开活动。这样不至于使他们的情绪失落,也为以后的活动做准备。可以了解幼儿的需要,也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支持性的评价,让他们明确可以怎么玩,还可以怎么玩得更开心。例如有一次玩大型玩具,要结束了,孩子们都有些不情愿地离去。对我说,“我还想玩。”我也用夸张的表情对他们说,“其实,我也想带你们再玩一会儿。可是,我们得回去想一些还要好玩的办法,等想好了。我们再来玩,好吗?”孩子们都高兴地说,“好的。”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就请他们说一说,你想怎么玩。有的说想在大型玩具玩捉迷藏,有的说想在草地上滚来滚去……我也同意他们的想法。翘起大拇指说,“这些办法真好,我们下一次一起来玩。”同时,也对个别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小朋友,下次玩可别忘了擦汗。”“××小朋友,下一次找一个好朋友玩还要开心有趣呢!”“××小朋友,下一次玩的时候要走得慢些。”孩子们都欣然答应了,情绪也非常好。

由于是小班幼儿,平时我设计的运动还常以小动物贯穿整个主题。在练习跳的时候,就扮演小白兔、小青蛙;练习跑的时候,扮演小马;练习钻爬的时候,扮演小乌龟、小老鼠等,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对运动的兴趣逐渐提高,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竞赛性游戏和规则性强的游戏不适合幼儿。过多的语言要求、规则限制会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游戏情景中边说边做,寓简单要求于带领幼儿所做的动作中则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让幼儿玩得开心。

(3)投放合理材料,让幼儿充满自信地运动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运动的延伸。

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例如阳春三月,幼儿经常看到长风公园的风筝飘在天空中,每次都会兴奋地大声喊:“风筝!风筝!”可是,对于幼儿来讲,放风筝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一同收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并在上面画、粘贴各种有趣的图案,有长长的鱼尾巴,有可爱的小动物头等等,最后系上绳子,我们的风筝就完成了。只要有风的日子,我就会请幼儿拉着绳子跑起来,我们的风筝一下子就能飞上天空,幼儿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老师投放了一定的材料,既能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需要,又让他们在大肌肉方面和智能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也大大地提高了。

选择生活化的材料,使幼儿乐意操作

小班幼儿对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颜色鲜艳的、形象可爱的材料特别喜欢。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喜好,把幼儿在生活中看到的、认识的、用过的实物,经过加工后做成他们的运动材料。比如,薯片罐穿上铅丝和小棒就变成了小滚筒,小手帕画上眼睛就变成了小娃娃,小脸盆穿上绳子就成了小拎筒,长袜子塞进海绵就变成了软棍,饮料瓶上贴小动物的头就可以玩打怪兽……总之,要把材料变活,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材料的兴趣,进而乐意操作

材料。

提供满足幼儿不同水平发展的材料

根据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的发展。如,在投掷游戏中,我设置了大小不同的投掷箱,有的口小些,有的口大些,有的高些,有的矮些,有正的,有斜的……在这些蕴涵着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材料中,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激情昂然,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从多种角度锻炼了投准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视觉运动能力和运动准确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运动的适应能力。

在材料构建上注重整合性,从而推进幼儿的自主运动

二期课改的运动课程要体现整合性的教学原则,也就是说,运动要体现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我通过构建整合性的材料,让幼儿与其互动来达成目标。因此,在实践中,我所投放的运动材料的整合性体现在:一是多种运动方式的整合,即一种材料通过不同方式的投放,可以激发幼儿不同的运动方式与材料互动或是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操作;二是多种领域内容的整合,即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使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挥。

例如,在《给小动物喂食》中,我在地上、树上、大型玩具下、绳子上都放了仿真的食物,幼儿有的弯着腰在地上捡,有的钻进大型玩具捡,有的踮着脚在树上摘,还有的跳起来在绳子上摘。而且,当他们找到食物后,会很兴奋,有的幼儿告诉同伴自己找到了什么食物,有的还会告诉我他找到了哪些食物,还有的幼儿在喂小动物吃的时候,会高兴地对小动物说:“××小动物,我给你吃××。”活动中,教师通过将一种材料以不同的方式投放,激发了孩子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弯腰、下蹲,有跳,有钻等等,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动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对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也自然地展开着,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都有了提升。

正是通过创设游戏情景,借助游戏语言,让这些运动器具和材料“活”了起来,使幼儿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例如,在玩滑滑梯、毛毛虫、平衡木时,我让幼儿学做环保小卫士,让幼儿把滑滑梯当做小山坡,把毛毛虫当做小山洞,再把平衡木当做独木桥,让幼儿翻过小山坡,爬过小山洞,走过独木桥栽种一棵小树苗,幼儿一下子非常感兴趣,非常投入。又如,在玩方彩球时,为了让幼儿练习夹物并脚跳的技能,我采用了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小兔,一边念念儿歌,一边练习夹物并脚跳,幼儿完全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再如,“投篮”“运西瓜”“月亮和地球”“赶小猪”等游戏运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篮球。游戏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运动,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最终形成健康自信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4.

小班体育游戏范文第5篇

随着近年来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加之教师编制紧张,数量有限,特别是人们对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大,在中小学特别是高中形成了一些“大班额”和“特大班额”。

高中“大班额”现象的出现,导致学校校舍、师资及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相对减少;因为教室太挤,一部分学生要么离黑板太远,要么太近,造成学生近视眼越来越多;由于教室人数太多,造成教室空气质量下降,有的学校连学生做课间操的场地都没有:更直接的结果是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班额过大,一是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对全班学生把握不过来,造成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二是由于部分学生课堂听讲不专心,精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弄不明白,理解不透彻。三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不够,不少学生得不到较多的表现与发展的机会。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学模式的限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堂课指名回答的学生人数很有限,班里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当陪客。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大班额环境中,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能有效增加每个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也就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大班额背景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明确新课程理念,强化小组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组织方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科学合理分配小组,积极主动团结协作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中需要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但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有合作行为,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课堂的空间形式,所以应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组织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大班额的特点,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进行“同质”分类,再进行“异质”组合,使其成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并以4人(一组即前后两桌4人)为一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再对“同质”人员进行组与组间的互换,尽可能地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间“同质”,从而使分组逐步科学、合理。对于大班额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而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显著好处就是,学生根本不需做大幅度的移动即可实现小组互动,从而减少合作前的准备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不能出现组内个别成员无所事事,搭便车,共享别人的成果,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一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要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而教师的理解和欣赏,对正在倾听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表达,要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表达。三是要指导学生学会互助合作和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成员间相互帮助、支持和鼓励,共同进步,进行互助合作必须照顾其他同学的感受和需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对人宽容。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善问会问。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从语文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典型段落、文章结构和中心进行质疑。

三、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抓住重点难点设疑

大班额由于人数多,学生思维活,路子广,点子多,小组合作学习会产生教师始料不及的知识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高中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但好面子,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怕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受到感染,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疑。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不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合作伊始,就应围绕课文内容抓住重点难点。交流的内容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主题要明确、合理、必要、清楚,要有思考价值。凡是自主探索已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合作交流。如在教鲁迅的小说《祝福》时,笔者给学生的问题是“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他杀?谁是凶手?”祥林嫂的死是小说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引导学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从祥林嫂接触的人物开始分析讨论,看起来鲁四老爷、四婶、小伙计、柳妈、“我”都和祥林嫂的死没有关系,而正是这种“无主名无意识的集体”(钱理群语)构成了杀人团伙,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最后把祥林嫂推向了死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最终明白了鲁迅这篇小说的反封建性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适时转变教师角色,及时指导多元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引领者、组织者,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讲解者、命令者、检查者、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无所事事者,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适时点拨、指导、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是要多给学生帮助指导。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点拨、指导;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发现制止;当小组完成任务时,及时表扬奖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二是要鼓励不同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有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三是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把对一个人的孤立考评改为在同类人的背景中考评。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把自评、组员互评、组际评比、师评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凭借这些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更有力的合作行为,充分发挥评价应有的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堂是复杂多元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尽管研究的证据都支持小组合作学习,但总不能让学生一直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仍然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教师来讲解,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在大班额下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次数过多,时间过长,或者次数过少,时间过短,都达不到效果。所以,教师一定要精选那些有必要、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坚决杜绝大班额下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现象,这样才能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目前大班额无法改变的现实下,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的交流,可以提高大班额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项目名称:本文为“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论文,课题号:GS[2014]GHB145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雒兴萍.如何提高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