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同学的姐姐

同学的姐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同学的姐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同学的姐姐范文第1篇

我的同学毛俊杰,今年大约10岁左右,他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蛋像红通通的苹果,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张红红的小嘴,看上去帅呆了!

他很爱学习。同学们都喜欢他,在学习上,他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记得那是上二年纪的时候,我们班来了很多老师听课,同学们吓得一个个目瞪口呆,老师提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毛俊杰却大胆的举起了手,正确回答了我问题,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他很爱帮助人。同学们都喜欢他,每次班上他,看哪一个同学摔倒了,他几主动把同学扶起来。你说他可不可爱。

我爱我的同学,更爱毛俊杰。

同学的姐姐范文第2篇

摘要:童化即儿童化。这里指从儿童的感观、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认识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教师应该读懂儿童的文化,了解儿童的思维,进入儿童的世界。

关键词 :童化 语言 视角 思维 情感

所谓童化,即儿童化。这里指从儿童的感观、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认识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近两年,笔者所在学校招聘多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以充实师资队伍。在培养这些新教师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择优录取的教师,虽然大多数具有丰富的数学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理论素养,但是投入教学实践中却特别容易偏离了儿童的文化,脱离了儿童的生态,让数学给孩子以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并最终使数学学习与学生保持冷峻和遥远的距离。如何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我想教师应该读懂儿童的文化,了解儿童的思维,进入儿童的世界。

一、童化语言,与学生经验对接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受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影响,有时人们语言的沟通也会产生隔阂。正如作为相对阅历丰富的教师和涉世未深的儿童之间就会产生沟通不顺畅的问题,要跨过这个坎沟,就要关注学生的经验,说学生能懂的语言,使师生不同层面的经验也能无缝对接。但教学语言的儿童化,并不是像一些刚接触孩子的青年教师们所理解的单纯模仿孩子说话,拖长音使用“娃娃腔”,或使用一些语法混乱的语言,将“小手”说成“小手手”……如,我在执教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东南西北》一课时,考虑到对大多数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已经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根据给定的这一方向,记忆其他三个方位的方向,还是有些困难的。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并容易地记忆各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我就把握孩子的学习特点,结合孩子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熟悉的儿歌——《东西南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在课上让学生通过回顾儿歌,结合儿歌内容边读、边指、边记的形式,理解记忆各个方向,体会方向的特点。儿歌,节奏鲜明,语言简单,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童趣,易懂、易记。如,帮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有的教师会设计这样的教学语言:话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从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重复、无限等与循环小数概念有关的

关键词 含义。

二、童化视角,与学生感同身受

小学主的数学学习内容,在成人的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孩子的眼中,也可能是很难理解的。用儿童的视角,选准儿童能接受的角度,才能促进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真实舒缓地成长。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虽然知识内容简单,对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乏味,类型多,又相似,需要记忆和区分。如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对学生而言总是容易出错。于是,老师们就开始让学生反复地背诵运算定律和性质,让学生在茫茫的“题海”中重复再重复,结果学生苦不堪言,但还是收效甚微。同样对此现状,著名的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则认为:“想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出错,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老师要读懂学生,才能满足其需求。”于是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徐老师就假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到讲台前,两位学生模拟到他家里做客,见面时,他和两个学生分别握手,然后说:“( a+h)×c,我是c,他俩是a、b,我得分别和两个人握手。”接下来,他又演示了另一个场景,还是这两个学生到他家来做客,但是他却绕过了男生,只和女生握手,顿时引发大家哄堂大笑。徐老师这时正色说:“你们觉得这样不礼貌是不是,但这样的错误却在大家计算中常出现,乘法分配律的重点就在‘分别’两个字上:”我想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就再也不会犯同类的错误了,教师要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有时就得下一个台阶,退到学生的层面,和他们同一个平台,用同一个视角看待问题,方能寻找解决根本问题的策略,不曾身临其境,怎能感同身受?

三、童化思维,与学生思维碰撞

小学生处于逻辑思维较弱的阶段,这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抽象性产生矛盾,而教师正是构建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如何让学生清晰地感受教师的想法呢?那就要深入了解儿童的思想,就要像儿童那样思维,在自己的头脑里回塑,甚至重建儿童的心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简单地用自己固有的思想去对儿童进行比照或排斥。如果教师总是试图用形式化、严谨性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思维,那么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计算教学时,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高度概括的计算方法后,经过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扎实的目标要求。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无法厘清计算原理,在无法追根溯源的基础上,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会认为正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是各不相同,毫无联系,并且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由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甚至还对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挫伤。但也有教师并不盲目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更关注他们思维发展的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让学生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思想被形式化的海洋所淹没。如下一个教学片断:

教师在课上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一个长0.3米,宽0.2米的方砖的面积是多少米?

首先,学生根据列出的算式:0.3 x 0.2,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结果猜想。这时就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是0.6,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0.06。

教师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运算结果的时间、空间,再交流学生的想法:

学生1:我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假设这是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0.1米,分别表示出长0.3米、宽0.2米,面积就是6个方格,就是6个0.01,占百格图的百分之六,就是0.06。

学生2:因为0.3米等于3分米,0.2米等于2分米,3×2=6,6平方分米化成0.06平方米,所以0.3×0.2=0.06

学生3:把0.3看成3,0.2看成2,因为3×2=6,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所以积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要把6再缩小百分之一,结果是0.06。

学生4(结合自己列的竖式解说):我列竖式。

师:为什么不把小数点加在0和6之间呢?

学生4:与前面的那位同学(学生3)一样,因为把0.3看成3,0.2看成2,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所以积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教学片断中可以感受到教师持续地关注儿童思维过程。他一方面积极地引导孩子对未知的问题进行探索,允许他们先大胆地猜想,再逐步地联系数学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经历个性化,主动地学习,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借助学生自主探索他们心目中“有道理”的计算方法,在经历应用画图形、单位转化、知识间的联系迁移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地解决问题,通过多样化算法的比较和交流,经历思维的碰撞,无疑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方法间的沟通,为后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童化情感,与学生真情流淌

老师们常常会抱怨,孩子学习兴趣不高,倾听不专注,发言不积极……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投入,老师总是要求他们应该理所当然地“懂事”,应该懂得配合老师,懂得说老师希望说的话,做老师希望做的事。这无不是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持有成人固有的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教学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首先,摒弃教师一厢情愿的说教、讲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的美。

其次,允许孩子暂时的不优秀、不完美。不把数学成绩当成评价学生数学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学中不是只盯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在关注思维的发展、智慧的启迪同时,多一些基于教学交往之上的精神关怀和真诚期待,真心地希望他们从内心里亲近数学,喜爱数学。

同学的姐姐范文第3篇

追溯起来,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抱怨过:我觉得我已经把知识点分解得够细了,过程讲解得够清晰、够简单明了了,可是能听明白的学生没几个。确实如此,在老师一味的讲解下,被触动、被感动的其实只是一些学优生,更多的学生是在雾里看花,要么在老师无休止地纵深挖掘中满眼迷惑,要么失去重心,陷入幽深的黑洞,渐渐地对数学没有了兴趣,对数学越来越恐惧了。数学与儿童固然是一对矛盾体,但也不是一对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有效地把儿童与数学尽可能完美地对接起来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年底我有幸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儿童与数学”教学研讨会,几天学习下来,我似乎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心中有了些许的想法。回来后我把当时的想法实践了一年的时间,成效很乐观。现在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写下来和同仁们交流切磋,以促我进一步成长。

儿童与数学要对接起来,可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悄无声息地走进活泼可爱的儿童心里。在教学中,如何让儿童真真实实感受到、触摸到数学的存在呢?下面我将通过举两个教学实例来阐述我个人认为的解决策略。

如,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知识技能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除了要知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之外,随意抽取两个长度单位也要能熟练地说出进率。如果老师把长度单位之间所有进率的可能性一一进行教学后,让学生再去熟读熟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佳的,而且也会拉长教学时间。我是这样思考的:5个长度单位,进率有10的、100的、1000的……一只手也正好有5个手指头,指头之间有叉口,于是我从大拇指开始依次给5个手指头取名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为了把进率结合进来,我还做了实验,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正好放下3个手指头,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其余相邻的两个指头的叉口正好放下1个手指头,所以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如果要解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看下指头就知道了;如果要解决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它们之间都是相差2个叉口,就把每个叉口的进率10与10乘起来就可以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也是一样的思考模式,它们之间相差3个叉口,每个叉口的进率都是10,就把3个10乘起来就可以了;即使是要三年级的小朋友解决千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也不是难事了,他们已经掌握了思考的模式,会条件反射地把每个叉口的进率乘起来:1000×10×10×10=1000000。

如果只因我们是普通老师,在真实的数据面前也没有说服力的话,那让我们再来看一位名师的教学吧。四年级《角》这一单元后面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研究物体从坡面滚下后滚动的距离与坡面角度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三个坡面:30°、45°和60°。说句外行话,我们有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说出答案。如果上这节课的老师没有好好地去设计这节课,只想图方便,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尽管老师自己觉得讲解得够透彻、够清楚了,你们认为让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吗?这不是为难孩子吗,这样的数学怎么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即使孩子接受了,对孩子来说有价值吗?我们再来看看名师是怎样上这节课的,他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验前,让学生猜测:“你认为哪个角度的坡面物体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学生一致估计,在相同条件下,60°角的坡面上物体滚下的距离最远。但实验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物体从45°角的坡面滚下后距离最远。紧接着老师并没有给他们解释,只是征询学生的意见:“还要不要再玩?”学生强烈要求再玩。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选择哪几个角度,用什么材料实验,完全由你们自己商量并决定。”学生研究的结果是:坡面角度为38°左右时,物体滚得最远。然而,几乎所有学生对这一答案似乎还不满意。他们纷纷提出:“老师,换个桶还会是这样吗?”“老师,会不会是场地的原因?”“我想用玻璃来做坡面,这样摩擦力会小一些!结果可能会变吗?”……太精彩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没有把成人认为“有用”的数学知识强加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孩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但孩子是在真真实实“摸”数学,孩子一直是兴致高亢的、一直是开心的、一直是快乐的、一直是自由轻松的。这样的学习即使学生没学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与学生在实验、比较、分析、猜测等富有游戏特质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思考与体验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答案不言自明。

特级教师曹培英说过:即使是小学数学,它的每一个结论、每一条规律,几乎都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悟。是的,那些看似很深的数学知识、方法都可以用一种可亲近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真真实实地“摸”到具体、形象、简约的数学。当然,这条路是长远的,要想把它走好,需要老师们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成适合儿童的游戏或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数学与儿童能相对完美地对接起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同学的姐姐范文第4篇

一、心态

现在算来,你们来到黄河科技学院也已经两月有余了,我知道,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你们一定沉浸在朝思暮想的大学生活中:你们会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会很卖力的早起参加军训;肯定很热切的想加入学生会,校卫队,以及各种各样的社团去释放被压抑已久的激情,去释放自己的光和热;站在图书管前的广场时,你一定和当时的我们一样,兴誓旦旦的要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肯定也不止一次的幻想过,将会有怎样的男生或女生掀开你心灵世界的扉页,轻叩心门,走进你的世界;也肯定不止一次的在学什么专业之间挣扎徘徊;越来越多的想起爸妈,想起高中同学。

但是,经历了这六七十天地磨砺,你的心态一定会变得很平和,那是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听天由命。随着时间的消逝,我敢保证,最迟在大一下学期,你就会变得浑身不自在,因为那时,这个大学的校园生活已褪去它五光十色的外套,露出它色彩斑驳的本来面目,变得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了,这时的你会苦闷,那么,请听我说,如果这种情况你已经遇见了,那你就好好苦闷几天吧,这至少说明你还没有变得麻木。在这几天,你不妨逃几节课,在自习室里找个座位,就在那坐着,看看人家是怎么学习的,这样你就会变得有动力。或者,干脆一个人,顺着马路走走,散散心,去体会校园外地冷暖人生。

当然,在今后的几年大学生活中,你依然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心态问题,我给出的意见就是,你应该和你的任课老师多聊聊,多和你认为值得你学习的学长学姐交流交流。至于同一届的同学们,你们遇到的问题大都相似,在一起发发牢骚可以,但是,要想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我看,很难。

二、学习

我送一位大四学姐实习的时候,学姐对我说:“对于黄科大,她还是有点留恋的。如果时间能回到过去,她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上。学校提供的环境对于我们将来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可是我们却没有珍惜。”我想,这样的感慨我们能懂,但是我们还会继续按照原来的轨迹走下去,然后等我们毕业的时候,我想,我们大概也会发这样的感慨吧!

我觉得,这样的感慨,当你们离开大学校园的时候也会发。只是,我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晚,但是,真正体会这句话的悲凉涵义,就必须等到毕业之后。

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不要以为自己身在课堂,就是好好学习。与其在课堂上,拿着手机上网却不知看什么好,还不如老老实实的逃几节课,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哪怕只是看个心驰已久的电影,陪老同学逛逛街,写写日记,这样你的心里还会有一种负疚感,等到忙完了,还会挤个时间去仔细的看会书。

另外,不要把学习看的太狭隘,总是以为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才是光明正大的学习,自己看会书,看个视频,和同学辩论就是些见不得阳光的旁门左道。我总觉得自己老老实实的看个几十分钟书,比心不在焉的听老师说两个小时要好的多。

三、情感

校园生活,一定少不了情感生活。当然,对于我们这些正处风华的年青人来说,爱情应该是校园情感生活的主旋律。对于爱情,我觉得,如果遇见特别适合自己的那个人,那你们就冲破艰难险阻在一起吧!

我觉得,爱情,真的可以使一个人成熟。

两个人在一起,对于男孩子来说,感到最多的不应该是甜蜜,而应该是压力:两个人将来生活在一起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应该是无时无刻存在的,这样,你们才会有动力。当然,这种压力应该是甜蜜的,是你们双方自愿承担的。

当然,要遇见适合自己的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一旦遇见了,就鼓足勇气吧。如果,你很努力,但仍被多次拒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坚持下去了,人,总是有自尊心的,你还要用仅有的一点力量,骄傲的活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一团火,哪怕她是一块冰,也要把她融化,却没有想到人家是一座冰山,到头来反而把你的火熄灭了,掏干了你所有的感情,剥夺了你投入下一段恋爱的勇气和爱。

四、兼职

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我终于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当知识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你是没有学习动力的。这里的生产力,你大可以理解为钱。

我曾经和一位同学聊天,我问他:“你都干过哪些兼职?”

他说:“我大一的时候发了一年的传单。”

我说:“没有必要发一年传单吧?那也锻炼不了什么能力。”

没想到,我的同学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就把我震住了,他说:“发一年传单,的确锻炼不了什么能力,不过,我锻炼的不是能力,是脸皮。”

这位同学干了我想干,却没有勇气干的事情,在大二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开始创业了,并且现在做的还不错。

所以,不要老是说兼职耽误时间,关键是你想要什么,想具备哪些东西。

我知道,我的那位同学很不容易,发传单确实是需要脸皮和勇气的一件事。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站在校园门口发家教广告时的窘迫:我足足在校园门口憋了半个小时,才把第一份广告送到家长的手里,然后红着脸介绍这份广告。但是,再发第二份,第三份……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纠结了。

所以,人不管干什么事,都要有勇气。万事开头难,一旦开了头,后面的事就水到渠成了。

五、诚信

随着你们慢慢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你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诚信行为,有些可能还是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有些呢,则是有组织的集体的不诚信行为。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可能会感到自责。我想说的是,在你不诚信不行的时候,那你就不诚信,但是,千万不能忘了自责,这样,你才不会麻木,才会心存希望,要相信,将来,这个世界,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六、交友

不要说什么志同道合,在大学你很难发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采,大家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经历。所以,你要找的,只是一个愿意诚心诚意和你交往的人,这就足够了。当然,千万不要冷落了自己寝室的同学,因为寝室才是你的根据地,才是你在大学校园里的根,如果,你和朝夕相处的室友都处不好,那么,你的交际能力就很有问题了。

七、坚持

我一直可后悔,大学这两年多一直都没有坚持坐一两件事,没有坚持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没有坚持经常去自习室,没有坚持天天写日记……我想如果这两年,我能够坚持下来的话,现在的我一定不是现在的我。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做一两件事。

我寝室有一位同学这一段时间常跟我说:趁年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现在正是最好的年纪,没有家庭负担,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一定量的自由支配的钱,那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赶紧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同学的姐姐范文第5篇

现在我明白了“病由心生”、“病须心解”的道理,我要以“心平理论”为武器,把过去因不平心理给身心造成的疾病根源消解掉。我已用“心平学”的各种开解方法消除了体内许多陈旧病根,如,30多年的肠胃病、肝脏病、胆结石、神经衰弱等病都已得到根除,40多年的老肺管疾病也基本痊愈。

2004年夏天,我用“心平学”消解了几十年的暑热病。在中伏最热的那几天,我出现了头晕、眼花、心急、心闷、恶心、咳嗽、流涕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热感冒,我中暑了。我就把此病当镜子,追查我以前在热天有的不平心理。患病的根源是这样的:1972年夏天,天像下火一样热,大地像个大蒸笼。当时我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正和当地农民一起锄二遍秋,头上顶着个火辣辣的太阳,钻进一人高的玉米地里干活,热得透不过气来,汗水流到了眼里、嘴里,中午12点了队长也不让收工,到了13点还不让收工,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又气又急又恨。就这样气着干着,13点半收工了,当我走出田埂时,觉得眼前发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下子天旋地转,跌倒在路边,乡亲们把我放到一个有水有阴凉的地方,过一阵子才清醒,可我心里特别难受,想哭,眼泪像泉水一样流下来……什么要来遭这份罪呢?从此就落下了这个怕热的毛病。

我知道病由心生须心解,查到病因后,我反参自己得病的原因,为什么和我一起干活的农民无一人得病呢?我发现是我和大伙的心情不一样。当年,我问一位70多岁的大婶:你真行,这么大岁数还那么结实,也不怕热,比我这年轻人都强。她说:习惯了,再说不热庄稼怎么长啊!现在我明白了,从她的话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夏天的热是自然现象,是应该的。大婶知道这种炎热的天气对庄稼生长有好处,是农作物的需要,所以她心静自然凉,不得病。而我,怨天尤人,又气又急,心情不平,再加上身体缺乏锻炼,能不病吗?现在想想非常惭愧,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有水平,懂得自然规律,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我这么想着,体悟着,不知不觉,头晕、心悸等不舒服现象没有了,反而觉得有一种凉丝丝的舒服的感觉。

我还有怕冷的毛病。立冬后那几天,气温变化大,一下子下降了十几度,我那怕冷的毛病又犯了,浑身像冷水浇过一样凉,嘴唇和四肢的皮肤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心里冷得直打哆嗦,胸背酸痛,非常难受。我决定用“心平学”想开法等来消解我怕冷的心理。我分析到,由于环境等因素,我从小有自卑的心理。王老师讲:自卑来源于主而不在条件,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对待、去运用,如何平静地把它想开,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