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三字经全文

新三字经全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第1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每到早上8点,从山东济南一所小学的教室里就会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3年前,该校就把《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搬进了课堂,每天要求孩子们大声诵读,之后老师们再对这些国学经典一一讲解。

可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了一纸禁令――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这引起了人们对诵读国学经典新的思考。

在山东省教育厅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了2010年12月28日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通知上写明:“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工作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因此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在这个禁令的影响驱动下,山东的中小学校开始了对自身国学课程的审查检阅,一些学校按照通知内容禁止对《三字经》进行全文诵读。而与此同时,湖北的一些学校在通知的光环效应下也开始自行删节《三字经》。

湖北的“删节版”《三字经》中将“昔孟母,择邻处”删掉,认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启示的是读书考取功名在古代是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但现在,教育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报效社会,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文字也都被删除了。

记者联系了湖北省武昌市的一所小学,一位语文老师告诉记者,他们认为《三字经》的全文是一个整体,句与句之间非常连贯顺畅,因此他们并不赞成对《三字经》进行删节,但《三字经》上的一些内容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来讲,确实不太合适,因此他们让学生们全文诵读《三字经》,但对于一些和现代思想有抵触的部分,比如“昔孟母,择邻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会刻意回避不讲,即使有学生提问也会有所保留,等到孩子们大一点,有自我辨别能力,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再对其讲述大意。

那么,《三字经》等国学著作究竟是否该“禁”,学生们又应该读什么呢?

对此,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杜贵晨表示,《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全文共有1722个字,是明清以来很好的一个读物,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些国学著作与现代的理念有些冲突,但也并不是全无道理。比如《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教导孩子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多了才能多作贡献,多得报酬。小孩子从小就应该知道劳动创造财富,那么知识其实也是一种劳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还是可以接受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由于代代人传诵的结果,而现代的老师们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删节,是不对的,这会导致孩子们看不到完整的版本,等于把传统给中断了。因此,他认为国学经典不能简单的“禁止”或者“删除”,关键在于老师们的讲解,如何在老师的带领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们的精神食粮,如何把古文的思想转化利用成现代的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马卫东对此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删减经典的做法反映了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是加减法,也就是切割,认为是精华部分的保留,认为是糟粕的部分就剔除。而决策者认识的前提是,精华和糟粕是各自独立的,但这种想法恰恰是错误的。

马卫东表示,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宏观的理念、精神和意识,在这里精华和糟粕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要说精华则通篇都是精华,要说糟粕则通篇都是糟粕。倘若非要针对某一具体的文字,辨别是精华还是糟粕完全在于教育者的解读和引导。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原研究员杨明川告诉记者,有一位从事高等教育的女士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别具一格。

每次和孩子发生冲突时,这位原本很强势的母亲会假装很伤心、很可怜,甚至痛哭流涕,当然并不是以低贱的姿态。她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意识到,母亲受到了伤害,孩子有责任不让母亲难过,让孩子从小树立一种独立担当的责任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生活中样样包管,显得做父母的非常有能力,事实上,这对儿女今后的发展反而是不利的。

“这位母亲就赋予了‘三从’新的内涵,让这种所谓的糟粕来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它、否定它,这就是一种非常开放、宽容的国学态度。事实上,在当代社会中也存在很多糟粕,难道我们就对此始终避而不谈了吗?” 杨明川说道。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孔祥林坦言,现代人在对待各种时尚文化时往往趋之若鹜,而在对待传统文化时却始终是吹毛求疵。其实,如今在电视、网络上所传播的有害信息,要远远大于这些所谓的国学经典中的糟粕。

“提倡国学是有必要的,现代人有一些浮躁的气息,比如追求时髦、盲目自大等,为了塑造人的价值理念,人们应该诵读国学,从中学习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每代人都有自己要学的知识,人们不能一味把旧时代的学问当成是现在做人做事的‘准则’,国学是我们宝贵的传统资源,但它不能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核心,除非是专研国学的专家,学生们对于国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即可,所以我认为像《三字经》等读物作为学生们的课外辅助教材更为适宜。”杜贵晨说道。

杜贵晨认为,在学生们宝贵的课堂上,应该学习一些更加有趣、有用的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诵读经典,比如中学教材里有很多传统的古文、律诗、小说,这些就很好。另外,对国学传统也应该让青少年从基本功开始学起,比如古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哪里,古文和律诗是什么,古代的文化究竟是怎样的,老师们不要为了考试而讲解,而应该让孩子们通过阅读和解析去感受,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简单的诵读并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

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第2篇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三字经》作为我国旧时的一部优秀启蒙教育读本,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重要的教育价值,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心得1《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读本,大家对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边仿佛回荡着几百年前,私塾里的学童正咿咿呀呀地诵读声,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有滋有味地看起来。

读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块刚掘出的碧玉,经过工匠长年累月地精雕细琢,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器。人也是这样,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炼、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可我有时候也不能坚持到底,有些计划实行一两个星期就以失败告终。有一次,我计划每次写完作业就要检查,提高正确率。开始时我还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一遍,检查出些小问题。三四天后,就没耐心了,草草地瞟一眼,看两下,就做别的事去了。凑巧“屋漏又逢连夜雨”,有几天作业特别多,我一写完连看也不想看了,热情从沸点降到冰点。后来几天又偷懒,隔两天检查一次,最后还是没能持之以恒。

《三字经》最后的“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值得我们去深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勤奋努力地学习,一定会获得成功,而天天玩乐、懒惰是没有益处的。我们要引以为戒,应该勉励自己努力去学习。这可以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可虚度岁月,蹉跎光阴。我们是小学生,爱玩是我们的天性,但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不要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时也要改掉懒惰的毛病,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回想以前,真是惭愧。有一次,我在做一些奥数题,每一道题就像一座座迷宫,让人看得一点头绪都没有。于是,我就懊恼的丢下它们去看电视了。然而,我的脑海里却一直没有丢下那一座座迷宫,心情焦燥不安。可是,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电视节目,不久就把我的思绪带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晚上,我才记起奥数题还没做,心中一阵紧张,没办法,只能挑灯奋战把它们做完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题目很容易解答,早上却因为偷懒没有认真思考。看来真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啊!学习不就在于勤吗?要是学习不勤奋,再聪明也没用。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要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三字经》里面还有许多精彩词句,值得我们深思。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的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三字经心得2通过学习《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诚实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要有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觉得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实力。

《三字经》中有很多学习的典故,生动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奋发努力,最终取得成就。俗话说人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仅是我们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提高.学才能有所用,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给我的启示是比较深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孟母确实是个英明伟大的母亲,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远。有如此孟母,才会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现在有很多当父母的双双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甚至有些放在亲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也不好,就谈不上要好好学习了.然而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这方面,孟母真可谓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传颂至今。无论你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或是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尽心尽力的让你的父母过得舒适一些,舒心一些。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你孝顺你的父母,那就是给你的子女做出榜样,那么当你变老的那时候,你也会得到良好的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孝道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依然不变的因果。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真实发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应该说他们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艰难得多。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他们甚至在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们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虽然有别于其他人,但是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贵的东西,所以他们带着这种感恩去努力,去奋斗,最终取得成功,在我们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们却很感谢,而且因为有这种感恩的心态,他们不会去抱怨什么,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境界。更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精神

二十四、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

《三字经》学习最后一课讲的是礼仪,人与人初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们随时都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着装整齐仪态端庄,语言大方得体,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在外谋事也会事半功倍的。当然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还应该有良好的修养,这就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作后盾,大气的处世作风,凡事点到为止、拿捏得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个社,意义深远!

通过这次学习,的确是让我获益颇多,不仅仅是对《三字经》本身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教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对我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处世为人也有了更深刻的理念。

三字经心得3作为教师,熟读经典名著,大有裨益。所以在我首选《三字经》一读,圆了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的愿望。中国的启蒙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众多的启蒙学经典中,《三字经》当居首位,是中国古代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国学经典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很小的时候,便从长辈的教导中略知《三字经》的一些内容,但没有详细研读,也没有机会研读。现在为了充实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了积累教学素材。业余时间研读了《三字经》,真是获益匪浅。

《三字经》含有大量历史知识,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尤其劝学、勤学部分使用著名的典故,使于儿童学习理解。《三字经》还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它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三八经史”。

作为启蒙教育读本,从形式上,《三字经》是三个字一句的诗歌。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句简洁明了,含意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易读、易记、易解。从内容上,《三字经》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道德常规、有历史故事、有人生哲理等等。其中有激励人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告诫希望我们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作为教师,我比较欣赏这几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古代的人都知道教育孩子受环境、方法、时间、恒心的制约。我们现在条件这么优越,一定要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我们要大力搞好学校文化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改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做好服务工作就好了。教不严,师之惰,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懒惰,注意研究新的教法,不怕苦,不怕麻烦,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只有学好了,才知礼、义。

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人民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养,研读经典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潜而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年语文教师,从自己学生机角度出发,现在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就是多认字。《三字经》通篇千余字,熟读成诵则无形中掌握了近千字,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并且可以利用它作为很好的德育教村,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理,让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道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在可以将来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要激励学生趁年轻时刻苦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从小就身受《三字经》的熏陶,博闻强记,长大后,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强,厚积薄发。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的饱学之士,爱国之士。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更应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为人师,多读一些经典书籍,在教育后人中,就会多引经据典,增加说服力,同时运用圣贤的智慧,教书育人。

三字经心得4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便是其中的精华,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三字经》便是国学经典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三字经》诵读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修身立德,传承文明,弘扬美德,在孩子心灵上植下纯洁希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积累细腻的涵养。

《三字经》一开头就讲到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较大的差别。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地学习进步。

从这几句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字经》是何等重视后天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对培养人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争当家长、学生、社会都满意的教师,教育好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为建设和谐的、富强的祖国输送合格的优良的人才。

最近我在教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时,当我把注释告诉学生时,此时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爱心也是五常之一。”有的说:“是呀,我们从小就要有爱心。”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趁热打铁,把有关四川汶川等地遭受强烈地震的消息告诉大家,他们情绪激动,表示要向灾区小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流下了眼泪,学校捐款那天,他们有的100元、40元、20元,每个小朋友都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带着一份纯真的爱心,投进了爱心捐款箱。

因此说《三字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读本,很好的教材,教育学生懂得人生道理,让成长中的学生走正确的道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更要激励学生趁年轻时刻苦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

三字经心得5《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通过学习《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到自豪,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诚实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要有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心,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

所以,我觉得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一个集体或是一个团队,更能够体现出它的实力。

《三字经》中有很多学习的典故,生动深刻,有很多都是在自身条件很恶劣的情况下奋发努力,最终取得成就。俗话说人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不仅是我们生存、工作的必需手段,也是我们实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提高.学才能有所用,这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给我的启示是比较深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孟母确实是个英明伟大的母亲,早在几千年前就看得如此深远。有如此孟母,才会有如此有名的孟子。现在有很多当父母的双双在外打工,把孩子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甚至有些放在亲戚家里,孩子不光是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也不好,就谈不上要好好学习了.然而作为父母也都希望子女成才,那么在这方面,孟母真可谓是典范,值得所有人效仿。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百善孝为先”可见“孝”为一切之根本。感恩,首先要感恩于给予你生命的父母,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一切。古有二十四孝,感人至深,传颂至今。无论你活在多么优越的条件中,或是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应该尽心尽力的让你的父母过得舒适一些,舒心一些。这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一句很通俗的话说,你孝顺你的父母,那就是给你的子女做出榜样,那么当你变老的那时候,你也会得到良好的照顾,这就是为什么孝道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依然不变的因果。

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真实发生着的故事,一些特殊人群,他们和正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应该说他们做任何事都比正常人要艰难得多。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精神,一种不屈的精神,他们甚至在处于这样的条件下,不抱怨任何人和事,他们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虽然有别于其他人,但是却因此得到了更多珍贵的东西,所以他们带着这种感恩去努力,去奋斗,最终取得成功,在我们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的一些小事,他们却很感谢,而且因为有这种感恩的心态,他们不会去抱怨什么,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境界。更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一种精神

二十四、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

《三字经》学习最后一课讲的是礼仪,人与人初识,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们随时都要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着装整齐仪态端庄,语言大方得体,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在外谋事也会事半功倍的。当然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人还应该有良好的修养,这就需要有丰厚的知识内涵作后盾,大气的处世作风,凡事点到为止、拿捏得当。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有德有才,有益于整个社,意义深远!

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第3篇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中楚(湖北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80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颇有声望。国子监是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府,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以这么高的地位亲自来撰写这部蒙书,也就是小学生读的书,可见那时对蒙学教育之重视。该书原名“蒙养故事”,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历史上著名人物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明扼要,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该书全文都用四言短句,上下两旬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后来杨臣诤认为萧作《蒙养故事》“有裨幼学”,只是太简略了,于是大加补充订正,书名遂改为《龙文鞭影》。何谓“龙文鞭影”?很多人不解其义。“龙文”是指古代良马,因见到鞭影就会疾驰,无须鞭打。其含义即是说,读这本书是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的。杨臣诤,字古度,安徽桐城龙眠人,明代儒士,生平不详。

在我国古代传统蒙学中,作为幼学课本,除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就是这部《龙文鞭影》。《龙文鞭影》成书的年代较《三字经》等要晚,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出现的。唐代李瀚撰写的《蒙求》,开掌故书籍先河。以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掌故、知识蒙书,《龙文鞭影》就是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一部比较完善的蒙学书。

史载,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03年)后,北京的雕版印刷业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北京书坊最著名的有永顺堂、岳家书坊、汪氏书肆、叶氏书铺等。永顺堂刻书以往未见有各家书目著录,1967年从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宣氏墓葬中出土了永顺堂刻印的12册唱本和传奇,书名前多挂“新刊全相说唱”六字(赵景澡《谈成化本说唱词话》,《文物》1972年第11期)。说明永顺堂是明代北京最著名的书坊之一。我收藏的这部《龙文鞭影》当是万历年间的明版本,而且是稀有的“永顺堂藏板”本。

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生;传统美德;学习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59-01

传统美德中彰显古典文化内蕴,经典文化中蕴含着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把二者有机结合,让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受益于懵懂的儿童,从入学的那一刻,诵读经典,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美德,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指引其言行。我校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厚积学生的一生的长远教育,经过多方思考,多次研讨育做人与求知中,把握传统的命脉,育美德教育于经典文化中,在5年的研究与实验中,我们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家庭和社会为次阵地,家校合一,开展互动活动,走向社会,搭建平台,影响周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路漫漫兮,上下求索”――基石的奠基

1、开发《国学小书苑》校本课程、教材

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结合经典诗文中的历史和人文资料,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

(1)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古典知识之萃,补现金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经典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等,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2)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2、开辟《国学小书苑》网站

本网站一方面向学生提供《论语》、《孟子》、《诗经》、《百家姓》、《三字经》等经典篇章的阅览,接受原汁原味的经典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英特网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文化网站和诗歌专门网站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校本人文日历与诵经典、学美德的融合

在校领导的鼓励下,我们又大胆地提议进行世界及中国传统节日校本研究,以小学生最关注的喜闻乐见的节日为主线,设计了校本人文日历,每班一块板,便于学生和老师们共同学习、研究,而且我们也加强了与各科的联系,所有的老师都可以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使用,知识渗透。与此同时,我们还搜集并整理了一些知识性、代表性、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生动性、新鲜性、延伸性、系统性文章,配以大量激活童心、延伸兴趣的彩图,编写成特色校本教材,让学生人手一本,进行阅读,让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德,生活中处处需要知识。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出真知

1、经文诵读,传承中华美德

我校每周一节经文诵读课,要求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一位语文教师严格遵守校本教材课程实施,采取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背诵感悟,由低年段到高年段有所侧重,专职负责的人员及时验查,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每月一次经文诵读会,以学年为单位,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主体的古诗文;每学期一次经文诵读验收,主要通过诵读、表演,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人!

2、校园文化,弘扬中华美德

我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美德教育与经文诵读的相互融合,潜移默化进行教育。

教学楼内各个楼层、各个走廊、各个教室主题不同,特色纷呈。一楼走廊为《三字经》、《弟子规》专题篇。走廊挂有孔子、孟子、老子等大家画像及简介。橱窗内有《三字经》、《弟子规》中经典语句及相关故事等。一年级各班有“国学诵读大擂台”,“我学圣贤美德扬”等特色不同的专题设计。二楼为《唐诗百首》专题篇,名人画像,千古佳句,诗词欣赏,二年各班级也以此为专题。三楼为《千字文》专题篇。四楼为宋词赏析专题篇,五楼为优秀古文专题篇。设计不同,内容不同,各年段师生收获的也不同。教学楼正厅设为国学苑堂,有孔子塑像,科研课题介绍,《论语》全文布满墙壁,弘扬传统美德,诵读经典诗文,一切显赫于眼前,操场围墙各种宣传版画及后楼国学讲堂的布置,都让人走进校园顿拾传统经文,彻悟千古美德。

3、科科相通,渗透中华美德

除语文这一主渠道,我们还把这一课题渗入到每个学科中,音乐课经典宋词的吟唱,体育课诵读接力赛,“三人两足”的团结协作。微机课上,经文欣赏,美德故事,各种材料搜集,既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又促进课题研究。心理课、品社课、家乡教育等学科,更是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阵地。没有单一,只有整体,所有学科的“总动员”,让中华美德的弘扬,传统经文的诵读,淋漓尽致展现,学生最大程度地收获着。

4、实践活动,践行中华美德

我们利用园中所能利用之资源,筹划学生学习、生活所缺之补充,沐浴春色,拓宽空间;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与自然结合;以学年为科研小组,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研讨设计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综合活动。学生吟诗作画,赏春歌唱,放风筝,生命探险这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力求注重人文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关注生活与健康――倡导乐活;关注生命与生存――珍爱人生;关注资源与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活用资源,活化课本,让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身心健康之人,社会所需之人!

新三字经全文范文第5篇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