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恨歌朗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创新;通俗音乐
“伯牙子期”是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正是因为音乐成为知己,成为生死之交,子期去世,伯牙弃琴。可以说,音乐是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积淀。然而音乐教育却成为教育界的弱势,由于普通高考中音乐并不是一门应考科目,自然也就成了不被重视的学科,成为名副其实的“副科”,随着音乐教育的弱化,学生自然缺少了学习音乐的动机和兴趣,更谈不上通过音乐达到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大背景下,这种音乐教学的尴尬处境是许多音乐教师所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是培养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应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而充分利用通俗音乐便是很好的方式方法。
一、正确认识通俗音乐对高中生的影响力量
我们常常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手,例如热门歌手邓紫棋、张杰、陈奕迅、王菲、少年偶像组合TFBOYS、韩国偶像团体及一些小众音乐歌手等等,尤其是近几年歌手海选的节目层出不穷,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梦之声”等比赛节目博得众多眼球,可以说通俗音乐对大众的影响势不可挡。通俗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以表达情感为主,比如描写爱情、友情、亲情和人生感悟、社会伦理、黑色幽默、暗讽社会现象等,其表现手法往往多样化、生活化,易打动人心,形成共鸣,其中也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歌,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市场下,十六七岁的高中生往往容易被流行音乐中或喜或忧的情感表达所吸引,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感动,激起共鸣。然而通俗音乐的本质是具有商品化与艺术化的,在审美品位不一的情况下,学生常常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良莠不齐的音乐,呈现出“被商品化”,特别是价值观及人生观,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可不说的是,通俗音乐的确有着巨大的能够改变人情感与意识的力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身为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通俗音乐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并通过通俗音乐的选择与施教,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择优而选,雅俗共赏
通俗音乐轻松易懂,不同于严肃音乐,它具有广大的听众,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的压力、学习考试的负重下,常常让人疲惫不堪,通俗音乐不拘一格的特性已成为大家发泄愤懑、填补空虚、反叛社会的情感宣泄途径,但也不乏充斥着众多低俗的劣质音乐。身为高中音乐教师,需要从良莠不齐的通俗音乐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音乐,要知道,学生虽然自己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毕竟有限,在纷杂的音乐世界里,他们往往也能陶醉在某些粗俗但自身觉得过瘾的音乐中。
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谨慎地选择一些通俗歌曲作为引导学生的突破点。课堂上选择一些优秀的,表达正能量的流行歌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歌曲体现的价值,比如五月天的《倔强》里的“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就算失望不能绝望”,信乐团《海阔天空》里的“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冷漠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精彩的活”等等。通过教师引导,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在学业上、生活上,要有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精神。(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利用流行歌曲深化教材的价值内涵,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内在理解。例如,教材的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君王贪慕女色而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以《长恨歌》为主题的流行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参与讨论,再结合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词朗诵,对清唱剧《长恨歌》进行逐步赏析,引导学生对《长恨歌》的词意及时代背景深入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清唱剧《长恨歌》所揭示出的深刻含义,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腐败的政治必然会导致民族的灾难。(3)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培养其鉴赏音乐的能力。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不少学生说不出所以然来,究其原因还是文化素养的欠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艺术审美,让学生对流行音乐产生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不但要认识到其艺术性的一面,也要知道其商品化的特征,对其也有取有舍,并反观民族音乐、严肃音乐,充分认识其内涵与意义。
三、通过通俗歌曲中的民歌元素赏析提升对民歌的认识
关键词:课堂;激发兴趣;主体意识;学习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3-02
一、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就会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学习白居易《长恨歌》时,我首先放了一段爱情悲剧的曲子(选《梁祝》插曲)。在结尾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诵了爱情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凄婉忧伤缠绵的意境中。然后,导入课文:让学生齐读白居易的《长恨歌》,再默读思考5分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讨论发表看法。—学生自由热烈地发言—教师点评—让学生观看视频《贵妃之死》—引导学生比较:唐明皇与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探究人类真正的爱情观、事业观,明确职责与爱情的关系,从而有效地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最后也完成了本首诗的内容教学。2节课下来,学生是兴趣盎然。我也增强了对他们实施教学的信心。能否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针对不同的情况,经过反复的思考,最终再确定灵活多样、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上是否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可以改过去一味的“师问生答”模式为“生生问答”“师生互问互答”模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象的空间。如果课堂上能在老师引领下,呈现出你一言我一语、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错误我纠正、你掉队我帮助的景象,那么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就一定浓厚,就能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感、信任感、成就感和愉悦感。真正体现我们的课堂是面向全体、追求人人发展的。
三、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同病相怜的感触,是心音共鸣的感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体验的畏惧,是体验的忠告。面对学习和生活,唯有自己体验的东西才感到最真,最难以忘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不断地去探索、玩味诗文的内容,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次在讲李煜的《虞美人》时,一个学生的“走神”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我带着责备的目光望他时,谁知他站起来说:“老师,你知道吗,刚才我把自己想成了作者,我就在那个小楼中徘徊,现在我终于能完全地理解亡国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感了。”他的一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为我当时只注重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其实这种思考已经带上了我的感彩和思想倾向),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能力。
后来,我用学生酷爱的元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做诗词鉴赏“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法训练。多媒体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①我让学生反复诵读。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白描的手法来描绘这幅图画——夕阳暮归图(先用笔写在纸上)。③提问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然后再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④教师点评并做示范性描写,而且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⑤拓展探究——试问“断肠人”是谁?是在家的思妇,还是在外的游子,还是作者自己?“断肠人”此时此境的感受是什么?于是再次让学生去发挥想象,谈谈自己的情感体验。⑥归纳总结:诗歌鉴赏,对于同一首诗词,不同生活体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去还原作者原创的本意。后来征求学生意见、总结教学效果时,我发觉这种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体验式去阅读学习的效果很好。
【摘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中学;建设;班主任
曾经的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琐碎、纷繁、枯燥、毫无创意,只要按部就班做好本分就行。真正进入班主任工作角色我才发现,要管好一个班,必须要有梦想既你想把它建设成为怎样一个班级。因为有了梦想,就有了激情、有了规划、有了创造,有了目标。也许现在我的“梦之班”还没完全建成,但我正用心、用情、用智去创建。
一、梦之源(对班级的设想)
有人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接手班主任工作之初,我就常常问自己,你的理想是把三班建设成为怎样一个班级呢?
建班以后,我细心观察,发现高中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独立的性格,新鲜的想法,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所以我认为在班级的管理中,我不能忽视学生,把他们仅仅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建立我们共同的班级。这样的班级才会“团结、奋进、自律、和谐”。
二、梦之魂(理念文化等)
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级就需要一个灵魂,没有灵魂,班级就犹如一盘散沙,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班级理念文化就是一个班的灵魂,因为好的班级文化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
那么怎样的班级文化理念是合适我们的呢?在高2014级3班组建之初,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你心目中最理想的班级是怎样的?你认为班级的整体目标是什么?经过统计,全班大多数同学希望自己所生活、学习的班级是一个:团结、奋进、和谐的班级。因为这样的环境能促进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而这与我的班级设想不谋而合。
根据学生的想法,我们最终明确了班级的整体目标是:誓做文科最强班。这是全班同学奋斗的方向,它的提出使学生在奋斗过程中增强了凝聚力。“班风”是:实事求是。唐代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务,每求真是也”,意寓脚踏实地,凡是求真。“班训”是:“看我三班学子蛰伏后一飞冲天”鼓励大家:战胜困难,摆脱低潮,奋力拼搏,翱翔蓝天。“班歌”是《最初的梦想》寓意坚持梦想,追求梦想,成就梦想。“班徽”是由两个“3”背靠背组成,象征三班学子,肩并肩,背靠背,相互鼓励,携手并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拼搏、奋进。
三、梦之形(制度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学生自觉,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
吸取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艺术中――“商量”的做法,我在班级刚组建时就和学生“商量”出了我们的班规
1.师生共同制订班级公约
而为了更好的体现制度的民主、平等性。我采用了民主制定班级公约的形式。制订班级公约时,我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学生既是班级公约的制定者又是维护者,这就获得了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
2.班委组建
对于班委的组建,我采用两套方案。第一,民主选举常任班委。首先让参选者根据自己想胜任的职务,制定一份班级管理计划,并发表参选演讲,由大家投票选出新一任班委。对班委我要求他们首先做好自我管理,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班级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轻言放弃,轻易投降。第二,实行“值日班干部制”。每天安排一位非班委同学担任“值日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融入到班集体工作中来。这样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担任班干部工作的不易,从而加强自律。第三,每周召开班干部例会,总结上周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并协调或配合老师解决。在这一氛围中,班级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形成。
四、梦之行(行为文化)
1.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在日常的活动中,我充分的信任学生,把班级活动的主导权交给他们,鼓励他们推陈出新,尽情的展现自己和班级的风采。在班干部的龙头带领下,全班同学积极配合协作,班级的凝聚力得到大大的加强。
在高一的军训中,他们顶烈日,战酷暑,挥洒汗水,成为“优秀联队”;在运动会中,虽然缺乏个中好手,但新颖的入场表演秀,场中的威武的呐喊助威声,让他们成为赛场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经典朗诵”赛场,他们的款款深情,是大家辛勤演练最好的证明。在这些日子里,高2014级3班的学子们,荣辱与共,悲喜共知,班级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级。
2.注重学生思想引导
要建立团结、和谐的班级,我认为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让他们能处理好师生间、生生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在这方面,我坚持“从我做起”。尊重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世界。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尽量为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提供平台,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找到成就感、自豪感。
五、梦之境(环境文化)
1.利用文化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开口说话。”走入高2014级3班的教室,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颗郁郁葱葱的理想树。树上的每一片叶子就是一位3班学子的人生理想。在教室的右墙有“光荣榜”和“进步榜”。后墙还张贴有我们的班风、班训、班级公约。文化墙的布置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效,时刻提醒学生,为理想,为荣光,不能放松自己,必须坚持学习。
2.利用班会课
高中生有理想、有目标。但缺乏坚持不懈的动力。经常需要外界的刺激和鼓励。我开展了《新起点,我该怎么做》、《我的理想》、《责任和行动》、《大学系列展播》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从学生思想内部进行刺激,激发他们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3.利用契机化被动为主动
在这次的经典朗诵比赛中,我们班选择的《长恨歌》没有进入最后的决赛。这是高中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活动,班干部很重视,同学们也很积极参与。最后的结果让大家都垂头丧气,备受打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知道,如不化被动为主动,同学们肯定会因此而消沉一段时间。所以,散会后我给班长发了一条短信: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棒,只是评委可能更喜欢刚的强,而忽视了欣赏柔的美。但上帝为我们关上一道门,一定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失利也未必是件坏事,我们在后面可以更加潜心的进行学习。今天对手在舞台上战胜了我们,明天就让我们在考场上战胜他们。班长把这条短信读给大家听时,所以人都哭了起来。她们还相互鼓励,一定要在半期考试中有更多的人考进年级前30名,前100名。此后的几天,他们的情绪丝毫没受影响,昂首挺胸,士气饱满。
“梦想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现在我所做得还很肤浅,但我将继续探索下去,为建好我的“梦之班”,为实现学生的理想而努力。
一、诗歌教学意境引入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性原则的缺失
老师满堂串讲,一味空讲,忽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轻视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培养等现象普遍存在。
2.诗歌情感投入和引导的缺失
诗歌教学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缺失和情感引导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感知诗歌中的情感元素,而根本无法有效感知诗歌意境。
3.想象和联想的缺失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因而诗句间思维跳跃性很大。这种跳跃常表现为情感的断裂,因此诗歌教学时应尽量调动学生,力图通过他们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去演绎诗人情感在诗歌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场景。但是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从而导致了诗歌情感乃至内容上的断裂。
4.学生自身感悟的脱离
很多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自身感悟,以为只要自己明白了,并把自己明白的讲出来,学生们就想当然的理解了。他没有认识到接受主体的不同和生活体验,导致了学生对诗歌的不理解。
5.诗歌意象解读的缺失
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我们的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意象的深层挖掘,而且经常脱离了当时的具体环境来谈意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诗歌是说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什么用。
二、诗歌意境引入策略
针对以上课堂诗歌意境引入出现的问题,笔者联系我国语文情境教学理论系统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方法及其它教学理论及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境引入策略:
1.诗歌诵读导入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诵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情感和内容,渐渐进入诗歌之境。
2.联系生活展现意境
由于社会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人文积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往往会存在误读。对此,诗歌意境引入时要联系当代社会和学生的周围生活。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轻轻地我走了”,“轻轻地”不能被“悄悄地”代替,因为前者是对动作的一个形象描写,包含悄然无声之意,后者只是安静无声之意。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入诗中淡美淡愁的意境,我们可以举母亲上班的例子。可以问“妈妈去上班了,她走时关门,我们应该说是轻轻关上门还是悄悄的关上门呢?”一句现实的生活例子,让两个形容词的区别形象起来,学生也因此更好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3.图画、表演、语言描绘等多方式学生主体创造体验诗歌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活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诗歌教学意境引入可以通过图画再现意境,表演体会意境,语言描绘意境等多种教学方法,多方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增强诗歌意境美感品鉴效果。
例如:纳兰性德的《故园》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场景语言描绘、作画等方式,其中的孤舟、大雁、场景、言语情感交流从而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漂泊生活以及思乡之情。再联系诗人的生平,从而让学生对诗歌意境进入更深一层的自我体验。又例如,闻一多的《发现》,通过讲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一个海归青年回国的故事情景,使学生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走入诗中意境。
4.音乐渲染意境
思想家卡莱尔曾经说过:“诗是音乐性的思想。”选取与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相一致的音乐,为学生走入意境制造氛围。例如,鉴赏白居易的《长恨歌》可以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播放曲子《爱情故事》配乐朗读。音乐和诗歌相呼应,激发学生产生直接的听觉形象和相应的情感及丰富的想象力,推动学生步入诗歌意境,
5.通过意象导入意境
意象是组成意境的建筑材料,是以小范围构建大范围。只有对意象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
6.通过文化常识介绍导入意境
有意境的诗歌通常都是融入一定的文化积淀的,这就需要对文化常识进行一定的介绍。通过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意象的传统象征意、诗歌流派,诗人风格和生平等等文化常识都应该指导学生逐步积累,从而服务于理解诗歌,走入意境的。
7.通过典故导入意境
典故也是诗歌中经常借鉴的,只有对典故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诗中的意蕴,走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例如为进一步深入曹孟德《短歌行》中求才若渴的心情,可以给学生讲“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同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
8.通过品味语言导入意境
我国自古就有“推敲”之说的美谈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千古名言。在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的诗歌中更是如此。
(1)品味妙字佳句
首先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字佳句。有时,这些妙字佳句会对主题的表述。意境的深化、形象的突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泊州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从最初的“到”字、“过”、“入”等千余次修改,始定为“绿”。正是一个“绿”字让人从视觉角度直观鲜明地感受到春意特有的一片生机,这与当时他奉昭回京,重施变法的喜悦心情相谐和。
(2)关注语法结构特点
在某些语法结构上诗人也会格外用心。一方面是为了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诗歌的内在逻辑性。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赏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传达出的优美意境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可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改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然后让学生去品味。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发挥想象,添加省略,还原语序,连缀条约,让他们不断描摹、体会、感悟中渐渐进入意境。
9.讲故事谈感悟,学生互动
[关键词]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 实用模块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水平和特色,说到底都取决于它的课程建设。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虽然被明确定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往往在制订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大学语文如何设置”时总是遭遇到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院系提出压缩课时等尴尬局面。这也让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满,深感不受重视,纷纷转岗或不得不转岗,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大学语文是否开课,常常取决于院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如何开设,开多少课时?院校领导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从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来思考。
笔者希望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要自上而下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使大学语文担负起它的教育使命。
二、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语文开设及其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应遵循其基础性、工具性、终身受益性三大教育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2004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语年会第十届会议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提出大学语文的性质就是要在“高校素质教育”范畴中来界定:“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工具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弥补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第三、终身受益性原则,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终身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其他课程教学服务和奠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强调以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记得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重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设想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是以价值为取向,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题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出这样的设想: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变“大学语文”为“实用语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实用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这既达到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读到语文、学好语文、节缩课时的目的。
基于这样认识,笔者建议打造高职大学语文实用模块课程体系,按照“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把高职大学语文分解文读、写、说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和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文学作品鉴赏模块”侧重于“读”的能力训练,朗读、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现代文,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品位,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侧重于“写”的能力训练,从通用的应用文体写作到个人的求职文书,从实用的工作计划到市场调查报告与预测,紧扣实用文书写作及训练,掌握实用写作与技巧,以培养学生严谨思维能力;比如,“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可分为通用文书、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三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等。“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侧重于“说“的能力训练,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赞美与批评,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口才,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的教学中,要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伤感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口头表达训练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还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兼顾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要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甚至是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J],中华读书报,2003-8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3]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传琴:加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5]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6]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