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美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一般遵循以下模式:其一,文学史串讲;其二,作者及其创作介绍;其三,作品的阅读体验;其四,运用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作品。这种传统的程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直接得到的是“鱼”,而非“渔”,致使作家用灵魂和生命书写的经典作品成为一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基本常识、一串符码、一项智力游戏,文学的趣味和其传递的生命观、自然观、社会价值荡然无存。略萨说:“文学是一个人、一个公民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好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搭建了桥梁,拉近了同其他文化、思想、宗教的距离,我认为这是文学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一个现代、民主、公正、自由的社会,文学是完全必要的。”由此看来,不是文学无用,而是教的人和学的人需要重新审视文学这门崇高的学科,重新将文学拉回现实轨道,正视社会问题。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并非自以为是的主宰者,而是依赖自然而存在并循环往复的。敬畏与禁忌是人在自然面前的唯一态度。然而,从笛卡尔时代开始,人类确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之后,便将自然物质化为可以征服并加以利用的对象。于是,人类开始高举理性的大旗,驾驭科技的战车对自然进行无尽蹂躏与索取,企图创造人超越自然的神话。终于,我们的大自然进入了危机四伏的时代,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降雨模式改变,海洋过度捕捞,沙漠扩展,淡水资源匮乏,物种加速灭绝……人类行为正在使自身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加速走向灭亡。而于20世纪末渐成显学的生态批评,则试图对处于自杀困境中的人类进行重新探索,重新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自闭樊篱,为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路径和可能性。
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整体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生态整体主义强调一种和谐的、整体的、多样化、互蕴共生的关系,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定位自己的一种方法论。生态批评作为理论是新兴的,但是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和生态联系在一起的。从神话时代到宗法时代,再到现代时期,人类在世界整体结构中的角色始终是贯穿文学的一个主题。在神话时代,人是渺小的,只不过是宇宙世界最微小的造物而已。而每个民族的创世神话都是以神为本,讲述作为自然象征的神的故事,人对于自然世界不可窥知,不可操纵,只有顶礼膜拜。这个时期的文学样式如祈祷词、颂歌,甚至诗歌和戏剧等都讲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在宗法时代,自然只不过化身为圣人、上帝、耶稣甚至真主等,而人与这种最高秩序之间依然延续下与上的关系。即使人类社会过渡到了以工业文明为主的现代社会,浪漫主义田园精神依然成为人类的理想家园。在我国有“采菊东篱下”的情怀,在英美有梭罗和华兹华斯对朴素田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用文学的思想武器来重塑人们的自然观是非常可行,而且势在必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日新月异却又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们或许无暇顾及那些与生活相去甚远的诸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但却不得不正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迫切问题。生态文学可以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现状,重新发现自然的崇高与瑰丽,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观念,从而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和引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将生态理念贯穿教学的始终。首先,教师要在介绍文学课程的过程中将文学的社会价值、文学作品的生态内涵灌输给学生,并简要介绍关于这门崭新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生态文本”“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等概念;其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生态批评新动态,熟读生态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理论与文本结合,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绿色”思维。再次,为了使文学适应社会,加之文学课时量的削减,教师可以对传统的内容,如作者简介、小说要素分析、文学理论少讲或省略不讲,而应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生态文本,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仔细琢磨,用心感悟,从而启发其智性,陶冶其情操。
二、生态文本的挖掘与重读
1.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读当前,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面临课时削减、内容压缩的现状,而文学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必须进行外延的扩展。笔者所任教学校英美文学课每周2课时,且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开设1学期,实际授课中只能挑选其中一部分作品进行讲解,对于其余作品都要求学校以观看电影或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比如笔者在讲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时,引导学生重点欣赏总纲里的环境描写:“春雨给大地带来了喜悦,送走了土壤干裂的三月,……美丽的自然撩拨万物的心弦,多情的鸟儿歌唱爱情的欣欢。”自然催生万物复苏(包括人),而万物相互依存,和谐欢快,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由此可见,乔叟是一位具有自觉生态整体观的诗人。莎士比亚作品繁多,思想深刻,但一般只重点讲授《哈姆雷特》,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主人公的“独白”是重中之重,以此认识人文主义者宣扬的虚妄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视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幻象最终只能导致报复和悲剧。弥尔顿《失乐园》中对地狱丑陋不堪、悲苦绝望的描述难道不是人类失去家园后的预言吗?人类岂不是真正需要敬畏上帝、敬畏自然吗?而鲁滨逊的经历却又一次让我们目睹了人类如何占有土地,挖掘自然,利用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神话。及至最亲近自然的浪漫主义作家,“自然崇拜”被“视觉化和原型化”了,读者通过阅读欣赏以自然为主题和意象的诗作,可以真正体悟自然作为人类向导和保姆的功能,体验自然的瑰丽与伟大,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续被工业文明割断的本真的关系。从奥斯汀以后的文学主要以小说为主,无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简爱》,虽然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审美,但依然可以凸显自然之美对故事发展的重要性。现代主义作家基本都具有反现代文明倾向,劳伦斯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然之子,只有在和自然的交融中人才能流露出其本真完美的状态,而工业文明束缚下的人都是畸形扭曲的。美国文学虽然只有400年历史,却因独特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浓郁的生态或反生态气息。在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和梭罗笔下,生命与自然、自然与精神合二为一。
虽然两者审美取向不同,爱默生更倾向于借助自然表达思想,而梭罗却是将自然本身视为生活的本质,视为他的亲人和朋友,他的《瓦尔登湖》不单是为在物质文明中迷失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也传递着和谐的生态主义整体观。《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海斯特只有在森林里、在河边才不需要清教主义的遮羞布,表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代表文明和科学的齐林沃斯却是虚伪、狂妄、灵魂的谋杀犯。《白鲸》和《老人与海》两部小说都可以作为反生态文学中的经典,并且交相呼应,尽管两部作品在最后都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妄做了毁灭性的预言,但其立场和主旨却基本是反生态的———人类都企图通过征服生养自己的自然的方式来彰显其价值和尊严(亚哈对白鲸的疯狂报复,圣地亚哥老人与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归根结底都是为弘扬“人”的价值,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企图主宰世界的妄想)。马克•吐温和维拉•凯瑟都映射了人与自然应该相融相契。《荒原》更是将现代文明的荒芜推到极致,人类面临的不单单是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丧失,更是精神世界的支离破碎,艾略特为现代文明奉上一曲挽歌,更为生态破坏后无处依存的人类进行了预言。“文学和批评的功用绝不仅仅是局限在人类内部,它还可以通过人而作用于非人类,作用于整个世界。”文学就是要通过其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唤醒人类沉睡的灵魂,启迪人们的智慧,实现文学与社会接轨。
2.生态阅读的误区当前生态批评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生态审美,对于一些生态或反生态思想突出的作品和作家似乎已经形成诸多的固定模式。比如,《圣经》是奠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根源,是具有反生态倾向的;莎士比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杰出代表;海明威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虚妄与残暴;《瓦尔登湖》是一部最好的生态文本。这种定式思维固然可以启迪学生,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忽略了每一位作家和作品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生态视角的重审和重评应当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传统文学经典,避免孤立化、简单化和以偏概全的片面倾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创作语境,另一方面要全面顾及作者思想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每一部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圣经》和古希腊神话被认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渗透到每一部文学作品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圣经》在宣扬人类中心论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生态意识,上帝毁灭罪恶之城索多玛、诺亚方舟、自然万物有灵论等等不都传递了人应善待彼此、善待土地、善待非人类生物的生态意识吗?古希腊罗马神话通过神和英雄的故事张扬了人的力量,也反映了原始氏族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哈姆雷特作为人类中心主义代表的悲惨结局难道不是一个反讽吗?鲁滨逊凸显了人的理性与征服欲望,但鲁滨逊热爱自然,并未以毁灭自然为代价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经典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思想,教师在进行生态解读时,不能一叶蔽目,忽视其本身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能断章取义,将作品孤立化、简单化;更不能被定式思维束缚,片面地看待问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图示讲解教学法
对于一些难于看到的事物、史料,以及事物的结构、形态、发展过程等用语言文字表达不清时,可以用视觉媒体来展示。教师一边上课一边放映所学习内容的影像,一边针对画面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加速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引导教学法
教师备课时,将教学内容事先做成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挂图、实验演示等,上课时,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的教学进程逐步骤展开教学。
3.教学片及动画教学
利用教学录像、实验的操作过程录像,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和景象进行直观的传授。特别是在一些技能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中。
4.测试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设计的测试题,采用交互式、娱乐性的环境,使学习者自觉主动的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检测,轻松巩固所学知识。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多样性
指的是多媒体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表达方式。多样性最容易被人理解。比如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对植物的花的结构的讲解,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使用模型。而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展现花的结构,还能用图片,动画,展现各种丰富多彩的花及花的生长过程。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植物学的理解。
2.交互性
指的是人与系统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操作来和多媒体系统对话。选择自己想看或想听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系统还能对学习者进行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措施。
3.网络传播,远程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网上的进行学习,一些学校也大量使用远程教育的模式。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能很好的满足这种需要,使人们学习更加容易、便捷。而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得以传播。
三、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
1.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技能。在一些课件中还局限于单纯的文字和图片。对于动画的制作,录像资料的制作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而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在电脑知识方面比较欠缺,致使许多课件制作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的优点。
2.表达方面的不足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表达方式,但是对于真实的实验、情景还缺乏认识和理解。所以多媒体教学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比如和实验结合、和模型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设备的要求高
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设备,电脑、音响、投影机等,投入较大。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不能完全普及。有些农村的中小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多媒体教室。
四、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在一些教师中存在利用其他人的课件进行教学,不符合书本和大纲。比如不少中专层次的教学采用大学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所以,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一定要符合教学大纲和书本。多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要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其内容的选取要以教材为蓝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的目的出发,但又不能被课本所束缚。
2.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应用
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直观的印象,教师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随着页面的切换,学生很难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每一页页面展示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对所展示的知识点讲解,通过反馈及时地对教学进行调整,弥补多媒体教学程式化的缺点。
3.明确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如果设计、运用不当,会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学生沉迷与多彩的声音和影像,联想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有些课件的制作者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课件中加入歌星、影星的图像,但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学生的思维会延伸到一些无关的领域。所以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堂的节奏,使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达到教学目的。
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多媒体硬件上不断地充实、完善;在制作多媒体的技术上不断地学习和完善,使多媒体技术能真正地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如何用多媒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志强,刘敬肖.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辽宁教育研究,,2004,(04).
[2]温盛伟.现代教育技术.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3]李顺祥,陈玮.浅谈多媒体教学.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1).
[4]陈善继.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青海师专学(教育科学),2005,(z3).
【关键词】英美文学评论 大学英语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23-02
英美文化浓缩在英美文学当中,因此,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使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为全面推广和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在改革大学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都需要适当地学习英美文学,从而为我国的需要,培养出与国际化接轨的综合人才。
一、英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机械式的教学模式,而降低,进而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只有通过学习和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才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所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及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使自身的知识更丰富,文学修养被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可以就英美文学进行原著和译著对比,了解其中的区别,从而激发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
2、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艺术的结晶,各种人生哲理、故事、典故等都蕴藏在丰富的作品;并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以及排比等;也使用了多种艺术形式,如:有十四行诗、名言警句、戏剧、诗歌等。在英美文学大花园里,不仅有雪莱和叶芝的诗歌、莎士比亚和萧伯纳的戏剧,和狄更斯和马克吐温的小说,还有格言警句,他们是无数无名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想英语既说得很流利,又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了这门语言,就要运用好英美文学这个学习的大宝库,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在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不同方式、不同场合下的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英语和英美文化。
3、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
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但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修身养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美历史和文化发展史,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例如:海明威的小说,是一个以简单叙事方式的小说,从中你可以体会到美国个人主义至上、大胆、坦率的精神,以及美国民主的实质,同时,学生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史和他国人民的奋斗史,感受世界人民所关心和企盼的方面。另外,莎士比亚的戏剧,其艺术技巧卓越、胆大,并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被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英国中世纪的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背景。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仅重塑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二、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1、教学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是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不要坚持系统性、连贯和文学批评的文学理论知。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就要引导学生从英语文学和文本中,去体验和感悟内涵和美感,并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
2、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
大学英语的教学理论有交际教学法、行为主义、二语习得、以及建构主义等,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效的将这些材料融入进去。其教学方法可采取戏剧表演、课堂讨论、口语操练、电影配音、以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等方式,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学生和学生合作的模式,进行戏剧表演、口语练习等,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课外英美文学知识。同时,讨论、讲解、并分析一些学生熟悉的英美作家的作品,如:海明威、莎士比亚、狄更斯、哈代等。或者聘请专家开设文学专题讲座,如《希腊神话》、《现实主义文学》、和《圣经文学》等,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还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文化的交流。另外,学校可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学知识报纸编辑大奖赛、英语话剧排演,以及开展英美文学知识大考场等活动,学生在反复排练或积极备考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变会不自觉的完成了英美文学的学习内容。
3、教学材料的选取
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通常情况下一周四节课。为符合语言学习连续性的特点和要求,在每个学期,合理的学习一定量的英美文学材料,而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选择一些语言要规范、趣味性强、难易适中的作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读性、故事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4、教师角色定位
调查关于老师在大学英语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需扮演的角色,其结果显示,就英美文学方面的学习来说,大学生还是需要老师在英语课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方面都要不断地提高,使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气质,以及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不仅拥有自己独特的知识魅力,还具有人格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制度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适时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5、教学评价
以定性评价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知识建构过程和对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的最终效果。英美文学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老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同伴。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的长处和缺点,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有效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英美文化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学习英语,从而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属于高年级开设课程,根据相关规定、英语教学规律和学生基础,该课程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名称分别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根据调研和分析,生源和教学总体呈现以下状况:
(一)学生基础薄弱。2012年,笔者对凯里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为例,该班共有48名学生,其中外省籍学生3人,贵州省非黔东南籍学生8人,黔东南籍学生37人,全班平均高考英语成绩为88分,最高分为132分,最低分为36分,可见,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总体相当薄弱。
(二)教学时数不足。根据规定,文科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65学分以内,计划学时控制在3140学时以内,扣除通时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课程实践实验等,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只有1536学时,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课程设计和安排方面不得不最大化考虑基础课程的利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最大化弥补学生英语基础的“先天不足”,每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而英美文学信息量和阅读量较大,72学时不能很好顾及作品的研读,更多的是涵盖了其中的基本知识、流派、著名作家等,颇有文学史的教学形式。
(三)图书资料缺乏。近年来,由于办学需要,凯里学院大量购入图书,社会各界也大量捐赠图书,学校的图书总量上了新台阶。但是,在外文图书方面,仍然显得数量不足,特别是原版图书较少,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阅读原著的需求。(四)学生兴趣不浓。从教师反映的情况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个人爱好等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现象探索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平时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学作品阅读量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方面花时间,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的心理非常明显。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主要强调对文字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和网络资源的引入,文字、图片、电影、歌曲、音频等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应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舍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改变观念,创新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导致外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面对新技术和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原来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教育发展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教学内涵要求。
(二)拓展资源,提高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课本和教师的教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模式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本以及相关的分析材料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在英美文学领域中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文学课程,无论涉及文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史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在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长篇大论地解读文本,或者没完没了地书写板书,教学内容取舍较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自如地加以利用,节约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立体生动,艺术性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能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特殊文学文本结构展示等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
(五)易于理解,增强感知。鉴于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大大得到加强,具象形式一改传统教学中的抽象形式,对文学作品本身和背景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有人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语言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无疑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如果应用不当,势必引起不利的影响,值得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注意。
(一)丧失阅读,流于形式。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英美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被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也就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导致学生不在热衷于原著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容易造成学生按图索骥,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直接在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流于形式,囫囵吞枣,对文学作品和背景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形成理解误区。
(二)艺术再造,作品失真。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资源中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是当下得到普遍认可和接收的事实,例如,小说被拍成电影,诗歌变成歌曲,散文变成音频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快餐文化”,但是,当传统文学作品被打上现代技术的烙印后,往往发生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从标题到故事情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文学作品内涵抑或思想性失真。
(三)注重情节,文学性弱。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等手段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艺术性的增加的同时,文学课程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因为“视频/音频快餐”能促进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情节和片段,忽视了通过利用优秀作家作品分析进行人性教化和道德教育,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文学性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缺乏文学性的文学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思维肤浅,理性误差。谷启楠认为,“影视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一般比较肤浅,过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信息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满足于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不愿认真研读原著”[3]。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愿意在文字之间寻找意义,更愿意在“视频/音频快餐”中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导致对于作家和作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五)缺少互动,兴趣渐失。人们经常提到“粉笔+本书”是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课件+鼠标”却成为了有些课堂教学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看见教师的面部表情,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90%。反之,信息的接收率甚至小于20%,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后面“埋头苦干”,部分学生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表情木讷地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教学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下降在所难免。
四、结语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 文学作品 电影 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