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标教学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音乐鉴赏新课改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鉴赏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训练学生的审美心理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课主要是面临着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课标下,运用何种办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课的热情,是我们老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中音乐教学设备陈旧
普通的高中学校往往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那些直接关系到高考成绩的学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音乐教学方面,则往往是应付了事。在音乐教学设备上往往是相对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在当今科技发达网络发达的新时代,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追求,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在选用教材方面也是比较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教材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
1.2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大多的高中音乐教师在教授音乐鉴赏课时,缺乏跟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高中学生人数比较多,高中音乐教师相对比较缺乏,在上音乐鉴赏课时,教师不能够因材施教,选用的教材也往往是学校安排好的,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授音乐鉴赏课时往往是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态。大多是把鉴赏课变成了分析课,对一些名作做出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往往不能够深入学生心中,因为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名作。一些高中音乐教师的素质比较低,自身观念落后,他们自身也认为作为高中生要努力学好主要课程,往往看不到音乐对学生心灵的巨大促进作用。思想决定行动,在这样思想的驱使下,高中一些音乐教师也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真正的认真负责。
1.3 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理解存在误区
普通的高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学生音乐基础比较差,最基本的识谱和打拍子也不是很懂,主要兴趣也只是停留在对流行音乐的追求上。对中外优秀的声乐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中外经典音乐就是可望不可及的知识。在上音乐课时往往就是捣乱,或是不认真学,再加上学校受教学成本的影响,对音乐的课的教学设备没有更新,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重视度不够,往往是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影响,他们也会觉得音乐鉴赏课不是主课,高考时不考,所以就没有压力,就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其他课程上。
2 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2.1 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新课标下,音乐鉴赏课程注重以人为本,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转变以往落后的思想观念,要看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对高中学生的促进作用,要看到审美观念对学生以后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全面的转变思想,教师才能对音乐教学真正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认真负责,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会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到音乐鉴赏课的重要性之后,才能摒弃传统观念,才能真正用心去学习去领悟,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和其他的课程的和谐发展,更好的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
2.2 改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学习音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改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实现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音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一些对学生有帮助的能够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体验鉴赏法、比较鉴赏法等等。教师在上课时首先选用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学生热情,然后植入相关或是较为深入的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灵敏的听觉,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针对基础不好的学生要有耐心的讲解,化繁为简,将繁琐的理论知识简单化,通过实例或是其它方法教授基础知识。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保证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教学过程中实施体验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想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大胆的练习,加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打破学生因为羞涩而不愿学习的局面。将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的舞蹈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那些还要进一步努力的同学以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3 深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取那些中外经典之作,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中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因材施教,逐步增加音乐知识的摄入,保证学生能理解透消化掉。在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都掌握之后,再选取一些中外的经典,让他们自己去用心感受,之后建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真正做到放松自我,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在课外要尽量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来感染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建立音乐鉴赏课外兴趣小组,教师也可以参与进去,课外兴趣小组可以开展相关的一些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或是戏剧表演等将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建立一个QQ群,将班里的一些学生纳入群里,定期向群里传点经典音乐或是其它相关的知识,大家在闲暇之时可以畅所欲言,增加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更好的真正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利用校园广播,可以播放一些比较好的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出了一种校园音乐气氛,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下开展音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对音乐鉴赏教学有个新的认识。学校要改善教学设备,为学生学习尽可能的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必须从学生自身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的形成,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全面实现。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灵活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教学策略源于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谋略,是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金钥匙。
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
感知音乐形式美的能力是强调音乐记忆力的训练与知识技能的积累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将知识技能内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和转化为音乐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变化是实施这一教学中的极其关键和有效的策略。“以听为中心”是音乐教育所遵循的原则,训练学生“音乐耳朵”,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积累听觉经验,发展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枯燥的技能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在第二单元一《音乐的美》中,将音乐美归纳为优美和壮美、崇高美和欢乐美、喜剧美和悲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六种美感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一部音乐作品往往涵盖了多种美感。为了使学生分清六种美感的不同之处,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抓住六种美感最显现的不同特点,从感知音乐音响的表现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的细微变化。
二、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提出了比义务教育阶段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过程的体验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要求学生从记忆音乐主题入手,把握音乐主题的风格及创作特点,再到结合题材内容、创作背景等感知整部音乐作品的结构与体裁形式,体验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听赏者个人的情感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它通过学生个体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方面的参与,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强化、反馈、分析、评价等获得情感的深入体验。因此,强调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过程的教学策略,在审美能力的发展中是不容忽视的。
如:西班牙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萨拉萨蒂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该作品是世界上著名的小提琴家们和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这首曲子有人又叫它《流浪者之歌》。乐曲好似一幅音画,优美抒情的旋律,热情奔放的情绪,但又略带感伤、哀怨的情调,把吉普赛人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擅长歌舞的吉普赛民族是以游荡生活为特点,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常以卖艺、算卜为生他们宁可风餐露宿四处漂泊也不愿放弃这种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进而了解作者的故乡西班牙也有不少吉普赛人,作者对吉普赛人的生活和性格有所了解,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因此,他才能写出有时带有感伤、哀怨,有时也有热情、奔放的表现吉普赛民族性格特征的音乐。
三、鼓励学生运用艺术通感展开音乐联想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在大艺术的环境中去体验和创造音乐、想象音乐形象和意境是音乐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
四、启发学生借助相关文化挖掘音乐内涵
艺术正如科学一样,目的主要是“理解”。无论艺术传达的理解是否使观者的感觉快乐,无论它使观者无动于衷还是深恶痛绝,对作为纯艺术来说都不重要。但由于它使我们知晓的总具有一种情感性质,所以它通常毫无疑问多少都要引起观察主体愉快或不愉快的反应,这很说明以观者的愉快和赞成为艺术标准的错误见解何以会出现。在对音乐作品有了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时,所得到的是人生其他体验极少能提供的,分享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对音乐表现形式的观察,就是要从审美的层次体验音乐,并对审美对象有具体的、深入的思考,审美教育就应该帮助学生的这种思考合情合理,从而促进将来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
关键词:学习兴趣;审美能力;高尚情操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日渐更新,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及进步。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普及,更是为其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从事初中音乐教育工作多年,现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感悟,试就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展开细致的分析与归纳。
一、培养音乐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更是维持学生与音乐学习密切联系的关键力量。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以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例如,在教学“化蝶”这章内容之前,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片段。多媒体本身就兼具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等特点,因此通过观看视频短片,学生仿佛成为电影中的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等视频播放完,还有部分学生沉醉其中。这时,我趁势导入新课:“梁山伯与祝英台用生命来歌颂自己的爱情,因此,他们的爱情流芳百世,化为经典,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十八相送》,这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曲段,让我们一起用悠悠的歌声纪念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永垂不朽的爱情……”
利用多媒体视频导入新课的方式既新颖别致、又活泼形象,充分适应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独特的审美特征,有效激发了其对这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也为当节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之一,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是强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与音乐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与评鉴能力,力求使其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与陶冶。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祖国情”这一单元,无论是《爱我中华》《我爱你,中国》《啊!中国的土地》还是《沃尔塔瓦河》都是经典的爱国经典曲目。因此,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我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之外,更加侧重于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及自豪感,以此激发爱国情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音乐教学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有利于其形成积极向上、乐观高尚的生活态度,并进一步为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优秀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开展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相信这既是搞好初中音乐教学、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率及质量的必要措施,更是全面提高当代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补充,有利于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及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建敏.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关键词:音乐美学 音乐表演实践 主客体关系
一、前言
音乐美学是以哲学为基础,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阐释有关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激情,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由音乐表演活动中的创造想象活动是主客体矛盾统一的过程。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客体方面,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主体方面。主体与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从唯物论的根本观点看,音乐作品提供的音乐艺术形象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是非主导方面,是从属性质的,音乐表演者的再创造必须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能动的方面,是再创造的主体,音乐作品是再造的对象,必须通过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生动再现其艺术形象,将这种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欣赏者。音乐作品与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二、音乐作品的客体制约性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作曲家的原作是音乐表演者二度创作的原型与基础。从客体上来说,音乐表演者只有在作曲家提供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音乐表演活动才算是真正的二度创作活动,倘若二度创作不是建立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的,不忠实原作,偏离原作太远就违背了音乐表演的本质。
1.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任何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定具有特定的时代烙印。音乐表演者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把握音乐作品,尽一切可能去熟悉和体验作曲者生活的时代环境,使自己化身为作品的创造者,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正确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2.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题材内容是音乐作品直接描写的对象,它是作曲家对客观生活有所感动而选取来予以加工表现的生活材料,是作曲家对生活有所发现有所感动,从而有意识地选取、提炼、加工过了的生活,是经过作曲家思想感情过滤了的生活。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古代题材或现代题材,山水花鸟题材或社会生活题材,伟人的题材或普通工、农、兵题材,和平建设题材或革命战争题材,悲剧题材或喜剧题材等,不同的题材内容就要求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不同的处理。
3.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
我们欣赏音乐作品时,只要加以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不同地方的作品、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如:高亢嘹亮的陕北信天游、清新秀丽的云南民歌、热情欢快的维吾尔族歌舞及著名作曲家海顿的热情欢快、莫扎特的细腻抒情、贝多芬的自由奔放等。这就要求音乐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应搞清楚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才能更为正确地表现音乐内涵、塑造音乐形象。
4.音乐作品的表演形式、体裁等方面制约着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
以声乐作品为例,音乐表演艺术按人声分类可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三大类,而音乐表演的形式有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音乐作品的体裁有民歌、劳动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讽刺歌曲、进行曲、舞蹈歌曲、大型的音乐套曲、歌剧等。音乐表演者只有根据自己的声音类型、声音特质来选择合适自己演唱的声乐作品,采用最佳的表现形式演绎和阐释声乐作品,才能使自己的表演与原作得到高度的融合。
三、音乐表演者的主体能动性
上面强调音乐作品的客观制约性,我们并不能否认音乐表演者的主观能动性。如果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仅仅只是再现原作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亨利·伍德谈到“乐谱上的标记无论怎样的详细也不可能每个细节都精确,没有什么方法和记号能够准确记下作曲家心里的东西。”乐谱潜在的内容需要挖掘,因而音乐表演者的表演应是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必须根据原作提供的条件、方向、范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把原作尚未表现出来的东西寻找出来,对原作进行丰富、补充和发展,赋予音乐作品新的内涵,真正深刻、全面、生动地演绎原作,使原作与音乐表演者达到高度的统一。
1.音乐表演者的人生观、审美观
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随着表演者的世界观、审美观的不同而不同。人生观和审美观是音乐表演者创作活动的指导思想,如果音乐表演者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音乐表演者就无法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及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就无法准确、生动演绎音乐作品。
2.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
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技巧及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是音乐表演的精髓,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及娴熟、精湛的技能技巧就无从谈表演了,再好的作品都无法展示给欣赏者,它只能是无声的音乐。因此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在谈到演奏家对自己原先并不满意的作品的再创造功劳时认为:“这部不完整、无创造性的作品的成功,我想主要归功于卓越的演奏。”
3.音乐表演者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经历
每一位表演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很难做到原样的再现原作。因为不同的音乐表演者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也不同,他(她)总是以自己所兴趣、爱好的方式来认识作品、感受作品、理解作品,最后表现作品、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因此,同一个作品一千个人来表演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格,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道理。
4.音乐表演者表演的环境
音乐表演者表演的场所一般在舞台环境中进行,这种环境包括:舞台设备、剧场气氛、欣赏者的修养等,这些因素对音乐表演者都是一种客观的刺激,能够激发音乐表演者潜在的艺术创造激情,尤其是与观众欣赏者直接的交流,为音乐表演者提供了艺术创造广阔的情感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陈雪.论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实践的现实意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高中音乐音乐创作课作用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知,通过音乐创作可以有效的激发高中生的想象力,音乐创作是培养高中生创造力的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也是发掘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必要手段。既然是音乐创作教学,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音乐创作成为了每一位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每一位高中音乐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创造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学好真实的音乐创作,于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人通过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兴趣。具体的做法:
让学生排列以下的句子。
A是风推开门
B雨在敲打心窗
C把忧伤抱进来了
D屋檐下
这主要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怎样从文学中找到起承转合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一句话中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结构。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兴趣,还能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的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好音乐创作。
通过导入方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起承转合的大体意思。这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做了一个铺垫,从而也让起承转合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印象,这对于之后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和音乐中的具体应用
这一部分是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起承转合知识、为学好音乐创作做一定准备的教学效果。这一部分,本人通过分步介绍起承转合在诗歌以及音乐中的具体运用的教学方式,从而来达到教学的既定目标。
因为起承转合的发源地是诗歌,所以从诗歌入手来介绍起承转合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起承转合,这有利于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起承转合的知识。这次教学过程中本人是通过分析唐代李绅的《悯农》向同学们介绍起承转合在诗歌之中的具体运用的。通过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于起承转合有一个简单而有全面的认识,这将有利于之后音乐创作教学的开展。
教学片段1
《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从起承转合的发源地诗歌入手,初步了解起承转合的特点。并让学生说出转句在这首诗中的作用。第一句是起,起事――春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时间(也暗含地点)、事件。
第二句是承,承续首句写出:(在春天辛勤播下少数的种子),到秋天能收获很多很多像种子一样的粮食。一两句的关系是顺承的,其顺序不能颠倒,其思想内容还是较为具体的话。那么,第三句就不再是一味地顺承下去,或具体实在地写来了。
第三句,作者的笔触开始转移,由眼前的一粒粟、万颗子春耕秋收的“点”,联想到整个天下春耕秋收的“面”,使诗意由此及彼、推而广之,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四海无闲田”是说:全天下的田地都耕种了,也都取得了种“一粒粟”得“万颗子”好收成。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民以食为天。”前三句诗,春种也好,秋收也好,不使有“闲田”也好,夜以继日、辛辛苦苦的耕作,全是为了“盘中餐”这个“吃”的问题。然而,最终结果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作者卒章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的“悯农”主题。
从诗歌开始介绍和分析起承转合,这只是开篇,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真正的重点是在音乐中分析起承转合。这一部分将是重点教学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本人从各个方面彻底的分析起承转合知识,这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起承转合在音乐中的具体运用,同时掌握起承转合知识,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创作之路做一定的准备。在这一部分中为了能更加彻地的分析起承转合在音乐中的运用,本人通过《故乡的亲人》和《送别》这两首音乐作为载体来对起承转合在音乐中的运用做具体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起承转合在音乐中的应用,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单乐段歌曲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2.
问:
(1)歌曲1、2、4句的旋律有何规律。
(2)转句与其他三句怎样形成对比。
(3)歌曲的曲式结构。
答:
(1)1、2、4句是典型的同头换尾写法,此种写法起承合句变化不大,对于描写一位老人思乡非常贴切。
(2)转句用了不同的节奏大附点、上升式的旋律线、力度用了f,使旋律紧张度增加,情绪逐渐高涨。此句用了Ⅳ-Ⅰ的变格终止,能感受的思乡人的叹气声,并有向合句靠拢的趋势。
(3)曲式结构
A――a――B――a
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对起承转合形成总体的理解和认识
在经过了前面的讲解之后,学生已经对于起承转合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部分,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有必要对所教的知识进行总结,这将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好课堂教学的知识,还为之后的练习以及作业的安排做了准备。
通过总结起承转合在诗歌以及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来让学生彻底的理解和掌握起承转合知识,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更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理解加深。在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为学生讲解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单乐段歌曲的方法和具体的步骤,这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也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让学生们在快乐之中掌握音乐教学的内容。
经过针对性的练习以及为学生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彻底的掌握起承转合知识
只有经过实战的磨练才能真正的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练习以及作业这一部分对于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来说至关重要。适当的、针对性的练习以及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都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本人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以下几个题目来达到让学生彻底掌握起承转合知识的这一教学目标。
1.按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为下面的起句补写承句
2.按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为下列旋律补写转句
3.按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为下列旋律补写第四乐句
通过这三个例题的讲解以及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彻底的掌握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从而达到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单乐段歌曲的教学目标。这一部分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予极大地重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唱几遍,让学生熟悉调性、节奏,特别提醒学生在转句创作时要跟起承句形成对比。对比的方法可以是节奏、音高等。
通过拓展的方法,让学生对起承转合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了前面几个部分的教学,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学的内容都已经基本上掌握。在这一部分,本人通过拓展的方法来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于起承转合知识的认识。如在课上我会播放卜桦的Flash《猫》,让学生找出作品中“转”出现的情景,有那些因素构成了“转”。
这一部分虽然说只是知识的拓展,但是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课堂上教学的知识而言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部分通过介绍影视中的起承转合的方式,让学生的眼光更加的开阔,这也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知识源于生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知识和现实世界的桥梁,让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从而加深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本文主要是在新课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自己在《四个乐句的单乐段――承转合》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策略,再结合一些音乐创造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从而对如何在新课标下开展音乐创作教学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首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音乐创作课的课堂教学中来,这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本人通过导入例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通过分析介绍起承转合在诗歌以及在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的目标。再通过归纳和拓展知识面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介绍了起承转合在影视作品中的渗透。最后经过实战,也就是做练习和作业的形式来让学生彻底的掌握起承转合这种结构在音乐中的运用,从而达到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单乐段歌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樊仰育.谈音乐教学的情感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