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第1篇

夜,闷热的夜,让人无法入眠。

走出房门,一轮明月高挂在天空,似天地间的一盏明灯,让万物都呈现出蒙蒙胧胧的色彩。我信步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异乡小路上,尽情地欣赏大自然赋予的美。一别几年,此情此景,还是那样亲切。忽然,路旁的树丛中“扑棱棱”地飞起几只鹊儿,在月光下翩然起舞。哦,是我的脚步声惊醒了他们,这些可爱的小东西!它们不知所措地飞离枝头,在夜空中盘旋。我的心里不由地产生了愧意。一阵凉风迎面吹来,我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刚才的暑气一扫而光。蝉儿也好似表达舒适之意,在夜风中低低吟唱。

“咦,什么味道?”仔细一嗅,原来是稻花的香花在弥漫,在飘散。刚才没注意,现在闻来,味道是那样醇美,那样浓郁。再仔细一看,谷地里的稻穗都垂下了脑袋。微风吹拂,沙沙作响。远远望去,月光下,一浪又一浪,连绵起伏。“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些勤劳的乡亲们辛劳的汗水没有白费。”想到这,我不由得会心地笑了。“呱呱呱——”时远时近的蛙鸣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啊!这喧闹的蛙鸣是在谈论丰收的喜悦,还是在为这丰收的美景举行庆欢会?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几颗翡翠般的星星。它们眨着眼,像顽皮的孩子似的。夏日的天气真是奇怪,刚才还明月朗照,这不,竟又飘起了一阵小雨,我闭起双眼,让清凉的雨一直淋到我的心里。雨很快又停了,依然是皓月当空。远处,恍恍惚惚,多了一份轻纱般的柔和。

转过一道弯,一座小桥映入我的眼帘。桥下溪水淙淙流淌。站在桥上,月光下,可以看见水的幽绿。走过小桥,啊,看见了,熟悉的茅店,它还是那样安详地栖息在那片树林边。看着茅店,想起了三年前的聚会,那温磬的时刻,那离别的场面好像就在眼前。如今只有树林哗哗作响,而我的友人们,现在何方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第2篇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移动,离开了树枝,竟能把鸟雀惊动,可见其境之静。这样理解,大概没有多大问题。但是,下面一句“清风半夜鸣蝉”,是不是以动衬静呢?好像没有什么动态的可视意象。同样的,学生所举的诗句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动衬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以闹衬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用人的声音来表现山的空、山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这样,正是蝉的喧闹和鸟的喧哗,才更加显得山林幽静。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明明是以有声来衬托无声,人们却往往对之视而不见,感而不觉,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是以有声衬无声,以闹衬静,却偏偏说以动衬静。

如果以静的理念为核心,联想本来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动,一是闹。但是,一般人往往偏执于静和动的对比,却抹杀了静和闹的对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动衬静”这个词太现成了,现成到自动化了,自动化了就可能不顾事实了。一切流行话语、现成话语、权威话语,都或多或少有这种遮蔽性。本来静的意思,就是静止,以动衬静,就是以运动、位置的变动,来衬托静止状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但“以动衬静”作为一种固定话语,却造成了某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之强大,使人们变得盲目,甚至忽略了与静相对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喧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的越是喧闹,鸟叫的越是清脆,就越是显得山里幽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王维的名句,辛弃疾的诗句就是从王维的名句中脱胎换骨而来的。本来变动的是月光,月光是无声的,怎么会把熟睡的鸟给惊醒了呢?仅仅是一只鸟,断断续续地叫了几声,在这偌大的山中,都听得那么清晰,可见山里是多么宁静了。在心理上,自发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以这种现象为依据,颠覆以动衬静的遮蔽性,进行思想的突围,把它概括为“以闹衬静”,使之与“以动衬静”并列起来,给予它平等的合法地位,这需要语言创新的命名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第3篇

一、紧扣课文题目,诱发想象

课文的题目有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只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关键词等。我们可以紧扣课题设计问题,诱发学生想象。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莫高窟》结束课文时,让学生再次想象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这些瑰宝遭受毁坏的情景,然后深情地唤一声——莫高窟,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艺术的热情。再次,课题犹如一个人的名字含义深刻,还可以有多个,只要这个题目符合文章的内容即可。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想想课文还可以用哪些题目。如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总结课文时,让学生说还可以用哪些题目时,有的说可以用“杀他的大黑骡子”,有的说可以用“吃他的大黑骡子”,还有的说可以用“爱他的大黑骡子”等,从而体会爱他的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形象鲜活,利用它们启发学生想象,可以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可以让学生神形兼备地写人,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插图谈感受,更可以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难点。如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我先问学生:“谁说丰年?谁在听?”学生思考后,我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主要画了什么?生:“图上画的是一位手拄拐杖的老人,正站在稻田旁,笑眯眯地望着成熟的稻谷,倾听着青蛙们欢快的叫声。”此时,我趁机问学生:“诗人听到青蛙们可能会说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个个争着扮青蛙边表演边汇报。有的说:“哇,今年准是一个大丰收年,农民伯伯们准能过上好日子啦!”有的说:“唉,哥们,你看我今天有什么大收获?一只大虫竟想爬上穗头偷吃谷子,被我逮了个正着。”又一只青蛙,边弓着腰向前蹦着边鼓着腮帮“呱、呱”地叫个不停,好像在唱着丰收的歌,跳着丰收的舞,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呱、呱”地回应着,整个教室里蛙声一片,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小学生总是爱想象的,课本中的插图,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依据,拓宽了想象的空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抓住文中空白,激发想象

课文中有许多“空白”,给人美的享受,留下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字的“空白”或标点的“空白”激发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一文时,可这样引导学生填补文中的空白: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时,可能会怎么想?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时,又会怎么想?生……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司马迁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体会司马迁将荣辱置之度外、事业高于一切的高贵品质。《秦兵马俑》第十自然段先列举了四种神态的兵马俑,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可以依据这个省略号激发学生想象:秦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又好像什么?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注重课文品读,引发想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第六自然段时,抓住“格外精神”进行了这样的教学:a、什么叫“格外精神”,谁知道?(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回答:可读、可说、可演)。b、“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师:小朋友们,因为有了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现在,连老树也显得——(小了),焕发出新的青春。快要凋谢的花儿,也变得——(鲜艳了)。这就是课文里说的——“格外精神”,懂了吗?c、引导用不同形式的读,读中想象五彩斑斓的美丽画面,读出对小露珠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品读课文,注重教给学生朗读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体态语言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固然认识到评价语言的重要性,但如果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公开课前,教师手臂上贴满闪闪的金星,课堂上不时来一句“表扬他”。这是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呢?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是班级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设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有效评价的重要前提。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愉悦的、高涨的情绪中投入到课堂评价中去。比如说:当学生的想法有道理,但是表达的并不流畅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教师已明白你的意思,可以让老师帮你一下吗?教师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将学生的想法稍作整理,其他学生就听明白了,发言的学生也得到了指导。

二、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点进行及时评价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应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并能指出不足,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中许多有效评价并不是生板硬套,教师要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及时评价。当然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学习水平、因人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样才能有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三、运用丰富得体的体态语言

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你想,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看来,我们对孩子真应该多笑笑。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

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向性的评价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定期的自评和互评。自评写字作业就是时不时地把自己现在的作业和前段时间的作业进行比较,从笔画、笔顺、结构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比,看看现阶段哪方面比以往更好了,哪方面没有长进,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便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互评就是经常地把自己和同学写的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自己评一评或相互评一评: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行,还需要改进。这样在相互的比较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升写字技能。

五、评价清晰性与模糊性相统一的策略

一位老师教完《负荆请罪》一课,让学生说说“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一位学生因回答他最敬佩的人是韩勃,而受到冷遇,教师强调最敬佩的人应是蔺相如。这种课堂教学中答案的“标准化”“唯一化”使大多数学生上课记答案,下课背答案,考试填答案。这模具般的教学使学生思维品质的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受到扼杀,而得不到自由发展,不能促使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关期刊更多

西江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梧州市委

珠江水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梧州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