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用技术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JSP;JavaBean;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1-0000-02
JavaBean Technology-based Design Applications of General Database Access
Chen Jun
(Hubei University,Zhixing College,Wuhan430010,China)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Web applications,database access is essential.Access to the databas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ata,delete,change,search and other operations.This series of operation codes is cumbersome and in every operation of the database must be repeated when the code written.How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workload of such code duplication process of writing improve efficiency and enhance security of the syste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study.Development in the use of JSP JavaBean can be used to solve.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JSP and JavaBean component technology,the use of JavaBean to implement a common database operations framework.
Keywords:JSP;JavaBean;Database
在基于动态网站开发技术及应用方面,Java Server Page(JSP)成为了当今企业应用的首推产品。它在运行速度、安全性、可移植性均比其它Web编程语言更占优势,JSP文件是在传统的HTML文件中加入JSP标记和Java程序片段所构成的,作为一种服务器端的软件,当Web服务器遇到访问JSP文件的第一次请求时,JSP引擎首先把JSP文件自动编译成Java Servlet,并形成。class文件,由Java虚拟机解释执行,然后将结果以HTML格式返回给客户端。这种编译操作仅在该JSP文件首次被请求时发生,一旦形成。class文件,以后再次请求时,Web服务器就直接使用已在服务器内存中的相应的。class文件,除非该JSP文件已被修改需要重新编译。这种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对象的共享性,避免了为每个相同的HTTP请求生成一个新的进程,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速度。
几乎所有的B/S结构Web软件都离不开数据库编程,JSP可以通过嵌入的Java程序片段访问数据库,也可以利用可重用的组件JavaBean来访问数据库。下面将介绍如何实现一个通用的数据库操作框架。
一、相关技术简介
(一)JSP技术
JSP(Java Senrer Pages)是由sun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并纳入作为J2EE的其中一个标准。就其形式而言,JSP页面是在传统HTML文件中加入Java程序片段和JSP标签,因此JSP也继承了Java语言的各种优点,该技术为创建显示动态生成内容的Web页面提供了一个简捷而快速的方法。
(二)JavaBean
JavaBean原来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可视化的集成开发环境中可视化、模块化的利用组件技术开发应用程序而设计的,在JSP中使用的JavaBean是不可见的,主要利用它来实现模块化的功能。
二、设计思路
在Web开发中,使用J2EE开发的网络应用和网站是目前主流,而其开源架构Struts+Spring+Hibernate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技术,但是作为一些中型站点的开发,我们并不需要使用这么庞大的架构,而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些技术来实现其小量的业务逻辑,作为这种站点,使用JSP+JavaBean技术就能够满足其要求。
作为三层架构的JSP应用开发,JSP页面可以作为用户界面处理,数据库作为后台,而JavaBean就可以作为服务器上的中间件,负责JSP页面与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处理。
我们使用JavaBean封装数据库的连接,使数据库的地址,用户名,密码都处于不可见状态,只能通过JavaBean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同时,在页面上只需调用JavaBean中相应的方法就可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可以大大简化页面中脚本的编写,使程序员能更加轻松。
在处理传递过来的数据时,考虑到代码的通用性,前面两种操作要求传递新的数据,而后面两种操作则涉及到条件的传递,所以设计了一个接口,用于规范参数的传递,而用户需要设计的JavaBean都须遵循这个接口规则,并通过接口中的方法把相应参数传递给数据库操作类。
因为对数据库的操作主要是新增、修改、删除和查询工作,所以在设计数据库连接时使用insert、update、delete和select4个方法对应4种操作,在这4个方法中,都使用SQLBean这个接口规范的方法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一系列的信息生成SQL代码,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而后续开发人员只需要编写一个基于SQLBean这个接口的子类就可以了。
三、代码实现
(一)接口类SQLBean.java
package test;
public interface SQLBean{
public String showTableName();//返回数据表名称
public String[]showAttributeName();//返回数据表中字段的名称
public String[]showAttributeValue();//返回数据表中字段的值
public String[]showQueryName();//返回作为条件的字段名称
public String[]showQueryVaule();//返回作为条件的字段值
}
(二)数据库操作类 DBManager.java
package test;
一、在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利用专利网站检索学习常见的专利
台灯常见的设计分析是围绕“材料、结构、功能、成本、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由于学生平时的见闻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往往无法有优秀的或者有创意的设计分析,这时候需要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推荐相关知识产权的网站,例如:http:///。在检索的地方输入“台灯”就会有一系列的实用新型台灯供学生参考借鉴。例如:“两用台灯,所述两用台灯包括台灯底座,所述台灯底座上固定有台灯支架,所述台灯支架上连接有出光部,所述台灯底座上固定有花盆本体。本实用新型两用台灯在使用时,可以在花盆本体内种上植物,增加了台灯的使用乐趣。”“可以定时关闭的台灯,所述台灯在底座上设置有一个用于调控台灯的开关定时器。使用时,通过开关定时器,可将台灯装置为所需的开灯时间,由此可有效解决忘记关灯和长时灯的现象,有利节约用电和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得到启发并避免重复。在此启发引导下,学生设计了各种各样台灯:照明组合计算功能的、新型环保材料制作主体结构的、巧妙的新型结构搭建台灯的、外观趣味可爱的女生最爱的台灯等等。设计能力在这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引用相关的专利纠纷案例让学生认识设计中考虑专利的重要意义
例如:苹果三星专利案,指的是苹果公司产品与三星产品之间存在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苹果公司因为三星第一代Galaxy手机与iPhone的相似程度极大,并且在向三星发出专利授权要约遭到三星拒绝以后,将三星告上法庭。2012年8月,美加州地方法院已作出一审判决,称三星电子侵犯苹果若干专利,须向对方赔偿10.5亿美元。对此三星表示不服,并提起上诉。2012年12月7日,苹果与三星电子将在圣何塞联邦法庭再次开庭,以重新审理这场双方各具高风险的法律诉讼。巨额的索赔金额容易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对专利重要性的认识:抄袭侵犯别人的专利是需付出沉重的代价的。联系台灯的设计,在材料、外形、功能、商标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关的专利意识。只有这样形成尊重他人专利、保护自己专利的技术习惯后,将来才可以在技术设计领域越走越好。
三、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对台灯进行延伸并申请专利
结合技术与设计1中第一章第2节“技术的性质”中的专利性,面对书本枯燥的专利申请流程,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开发属于自己的专利并体验申请流程。经调查,目前较为常见的延迟控制开关多为应用在楼道中的声控延时开关或触摸延时开关电路,此种电路的目的主要是节省电能,主要控制灯泡由原先的熄灭状态转为点亮状态,且灯泡在点亮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而本设计主要应用到宿舍或家庭卧室等场合,主要应用于在关灯后是灯泡能够延迟一段时间后再熄灭,设计目的主要是出于对安全方面的考虑。该项目成功申请了专利,体验了书中提到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并在班级和年段中广泛推广、宣传,使得大家对在技术设计中专利的重要性得到更深刻认识。
四、开展专利知识竞赛和宣传
【关键词】通用技术;设计题;尺寸;材料;连接
一、设计题综述
浙江省通用技术高考设计题综合考查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包括对产品设计要求的把握能力,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对技术与人的需求之间关系的解读能力等,是对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的集中考查。试题主要考察内容包括:简单草图的绘制,尺寸的简单标注,产品所使用材料及构件之间连接方式的选择,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创意及特色的表达。设计题总体上是稳中求变,设计内容从最初的整体产品逐渐过渡到连接件的设计;四个小题没有太大的变化:草图绘制,尺寸估算及其简单标注,材料及连接方式的选择,产品设计的创意及特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针对高考题的题型设置和提问设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总结一些解题技巧。笔者认为要突破通用技术高考设计题,也并非y事,最关键的问题是通用技术教师应该教学生绕开美术绘图的坎,抓住技术绘图的核心,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入手,凸显出技术设计的特点。要做到上述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训练基本绘图技能和解题技巧两方面入手解决。
二、掌握草图的基本绘图方法
草图分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在高考考场上由于时间及工具的限制只能是画构思草图,考查的是学生的方案构思和方案呈现的能力。重点是方案的构思,但同时要有一定的绘图熟练度,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产品设计的构思方案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应该注重以下两方面的练习:
1.简单形体的立体表现方法
由于草图要求绘制物体的立体图形,因此学会表达物体的立体效果是最基础的能力和要求。如何快速表达物体的立体效果,笔者以为只要抓住两点即可:立体感和层次感。用正等轴测图去画草图就是最简单的表现物体立体感的方法。层次感是指在空间上位于视线前面的部分会把后面的部分挡住,这时应该把被遮挡住的部分擦掉,除非有表达的需要否则不要画出虚线。
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简单形体的构造方法:叠加法和切割法。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这两种方法,笔者总结出简单可行的绘图操作方法。叠加法的基本绘制步骤:找公共面――画叠加体――擦虚线;切割法的基本绘图步骤:画切割体――擦非公共线――擦虚线。其中叠加体和切割体是指在原有形体上叠加上去或切割掉的那部分形体,叠加体和切割体必须画出内部虚线;公共面指叠加体与原有形体的接触面,非公共线指切割出的形体与剩下部分形体之间没有共用的线条;虚线指叠加或切割好后,出于表现层次感的需要应该擦掉的线条。
2.常用连接及其草图表现手法
产品的各部分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是表达物体功能的最简单的方式,这一点也是高考设计题所重点考查的内容,比如要求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可折叠或可调节功能。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连接的画法,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给出了很多常用的连接方式参考图,可以让学生模仿,或者教师去找一些简单实用的连接样图让学生参考。
三、解题技巧
在上述两个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首先构思方案草图要综合考虑尺寸、材料、连接方式、特色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切不可各自为政,前后脱节。其次,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进行方案构思。
1.尺寸
尺寸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要考虑产品的实际尺寸大小。没有尺寸就没有技术的精确和严谨,没有尺寸的技术是与现实脱节的,可惜很多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确定产品的外观尺寸是首要的事情,别让尺寸成为摆设。要学会目测,记住两个常用的目测度量单位即10厘米和1米,然后用这两个基本单位去估算设计对象的尺寸大小。另一方面,尺寸也要结合产品结构确定,并与草图的长宽高尺寸比例相吻合。
2.材料
材料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高考答题包括改卷都不会对材料有太高的要求,基本写了就给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学生觉得材料简单不重要,反而失去一个为所设计的产品增加特色的机会。其实,从材料角度考虑,可以有很多特色,比如环保、节约材料、减轻重量、节省成本,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等等。
3.连接
单从绘图技能来说,连接方式的图形表达是最难的。高考设计题经常会要求产品具有可折叠或可调节功能,相对应的连接方式就是铰连接和插接。让学生记住几种简单的插接和铰连接的图样,然后拿去套用,比如必修1上的连接示例。另外连接也可以出特色,比如插接方便,转动折叠操作简单高效,插销和元宝螺母用来控制折叠角度等且操作方便。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熟悉度选用平面折叠和立体折叠,以及为了配合折叠和调节部分的图形表达选择合适的绘图角度。
4.特色
这一点恐怕是学生普遍比较害怕的一个问题,除了美观外,学生能想到的可能就是功能多样性了,即在已经设计好的产品上画个闹钟或者挂个镜子什么的,并美其名曰增加了功能。他们脑子里就想不出另外的特色。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材料和连接方面的特色外,还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找出产品特色:
(1)问题解决法
根据试题要求,结合生活经验找出设计对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这就是特色。这种方法是一种被动的防守,因为只能根据限定的条件而且受制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对技术的观察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会使学生对参考图产生依赖性。
(2)构造改善法
(甘肃省白银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韩独石工作室,730799)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的韩勇钢老师针对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存在的一些弊端,参考“套管实验”原理,设计制作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改进了实验方法,使实验效果大为提高。
“任何设计方案都有创新改进的可能性,好方案决不会仅有一个。”况且,创新的好方案不一定完美无缺,不一定再无革新的空间。为不断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和方法,提高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技术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从优化功能、改变结构和材料方面改进了该方案。这是将技术思想和方法渗透到其他课程,实现通用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发现和明确问题
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一项技术的创新需要设计,一个技术产品的更新需要设计”,因而,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技术设计视角来看,前面所述实验装置的创新及由此引起的实验方法改进,都属技术设计。韩勇钢老师设计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优点为“不会倒吸,有害气体不会外泄,保护了工作环境,反应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使学生观察到了NO的‘庐山真面目’——无色气体,同时可使NO与O2结合生成NO2,检验了NO气体”。笔者以为,如果“不会倒吸”,那么有害气体必会“外泄”。因为“套管实验”只排除了因倒流引发试管爆炸的危险,并非解决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既不倒流又不外泄的度,在实验操作中非常难把握,所以该实验装置在绿色环保功能设计上有点美中不足。
二、制订设计方案
受上述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启发,运用废旧材料,按结构相同、材料不同设计出“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3)和“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4)两种方案;也可按结构不同、材料也不同设计出另一种样式的“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如图5)方案。前两个装置在继承“套管”技术的同时增加了具有防污染功能的气囊,适宜做制备NO2的实验;后一个装置是在保留气囊的同时改“套管”为“观察筒”,适宜做制备NO的实验。
三、制作所需材料
三种装置的共用材料为:5mL注射器管8支,30mL注射器管2支,橡胶塞2个,中号气球3个,小胶帽5个,控制夹1个,输液吊桶1个,输液观察筒1个,控制夹1个,输液导管、中性笔芯杆及乳胶管若干。
四、制作装置原型
(一)制作“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
1.将2支SmL注射器管通过输液导管连接在中间穿有橡胶塞的一截中性笔芯上,在其中1支注射器管的中间钻一对气孔,再将下端用1个注射器胶塞堵漏,作实验反应器;上面1支注射器供滴加试剂用,制成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如图3(a)所示。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侧面打孔,并用乳胶管作套管安装1短截中性笔芯杆作为导气嘴,给下端的安针嘴套上小胶帽,制成观测气体外管装置,如图3(b)所示。
3.将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安装在观测气体外管装置上,再将由半截SmL注射器管套中号气球制成的气囊装置接在观测气体外管上端侧面的导气嘴上,组装成“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3(c)所示。
(二)制作“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
1.同前法,制成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如图4(a)所示。
2.在输液吊桶的盖子中间挖1个适当大小的圆孔,排气嘴上套着的橡胶帽不动,在滤气嘴上接一个气囊装置,给输液吊桶下端的输液嘴套上小胶帽封堵,制成观测气体外套桶装置,如图4(b)所示。
3.将气体制备内管装置安装在观测气体外套桶装置上,组装成“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如图4(c)所示。
(三)制作“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
1.将1支5mL注射器通过输液导管连接在中间穿有橡胶塞的1截中性笔芯杆上端,中性笔芯杆下端削尖以便滴加试剂,这样就制成了化学试剂滴加器(见图5左上)。
2.在1支30mL注射器管上端侧面打孔,并用乳胶管作套管安装一短截中性笔芯杆作为导气嘴,给下端的安针嘴套上小胶帽,制成气体制备管(如图5左下)。
3.截取输液器上的1个输液观察筒,在筒右端的“丫”形管直管端头套上附有控制夹的气囊装置,用小胶帽封堵“丫”形管斜管端头,制成N0观察与转换装置(如图5右)。
4.将化学试剂滴加器插入气体制备管内,在气体制备管的导气嘴上连接NO观察与转换装置,即组装成“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如图5)。
五、技术测试与评价
(一)对“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和“套桶配气囊实验装置”测试
因这两个装置同构异形,选用“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进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操作:(1)气密性测试良好(过程略)。(2)拆开实验装置,给观测气体外管里加入约10mL浓氢氧化钠溶液,给气体制备内管装置的内管里加入一两片紫铜皮,上面1支注射器内吸人少许浓硝酸后把内管插入外管,然后将“套管配气囊实验装置”组装如初。(3)推动上面1支注射器推杆给内管滴加数滴浓硝酸,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红棕色N02气从内管中部的两孔排出,使外管也迅速充满红棕色NO2。同时,多余的气体进入气囊使其慢慢鼓胀。(4)振荡实验装置,外管内的浓氢氧化钠溶液从内管中部的两孔进入内管,与其内的浓硝酸发生中和反应后,红棕色N02停止产生;继续振动,在外管里的红棕色慢慢褪去的过程中,气囊也渐渐被空气压扁。
(二)对“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测试
用“观察筒配可控气囊实验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操作:(1)拔掉橡胶塞,向气体制备管内投入几小粒碳酸钙颗粒和一两片紫铜皮,给上面1支注射器内吸人少许浓盐酸后把橡胶塞塞上。(2)给气体制备管内推人少许浓盐酸,碳酸钙颗粒上便有C02气体冒出,不一会气囊会慢慢鼓胀起来。(3)待气囊接近充圆时,换用另1支注射器慢慢滴加稀硝酸,不一会碳酸钙颗粒停止冒气,而铜片上开始产生无色气体NO。(4)少待片刻,若NO观察筒内看不到一丝红棕色时,筒内即为无色的NO气体。此时,用空注射器针头刺穿“丫”形管斜嘴上的小胶帽向观察筒内慢慢注入约5mL空气,观察筒内无色NO气体会渐渐变成显亮的红棕色N02。(5)关上控制夹,迅速换掉上面1支注射器并立即边振荡装置边给气体制备管内推人适量浓氢氧化钠溶液,不一会铜皮表面停止产生气泡,观察筒内的红棕色N02会慢慢倒吸人气体制备管内。(6)待红棕色由浓变淡到一定程度,打开控制夹,气囊会较迅速变扁。
(三)对两种铜与浓硝酸反应装置和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装置的综合技术评价
1.装置特点。
设计科学合理,实验操作简单;材料适宜加工,结构制作容易;废料利用,经济方便;实现了教具低成本微型化和试剂微量化。气囊的应用起到了防止有毒气体泄露的环保作用,彰显了绿色化学理念。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三种实验装置,是将创造性想象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对原有两种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进行技术评价后,采用保留优点、改进不足和改变材料的技术方法,采取对结构既保留又改变、将实验方法既继承又创新的技术措施而设计制作的集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作品。它的设计过程处处融合着对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过程,更体现了对实验装置不断评价、优化和类化的技术创新历程。
2.装置用途。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是指除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和人文融合的课程。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通用技术的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通用技术的课堂实践活动该如何实施呢?
一、配置合理的通用技术专用教室
通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有技术原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有技术与设计的动手实践。而技术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以设备、工具和原材料为基础,所以,学校应配备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专用教室包括两类,一是通用技术试验室,需要配备若干工作台,基本的金工和木工工具、简单加工材料、简单加工设备(如教学用微型车床)等,主要用于学生在校内各种设计作品的制作,如模型或原型的制作,进行各种技术试验、技术操作、技术装配等;二是技术设计室,需要配备制图工具,若干台能够进行简单绘图或者辅助设计的电脑等,主要用于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与设计。当然,在浙江省通用技术作为高考科目之一,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配备电子控制室,让学生能够对简单的数字控制电路进行设计和调试。
目前,对于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并没有统一装配标准,各学校可本着合理投入、充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配备。比如,我校在开设通用技术课同时,配备了两间实用的专用教室,工具材料有:金工工作台16张、大型台钻1台、金属锉刀(平锉和三角锉)各50把、木锉50把、手锯(锯金属用)50把、板锯(锯木料用)50把、手锯锯条100条、小锤40把、小手电钻20个、什锦锉20套、粘胶枪40把、与粘胶枪相配套的固体胶若干条、工具柜2个、消耗材料若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配备少量的微型车床、微型钻床、台式砂轮机等。这只是满足最一般的教学要求而配备的,如果有条件可以提高设备水准和增加设备数量。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技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实践准备阶段、动手操作阶段、评价总结阶段。下面以“纸质小板凳的制作与承重能力试验”的实践活动为例,简单阐述技术实践活动实施的主要环节。
1.实践准备阶段
实践准备阶段是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必须过程,是动手前必须做好的重要环节,决定着技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好坏。实践活动准备先要确定下活动的目的,然后再准备实践过程中所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具体如下:
(1)教师在实践前的亲身体验
教师要事先做实验,求证该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行性。教师要事先考虑好制作模型的原材料、所需要的工具、需要测量的数据、完成实践的时间、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等。
(2)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制定设计方案
学生应在动手实践前把收集好的信息整理出来,根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讨论出具体设计方案,画出草图和图样。然后准备好相关的原材料,如废报纸、废草稿纸、胶水、细绳等;准备好工具,如剪刀、小刀、直尺、彩色笔等。各小组应分工明确,并落实到具体成员。
(3)强调安全规范,做好防护措施
在模型制作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使用小刀、剪刀等制作构件时的注意事项。教师还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准备好创可贴、纱布等常备的防护用品。
2.动手操作阶段
动手操作阶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即实施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技术活动中,并按要求和操作规程完成设计与制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学生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凳脚长短不一影响稳定性,马上用直尺测量后加以调整,从而解决问题。随着活动的深入,小组成员通过检验、改进、装饰使板凳模型更加合理、美观。
教师巡视指导。对于普遍问题,要突出强调。如怎样才能使纸质的凳脚和凳面更加牢固,这时要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对纸张进行折叠等操作,改变纸张的结构造型。对于个性问题,可以个别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引导他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努力改进的方向。
(2)学生做好活动事项与注意事项的记录
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步骤及事项的记录,例如记录下具体操作细节、小板凳各构件的尺寸等数据。学生记录时要力求数据真实可靠。
(3)教师关注课堂细节,及时反馈鼓励学生
教师要密切注意各种细节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掌控课堂实践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课堂时间,保证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活动。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要有耐心、要严谨,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小组和小组成员。
3.评价总结阶段
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协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优化设计方案。此阶段的主要环节就是总结和评价。
(1)各小组完成技术评价表
每个小组要各自完成技术评价表,然后选派一名成员到讲台上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表述。技术评价表应包括设计方案、结构制作、稳定性测试、承重测试、结构总得分、改进意见等。另外告诉学生技术实践也有失败的可能,当出现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2)教师及时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