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对底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村;土地闲置;原因;危害;对策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关系国计民生,支撑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人口的影响,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与此同时,土地闲置现象却广泛存在,土地却被任意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闲置土地的定义
农村土地闲置是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一种抛荒、弃耕或未充分利用的状态。闲置土地也可称为抛荒,指的是空闲搁置、没有得到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土地的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后,没有经过政府的同意,超过一定的期限而未进行开发、建设的用地。闲置土地又分成非农建设闲置与农业闲置土地两种,通常判断农用地是否为闲置,主要根据农作物生长的周期作为参考的,当农田超过半年处于抛荒的,可称此农田是闲置的土地。
二、土地闲置的危害
1.土地闲置影响粮食产量
大量农用耕地的闲置使本来人均耕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长期粗放式经营,粮食的种植面积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土地闲置多的地区,农民的基本口粮得不到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土地闲置使农产品收入减少,土地闲置多的村,基本口粮都得不到保障,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受到潜在的威胁。
2.土地闲置影响农产品价格
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大量的耕地出现闲置现象。留守农村的农民大多是老弱病残或者是妇孺,耕种能力有限,土地闲置严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却是有增无减,因此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加剧了农产品供需矛盾。
3.土地闲置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土地长期闲置会导致耕地质量逐渐下降,长期发展将导致水土有机质的流失,出现土壤沙化或者是呈向碱酸化趋势发展,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种植。与此同时,还对周边非闲置土地造成严重影响,破坏生态环境,引起耕地质量下降,加快土地质量的恶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农村土地闲置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宅基地闲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很多农民虽然进入了城镇生活,成为事实上的城镇居民,但是还不具有城镇居民身份,因此,他们仍希望在老家有房产,保留生活退路。这种情况造成了进城农民“城乡两栖”现象,由此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
2.耕地闲置
当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分散经营,规模化生产程度低,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与收入较低,使得农业的发展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城市经济的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充足,为了更好的生存,农村大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农民搬迁至城镇,也导致农村的用地常年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解决农村土地闲置及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的对策
1.清理农村闲置宅基地
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存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它一方面造成了原有空闲宅基地的长期闲置和撂荒,另一方面造成人为侵占耕地。鉴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大《土地法》在广大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了解和熟悉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农村宅基地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了解自己对于土地的权利和义务,特别强调耕地不容侵占;同时要加强对旧村庄的规划、改造,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以及空闲地,经查确属长期闲置的,要依法收回其使用权;最后还要健全审批制度。土地管理部门与乡镇政府相配合,本着“先批后建”的原则,严格执法,对未经审批强行占地的建房者依法严惩。
2.建立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保证耕地面积
一方面,建立群众参与监督机制,加强群众对耕地保护工作的监督。农民是耕地保护的直接受益人,也最了解耕地保护状况,通过宣传车、悬挂标语等形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调动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舆论监督,通过舆论监督,推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促使有关部门依法保护耕地。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重点是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基础上,调动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是加大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品牌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加强政府对农产品的扶植力度,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四是加大政府对部分农产品的补贴力度,如在国际市场上受冲击比较大且农户又必须种植的农产品,增强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4.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目前,一些地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一些农村欠发达地区,很多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村”及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因此,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经营自的前提下,按照“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进行土地的承包、转让抵押等,使得各种原因造成土地暂时闲置的土地转移到其他经营者手中,优化耕地资源的配置。
5.提高土地整理水平,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低效林;大兴安岭;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260-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低效林、低质林以及天然次生林居多,且树种及结构均较为单一,主要分布于商品林区和一般的公益林区,除了柞矮林以外,其余的林区郁闭程度较低,大多数林相残破不堪,林分生长量非常低,所以导致效益低下,严重浪费了我国林区有限的林地资源。因此,需要有适宜的经营对策对此现象加以改造与改进,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低效林的收益。
1 大兴安岭林区低效林概况及现存问题
位于我国北部边陲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地处中温带向寒温带过渡的区域,因此,大兴安岭林区总的地域特点概括出来就有:无霜期长、冬季长、土层薄而且贫瘠、树种单一。该林区主要有棕色针叶林土、黑钙土、灰黑森林土、暗棕壤等地带性土壤,非地带土主要有草甸土与沼泽土两种。林区的植被类型以森林植被为主,同时,林区内也有少许的寒温带森林,这是世界寒温带森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变化是林缘的退缩,导致多处林区已经减少退缩成了大面积的疏林与低效林,如果不对这些低效林进行有效管理与经营,将导致林区的草原化、沙化。第二个变化是活立木总积蓄下降。第三个变化是林分质量的下降,单位面积的蓄积减少。这些,便是目前大兴安岭林区低效林的概况与问题所在。
2 低效林经营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区内仍有大面积的次生杨桦林和十万hm2无林地需要进行更新,如果排除人为的干预,若想对原生植被群落进行恢复,恐怕还需要花费上百年甚至更加长的时间。与此同时。大兴安岭东部的林区植被类型同原始的状态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针叶林的比重大幅下降,阔叶林比重则大幅上升,这种比例的变化对林区千百年来形成的湿冷环境保护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使得林区整体植被类型的稳定性严重下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植被整体效能的发挥。例如,21世纪初期,发生在林区东南部阔叶次生林内的天幕毛虫灾害,给地区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
3 大兴安岭低效林经营模式的有效解决措施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所有的总共201万hm2的低效林,其中包括有榛子-黑桦林、胡枝子-柞树林、杜鹃-山杨林、草类-山杨林、杜鹃-白桦林等6种林型。
3.1榛子-黑桦林、胡枝子-柞树林的经营模式
这几种林型的经营模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郁闭度大于0.5的林分,可以采取改造培育的方式,也就是常用的“五、四”廊状改造法,又称非等带间隔改造法,意思是说采伐带五米,保留带四米,采伐带上栽植三行,两边距保留带各为一米,株行距各边行为一点五米,株距需要视树种来定,阴性树种为一米,阳性树种为一点五米,都呈三角形配置。第二,对于郁闭度在0.20.5的林分采用林隙造林,在林冠下种植目的树种,要适地适树,一般选用耐荫树种。采用先造后抚的技术措施,即依据林隙所提供的空白生态位,因地因林而不同,种植人工更新层,以填充空白生态位,达到生态饱和为止。第三,采用效应带造林。在林分分布均匀的情况下,每隔一定距离开辟一条效应带,间伐强度不得超过百分之五十,用以发挥生态效应,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恢复。杜鹃-白桦林、草类-白桦林、杜鹃-山杨林、草类-山杨林的经营模式
3.2经营模式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对于郁闭度大于0.5并且分布均匀的林分,进行疏伐的方法。原则是要做到采阔留针、采萌留实、采劣留优、采密留稀,并且,不允许造成人为天窗。第二,对于郁闭度大于0.5并且分布不均匀的林分,进行块状改造,在林中空地上进行造林,要适地适树,一般选用阴性或者是中性的树种为宜。在团块内进行疏伐。第三,郁闭度在0.2―0.5之间的林型可以进行人工促进改造,该改造方法主要是适当地提高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比例,该方法适用于较小郁闭度的具有天然针叶的母树,因为母树的分布往往会较为均匀,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其种子平年以上进行改造促进。第四,是采用效应带造林,在林分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下,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要开辟出一条效应带来,间伐的强度尽量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内,这样才有利于生态效应的发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森林恢复的目的。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起发达、完备的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一定的时间里边,必须科学地对低效林进行有效改造与经营,充分发挥低效林的资源优势,用以换取更加长远的利益。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分类经营技术,实现低效林的集约经营,进一步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培育,最终彻底实现林分质量的有效提高,这样才能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在力量的基础上,实现高效、优质、稳定、高产的目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宝峰,王佰彦,李志栋.大兴安岭林区低质林改培经营模式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6,7(4)
[2]徐长科,谢春雷.搞好低效林经营的重要途径[J].FortuneWorld,2008,8(110)
[3]韩春智.关于低效林经营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Fortune World,2009,1(78)
【关键词】管理者行为;FDI;过度自信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研究FDI决策过程中管理者的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另一方面是管理者的从众心理。
20世纪70年代末,卡尼曼和Tversky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向传统金融理论提出挑战,Tversky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会计和过度自信。
Shefrin(2007)的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过度估计自身的判断力,因此将高估项目的投资收益与成功概率,低估成本与风险。Hubris Hypothesis,Roll(1986)提出,企业管理阶层往往高估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规划改造目标公司企业时过分乐观,导致大规模高价收购企业,最后无法成功对目标公司进行整合,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Scharfstein & Stein(1990)提出,在投资决策会对某个人名誉产生影响时,会产生从众行为。经理人的这种盲目跟从他人进行投资决策的行为,最终导致很多企业投资失败。
二、国内研究现状
骆沙(2005)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微观因素时,首先提到的就是领导者风格,其认为,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受领导者风险偏好的影响,风险偏好型的领导者更容易做出富有攻击性的决策,在同样的不确定条件下,如果企业投资的即期收益(或净现值)为正,该企业将会比同类企业更早的进入目标国市场;反之,风险规避型的领导者趋于做出保守的决策,即在同样地不确定条件下,即使企业投资的即期收益(或净现值)为正,该企业也会着重考虑“等待观望”选择权的价值,而往往做出推迟投资的决策。由此看出领导者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投资决策。
朱华(2011)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发展现状以及特征;重点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的拉动因素、投资动机以及推动因素,其中在推动因素部分,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内部、外部(产业和制度等)推动因素的影响程度,另外还提到了像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学习吸收能力、种族人脉等较弱的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根据《2009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中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地区分布,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国家,并将侨民数量与中国对其的OFDI金额做了相关性分析和散点图,结果显示其相关性很小,种族纽带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决策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近年来华侨人数不断激增,《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指出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移民来源国,截止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存量已达到934.3万人,23年增长了128.6%,中国从1990年的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因此侨民数量与中国对其的OFDI金额的相关性还需做进一步探讨。另外本文还提到了企业家精神这一推动因素,将FDI理解为企业家的一种“国际套利”行为,“只有有进取心、前瞻意识和敢于创新而且承担风险的企业才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更乐于主动捕捉市场机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Knight)”。文章对部分国家(地区)企业家精神广泛性做了比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居中游,且对中国OFDI的有一定的推动程度。但文章并没有将企业家单独抽离出来做更深入的剖析,如今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企业家精神是对企业家这个群体的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的抽象表达,因此对企业家这个群体的非理是否会对中国OFDI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探讨。
李喻鹤(2006)列举并分析了中航油、中储棉、中再人寿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在得到的各种导致投资失败的原因中,提到决策者错误的个体行为是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的因素之一,比如将个人意志凌驾于领导班子集体之上的非理,导致最终的决策与实际背离、企业利益受损。吴建祖,关斌(2013)选取了103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其年报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得出高频关键词,进而得出管理者的注意力,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中,高管团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注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表现为对某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与人类意识有关的许多认知过程(决策、记忆、情绪等)中,“注意”被认为是最具体的。而高管团队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是由董事会成员及正、副总经理,以及其他共同参与战略决策的高层管理者组成。
杨钧皓(2012)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与财务学,讨论了经理人在不完全理性的假定下,对企业对外投资决策的影响,影响较为明显的不完全理包括“自我归因”、“过度自信”、“羊群行为”
唐蓓(2009)以行为金融为基础对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的非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选取了2003年―2007年的上市公司样本,实证检验了过度自信变量对并购决策的影响,建立了非理性管理者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公司管理者个人及个人特征能够影响公司的决策;公司在治理过程中对管理者约束的有效性是有限的。文中提到管理者非理性主要指的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其表现为:自我归因,控制幻觉,过于乐观。管理者非理性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公司并购的“成功悖论”,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并购的理论分析。
三、总结
从国内外对国际投资行为的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自我归因等非理的研究。伴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索,希望对FDI的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吴建祖,关斌.高管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2013
【关键词】土地开发;复垦工作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一)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问题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土地整理则是国家直接出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
(二)土地整理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已在半数以上的国家贫困重点县安排了项目,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超过40亿元,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村、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地产值,从而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三)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
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生态环保意识差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一些地方,为了缩短工期,急于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土环境,导致毁林地而重新开荒、破坏果园重新开发的奇怪现象,或者是只考虑到平整地块的方整、美观而忽略了河流、山地等原生态的规划,以至于随时间的推移使当地的环境逐步恶化,再一次耕地变荒地,其结果只能是短期受益,长期失利的不良局面。
(三)开发整理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
土地开发整理的后续管理相当重要,后续管理跟不上,将前功尽弃。后续管理主要包括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的权属管理、后续管理资金、质量跟踪体系等。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有地无主、有主无钱,致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土壤地力培肥受到很大影响,有可能使耗巨资新增的耕地重新面临撂荒的隐患,造成开发――撂荒――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输配水渠道防渗材料尽量
不用或少用混凝土,排水沟道不应该采用混凝土衬砌,对于沙性土质的排水沟,可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与网格中间种草,既可排除地下水,防止盐渍化,又可防止边坡坍塌,加固排水沟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为水生生物如青蛙、鱼、虾、泥鳅以及水土中的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也维持了沟渠水体的自净能力;田间道路也应尽量少用混凝土路面,尤其是不通农业机械的生产路,应该采用素土路面。
2、耕作层保护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时,尽量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作田块类型,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做好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以保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增耕地,应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尽快提高耕地质量。
3、重视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
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耕地质量下降,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沿道路、河沟植树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在丘陵地区,合理修建截流沟,营建坡面防护林,沿田坎种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如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的零星坑塘、湿地以及河滩,减少沟渠硬化;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
(1)加强权属管理。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的调整和权属的变更,牵涉到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重划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利益。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2)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针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提出的。但是,增加耕地并不是惟一目标,对于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准绳”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市场化进程。(3)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加大新增耕地质量管理,对项目实施实行后续跟踪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增耕地效益;积极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对新增耕地质量不达标或抛荒、闲置新增耕地的,对照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质灾害;量化指标;评估;对策
1.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所谓的地质灾害,就是由自然的原因、人为的活动等引发的,危害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地面建筑安全等的诸如山林的崩塌、土体滑坡、山洪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以及地面出现沉降等一类与地质环境作用配送的灾害。在实际情况下,查清相关地质灾害在地质特征、分布情况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并恰当准确地评估这些的危险性,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与治理,对我国的国意义和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是对这些地质灾害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专业了解,对其形成原理与诱发因素有科学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下就对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相关情况进行介绍:①滑坡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岩土的岩层层面、岩石的断面层面、岩石裂隙倾向引起的,在这些发育部位,极易形成风化,抗剪强度也较低,在内部形成滑坡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气降水或地下水的作用,也降低了岩土抗剪的强度。②崩塌形成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降水以及外灾害多在一些新构造运动的地形下发生,这类地貌下,山地处于持续缓慢、间歇性的抬升状态,河流沟谷较发育,多呈现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地貌。而评估地区如果地层岩性较为复杂发育节理组数较多、与母岩的联系较差、大量频繁地发生持续性降水、人类活动处理不当等也极易引起崩塌灾害的方式。③泥石流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地壳抬升导致陡峭的斜坡与深发的沟谷等地形地貌条件下,横断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峡谷状,沟谷的上下游的较大的高差。另一方面,如果存在多斯地质构造作用,岩石会较容易破碎,也会诱发泥石流。
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原则、方法及其量化指标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首先要确定一定的原则作为评估的根据。一般的地质灾害评估原则主要有:①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的文件中对地质灾害评估提出的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按照其严重程度划分为大、中、小不同的级别。②遵从“区域内相似、区域间相异”的原则,根据地质灾害对区域内相关拟建工程、已有建筑等的危害程度和级别,充分地考虑到地质条件形成与发展在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评定区域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程度进行分区。③如果在同一个评估区域内,存在多种灾害隐患并存的情况,应该就其具体灾害的危害程度,以“就重不就轻,就急不就缓”的原则,来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和等级。
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的具体确定是在遵循评估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评估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存在情况、分布情况及其严重程度等,以滑坡、崩塌等灾害的种类、土方的体积、灾害的分布密度和长度、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的群众人数等为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
3.具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需要应用到大量专业的地理地质常识,采用一定的专业手段和方法,对评估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现状进行评估。首先,进行现状评估要对评估地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充分考虑到评估区域的气象、水文情况、地形地貌情况、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征以及构造地震等的情况,对于一些沟谷众多的地区还要充分考察其谷坡、边坡的陡峻情况,岩基在片理、节理、裂隙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同时也要了解评估区域内正在进行或者历史书曾经进行过的采矿、路桥工程、建筑工程等项目建设的情况。在对评估区域的详细了解基础上,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估相关现状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2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主要的评估范围是评估区域施工项目所在地以及可能会对工程项目的安全产生影响的附近区域。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充分分析和论证,施工项目应该建立在周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大于50 m的半径范围内。就实际的施工情况而言,还要通过很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来把握和控制相关情况对评估地区的潜在危害、项目建设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某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等。
3.3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主要结合现状评估与预测评估的结果,再根据评估地区相关地质环境的差异性与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点分布,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同时,也要进行场地适应性的评估,将评估区域按照全面的地质评估数据区分为适宜、基本适宜以及适应性差等不同级别,基本与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的小、中、大等分级区段一致。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4.1根据实际的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一个全面的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这个方案一定要全面综合,也要突出防治的重点,并且根据相关的灾害种类、灾点的防治分级提出针对性较强、实效性较高、突出灾害分级层次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建立一个灾害防治标准与指导方针,以更好地引导日后的灾害防治实践工作。
4.2几种具体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①滑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要防治滑坡灾害,首先应该考虑采取避让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绕避,就应该根据滑坡的类型、滑坡规模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采取设置截排水设施、设置支挡设施、更改滑坡体的几何形态等措施,并尽量不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深挖方作业。②崩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方面,要对崩塌体或者有崩塌趋势的地方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其成为日后的灾害隐患。另一方面,还要对不稳定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其的继发崩塌威胁。如果工程项目建设中包含有大量切坡高度较大的挖方工程,就要密切防范潜在的崩滑情况。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可以按照边坡的相关治理规范进行崩滑的防范。③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可以通过在泥石流的沟谷种植固土草木的措施,防止水土的流失,还要通过预留一定的泄洪通道,并保持其畅通,减少其他施工设施对泄洪通道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在评估区域如果要进行桥梁的墩台施工的,就一定要通过增大桥梁的跨度等办法确保桥面的足够安全。④不稳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一些沟谷深切的区域,会出现较多的高陡边坡。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该采取适当侧移、改路基段为高架桥等方法尽可能地避让。如果还是不能避让的,就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控制好人工边坡开挖的深度、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对较为完整或者新鲜岩面的坡面进行加固,以确保斜坡的稳定。
5.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呈现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居民在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进步,总体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很多城市规模也在急剧的扩展。在这个扩展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自然的地质地貌环境的勘测和相关灾害的防治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为出现各种各样的地质灾害埋下潜在的危险,极大地制约与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施工建设项目的开展以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等实际情况,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危害。所以对其问题的的认识、分析和解决对策的提出是非常必要的。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98页)【参考文献】
[1]徐至钧,赵锡宏.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
[2]韩庆华,谷岩.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与防治建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