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蜡烛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导“航”
导语就好像是茫茫大海中的航灯,为我们指明方向。学习方向在教学中即指学习目标。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教学中,对于“病原体”这一概念的学习,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找答案,学生就只满足在课本找到答案,对教材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并且往往容易把“病原体”与“传染源”混淆。而如果在学生阅读之前进行恰当的引导,效果则截然不同。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了这样的引导:每种病都有它的病因,如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扁桃体发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那么传染病的病因是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就把病原体跟细菌、病毒等联系起来。
教学过程中一段恰当的导语,一句幽默的句子,甚至一个精准的词语,都可拨动学生的心弦,都可使学生热情高涨,既可步向既定的目标,又能获得好的学习成果。
二、导“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而且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成为课堂成功的关键。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导”的行为就变得极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从各个方面努力当好这个角色。如在《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教学中,能量的转化是一个较抽象的问题,如果过分展开,就可能把问题深化,学生对学习会望而却步,怎样简单、直观地诠释这个问题呢?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食物中的能量属于化学能;阳光的能量属于光能;物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属于热能。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老师拿起一根蜡烛)蜡烛这种物质,平常看不出它的能量,给你一根蜡烛,你能把它的能量释放出来吗?”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上讲台燃烧蜡烛,燃烧蜡烛这一小小活动,学生都曾经历过,但很少人深入探究。燃烧蜡烛,把蜡烛中的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这一现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导“思”
西方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只有独立思考才能让人的存在具有更坚实的基础。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教师要做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发展思维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的导入、知识点的导入的过程中,巧设问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如《练习使用显微镜》作为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所以教师总是详细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清楚,才让学生动手,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急于摆弄显微镜而忘了认真听讲,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以学生自学、自己操作为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学案的设计等,把学生有意识地引入到要解决的问题中,如在课程引入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个像蚊子大小的字,并提问:“同学们,要看清楚这种很小的字,要借助什么工具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能答出“放大镜”这一答案,教师接着问“用放大镜能看到我们手上的细菌吗?为什么?要看到细菌,该怎么办呢?”,学生基本都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够大,不能看到细菌,这样自然而然引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的教学。由于引入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既简单又贴合课本,学生一开始就能体验成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充满了兴趣,个个跃跃欲试。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起来才有的放矢。如在学习显微镜怎样对光时,我只提出一个问题“ 光学显微镜要借助光线才能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它哪些结构跟光线有关呢?”,由于问题指向性明确,学生基本通过自学就能学会“对光”。教师若能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创设积极的、愉快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故事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学生最喜欢的,尤其低段学生,为此我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进行阅读:1、围绕课题讲故事,引发阅读欲望。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时,我就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设置故事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母子四人承担了收藏和传递情报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谈话,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就此问:情报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呢?这“半截蜡烛”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用“半截蜡烛”作为课文题目呢?这些问题答案就在文中,赶快阅读去找吧。学生就迫不及待去阅读课本。2、课题质疑,激发阅读兴趣。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船长》时,我针对课题提出这样的疑问:课文题目有什么特点?一个小问题就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引起了争论。小问题解决了,紧接着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你来猜一猜,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呢?学生争先恐后抢答,虽然有的学生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但那种热情的参与已经让老师很欣慰。3、设置悬念,引导朗读课文。如:我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画风》时,首先出示课题,然后最后设置悬念:风是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出来呢?在几个小朋友团结合作下,他们画出来了,到底怎样画的呢?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看谁先发现,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抢读起来。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巧妙使用媒体资源创设情景,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中学、趣中获”。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老师可以充分结合文中优美、流畅的语言,配上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和精美、生动的动态画面,再加上老师饱含激情的范读,一下子就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文情景创设,先播放视频:凶猛的狮子正在捕捉一只羚羊时停止播放,师问:“这只狮子如果没有真正的本领它捕得住吗?”“真正的本领怎么来的?”就轻松切入本课的重点内容了。学生在视频中通过看、听知道了狮子真正的本领是滚、扑、撕、咬,也会被生动的短片吸引,自然也就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而低年级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方式表演。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使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得到张扬,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教学《荷叶圆圆》时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就评价“哎呀读的连小水珠都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把学生高兴的手舞足蹈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也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各种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每周的阅读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读后开展各种交流阅读收获的活动,如朗诵、讲故事、背古诗、讲笑话等形式的比赛,活动后再以小小新闻会的形式总结、发奖品,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此班上掀起了阅读的热潮。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参与阅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达到训练阅读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漫话三国英雄》时,先让学生讲自己课余时间阅读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一个故事,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再进行漫话三国英雄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班上又掀起抢读《三国》的热潮。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要注意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物质.
(2)典型现象: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生活中很多实例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解释,如一叶障目、坐井观天、形影相随、射击瞄准、排队看齐等.
2. 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是3×108m/s.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近似为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光在玻璃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 .
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1. 影子的形成
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
拓展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本影即光线完全照不到的区域.半影指只有部分光线照射到的区域.如果是点光源,只形成本影(如图1).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和半影,如图2是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手术室里的“无影灯”是由多个大面积光源组合而成的,几乎没有本影,工作面都能被照亮.
2.小孔成像
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发光体AB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射到光屏的下部,而发光体下部发出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光屏的上部,因此,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大小是由发光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共同决定的.
3.日食
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月球当住了太阳光,在地球上形成了黑暗的区域――影,处在这个影区的人们就看不见太阳,这就是日食.
4.月食
发生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地球挡住太阳光,在地球的后面便形成了黑暗的影区,月亮进入这个影区后,没有阳光照射它,也就不存在从月球射向地球的反射光,人们就看不到月亮,这就是月食.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在任何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太阳发出的光,通过大气层斜射向地面时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D.光和声在真空中都不能传播
解析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称为介质.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即同种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一般会变化,比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空气的分布不均匀,高空空气稀薄,所以光斜射入大气层时不再沿直线传播.只是在地面附近不太高的范围内空气稀薄程度较均匀,所以在地面附近的空气中可以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错C对.光只有在真空中或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而在其它介质中都比它小,B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
答案C
例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形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光在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6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白糖水的密度不是均匀的,越深密度越大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解析本题的目的是要考查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物质.由题意“光在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这里描述的现象是光在白糖水中传播的情况,而不是着重说明由玻璃进入糖水时发生偏折,故排除选项A,所以要解决本题的问题应围绕“为什么在白糖水这种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不是直线?”,“是同种物质但配制的白糖水的密度是否均匀?”,由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喝白糖水时越到杯子下面越甜,说明虽然是同种物质但是上下密度却不均匀,所以猜想是白糖水的密度不均匀导致光斜射时传播路线发生改变,故选C.而选项B、D与本题无关.
答案C
例3如图7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曲线传播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解析“激光准直”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个应用实例,只要掘进机总是沿着激光照射出的亮点掘进,那么掘出的隧道就一定是直的.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随距离增大不明显减弱.因此,用它能保证掘进方向不变.
答案 A
例4一工棚的油毡屋顶上有一个小孔,太阳光通过它后落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形光斑,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小孔的形状一定是圆的
B.太阳的形状是圆的
C.地面上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D.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析由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知,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其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答案 A
例5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其中一项技能是“用影子辨别方向”.如图8,将一根直杆竖直插在水平地面上的O点.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的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在轨迹上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点A,则OA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选填“东”、“南”、“西”或“北”)方向,这一判断应用的光学知识是.
解析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就象同学们在路灯下走过,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一样,本题中木杆的影子,由于阳光的照射是先斜射后直射再斜射,所以木杆的影子是早晚长、中午短.影子最短的时候就是太阳在正南方向,所以OA所指方向就是“北”.
答案 北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拓展我们可以通过影子的方向、长短来判断一天大概的时间,聪明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发明了一种记时工具“日晷”――在圆形石板上刻有表明时间的刻度,圆心立一小棍,从日出到日落,小棍的阴影由长而短又由短而长的印在刻度上,由此标示时间.“寸阴”即阴影缩短或延长一寸的长度,通常用来表示时间极为短暂,后来人们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劝导大家珍惜分分秒秒.
例6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
解析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答案如图9,由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例7阅读理解题
在科幻小说《往日之光》中,作者鲍勃・肖幻想了一种慢透光玻璃,讲述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想象有一种玻璃,光在这种玻璃中运动的速度极慢,通过半厘米厚需要10年,比蜗牛的速度还慢得多.当一块慢透光玻璃制出来时,望上去总是一片漆黑,因为还没有光穿过它.把这种玻璃放在风景秀丽的林中、湖边,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的光陷入慢透光玻璃中,10年也出不来.把在这种地方放了10年的玻璃镶在城市住宅的窗户上,那么,在下一个10年的过程中,这个窗子外面便仿佛呈现出林中湖泊的美景.各种动物无声的前来饮水,空中百鸟飞翔,日夜在交替,季节在变化.身居闹市,犹如别墅.”
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幻想,但关键是要降住飞驰的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部分科幻已经开始变成现实.
(1)本文作者进行科学幻想的依据是什么?
(2)在生活和学习中,你一定也有许多奇思妙想吧,简要写出一种想象及其依据.
解析 通常情况下,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极快.试题中的作者据此进行反向思维.题目情景优美,充满幻想,给人启迪.第一问表面上看是考学生,实际上给我们以方法:提醒我们幻想要有依据,不能胡乱猜想.最后一问更能激发我们的思维,只要联系所学知识,再插上想象的翅膀,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依据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想象在常温下制成超导体.依据是超导材料与温度有关;想象声的传播速度变得很慢很慢,因为声音的速度与温度、传输的介质也有关;想象如何利用海洋环流发电、温差发电等.
例8实验探究――小孔成像的再认识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解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改变蜡烛到孔、孔到接收光屏之间的距离都可以改变像的大小(见图3),像越大亮度越暗.平行与硬纸板即上下移动烛焰,屏上所成的像会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如果有多个不同形状的小孔,可以看到有多个烛焰的像且都是倒立的.
拓展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前一个影指,后一个影是.(答案分别为“影子”、“小孔成像”)
例9如图10,身高为1.6m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向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 ,CA=0.8m, 则树的高度为()
A.4.8m B.6.4m
C.8m D.10m
解析利用影子的形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并结合数学中相似三角形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图10,由题意知,ACD∽ABE,故 ,解得BE=8m.
答案C
四、练一练
1.大伟同学在课外按如图1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大伟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2.雷达是现代战争重要的军事装备.如图12所示,若雷达向飞机发射的微波从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为52μs(1μs=10-6s),在空气中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则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_____m.
3.如图13是小悦同学的一幅写生画,在仔细观察后,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两个物理现象: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其中一人是“影”,它是由光的传播造成的.
劳技老师: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生物老师: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祝福你,我的老师。新年快乐。
数学老师:
您送给我了无限钻研的思维,您让我对未知的答案加求解,但是,今天,您亲手解开了我的未来,我用我的答案去回报您!
历史老师:
对您之爱,比司马还光。对您之情,比诸葛还亮。对您之心,比关云还长。对您之意,又何需多讲。简单一句:元旦快乐,新年快乐。
语文老师:
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万千诗篇,赞美我亲爱的老师。我是一个诗人吗?不是,所以只能借这条短信表达我的祝福:节日快乐!
心理学老师:
是您用黑板擦净化了我心灵,是您用粉笔在我黑板一样的脑海里增添了智慧,衷心祝福您幸福永远
英语老师:
Dear teacher, thank you for illuminating my voyage of life with your own light of life. My grateful sentiments come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
美术老师:
我们刚见到您的时候,我们还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分离的时候,您已经把我们创作成为了一个个艺术品。艺术与价值是您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书法老师:
在笔和纸的摩擦间,你度过了你神圣地一生。祝福你,老师! 再也听不到你的教诲,对我来说,真是遗憾。对于你为我付出的辛劳,我无以为报,我说一声老师,新年快乐!
物理老师:
如果我是那个运动的物体,那么您就是那使物体运动的力;如果我是那正在吸收热量的一方,那么您就是那不断放出热量的一方;如果我是那璀璨的烟火,那么您就是那维持灯火不灭的电源,如果我是那需要成像的蜡烛,那么您就是让蜡烛能够成像的透镜,老师祝你羊年大吉。
化学老师: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题一出来学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学生常被挡在写作的门槛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拟题的失败。
我们来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材料为代表的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一般的联想理解能力难以立意成文,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立意: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随地吐痰、中国式过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朋友亲人等),要有理性,讲究方法,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庆卷、辽宁卷等地的作文题都是这样,比较难以审题。
近年来国外高考作文也陆续被国内关注,国外作文题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作文要求学生用事实支撑论点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题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机谋睿智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多是专家们艺术性加工“做”出来的,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文题缺少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很多考生根本就读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宫的偏题作文获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分,绝大多数都是趋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个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是最富个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动载体。所有语文老师都应看到,优秀学生作文无一不是学生真实个体生命的表达,而作文题拟得好不好直接关涉到学生倾诉欲望强烈与否,影响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细节关注的深浅或详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现象、身边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强弱,所以说,好的作文题是引导学生关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细腻生活、体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态的最佳视野,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标,是培养学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鲜活德育课题。
写作题目就是一个范围的圈定,而这个圈子就是广阔无边的生活。透过任何写作题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运动,生活永恒的发展变化;任何写作题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发展变化中才具有思维的意义。
再者,写作题目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却要阅读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走迷宫式的阅读理解,这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评价;写作教学的注意力也被纠结于立意,这严重地异化了写作教学。
高考作文命题我们走过了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现在给情景材料的过程。其实,给情景材料拓宽圈子的做法,无非是在扩大窗子,或者说泛化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是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设好作文题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作文命题来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12年的教育,但他们还只是中学生,生活阅历、社会见识、思想认识都有限,加上中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人生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建立,他们不可能像一些社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对一些道德、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的论说评价,也不能像文学家有精彩个性的语言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独到领悟,他们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会职业,所以对他们的语文写作要求不应太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并不等于要给学生设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审题障碍。
既然我们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我们就不需要在写作上要求他们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新颖的专家型议论文,也不应要求学生写文化涵养高、感悟独到、技巧娴熟、语言典雅优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动有趣、甚至新奇的记叙文或其他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应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已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流畅正确地写出真实、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老师在设置作文话题时就不需要故弄玄虚或用远离学生生活的话题,否则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国新大纲卷涉及的“经验与勇气”情景材料作文,学生理解不难,但缺少时代感,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写的不在少数。
其次,作文命题表达要简洁清晰化
我认为,高考写作题目要力求简洁清晰,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学生思想与情感倾诉的载体,是学生展示自己积累或创造的平台。他们正处在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对多元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巨变,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相对以前的学生丰富不少。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拟题就应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要,而不应该用一些古怪刁钻的含蓄难解的题目把学生挡在题外,如果学生一下笔就害怕离题偏题,那么在这种担心害怕中,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写出真灵性的文章出来呢?
像2013年广东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话题,就比较好,清晰明了,学生好把握写作的要点。类似的还有今年山东卷“给作家作品挑错”的材料让学生感到很亲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苏卷就因命题太模糊不便于学生审题行文。
材料给出立意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所以内容过于丰富的材料不应在高考中使用,特别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远离考场。
第三,作文命题思想要人文化
考场的重要目的是选拔,自然我们在设题时就偏向考题的甄别功能。但语文作文命题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题一般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较简单,一读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积累;三是较抽象深奥,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我们在设置时,既要考虑到能力差、一般、较强三种情况,又要考虑他们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有差别,有层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对象指向学困生或中等生或优生。
如2013年湖北卷话题作文“方圆”就是比较难,不但理解引入话题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话题“方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偏向哲理,学生要有较高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写好本文。对能力强,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好做,而对一般学生来说则是无法可说,就是说了也是空话连篇,言不由衷。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题,理性思辨色彩太强,偏离了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