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的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香菱学诗的启示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1篇

    一、中国式管理中的哲学思想

    曾仕强先生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三种主要思想:“太极思想”、“将二看成三,突破二分法”,“中庸,即合理”。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反S线”,时而向上、时而往下,在往返中,展现弹性的双轨路线。同时,也可发现太极是“一种自然流行的状态”[1]。那么,“太极思想”即指:以“不怨天尤人”的心态、以“什么情况都好”的心情,顺其自然、自得其乐地顺势而行[2]。思维的二分法,就是将一件事情一分为二,二者之间选其一作为结果,西方人就沿用了这种思维方式。从表面看来,这种分法清楚、简单、明了。受太极的影响和启发,中国人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又将二看成三,找出了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恰如孔子所言的“无可无不可”,即是在可以与不可以这两个两头的观念里看出了第三个观念。曾仕强先生指出,朱子曾说过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后来却被“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淹没了,造成了大家对中庸的误解。因此,中庸即合理,不是凡事走中间,也不是不走极端,而是不该走极端就不走,该走极端就一定要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二、团队领导者可借鉴的相关启迪

    (一)“太极思想”对团队领导者情绪管理的启示

    中国式管理主张: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且修己是起点,安人是终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团队领导者势必要先修己才可以安人,己安才能人安。不难理解,一个团队领导者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到部属、员工的情绪,乃至整个团队的运作。那么,修己并使己安,首先就是要能够进行合理的自我情绪管理,这也是作为团队管理者必备的素养。太极思想最精髓的观念就是顺应自然,一阴一阳之谓道。团队领导者若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为整个团队的大导向,便可事半功倍,并可避免逆流而上带来的情绪不安宁;若秉承阴阳的思想观念,即能明了凡事均有利弊,顺境不见得是好事,逆境也不见得是坏事,便能在在顺境中提高警惕,在逆境中看到生机,以此达到情绪管理中心境安宁的效果。总之,既不怨天,也不尤人;顺应自然,抱着任何情况都不错的心态,便可自得其乐地顺势而行。中国人是很讲道理的民族,但是在情绪不稳的情况下又是很不可理喻的。因此,团队管理领导者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是稳住他人情绪、达到安人效果的第一步。

    (二)“将二看成三,突破二分法”对领导者处理问题的启发

    二分法主要是主张有问题必须要解决,且只有“解决”和“不解决”两种选择。将二看成三,非常轻松的突破了二分法的处理方式。在解决与不解决之道间,有一条新的路径,即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在无形中既解决问题,又顾及方方面面,以免后遗症。团队领导者若能妥善应用将二看成三,便知道在领导者和基层之间还应该设有得力的干部。在团队运作的实际情况下,领导者与基层之间发生的接触并不频繁和深入,领导者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不够贴近基层,基层也有可能误解领导者的意图,此时干部作为剂便避免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冲突和直接对立,起到化解的作用。由此可见,领导者首先要具备凡事要用化解来代替解决的理念和素养,且要重视对“起到化解作用”的干部的栽培。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液压与气压传动;应用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对于机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从近几年本校招生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已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尝试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后,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依据

1.项目教学定义

项目教学源自德国的“项目与应用培训方案”,是指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理实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

2.任务驱动定义

任务驱动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引领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应用实例

(一)项目引领,小组互助,透析液压系统

不论是复杂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还是简单的日常使用液压工具,都是由基本的液压回路组成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液压回路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是学习典型机械液压系统的前提和基础,而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液压传动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也是为了学习基本液压回路服务的。

1、项目引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实习的主动性

在讲解换向回路时候,给学生举液压磨床的工作台往复运动、起重机的变幅缸的伸出和收回、回转支承的正反转、卷扬的正反转等使学生能够切实理解该液压回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本校机电专业学生多数的就业方向是从事环保工程机械的装配与调试,抓住这一点,在学习调压回路时,先让学生思考并自行设计水处理污水管路,从而引出该回路,这样使学生在一接触某一回路之前先知道其在工作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气氛,成就学生学习的尊严

在液压基本回路的教学中采用了小组互助法,在给定学习任务以后,如“请学生用学过的液压元件设计一个顺序动作回路,实现起重机的伸缩臂的伸出和收回”,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人数以3~5人为宜,让大家共同讨论,根据设计要求,查阅前面所学过的液压元件,最后,讨论如何实现该顺序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来思考的,同时大家又是一个集体,不能因为自己的怠慢影响了全组的成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着眼能力,关注合作,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治学、规范操作的良好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因此,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砝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传统的液压系统实验教学中,总是采用将所要做的实验回路图画在黑板上,然后给大家讲清工作原理和实验步骤,接着就是让大家按照原理图和实验步骤在实验台上做实验,最后写一个实验报告就可以了。但在此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主动权,最后的实验报告也是抄抄了事,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针对这种情况,在液压系统实验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1)出示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在做每次实验前,教师提前准备查阅很多资料,掌握在哪些机械设备上应用到了这样的基本回路,然后以任务的方式向学生出示要完成的液压系统实验。如在进行顺序动作回路实验时,先向学生出示以下任务:请学生设计一个顺序动作回路,使之能够实验液压起重机的液压支腿的自动伸出和收回,液压元件自选。这样,瞬间就会激起学生设计的激情,取得良好的效果。(2)锻炼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在出示了任务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应用以往所学过的液压元件进行搜索,找出符合该任务要求的液压元件,由学生自己设计液压回路,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液压回路图出来以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让学生自行编制实验步骤,让学生在进行回路实验之前就先对整个步骤进行一个全新的设计和认识,从而为液压回路得以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这两项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将前面所学的液压基础知识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度。

2、团队合作,历练学生心智,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兴趣;交流;肯定

读完《香菱学诗》,我被震撼了,一个毫无写诗基础的香菱,经过三、四个月的点拨,竟能写出“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的好诗,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要归功于她的老师——林黛玉。林黛玉不仅才情出众,而且深谙教学之道,她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尽显了优秀教师的点燃作用,对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颇有启示。

启示一:营造氛围,提兴趣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一个智慧的老师总是千方百计营造产生灵感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久居梨香院的薄命女香菱,有幸走进了大观园这个文学氛围浓厚的特殊环境,环境的改变触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林黛玉抓住机遇用平等的目光视香菱为姐妹,一下贴近了两颗心的距离,这为香菱学诗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让香菱有写的兴趣,不惧怕诗,敢写。“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的“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林黛玉的高明之处在于点燃了香菱浓厚而持久的写作兴趣,使之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着迷程度。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文教学上,营造氛围,点燃兴趣至关重要。平日举行拔河比赛,节日庆祝,看电影,踏青郊游,班级发生的突发事件、意外情况,这些都能使学生兴趣高涨,写起相关的作文来自然就顺手多了。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侯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这也是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兴趣的事,自己爱干乐意干的事,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把它们变成文字,将快乐永久保存,那就是佳作的雏形。

启示二:多读善悟,重交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一个聪明的老师要站得高看得远。当香菱告诉黛玉喜欢“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立即讲析说,这纯属写实的闲情之作,没有意境,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应该去读李杜王的诗,才能读出诗味写出好诗。说着开出由易到难的书目:“诗中有画”重在直观的王维律诗一百首,入门容易先学;杜甫的“诗史” 一二百首,多写现实生活,较易理解,所以次学;李青莲浪漫主义的绝句一二百首,因较难理解,所以再次之。谢、阮、庾、鲍的诗更难些,所以要有前三个人作底子。香菱拿了书,“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可贵之处是香菱不但在读,且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并将自己所思所悟与人交流。“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白”“青”两字也似无理,但“若说再找两个字换,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感叹“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余”“上”两字,“难为他(作者)怎么想来”,并由此想起自己上京来时所到之地。她的见解,让宝玉黛玉大为佩服,且要请他“入社”,此时,香菱能不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高兴吗?黛玉凭借自己扎实的功底对香菱进行了指导,她教的得心应手;香菱凭借自己苦读与善思潜心学诗,她学的事半功倍。林黛玉教导香菱学诗这一过程启示我们:教师要有梯度推荐好的文章给学生读,因为读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学生也要学会观察思考,发散联想,将所读之美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所见之美景与写作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春天到了,就带学生去踏青,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秋天到了,与同学们一起观察常青树和落叶树的变化……在观察中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这样学生必会产生写作的灵感和冲动。

启示三:勤学苦练,多肯定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4篇

特点。本文将以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香菱学诗》为例,来分析香菱所写的

三首诗歌对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的意义。

【关键词】香菱学诗情节发展人物描写

《香菱学诗》《群英会蒋干中计》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共同属于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

教材中的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就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学习。我国古典小说在写人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

点就是通过人物外在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这可以说是这三篇节选小说的在写

人方面体现出的共性。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有关《

群英会蒋干中计》的一段文字如下:

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回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道:"吾中计矣!"

后人有诗叹曰:

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

蔡张卖主求生计,谁料今朝剑下亡。

众将见杀了张、蔡二人,问其故。操虽心知中计,却不肯认错……

以上这段文字选入教材后,这首即兴感叹人物命运诗歌被编者删除了。

在《水浒传》的原文中,有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一段文字如下: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

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

密了,但见:

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

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仿佛填平玉帝门。

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以上这段文字选入教材后,这首描写大雪的诗歌同样被编者删除了。

这两首诗歌虽然在感叹人物结局、渲染环境方面起到一些作用,但总觉得不如正文重要,删除之后,并

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小说行文反而更加紧凑、干净。但如果我们也依样画葫芦将《香菱学诗》中的三首

诗歌删除,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就变得何其单薄!或许蔡义江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这本书

中的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情节发展和人物描写的组成部分,这也是

它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特点。"①《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的诗词曲赋的艺术形式

在小说中的运用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我们读《红楼梦》,万万不可走马观花,对于诗词

曲赋一扫而过,而应该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它是否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否也是塑造人物形象

的重要手段?

《香菱学诗》中,曹雪芹模拟初学者的口吻,揣测初学者在学诗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展现了香菱学诗进

步的过程。第一首诗歌是香菱学诗的起点,最后一首诗歌是香菱就《香菱学诗》这一节选小说中在写诗

方面所达到的终点。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我们或许可以对香菱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理解。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在我们今人看来,香菱所写得第一首诗歌语言典雅,"玉镜""冰盘""翡翠楼""珍珠帘"等意象多么精致而

华丽。但林黛玉的评价是措辞不雅,主要指的是本诗歌更多的是辞藻的堆砌,讲了半天,无非是讲月亮

很亮很圆很大,如果诗歌仅仅满足于写出自然之物的客观状态,却不能融入作者自己的主观情感,这样

的诗歌是不能感染他人的。虽然也写道诗人助兴和野客添愁,但这样的情感表达过于直接和空泛。语言

是立意的载体。在香菱写诗之前,林黛玉就已指导过她:"第一立意要紧",措辞不雅的背后,反映出的

还是诗歌立意的肤浅,也缺乏情景交融的意境,关键还是在于此时此刻,香菱还并不明白写诗"寄情寓兴

于景"的道理。

香菱苦志学诗,写诗成痴,日思夜想,废寝忘食,最终有了以下这首诗歌: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第三首诗歌起句就很不平凡,乌云想要掩盖月亮的精华,恐怕是很困难的。尽管月亮所在的环境黑暗重

重,但月亮依旧保持着自己外形的美好,精神的高洁。读者脑海中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无边无

际的黑暗中,在层层叠叠的乌云下,月亮不甘于自己的光华被埋没,凭着一股不屈的倔强,孤独地与乌

云抗争,即便最终不能破云而出,光照大地,但依然自持高洁,这不单单是写月,而是托物言志,写人

的气节。

颔联颈联两句是由月及人,月亮孤独苦寒的形象让香菱想到了人世间那些孤独苦寒之人。香菱的进步在

于她避免了第一首诗歌的情感的空洞,而是将离别相思之情寄于萧瑟苍凉的秋景之中。"一片砧敲千里白

"凡是月光笼罩之处,皆有砧敲;凡是砧敲所在之地,皆有月光。砧敲月光惹人愁绪,愁绪之广之深可见

一斑。半轮鸡唱五更残似乎又暗示有情人彻夜未眠,相思成疾的忧苦。"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

栏。"同样是通过画面来展现在外漂泊的游子和在家等候的思妇彼此思念之苦。情景交融,感染读者。

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更是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立意深刻所在。"博得嫦娥应借问,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5篇

意境;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107―01

一、通过联想与想象品味文学作品的美感

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品赏,常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乃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只是一群有组织的声音符号,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自己头脑构成具有光、色、态的图像。所以,学生的联想能力越强,生活阅历越丰富,则品的层次就越高,常有自已独到的新见。《红楼梦》四十八回,写香菱在品赏王维诗的时候,这样叙述了她的审美感受:“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所谓“合上书一想”,就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构成图画的过程。香菱原来并不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好处,他没有塞上生活的经验。这么“一想”,仿佛也见到了那真实的景物,这才领略到诗的情趣。“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是她亲眼见过的景色,这景象像一幅图画保存在她的记忆里。后来读到这两句诗,产生了艺术联想,原先的画面又重新浮现出来。有了联想和想象,语言文字逐渐消解,化为活生生的物象画面,品出的是诗的整体意蕴和氛围。

二、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

具有了较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品出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品赏就在于品出其最高层次的“灵境”,其间大约有三个层次,即直觉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魂的启示。它讲究“情”、“气”、“格”,“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意境的品味,就是在联想和想象中由“情”显“气”示“格”。如我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首先找出前四句写的十道风景,使他们感受到这些零散的景物变成了生动的画面,表现出了一种“生气远出”的生命力。

三、用感官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怀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教朱自清《绿》一课时,在描写梅雨潭的绿时,我特意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模写的词汇:“拖着的裙幅”,“初恋处女的心”,“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温润的碧玉”……

我在最后小结时提醒学生,朱自清描写梅雨潭的绿,把视觉、味觉、触觉、听觉诸感觉意象交错,混合形成温、柔、嫩、软的浓重氛围,这些本不相类的事物叠加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创造了体验想象的广阔空间,这些具象暗示的“生气远出”的生命感,让读者玩味、涵咏、思索,这种由体验型素材构成的使人“思而得之”的境界确有更为激动人心的力量。

四、品味作品的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主要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运用来加深理解文章内容。我多年来使用的方法一是比较揣摩法,采取对作品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改一改,换一换等方法给文章设置一个参照物,从而让学生明白文本语言的精妙。我在上《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时,曾困扰于如何让学生明白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特点。后看一特级教师的说课后,让我茅塞顿开。他说,你只要把课文第一句改动一下,人物的性格就会很好地体现出来。

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相关期刊更多

城乡致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