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第1篇

十几年后的2002年,我又见到了廖静文女士,她的外表让我吃惊。她年过八旬,但头发依然乌黑浓密,皮肤很好很白,五官仍如年轻时一样清秀。廖静文穿了一件紫色上衣,我说好看,她有些羞涩:“悲鸿最喜欢紫色,我就常常穿紫色的衣服。”提起徐悲鸿,她又变成了那位刚刚坠入爱河的20岁少女。

采访廖静文之前,我和同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谈很多她和徐悲鸿的故事,而我们则想更多地关注她的人生。采访开始以后,我发现从廖静文嫁给徐悲鸿开始,她的人生故事中就没有了“我”这个概念——悲鸿大师一直是她生命中的主角。

廖静文的听力很不好,戴着助听器还需要我大声而缓慢地讲话,有时候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但是,她的记忆力很好,思路清晰。每一件事都从头讲起,娓娓道来。

1945年底,廖静文和徐悲鸿结婚前,徐悲鸿为了和蒋碧薇解除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答应给蒋碧薇100万元和100幅画。为此,徐悲鸿拼命工作,积劳成疾。廖静文认为,没有那一段日子的操劳,徐悲鸿也不会英年早逝。所以提起蒋碧薇,廖静文那么温婉的女人也显出了愤怒与不屑。

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30岁,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再有新的情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出于对廖静文的尊敬,也出于对徐悲鸿的尊敬,我决定不去触及那一部分。不料,她主动谈起了一段徐悲鸿以外的感情经历。当时我只是问她,这一生有没有遗憾。我的意思是,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自己的理想并没有实现,是不是感到遗憾。没想到她说,是有遗憾,而这份遗憾竟是一段徐悲鸿去世后她重新开始的情感经历。

有一次在火车上,廖静文和她的孩子们结识了一个年轻的军官。孩子们很喜欢这个高大英俊的叔叔,而这个军官也对廖静文产生了好感,于是,他和她们一家成了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军官终于鼓足勇气表明爱意。廖静文被他的真诚感动,接受了他的感情,但是,她也一再强调,徐悲鸿永远活在她的心中,无人可以替代。对方表示理解,于是,他们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廖静文对徐悲鸿的思念与日俱增,她感觉军官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理解并尊重她对徐悲鸿的感情。在失望中,他们离婚了。

廖静文声音颤抖地说:“我今天很坦率地告诉你,这就是我一生最遗憾的一件事。”

我做过很多采访,无论面对谁、听着什么样的故事,我都能保持平静、客观,而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透过泪光,我看见坐在旁边的樊庆元和吴穷都在擦眼睛。

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第2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年,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美术,也专心绘画,他看到孙多慈第一次交上来的画作,非常吃惊,这个女学生用笔坚实厚重,造型准确传神。

他感觉这个女孩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华和悟性,而她年轻的脸庞,明亮的眼睛,略带伤感的目光,又让徐悲鸿心生怜悯,就有心培养她。初遇徐悲鸿的孙多慈,心底对他无限崇拜,她的话不多,并没有更多地接近老师。

有一天下课,徐悲鸿对孙多慈说:想参观我的画室吗?孙多慈对这突如其来的邀请,又惊喜又意外,她羞涩地点点头。孙多慈在老师的画室里,看了很多他的画作,她深深眷恋在那苍凉的画作中。

这一天,她还给徐悲鸿当了模特,坐在窗边,穿着丹青布旗袍,阳光洒在她的肩头,看起来很美。

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很敏感,也容易寂寞孤独。徐悲鸿结婚多年,妻子蒋碧微则在他的疏忽中沉醉于交际,两人情感正处于疲倦期。而孙多慈远离家人,独自在学校,于是在传授和习艺、倾诉与聆听中很自然地熟识与接近了。

孙多慈喜欢这样的日子:去老师的画室学画,或者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写生。她在他的身边,脸上的忧伤逐渐消失,她变得活泼爱笑,甚至有些调皮。那段日子,徐悲鸿的心情也阳光灿烂起来,他一心传授指导孙多慈绘画。

如果说这只是师生或者朋友的感情,那么在1933年徐悲鸿离开学校远赴欧洲举办巡回展览时,他们之间关系似乎有些不同了。在长达一年多的分别时间里,孙多慈发现徐悲鸿在她心里有多重要。刻骨的思念激发内心深处的爱慕,她独自在画作里倾诉着自己初恋的欣悦与疼痛。这一时间,两人在两地书信中倾尽相思。

徐悲鸿从欧洲回来后,两个人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见面,他们在彼此的目光里读到了爱。一次,徐悲鸿带着学生去天目山写生,孙多慈也在其中,在僻静的山石背后,他吻了她。

拆不散的爱

这师生恋情传得非常快,徐悲鸿的妻子蒋碧微闻得此事,心内像燃起大火。她冲到徐悲鸿的画室,迎面就是一张孙多慈的画像,她年轻貌美,目光纯净,这让蒋碧微很受伤,她过去就把孙多慈的画扯撕了,声称要去找孙多慈。

徐悲鸿无法制止她,他迟疑无措。孙多慈见老师进退维谷处境为难,压抑所受的伤害和内心的痛楚。她理智冷静而主动地中断了学业,匆促地离开南京中央大学,回到家乡安庆女子中学任教。

孙多慈的师生恋没有像鲁迅和许广平、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样修成正果,“慈悲之恋”在刚刚燃放时就戛然而止了。

蒋碧微虽然拆离了徐悲鸿与孙多慈,却无法收回徐悲鸿的心。他平日沉默无语,思念在远方有才情的女弟子。他拿出不菲的钱款,请朋友陆续收购孙多慈的画。

孙多慈对此并不知晓,见有人不断来买画,自信心愈增,更沉迷于绘画的世界中。爆发,徐悲鸿逃到长沙,在这里他遇见随父母来避难的孙多慈。后来,他帮助孙多慈一家迁到桂林,又帮她谋得职位。

刻着“慈”“悲”的爱

但是,孙家父母对徐悲鸿产生不了好感,就带着女儿迁往浙江丽水,并力主了她的婚事,把已经26岁的孙多慈,嫁给了倾慕她才华的官员许绍棣。

孙多慈在结婚之前,写信给徐悲鸿说: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只是,老天不遂人愿,她的余生是再也见不到徐悲鸿了。

孙多慈结婚后,一直难以忘怀徐悲鸿。徐悲鸿后来与蒋碧微离婚,迎娶了廖静文。消息传来,孙多慈握笔画了幅红梅图,题诗道:“倚翠竹,总是无言;傲流水,空山自甘寂寞。”诗中难掩惆怅的情怀。

这幅画传到徐悲鸿手中,徐悲鸿在画上补了只没有开口的喜鹊,那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还有对她的赞赏和默默祝福。她又曾寄给徐悲鸿红豆,徐悲鸿就到银楼打了一对戒指,把红豆镶入其中,一个刻着“慈”字,一个刻着“悲”字。

他还以《红豆》为题赋诗:“急雨狂风避不禁,放舟弃棹迁亭阴;剥莲认识中心苦,独自沉吟味苦心。”

她为老师守孝三年

后来,孙多慈随丈夫到了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并日益精研绘画。她的画浑厚而深沉,专家称她继承了徐悲鸿的衣钵真传。五十年代,孙多慈在中山堂看画展遇见蒋碧微,昔日情敌带给她的竟是徐悲鸿在北京病逝的消息。

听到这个消息,她脸色大变,眼泪夺眶而出,瞬刻就在她面前晕倒过去。蒋碧微没有想到分开那么多年,这个当年的女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情还是那么深。清醒过来之后,孙多慈决定为徐悲鸿戴孝三年,比她年长的丈夫也宽容迁就了她。

孙多慈整整三年素服素食,难有欢颜,真的为徐悲鸿守了三年孝。徐悲鸿的离世,带走了孙多慈全部的感情,无法驱散她刻骨的忧郁。长期的压抑让她的身体一直不好,她草草淡淡地活着,在1975年追随她的所爱逝去了,享年63岁。

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为迎接成立五周年,际华春秋2013年秋季拍卖会除中国艺术专场外,还将推出“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朝鲜艺术家美术精品展专场”、“通灵—珠宝翡翠专场”、“佛—沉香禅茶道场”。

徐悲鸿先生的《双奔马图》和《骏马图》为国内著名收藏家支持北京际华春秋2013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所提供的两幅重要作品。

徐悲鸿晚年的此幅《双奔马图》,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作品收录于2005年为纪念徐悲鸿先生诞生110周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徐悲鸿画集》P109页。如编者龚继先先生《后记》:“画集中收录的百余幅中国画都是徐先生艺术作品中的精品,它们能代表性地反映出徐先生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的艺术特征”。

《双奔马图》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

画面用笔纵放淋漓,造型结构十分严谨。既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简洁与凝练,又结合西画的块面与光影,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纵横驰骋,气势磅礴,扑面而来,观之使人倍感精神振奋。“线条,是徐悲鸿中国画的另一大特色。”(陈佩秋《徐悲鸿画集序言》),从《双奔马图》,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徐悲鸿对笔墨深厚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除徐悲鸿作品外,际华春秋中国艺术专场还将重点推出国内重要藏家提供的刘文西、何海霞、赵望云等艺术大家的作品。

吴冠中先生的早期重要作品,两幅人物、一幅《北京雪》均出自中国嘉德2011年11月秋季拍卖会《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专场》吴冠中1962年作《夫人朱碧琴画像》1961年作《迎接普选》同一藏家。藏家并承诺对作品保真。

朝鲜艺术品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品市场最后一块待开发的神秘而光彩耀目的宝藏。“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朝鲜艺术家美术精品展专场”集中了2013年11月18日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朝鲜美术展览的所有精品,是对朝鲜最优秀的艺术家的美术精品的一次重要市场实践和检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艺术大师“藏在深闺人不知”,人们当年不会料到中国艺术市场今天的核裂变般的爆发和火热。际华春秋每年的朝鲜专场,已经让众多收藏家感到朝鲜艺术品的巨大回报和炙手可热。

“通灵-珠宝翡翠专场”包括顶级翡翠、钻石、彩宝、狗头金等多种名贵珠宝100余件,其中既有物超所值的中档珠宝等,也有价值千万元的稀世珍宝。此次珠宝预展必将会给北京的藏家带来一次华丽的视觉盛宴。

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其实,蒋碧薇并不是柔媚如柳的美人,但是,她绝对是一个无比惊艳的女子,她出身大家世族,18岁时,蒋碧薇和徐悲鸿私奔,中年时节,她离了婚,成了张道藩的情人,晚年的她孑然一身。这样一个女人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爱情到婚姻,从婚姻到离散,蒋碧薇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能够肯定的是,蒋碧薇用自己的一颗心去真实的爱过,她也尽情品尝了男女的恩爱,出类拔萃的丈夫,儿女相伴的天伦之乐,都曾经是她拥有过的幸福。然而,她要失去的,终究还是失去了。

蒋碧薇穿着丝绒旗袍以及当时特别昂贵的玻璃丝袜和高跟鞋去参加社交活动,身后却跟着穿着破了下摆的旧蓝布长衫和破烂布鞋的女儿。儿女在蒋碧薇身上没有得到多少母爱,于是,儿子离家参加远征军,少女时代的女儿也离家出走,音讯全无。可以说,蒋碧薇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尽管她是一个称职的情人。

蒋碧薇失去了丈夫、儿女、婚姻和家庭,但是,她也得到了另一个男人的爱。这个男人就是张道藩。

张道藩几十年如一日的爱着蒋碧薇,这也是很难得的。他给她写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喷薄欲出的爱意。

对蒋碧薇来说,张道藩的爱真是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于是,在张道藩面前,她缴械投降了。

蒋碧薇决意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张道藩,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宗荫室”。“宗”是张道藩和她通信时特意起的笔名。张道藩爱蒋碧薇,细心照顾她。

在徐悲鸿准备和蒋碧薇重修于好时,张道藩闻讯后,立刻给蒋碧薇四条建议,第一是双方挣脱家庭,正当结合,第二是两人私奔,抛弃功名利禄,隐居乡野,第三是蒋与徐破镜重圆,两人分手,此生不往,第四是蒋离婚,做他的情人。不料,蒋碧薇选择了最后一条,她将自己美丽的身影藏在她爱的男人身后,如锦衣夜行,她用自己的不圆满,保全了世俗的圆满。终于,她不敢要得太多,终于,和张道藩过了十几年的同居生活后,她说:“容我将你的躯体关闭在门外,而把你的影子镌刻在心中……”她把张道藩的晚年还给了他的另一个女人。这两件事,蒋碧薇并没有很明确地说出当时的缘由,她也有很多难言之隐,她只能自己做自己内心的听众,让当时的许多事情成为尘世间的谜。

世间总是上演着相见恨晚的故事,有情的人却常常是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就是爱,是难以说清的。而且,爱上了一个人,爱得有多深,伤得也会有多深。爱和伤害完全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

人生就是如此,有爱,就会有遗憾,有甜蜜,就会有痛苦。

徐悲鸿的故事范文第5篇

淘宝时偶获珍贵文物

许多古玩店的主人都认得这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文物专家,号称“青铜鉴定第一人”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

一天,马承源先生又来到香港,在各家古董店里淘文物。但是一整天下来,他也没发现什么太有价值的文物。就在他准备离去的时候,一家古董店里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件高约30厘米,直径约20多厘米的祭祀用的礼器,名字叫作“(hé)”。最突出的是这件的弧形提梁采用的是龙的造型,提梁内部是中空的,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缠绕而成。

作为青铜器专家的马承源一眼就看出这个属于春秋晚期的南方器。他捧起来仔细看,的肩上进口处有12字铭文:“ 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马承源极为兴奋,断定这就是2000多年前吴王夫差遗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青铜礼器,是历史价值非常高的一件青铜文物。他决心,一定不能让这件国宝文物再次流失。最终,由马承源香港的好朋友何鸿章先生出资,将这件吴王夫差买了下来。1996年,何鸿章先生又把这件文物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使国宝免去了再次流失海外的坎坷,可谓皆大欢喜。

慧眼识宝回购国之重宝

1992年12月的一天,马承源在上海接到了一个来自香港的长途电话。电话里的人说,香港有一家古董店要出售一套青铜编钟,共14件,但无人敢买,倒不是因为编钟价格贵,而是各路行家普遍怀疑这套编钟上面铸刻的铭文是假的。

“假的?”马承源挂断电话,觉得此事蹊跷,立刻让香港的一位朋友帮忙把编钟上的文字拓片寄过来,让他看看。经过仔细辨别后,马承源立刻通知那家古董店,编钟暂时不要给别人看了,有可能的话,希望全部寄到上海博物馆来。

不久,14件编钟全部寄到了上海博物馆。看着这些编钟,马承源内心充满了激动:这套编钟浑厚凝重,不是一般造假者所能制造出来的。马承源判定,这14件编钟绝对是出自中国古代的某位王侯人家,意义非同一般。最终,上海博物馆一掷千金,将14件编钟全部买了下来。经过进一步考察鉴定,人们发现:这套编钟正是当年盗墓贼盗挖晋侯墓葬群,倒卖到香港的国宝文物。它的存在,为证实我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进程,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实物资料,是国之重宝。

倾其家财购买画作

除了马承源先生积极促使国宝回归外,还有一个慧眼识宝、捐赠国宝的人,他就是中国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春天。这一年,徐悲鸿应邀到香港举办画展,期间,经由作家许地山介绍,他来到德国籍的马丁夫人家中鉴赏书画。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是德国驻华外交官,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购买了大批中国书画文物,其中不乏精品。现在马丁夫人有意将其出售,特意带着几大箱字画到香港寻找买家。徐悲鸿仔细认真地鉴赏着每一件书画藏品,当打开第3个箱子,展开一副发黄的长卷时,徐悲鸿的眼中放出了惊异的光芒。

这是一幅名为《八十七神仙卷》的画卷。画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表现出87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不等画看完,徐悲鸿几乎是叫着对马丁夫人说:“我就要这一幅了!”说着,徐悲鸿掏出随身携带的1万银圆,打算购买此画。看到徐悲鸿毫不掩饰的兴奋神情,马丁夫人摇摇头说:“这幅画的价值恐怕不止这么多吧?”求画心切的徐悲鸿表示愿意再加上自己的7幅画作为交换。此时,双方都唯恐对方生变,于是,一桩千古名画的巨额交易就这样完成了。

后经鉴定,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名家吴道子的真迹,非常珍贵。此后,徐悲鸿先生对它是宠爱有加,视为生命。

直到1953年,夫人廖静文在徐悲鸿逝世的当天,宣布了丈夫的遗愿,将他留下的1000余件作品和1000余件他收藏的中国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徐悲鸿倾其家财购买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被掠国宝荣归故里

2000年4月下旬的一天,香港各大媒体刊登了一条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震惊的消息,圆明园被掠文物“六方套瓶”等4件国宝将于5月2日在香港被公开拍卖。一时间,香港民众愤怒了,很多人走上街头表示抗议。的确,让如此珍稀的宝瓶回归故里是所有中国人的心愿。国家文物局很快做出决策,决定阻止拍卖。可是 ,当时香港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还不健全,阻止拍卖遇到了困难。

4月30日,北京市文物公司会议室的灯光亮了一夜。经过慎重研究,会议最终敲定,要通过经济手段收购流失的国宝文物,不惜代价把宝瓶买回来!5月2日下午,位于香港的拍卖大厅戒备森严,拍卖形势十分紧张。容纳300多人的大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下午2点20分,拍卖师以420万港币的底价开始拍卖镂空六方套瓶。一时间,会场上竞价牌此起彼伏,电子记分牌的数字甚至跟不上拍卖师的竞叫。经过激烈的竞拍,最终,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以1900万港币的价格击败对手,在全场的掌声中买下这件稀世国宝。

六方套瓶回归祖国之后,故宫博物院的耿宝昌、国家博物馆的史树青等8位文物鉴定专家对它做了认真的鉴定。

鉴定的结果为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造的器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器形规整,工艺精湛奇巧,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最终,六方套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被中国首都博物馆收藏。

除六方套瓶外,还有3件圆明园被掠国宝――青铜虎首、猴首和牛首,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也分别以1400万港币、740万港币和700万港币的价格,成功竞拍回归故里。

无偿捐献稀世珍品

还有一件稀世珍宝,它的回归方式令世人为之感动。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前夕,一架从英国飞往中国香港的大型客机上,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女士正在看着报纸,突然一条醒目的新闻报道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她――传说中的绝世孤品、神秘的清雅正粉彩橄榄瓶现身香港,即将向全世界拍卖。

这位气质不凡的中年女士正是中国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选举委员会委员张永珍博士。回到香港,张永珍女士就马不停蹄地为国家忙碌起来。

拍卖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拍卖会上,现场气氛异常激烈,粉彩橄榄瓶的价格也一路飙升。张永珍的心里可是七上八下,因为当时的价格已经超出了她的估计。但是,张永珍并没有放弃,而是沉着冷静,稳健应战。

最终,张永珍战胜了对手,当拍卖师一锤定音时,大家都拍手叫好,因为这件国宝的最终成交价,加上佣金已经超出了以往清朝瓷器在全世界的拍卖价格。随后,张永珍女士又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重大决定,将这件稀世国宝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由上海博物馆永久收藏。

随着文物收藏热潮的再度高涨,香港这个国宝回归祖国的重要中转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拍卖为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画画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当代小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