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练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因所记的均是所见所闻,抒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因而不会空洞无物,无病。相反,或饱蘸激情一抒到底,或感慨万端欲收不能。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明显表现出想脱离父母、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思考人生、社会,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总希望找到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课外练笔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说看法、道疑惑、抒感受的一方阵地,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他们对生活的捕捉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觉形成的对社会生活深入洞察的认识能力,加强了对是非真伪的辨别能力。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难怪备受学生们的青睐。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源泉,?积累生活,?可以采取日记式。老舍先生说:“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这不正说明了日积月累的重要。只有持之以恒,才会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村,也才会提高表达能力。当然,一个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而还需要知识储备,这知识积累也可以说是写作的第二源泉。同学们可以摘抄,如读书或谈话中碰到的生癖词悟、名言警句、催人上迸的事例、优美的写景状物的句子、表达细腻感情的句子等。可以写札写,如在阅读书报时,或有感记下自己真实感受、心得、创见和质疑,也可以写短评,就某事或某些言论谈感想,抒情怀,说体会。另外也可采用剪贴的形式或记下某刊物及刊号和名称等等。
一、 紧扣文后练习
我们的教材对“写”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中都有小练笔,而这些小练笔的设置又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年段特点。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紧扣这些“小练笔”进行扎实的训练,使各年段的训练重点得到很好的落实。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东方之珠”》第5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训练点。文后习题4要求: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节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学生一开始对这种结构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弄清楚哪儿是总写,哪儿是具体写,作者又是怎么具体写的。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这一构段方式进行加中心句的训练。
二、 恰当拓展想象
教材内容虽然浅显易懂,但仍然是含蓄的,意蕴深远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随文练笔的契机。如《金子》第6自然段:“彼得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花朵。”显然,这样的叙述略显简单。于是,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写话:“彼得是怎样培育花苗的呢?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恰当的想象,写出了一段段生动的文字。
三、 填补文章空白
文章“空白”指的是文中的一些省略号,结尾戛然而止的地方,想说却又没说完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蕴藏着很大的训练空间,我们在课堂上要很好地抓住这些训练点。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第4小节,讲普罗米修斯盗到了火种,把火种带回了人间。人们得到火种后肯定欣喜若狂,可文章对人们的表现几乎没写,为此,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小练笔:想象人们得到火种欣喜若狂的情景。由于“点”选得好,学生的思维火种也给点燃了。这样一种填补空白小练笔使课文内容更加具体,也更能突出人物形象,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之情也表达出来了。
四、 描写课文插图
课文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大多描绘了课文的内容,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弦,让学生尽情地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文章的中心。如课文《珍珠鸟》中,显现出了一幅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写一写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的随文练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而且也更好地凸显了文章的中心。
你原本是溪流中漂泊不定的一枚落叶。风送给你羽翅挥舞的勇气,小溪滋润你绿意蓬勃的个性。你摇摇荡荡,一往无前。在随后的辗转迂回中,你历经坎坷,感悟着直截了当的原始性格与生命力。抒情已无法替代你血液里珍存的那一点点渴求,含蓄也挽留不住你若即若离的消隐。你无可奈何地重复着过去,憧憬着未来。象是久远无期的挂念,又似近在眼前的柔情。
看吧,柳絮又扬起来了。淡雅的天空中颤动着几点色斑,那是蜜蜂。这小小生命的躯体上闪烁着柔和光亮,风一般飘荡在花丛间,在它们的身后划过一条绿莹莹的流波。流波是一首纯美的圆舞曲,触角似地伸向四周,轮回天宇的想象,不断前行。在流波之下,酝酿着你剪不断的乡愁。
你以奇伟的理想、瑰丽的构思、脱俗的魅力送走踽踽独行的雪兔,剩下的自然是兴奋不已的黄鹂那婉转悠扬的鸣唱了,难捱的冬景毕竟已糅进你坦诚爽朗的抒情当中。你款款的裙摆荡漾着无穷的情愫,直流进我的心底。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向都耗时大,而收效低。所以语文老师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效率。
学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为什么呢?
首要的原因是“怕”字当道。说到写作文,心头就压了一座大山。每每走进教室,一说要写篇什么样的文章,先听得众人一声“哦――”,你知道,这是多么的不受欢迎。想想也对。因为,我们从课本中读到的都是名家大作,精美绝伦的文章;从报刊杂志上读到的都是无可挑剔的作品。一些老师和学生幻想一蹴而就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来,一口气能吃个大胖子?刚刚蹒跚起步的小孩子能和百米冲刺的健将等同?
怎么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我想到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也就是变“大作文”为“小练笔”,变“正式”为“非正式”,变“单元作文”为“课课作文”,从学生习作中挖掘出精彩的片段,及时宣示其成果,及时予以鼓励。学生没了作文的感觉,然而,学生发自肺腑的语言如奔流之水倾泻而下,岂有不成文章之理?
方法一、变“正式”为“非正式”。
1、写作时间不固定,写作形式不拘一格。
写观察日记,给亲友写书信,给老师、同学写便条,写读书心得做眉批、旁注,写看电视剧的感受,等等。心随着学生转,洞悉他的酸甜苦辣,开源截留,蓄有源之水。
比如,作业多啦,心里烦闷啦,那么,写出来吧。我让学生写《我可以不写作业吗》《作业的烦恼》,说的是心里话,自然痛快淋漓。写出来后,推荐到校刊上,哦,变成印刷体了,心里也要美一阵子的。
写老师,写同学,写亲人。写最熟悉的。
写作形式不拘一格,还可以变“命题作文”为“自拟题作文”。
学生往往受题目的限制,或者是无话可说,或者是没有兴趣。写作的范围宽了,自然文思涌动,想说的冲动一下子出来了。
“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份“灵犀”不是每时每刻都有的。换种方式,换个时间,换个场景,或许就出来了。
下面是则“人物白描”,小作者的一双双慧眼,也许会令你欣喜。一番品读之后,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定会浮现在你的面前呢。你能感悟到那股率真、那份淳朴吗?
他
话说此人,有那晒得黝黑的脸,长长的头发,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大嘴唇。别看他长相平凡,他可是我们班的风云人物。
此人独一无二,在课堂上毫不拘束,大大咧咧,成就了他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不,前几天还因为大打而拖累了一大帮的人呢!
这就是他,不拘小节,开朗、热情。瞧!他那大大的眼睛又在滴溜溜的转个不停呢,唉!这恐怕他心中的鬼点子又在冒泡了吧!――作者:杜红莲
不得不佩服他细致的观察力。那位调皮的男同学听到有人这么夸他,这么在乎他,心里别提多美。他的作文也有了极大的兴趣,几次被当做范围在全班朗读。
2、指导命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尽管自由命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但好题目还是要斟酌再三才能够得来的。
学生怕作文,也有拟不好题目,或是不着边际海吹胡侃,或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
每每写作之初,我让学生围绕要求多拟标题,然后挑选一个最适合的,拟好提纲再写;或是边写边修改标题;甚至到作文写完了,再来修订标题。
拟题指导:正标题加副标题,或是前面用个引标题;有的还在标题下用上了“题记”来阐释主题;有的用上三五个小标题串联全文。一次,两次,多次练习,学生习作在框架上也就像模像样了。
方法二、变“单元作文”为“课课作文”。
篇篇精心挑选的课文,为我们写作做了很好的示范。写作,就从模仿课文开始。
下面的片断摘自八年级二班学生的习作练笔,请看看,是否有“大家”之手笔?这是在八年级下册学了《母亲》、《我的老师》之后,学生进行的随堂写作练习。
话题:我的老师
1、他有时穿着整齐的西装突然来袭,有时戴着一副眼镜挂在那高高的鼻梁上。更值得一谈的是那面部皮肤,在他那严肃的课堂上跳动起来,像是为这多加上几笑料。他那独特的头发说是整齐的但又不像,说不整齐但又梳理过,还带一点小卷。又有点长。如果他还是一位学生的话,班主任吴老师一定会语重心长地说:“小杨同学,你的头发都可以像女生那样系起来了,除非你想当女生了!”――作者:袁秀娟
老师点评:除了小作者善用多角度观察,是不是还多了份幽默?
2、她“海拔”不高,可体型严重“超标”,短短的头发盖在额下,就像一只小肥羊。――作者:杜文芳
老师点评:人物外貌粗线条勾勒,是不是有几分神似?
方法三、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鼓励。认真关注学生每一次习作,发现其些微进步。从学生习作中挖掘出精彩的片段,并及时整理成成果,及时予以鼓励,甚至是大肆夸耀。
如袁秀娟的“小杨同学,你的头发都可以像女生那样系起来了,除非你想当女生了”,我知道她写的就是本老师我,我不但在课堂上宣读,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而且大加赞扬,从写作的角度让大家明白好在哪里。如杜袁鹏的“我的老师――戴着一副黑边框的眼镜,(犀利的眼神)可以秒杀我们上课不听讲的眼睛。”我加了“犀利的眼神”,并且特别强调“秒杀”二字应用的巧妙。学生听了喜在心头,乐于动手,写作也不算难事了。
再看大家的细节描写,我从习作中发掘出来,并印发给每位同学,品析其中的美妙,大家的心是不是也在快乐的跳动呢?
以下几个片段是同学们一次春游后习作中的摘录,以管窥豹,我们也可以领略细节描写的魅力。
1、首先切的是大蒜……只见他的手指飞快地向后退,刀刃好像从没有离开过蒜子一样。切完以后蒜子看起来还是原模原样的,但是用手一触,便立即散开了,切得非常细。――杜坤琼《记一次春游活动》
【请你仔细品味一下加点的几个词,你是不是会被他纯熟的刀法所震撼?】
2、当我们尽情地吃、喝时,有个同学突然说这样一句话――谁先下席,谁就要挨打;这整得他们吃完后个个都喊肚子好胀哟……――燕芹《踏春》
关键词:观察;表达;兴趣;情趣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简单地练习写作。练学生简单的书面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平时对练笔的指导。”目的是丰富学生习作的素材,它要求不高,易于操作,有的小练笔要求续写课文内容;有的要求仿写片段;有的则不限形式,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以课文为载体,将课文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经过几年训练,已初见成效。
一、笔墨相济,读写结合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我尝试以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仿写,如学了《长城》一课,课后练笔是“写一写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我采用分组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学生有目的地拟题、分段,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去谋篇布局,不规定字数。一组学生写开头,一组学生写结尾,让表达能力强的一组学生写中间的精彩部分。然后,全班一起“拼凑成文”。大家一起读、一起评议、一起修改。这样,一处描写家乡的景物之作在集体的智慧中诞生了。学生不仅掌握写作技巧,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更感受到小练笔带来的奇思妙想。
二、拓展延伸,别有洞天
我们不要抱怨学生不会选材、不会表达。归根到底没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其实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许多故事,只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罢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的灵性就会在这样的想象小练笔里飞扬起来。
同样以《长城》一课为例,课后练笔写一处家乡的景物。我带领学生到广场上去寻找观察点,选择视角进行观察分析后,大家一致决定写人工湖。于是我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方法观察:(1)从由远到近的方法观察人工湖的特点。(2)环游人工湖时你有哪些想法。(3)听听同学们对人工湖的评价。小练笔要求:仿照《长城》的写作方法,描写自己眼中的人工湖。下面是一位学生描写的片段:“家乡的人工湖虽然没有昆明湖那么清澈宁静,更没有赛里木湖那么辽阔无垠,但它有一种朴素之美,让我在春天倾听湖水解冻的声音,夏天领略湖畔的凉爽,秋天看见湖中的片片树叶像一枚枚邮票,邮来了秋的消息,冬天,湖面结冰了,我们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滑冰,它虽然不大,大概有五六间教室那么大。但是,漫步在长廊间,我觉得人工湖在我心里是无边无际的……”这样的小练笔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放飞了纯真的童心,抒写出他们单纯却精彩的内心世界,学生自然兴致盎然,创意无限。这种练笔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升华,也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提炼,这不是“文道合一”吗?这比老师费尽口舌指导写作方法强百倍。
三、情趣无限,分享芳华
小学生对待稀奇的事物好专注,兴趣浓,乐于表达,希望得到认可是他们的天性。我将本班学生的兴趣进行摸底后投其所好,让不同的学生写出不同的趣味作文来。这就是情趣。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这就是兴趣。小练笔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地表达。学了《猫》后的课后练笔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乐此不疲地交谈着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其中一个学生写了一只整天在校园里的流浪猫“七仔”:它是校园里的小保安,只要有陌生人进校门,它就狂吠不止,甚至冲上去撕咬,而我们从他身边经过,它就不停地摇着尾巴,跟前跟后。有一次还把我送到教室门口呢!我们都喜欢它,给它带饭,所以它在校园里可舒服了。我们上课了,它就躺在草地里睡大觉;我们下课了,它就跑来和我们一起玩,它太可爱了,也很可怜,冬天下了一窝狗崽却都被冻死了,七仔一下苍老了许多……看到这些片段,我觉得小练笔给学生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给老师带来的是课堂教学之后的回味。生活中,很多细节往往是在无意中产生的,在这些精彩的瞬间,儿童的感受是比较深刻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指导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想,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指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内心感想。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子阳终身自主研究课题“让100%的学生热爱汉字、喜欢写作、热爱阅读”对我启发颇深,开发学生习作课程,把教材转化成“我”,小练笔作用不容忽视。我们的练笔之路还将走得更长、更远、更快乐!让学生自由地展示才能,体验成长的幸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