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作文能力;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作文教学策略

作文教学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被放到了课堂的前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把握学生的年级以及学生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不同的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同的,作文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教师要紧扣教材,结合课本上的作文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把握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顺序和写作的顺序相结合,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中,不仅要将学生的观察结果在合作小组及班级中进行交流,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写出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并引导学生拟好中间部分的提纲,这样的作文教学设计是根据五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特点进行的,能够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完成写作。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作文评改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一人评改,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评改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评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首先,教师将学生按照作文能力的高低,分成若干个合作评改小组,以每组4~6人为宜,并选拔作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作文评改小组的组长。作文评改之前,教师要告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要注意的事项,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修改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或者将平常的句子修改成比喻句、拟人句,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文章增色。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有趣的剪纸》的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完成了作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合作小组中每一个同学,互相换作文进行作文评改。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同学的作文中是否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如果没有采用,是否采用了更好地让文章增色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同学的作文,看一看同学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是否有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哪些句子可以采用修辞方法,哪些句子可以采用动作描写的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能让人阅读起来爱不释手。当学生进行作文评改之后,教师要整合学生的作文评改,不仅对学生作文进行点评,还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作文进行点评,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全面提升全班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多媒体辅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教学涉及的面比较广,单凭教师的口授,有时很难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更多的内容,在作文指导课以及作文评改课上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学生的作文能力将会提升得更快。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趣事”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深的事,体现个性化。(3)记事的内容要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多媒体的展示使教学目标更加直观形象,学生在写作文时会更好地注意怎样写作才能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当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大家共同欣赏佳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展示有共性错误的作文,让大家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正确的标点应该如何点等等。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展台上展示已经评改完的作文或者在评改过程中进行展示,学生就会更加懂得如何进行作文评改。多媒体课件辅助作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作文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握学生已经具备的作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写作以及作文评判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强化指导,还要在学生习作之后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作文评改,从不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引领者;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实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可见学生除了课内要研读好文本,还需要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中,“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形成一种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具有和谐性,隐藏着情感、认知和智能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 培养习惯,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书香浸润校园,构建校园文化,近年来我校构建“书香校园”的伟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希望读书成为师生们的共同习惯,真正做到“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正是引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机。

1.1 美好晨光,品诵经典

充分利用晨会课前的二十分钟,由值日班长带领开展《品诵美文 传承经典》校本教材晨诵活动,并坚持每日诵读,使“习惯成自然”,孩子们不觉得诵读是额外的负担。孩子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吟诵经典,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一天之计在于晨”,短暂的二十分钟的晨读,让孩子们在经典文化中徜徉,满足了求知欲,养成了良好的晨读习惯。

1.2 课间时段,书香飘动

学校创建了“班级漂流箱”,课间向学生开放。教室后的空旷地都设立成了由班干管理的流动书吧,每个流动书吧由一个简易的书箱和几张桌椅构成。每到课间,同学们都簇拥在流动书吧周围,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心爱的图书,吮吸着知识的甘露。班级漂流箱每星期与其他班级交换一次,这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抓紧看书,书就飘走了,这勾起了他们脑中“书虫”意识,不少学生从此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喜欢上了阅读。

1.3 创设情境,促进阅读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阅读热情定期评选“阅读之星”,再联系孩子们的阅读摘抄,评选学校的“书香少年”,并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同读一本书”现场作文比赛以及知识大赛。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活动的大情境下,阅读热情高涨,持之以恒,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2 激发兴趣,达到课内外阅读的融合

2.1 立足课堂,引发兴趣

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时,教师要以课本为依托,抓住要点,传授方法,在孩子动情时,引发孩子的阅读欲望,进行课外延伸,拓展阅读。例如,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课文时,学生在研读文本,熟读深思,自由感悟中领会到印第安人热爱土地的情感,孩子们的内心也洋溢着对自己的脚下这片神圣土地的热爱,同时更被西雅图动人心弦的演说所感染。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和《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以此加深了解西雅图这位伟大、神奇的人物和领略演讲的魅力。在教学独立阅读课文毕淑敏的《学会看病》时,就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朴实及细腻的细节描写,再以扶带放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中的《剥豆》一课,而后学生总结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都从母亲的视角通过心理的描写推动故事的发展,表现母爱的伟大,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在平凡的事物中选材也能感人至深。

2.2 利用课外书屋,牵引兴趣

“课外书屋”是每一个主题单元的延续,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有两次的“课外书屋”的编排,“课外书屋”推荐阅读的书目内容精彩纷呈,有科普作品阅读,如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维・比安基的《森林报》等;有漫画作品阅读,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埃・奥・布劳恩的《父与子》;有小说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二组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课外书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编排形式多样,有推荐一本书的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西游记》;有推荐同一组题不同作品的阅读,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蒙格玛丽的《绿山墙的安妮》、曹文轩的《根鸟》、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等。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平台,每次教学一定会把“课外书屋”作为重彩戏,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牵引兴趣,让他们人人乐于参与到阅读行列中来。同时,“课外书屋”把整本书引入课堂,体现了由单篇课文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精读到略读、浏览的阅读方式的转变和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3 依法导读,落实课内外阅读的实效

3.1 定量

每学期期初,笔者都会根据学校的“同读一本书”活动必读书目和“书香校园”推荐的阅读书目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精心选定二十本图书,公布出来。学生或办卡借阅,或上当当网购买,或上网阅读,或交换阅读,定好各自的计划,保证这些书都能随时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3.2 定时

学生每天保证课内外阅读时间达1小时以上,在校老师督促,孩子基本都能保证完成;同时笔者要求孩子们制定家庭快乐阅读卡,内容包括阅读时间、阅读书目、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积累背诵等。并每本书的阅读时间规定为两周左右。这样老师每天都能了解孩子在家的阅读情况。

3.3 定性

学生的阅读多是流于形式,多是以了解故事的情节为主,所以要引导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读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也可经常更换,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细节描写、人物评价、续编故事、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等。为激发孩子的积极性,组织开展读书笔记展示评比;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还将孩子的读后感参加征文比赛……长期的阅读积累,厚积而薄发,也开启了孩子们写作的大门,孩子们对待习作有信心了,班级中有1/3的学生在校、市、全国的征文比赛中获奖。孩子们尝到了甜头,对阅读的兴致更浓了。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身心,丰盈我们的人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由此,笔者愿意做一个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引领者,带领孩子们走向优秀、走向幸福、走向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陶有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1.

[3] 林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C].福州市小学优秀论文汇编,2008:63-64.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习作;观察;兴趣;情景;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58-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第三学段习作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新课标在教材编写时,将习作教材列为专门的课文,每学期安排了7课,明确了每课的训练内容及要求。每课习作都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做出了分析和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然而,在实践生活中,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无论老师如何讲解、如何指导,很多同学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对习作一点兴趣也没有,把习作当成是任务,当成了负担,是老师“要我写”。笔者在习作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开展丰富学生的活动等手段,并在指导习作方法下功夫,努力变“要我写”为“我想写”、“我要写”,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效提高习作教学实效性。

一、指导观察,注重生活经验积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我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比如:花草树木的生长、蚕的蜕变、大自然风光、风景名胜等,注重生活经验积累。再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时,根据教学要求,事先就做了准备,指导学生选好一个观察点,对某些自然现象做连续观察,并把每次观察到的情况记下来。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自然现象的变化,如观察春风,风有大小强弱,给人的感觉明显不同,观察时,还要引起联想。上课时,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等指导学生观察二八月云天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研读例文,领会例文是怎样写好农历二八月天空的云彩的。

二、开展活动,加强语言材料积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如何让学生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呢?我在习作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比如:让学生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让值日生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做经验交流,讲解如何拖地、擦窗户、擦洗桌凳。让他们做洗衣服、整理房间、烧饭、炒菜、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读书竞赛、书法、绘画比赛、讲故事,手抄报展示等。让他们通过做家务、值日、开展各种活动中进行语言材料的积累。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时,根据教学要求,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习作前,我带领学生观看了我校健美操队参加江苏省淮安市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时的视频,引导学生现场解说,让学生自主发挥,不在意说的好坏,而在于让学生有话说,为本次习作积累素材。上课时,我先组织学生进行踢毽子和跳绳比赛。接着,出示教材中的例文,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中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研读例文,使学生凭借例文直观地感受到,例文的题目就是这则报道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同于以往的叙事习作,不必把比赛的经过详细的写出来,学生经历了比赛,观看或参与了比赛,并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这是习作自然有话可说,水到渠成。

三、培养兴趣,激发表达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校园广播站、橱窗、校报、学校网站“作文园地”栏目等形式进行展示,并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新鲜事物,大多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还是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孩子习作的兴趣有了,都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第4篇

一、教师的责任心

对每一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来说,都希望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是最好的,我们应该胸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我想责任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基础。

二、教师的耐心

《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中提到:“教师要有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又是做人、教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有责任心的基础上还要有耐心,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三、教师的教学思路与习惯

我认为一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习惯在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我想根据我们的教育趋势和考试题型来探讨。

1.基础知识(即知识积累)。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以必须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上是来自书本中的课文生字、古诗词、词语盘点。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不可能短时间内掌握,而要在平时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掌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把生字这块完成好。首先,给每个生字注上拼音,组一个词,理解意思;其次,让学生用写字本来抄写生字,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拼音、组词、田字格的正确书写这三方面的能力;最后是听写,听写时要求学生写出拼音、组词。古诗词、词语盘点与日积月累这三块也必须让学生进行听写或默写,但这些工作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突然要求学生做到这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2.知识点。知识点一类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穿进行教学,这样一能巩固知识点,二能帮助学生运用。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在下学期开始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了一道补充句子的题目;二年级就是强化学生写句子的能力,在精读课文的后面不仅有了补充句子,还增加一个自己写句子的题目,并开始让学生认识拟人句、比喻句,学习简单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来写句子;三年级上学期就重点学习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掌握简单的病句修改和引号的用法,这是小学阶段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下学期就有缩句和反问的知识点出现;四、五年级就让学生在说话、阅读和习作中学会运用;六年级就让学生将前面这些知识点全部贯穿到每篇课文中。根据这一规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每篇课文时注意这些知识点的贯穿,让学生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认识、掌握和强化,这样的教学既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性太强,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的效果最佳。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全面理解新课标,全面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

3.口语交际部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交谈,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这说明我们需要考查学生的说话和概括能力,为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话。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做好口语交际部分。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从三年级开始,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先让学生照着故事书来讲简短的故事、笑话等,再后来讲更长些的故事、笑话等,五、六年级时就要求学生尽量复述故事),轮流写班级日记(三、四年级可写片段,五、六年级写完整的),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一定要让学生来说,不管说得好坏,让学生有训练的机会。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一次“讲诚信,不撒谎”与“善意的谎言”的主题辩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论的交际形式,我就自己带领学生在班上举行了一次辩论赛;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主题辩论,这次我就完全让学生自己来组织辩论,最后的结果是比较理想的。

4.阅读部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对哪一类题型应如何做,有哪些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做好类似的题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匆匆》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篇课文中蕴含的多个考点与题型:(1)修辞的运用。作者朱自清在课文中大量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比喻、反问;(2)句式的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文章的写作方法:层次分明,首尾呼应。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第5篇

教材资源的短缺是落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主要障碍。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相对匮乏,仔细研究可以发现,教材的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一,几乎没有非连续性文本的选文。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把教材中零散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是我们的责任。

(一)整合学科内课程资源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存在于图文结合材料、课后习题、课文及写作等板块,它们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阅读资源。

1.读目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目录来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借助目录或附表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打开目录,学生不难看出目录首尾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栏目和生字表,中间列出25篇课文,分编7个单元。教师应进而让学生思考7个单元分别是哪一类课文,会写哪一方面的内容。如第三单元有《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等,这些内容显然都与自然美景相关。教师让学生在翻看中概括、归纳、提炼,找到“有用的信息”,以便在学习这一单元前,对读什么、学什么能有一个整体把握,做好搜集相关信息的心理准备。

2.巧拓展

教学中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连续性文本片段,对其进行巧妙设计,使之与非连续性文本相连,或创造性地转化成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运用列提纲、做图表、画导图等方式,从连续性文本中提炼出非连续性内容,让学生直观地阅读、理解。否则,仅仅凭教师的解释说明,学生很难理解。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天安门广场示意图,这样学生就需要理解文本关键段落并提取信息。

这种画示意图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把握文本,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学科间的互动,实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完美融合。

(二)整合学科间课程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不是语文学科的下属概念,它属于所有学科,在所有学科中都有体现。教师应博采众长,从多种学科中选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为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服务。就小学阶段而言,除语文外,学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科学学科中的实验图、实验数据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法律条文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非连续文本资源。

以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节约用水》,就可以整合学科资源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做个“小小调查”,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和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等,并将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教学中可以整合的学科资源有:数学学科的统计图表、数据,如全国水资源现状图、全国水资源变化情况图等;科学教材中有关水的知识,我国工业、农业等领域的用水分布图;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关于保护水资源的文件、法律、活动等。由此可开展相关言语实践活动,如“保护水资源”主题作文,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等。

二、外修:链接生活,培养实践能力

(一)关注生活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植根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学应面向生活,广泛取材。班级里的课程表、黑板报、时间作息表,家庭生活中的食品配料表、家电使用说明书、缴费收据,社区生活中的公告栏、逃生路线图、小区平面图,社会生活中的广告牌、旅游手册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使学生有效习得语言和阅读技巧。

要精确把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图文感知策略,关键是要通过对图形的整体渗透,了解各类结构的特点,形成对图表、徽章、漫画等各类题材特征的高度敏感。其次,要根据图形的自身规律展开思考,建立文字与表格数据之间的联系。最后,分析归纳,理清思路,用文字进行简约精准的表达。

(二)重视师生资源

教师是教学文本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学生是文本学习的主体,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资源开发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实现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将图形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或板书设计;学生要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对知识进行梳理复习。在整合学科资源时,语文教师要加强同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收集、积累、整合其他学科教师的阅读指导经验;学生要综合运用各科内容,及时提取适当课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去。

另外,重视师生资源还表现为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是师生不断创造和生成的过程,其间产生的各种情况都是有待开发的资源。教师应有效识别和激活这些资源,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引向微课程层面。比如,校门口有补习机构前来发放传单,教师就可以借此训练学生阅读传单的方法技巧;可以让学生明确传单的作用和创作意图,学会正确辨别传单信息;也可以比较各种传单的特点,分析传单吸引人或令人生厌的原因,并绘制出心目中的传单。

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很强,师生包括家长都有责任用实际行动来开展教学活动,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局限,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德新.基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四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