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四大名著

网络四大名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四大名著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第1篇

策略之一:拓宽融资渠道

与一些小成本影视剧相比,四大名著重拍的资金预算就令人刮目相看。《红楼梦》开机时总投资5000万元,据导演李少红称理想投资应该在1亿元以上。对于四大名著而言,要进行广告植入存在较大难度,但是,其他融资渠道还是值得探究的。例如,海外版权、VCD、网络、歌曲CD等等,都是值得开发的盈利增长点。实质上,多样化的发行渠道是电视剧融资的潜在来源。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拓展多种融资渠道,也是分散风险的重要保证。如果能够在电视剧开拍之前就与这些渠道进行密切的合作,先行进行相关版权的销售,就可以成为电视剧新的融资渠道。

策略之二:加强资源整合

重拍剧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和文化内涵,这是其他电视剧无法比拟的,这也构成了重拍剧珍贵的品牌资源。因此,重拍剧尤其需要加强各种资源的战略整合。首先,必须对于原作中的文化资源和故事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梳理作品的精神和思想主题,面面俱到和依葫芦画瓢既不现实,也有悖于艺术创作的目标。再者,通过人、财、物的有效整合,建立项目团队的合作精神,并与其他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规避资源分散带来的经营风险,树立重拍剧的品牌价值,也才能形成重拍剧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策略之三:确保创新有度

名著重拍的大忌就是盲目创新,当然,追求创新无可厚非,但重拍剧的创新一定要谨慎,需要确保在“去其糟粕,留住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有度的创新。《三国演义》中的战略计谋与家国伦理、《红楼梦》中的人生百态与饮食文化、《水浒》中的伦理道德和兄弟情谊、《西游记》中的师徒情谊与仙境造化等等,在当下都是吸引世界各国观众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四大名著在东南亚甚至国外都有不少忠实的读者,如果违背原著思想,那么无疑是对文化资源以及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挖掘四大名著的积极、向善、励志和进步的精神主题,在对人类普世价值观的探寻基础上进行创新,电视剧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策略之四:加强成本控制

面对金融危机,加强成本控制必将成为众多电视剧度过难关的无奈选择。但是,由于控制成本可能会带来降低作品质量的风险,尤其是对于经典的重拍问题,能否处理好二者的矛盾,是关系重拍剧成败的大事。在成本管理中,必须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不是依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去小打小闹式地节约成本,而是要理顺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成本是不能降低的,哪些有降低的空间,更要拓宽思路,分清哪些地方成本的提高,反而会带来其他成本的下降,甚至能够提高电视剧的最终质量,这样既能从整体上降低成本,又不会对电视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策略之五:延伸销售渠道

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以弥补前期投资以及获得利润,重拍剧必须积极拓展更多的销售渠道。为了拓展电视台,就必须最大程度地抓住家庭观众的观看需求,例如可以对剧中的家庭伦理和人生感悟进行深度发掘,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为了拓展音像产品、网络或手机等新兴渠道的观众,重拍剧还要对这部分观众的消费需求进行调研,例如,精心打造一些精彩的赛诗或者对歌场景,无疑能够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魅力,不仅适合新媒体传播平台,而且能够满足这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最后,海外渠道的拓展也不容忽视。

策略之六:培养品牌价值

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不仅成为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作品,而且造就了众多的明星,从邓婕扮演的王熙凤、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到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以及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个个都为观众所喜爱。众所周知,明星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通过重拍剧,能够重新为中国影视产业培养出更多的明星,这也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老版电视剧培养出来的明星,由于当时影视剧市场缺乏明星机制,因而不少明星资源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发挥,因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明星的培养更难,但一旦成为明星,就会拥有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实质上一部影视剧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依靠明星的力量,同时,成功的影视剧往往也会成为明星培养的最佳场所。当然,在重拍剧开拍之前、制作以及营销、发行和上映的整个过程中,剧和明星品牌价值也是逐渐培养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名著;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精神实质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当前,传媒发展日新月异,家长与学生的联系日益快捷和密切,校讯通不应仅仅成为布置作业,还是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平台,还应创造性地高效利用,这就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在实践中,初中学生的课程科目多,作业量相对较大,对如何有效地完成260万字的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督促,这就为中学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和难题。笔者自学校开通校讯通这个平台以来,利用校讯通组织学生先后阅读了《朝花夕拾》《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名人传》《童年》等文学名著,收到了一定效果。现将有关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校讯通阅读名著的可实现性

1.移动公司在城市的主要学校都建立了校讯通这个家校联系的平台,绝大多数学生家庭都实现了校讯通,这就为名著的阅读架设了一个桥梁;为名著阅读提供了一个阅读平台。

2.据网络统计: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就是和家长一块阅读。而进入中学的学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和家长有一个疏远和逆反阶段,名著的课外阅读既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又不能受制于老师的监督,这实际上对于处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名著阅读来说是一个断层。有效地利用校讯通阅读,既能让家长了解到学生的阅读情况,还有利于督促自主和自学学生阅读名著,远离有些不良网络作品、魔幻作品的消极影响。

3.通过校讯通这个平台,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相关阅读内容和阅读总量的要求,将语文教师的指导任务和学生的阅读任务化整为零,便于逐个落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校讯通阅读名著的方法

1.校讯通阅读,语文教师要做好计划。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年级阅读作品要进行合理安排。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这样就可增加阅读的同步性、时效性和计划性。

2.校讯通指导阅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阅读中要为学生指出必须阅读的经典章节、典型人物、主要事件等。如,在《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这个典型人物的阅读,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哪些事件发生在关羽身上,事件的先后顺序、关羽的品质表现在什么地方,民间为什么修关帝庙等。

3.校讯通阅读要有趣味。利用校讯通就是要解决学生不读或不会读的问题。教师要将名著中的经典故事、人物等化为一个个有趣的题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的放矢深入思考。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中,就可引用说过的话:“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给予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白: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研读中国四大名著,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中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4.校讯通阅读要提倡合作、交流。大部分经典名著都与今天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如何有效地通过阅读名著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真正做到与大师携手同游,增长见识,了解生活,提高自己的知识品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家长的作用不可或缺。今天的大部分家长,都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和家长一起阅读、共同探讨、共同分享,不仅可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了解,还可加强亲子关系,减轻或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5.校讯通阅读要持之以恒,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在阅读中,切忌一劳永逸,一曝十寒。要发扬的游击战术,平时学生各科作业多时,就少布置一点阅读内容,双休日和假期可以适当多布置一点。关键是贵在坚持。教师要有自我牺牲精神,适当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如此坚持下来,必有成效。

6.校讯通阅读要加强监督检查。任何事只布置不检查就会流于形式。通过校讯通阅读名著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检查督促。当前,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栏目大受欢迎,寓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受到全国许多观众的好评,通过校讯通这个阅读平台,我们也可以开展以名著知识为主的各类活动,我们在阅读检查督促中,主要运用了试卷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式,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当属知识竞赛和读书报告会。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第3篇

1.新媒介的视觉冲击消解了传统文学。视觉文化是看的文化,它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而不是隐含意义的解读。人们在看小说、漫画的时候,文字过于呆板,阻碍了人们想象力和文字语言的创造,而现在电视、电影呈现出来的动画和改编小说后的流动视觉效应,使传统文字更显得呆板化、局限化,两者相比其最终结果就是文学生产了萎缩。以电视为例,观众特别是普通的观众更愿意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版本,因为画面的冲击消解了观众群体的思考,补白了观众的想象空间,而且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快餐式获取知识的方式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把影视对经典的思考强植于思想深处,让受众群体坐享其成,成为了解经典、解读经典的最有效方式,而文本类的四大名著大都束之高阁,成为个人学识和涵养炫耀的现象性资本。

2.新媒介的传播速度消解了传统文学。传统文学传播从创作到作品付梓,中间要经过艰辛的创作历程,以《红楼梦》为例,即使创作完成,曹雪芹于悼红轩中仍“披阅十载,增删十次”,而且从排版印刷到与读者见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新媒介的传播速度相对要迅捷方便得多,因为发表的门槛降低,每个都可以成为创作者,从终端文字创作到另一个终端网民阅读,前后不到一分钟,只要创作者和消费者同时在线,几乎创作者的创作与阅读者的阅读具有同步性,而且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时间安排、创作能力等随时进行网上更新,比如网络文学《鬼吹灯》,从文字量来看相当于《红楼梦》的三倍到四倍,创作到完成仅两年多时间就推呈给了读者,当然其含金量另说。

3.新媒介的信息容量消解了传统文学。如果形象地去形容,把中国所有古典文学的文本装裱成精装书籍,这些书籍堆成的体积不是一两牛车就能运载的,可谓汗牛充栋,但把所有的信息都复录到现代媒介之后,也许仅指甲大的一块芯片。再如,一座丰富的图书馆,包罗万象,图书应有尽有,但是将所有的知识都录成电子类的讯信,其实可能就是一台容量不太大的计算机。

4.新媒介的任意复制消解了传统文学。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极为快捷的工具和载体,与此同时也使大众文化产品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之所以具有经典性就在于其很强的个性和先锋风格,在于其创作过程和结果,但是电子媒介可任意复制这一特性使其土崩瓦解。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名著阅读教学四大名著研读

语文教学历来重视阅读,然而对于目前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学生不热爱阅读;学生不热爱经典阅读;学生特别不热爱主要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经典阅读。这样的阅读状况,可能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的语言文化素养;从长远看可能将会影响到一代人的价值观、生活趣味、文化趣味和审美趣味。文学与生活是同构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理解生活与人生;也可以更好地整合其它的各种知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特别是古典名著阅读,如何把名著教学落到实处,却成了当今语文课堂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

基于以上背景,同时结合我所在外语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语文组开展了贯穿七年中学学习的“四大名著研读”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保留成为我校的传统项目。今天我想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语文名著教学和语文高效课堂,以高中《三国演义》、《红楼梦》研读为例,剖析原因,进行教学探讨。

一、走进“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效”字是关键。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发生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了才能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指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叹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让思想冲撞,让方法启迪。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服务于预设。

高效课堂有三大系统。首先是文化系统、其次是评价系统、然后才是课堂教学系统。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而课堂的深处是文化。传统课堂背后也有文化作支撑,但是两者文化的形态和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课堂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就像孙悟空一样再怎么灵活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而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将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变为“惟学”,打造一个“阳光、开放、向上”的课堂文化。高效课堂的评价系统称之为“以学评教”系统。如果高效课堂是“汽车”,那么以学评教系统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没有高速公路,仍然显现不出“汽车”较之传统课堂那架“旧马车”的优势。它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从“高效课堂”角度评价一堂好课要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果、探究深度”。

曾经,“高校课堂”在教育这个海洋里掀起了一股热浪,涉及了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总而言之,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二、文学名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现状

古典文学名著无疑是我国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它们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因此,名著教学应该成为整个中学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1、文学名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阅读文学名著能丰富高中学生的情感,能使他们感受独特的思想魅力,能使他们形成批判性思考。美国学者莫蒂默?阿德勒博士说:“一个成熟的人,他的心灵已因历尽沧桑而变得深刻与广博,显然比羽毛未丰的儿童更能了解伟大书籍。但在少年时期,在心智、习惯尚未僵化,尚未习惯于接受真文学与真思想之前,让他们在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一些伟大书籍中的优秀片段,将会产生很多益处。”通过把古典文学名著引进教学,能够展现前人留下的人文思想,弘扬传统文化,促使他们思考尊严、使命、责任、理想等人生问题,对丰富学生的情感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文学名著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清代学者唐彪在其《父师善诱法》一书中也讲到“阅者必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识狭窄,胸中不富,作文无所取材,文必不能过人。”这些都说明了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历年的高考统计得分情况时,我们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题、古诗鉴赏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率较低。从考试的角度来看,加强文学名著阅读对语文高考提高分数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结晶,往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生通过细心品味、体验、感悟,能够感受作品语句所表达的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这无疑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了最好的空间和材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增强。从写作技巧上看,著名文学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驾驭文字的方式、谋篇布局的手法、刻画人物的手段等无不为后人树立了写作的榜样,提供了极佳的范例。很多著名学者如朱自清、余秋雨能够挥洒自如,都源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钟爱。

但是目前我们的高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我们喜欢网络小说不喜欢名著,为什么规定我们必须读《红楼梦》?”“我们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书,为什么要求我们必须读原著?”这些是当下学生对阅读名著发出的质疑声,抛开该生对选修课的理解偏差不谈,其对名著阅读的抵触心理,真实反映了目前许多学生的阅读困惑:在动漫铺天盖地,快餐、速溶大行其道的数字化时代,学做人有处世宝典,学写作有写作指南,要娱乐有各种明星、各类游戏,要休闲有各种文化快餐,那还需要读名著吗?大多数名著都有影视版,还要读原著吗?快餐时代的阅读困惑确实成了名著阅读的最大障碍。

2、课业负担重,学生的阅读时间被挤占。

在一项调查问卷中,针对没有读过课外书的14-17周岁人群中,有31.5%的人表示是因为“因功课而没时间读书”,选择比例占各种不读书的原因之首。江苏省从2008 年起高考语文试卷中文科生加试题部分设置了15分名著阅读题。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可惜即使是像江苏省如此明确的将名著阅读纳入高考考试范围,对于那些要考名著名篇阅读的文科生而言,却还是没有时间去读名著。学习时间长,作业多、教辅多、考试多,学习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安排好课业与课外阅读是学生们面临的一大问题。

3、缺乏读书的氛围和必要的指导。

“放羊式”的课外自主阅读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方法指导。高考的压力棒下,教师只得追求分数的最大效益,观念上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缺少可操作的指导方法,难以进行有思考、有具体策略、有效果的阅读指导。

三、以名著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成功案例与作用

如何走出当下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困境,同时又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以名著阅读打造高效课堂,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校的一些成功做法。

下面我再来总结下名著教学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首先:名著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其中包括独立思考的阅读能力,有深度的阅读鉴赏力以及广博的阅读迁移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一言堂”的课堂局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是在古典文学名著的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主动查找相关的分析材料和评论性文章,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展丌争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虚心面对学生质疑,决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这样才能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例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毋庸置疑,作为一出中国文学史中旷世独见的大悲剧,学生的理解各异:“金玉良缘”的爱情三角崩裂;女性遭受迫害;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传统文化下的人性挣扎……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在拥有材料同时深入阅读,运用对比方法多角度分析人物,提出一些具有深思独见的研究观点,并将其表述出来,形成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等。这种研究成果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题认识的深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所使用方法的是否科学,为他们进入大学后进一步研究古典文学名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名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

陶行知先生把世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结果把学生变成书架子、纸篓子;第二种,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但学生仍是被动状态;第三种是把教和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认为,第一种最糟糕,第二种不好,第三种最正确。我们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能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乐学、创学。在名著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处处可见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学生确立课题之后明确分工,收集、整理、筛选材料,对于课题内容、框架的互相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PPT展示时演讲者与电脑操作者互相无间的配合,甚至还出现在班级中脱颖而出的小组得到班内其他同学的技术支持,以求能够在年级展示中获得佳绩。而这些在我们传统的课堂模式中是很难做到的。

第三:名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有助于学生考试、竞赛。

阅读笔记、读后感、论文的集中写作夯实了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如何谋篇布局、拟题能力、深化文章立意等都有了充分的训练,也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的素材。

同时,名著阅读已正式纳入考试要求和高考试卷中。江苏省的2010年《考试说明》中,要求文科生在三年时间内读完十部文学名著,在语文附加题中有15 分的名著阅读题。例如:在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中,有一道6分题:《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文学名著阅读的现实意义――高考得分也不容忽视。

而“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中每年对于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分值,例如:在团体决赛中曾有这样一题: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了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与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似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矛盾论》)这种“三叠”式结构方法是由我国古代的口头故事创作演变而来,具有民族传统的形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像这种强调以“三”为标志的情节安排还有不少,如――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谈谈这种“三叠”式结构的艺术魅力。

可见学校的“四大名著”研读活动对于学生获得这项竞赛的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让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能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习得过程,而文学名著是积累这一过程的载体。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是将学生引入更辉煌文学世界的一盏明灯,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名著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语文工作者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炳亭 《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 山东文艺出版社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第5篇

结果令人震惊,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女生腼腆地问琼瑶和郭敬明算不算。等我提到现当代一些优秀作家时,学生一片茫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迷恋于各种网络游戏中。

进入初二后,《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开始慢慢在一些学生手中流传,但完整看过中国四大名著的人却很少,更不用说外国的名著。他们甚至连新课标要求的初中生必读名著都读不完。

这样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为什么?除了学生学习负担重外,阅读兴趣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名著除了篇幅较长之外,还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内心独白等再加上时代的差距,这些名著很少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读者》《小小说选刊》之类却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如果说名著是“主流阅读”的话,那《读者》之类就可以说是“非主流阅读”。

不妨让我们思考一下“非主流阅读”之所以繁荣的原因。

首先,现代社会是个信息量极大且获取信息极方便的社会,这是上述阅读景观之所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正因为信息多的让你目不暇接,正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得让你数不胜数且十分便捷,人们的阅读习惯才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面对“目不暇接”与“层出不穷”,人们的确很难再有心思“沉下心”来细细地把玩长篇,静静地细品名著了。就好像看电视,正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数以百计,不再是只有三两个,甚至只有一个频道“迫使”你老老实实地坐下来看,这才使“阅读者”有了充分的选择自由,结果就是,手握遥控器的“阅读者”总是频频换台,挑来挑去,结果反而一个台也看不仔细,一个节目也看不完整了。

其次,中学生有中考、高考的重大压力,他们“必须”甚至“只能”坚持“各取所需,学了就用”的原则,这是“非主流阅读”繁荣的主观原因。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中学生喜欢的这些文章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或者说,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中学生最欢迎的。

我个人认为,能满足中学生阅读需求的文章必须具有四个特点:新、短、趣、深,这才能让负担极重的中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既有趣又有用的信息。

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读者》《青年文摘》一类报刊才得到了中学生持之以恒的青睐与推崇。

总之“主流阅读”备受冷落,“非主流阅读”方兴未艾,这是事实。

对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必须并只能加强引导。

当然,也无须大惊小怪,大呼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