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数学题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1篇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学机构而言,先进教学设施十分奢

侈,所以,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同样,教学模式的调整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实际上,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较为简单,往往侧重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但由于农村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数学教学工具不完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化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就会为其日后学习数学科目带来阻碍,此外,有的小学生较为内向,当有些数学题没解答出来时,也不好意思在课堂中询问老师或同学,这与课堂中的交流互动环节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采取互动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

从广义概念来看,互动式教学模式涵盖了教师的备课过程以及课堂中的实际应用等内容。教师在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之前,要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筹备,借助农村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来强化课堂互动效应,尤其是需要将农村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如将秤砣等乡土教学工具引入课堂,调节课堂氛围,从而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到课堂之中,并且,教师需要凭借系统知识内容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角色扮演,把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数量计算内容用情境表现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问学生:“三只鸡加上四只鸡,再加上五只鸡,一共是多少只鸡?”这样一来,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字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还能时不时地用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有些小学生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再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研讨小组,并分别给予每个小组一个较难解决的复杂数学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难题攻克,并推选一个小组成员进行表述,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农村的田间,让学生计算插秧苗的行与列,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不仅能够让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堂教学的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实质上,互动式教学模式最初是为了顺应当前城镇化素质教育理念而采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目前来看,农村教学环境同样适用,但要调整教学思路。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从教学过程来看,互动式教学模式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的教学策略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改善教学氛围,进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结合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可知,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学机构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课程的内容,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氛围,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兴趣,如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能力

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本身是有非常广泛的意义的,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就比较简单,指学生要学习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题目,这些问题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数学知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更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最佳途径,教师如果不重视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阻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问题一般包含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题设,第二个是求解。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环节是求解,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环节就是题设。好的数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前后所学的数学知识贯通起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学问题就是一切发展的根源。

一、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作用

1.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数学知识素养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包含的内容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与题设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能以及数学知识利用技巧;其次,数学题型解题思路在实际运算中的思考;再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最后,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态度和理解能力,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学问题的价值,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在上面四点中逐一前进,一步一步地挖掘数学问题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寻找解决办法,是学生在长远的数学学习中必备的基本数学思维。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程度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很多能力的掌握都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很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刻意去培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的认可程度,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付出辛苦等。而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就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知程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认可的态度,就必须要加强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有效培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奥妙,学会学习,热爱学习。

二、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方式

1.严格执行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自主研究数学问题,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探索,以小组形式主持课堂活动,不断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配合与竞争来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要想在日常的数学问题解答过程中更加有效率,就必须提升自己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基础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这一点,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顺序和发展,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建设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提高自己对数学技能的运用能力。

3.重视培养目标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改革,让教师首先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向才能有效避免发展过程中的不必要麻烦,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从而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4.精心设计数学问题

教师在有了正确的发展目撕螅就要针对学生的数学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设计,让学生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技巧可以利用,在不断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提升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让小学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国的小学生年龄大致在6岁到12岁之间,心智大多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发展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而要想让他们真正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运用较为抽象的形式来讨论问题、寻求答案,大部分学生可能要到初中阶段才能实现。我们重视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要把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让小学生通过熟悉的具体的现实生活,来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发现,小学生对一些具有一定生活情境的应用题做起来会更加有兴趣,更加得心应手,如去商店买几件物品找回多少钱的一般复合型应用题,而那些纯数字关系的应用题,学生做起来却并不轻松。这充分说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数学知识才会变得有趣、生动、易懂,也只有被生活经验浸润过的数学知识才会深深地沉淀在学生的头脑中。

一、教学方式生活实际化

(一)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有时在教学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如“除法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学生都喜欢到游乐园玩耍这一心理,我将“游乐园中的数学问题”设为数学情境,借助多媒体打造了一个学生梦寐以求的游乐场场景,让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了他们的探索兴趣。我让学生收集画面中游乐场的游玩项目及价格,并让他们自行设计游玩方案、所需的经费等,突破了“一题一讲一练”的固定授课模式,这样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中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

(二)教学形式实际化

以往对数学题的讲解都是教师通过口头分析或者在黑板上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进行的,这种形式过于老套,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发挥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题目,这种教学形式就显得更为落后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可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图文并茂的展现手法,来帮助学生摆脱纯数字或文字的枯燥说教,或者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甚至做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来向他们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为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两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就自然产生了。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一)将数学题改造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选取的背景都是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习题进行适当改造,以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范围。在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书上例题中的情景是去银行存钱,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少接触的,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则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以学生喜欢的糖果来创设情境:“老师准备了糖果奖给小朋友们,呀!老师怎么把糖果掉了,谁来帮老师捡?”这时学生可都来了兴致,争先恐后地想上来捡,我乘机请表现最好的三位小朋友帮忙捡,捡好后举起糖,我问:“老师一共带了多少糖果?”学生马上列出了连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积极发言奖三颗糖,某某小朋友上课认真奖两颗,现在老师还剩几颗糖?”学生自然又轻松地列出了连减算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题充满了生活气息,学生学得认真、上得开心,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现实事例作为题目背景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圆周长之后,我利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神舟七号顺利升空,来向学生展示课件信息:26日凌晨4时许,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距地球表面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我向学生提问:“从电视媒体上你们能获得哪些信息?由这些数据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个个兴致非常高,这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的科学事件,学生早就想多了解些其中的奥妙了,有的说想求出神舟七号飞行一圈的长度是多少;有的学生说他知道飞船飞行一圈用了90分钟,想知道飞船的飞行速度有多快。我让学生借助计算机,独自解决。在展示结果时,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取平均半径6371千米,加上神舟七号343千米的飞行高度,可以得出神舟七号的飞行轨迹为一个十分近似圆形的轨道,其半径为6371+343=6714km,它飞行一圈的距离就是2x3.14x6714≈42163.92km,这里我们取整数42164千米,再用估计的方法,取整数42164千米,又知道时间(90分钟=1.5小时)、距离(42164千米),那么神舟七号的时速也就出来了,42164÷1.5≈28109千米。神舟七号的时速将近三万千米。

参考文献:

1.刘班英.也谈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J].考试周刊,2012(38).

2.杨永凤.谈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J].小作家选刊.2013(02).

3.李永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数学问题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对策

学生通常认为应用题比较难,不易理解,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但应用题也是最能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一类题,所以,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

一、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实践性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性的重要,而更关注考试。但应用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其实践性,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导致了学生可能在考试中能解答出来的题目,到了实际生活中就不会运用了。

2.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反复讲题、做题、再讲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期内提高答题技巧,但也导致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二、提升高年级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办法

1.鼓励学生探索性学习,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

高年级的小学应用题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应该掌握数学知识点,更应该将所学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自己解答数学题目,并树立一定的应用意识,将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虽然应用题的出题方式比较灵活,学习过程比较复杂,但都是跟生活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生活化的情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鼓励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个老师教、学生在学的过程,老师的教学方式很重要,学生的吸收效果也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就要加强课堂互动,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及时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反馈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不同,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好知识。同时课堂上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自主地去学习。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有效的对策来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生数学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解决问题”的教学思想被逐渐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很多小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仍然没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希望能通过了解当前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现状,找到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措施。

一、现阶段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原因分析

1.小学生自身原因

影响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智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小学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不健全。在这个阶段很多小学生不懂得如何收集信息,特别是在解决应用题方面,部分小学生不懂得哪些是关键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的信息,这就出现了很多小学生害怕应用题的现象。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在这一年龄阶段已经初步分化,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已经学会用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不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部分学生对应用题解决问题的解决也呈现一个多元化趋势。

2.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原因

首先,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没有积极性思考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围绕着“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完全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接受程度。这种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这一道或者相类似题目的解法上,诸如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小学数学教学的教材虽然使用着新课标教材,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老师处于绝对崇高的地位,很多小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唯师是从,不敢也不会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质疑。另外,教学模式单一,辅助工具简陋。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粉笔、黑板、和尺子,利用画图、演示等解决问题。可小学生正是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投影仪、电子幻灯片等利用光影来教学的效果更具有吸引力,可是教学条件却很难达到。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建议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方面,要想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学会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新教材数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形式呈现多以卡通、情境、对话的方式。无疑,这种设计将更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有时候信息呈现多乱、散,也给学生解题增添了难度。低年级数学教材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从图中获取主要信息。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小学生加强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让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对方信息收集信息中的漏洞。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比如通过学生去春游,计算怎样的公交路线、门票最便宜等等,再比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生活中一些规则物体的面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主动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小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上的不足、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小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反映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提问机会。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质疑问难。教师对创立质疑情境,会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当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可和肯定时,小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这将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课后反思

一方面,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应用题也是数学中的难点。如果想让学生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操作或画图理解题意,使学生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再把操作或画图过程与四则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温故而知新,只有学会反思才能彻底掌握知识点。在作业和考试中,很多小学生经常会错一些不该错的问题。所以问题解答完后,检验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检验能力也同样是数学解题能力的一部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充分挖掘数学题目信息,使学生乐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探究之趣,成功之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新绵.如何培养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2]林丽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