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教学叙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设情景收集资料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72-02
在全新的新育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五阶段五中心”的基本问题解决的中学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内容如下。
1 呈现化学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人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了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一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他们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地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1.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创新实验探究等等。
1.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也称探索性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利用探究性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身边有良好的探究性试题,本文在第三章中的纸笔测验对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1.4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2 学生的信息搜索阶段。以收集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课本,可以网络查询,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咨询专家与伙伴协商交流。
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资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而言,更是举足轻重。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制和组织,以利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提取和迁移。对资料的精制和组织就是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用适当的线索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精制和组织的方法有:找出新资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如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结合关系;对学习材料列提纲,作图解或画概念图;理解新信息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和概括等。
3 解决问题阶段。以选择策略为中心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很关键的一步。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要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缩短问题初始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音质差距。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以下几种。
3.1双向推理。双向推理即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重视运用未知条件进行逆向推理。教学实践表明,顺向推理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逆向推理都难以践行。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一旦建立了子目标,我们就把难以捉摸的“总目标”转化成了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更接近的从而容易解决的“子目标”,子目标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向。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
3.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解题时,要注意克服定势,进行发散思维。所谓定势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实验发现,中等生和学困生解题往往只考虑一条思路,当这一条思路走不通时,就感到束手无策了,而尖子生总是考虑几条不同的思路,并最终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找到一条正确的思路。因此,我们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种解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就叫发散思维。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善于评价自己的思路,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一条,集中精力地优先加的考虑。我们称这种思维叫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有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3.3类比迁移。类比迁移指运用先前已解决问题的现在知识去指导新问题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学生早已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去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将陌生的新知识,新问题变成为学生所熟悉的可解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target culture),我们就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如: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料。
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文化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比较法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招呼语、告别、作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如Lesson17中表示关心的对话:
A:Hello,you look tired today.
B:Yes,I went to bed too late last night…
A:You'd better go to bed earlier tonight if you can.
这样表示关心的建议在中国比较普遍,但根据英文习惯,A只须说“ I do hope you'11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类肤浅的说法以表示关心。反之,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除非双方是父母子女关系(潘昌森译,1987)。
2、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标准,较直观地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有什么节日,怎样庆祝节日,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或访问过英语国家的人士作这方面的专题报告、系列讲座等。也可以建议学生多读国外有关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等方面的书,从中了解文化。
3、阅读文学作品
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要想了解新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帮助,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例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de”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5、角色表演
教师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话后.学生派定角色,进行模仿角色表演。如Lesson 1 中教师节学生向老师送礼的一段对话,学生可以进行模仿表演。初时可跟课文一样,待熟练后,可以表演进其它东西和回敬各种赞美的话语。
6、课外活动
【关键词】文化意识;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语言的狭义理解,英语教学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只把语言当作孤立的符合系统传授给学习者,词汇、语音、语法教学几乎成为语言的全部,而忽视了语言在交际场合的正确运用。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同社会和文化相互交往已经是回僻不了的现实。国际间科技、贸易、教育、能源、经济、企业理、公共事业、环境保护、宇宙开发等问题,都牵连着世界各个国家,在这种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跨文化实际显得格外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要保持这种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态势,在国际舞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这种频繁而广泛的跨文化交流中不可能忽略和避开另一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其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富强需要人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差异意识的习得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备基础。
为了使教学行为和方法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实用性以及公平性,在实施文化意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原则。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皆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1999年决定将每年的2有21日确定为“国际母语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和平和稳定。在修习另一种文化时,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管这个民族是大是小,是强是弱,其文化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的,所有文化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两种文化差异性进行对比时,教师不要过分地赞扬某文化,也不要一味的贬低某文化。
(2)交际原则。语言是人们用来交际的工具,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它的交际功能,所以,在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应注重语言的这个基本特点。例如,在接受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英国人:Your tie looks good with that suit. Thank you. It's very nice of you to say so. 中国人:你的领带看起来和你的衣服很配。一般般,不太好看吧!
(3)同步原则。在利用英语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时应与课本的内容保持一致。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学生不可能在几节课或短时间内解决诸多问题,教师也不可能在一个课时内全部都讲解文化的差异性。当然,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越多越好,越广越好,越深越好,这就要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条件、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
(4)兴趣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喜欢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引发学生对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从课文知识导入文化知识的前提和过程,以及生动设计文化知识的交际实践和环境,这样,学生就能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有趣的交际环境中,从而产生和保持对它的兴趣,并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得到实践和锻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和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猎取知识,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中,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融入具体的教学当中,向着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
高效课堂模式,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在制取过程中有3个要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用选择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案例呈现
1.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在学习新课前,我给出本节课的相关提示,要求学生通过看书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我在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列出以下自学思考题:
(1)回忆曾经学过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2)思考:这些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自学后,课前5分钟我组织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把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小集体共同的认识成果。对于一些有异议的问题,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组交流,生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我给予适当的提示,进行师生交流,并最终将之解决。
2. 活动交流:学生合作,教师点拨。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可以纠正教师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一一纠正错误的弊端。讨论交流后,学生开始进行新课学习,我在导学案上设计了四个活动探究:
活动1: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和原理
首先,完成三组对比实验: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然后讨论:“你认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哪一组,为什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也会让学生忽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我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比较三个实验的反应速度,从而使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
活动2: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通过阅读教材P110及标注①②,然后讨论: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有哪两个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3)确定气体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
这部分内容结合前面学习的“氧气的制取”,学生不难得出。我启发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比较它们的反应原理、反应状态、反应条件和收集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确定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思想。
活动3:选择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在实验桌上选择适当的仪器组装实验装置,并开展竞赛看哪一组组装的装置多,然后小组代表展示组内成果,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各类装置的优点和缺点,最后组组之间进行评价并给分。这一环节,学生兴趣最高,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活动4:用选择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在刚才组装的实验装置中选择一套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步骤、检验和验满方法。
在归纳制取步骤时,学生觉得制取操作步骤太多,不好记忆,我就引导学生用下面的五个字进行概括:检、装、组、收、验,从而使学生不仅记住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而且还学会了总结和概括的方法。我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与氧气的检验和验满进行比较,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
3. 课堂反馈:学生反馈,师生评价。每一节课最后几分钟,利用导学案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自主练习,互批互改,典型问题由教师点拨。要求每组成员迅速思考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尽可能地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最后,师生共同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小结的形式,既可以由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概括,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梳理归拢。另外,根据课堂表现,评出本节课的优胜组和最优答题手。通过3个阶段的完美配合,教师在教学的第一时间解决学生的负担,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总体而论,化学教学中重教轻学,学生被动学习、效率低、能力差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结合相互脱节的现象还较严重。传统教学是以讲授法为主,突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宰地位,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被泯灭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改变,然而很快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似乎化学课应每课必有实验,有实验必让学生探究,有探究必让学生讨论,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场面热闹好看,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如何找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结合点,优化各种教学方法,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理论依据
当代一些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都对学生学习策略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独特见解,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观、加涅的指导学习观、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观、布卢姆的掌握性学习观等。他们观点各异却都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学习信息加工改造,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无疑对我们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有着必然联系。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成熟的过渡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虽能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需要选择学习内容,调控、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但自觉、自主、自动的品质不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中学生学习化学应是在教师提供有关学习线索或例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化学教学采用“六步程序教学”,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探究为主,教师点拨、精讲为辅”的途径,突破了传统教学只注重单向灌输,忽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僵化形式,把学生主动地学贯穿于“六步程序教学”各环节之中,又不失时机地在重点、难点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从而保证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高度统一,使教与学相互贯通,将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操作与实施
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图:
1.目标定向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教师只有让学生领会课题学习目标和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形成实现目标的心理定向,学生才能更加自觉积极地对待学习。要搞好目标定向的起始环节,课前教师就要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课时学习目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针对具体知识点,提出与本节课密切相关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学生既熟悉又无法解答的问题情景。这些问题能在学生的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他们明确探究方向,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只有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学生的自学才能少走弯路。
2.列纲自学
课前教师除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列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按照提纲自学,并做好必要的笔记。这一步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把握知识重点、难点和结构等,初步学会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化学问题。自学提纲应形式多样,如线索式、表格式、问题式、填空式等。在书写提纲时,要向学生简介学习的主要内容,指出重点、难点,提出自学的方法和要求等。学生对学习的任务和方法认识越清楚、越深刻,自学学习积极性越高,效果越好。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老师可给学生布置如下自学提纲: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
(2)这些药品的状态?
(3)反应发生时所需的条件?
(4)反应的装置同前面学过的哪种气体的制备装置相同?
(5)如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6)如何检验该气体?
(7)如何验满?
……
紧密联系主题的自学提纲,能够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探究线索,保证自学的效率和质量。
3.初检诱导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教师要将释疑的思维过程清晰的反馈给学生。诱导质疑时要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求异。可着重从两方面质疑:一是于有疑处质疑,即思考、解决自学时的疑点;二是于无疑处质疑,即对学习时初看起来懂的问题而实质有疑处质疑,无疑生疑,甚至多疑。还是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学习时,学生通过自学归纳知道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应类似于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装置,因为同样是固―液间不需要加热制得气体。这时老师可诱导学生观察教材装置图中用到的两个漏斗是否相同,可否进行调换?大多数的学生会认为分液漏斗与长颈漏斗间区别不大,只要将长颈漏斗下端液封就可以调换,其实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用双氧水制氧气时由于反应速度较快,因此通过分液漏斗控制双氧水的量从而控制反应速度,而制二氧化碳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两种漏斗都可使用,从而找出这两个反应装置的不同之处。
4.讨论探究
此环节是知识学习与练习实践的中介环节,也是“六步程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由于学生缺乏教育实践的感性经验,自学后难以理解书中理论,如果及时地通过讨论精讲或实验探究等途径,就容易使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形成实质性联系,从而领会并掌握化学知识。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组讨论;二是以教师为主导,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全班讨论。对难点问题,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大家讨论,以加深理解;对重点内容,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实验探究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由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验证结论,也可组织学生实验探索得出结论等。这一步的要求是:①要把精讲与讨论融为一体,通过富有启发的阐述,事例的分析,以及对学生错误回答的纠正等,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和实质;②要把教学内容尽可能组织成一串串的问题链索,一个一个地提出来讨论;③尽可能的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或由实验得出结论。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回顾金属锌和铜分别放在硫酸溶液出现的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观察现象。学生会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一反常态”的现象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及猜测,在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时组织讨论:①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出乎意料”的现象?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间有什么关系?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练习实践
练习实践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知识转化为教育技能和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前四个步骤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有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实践步骤。练习的形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既可以是口头练习,也可以是书面作业或者实验设计等;既可以有个体练习式,也可有小组训练式。在练习中教师应注意:①善于捕捉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教学,使教学节奏更合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②合理运用补偿教学,练习中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和遗漏之处,要进一步启发、讲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提高教学质量;③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学化学教学范例和创设模拟练习情境,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评价、设计,实现学以致用。
6.小结提高
这是前几步的深化和提高,是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认知结构的重要步骤,也是“六步程序教学”的终结环节。小结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小结,在一堂课结束时,教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二是课题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课题知识进行阶段性复结,并把知识要点、结论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对内容相近、逻辑关系紧密的几个课题的复结,总结时要注意理清线索,体现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掌握。
四、实施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1.实施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①师生关系的变化。改变了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的情形,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也成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活动中师生构成了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平等对话,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②课程观念的变化。课型注意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他们学好化学知识,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和社会的责任感。③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体现在师生互动多,学生活动机会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新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体现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实施化学“六步程序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有时表面热闹,流于形式。教学设计时仅满足于学生活动多,而不追求实效,活动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主要问题是还没有真正领会到课型特征所在,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观念。②生搬硬套,缺乏创新。其实“六步程序教学”的几个步骤有的是可以互换的,主要是看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及教学设计的需要。另外,也不是说每一节课都必须有这六个步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少一些步骤或增加一些其他的教学方式。③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与强化,特别在归纳小结的环节上,要澄清探究的思想与方法,明确所获得的知识结论,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六步程序教学”的课堂教学,运用“导而勿牵”的教学指导思想,贯彻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科学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同学间相互讨论,互帮互学,教师指导学习,解疑释难,启迪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又培养了自学、表达(语言、书面)、实验、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既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又突出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实现学以致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探索中取得的成效已显示出它极大的优越性,但还处于尝试阶段,因此,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教师只有充分领会,对教材内容整合优化,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处理“六步程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坚持整体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惠.中学教学模式与方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刘显国.教法选择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4]陶雪清.诱导思维教学方式的尝试[J].化学教学,2006(2)
[5]杨洪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J].化学教育,2005(2)
[6]吴良根.自学辅导法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7]王惠.中学教学模式与方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郑振隆.“学导式”教学法中如何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