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主题教学法论文

主题教学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主题教学法论文

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1.互助学习法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评估方式在互助教学实验当中,教师给学生分组,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只需教会各组组长,由组长教其他学生,教师巡视指导,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而且会高效运用课堂时间,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互助学习是一个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所以体育教学中采用互助学习法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讨论、讲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成绩评估,避免仅依靠身体素质等先天的差异进行单纯评价。

2.互助学习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健身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思想基础如今的学校体育已不再是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狭隘体育,而是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学校体育。通过互助学习法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运动中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力量,寻找体育的美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产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互助学习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通化市某校开设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互助学习方法在实验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后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作用显著。

1.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班36人50m跑平均成绩是8.50s,立定跳远成绩是1.74m,一分钟跳绳成绩是141个;而对照班36人50m跑平均成绩8.60s,立定跳远成绩是1.70m,一分钟跳绳的成绩是135个。从结果上看,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的差异。在体育课堂上采用互助学习法进行教学,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通过帮助他人找到乐趣和成功感;对于理解和接受能力稍弱的同学来说,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愿意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由于互助学习法在课堂中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体育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所以无论是哪类学生,在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速度、力量、柔韧等多方面的素质自然都得到了提高。

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主体性发展与个性培养的关系

主体性发展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会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以顽强的意志、刻苦勤奋的精神,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向前迈进,努力获取新知识。在主体性发展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刻苦精神、努力进取的优秀品质,其实就是学生性格的表现。这些积极向上的性格在不断地积累着、充实着、丰富着学生的内部世界,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优良个性。这样主体性发展自然成为优良个性培养的前提,优良个性的形成有赖于主体性发展。同时,学生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等性格特征,又成为学习上的强大动力,推动着学生保持着持久的耐力、勤奋刻苦的精神去勇往直前。这种顽强拼搏的性格,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会不断得到强化,主体性能力也随之不断地提高。由此可见,主体性发展促进了良好个性的形成,优良个性保持了主体性发展。

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共同发展

1、个性培养促进主体性发展

(1)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个性具有独立自主性,主体性则是个性的核心内容。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同客体(语文教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懂得我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好语文是自己的责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从一入学开始进行早期培养,尽早形成自觉意识。与此同时要注意良好性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以及吃苦耐劳、乐观豁达、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性格。学生的个性愈明显,愈有利于形成主体性意识,自然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可见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它是发展主体性能力、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

(2)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

个性与能力也是在人的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所谓主体性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基础作用,从而使主体性得到发展的能力。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毅力以及自信、自制等性格特征,都制约着主体性能力的发展。许多有成就的名人,都兼有良好的智力、创造力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而主体性能力的发展又制约着性格的发展。曹日昌教授说:“在儿童有组织的活动中,不仅发展着各种智力和体力上的能力,也形成着性格。”坚强、刻苦、勤奋的性格特点往往能补偿某些方面能力上的弱点。我国有句古语说:“勤能补拙。”这很能说明性格对能力发展的补偿作用。同时性格上的弱点,也能成为能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因此,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是主体性能力发展的必备品质。

2、主体性发展促进个性培养

实践证明:优秀学生大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意志顽强,充满自信心,勤奋刻苦,有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善于独立思考,情绪稳定。由此可以看出,主体性发展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密切相关。良好的性格,就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不可忽视非智力因素。不难看出,非智力因素同样对主体性发展有促进作用,在智力与非智力之间也有一种“阐释的循环”,它们既可以对主体性发展发挥作用,又可对优良个性培养发挥作用,只要加强了非智力因素对主体性发展的作用,自然有利于个性培养。

三、促成良性循环的手段

1、教师积极引导,促进良性循环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积极引导学生当好主体角色,发挥主体性作用。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课,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精心安排课堂程序,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学生读,学生讲,学生议,引导学生做小结;要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的最佳状态,增强课堂效果。可灵活加强“四多”:一是让学生多读。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实践,做到在读中体验感情、在读中理解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读中学有所得。二是让学生多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问激趣。要锻炼学生问得巧、问得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广阔天空自由飞翔,敢于搏风云雨雪,飞向朗朗晴空。三是让学生多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不一定要教师讲明白,也可以让学生议明白。要发挥主体性的作用,用集体的智慧,展开讨论、辩论、评论,最后实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可不问自解。四是让学生多讲。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发挥导演的作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讲,给孩子们自由发言的空间,鼓励孩子们敢于讲、大胆地讲、标新立异地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讲的才华,培养讲的才能,或许还真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的演讲家。

(2)尊重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感受成功。

要尊重学生差异,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感受成功,促进主体性发展。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力求实现有价值的目标,以便获得新的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成就动机愈强,学习积极性愈高。班级中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长时期感受不到成功(好成绩)的喜悦,会因此缺乏信心,意志消沉,即缺乏成就动机,会越拉越远,就谈不上主体性发展,会与个性培养出现不良的循环,即主体性差,形成消沉的个性。为保证所有学生主体性发展与个性培养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尊重学生差异,帮助所有学生树立成就动机,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其次是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确立力所能及的实现目标,让学生不太费力就能获得成功。三是获得成功体验,激发新的动力,去追求新的目标。如此反复循环,由于获得了成功,不仅有成功的体验,而且经常受到表扬和鼓励,就会不断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随之主体性发展与个性培养就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加强教师修养,增强人格熏陶

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阅读课上要注意字、词、句的理解和感彩的投入

正确理解字、词、句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我们要经常叫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来解词释义,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义、分辨词语的感彩,这是一种需要长期实践和积累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小音乐家扬科》开头有一句看似平常的句子:“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读这句话时,我们注意到“瘦弱”和“闪闪发光”这两个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难,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感彩,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中重点地加以引导落实。在初读课文以后,可以说说从这两个词语中读出了什么,“瘦弱”可看出扬科家非常贫困,而“闪闪发光”又可看出扬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以后再叫学生初步加以有感情地朗读,从中去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到扬科家境贫困,作者对他非常同情,同时也反衬了对地主家的憎恨。当阅读理解词语到这一步后,我以为还是不够的,而还要让学生想想文中一开头为什么要这样介绍扬科,从而为下文的教学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扬科悲惨地死去而伤神,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在阅读中理解了词的基础上,我们要去正确地把握句子表达的意思。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有两点要把握:一是选择学生的思考点,二是选择各个思考点的坡度。当前语文教学情节的繁琐讲解还是很多,甚至会把语文课上成故事情节课,没有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所以我们在讲课之时要选择有重点意义的句子来精品讲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大多数通俗易懂,这就需要我们在“懂”中去体会其中的意义。怎样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呢?一是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过程中并不是叫学生死读,而是教师设计好思维的坡度,层层引导学生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是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每一次朗读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一边读一边想,看看句子写了些什么;根据这句话的前后联系想想这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等。但同时要注意到一点:在每一次朗读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年龄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要巧妙设计好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例《闪光的小球》最后一句:“小球在中国‘闪光’了。”这是一句表达方法异常、语意含蓄的句子,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全文的中心意思,教师设计思维坡度就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首先请学生读读外国教育家对校长说的话,说说为什么小球在中国“闪光”了,因为这个实验在别的国家进行过多次,都因三个孩子争着往外拉小球,把瓶子拉翻而失败了,但这个实验第一次在中国获得成功,所以说小球在中国“闪光”了;再让学生思考联系小梅所说的话来说说“闪光”的含义,它赞扬了什么,小梅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小球在中国“闪光”赞扬了中国孩子在危险时刻先让别人脱离险境的好思想;最后让学生再来说说“小球在中国‘闪光’了”的含义。从上面我们可看出:语文课一定要抓住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来展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设计好有一定坡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上升,从而理解了句子,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再如《背篼》一课最后一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的应该是柴禾、山柿子、药材等实在的东西,怎么是“勤劳的童年”呢?教学时就应该让学生说说划划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山里孩子是那样的勤劳,背篼里又装着什么,它与勤劳又有什么关系?最后来思考为什么讲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与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后要促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养成学生读课外读物的习惯,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在低年级可以开展学生早期阅读,应让学生多读注音的儿童书刊,而中高年级则要进一步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发其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

二、在课堂中发问,以培养其理解能力

现在课堂中许多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固然在某一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但也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们在课堂中多请学生提几个问题,留给全班同学一块儿讨论、研究,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要提问题,肯定是自己必须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同样,学生对自己提的问题会格外关心,无形中课堂效果就增强了。例《惊弓之鸟》一课,更羸一开始说:“我只要一拉弦,就能把这大雁射下来。”而后来又说“让我来试一试”,学生就提问:“更羸一开始说得非常有把握,后来为什么又说让我试一试呢?是否更羸觉得没有把握了?”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全班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同学们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气氛非常热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说,学生的提问要比老师的来得好,他们为了主动地争答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深入地理解内容,灵活地组织语言,从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到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无疑是一个理解课文的过程。

三、在课文内容的归纳上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归纳课文就是抽出课文的主要骨干,在课文中找不到现成的语句,需要学生自己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加以表达。正因为归纳是一种需要的阅读能力,其训练点在教材中有比较系统的安排,所以我们可以在教材安排上有目的地施以训练,让学生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得到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上述的三个方面,侧重地讲解了培养理解能力的问题。其实理解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否则,它就会变成“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所以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时候,利用有效途径,培养说话能力,两种能力的结合培养,效果会更好。一是创设情景,激发说话的兴趣。学生有话说,都是有了一定的说话愿望后才诱发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刺激其兴奋点,激发他的话脱口而出。例上面讲到的让学生自己提问,全班讨论解决疑问的方法,就是刺激了学生的说话欲望。自己的事怎么会不叫他着急呢?所以,他就迫不及待来发表意见了。二是利用插图、板书等教材,加强说话训练。在语文书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就是起到了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作用,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例:《舍身炸暗堡》一课中有一幅插图,我们在上课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如何炸暗堡的,具体又是怎样做的,对照课文内容,不但能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而且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板书训练学生复述课文,这样有依托的说话训练,学生很乐意接受,有兴趣才会说,会说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善于组织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概念混淆,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各有各的优势,只有将两者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相互补充运用,才能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关键词]举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是培养开展外贸业务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既要运用举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部分讲解得清楚透彻,也要较多采用案例进行训练,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外贸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教师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概念混淆,误将举例教学法当作案例教学法来用,以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不利于创新型、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塑造。

一、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同之处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解释某个专业术语、某项国际惯例的规定,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列举一些典型事例进行解说,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便是举例教学法。可见,举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配合对学科内容的教学,通过举例使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举例是教师单方的教学行为,而所举的事例在教学活动中则居次要地位,且该事例的涵盖面一般较狭隘。

而案例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案例为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放在实践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对实践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案例则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比举例教学中的例子的涵盖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案例教学具有使学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的特点,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符合人在社会化进程中不断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的原因所在。

二、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难度比较大,教师不容易教,学生更不容易学。学生对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每一个相关规定的真正领会,都需要师生共同付出多方面努力。若教师将实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用现实的事例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便能达到巩固书本知识、扩充学生知识容量、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教学效果。但是若仅靠举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灌输,师生之间没有双向互动,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案例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从大量的国际经贸实践中选取一些鲜活案例用于教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观念自然而然地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案例教学,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中心,通过让学生独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意见的方式,将某项实际业务中所有环节进行全盘考虑,系统安排,从而将平时学到的零散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式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举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举例教学法在课堂讲授中被使用的频率最高。为了搞好举例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授课教师应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体系、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扎实的教学技艺,以及深入浅出的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与此同时,列举的事例要典型、新颖、通俗有趣、灵活多样,这样便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运用自如,从而生动、活泼、高效地实现课堂教学。举例教学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备课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撰写备课笔记。用哪些事例?用在哪里?怎么用?都要充分考虑,细致安排,使得课堂语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层层推进,从而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每个业务环节的要领。

2.授课环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只有激活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效益。发挥举例教学的激活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是在导入新课时举例。通过举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起到统领整个课堂语言的作用;(2)是在讲解具体问题时举例。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业务环节中的专业问题,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3)是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举例。通过举例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3.课后巩固环节。一节课结束后,所学的内容如何巩固呢?举例教学法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实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见闻中列举实例,通过寻找实例,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例写分析报告。根据教师举出的实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报告,提高分析、应用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观港口、集装箱堆场,走访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延伸课堂教学,用实例强化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透彻后,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而要熟练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案例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1)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3)教师案例备课和学生案例预习。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事先熟悉案例,要备好案例课,包括任务布置,时间控制,提示的信息和对案例的评析等;另一方面,学生事先进行案例预习,以便参与课上的讨论。

2.课堂实施阶段:(1)教师推出案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巧,既要选准切入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2)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应少讲多“点”,应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讨论脱离了主题时,或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时,教师要把讨论引回到

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正题上。授课教师应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

3.总结述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可由教师总结,也可由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总结中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案例做出结论,也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述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给予澄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讲解方面,举例教学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重要趋势的案例教学法只有在学生对专业知识透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实施,从而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翁爱祥俞林: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2):35-36

[2]郑文昭:试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主题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