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表示春天的诗句

表示春天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表示春天的诗句

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第1篇

正直、进取、激情的作家,常常对春天产生审美意趣,他们热爱诗一般的春天,抒写赞赏春天的诗。请听文学改革家韩愈的歌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前两句潜存着因果关系,正由于京都长安的街道细雨像酥油那样滋润,刚刚萌发的小草在雨中才更显得一片清新,但走近俯视就会发现草色还不太浓重。凡是早春漫游过开封禹王台的人,望着那被微雨洗浴了的一块块像嫩绿色地毯似的草坪,恐怕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吧。作品后两句是即景评说,借景寓情。诗人显示:青草迎风吐翠之际,正是春天最为美好之时,甚至比烟柳全盛之日更有神味。这首赠给老作家张籍的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即韩愈逝世前一年写的。不管作者的写作动机如何,这篇称颂早春景色的名作,确实含蓄地表达了一位年迈的文学改革家对新的生命、新的青春力量的赞美。

有的作家以诗赏春,作品中含蕴着无限喜悦欣慰之情,如杜甫:“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鹈鹕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春水生二绝・其一》)

这首诗是安史之乱后作者辗转漂泊到成都写的,是杜甫五十岁时的作品,诗人生活仍然贫困,但暂时得到安定,免于流离之苦。绝句极写见春水而喜,却不说作者自喜而只言那些欢跃的水鸟。“莫漫喜”,末句将水鸟拟人尤妙:“吾与汝曹俱眼明。”诗人和那些富有生气的小动物交了朋友,坚信自己的心也和它们一起跳动。如此精巧的白描,岂非更加委婉而深切地显出诗人喜春水爱春天的愉悦之情?杜诗以沉郁著称,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大作家的文学风格总是多样性的。类似上述两首的咏春诗。杜集中还有不少,它们显然并非“沉郁”,倒有些像晚唐文学理论家司空图所总结的“自然”“冲淡”“豪放”等品。“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二十四诗品・豪放》)司空表圣这个美学基本理论判断,很能帮助我们鉴赏咏春诗和一切文学佳作。

歌唱蓬勃生命力的美,是咏春作品最为引人感人之处,这就需要作者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有的诗人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特再举数例:“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沙。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居易《春风》)

作家用“慧眼”透过春日秀洁的帷幕,凝视着不大为人注意的事物,以生花之笔,描绘出新生命的活力和形象。鸳鸯本在平静的河面悠闲浮游,但春风急来,水波骤起,鸳鸯随浪起伏,银花散飞。刘禹锡的“惊起鸳鸯出浪花”,以“形似美”见长。只根据这一诗句,画家就可以创作出一幅动态意境的《春江图》。

春天是无私的。它使京城花园中的早梅先开,继而让桃梨等竞放。令人感到风趣的是,春的降临,也给农村飞送了欢笑,田野的荠花榆荚表示满意,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来!”这里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白乐天创造了“神似美”。

诗的春天需要春天的诗,因为春天的诗,歌唱了新的生命的美。更劲健挺拔地投身于诗的春天、进取的春天。

――选自《当代散文》

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梅花诗 梅花意象 三个层面

自从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高考中,许多考生感到无从下笔,平时的复觉得力不从心,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诗言“志”,诗又如何言“志”的呢?诗人往往紧扣某一意象,寄托情思,抒发胸怀。因此,对意象的探究成了我们打开鉴赏之门的一把钥匙。而诗人笔下的菊、梅、莲、山、月、水等这些最普遍的意象首先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巨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使得梅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中更多地寄予了作者的情思,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喻体。梅花是历代文人歌咏的对象,尤其清代人的文集里写梅花的更是数不胜数。对梅花的描写,大致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直接将梅花作为自然物象来歌咏

有直接描写梅香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林和靖,《山园小梅》),小园的梅花在众芳散尽后,稀疏、遒劲的梅枝倒影在水中,梅花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梅香,这种嗅觉的体验令诗人怡然自乐,独享其中。描写梅香的诗句还有“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元]王冕,《白梅》),“寒水一瓶春树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宋]张道洽,《瓶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梅花》),等等。有直接描写梅影的,“明月愁心两相似,一枝素影待人来”([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束梅影上,千里之外,冰雪封道,归家之路慢慢,此情唯明月可表。此外还有诗句“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清]汪士慎,《题梅花》),“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高启,《梅花诗》),等等。有的描写梅花不畏严寒,“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赞颂了梅花在百花零落的冬季,不畏严寒寂寞,独自绽放,默默向天气渐散发清香。因为梅花开在寒冷的冬天,许多诗人称梅花为“寒梅”,“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此外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诗句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绝讶梅花晚,争来学历窥”([唐]萧纲,《雪里觅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等等。有的赞颂梅花是早春的使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谢燮,《早梅》),为了最早传达春天到来的好消息,梅花不甘人后,早早开放。“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望着汉水岸边绽放的梅花,诗人居然有片刻的犹疑,春天是到了吗,是报春的梅花吗?此外,表示梅花报春的诗句还有“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等等。

二、将梅花作为喻体,寄托自己的情怀的

欣赏梅花,诗人因为心境的不同,而从梅花中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的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像“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江梅》),年前梅花已经鼓苞,年后逐渐绽放,冬去春来,光阴静静流淌,在花开花落间,诗人感叹时间的逝去,想起了自己的故乡,一种乡愁弥漫心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王维的《杂诗》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此类诗句还有“逢花却忆故园梅,雪掩寒山径不开”([明]夏完淳,《寄迹武塘赋之》)等。散落的梅花引起诗人哀叹,梅花的凋谢往往引起相思闺怨。“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栏阑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真真”是指美丽的女子,《太平广记・画工》中有一个叫真真的美女。诗句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东风吹梅畏落尽,贱妾为此敛蛾眉”(鲍泉,《咏梅花》)。而梅花的随风而逝同样引起了闺怨,时间一年年过去了,游子却尚未归来,同样的诗句还有“为问王孙归也未?玉梅开到北枝花”([元]郭钰,《冬词》)等。梅花因其不畏严寒的品质引起诗人的慨叹,因而通过赞颂梅花来彰显自身高洁的品质和凌寒不屈的意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是言明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纯洁的节操,梅花已经成为了人格操守的象征,相近的诗句还有:“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元]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咏梅》)此处的梅花在月光映照的雪夜默默绽放,象征了诗人孤高纯洁的品质。王安石的《梅》也是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唯有暗香来。墙角处几支清瘦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卓然独开,淋漓尽致地把梅花的精神传达出来。

三、以梅花为意象构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

梅花因其高洁的品行,让历代的诗人为之侧目。中国的梅花诗大都营构出一种轻盈透明之境,一种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境界。宋人陈知柔在《休斋诗化》中有一段论述杜甫的话:(杜甫诗)“荷叶荷花净如拭”,次有得于佛书,以清净荷花喻人性之意。故梅之高放,荷之清净,独子美识之。从陈知柔的言辞中可以捕捉到,梅花之高放与荷花之清净,实在是诗圣人格一体的两面,表达人格的高品位,即是精神生命所达到的阶位。“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唐]林和靖,《山园小梅》)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正是他对梅花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才能写出这首流传百世的咏梅绝调来。梅花在他的笔下高洁脱俗,不染纤尘,尤其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昏黄朦胧的月色洒遍大地,泉池溪流潺潺泠泠,天地间朦胧迷离中几束梅花旁逸斜出,遒劲有力;疏影似有还无,隐隐约约,这就是诗人隐居独处,没迹尘世,与世无争的生动写照。它构建出了圆融朦胧的意境,而这正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花枝疏影,无限幽倩,无限朦胧,犹如提纯出来的空明澄澈之境。此外还有“三弄笛声初到枕,一枝梅影正横窗”(陆游,《幽居春夜》),“才有梅花便不同……寂寂轩窗淡淡风”(张道洽,《咏梅》),“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元]冯子振,《西湖梅》),等等。

从中国的梅花诗中,实可以看出诗人的万古诗心。对作为自然物象的梅花的赞美,对脱俗清纯世界的营构,最终还是想传达出诗人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因此文中论述的三个层面,从审美角度来讲,是逐渐递进的,是为了探索出一种生命的境界。

参考文献:

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第3篇

大自然,神奇、美妙、美好,令人神往,勾起人无限的遐想。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竖起耳朵,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沙沙沙”什么声音噢,原来是年轻的音乐老师—大自然正在给我演奏春天的赞歌—春雨。这首歌引来听众们一致好评,请看韩愈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甫也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千古传唱的名句……

大自然无疑是用春雨给原本毫无生机的春天添上了绿色的一笔。

转眼间,夏天到来了,这次,大自然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呱呱呱”池塘里的青蛙告诉了我答案,噢,原来是一幅幅景象,不是吗?“稻花香里话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树上的知了也纷纷卖弄自己的歌喉,叫声此起彼伏,用此来表示自己的欢乐之情大自然无疑为原本枯燥的夏天添上了热闹的一笔。

很快,我们迎来了金色的季节—秋天这时,大自然又为我们弹奏了一首落叶歌,风吹过,一片片落叶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不正在教我们要具有献身精神吗?田地里又是一幅繁忙的景象,“刷刷刷”的收割声,收获的喜悦写在了农民伯伯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大自然无疑为秋天添上了丰收的一笔。

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第4篇

看,那在走廊上晒太阳的文竹,绿得是那样有层次:靠近根部的竹竿是深绿的,小叶是翠绿的,每支竹的末端长出的新芽是嫩绿的。一个个新芽就是一个个幼小的生命,一阵风吹来,它们摇摆着,像在舞蹈,而春意便在这舞动中荡漾。我不禁想起艾青的诗句:“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后院的银杏有十七八株,也算得是院子里植物中的军团了。春天到了,

它们自然不肯落后,新芽早早地蹦上了枝头,只等春的一声号令,便立刻抽出新叶来。这新芽是椭圆形的,显得很饱和,远看像项链上的珍珠,可惜没有人能把它们串起来。在大文豪郭沫若的笔下,它们又成了“牛的”。我来到一颗最大的银杏树下,望着满树的新芽,真担心不知什么时候会滴落一地的牛奶呢!

开得最艳的要数那叫大富贵的茶花了,已经有十几朵花开了,它孕育了半年的热情,在这一刻全部爆发出来了!这大富大贵的红花,远看倒真像一朵朵绢花,凑近去看,才知确是真的。花分为三层,最外边的一层是由几片椭圆形的花瓣围成的,中间一层的花瓣起着褶皱,紧紧裹住最里层的黄色花蕊。真是名副其实的大富贵呀!

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第5篇

例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了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后,为了让学生对鲁迅有深刻的认识,就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布置《我心目中的鲁迅》作业,让学生通过上网、请教别人,读有关写鲁迅的和鲁迅著的书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大胆自由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鲁迅形象,而且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语言。

±?:《气象学家竺可桢》

学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凭借课文为竺可桢举办一次事迹展览。合作提纲可以这样列:“展览内容分几部分?每部分的标题怎么定?该选择哪些典型事例?怎么编排?展览名叫什么?”这样的作业,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它源于课文,跟课文紧密相连又高于课文,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

例3:《春》

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谚语、古诗、文章、成语等,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春之美。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背背有关春的诗句,看看在大自然中摄下的活动照、风光照。学了课文后,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吟春颂春,“音乐能手”选择唱歌,“语言能手”选择配乐朗诵,“绘画能手”选择画图,“写作能手”选择作诗……学生在这样开放的作业中,自主参与,不仅丰富了春的知识,又使学生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开发。

例4:《桂林山水》

学习《桂林山水》,看了桂林风光录像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荡舟在漓江上,面对如此秀美的风光,你最想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一名画家,假如你是一名歌手,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假如你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能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学生闭上眼睛很快地入情入境了。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学韩愈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也水到渠成。然后,再引导学生课外搜集、阅读、背诵有关歌颂祖国名山大川的篇章,进而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吸收与积累。

例5:《笋芽儿》

学习“笋芽儿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辨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一段时,先理解省略号的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然后,请学生结合古诗80首,结合课文插图,补充省略号内容:“笋芽儿还看到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这样,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例6:《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

学了《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要求学生对故事中的文物说几句话,可以对文中的小战士说,也可以对说,或者对老乡说。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内涵,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