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苏轼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 自然科学元素 自然科学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类凭直觉认识到自己来源于神秘的自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处处依赖自然,敬畏自然的巨大力量,对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产生惊悚和恐惧,从而对自然产生崇敬和膜拜。这些情感在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当中有很明显的反映,《诗经·十月之交》也有:“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不少文化学者对此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何新先生《诸神的起源》,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
随着人类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对一些问题的不断质疑,对一些自然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认识到一些自然现象原来是自然事物运动的结果,是有其规律的,可以把握,甚至可以运用,于是人类不再害怕,逐步从一些自然现象中获得启发,领悟人生、社会的一些道理。
一
中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除传递人文情怀、描绘历史景观、刻画社会风俗,还有不少自然科学元素。中国古代诗歌不但含有众多的自然科学元素,还包含了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气象学、天文学、地理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甚至建筑学等。
(一)中国古代诗歌涉及气象物候的内容特别丰富。
《诗经》的《豳风·七月》被认为是一首物候诗。其中一些诗句反映了各个月份的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比如:二月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三月份,“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杨”;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鸣蜩”,“五月斯螽动股”;六月份,“六月莎鸡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鸣鹦”,“七月亨葵及菽”;八月份,“八月萑苇”,“八月载绩,载玄载黄”,“八月其获”,“八月剥枣”,“八月断壶”;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场圃”,“九月肃霜”;十月份,“十月陨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获稻”,“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十月涤场”,等等。
在唐宋诗词中,既有大量关于四时物候及天象的客观揭示,更有对雨雪风霜现象绘声绘色的生动描述。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首艺术性极高的诗同时又是一首典型的揭示物候现象的杰作。诗中第一二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点出了在四月(阴历)的平原地区已是春季即将结束的“芳菲尽”时期,然而,在海拔约1400米高的庐山大林寺,却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另一番初春盛景。而诗中第三四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则含蓄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结束,在海拔很高的庐山上,则刚刚开始。这正是现代气候科学中早已揭示的气候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自然气候规律的生动写照。现代气候学研究表明,气候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最敏感的气候要素就是温度。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其相应的物候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迟。在气候科学上这一规律往往又与气候(指平地上)随纬带升高而趋向寒冷的分布规律相一致。通常人们将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称之为“气温的垂直梯度”,它不仅因山脉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因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坡《有美堂暴雨》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此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暴雨来临之际诗人正在浙江海边的一所房舍“有美堂”中所见到的一幕幕“浙东飞雨”过江的天气过程,真实写出暴雨来临前的一片天昏地暗的自然景象,十分传神生动。
(二)地理学的知识也出现在许多诗歌作品中。
例如,《诗经》叙述的“谷风”有两种,一是东风,是一种大中尺度的大气环流,春夏之期,和润的东风带来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长,《邶风·谷风》描述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这种风。另一种是中小尺度的大气环流,即山谷风,白天由山脚向山顶刮上山风,夜晚由山顶向山脚刮下山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造成强烈的区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风》中描述的“习习谷风,维山崔嵬”就是这种风。
沈括在《梦溪笔谈·雁荡山》中说:“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认为这首诗准确地揭示了雁荡山的地理、天气特点。
(三)植物学知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大量出现,尤以《诗经》和《楚辞》为甚。
《诗经》里的植物学知识不胜枚举,现仅略举一二言之:《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是莼菜,莼菜为睡莲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嫩茎叶可食用,还是抗癌症的佳品。
《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一位青年樵夫,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绿绿的蒌蒿割倒了聚拢起来,把马儿用蒌蒿喂得饱饱的,以便能够有机会去接时刻记挂的人。作为菊科的蒌蒿,历来就是人们桌上的凉拌菜,苏轼诗里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肉里有毒,而蒌蒿则是除芦芽之外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涉及植物学知识堪与《诗经》媲美的是《楚辞》。《楚辞》,尤其是其中的《离骚》与植物学的关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台湾的潘富俊、吕胜由先生,“希望能在古典文学与植物科学间凿开一条双方沟通的管道”。他们将《楚辞》中的草木全部拍成照片,并配以专业性的植物学解说,编成《楚辞植物图鉴》一书(该书2002年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据他们研究,《楚辞》中写到大量的植物,按作品统计,《离骚》写了28种,《招魂》写了14种,《九歌》写了40种,《九章》写了17种,《天问》写了9种。
与植物有关,自然也就会与中药有关,据研究,现存的屈原诗中,与中药相关的19首,其中植物类药物多达50多种。对于《离骚》所述的中草药,早在宋代就有学者作了专门研究,堪为代表的是宋人吴仁杰所撰的《离骚草木疏》,共分四卷,载有草木55种。
限于篇幅,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反映的其他诸如天文学、建筑学等科学领域的现象不再举例。
二
(一)自然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描述,正确的描述来自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大胆质疑,而质疑是科学的起点,不质疑,不去探索,科学就不能发展。
屈原是《诗经》以后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其代表作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在《楚辞·天问》中提出四个问题。一问宇宙的起源;二问天体的形成;三问日月的运行;四问物质的结构。这些问题,经屈原一问,实际上都成了自然科学问题。
诗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对神的存在产生了质疑:“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他否定六龙的存在,认为太阳的运行,不是六条龙拉着在跑,那么作为龙的驾驭者羲和(太阳神)也就不存在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之波?”在他看来,太阳“似”从地底下升起来。一个“似”字,用得十分精当。太阳“似”乎从地底来,而不是真正从地底下升起来。由此可见李白在这里已经脱离了天圆地方说,认识到宇宙间日、月、星辰一直在运动着,“其始与终古不息”。这一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中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古代诗人是一个热爱观察、热爱思考、勇于质疑的群体。
因为毕竟是诗人,他们的观照最终还是落脚在艺术、人生和社会上,所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诗人总喜欢从他们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上联想到艺术、人生和社会,悟出一些艺术和人生的道理,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理趣诗”,尤以宋代诗歌为甚。
如家喻户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暂时将繁盛的草烧光了,但是来年春风一吹,它们又绽出了绿色的小芽,并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草地。诗人发现了真理,并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真理,是对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是一首生命的颂歌,蕴涵有深刻的哲理。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是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但是诗人这里却用“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它还给予我们更为深远的启示:源头活则池水深,根本固则枝叶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里,诗情和哲理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像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无不在揭示自然科学原理的同时,参透人生和社会的某些哲理,而且浑然一体,了无穿凿的痕迹。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其实,她何尝又不是一个科学的国度,我们在生活当中从来就没有忽视科学的元素,然而事实是,中国近代以来在科学上确实落后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蒙氏 素养 规则与自由 秩序 独立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28-01
引言
蒙特梭利教育(简称蒙氏教育)是由意大利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开创的,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蒙氏教育进入我园已经6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一名蒙氏教师,我们是否具备应有的素养?我们是否真的将蒙氏教育的精髓和真谛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了?针对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自己对蒙氏教师素养的理解。
一、给集体中每一位孩子平等尊重的爱
爱孩子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首要条件,同时它也是蒙氏教育的精髓之一。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亲情,有时却是一种溺爱,一种“剥夺孩子权利或能力的爱”。在无形中,孩子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尝试的机会,缺失了自我。但是作为一名蒙氏教师,我们不仅要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更要给孩子一种适度的理智的爱。
二、蒙氏教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分析问题的头脑
在蒙氏教育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观察者、帮助者、准备者等角色。许多老师都认为只要我把新工作正确的、规范的操作完成,孩子们就可以自由地工作了。其实不然,在孩子的自由工作过程中,并不是我们放松的时候,而是我们高度集中精神的时候。我们要用“鹰”一般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每一位孩子,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更要发现他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辅导方案中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总之,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三、周密的细节规则与绝对的自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要创造自然、和谐、自由的教育氛围,但“自由”从何而来?“自由”不是我们所说的一再放任,它是有“前提条件”的,每位孩子在这个环境中都必须要遵守纪律,必须要求自己做到遵守每个细节的规则,这样才可以自由地、轻松地活动。这样,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充分的自由。另外,在蒙氏教室里,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事情”,而是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从而得到心理和认知的满足。
四、秩序是快乐的源泉
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每个人都会很快乐。孩子也是这样的,只是由于年龄的制约,他们的秩序感弱一些而已。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秩序感,是我们作为一名蒙氏教师的首要任务。
五、发现每位孩子的长处,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个体的差异,要想让每位幼儿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不足。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就像多元智能的教育一样,将孩子的优势发挥到最高,让孩子的弱势降低到最低,同时,使其优势激发弱势,达到最终的互补。
六、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次都在不经意中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因为只有自我的独立,才会有充分的自由。“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这是蒙特梭利的原话。“做”是孩子思维的前提,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多动手的机会,在探索中学习,在尝试中积累经验,这样孩子才能会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孩子大胆地尝试,不允许说“我不会”,可以说“我需要帮助”或“请帮忙”。尝试不仅是探索学习的一种前提需要,同时也是孩子了解社会步入社会的需求,没有尝试精神,就无法迈向社会。孩子对任何事都应充满自信,都有好奇心。这样,他将会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直至成功。
七、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和独立能力
自主学习这一点充分体现在蒙氏教育中,它能让孩子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地不断学习,让能力变为自信,再让信心进一步激发能力,源源不断地学习。同时,自我正确指引是孩子自己独立学习的最好教师。
八、结语
蒙氏教师要时刻记住以下几点:
(一)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集体气氛。
(二)给孩子一个舒适、自然、像家一样的环境。
(三)培养孩子独立、自信、专注的能力。
(四)自己从内心里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蒙氏教师,工作中要大方、语言精练、举止优雅。
(五)在与家长交流时,要做一个会说话的“语言艺术家”。
(六)以真诚的心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七)在与家长交流时,要避开孩子,不当面指责或讲述孩子的缺点。
“教师要尊重儿童、热爱儿童、观察儿童、协助儿童、了解儿童,用平等、谦逊的态度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环境中自我学习、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这是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有素养的蒙氏教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师;职业素养
一、中学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主体
中学历史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中学生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韩愈在《师说》里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教师,就是指那些专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历史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相应基本技能的训练。他们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以传播历史知识为基本手段,把中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掌握丰富的知识,更需要人具备较高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需要人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可见,中学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历史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以及所具备的教学能力等素养,都制约着其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21世纪中国教育的质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它是教师履行职责所必备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理想的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职业情操和品质。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我们认为,中学历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光荣职责。尽管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对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对教师岗位的共同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尤其如此。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许多革命家、民族英杰都得益于青少年时代教师的教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遗产,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原动力。历史教师应当弘扬民族正气,振奋民族精神,同时要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历史学科。人类全部的知识归纳在一起就是历史学,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要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不是把它作为谋生的职业。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体会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另外,关心、爱护、尊重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作为教师必须重视且要努力践行。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点点灯光。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得好,在教师缺乏爱心的地方,无论是品行还是智力都不会得到良好的或自由的发展;而这种爱实质上是将孩子作为目的‘感觉’构成的。爱使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学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它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成为可能,因而教育爱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知识,即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知识;三是实践知识,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更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传授和智力开发来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的,“术业有专攻”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应成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为此,教师必须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技能,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懂得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教师还要了解推动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把握该学科对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同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相邻学科的知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从系统理论的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的各种技能,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技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重视反思,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作为历史教师而言,这里的知识基础是指雄厚的历史专业素养及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厚薄,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一方面纵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另一方面又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文化、艺术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历史知识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唯有使自己的专业素养趋向厚实,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随着当今社会文明进步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为温饱犯愁,而是向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迈进。对个人健康、生命质量、社会和谐的要求越来越明显,社会及患者对医院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使医患矛盾越来越紧张,因此护士不但应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从容面对更多的新技术、新理论、新要求,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临床护理活动。因此,提高现代护士的素质势在必行。
1思想道德素质
1.1要求护士具有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党和人民需要时,义不容辞奔向祖国人民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与力量,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及领导的安排,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城实谦虚的品格,拥有较高的慎独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严谨求实。
1.3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有热爱生命的情感,对患者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具备高度的敬业心和责任感,追求崇高的理想,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
2文化素质
2.1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2.2掌握一门外语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适时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3专业素质
3.1护士应具有扎实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工作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责任感主动巡视观察,发现患着病情有变化的迹象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果断应急措施,为拯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3.2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能够很好的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3.3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进行科研的能力,勇于创新进取。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护士的临床经验是保证护理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必须从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才能不断的提高护理水平。
4身体心理素质
4.1现代护理工作的节奏快,工作量大,精神压力也大,在工作中摆好自身的心态是很必要的。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健康的体魄,有充足的体力来完成护理工作。同时,要有乐观、开朗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和宽容豁达的胸怀。
4.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视患者为自己亲人,对他们进行最后的服务,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
4.3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能够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总结经验来提高和完善自己。具有良好的、规范的言行举止,使护士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天使。爱岗敬业,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4.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尊重领导,积极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4.5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遇到问题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动作灵活敏捷。
5小结
总之提高护士的素质,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医院的全面建设。
护士自身的素质,突出了护士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的实现。在社会不断前进、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护士应是一位有文化、有素养、有内涵、有科学发展观、有钻研业务技能的科技工作者,而不是以前人们眼里只会打针输液的护理人员。护士的付出量多,索取的知识虽广泛,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加强专业知识,人文科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技能,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其个人主观能动性,相信每个人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3(c)-086-01
助产士的服务对象是已临产即将分娩的产妇,其临床特点是整体心理紊乱、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有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临产时情绪紧张,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不配合助产士,人为造成了分娩的不顺利。这就要求从事助产工作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护理学基础、精湛的助产技术和丰富的产科学专业知识。
1 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1.1 优良的服务态度
许多妇女在提到分娩经历时几乎都有痛苦、恐怖的回忆,这就要求助产士在服务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给产妇提供高质量、友善的服务,让她们今后提到分娩过程时,永远是幸福、温暖的回忆,让她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丈夫给予的支持和爱意,还有我们助产士传递的整个社会对她们的关心和至爱。因此,工作时不要在产妇身旁闲谈,也不要行色匆匆地在她们旁边走来走去,要给予她们亲人般的关爱,让产妇感觉到助产士都在关注、支持和帮助她,提供文明有教养的、以产妇及胎婴儿为主体的良好服务。
1.2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临产的产妇在宫缩时往往缺乏忍耐性,表现为紧张害怕,有的甚至失去理智,对助产士的工作不但不配合,而且表现得很烦躁或抑郁,常常出现敌对情绪及言行,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都觉得不好,不理解,这就要求助产士本着忍耐、克制、理解、宽容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认真完成助产工作。
1.3 保持身体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健康的身体。分娩室的工作特点是助产士长期与临产的产妇接触,第一产程有时是很漫长的,有的产妇由于宫缩的折磨身心疲惫,而且在夜间分娩的产妇较多,这就要求助产士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胜任助产工作。
2 业务素质
2.1 扎实的理论基础
助产士要有扎实的助产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助产操作技能,全面掌握产科专业知识,熟悉产妇的全面情况,熟悉分娩室常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出现意外的急救措施。只有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发现并果断处理产妇及胎儿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2.2 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助产士观察产程进展的能力是广泛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和高尚的品德的结合。临产的产妇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对分娩的无知、恐惧、担忧,叙述是不客观的,稍一疏忽极易发生意外。所以助产士要善于利用与产妇密切接触的机会,认真观察产程进展,注意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
2.3 广泛的知识面
随着产科学的发展,分娩的辅助工作也越来越人性化,如各种镇痛方法、全程陪产、电子胎心监护的使用、各种助产技术的使用等,这就要求助产士还要掌握很多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
3 言行素养
3.1 语言是沟通感情的重要工具
由于疼痛的折磨,产妇会对助产士所说的话不理解或根本就不理会,所以助产士应注意语言修养,经常对产妇说些安慰性、积极暗示性、健康指令性、礼貌性的语言,改变产妇的心理状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分娩过程,有利于建立相互了解、相互信赖的良好关系,增强产妇顺利分娩的信心。
3.2 行为素养
助产士要言行一致,不能办到的事情不可随便答应或任意哄骗产妇,以免产妇产生不信任感。对产妇说话要掌握分寸,防止其有错误的想法。要求助产士仪表端庄大方、稳重,挂牌服务,言行一致,以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工作。
3.3 具有创新意识
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娩室工作节奏的加快,要求助产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能独立思考,坦诚、热情、勇于创新的助产士才是新的产时服务模式下所需要的助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