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达心情不好的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字词;句段;构思
王尚文教授在《言语形式四题》中就小学语文教学指出:“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揭开“语言形式”的面纱,实现语文课程这一“独当之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直至文章的段落篇章,都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斟酌,从中体会语言的奥妙,感受语言的温度,触摸语言的质感。
一、推敲精妙传神的字词,体会文本语言的奥妙
字词只有放在文本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品析、诵读体味、激活情感等手法,才能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灵动、深刻内涵与无穷魅力。
一位教师在《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槐乡的小女孩不是在走路而是在“飘”,老爷爷、老奶奶走路会飘吗?
生:爷爷奶奶太老了,手里拿着拐杖飘不起来。小女孩步伐轻快,所以能飘起来。
师:你看到什么会飘起来?
生:国旗会飘,树叶会飘……
师:小姑娘为什么也会飘呢?
生:她身上别着槐花,头上戴着槐花,是香味在飘。
师:如果今天挨老师批评了,你会飘起来吗?
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
师:也就是说,心情愉快的时候才会飘。还有什么时候,你也会有飘的感觉?
生:考试100分,心情很高兴,会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对,一个“飘”字就写出了小姑娘飘散的花香,飘逸的身姿,飘飞的心情。看来“飘”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
本片段中,教师围绕“飘”字和孩子们进行对话:第一次对话,小姑娘和老年人对比,明白小姑娘轻盈的身姿才能飘;第二次对话,“飘”字写出槐花香飘十里,与文章意境相融;第三次对话,“飘”字和生活相连,是快乐心情的体现。这个“飘”字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启发学生通过一个形象的动词来表达特殊的情感。真可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二、斟酌精彩典范的句段,感受文本语言的温度
许多文本语言看似普通,却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如果教师在细读文本时,不但能发现文本内在的“意”,还留心文本外的“言”,在“言意”间穿行,捕捉那些特别的语言现象。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在这些语句中,变得有温度,有味道起来。
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的片段:
师:读着课文,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院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本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薛老师在细读文本时,已经发现了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秘密,他先引导学生读句子,说说“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当学生说出句子的感受后,薛老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是“结构相似”,此时,“排比”修辞手法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
三、揣摩精心巧妙的构思,触摸文本语言的质感
同样是薛法根老师在《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多么快乐、自由、幸福有趣。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
生:园子是她生活的环境。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和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当心痛到不懂得流泪的时候,那种痛苦已经由精神拓展到肉体,让人迷惑,很不清晰。尽管知道回忆不是全部。可我依然沉浸在其中,或者想着现在,静悄悄的让空气窒息。
眼眸,目光绽放。手指下的流畅,记录着心情。知道生活将要回到正轨,而脱轨的放纵,真的能够尽数收敛吗?双手合十,静悄祈祷,只渴盼别人拥有的。我却知道,那是最大的奢侈。小说,动漫,上网,音乐,脱去束缚的缰绳。那种甜蜜中的苦涩,一旦尝过,能那样放弃吗?
我冷漠,我自己也不知道。悲哀的延续是我手中的笔。那种微有味道的油墨,飘零在纸上。那种复杂的心情,痛苦的宣泄。一发不可收拾,当我把心情放在应有的时空,那种飘飘欲仙的幻灭,像毒药一样蛊惑我的每寸神经。那样沉寂的宣泄,让我欲放不能。
我不想追究没件事的背后。所有的事情的真实性我都不想去考证。在一个人脆弱到懂得去逃避,伤害往往是最少。裹在自己的冰壳里,即使寒冷,却决不疼痛。
狼性一样的眼睛,我的错觉,低沉,没有丝毫感情。那种苦涩般的罪恶,真的有错吗?最充实与灿烂的花季,没有色彩。看着敏感的神经一步步凋零,就像出生的季节。虚弱却用力的抓住。要流逝的一切。似懂非懂的迷茫,没有任何人懂我的脆弱,无助。
嘈杂,习惯,如今去出奇的厌恶。微笑,虚伪,如今却为何怎样也笑不出。我的等待没有来,其实没有什么,我就是一俗人。对着黑暗,谈诗情,朦胧心情化的句子是我的招牌。那种纪念的名字,没有人能看到。遗憾,不,仅仅是嘲笑自己,这样渴望巧合,其实只是验证了我的愚蠢与幼稚。
疲惫,整夜的失眠,我厌恶那种强加在我身上的喜怒哀乐。我讨厌自己的生活随着别人的心情改变。即使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正常?相对,绝对?想象不到那种脱离的生活。那么遥远,遥远到我没有奢望的权利。一切的束缚,与挣脱。让我的心一收一放的跳动中乱了节奏。所以…就是这样。
我恨透了这种步伐的生活,一切,所有的,那种能让我把指甲嵌进手心的痛苦。我厌倦了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要笑脸迎人。把棱角的性格用最锋利的锉刀磨平,每一下都深入骨髓,嘴角是那种看着自己血肉模糊的残忍血腥的笑。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无病,是否多愁善感。不曾说月亮,白云的话。无关风月,只有心情。那种不加思考的句子,宣泄我每一滴无奈的血液。那种不知名的东西,贯穿我的每一根神经。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知道那是什么带来的。
寂寞是什么东西,是心里那圣洁的小天使,圣洁的容不得任何喧嚣接近。梦一日一日的延续,可悲的,痛苦的,却没有寂寞的。
关键词:陵川话 语气词“嘞” 语用
语气词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表达某种语气的需要,而配合语调在句中或句末使用的一类虚词。用语气词表达各种语气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在表达语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是其他表达语气的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常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同时也可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下面就对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的语用功能作简要分析。
一、完句功能
1982年,陆俭明的《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中提到:“从一部分副词独用时必须带有语气词这一点看,语气词的作用不只表示语气,似乎还有‘成句’的作用。”语气词常常连接非独立句段从而形成句子,例如:“下雨”是个非独立句段,不能成句,句末加上语气词“了”后,“下雨了”可成句。由此说,语气词“了”具有使这个表达式成句的功能,句末有语气词的句子,可以说语义上大都是自足的。
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嘞”是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具有完句功能的语气词。在肯定句中有明确的表现。
例如:(1)快下雨
(2)快下雨嘞。
(3)吃饭
(4)吃饭嘞。
上述例子中的“嘞”都具有完句的功能。例(1)中因为没有“嘞”不成话,不能作为说话的情态,例(2)加上语气词“嘞”就完整了,而且可以表明说话人当时的情态,预示着“马上要下雨了”。例(3)是一个动宾结构,不能形成句子,应该还有后续,而例(4)加上语气词“嘞”后就可以收尾作为后续句使用了。同时还平添了一些情态意味,表示“准备好,马上就要吃饭了”的含义。
“嘞”此处是构成陈述句的一种完句成分,作用在于使前面的动宾结构成为话语焦点。其实,“嘞”在疑问句中也有类似的功能,比如学者们经常讨论的“非疑问形式+呢”的疑问句,如:“我们去逛书店,你呢?”其中,“NP呢”中的“呢”附不附载疑问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争议。而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上例中的“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它是否附载疑问信息我们暂且不予讨论,但很显然,没有“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字的促成,句子都不成句子。再如:“你去哪儿嘞?”,其中,正是因为“嘞”本身具有完句的功能,指明了前面句子承载的疑问点,因此可以使得前面句子的谓语形式可以不在后续句中出现。同理,在感叹句中,陵川方言语气词“嘞”也放于句末,具有完句的功能。如:“她做的菜可好吃嘞!”
二、标记功能
(一)停顿标记
停顿标记功能主要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也可以放于句中表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长短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最长不会长过一般句中停顿的时间,最短不会短过普通两个音节间停顿的时间。书面语中的停顿一般情况下用逗号来表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书面语中,句中语气词后跟有逗号。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宾语后,表示停顿,同时指明事实时略带夸张。
例如:①你还是党员嘞,一点积极性都没呐(没有)。
②还是三好学生嘞,对班里的事儿一点也不管。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停顿。
例如:③我说嘞,好好的墙上怎恁(怎么)多了一张画。
④她觉得(认为)嘞,迭(这)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此外,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还可以用于原来对某件事未知,心中有疑惑,后来有人说起那件事自己才知道,同时心中的疑惑也消失了,表示一种恍然大悟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
例如:――老三住院了。
――我说嘞,咋一直都没呐(没有)见他。
上述例子中,“嘞”放于“我说”后,表示我恍然大悟,同时表停顿。
(二)信息标记
信息标记功能主要也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不少的语言学前辈们认为语气词用于句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跟话题有关。而方梅认为北京话句中的语气词不能都看作话题的标记,因为句中语气词可用于连词、副词、介词和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后,如:“反正呀,待会儿再买半斤怎么也就够了。”甚至语气词前是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我这次生病吧,发现好多人都特别好。”她从信息论的角度论证了“句中语气词实际上是反映句子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划分的‘主位――述位’结构的标志。”认为语气词前的部分是次要信息,语气词后的部分是重要信息。用‘次要信息’涵盖了①话题,②连词、副词、介词或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③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我们称这类语气词在句中的功能为“信息标记”功能。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可以反映句子的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如“你还说嘞,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中的主要信息是“你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次要信息是一个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如此,通过语气词“嘞”将次要信息和主要信息连在了一起。因此,“嘞”具有“信息标记”的功能。
三、凸显情感
语气词同情感因素有很大的关联。例如“呢”有表示夸张的功能,语义是表示主观大量;“吧”有表示揣测、商量的功能。而“了”,在说话人发出邀请,答话人表示谢绝时,常用“不V了”格式,这种格式比“不V”要委婉和礼貌得多,具有客气的情感况味。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中时,常用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的暂顿,表示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①吃嘞是吃不,卖嘞是不值钱。
②打得轻嘞不顶事,打得重嘞又舍不得。
③种粮食嘞,怕收成不好;种菜嘞,人手又不够。
上述例子中,“嘞”分别放于前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中,例①表示吃吧,吃不完,卖了呢,又不值钱的一种矛盾心情。例②表示由于孩子不乖,想教育孩子时,打得轻和打得重都不行的一种左右为难的心情。例③表示一块地中,想种粮食,但怕收成不好,也想种菜,但又怕到时候人手不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
而当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末时,在陈述句中表示一种平淡的、自然的情感。
例如:④他正吃饭嘞。
⑤他还没呐(没有)写完作业嘞。
⑥我没呐(没有)准备好嘞。
上述几个例子中,例④表示“他正在吃饭”这样一个事实,情感表达上非常的自然。例⑤用一种平淡的口气与情感来表示“他还没有写完作业”这样的一个事实。例⑥同样是一种自然、平淡的情感来表示“我没有准备好”这样的一个状况。
此外,陵川方言语气词“嘞”在感叹句中,表现出惊讶、夸张或夸赞的感彩。
例如:⑦聂(人家)还会做满汉全席嘞!
⑧他做的菜可好吃嘞!
⑨迭(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嘞!
上述例子中,由于加上了语气词“嘞”,例⑦表示一种对“聂(人家)会做满汉全席”的一种惊讶以及赞叹的情感。例⑧表示对“他做的菜好吃”的一种夸赞的情感。例⑨表示对“这个东西很有意思”的一种感叹与夸张之情。
四、增添口气
语气和口气的区分最初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后来张斌和胡裕树两位先生对语气和口气作了这样的区分:语气(Modality)只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四种。口气(Tone)是指句子中思想感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种句类分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的手段是相应的句调,而不是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本身虽然并不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但是它具有给各类语气增添或消减口气的作用。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增添舒缓、提醒的口气,放于疑问句句末时,增添深究的口气。
陵川方言语气词“嘞”用于句中列举项之后的暂顿,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例如:①茄嘞,西红柿嘞,辣椒嘞,黄瓜嘞,都少买上些吧。
②花嘞,燕嘞,猴嘞,鸟嘞,甚也会画。
③烟嘞,酒嘞,肉嘞,甚不得买?
此外,嘞”常用于特指疑问句末尾与前面的疑问代词共同构成疑问。
例如:①你在哪勒(里)嘞?
②你甚时候来得嘞?
③他要咋地(怎么样)嘞?
④困得不行咧,怎恁(怎么)还要走嘞?
特指问句一般由疑问代词提出疑问,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就是说这种句子本身已经包含疑问语气,又加上语气词“嘞”,就增添嘞一种“深究义”,即进一步追究疑问代词所问的内容。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除了上述的语用功能外,还具有羡余性以及照应性。“嘞”若仅仅表示一种舒缓语气,去掉它仍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提顿等语气,我们称之为是羡余成分或羡余度较高。而“嘞”放于对话体中时,由于有上下文的联系与连贯,在较长的叙述或评论的片段中,在表示本句语气的同时,往往会附带一种“照应”功能。这些我们在本文中不作过多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齐沪扬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胡裕树 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张斌 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5]黄伯荣 廖序东 [M].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孙汝建 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7]胡清国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8]陆俭明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关键词】 培养学生 英语语感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08-01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和领悟能力。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语感呢?
一、在朗读中提升英语语感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是学习英语和培养英语语感的重要环节之一。大量的阅读能保证词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从而加强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大量的阅读能获取知识,能增强见识和培养语感及语言表达能力。李阳创立的“疯狂(Crazy)外语学习法”轰动全国,其根本的一条秘诀便是大声朗读。语言的学习有很多是相通的,要提高自己获得语言能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多读、熟读、反复吟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感悟语言的魅力,领略文章的意境。当然,朗读时有了准确的语音和正确的语调就更能以表情达意了。朗读前选择适合的阅读刊物很重要。选择或购买阅读读本,要针对同学们自己的现有水平所拥有的词汇量。在选择阅读材料时,除了考虑个人兴趣之外,最好读一些没有专业词汇、文字较简单、句式较短、篇幅不长、内容有吸引力且情节性强的材料。
二、在背诵中提升英语语感
练好“背”功是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已学过的句式和课文必须多读、熟读,达到琅琅上口,若能流利背诵为最好。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随时注意记录一些有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还要他们经常翻阅或背诵,并多加模仿运用,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培养语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提升英语语感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的表达思想。
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多不同,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差异,在情景对话时一定要了解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这样才能学到地道的英语。如:
―Betty, you don’t look well. What’s wrong?
―I have got a fever.
―________. You’d better go to see a doctor.
A. I’m sorry to hear that B. Oh, mine
C. It’s all right D. You look bad
英语中当听见不好的事情或消息,如身体不好、遇到一些灾害等状况时,常说:I’m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I’m) sorry to hear that. 以此表示同情或安慰,也注意表达出一份为人分担忧愁的心情。选A。切忌按照中国人的模式去套用,注重西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习惯。如:Your sweater is very beautiful, Mike! 习惯上用Thank you/Thanks!等表示感谢或感激之类的话,而不是自谦。情景交际往往是在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我们选择的语句要符合口语的特点。要根据英美人的风俗习惯组织句子;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在征求别人意见、请求别人做某事、劝告别人不要做某事时,语气要委婉、客气。又如:
―This is Allan speaking. _________?
―This is Mike.
A. Who are you B. Who is he
C. Are you Mike D. Who’s that
此对话是一组电话用语。英文打电话有一些固定的习惯表达法。习惯用this指代自我,that指代对方。问对方是谁,不说“Who are you ?”而是要用“Who’s that?”或“Is that +姓名?”回答对方或自我介绍,不用“I am …”或“My name is …”,而用“This is +姓名”, 选D。
四、在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中提升英语语感
关键词:音乐;情感;互生互育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15-0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论》如是说。这句不知被引用多少年的句子诉说着孔子朴素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产物,通过声响来引起人类的情感的共鸣。西方音乐美学对于音乐有两种观点,即“自律说”与“他律说”。 自律论认为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形式自身,反对任何“音乐之外”的解释,如激情、社会功能等,而他律论则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存在于音响结构之外。都是对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侧重不同而已。照目前的资料来看,《乐记》应是属于他律论的。而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却持有相反的观点。嵇康认为声音只有好听与不好听的区别,与情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音乐自身没有喜怒哀乐,对听众产生影响更无从谈起。
美国的广播电台有一项民意调查,人们为什么听音乐?得到的结果是音乐帮助人们放松、舒缓压力、集中精力、精神慰藉。我们知道,唱歌基本人人都会的,无论唱得好否,高兴时会唱上两句抒发一下情感,悲伤时也会听些与自己情况比较接近的能跟自己引起共鸣的歌曲发泄内心的忿恨。青少年爱听摇滚、流行歌曲,中老年人爱听民族、革命歌曲。这些都是与自身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所相匹配的。那么这是作为观众的角度来看的,他们普遍认为音乐能够对自己内心起到一定的缓解、释放的作用。因为他们的情感的需要,内心的激动,于是“音起”了,用音乐的手段表达出来了内心的世界。目前音乐治疗的广泛运用也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说,情感被这首歌曲激发,复杂的心情有了一个突破口。并且这个突破口往往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并且普遍能够激发大家内心思想碰撞的。
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总是被大众所关注的,音乐家们也不断找寻其中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求准确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内涵,声乐作品相比较与器乐作品或者无标题音乐更是直接表达直接情感的产物。站在歌唱演员的二度创作的角度上,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有着另外的解释。芝庵的《唱论》,其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宫调声情说”。它是对各宫调的调性风格描述,在遵循乐理意义上对语言与声音上的情感描述。此学说包含感情内容、表达形式以及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是我国著名的声乐论著,对歌唱声乐艺术作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作为歌唱者本身,应该“声情并茂”、“因声”,歌唱中情绪调动、咬字字正腔圆。那么也就是说“情”作为歌唱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自己理解了歌曲的情感,才能表达出来,打动听众,让听众也跟着自己的心情跌宕起伏。
前段时间跟舍友一直在听吴碧霞演唱的《红楼梦》中的插曲,每听一首都是一个故事的叙说,跟着情节和脑海中的画面而心情莫名激动。特别是听到探春出嫁的那首插曲《分骨肉》中“奴去也,莫牵连”,与舍友相视对眼都竟已泪流满面,并也跟着哼唱起来。我想,这个过程也就是由于吴碧霞的“音起”导致我们的“心动”“情生”,最后竟跟着哼唱起来,我们自己又“音起”了。这种良性循环大概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了。但是这种情况的发生,一定是在吴碧霞对音乐很好的理解处理基础上的,若是只是唱着表面的谱面符号,那我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情感的反应。也就是说,一个歌唱者,除了对咬字的方法、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先感动自己,否则只是一个发声机器。《乐记》中的《师乙篇》说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是对声音没学上的基本要求,即从整体上要求声腔连接不断,又提出吐字如珠,这就是声乐的技巧。我们学习声乐,其实就是在学习声乐技巧,掌握了技术,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但是学习声乐技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情感应该是最初的基础,如果仅仅是表达自我的情感,无论用什么方法唱,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导给他人,那就必须在大众的审美范围内,通过特定的技巧表达特定的情感,这样观众才会感于物而动。
长言即歌,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最高的歌唱境界就是跟说话一样的自如,情感表达也就是说话般的流露。歌唱中的情感与歌唱中的音乐就像一对孪生花,它们之间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依存,正是由于音乐与情感的互生互育的关系才使得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历朝历代从古至今对音乐的重要作用从来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不说音乐教化作用,政治作用,单单就是音乐本身带给人类的精神文明也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