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猪进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未成年身心健康成为了社会各界普法工作者的责任。作为执法机关,监狱亦担负着这样的责任。2015年在监狱党委的支持下,云南省女一监在全狱青年警察中选拔培养了普法宣传骨干,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各中小学校的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将法律进课堂活动作为爱心助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5月22日,在政治处主任丁莹的带领下,省女一监30名青年警察再次走进晋宁县夕阳乡民族小学,开展了以“放飞希望成就梦想”为主题的法律进课堂暨爱心助学活动。
温馨的捐赠场景。晋宁县夕阳乡民族小学位于大山深处,当地农民收入微薄,许多孩子因为经济原因辍学。捐赠仪式开始,警察们将监狱捐赠的图书和文化体育用品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六监区教导员马毅超将活动前一天监区警察的捐款送到了学校张书记的手中,仪式现场参加活动的警察还自发为学校贫困学生捐款。丁莹代表省女一监为孩子们送上祝福,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回报社会。张书记用他质朴的语言向省女一监表达了谢意。
受用的普法课堂。在学校大教室,省女一监的普法宣传骨干、90后警察金玉,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真实案例,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教育课。小金警官从青少年“加强自我保护,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人手,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了青少年中一些常见多发的犯罪现象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小金警官的讲述,让孩子们了解到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条例。讲座后学校张书记表示,省女一监的普法教育课弥补了学校对学生法律教育的缺口,有力推动校园安全工作开展,希望和监狱商定下一次普法教育课的时间。
关键词:剪力墙模板工程半成品加工分布筋钢筋翻样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mall pond Catholic church project, the project in the circular arc shear wall compound the round hole, sunken like etc. The shape, the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more difficult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roject of the reinforcing bar engineering, production, and turn things, the site binding processing installation t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shear wall ,template engineering, semi-finished products processing,distribution muscle , reinforced turn sample
中图分类号:TU39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小横塘天主教堂工程,位于昆山柏芦路与中华园路交叉处的南区柏芦公园内。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247平方米,其中教堂部分建筑面积为3743平方米,行政楼部分的建筑面积为504平方米。本工程教堂部分为框剪一层,局部二层,行政楼部分为框架二层。教堂的天顶采用网架结构,网架跨度为60米,且起拱不规则,网架屋面的底设置了三根1500高的大梁代表天主教三位一体的象征。教堂由直径60米的圆弧剪力墙组成,剪力墙厚均为300,整体高度为16.5米,网架屋面顶标高为31.6米,放置十字架的混凝土塔尖高达70米,且仅由两面圆弧单面墙组成。教堂外墙均干挂石材。具体见以下简图:
一层平面图
北立面图
二、工程重点、难点分析
由于本工程所有的墙体均是圆弧墙,甚至连雨蓬也是由圆弧墙组合而成,故在施工中存在了众多的难点。本工程在圆弧剪力墙复合了圆洞、凹像等造型,使之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施工难度更高,比如: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网架工程等等,现针对本工程的钢筋工程分析如下:
1、钢筋料单难翻样,钢筋半成品制作较难。
2、钢筋半成品吊运困难,现场绑扎安装较困难。
3、结构复杂,有些节点参照03G101施工较难。
三、钢筋工程的翻样、制作加工、现场绑扎安装
1、在现场钢筋工程料单的翻样过程中遇到的首先是尺寸问题,现有的图纸提供的仅仅是平面图与立面展开图,很难根据图纸计算尺寸,尤其是在圆弧叠加、圆弧复合时图纸尺寸标注的不十分详细,且钢筋翻样的尺寸不能按比例分配,故尺寸界定非常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第一、积极向设计院索要了图纸的电子文件,利用电脑CAD技术来计算一些不太详细的尺寸,并利用电脑绘制一部分异形结构的1:1大样。
第二、在施工现场选一块比较宽阔的地方,用素砼浇筑施工成一个加工场,在场地上用墨线测放部分1:1大样,一是为模板工程服务,二是给钢筋工程提供尺寸。
第三、现场经过协调,对一些复杂的结构由木工对模板工程进行成型半成品加工,之后给钢筋工程提供具体的尺寸。
通过以上三条基本解决了尺寸的问题,但在料单中很难用详细的符号表示出具体的形状,使现场下料人员在半成品加工时非常困难。为些我们要求翻样人员对特殊部位进行现场跟踪,并与一线工人参与制作,针对特殊部位的钢筋翻样的时间不得过长,以免产生混淆、误解。在制作过程中要求对一些特殊的钢筋工程留有照片,以便在施工、在决算过程中能说明情况。
2、在现场制作加工过程中,首先加工的钢筋在部分不能成批加工,钢筋加工的体量较大,由于存在圆弧叠加,钢筋半成品的规格较多,在一些特殊部位几乎每根钢筋的尺寸都不一样,再者,钢筋成型制作难度较大,好大一部分钢筋不能采用机械成型,需要根据现场1:1大样或现场的模板半成品来手工制作。第三、在制作过程中材料的浪费较大,大部分钢筋均需用整根钢筋成型,若采用闪光对焊等接头接长,钢筋在现场加工过程中部分存在扭、弯,应力比较复杂,其质量不易保证,大部分钢筋由于长度不一,故钢筋短料在利用上存在较大困难。
3、在绑扎安装过程中,其难度比半成品加工更大。首先钢筋在吊运过程中,由于形状各异,不能成捆整齐吊装,且在吊运过程中安全隐患也较多,故在吊运过程中由塔吊哨工统一指挥,对不规则的钢筋进行临时加固或减少吊运量。再者,加工好的半成品钢筋在放置过程中由于自重往往产生一定的变形和加工的误差,在实际绑扎时大部分需要现场临时调整,对一部分钢筋直径较大,其调整的难度较大,且在绑扎过程中一部分是竖向钢筋不是垂直向上,而是顺着圆弧边向上,例如:玫瑰窗边、墙封顶梁等。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决定对角度不大的采用临时固定,对较大角度的由木工将其处的模板多支设一部分,将伸出的钢筋用钢筋、铁丝等固定在模板上,控制其较大变形。对绑扎好的钢筋经常巡视观察,发现自重变形或工种交叉破坏,必须及时调整,对一些变形较大进行临时固定,待各道工序完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使之在混凝土中保持正确的位置。第三、本工程钢筋接头形式采用的是镦粗直螺纹,凡钢筋直径大于等于25的钢筋柱梁钢筋均采用镦粗直螺纹接头(本工程三级抗震),在施工中大部分接头均能安装顺利,尤其是柱子钢筋,但在部分梁钢筋绑扎过程中钢筋接头遇到了麻烦,部分钢筋已制作成圆弧,钢筋不能随意转动,若采用常规做法,接头在紧固过程中没法施工。根据此种情况我们结合了柱筋在顶层接头的方式:就其中的一根钢筋制作成满丝,即丝长为整个套简的长度,在紧固过程中先将整个套简安装在满丝钢筋上,待两根钢筋对接好时,只需扭动套简,不需要转动钢筋了,将两根钢筋连接,后用管钳作最后的紧固,取得较好的效果。
4、钢筋工程在加工绑扎过程中对03G101的几点建议
由于本工程造型奇特,设计新颖,在小横塘天主教堂工程钢筋加工绑扎安装过程中发现部分节点与03G101的节点不尽相同,或03G101表示不全,现针对本工程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批正:
1、梁筋大于二排时箍筋的设置
03G101图集第35页关于箍筋的构造做法
我们在施工中参照了此做法,但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现场有二排、三排筋的梁,我们发现第一排筋与第二、三排筋有较大的距离,远满足于规范要求的大于30,大于1.5D的一、二排钢筋的间距要求,若梁高小一点,其二排筋等同于梁的侧面腰筋了。在施工中我们与监理单位均认为此种做法欠妥。经过与监理单位商量我们共同认为参照其中一个“搭接部位的梁箍筋”的做法,如下图:
虽然增加了一点钢筋,但有效地保证了钢筋的绑扎质量。
2、剪力墙封顶暗梁、墙中暗梁的绑扎、
本工程剪力墙的厚度为300,主要墙的配筋为:水平分布筋为Φ14@100,垂直分布筋为Φ16@100,拉筋为Φ8@600,剪力墙封顶暗梁的示意如下(一);墙中暗梁示意如下(二)。
在施工中发现有暗梁的部位均存在钢筋重叠的现象,若按图施工,则发与钢筋的保护层严重减少,若进行变通处理则减少梁的断面尺寸,在施工中很难将此处理得较好,也是一个质量通病存在的部位。03G101图集第51页也有说明
但在图集中明显少画了关键的垂直分布筋,分析图集与工程中的暗梁,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不同于暗梁的腰筋,且与03G101图集的侧面筋一个在外侧,一个在内铡。本工程实际施工时,暗梁、封顶梁每边均有4排钢筋,钢筋的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如下图:
在实际施工时也不能将暗梁、封顶梁放在剪力墙的中间做成剪力墙的芯梁,这将给后面浇筑混凝土带来较大的困难,若封顶梁还好一点,若正好在施工层中间,势必梁下面混凝土不能振捣密实。本工程首次与监理商量后采用了芯梁的方法,但在混凝土密实度检查时发现了问题,随后只能临时针对此部位改在模板外加强振捣。对此我项目部进行了研究,并与设计院进行了磋商,采用以下这种:
首先暗梁、封顶梁的侧面筋与水平分布二者只能取一个,加大直径保证其面积不减少,再者取消箍筋采用拉钩代替,为了保证上口钢筋的整体性,一拉钩每根进行拉结,二所拉筋与垂直分布筋进行焊接。
3、主次相交时上下筋的叠放位置
在施工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实际问题,就是等高主次梁相交时,上下主筋的叠放位置如何,为此问题,我们与监理单位的意见产生较大的分歧。我方认为:次梁的的上下筋各搁置在主梁的上下主筋上,而监理单位主为:次梁的上筋放在主梁的上筋下方,次梁的下筋放在主梁的下筋之上,形成约束。但03G101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说明,我方坚持的做法理由是参照了03G101图集第35页的做法,此法的缺点是主次梁相交的部位钢筋保护层锐减,甚至没有;但监理单位的做法也有缺点:次梁的截面积减少的比较多,我们与监理单位最终协调,并请教了设计院采取了以下做法来解决了此问题,见下图
4、梁内吊筋放置不规范
03G101图集第62页有吊筋的构造大样,但有一点没有反映吊筋与主梁的下主筋的关系。在施工中有的吊筋放置与梁主筋平行,填充在梁主筋之间,有的则放在主梁的下筋之上,主次梁等高时第一种情况还好,第二种情况则将次梁的下筋垫起好高,当主次梁不等高时,吊筋的底又离次梁较远。我个人认为吊筋在支座附近主要是承受剪力,故吊筋的高低对其胺力影响不大,为了规范起见,我认为吊筋的底紧贴次梁的底筋,并保证与水平夹角为45-60度,见下图:
与前几个月各议题谈判主席主导的磋商进程相比,最近的磋商呈现出几大特征:
第一,总干事发挥更大作用。此前谈判主席进程与总干事进程平行开展,但最近谈判机构主席进程暂停,总干事频繁与“主要六方”(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巴西、日本)大使磋商,就农业和非农领域市场准入以及农业出口竞争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先在主要成员间达成共识。
第二,主要成员立场变化明显。美国、欧盟等发达成员急于翻过多哈回合的篇章,对多哈谈判的期待明显下降,主张进行重新调整,希望通过极低的雄心水平,以自身付出较小代价、获得较低收益来换取多哈回合结束,美国甚至叫嚣“如果今年不能就多哈回合取得实质进展,以后不会再有人关注多哈回合”。巴西急于促成多哈回合在实现较低成果的情况下结束,以平息国内产业界的不满情绪,印度对结束多哈回合兴趣降低,再加上总干事在市场准入上的工作思路对其不利,粮食安全公共储备的讨论相对迟缓,印度在谈判中消极参与。
第三,部长开始给予政治指导。前一阶段磋商主要集中在大使层面,但主要成员部长介入增多,先是总干事出访巴西、智利等国,再到今年5月23-24日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再到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巴西等成员贸易部长访问日内瓦,部长层面给予的指示将不断增多。澳大利亚和肯尼亚还将与6月4日召集经合组织小型部长会议,这将使政治层的指导达到小。
笔者认为,目前结束多哈回合存在诸多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在于:第一,今年联合国将制定“后2015发展议程”,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将在非洲举行,部长级会议徽标还以欧洲大陆为题,为结束多哈回合提供了“天时”和“地利”;第二,多数成员具备政治意愿,不希望多哈回合继续拖延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和”,特别是美国国会在“贸易促进授权”问题上取得积极进展,为政府参与下一步谈判提供了动力和新灵活性。
【关键词】学习进程;《框架》启示;光学;文本解读;初小衔接
2011年7月,美国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领域概念和核心概念》引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指导科学课程、教学指导与评价。《框架》强调了科学核心概念在科学课程连贯中的主线作用,以学习进阶的程序,突出科学知识的实践性。我国很多教育研究者对《框架》的内涵及精髓进行了解读,《框架》构建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进程(Learning progerssions)。从本质上看学习进程是许多以实证为基础的,假定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核心科学概念、科学解释以及相关的科学实践的理解,应用能力逐渐趋于复杂的过程。学习进程理论认为整个学习过程是由学习者逐级累积、提升,直至到达目标终点的过程,整个过程就像爬上一级级的阶梯。起点是学习者对学科核心概念原有的认知,终点是学习者对核心概念高水平的理解与实践应用,而中间过程则是学习者对核心概念逐步理解加深,认知不断升华的过程。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在研读了许多研究《框架》及“学习进程”的资料之后,对初小衔接的科学课堂有了一些思考,现结合“光学”与大家共享。
一、《框架》对我们的启示
1.注重科学核心概念在教学中的贯穿作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将学习中知识的“广而不深”转变为“少而精”,所谓“精”就是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核心概念是指学科中关键性的、可以应用于生活及指导生活实践,并且可以逐步加深的重要原理。所谓的“关键性”就是可以拓展、延伸的重要原理。在教学中依照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可以使知识主线突出,摒弃一些零碎知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2.关注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甚至于科学工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加深学习者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3.关注学习进程,注重课程在不同年级段的连贯性。对核心概念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水平相一致,既统一,又逐步提升。不同年龄的学习者有不同的认知背景、能力,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不同。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具体到抽象关注本质。
二、初小科学“光学”文本解读
1.“光学”教材比较。温州地区小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郁波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内容安排在五(上)第2章。初中采用的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清时主编的《科学》,光学在七下第2章。关于“光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比较详见附表。
2.课程标准的比较。小学(3―6年级)《科学》课程是启蒙课程,初中(7―9年级)《科学》是入门课程,小学重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初中学生要学习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小学有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等7小节。初中则有光和颜色、光的反射和折射、凸透镜和视觉等内容。小学:识别来自光源的光或反射光,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了解相关现象,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或吸收,描述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或水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观察和描述太阳光分解后形成光带;初中课标(201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折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解释相关问题,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
3.初小“光学”文本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复 相同的教学内容重复出现,难度并未发生改变。如“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内容,同为知道光源的概念,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如:太阳、蜡烛、萤火虫等,利用实验探究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却在两个阶段重复出现,难度设计也未呈梯度变化。真空中的光速为3X108米 M秒,同为告知,另外光的色散,红外线,紫外线等知识在小学阶段以阅读材料出现,而在初中阶段再次出现且未作任何深化。
(2)超前 某些知识超出了该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小学阶段利用大量篇幅学习了“光和热”的知识,使学生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的热量不同,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的关系,收集太阳能热水器的相关资料及制作和评价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等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生活中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基本知识,通过科技小制作来对学习太阳能的利用,以及对科技作品的评价与改造。这些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探究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是初中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超出了五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范畴。
(3)缺失 初中阶段的一些光学重点及难点知识如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眼和视觉的形成未在小学阶段做应有的铺垫。平面镜成像生活性强,对像与物的关系、特点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应该在小学教材中出现。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的教学难点,而小学生对放大镜有较好的生活体验,可以提前做好铺垫。小学生中近视眼的发病率很高,对于眼球的结构及近视眼的成因也可做简单介绍。
三、“光学”初小衔接教学的思考
1.以核心知识为主线组织教学。知识发展的速度是爆炸式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间有限,过多零碎、片段的知识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及精力。学生通过核心知识的学习,可建立起知识的基本框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今后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丰富知识框架。光学的核心知识是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既要有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又要有数学几何知识作为基础,多数学生较难掌握。如果在小学阶段能够使学生充分体验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了解基本的生活应用再过渡到中学的规律学习,就水到渠成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核心知识的地位,并且根据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核心知识的认知梯度,如手影,平面镜成像到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
2. 以核心知识的学习进阶体现教材的连贯性。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等核心知识,安排在小学阶段应充分体现学生对生活现象的体验及感受,如发光物体的分辨,影子的形成,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放大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在初中阶段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光线的反射及折射规律。小学侧重突出对核心知识的感受及体验,现教材中的光和热的关系及对太阳能的认识和利用建议移到初中教材中,现初中内容中的光的色散、光源等知识可以改到小学阶段学习,阳光下影子的变化等非核心知识的学习建议删除。
美国的教育改革有其特殊的背景及环境,如何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借鉴先进之处,是值得深入思考得课堂教无定法。只要适合学生的,都可以创造自己特色的课堂,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芳,陈志伟.学习进程: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新思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学
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给我们全体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洗礼下,如今的教学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些都阐释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良好氛围。但也存在着一些应引起重视的问题,如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等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追求有效、高效的教与学,它应更关注教学效益。而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直接发生关系的是教师,所以我认为要促进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一、精心备课――有效教学的前奏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许多教师是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对教材的使用不灵活。现在许多教师都意识到,教材只是知识传授的载体,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深入理解、研究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资源。
1.比较新老教材,为有效教学添砖加瓦
笔者经历过新老教材,以前只需轻松准备即可上阵,现在接触到新教材后才认识到要上好一堂课太难了,教材主题图内容丰富,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内容多,开放性强,而且有很多内容都是以前我不曾接触的,如认识钟表、分类等。每次备课前,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理解重难点,再进行备课,然后熟悉教案,备课体现新课标理念,每个环节设计尽量关注到学生的实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2.积累教学资源,为有效教学奏响号角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反思者,应该明白: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主题图、例题、习题,是面向所有老师和学生编排的。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的个体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所需。
聚焦镜头在执教人教版第一册“10以内减法表”前,曾仔细研读对比过新、旧教材,反思过多种不同教法,为了立足于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发现规律,在整理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通过看教参、教案集、上网查资料、对比教材等方式来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一改教材给出整个减法表的做法,别出心裁地让学生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减法表――让学生做好所有已学过的算式卡片,每组一套,还有一张大纸,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把这些算式归类整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这样大胆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教学风险”,会造成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的后果。但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得很投入,他们用分类的思想建构了一张有规律的、各不相同的减法表,经历和体验了减法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的操作与交流中体现了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挑算式的过程中又自然地进行了口算练习,真可谓起到了“一石二鸟”之效。
分析教师理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使自己的教学行径更为奏效。
3.关注学生个体,为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在教学前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每一名学生,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考虑学生对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理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尽量适合所有学生学习所需。
聚焦镜头在人教版第一册设计“认识立体图形”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立体图形,于是,就预设了两套教学方案。一是学生对立体图形未知。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未知进行自主探索。二是学生对立体图形已知,又将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在已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同样,当学生对圆柱体和球体特性进行摸索时,由于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将会有所不同。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们“都可以滚动”:也会有学生认为“圆柱体是来回滚动的,球体是向四面八方任意滚动的”。
分析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一节课中没有掌握的内容肯定有,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但有些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对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学生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在课前精心预设出多种问题和答案,为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提供保证。确保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扎实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因此要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1.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初次接触这些新理念觉得这种学习方式能给全体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主互助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它能让学生参与和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探究交流活动过程中更能理解教材内容。
聚焦镜头如“对称”一课中,在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图形的特征后。经过辅导学生得出“把一张纸对折然后画出要剪的一半就可以剪出一个对称图形了”,然后提出要求:下面每个小朋友动手剪一剪,然后小组评出你们这组最漂亮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学生完成后,有的不敢上去张贴,还有的完成的很慢,然后就慌了起来动员好的学生自己上去张贴,有了第一个就有了下面的,然后很多剪的一样的图形都上了黑板,下面那些剪的漂亮的、复杂的却因为时间关系在桌子上摆着。这样动手、合作交流以形式主义而告终。
分析因此教师要转变这些错误的观念。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时加以指导。并对他们的合作过程进行评价,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2.优化语言,提高课堂效益
过去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因此有较多一直任教低年级学生的教师,总会对学生不
放心,怕他们表达不完整或说话太轻,总是以自己的话代替他们的思考,甚至不停重复,学生则被动地听着教师的喋喋不休,自己思考和表达交流的机会少。长期以来学生就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每次遇到稍难的就等待着教师的讲解。实施新课程后,我们意识到了自己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才能促进有效的教学。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讲的少一些。让学生说的多一些。在每次提出问题后,都先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同桌之间先说一说再交流汇报。当其他组学生表示不愿意倾听时,就会说:“老师没听清他们说的意思,你们谁听清了?”时问久了,学生也会听其他同学的了。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我就引导其他学生来帮忙,在学生回答时我则细心聆听。在说完后我要求其他学生给出评价,如当学生回答的精彩时其他学生会自觉地用掌声表示祝贺,不同意时就摆摆手提出自己的意见。特别在处理内容丰富、开放性强的主题图时。更是用“谁发现了更多的数学信息”“准发现的问题多”等语言来评价激发学生的欲望,同时在学生说后给予激励性评价,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学生思维较以前活跃许多,在提出问题后。总能朝着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的方法也有很多。
3.更换角色,演绎有效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而这个责任更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促进。既要注重优势群体的发展,更要关注学习中弱势群体的提高,对他们课前、课中的预设与生成应充分考虑和重点关注。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准确定好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先培养学生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具体表现为在课堂学习上,教师的行为习惯、正确导向对学生起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如平常要以“谁的耳朵听的最仔细”“谁能把他的话再说一遍”的语言来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前也会让学生复述对他们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听老师听同学的能力。其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预习看书习惯。互相交流、合作习惯,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使有限的课堂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出作用。
聚焦镜头 组织学生讨论一道思考题:小明做操,他的前面有3个小朋友,他的后面有4个小朋友,小明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表面看教室里挺热闹的,嗡嗡的讨论声不断。可巡视过程中发现每组4人中,只有一两个人在积极讨论,其他学习较差的孩子,有的皱着眉,有的托着腮,一言不发,看来讨论效果不并不理想同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不管是动手操作,还是交流想法,这些学生都是“旁听生、观望者”。通过了解知道是组内学生因为他们速度慢,引起对他们的厌恶。
分析 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时。好生要帮助引导学困生完成实验或其他学习任务,交流想法时,先让他们说。这些虽然费时,但坚持下去,他们的进步一定会很明显,也一定会促进有效的教学。
三、勤于反思――有效教学的延续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我们自身的教学风格、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在进入新课程以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有代表性。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下一堂课的基础,是下一次备课的借鉴之路。有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我们就能更漂亮地备好下一堂课。
1.展亮点
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应该静心沉思:哪些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回味;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与众不同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聚焦镜头 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在学生探索规律后,创造规律让其他学生回答。
生1:(×00×00________)
说明:0既可以表示数字,也可以表示音乐中的休止符。
生2:(跺脚 拍手跺脚 拍手拍手 跺脚 拍手 跺脚 拍手 拍手___________)
(这里也有生用叉腰、耸肩,等等)
生3:(用7个音乐音符组成一段有规律的旋律)
(3 1 2 3 1 2_________)
mi do re mi do re
分析学生中出现那么多的规律,把音乐知识融合于数学知识中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教师在反思中记下了教学整个过程,我们为我们的学生喝彩,为“学科整合”而感到欣慰。我们更有激情展示下节课的精彩。
2.思缺点
反思时更要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原因。同时对症下药地寻找应对措施,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于今后改进。从而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聚焦镜头如在上完“搭配的学问”一课后,认真的反思了本节课中师生的活动情况,觉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同答非常精彩,但遗憾的是自己把他们牵的太多了。于是便写了这样的教学反思:“今天学生说的搭配方法、写的符号表示方法都非常精彩,在这么精彩的背后竟然让自己的多嘴给搞得失去了原来的开放课堂,时间安排也不够妥当。今后我得吸取教训。”
分析尽管这是简短的几句话。但笔者觉得就是一次深刻的反思。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的改变,进一步促进有效教学。
3.调设计
课后及时记下课堂教学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调整设计,写出“二次设计”,甚至“三次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聚焦镜头 以16-7为例,当学生出现:因为7+9=16,所以16-7=9时,第一次试教,教师问:“谁再来重复一遍?”
经过课后反思。记下这句话“提问不能机械重复”,故调整设计:
第二次试教,“还有其余的方法吗?”
(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
第三次教学:
(1)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目的:给其他学生“消化”这种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2)“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
(引出其他不同的算法。)
(3)“这么多种算法中,你认为这些算法在什么情况下适用?”(引导比较)
生1:如果20以内的加法熟练,我就“想加算减”。
其他生:……
(4)“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