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营销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虚拟社区 社区营销 循环经济
一、引言
随着网络社区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注意到了社区营销的必要性,纷纷加入到了这场浩浩荡荡的大潮中。因此如何兼顾经济性和有效性开展网络社区营销就成了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虚拟社区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依此设计的社区营销策略及其循环经济性,从而为企业在虚拟社区里组织兼顾经济性和有效性的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虚拟社区的营销策略
社区时代的来临让网民走到聚光灯下,成为互联网的主角。在这个环境中,消费者参与生产和流通直接化,消费行为变得更加主动化和理性化,消费选择变得多元化,消费过程则开始注重在社区中的互动性。顺应这种变化,社区化网络时代的网络营销方式,势必从企业的单方转化为强调受众参与。企业所应该着力关注的是如何引导这种主动参与,如何在网络社区中发现忠实用户,并与用户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营销策略:
1.利用社区进行分群营销。由于虚拟社区“人以群分”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在基于兴趣构建的虚拟社区中,其成员几乎可视为天然的细分市场。因此,企业可利用虚拟社区的特性来迅速锁定目标市场,将营销信息更加准确地传递给目标消费者群。
2.利用社区进行目标营销。社区经营者在长期的经营中,获得了关于成员的消费风格、兴趣爱好、职业以及大体的收入水平等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分析出目标客户,从而提出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以最适当的诉求方式在最好的时机向消费者促销,提高其购买的可能性。
3.利用社区进行病毒营销。病毒营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使用户变成“活”的广告,利用互联网广域、多向的技术优势,把低成本、高效的人际传播网络打造成营销新通路。从而企业的信息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以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
4.利用社区进行互动式体验营销。互动式体验营销正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让用户与厂家、用户与用户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接触和传播。这种营销使房地产、汽车,以及科技数码等单价较高,技术相对复杂的产品有机会利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品牌内涵及产品性能,成为营销升级的新动力。
三、虚拟社区营销的循环经济性分析
循环经济作为我国“十一五”倡导的经济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本文所涉及的社区营销策略的循环经济性则是指在保证了营销策略有效性的同时,强调了经济性和客户的可衍生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广告牌和以广告形式出现的垃圾信息。它要求营销活动形成一个“客户―社区―再生客户”的循环过程,更加注重了营销绿色化和客户的可持续衍生。
1.社区营销使得营销成本降低。分群营销使得企业依据虚拟社区的分群特性迅速锁定目标市场,在讨论区里直接和顾客面对面以聊天留言的方式向潜在客户宣传和供他们咨询,从而企业可以减少投放耗资巨大的广告牌和电视广告;另外企业可以适量撤除中间商或分店,减少投资成本;并且可以从分析积累的数据,得出顾客的消费行为特征,从而进行目标营销,甚至是一对一的营销,进而也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了营销成本,减少了资金的占用。
2.社区营销使得营销效果的提升。分群营销针对社区的天然细分建立针对性的讨论区,以聊天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里和目标消费群进行沟通,增加了更多客户的黏性,提高了他们购买的可能性。同样的,目标营销更为细化的营销策略针对性更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也就更大,效果自然更加明显;并且在社区时代,企业可以把广告做成内容、把商讯做成资讯,挖掘出产品爆炸点,以病毒扩散的方式提升营销效果。
3.社区营销实现营销绿色化和客户可持续衍生。以虚拟社区为沟通渠道,在实时的、互动的社区活动中,顾客的问题或想法更容易挖掘出来并得到解决。这样不但减少了投放耗资巨大的广告牌和大量的垃圾邮件,使得营销绿色化,而且使客户产生自尊感和归属感,继而引发客户的兴趣,提高购买的可能。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和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社区同样也应该适用梅特卡夫法则的逻辑。社区的价值不仅仅与用户数紧密相关,而且每个用户对社区的贡献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设置适当的激励方式促进用户交互贡献的积极性。用户之间的交互性越强,社区价值变得越大,从而用户获得的效用也就越大;并且社区价值的提升也会吸引更多想要得到效用的用户参与其中,成为企业的潜在客户。如此用户得到的效用和社区价值都具有“滚雪球”效应,变得越来越大,进而社区价值和客户数都实现了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论
社区营销从企业的单方转化为强调受众参与,使受众主动成为企业的传播点。本文针对社区中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提出了虚拟社区中相应的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利用循环经济的思想对社区营销进行了分析,提出其在营销成本降低,营销效果提升,营销绿色化和客户的可持续衍生所特有的优势。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时代的企业营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目前虚拟社区营销尚没有普遍展开,其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
参考文献:
[1]何明升:网络消费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J].学术研究,2001.3
1 营销管理模式
医药企业在社区营销过程中,四个程序不是互相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促进的,是个不断循环的系统,每个循环转动一周,营销管理水平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该循环系统是前后衔接、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的结构框架,各个程序之间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2 适应
广义上的适应是指社会的各子系统必须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这里的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医药企业必须和企业本身所在的市场打交道;另一方面,指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与其所在的企业环境打交道。营销人员在企业和市场之间起到了链条作用,它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无论是医药企业还是营销人员,在与市场打交道的过程中,首先,须适应周围的一切,才可以在市场大环境中立足,这就是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观点――系统必须对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
医药企业要适应目前国内医药大环境,认清老百姓对医药的信用评价处于谷底的现实,从原有的销售模式中走出来。其次,医药企业不能只是顺应市场,还要引领市场的发展,作为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去主动地适应市场环境,在适应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操作情景,也就是要进行积极的情景改造过程。这里的市场环境既包括了物质环境,也包括了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又包括了文化背景、制度背景、市场背景等。
作为医药企业,一方面,要正视国内的医药环境,清醒地意识到政府要整治医药购销中灰色链条的决心,以及老百姓对医药市场上的伪劣药品和虚假的广告信息的痛恨情结。另一方面,要意识到不断创新的营销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社区是销售领域的基础平台,无论是处方药,还是OTC,充分开发城乡社区市场,加强营销管理,使社区营销的潜在能量得以释放,必然会实现医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为医药企业营销人员,要适应社会和医药企业本身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适应硬环境表现为营销人员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对销售人员的资格、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要遵循医药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要求;适应软环境表现为营销人员一方面需要适应企业的显形文化和隐性文化,如企业内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等视觉难以感知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营销人员要面对顾客,对于不同的市场,要注意到不同的区域文化和社区特征,每个营销人员要主动地了解市场,适应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创造发展机会。
3 目标达成
总体来说,目标达成是指行动受到目标指导的观点。这里目标是指医药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与顾客目标协调一致、共同实现愿景。企业在适应中所发生的关联性活动,都是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目标代表着适应性活动,是最终所达到的内在满足的顶点,达到目标也是目的得以实现。作为医药企业的目标,可以说利益最大化,或者创造顾客,也可以是打造药品品牌。作为顾客的目标,可能是药品满意、服务满意、企业信用,或心理上的满足等等。从长远来看,医药企业与顾客的目标是可以协调一致的,要使两者目标协调统一,从而达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在目标达到的过程中,医药企业的营销要实行“拉”的策略,尤其对于不能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的处方药,医药企业可以利用社区营销等方式来拉动顾客对产品的认知,提高药品和企业本身的认知度、知名度和信誉度。企业的目标要在社区营销中形成一种“牵引力”:第一,医药企业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利用有效的信息和服务,拉动顾客来了解药品和认识药品,缩短人们对药品认知差距,以弥补顾客对药品信息的不对等;第二,医药企业在社区营销中要达到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医药企业及其所提供的药品和服务的直接综合性评价,是顾客对医药企业的产品、服务和营销人员形象等方面的认可。顾客是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价医药企业及由企业提供的药品和服务。实际上,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
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实行“推”的策略,医药企业需要推动营销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掌握市场的运行规则和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敦促营销人员以新的知识结构参与企业的运营。医药企业应协助营销人员的个人发展计划,协助营销人员发现市场挑战及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这样能使营销人员的素质符合新的医药市场环境要求,尤其是新产品在社区营销中,营销人员是顾客首先接触的层面,对营销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将影响到顾客是否会进入营销整合的第二阶段――产品满意。
4 整合
广义上的整合是指社会子系统的成员相互关系共同起作用。对于营销管理方面的整合,主要是指医药企业营销过程的整体性、凝聚性和深入性。人是复杂的,不仅要求物质的满足,而且要求精神上的满足。医药企业要想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长远营销发展战略,就要在营销过程中实现顾客不同层次的满意与信任、信用和信誉等方面的有机整合。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顾客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顾客信任则是顾客满意的行为化。因此,顾客满意是医药企业经营理念的第一步,即不断强化的顾客满意是顾客信任的基础。顾客信任是指顾客对某一医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认同和信赖,它是顾客满意不断强化的结果,顾客满意倾向于感性感觉不同,顾客信任是顾客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一般地说,顾客信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4.1 顾客的心理满意与认知信任
新药品在社区营销中,当顾客得到实际的服务体验大于期望感受时,即服务的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超出了顾客的预期,顾客会喜出望外,这时的顾客对营销人员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这时的服务主要是提供有关药品知识和信息方面的服务,是顾客对有关疾病的针对性信息需求满足的一种心理上的满意,即心理满意,这可以说顾客一方面是对药品的外观、色泽、品牌等有形产品所产生的愉悦心理体验,另一方面是营销人员给顾客提供的药学服务信息,使顾客得到了所需知识方面的满足。在顾客达到心理满意时,才会伴随产生认知信任,这种信任是基于基础层面,它可能会因为志趣、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而转移,当然顾客只有达到认知信任,才有可能采取行动――购买产品。
4.2 顾客的产品满意与情感信任
当顾客购买了药品,经过使用后,缓解了疾病的症状或是治愈了疾病,这时的实际感受等于期望感受时,也就是说期望信息和亲身体验感受相吻合,才会形成物质满意,即对药品的满意,这是顾客满意的核心。顾客的期望是从企业营销人员或者企业的宣传中所获得的信息中形成的,营销人员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使顾客得到了药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顾客对药品的满意。这时,顾客对营销人员的信任也由原来的认知信任上升到情感信任。
4.3 顾客的社会满意与行为信任
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社会利益的维护以及社会文化的和谐。社会满意主要是企业营销中依靠产品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来实现。简单地说,顾客的心理满意和产品满意可以升华为对社会的满意。顾客的满意可以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可以给医药企业带来良好的信用和信誉。只有在医药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顾客不可或缺的需要和享受时,行为信任才会形成,表现为顾客重复购买,使顾客与企业之间关系保持长期维持状态及对医药企业和产品给予重点关注,并且在这种关注中寻找巩固信任的信息或者求证不信任的信息以防受欺。顾客的满意和信任形成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和谐,进而促进了社会和谐。
5 潜在的模式维持
所谓的“潜在”概念,是指一种互动的终止。在企业的营销管理方面,谁也不可断言本身是最好、最有效的。人们可以不断地找出其反面例证来证明其营销的失误。失误会被新的方式所代替。即使一个医药企业处于组织发展的成熟期,并且成熟期不断地延长,但是其营销力不会始终处于一个单一的水平线上,医药企业的发展在前进中也会有起伏。要在发展中不断地修正,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创造,以达到有效利用与合理开发并举。成功的营销方法,也很快会被竞争者克隆和效仿,营销人员高比例的流动加剧了新营销方法的扩散速度。
无论医药企业发展处于峰尖还是低谷,企业的营销模式是不断地在创新,即发现问题、调整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信任水平,满意度和信任行为刺激顾客重复性地购买满意的药品,从而企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药品品牌塑造,因此,医药企业在与顾客的交易和信息互动中,实现了经营价值和经济效益。
5.1 顾客满意的经营价值
从医药企业的角度来说,顾客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在医药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的过程中,医药企业向顾客提供超过其期望的“价值”,使顾客在每一次购买过程和使用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一次的满意都会增强顾客对医药企业的信任,从而使医药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怎样达到顾客满意?顾客满意的因素,除硬件建设和产品之外,主要是医药企业的服务质量,而且关键是提供标准化服务加针对。标准化服务是服务的下限,是最基本的服务,是必须满足的服务;针对则是上限,是因人适时、适地、适情的高水平服务。
“不满意的顾客会跟竞争对手联盟,成为医药企业最头痛的敌人”、“满意的顾客会带来250位顾客”。这是营销理论中的“口头传播(Mouth Publicity)”,是利用“人言可畏”,“好事、恶事都会传千里”等人类心态作为宣传的技术,每一个人背后的“250口碑效应”是不可忽视的。不管是上门拜访顾客还是“守株待兔”般等候顾客光临,如何让顾客获得满意,然后由他们带来更多的顾客,都应是医药企业努力的方向。
5.2 顾客信任的经济效益
在促进顾客信任的因素中,医药企业个性化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是两个决定性因素。个性化的服务能增强顾客的认知体验,从而培养顾客的认知信任;个性化的服务能使顾客产生依赖,进而培养情感信任;只有个性化的服务能适应顾客的需求变化时,顾客才会产生行为信赖;顾客不可能自发地信任,顾客信任需要医药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培养。
一、活动教学中的误区
1、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成了活动堆砌的舞台
(1)Warming-up老调常谈,只为走过场。一上课就用“Let’s do”、“Let’s sing”、“Let’s chant”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全然不顾这些内容与后面的Free talk和presentation是否衔接相关。
(2)Presentation牵强叠加,只为导入新知识,不注重引入。
2、重个体活动,轻全体参与
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吸引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只有能力强或水平高的学生才能完成。而在许多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细看才知只有部分学生参加,而其他学生则成了观众。
3、重机械操练,轻真实交际
在我们小学英语课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活动:练习交际用语“May I have a look?”“Sure.Here you are.”S1:“May I have a look?”T:“Sure. Here you are.”接着将手中的东西递给该学生,还未等学生接过东西,老师就急忙走向另一个学生,让另外的学生继续问,老师继续答、继续“给”,而和几个学生对话完了之后,东西还是在老师自己的手里。课后,问几个学生是否明白了“Here you are”的含义,学生都误认为是“把东西给别人看了之后,又拿回来”的意思!
二、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活动设计要目标明确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
而有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 book、English book、math book、school bag的拼写时,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了单词的字母,让有的学生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甚至连字母都不拼读,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却不能起到真正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
2、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
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学生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和有效的。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征,因此,为其设计的活动难度既不能超越其发展阶段,又不能太幼稚或太容易。如果设计的活动太浅显,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兴趣;相反,活动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而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的活动更有效。如Book 5 Unit 5《My new room》中,我让学生在课后设计自己的理想之家,然后用英语标出图中物品的名称,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自己的房间。学生为了展现自己的作品,不仅能熟练运用句型“There is /are……”,而且还在设计房间的过程中,复习以及拓展了很多词汇,同时也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深层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验到了成就感。
②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际运用。如weather、cold、warm、hot、cool这几个单词比较抽象,可把它们设计在活动中进行理解巩固。课前要求学生在看电视时,把各城市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在课堂上学习了这些单词之后,做一次“气象先生”或“气象小姐”。
(2)采取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合作学习能将“大班”分成几个“小班”,真正做到了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①对话前合作——让学生“胸有成竹”,投入对话。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活动就要在所有的学生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才能收到好成效。如《My friends》一课中,出示句子“What’s his/her name? His/Her name is……,He/She likes……”之后,可让两个学生一问一答,运用这个句子来介绍自己的朋友。但是由于这个活动来得比较突兀,有很多学生可能对同学的爱好还不是非常了解,“He/She likes……”这个句子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同时也无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缓坡,先采取四人小组活动,让学生获取同学的爱好信息。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中进行了语言的运用,并很好地落实了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
②对话后合作——让学生“如鱼得水”,及时巩固。
③基于任务合作——让学生“各尽其材”,满载而归。
任务型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的任务活动,而让学生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各尽其材,增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
(3)创设信息沟,体现真实交际。所谓信息沟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它能促使拥有不同信息的双方通过传递和交流信息,填补信息差距,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在设计交际练习时,只有创设一个有信息差的语境,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交际的需要和愿望,也才会乐意开口。
①借助图表创设信息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图画或表格的方式设置信息沟。例如,操练句型“When do you…?I…at…”时,教师可以设计表格,引导学生相互调查作息时间并填写表格。调查活动能促使语言交际的信息沟自然产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
②通过竞猜游戏创设信息沟。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猜谜过程中,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沟,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民族地区居民对现代化社会与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制约了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进程。在营销理念相对落后、营销渠道组织能力和现代电子商务营销渠道运营能力缺乏以及对渠道商和客户的管理能力不足的制约下,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运营绩效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此,在当下全球化和市场化格局中,民族地区居民若要谋求基本生存和发展空间,需基于自身自然禀赋优势和历史人文传统来开拓民族文化产品,并着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有效转化,以特色化民族文化产品来取得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优势。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能力的提升不仅利于帮助民族地区群众运用市场化力量来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促进民族地区群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制约民族文化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的问题
(一)组织能力匮乏制约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建设
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建设者缺乏组织营销中间商的能力。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在选择中间商决策上缺乏多元化渠道运营商布局的能力。这种依赖于单一的营销中间商的营销渠道建设模式虽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集中资源重点开拓特定营销渠道环节的能力,但却严重阻滞了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系统建设的速度。由于缺乏对渠道成员企业的有效控制能力,渠道成员企业有着较强的冲动来同时经营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的竞争对手的产品,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精心打造的营销渠道商可能将其既有客户群转移到其他相关民族文化产品上进行消费,由此产生的渠道产品销售冲突将严重损害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的商业利益。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忽视中间商渠道建设,未能设计有效的渠道运营商激励机制,从而增强渠道运营商放弃与本企业合作并转投竞争对手的意愿。再者,部分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试图运用低价营销策略来迅速扩张市场,而渠道运营商则更多地希望选择那些市场实力强和单位利润高的产品来经销,这就产生了上游供货商和下游渠道商之间的利益冲突。
(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滞缓阻碍民族文化产品渠道建设
1.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冲击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理念。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环境不同于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环境,其消费者行为特征亦具有较大差异。传统营销理念下的营销者更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而如今其营销理念经由生产者中心理念、推销者中心理念逐步向社会利益中心理念方向转化。网络化营销平台的逐步兴起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化时代浪潮则是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破除了传统文化产品营销的时间限制和空间界限,切实降低了民族文化产品的营销渠道运营成本并压缩其产品谈判时间和交易后的产品流通时间,从而令民族文化产品供给者和消费者可以展开即时化信息交互。这固然有利于民族文化产品供给者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市场变动趋势,但亦对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受教育水平和知识技能的局限性,民族文化产品生产者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型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变革的要求,从而严重阻滞民族文化产品经由电子商务渠道实现产品顺畅销售的目标。
2.电子支付模式影响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安全。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活动的时间连贯性和空间距离缩短性使得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活动的强度增大。电商经济活动时空范围的扩大在为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提供更为广阔营销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渠道财务系统风险。传统支付模式下的交易双方信息以实体形式保存,纸质化交易数据不易被篡改,而与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伴生的电子支付技术增加了交易欺诈的发生几率,对民族文化产品的电商渠道运营模式的平稳运行构成根本性威胁。
(三)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薄弱制约民族文化产品渠道建设
1.民族文化产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设计者缺乏长期利益考量。传统的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通常更为重视在本地的旅游景区推介本民族文化产品,表现为旅游产品形式的民族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对象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这类消费群体具有消费决策时间短、对消费对象产品的认知水平较低等特点。部分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充分利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障碍来定位民族文化产品营销策略,并据此将其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定位为向具有一次性消费特征的游客高价推介产品。这种赚快钱、不顾民族文化产品的长期市场营销利益的短视型客户关系管理策略势必令多数游客产生厌恶感,放弃再次旅游和重复购买行为,并会将这份负满意心情向其亲朋好友传递,从而损害民族旅游景区和民族文化产品的良好市场形象和远期商业利益。
2.缺乏现代渠道管理技术运用能力将削弱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的客户分析能力。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多为具有一定异质性审美需求的中高收入群体,这部分消费者的人数总量相对较少但消费能力相对较高。由于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缺乏运用诸如CRM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客户关系分析技术的能力,这使其难以从海量的游客中有效甄别出这类高价值客户。多数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仍停留于重视产品生产胜于实现产品价值的阶段,多数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无法做到如同其认知其产品价值一般来认知客户价值。缺乏对客户价值的必要了解,这使得营销者缺乏意愿在客户分析上投入必要成本以切实把握客户类别、客户消费状态和客户满意度水平,并使其丧失通过挖掘客户历史消费数据渠道来扩展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新机会,更削弱其基于有效的客户历史消费数据分析来重构营销组织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能力。
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优化策略
(一)规范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管理
1.规范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渠道运营者的进入资质管理。民族文化产品是源自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归属于民族全体成员的文明荣誉。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管理者应当深入洞悉民族文化的内涵,根据民族文化产品的特点来选择营销渠道。渠道管理者需对经营民族文化产品的经销商进行资质考察,考察标准不应当以经济利益为唯一标准,而应引入民族文化认知度的考察。此举有助于增进经销商对民族文化产品内蕴的了解,将民族文化产品的经销权优化配置给那些热爱民族文化并能通过商业化手段来弘扬民族文化的经销商们,从而确保同步实现民族文化产品中蕴含的商业利益和文化价值。
2.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健全渠道冲突管理流程。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通过遴选合适的渠道成员企业的方式来切实剔除部分不懂得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情感的营销商,留下那些不单是为谋求企业商业利益,而更为关心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高素质民族文化产品渠道商,以民族文化的宏大文明魅力来吸引渠道商参与。再者,为克服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中的沟通障碍问题,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建立渠道的实时化沟通平台,将诸多因沟通不畅而诱发的渠道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强化渠道冲突的应急管理能力。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清醒地认知到,源自独立法人经营实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构成渠道冲突的根源,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建立快速识别渠道冲突机制和渠道冲突的快速治理机制,根据渠道运营实情来及时消除突发性渠道冲突。
(二)拓展民族文化产品的电子商务营销渠道
1.运用电子商务营销渠道来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电子商务营销渠道的崛起为民族文化产品的推广提供新途径,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可以通过成立专业化艺术品网站的方式来实施网络自营策略,亦可通过在诸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国美在线等既有电子商务营销平台上建立营销网点。但是,大型营销平台的营销主体是那些销路畅通、受众广泛的普通产品,诸如民族文化产品等销路较窄且受众少的小众产品并不适合此类营销平台。故民族文化产品应当通过开辟微博、微信等面向特定消费者人群的微平台来打造个性化电子商务营销渠道。从营销策略角度分析,由于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人群较为专业化,他们拥有相对固定的消费行为习惯。故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可以针对部分热爱艺术品的人群建立相应的微信公共号和专业化艺术品论坛,通过向受众群体传递关于民族文化产品特色审美观的方式来帮助此类消费者转变其消费行为习惯,从而促使民族文化产品营销公号的受众形成排他性的消费需求。再者,通过建立微信公号等互动式营销平台,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可以帮助此类产品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形成身临其境的文化产品消费情境。针对民族文化产品消费者对指定产品的消费疑虑,营销者可以及时、有针对性的给该消费者做详尽解读,从而省去传统交易方式中高企的谈判时间成本和交易费用。
2.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加强电子交易渠道的支付管理系统建设。电子支付环节的安全有序运行是支撑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民族文化产品交易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提升对电子商务交易渠道的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对客户企业的信用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携手民族文化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服务电子支付的信用信息保障制度体系,加强对电子支付渠道失信者的惩戒力度,普及网络交易实名制和CA认证制度,以打造强健的网络信用体系,保障民族文化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有序运行。
(三)强化民族文化产品的渠道客户关系建设
1.以人性化营销策略来提升民族文化产品消费者的粘性。在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运营中,经营者应当重视运用人性化营销理念来指导民族文化产品的客户关系建设。这是由于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成为阻滞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障碍。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认识到,决定民族文化产品营销成败的关键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消费者。营销者应从弘扬消费者人性化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向营销渠道注入人性化关怀的情感因素的方式来激励渠道运营商,让渠道运营商通过精神力量来吸引消费者,从而令民族产品的消费者形成对企业产品的持续性依赖。具体而言,渠道管理者应当首先对渠道成员企业进行人性化关怀式管理,让渠道成员形成人性化产品渠道管理理念,并将这份理念传递给渠道终端消费者。其次,渠道管理者应当对消费者提供可实现的承诺,运用超过竞争对手的可靠承诺的方式来赢得客户的尊重,进而增加客户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消费粘度。
2.变革渠道客户关系管理技术。民族文化产品营销者应当强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支撑力。从技术层面分析,民族文化产品的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改善营销者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技术,它主要由电子商务平台、前台的呼叫中心和后台的数据仓库所构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任务有:一是通过为客户端提供快捷周到的高品质客服的方式来增强民族文化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二是通过采集客户端反馈的消费者最新需求信息的方式来敦促上游业务诸环节改善其市场营销业务工作的流程,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率并提升客户满意度。为此,民族文化产品营销企业应比照其他企业资产管理的方式来设计企业的客户资源管理方式,并将客户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来强化资金投入力度。民族文化企业应当采取决策树、神经网络算法、可视化技术来对既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运用关联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技术从中找寻出高价值客户群体。此举有助于民族文化产品企业建立起客户类型的马尔可夫转移矩阵,识别客户类别转移模式,然后从利用内设软件来向消费者自动推介产品与服务,提升营销者的营销效率。
【关键词】兴趣化教学;信息化;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
伴随着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兴起,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信息化教学模式所取代。特别是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教学来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争强学生知识、技能认知程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因此,从2014年起,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贯彻兴趣化教学策略,开始对营销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一、基于“兴趣化教学”策略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主动学习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可以和智力有关的工作,兴趣都是最高的引导。我国著名学者先生也认为:教学设计的总体步骤应为:对兴趣的激发一思考的激发一进行详细讲解一适当的引导一活学活用一最后总结。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作为职业教育,若想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首先应从如何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入手进行相关教学设计。在兴趣教学法中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取应围绕如何营造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而进行,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探索。
根据兴趣化教学策略的要求,我们尝试寻找可以构建教学环境的工具,发现信息化教学完全符合相关要求。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教学是实现“兴趣教学法”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兴趣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两者的紧密结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有效融合的过程。
为此,我们以兴趣化教学策略为出发点,将信息技术恰当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率先对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改革。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不同于简单的在传统课程教学中移植和嫁接信息技术,我们在进行《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以创造学习乐趣、体验营销工作快乐为载体,合理借助信息技术,旨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质量。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课程及教学情境介绍
《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是市场营销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刚人校的新生。作为专业前导课,更加强调专业岗位工作的认知和基础入门,课程设置旨在帮助营销专业学生完成从高中毕业生向一名营销工作从业人员的初级转变,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掌握营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前导课,一门培育、造就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岗前实务课,一门培养、塑造学生营销基本从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教学活动以任务驱动,教师首先通过真实的情景演绎主要采取播放真实营销岗位工作的视频、音像等方式,让学生首先建立起对营销工作感官上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营销工作的兴趣,融入学习情境中,并以新身份接受学习任务。此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拟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完成对应的学习工作页。此后,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导入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营销工作产生更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审视自身与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确立弥补与改进的目标。同时课程再配以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学习平台,更好的满足了学生课下查缺补漏的需要。
本次以《市场营销基础及实务》课程中的学习情境一“了解营销工作”为例来具体介绍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作为本门课程的开篇,为了在课程学习之初,就能够调动起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课程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此情境构建为新员工人职的课程学习环境,教学载体为“以校企合作单位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市场部的一名新员工的身份,完成对市场营销工作的全面认知”。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情境设计要求和学生情况,本情境的知识目标是理解市场营销的含义和核心概念: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明确市场营销工作内容:态度目标是树立正确的营销工作理念,热爱营销工作。从教学目标中提炼出来的本学习情境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起对营销工作全面系统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营销工作的喜爱。
(三)教学策略
1.利用视频资料构建学习情境,力图通过更为直观的环境营造,使学生尽快融入对应情境。
2.录制徽记市场营销各职能部门主管的授课资料,有利于学生课下观看学习,拓展了学生与企业专家的交流渠道。
3.创建了课程资源学习平台,满足了学生自学的需求,同时增设网络检索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料。
4.通过新媒体(QQ\微信)构建社区化的学习环境,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在此平台及时学习任务和作业,并能及时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辅导。
(四)教学实施
1.学习情境导入
播放“营销是什么”的专题片,此片中详细介绍关于“史玉柱”、“麦当娜”、“奥巴马”的企业界和非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发展历程描述的视频资料,研读企业界成功人士及社会知名人士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感受营销工作在当今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营销的兴趣。而后导入播放四川徽记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的介绍宣传片,并要求学生登录徽记公司网站了解徽记企业信息,使学生从课堂学习环境中转变为企业新人职的员工所处的环境。
2.明确任务
授课理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通过PPT多媒体讲解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学习知识点,帮助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计划。同时播放企业兼职教师关于徽记公司市场营销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岗位工作内容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形成对具体工作任务的感性认识。同时,公布企业兼职教师的QQ、微信等联系方式,便于学生与企业专家的沟通,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及明确学习工作任务内容。
3.做中学
学生在对徽记公司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徽记公司新人职员工的身份,以小组形式,借助网络完成信息收集,分析讨论各个学习工作任务,按照学习指导页的罗列工作流程完成相关学习工作,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提交作业。
4.故中教
教师在课程教W平台上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一对一指导,汇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平台上解决问题的辅助学习资料供学生完善、学习。配合课堂讲解让学生将资料内容与自己目前所完成的学习工作内容相对比,查缺补漏,在完善各项实训工作手册的同时,也对于营销工作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同时,课下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与企业兼职教师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解疑答惑。
5.考核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包括过程和结果考核两部分,结果考核主要看提交报告和PPT汇报展示质量情况。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登陆课程资源学习情况、与理论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沟通交流情况、职业素养表现等情况,综合打分。考评形式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