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必修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第1篇

有的人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有的人喜欢学习现实中的东西。有的人喜欢学习提高头脑智慧能力方面,有的人喜欢学习增强用手技巧运用方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和风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

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

(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

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考点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考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压带风带;传统方法;气候类型

高中地理必修一是整个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包括“大气运动的成因、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常见的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等四个主题。在高一地理必修《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中,传统方法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逐步形成和推导。在后面出现我们现实中的气候类型。我觉得可以在讲述气压带和风带中,就加入现实中的气候类型。这样让学生更联系实际。更便于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

一、气压带风带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二、我的想法气压带风带的教学设计思路

1.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由于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且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形成了极地气候。

2.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两个气压带为动力因素所致。

我引入:盛行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温带海洋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第三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有地转便转向力),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这样会形成,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我引入: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移动-形成地中海气候。

三、我设计的优点和缺点

1.优点,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理解,我们生活中的气候,理论是怎样形成,怎样演变出来的。更容易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2.缺点,由于前后要连贯,所以内容会变多。课时变长。学生会觉得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内容重复。

综上所述,第二章大气部分内容在整本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偏难,学习起来费劲,时间一长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重点探讨,在气压带风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的前后逻辑连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减少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第3篇

地理

年级/册

高中地理必修3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的成因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突显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位置和土壤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分析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难点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防治荒漠化公益宣传视频

我们看到了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有所好转,但荒漠化面积仍然较大,分布广、危害严重。为了更好地防治荒漠化,我们应该明确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在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西北地区,请大家阅读地图找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区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该区域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承转: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是什么原因导致荒漠化问题突出,这与本区的自然环境有联系?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一般体现在6个方面分别是①位置、范围②地形③气候④水文⑤植被⑥土壤

展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1、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干旱少雨。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多大风

思考: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水汽难以到达

阻挡水汽进入

位置

干旱

地形

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植被,水文和土壤又会出现什么变化?

展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植被景观变化图”指导学生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由于降水由东到西依次减少,东部年降水量为200mm-400mm,植被为草原;贺兰山以西年降水量少于200mm的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为荒漠草原;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50mm,荒漠广布。

5、水文:河湖稀少,多内流河

6、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承转:以上自然地理要素都与干旱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那么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小结:1.基本条件——干旱

2.物质条件——地表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冬春季多大风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承转: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那么,人为因素有哪些?

二、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1)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一些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抑制地表起沙,防止风沙,固沙的植被遭破坏。

(2)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牧民尽可能多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3)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活动,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4)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绿洲沙化,灌溉方式不合理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归纳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困惑;内容重构;高中地理;反弹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新课程实验中出现了“反弹”现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苗头指向了地理课程“大纲”,使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课程结构的束缚。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地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反弹”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主要源于高中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以及课程的定位等,而实现重构必修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以及必要性。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反弹现象”解析

1.从课时角度出发

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尝试了探究教学后,又“反弹”到原来的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而该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实施更好的管理模式,同时,与之相对应的课时时间不充足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内容量过大也导致高中地理新课程出现“反弹”现象。

2.从惯性角度出发

由于传统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惯性,这就制约了新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发展,这是高中地理实践中出现“反弹”现象的主要困惑。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为例”,与教学大纲相比较,该课程标准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与复杂程度都明显降低,但由于新课程标准与原有标准较为贴近,而任课教师为了避免麻烦,所以就直接根据原有的课程内容编排进行授课,这就制约了新课程预期标准的实现。

二、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困惑

针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践中所出现的“反弹”现象,笔者对其进行了深思,而实践的困惑在于“反弹”现象与学科系统对教学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教学实践出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只是单纯地对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实施枝杈式删减,无法真正实现该目的;其二,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层面的自然地理定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自然地理学习难度系数,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内容重构

1.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高中地理必修课内容结构的构建一定要科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课程结构应定位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结构,并与课程改革相契合,从而明确必修课程的定位,科学地重塑内容结构的目的。

2.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

为了使高中生更好地接收地理均衡教育,可以把人文、自然以及区域地理三部分课程结构设计成独立的专题,不改变知识模块本身,并对最低数量的选学专题进行规定,将其作为高中地理必须课程学分。通过这种方式,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将更为广泛,同时也能充实每个专题的内容。例如,在高中自然地理的模块中,必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地貌与地形,选修专题可以设置为土壤与气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题,从而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到结构知识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对原有综合性框架学科体系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构建必修课程框架内的选学结构的有效方法。

3.科学的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修课程

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大部分,如果仔细剖析,每一个部分可以占用一年的教学时间讲解。而在这三大块内容之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地理部分。自然地理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基础,能有效地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衔接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对地理探索比较早,人们对自然地理知识理论掌握相对全面深入,而自然地理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也相对成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自然地理作为主修课,以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作为选修,并将三者合理搭配,完善地理课堂教学,从而科学地构建单一主题内容结构的必须模块,并缓解内容结构构建中所出现的模块设置冲突问题。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结构构成方面,要遵循多因素平衡原则,保持结构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任课教师要明白,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为地理学者,也不是把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系统转嫁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人地关系于地理环境的地理视角去获得地理知识,并从根本上对其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进行高度激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必修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能力;主动

我就任高中地理教学已有十余年,经历的新课程培训也有几次,就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谈谈我作为一线教师的一些体会。

一、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学年段学习,每周课时甚少,这么少的课时有时还被大科占用。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地理是一门中考不考的学科,无关紧要,这样态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专业地理教师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教地理,这样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我教的五、六轮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初中地理很过关,这也为他们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干劲。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就是一片空白,使他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困难重重。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地理必修3本,选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时间来巩固和重新学习初中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认为地理难学,知识无边无际。这是很多年来困惑我们高中地理老师的一大难题。初中地理必须重视起来,要重视就要参加中考,这是我的呼吁,我想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师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高中阶段再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才会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节的隐性知识需要充分挖掘

每节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内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地方时―区时―世界时的区别及实际应用、日界线中的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应用、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的意义等;第二章大气需挖掘的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等压线、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成因―气候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判断这是哪种气候类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内容:陆地水的类型有空间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按性质分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教材图3.5的洋流各属于哪一种、大洋盐度分布规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需挖掘的内容:岩石分类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沙丘等高线判断风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需挖掘的内容:陆地自然带的成因、雪线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做补充,才能把知识掌握得透

彻、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