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力传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Philip Talbot的话是在说明中国三、四线城市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实力传播意识到要帮助客户深入了解三、四线城市居民,打入内陆市场。正是基于此,我们对国内的三、四线城市,即我们所说的‘内陆市场’进行了极其详细的研究。”实力媒体中国区首席执行官Malcolm Hanlon说。由此,《新营销》记者采访了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实力传播中国区传播策划总监陈秀玲、实力传播中国区策略研究副总裁马红中,分享了他们在中国三、四线城市调研时的发现和对消费者的洞察。
营销与生活密切相关
《新营销》:直接影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了怎样的消费文化?
郑香霖:根据实力传播对中国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及周边的农村地区所做的研究,影响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生活方式的五个主要价值观是:家庭至上,寻求社会群体的支持,社会认可万岁,努力实现新目标,爱生活、爱家乡。
首先,家庭在三、四线城市更被重视。平均来说,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比起一、二线城市的居民,每周多出7个小时,也就是平均每天多出1个小时与家人在一起。有那么多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会互相影响,也就是说,他们对品牌、产品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其次,寻求社会群体的支持,这个价值观也非常重要。现在整个社会群体受到口碑效应的冲击。为什么呢?我们发现,由于三、四线城市发展很快,那里的人想更多地了解他们不太熟悉的东西,但是他们不敢冒险选择新的品牌,所以他们不停地寻求别人的意见。从这一点来看,品牌的口碑在三、四线城市更加重要。市场营销者需要明确不同级别的城市和省份在消费升级方面的差异,提供一系列的产品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传播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对更高档产品的追求,促使其在同一品牌线下进行消费升级。这不仅要求主品牌具有足够强的号召力,而且还要考虑到各个省份独特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比如,辽宁的消费者有非常强的炫富心态,市场营销者应宣传高档产品和最新款式。而在四川,则应该利用主品牌下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线组合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生活阶段的需求。
再次,社会认可万岁,这个价值观更直白的说法是中国消费者一直存在面子问题。在三、四线城市,结婚比一、二线城市更加铺张,他们认为结婚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在三、四线城市商场更多、更集中,他们希望在大商场买到大品牌的产品。如果某一品牌想在三、四线城市受到欢迎,就必须让消费者感到他们也像大城市的居民一样受到了同等对待,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最新的品牌和最好的产品。
第四个价值观,即努力实现新目标,他们制定的目标往往都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而不会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我们遇到一位何姓先生,28岁,已婚,公务员,来自辽宁本溪。去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车—别克新凯越。至于为什么买车,何先生告诉我们,买车一方面是家里有了孩子,有车会方便一些;另一方面是父母年龄大了,该让他们享受一下了。一、二线城市的居民觉得经济不景气而在消费方面很谨慎,而三、四线城市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要低得多,居民更愿意消费。为了和这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建立有效的联系,品牌必须传递的信息是:使用某品牌将如何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将如何让家庭成员分享个人成功所带来的好处。
对于爱生活、爱家乡,我们发现四川消费者在地震后并没有失去信心,基本上大家都非常努力地希望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市场营销者应该意识到,在消费者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同时,他们在内心深处更认同本土的文化、传统和品牌。因此他们在购买东西时,首先信赖和支持的还是本地品牌,希望本地品牌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品牌传播应展示其如何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促进城市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中国这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社会中,孝顺和尊敬父母是子女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因此看到很多品牌会打“假日送礼”牌,在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鼓励消费者向自己的父母送礼物,如营养保健品,来表示对父母的关爱。尊老文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特别在三、四线城市,由于子女与父母住得近,邻里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年迈的父母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舒适地度过晚年时光。因此为父母报名参加国内游就像以往送父母按摩椅一样越来越流行,因为它同样能给父母带来生活上的享受。市场营销者可以教育消费者如何让其父母尽情享受全新的甚至有些奢侈的体验,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就是说,此类产品和品牌的定位必须能够让消费者感受到他们有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
三、四线城市居民的生活周而复始:吃饭、做家务、与家人共同观看电视、在茶馆中会见亲朋好友,或者周末到公园闲逛,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虽然很简单,但是很快乐,因为这种日子是他们与自己所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市场营销者可以在这些日常情景中和消费者建立联系,强调品牌能够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乐趣。
独特的“消费者通路”
《新营销》:市场营销者如何掌握“消费者通路”,并以此为工具与三、四线城市消费者进行沟通?
陈秀玲:媒体策划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但人们往往过于简化消费者的购买过程,认为品牌传播就是让消费者熟悉产品和品牌,从而引起购买兴趣。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以前,市场上的媒体渠道和可供选择的品牌相对较少,这种传统的理论确实适用,那时消费者一旦认识了某个品牌就可能购买它的产品。然而现在,消费者变得更为成熟,他们对产品信息以及品牌使用体验的鉴别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如果市场营销者的目标是要影响带来销售的消费者行为,那么他就必须清楚地了解消费者整个购买过程(认知阶段、参与阶段、积极考虑阶段、购买阶段、消费阶段、建立关系阶段、品牌宣传阶段)中的每一个步骤。
认知阶段是让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大开眼界。三、四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比一、二线城市低,就买房而言,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短期内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力并不亚于一、二线城市,他们从未像现在这样面临众多的新产品和新品牌,从汽车、家电、电脑到护肤品、化妆品,他们需要更好的产品和品牌来满足自己生活上的需求,他们追求价格更高的品牌,并不是他们愿意花那么多钱,而是他们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有保证。
在选择这些新产品和新品牌时,由于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为谨慎,并且更多地依赖品牌宣传。他们可能对某些产品在改善其生活品质方面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但对产品的实际用途,与他们生活的密切性以及为生活带来的实惠并没有太多的认识。我们的研究表明,三、四线城市绝大多数消费者渴望了解电脑方面的知识,尤其是首次购买电脑的用户,他们想知道哪种类型的电脑最适合他们。比如彩妆产品,年轻女性希望通过化妆让自己漂亮,但她们并不清楚该从如何入手,因为她们的母亲只使用像洗面奶和口红这样的基本护肤品和化妆品,因而无法做她们的美丽顾问。所以,希望打入三、四线市场的品牌必须从头开始向消费者普及相关的知识。
马红中:在“消费者通路”的参与阶段,市场营销者应有效地利用一个契机,即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有史以来首次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同时,市场营销者也要意识到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谨慎态度。一方面,国际品牌可以展示个人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为他们赢得“面子”,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也会非常关注这些品牌在其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和关联性。
在这一方面,诺基亚做得非常成功。诺基亚的产品因性能可靠受到消费者的大力追捧,其品牌传播正是抓住了自己的产品特性而将其打造成了最受欢迎的国际品牌。一个品牌的原产地也有助于它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尤其是像护肤品或者化妆品等产品。比如,三、四线城市的年轻女性更加偏爱日韩化妆品,因为她们认为,日韩品牌比欧美品牌更适合东方人的肤质。
陈秀玲:在积极考虑阶段,消费者通常对产品的实际用途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进行详细的考察。他们会征求家人和亲朋好友的意见,然后到网上浏览其他用户的评价,最后再到销售点亲身体验产品。考虑到他们对很多产品并不熟悉,品牌营销应传达直截了当、简单易懂的信息。在明确了哪些产品是消费者用来炫耀的,哪些产品只是考虑实用性,市场营销者需要提供激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信息,并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的发生。
在购买阶段,购物环境、选购过程以及达成交易的方式都对品牌的最终销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店内促销对消费者尤其具有吸引力,市场营销者可以借此在销售点影响消费的最终购买决策。我们发现,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很实际,他们更喜欢打折商品或者在购物时获得赠品,但赠品必须实用,即便与他们购买的产品没有多大的关系。例如,移动运营商推出的充话费送大米活动,某国际护肤品品牌推出的买产品送食用油促销活动,这些看来并不相关的赠品,其实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实用性的追求。
在三、四线城市,社会群体内关系非常紧密,朋友间彼此信任,这使得直销这种方式在这些城市非常成功,比如安利和玫琳凯就受到了这些城市中女性消费者的欢迎。
马红中:在消费阶段,三、四线城市消费者主要关注两件事情:一是炫耀购买的商品,从而为自己在朋友面前赢得面子,获得更大的影响;二是了解如何使用对他们来说仍然相对陌生的产品和品牌。
在建立关系阶段,品牌需要表明它们对消费者的关系和重视。企业应以建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为目的。因此,市场营销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消费者希望与品牌建立何种关系,以及怎么建立这种关系。
就电视而言,地方电视媒体向来以其贴近市场、了解当地消费者、娱乐自主、文化亲和力、灵活执行力、客户导向及地面支持等特性为广告主所看重;这些与中央台之高覆盖,权威性, 支持市场扩张及国家公关等特性是相辅相成且优势互补的。广告主在选择媒体时,必须充分考量媒体特性是否能支持市场营销需求。
2005年全国电视媒体和地方电视媒体都有非常可喜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以专业化、频道制,品牌力量及独家优势资源等发展扩张了市场份额;地方台则面对中央台压力奋力突围,所呈现出的娱乐产业化、专业品牌化、本土平民化、互动共益化、内容创新化及整合传播化等多元化发展振兴电视媒体产业。
应《市场观察・广告主》编辑部的邀请,实力传播针对地方电视台(非CCTV)近年来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及评估,收获到了很多地方电视台亮点,也希望通过几个大亮点所洞察到的电视发展趋势,新传播方式及媒体资源策略性的运用,令广告主从中得到较大的收获。
第一大亮点:快乐中国内容为王
观众为主 互动娱乐 拉动新传播时代引擎
如要点评2005年的任何电视状况或现象,都无法不谈到快乐中国一湖南卫视。
2004年6月,湖南卫视更简洁地更大气地定位成“快乐中国”,意在“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也立志突破区域性成为全国性的电视频道。
2005年湖南卫视的卓绝的表现令人叹为观止。从年初的“快乐中国”品牌推广系列活动,到《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全国狂热的超凡成功,再以独播剧《大长今》垄断收视,后继《仁恒闪亮新主播》及《国球大典》,更有值得期待的年底快乐升级。“快乐中国”一刻不停地与众乐乐,收视率.影响力及促进销售等方面丰盛的收获也着实让人羡慕!
对于《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各路行家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但其实实在在的理念和行动力,对整个电视媒体产业在瞬间造成的震憾性变化,却不由得我们不关注。我们收获到电视媒体业的以下四大变化及时呈现广大广告主。
一变:内容为王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传播市场上的渠道资源以一种不可遏制的方式释放出来。新传播竞争时代的特点在于传播渠道的拥有和掌控能力对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贡献将越来越小;而传播内容的原创能力及内容资源的集成配置能力,以及对于销售终端的掌控能力、终端服务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扩张能力却越来越成为形成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超女后,各级电视台都意识到唯有内容的领先才会赢得更多的注意力及广告收益。穷则思变,不创造内容的稀缺资源,无视同质化的严重后果就是被淘汰。
二变:新传播时代来临
超女的非凡成功,无意间刺激了整个传播行业进入“新传播时代”,并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构建整合互动传播平台至关重要。不整合无法与观力:360度重力接触,不互动无法对观众有影口向。整合互动传播力带来核变的力量,非单一媒体和单一广告片力所能及。
2.观众也是传播力。给观众主控权和话语权,“被动观众”成了“主动一方”,参与度提升了注意度。获得尊重的同时,也更愿意接受影响。观众良好的口碑传播会给品牌带更多价值回报,粉丝们的忠诚度也是无形而有力的资产。
3.广告主也可变成传播渠道。广告主自身品牌的力量,市场营销能力及销售渠道都是传播力。
4.电视媒体品牌崛起。在中国同质化的媒体环境中,一个好的品牌节目肯定会打败多台。观众对其忠诚度和喜好度会赢得更多广告主的投资。现各电视台都感到了品牌的压力,也对此纷纷投入更多的精力。
5.PK竞争机制。现在你不知道PK?你就过时了!PK竞争机制现被电视媒体业广泛推广,节目内容到收视,甚至人事上都延用了PK的机制。
6.激发其他产业的联动作用,并获得除广告外更多种的收益。超女对文化娱乐产业的影响及短信业的蓬勃发展。
三变:电视为最具互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
第一传统“旧”媒体――电视自因特网等新媒体产生之后,一直以其无互动性及与新生代的脱节而倍受歧视。“超女”几乎是电视业的一株救命稻草,整合活动驱动、短信及网络三个互动因子激活了电视的互动性,第一传统媒体突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性,被唤醒成一个无比强大的大互动影响力媒体。
四变:格局
湖南卫视在“全台一条心”的共同努力下,靠内容突围,将快乐传递,与众乐乐,互动互益,不愧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从掀起的全国狂热中,可以看到湖南卫视已突破区域性限制,正向全国性的电视频道而努力迈进.中国的电视格局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所变化。
蒙牛酸酸乳战略赞助《超级女声》的成功,令众多广告主眼红。但蒙牛在其中和背后所花的超大投资,超凡的执行力,无私的市场营销网络奉献.又有哪个广告主可以做到?湖南卫视曾说蒙牛对《超级女声》的品牌成功是功不可没的!
这里将蒙牛酸酸乳取得成功的关键剖析给大家,也希望更多广告主能参考我们建议的“整合――共赢――互劝传播力”模式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蒙牛酸酸乳是战略合作伙伴,不只是赞助商。
战略合作伙伴,不是单纯的赞助商,赞助了冠名费用就完事的。战略合作伙伴要对节目品牌进行投资,需利用自身品牌知名度共同推广节目,需贡献市场营销渠道作更广泛推广。蒙牛酸酸乳产品深入到全国400多城市,蒙牛组织了200多场路演,蒙牛在34个城市进行了144场大型路演,投放常规广告和软广告,蒙牛发放200多万张DM单及20多亿个包装盒的更换等,这些举措和执行力是值得敬佩的。
此外特制张含韵的广告片,加大整合广告预算投入,追加海选市场赞助及节目后的延长赞助投入。广告主必须牢记,光只是冠名节目而不加大节目前后的赞助投入,不贡献自身品牌的力量、市场营销能力及销售渠道,所谓赞助都无法达成如此彻底的成功。以下两年“超女”的收视比较也说明广告主的努力对节目效果的一定影响。(见图一、二)
二、广告主应与有影响力的优势传播平合
在选择媒体时,除了收视成本及价格外,必须更看重传播平台的影响力,忠诚度,喜好度,使命感,敬业精神及创新制作力。没有后面的这些因素,所谓低价格的广告投放只能带来低回报。选择有使命感及敬业精神的媒体,才能使整个节目及活动策划不“神散”;有创新制作力,才能使内容更吸引眼球。有影响力的传播载体才能帮助广告主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广告主的正确追求方向是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而终级目标是促进销售。蒙牛
酸酸乳从去年8亿到今年25亿的销量是最好的证明。
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梦想
现在众多广告主对消费者现时的需求有所把握,但能关心和希望了解到消费者梦想的却少之又少。广告主是否关爱消费者的需求与梦想,是赢得人心的关键。
当邻家女孩想唱就唱,唱出梦想时,当李宇春已登上《时代》杂志时,当无数大众陶醉在超女的梦想及自己的梦想中;如企业的品牌在当时陪伴或帮助他们达成梦想的,试想会有何等的荣耀和回报! (见图三)
四、以情感人,攻心为上。
情感是永恒的内容主题,内容能以真情感人,才会得人心而得天下。品牌传播的目的是要与消费者的人心及意识做沟通,而非简单地被观看。一个传播平台是否以情感人,是否有能力将广告主的产品无商业迹象地真正融入在节目内容中,这也是考量媒体的关键。超女将选手成功和失败时的情感升华到极致,更突出蒙牛酸酸乳的“酸酸甜甜就是我”。
五、必须互动
归还主动权和话语权给观众及消费者,使之从“被动变成“主动一方”。可参与和被认同的喜悦一定能增加品牌喜好度。
六、建立整合共赢互动传播力模式(见图四)
第二大亮点:第一财经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
为广告主带来价值
第一财经(CBN)跨媒体财经资讯平台,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对财经媒体进行突破性改革而诞生的,在中国的传媒界具有多方面的突破性意义。
第一财经的发展以国际标准为参照。战略布局分两大块:第一块是跨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打通渠道与内容生产;第一块是在内容供应基础上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包括财经资讯产品与财经公关产品。这种专业品牌,跨媒体、跨地域及多产业链发展,公司化的经营机制是给同质化严重的中国电视媒体业一剂强心针。
第一财经自开办以来,通过专业内容赢得了专业人士的青睐,也拥有很大一批高收入,高消费及高品味的专业经理人为忠实观众,这些高购买力的忠实观众是广告主中高档产品销售的中坚力量。
第一财经:跨媒体、跨地域及多产业链发展
2003年7月7日在上海,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原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原上海东方电台财经频率整合而成。
2004年11月1 5日,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北京青年报和广州日报社共同推出了《第一财经日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的专业财经日报。
目前第一财经跨媒体平台已囊括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传统媒体群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出版、通讯社。数字媒体包括网站、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短信等无线增值服务。第一财经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实现跨地域、跨媒体的经营。(见图五)
第一财经立志成为中国商业及财经资讯领域的首选品牌。
第一财经战略定位是为中国广大投资者和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的、严谨的、高质的财经新闻和深度评析.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最强的专业财经资讯供应商。
在品牌管理上,第一财经是全国媒体中率先脱离地域色彩和行政称谓的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鲜明的品牌创立与保护意识,2004年9月14日,第一财经的形象标识(LOGO)获得上海市版权局版权保护。
现代企业公司化运营机制的建立为第一财经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第一财经跨媒体品牌战略运作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内容生产:中国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财经内容品牌
第一财经频道:中国唯一定位于专业投资者的财经频道。
日频道全天播出19个小时,直播节目近12个小时,内容涵盖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各个领域。与国际著名财经频道CNBC亚太进行战略合作,提升了内容质量。
品牌栏目由《头脑风暴》、《中国经营者》、《财经郎闲评》、《决策》、《财富人生》、《环球第一财经》。其中坚持聘用财经专家郎咸平作经济评论节目,在国内也是首创,其犀利的语峰及前瞻的观点也为第=财经增色不少。
第一财经频率:目前国内最具影响的专业财经广播
和全国30多家财经广播电台有节目的合作与互动。
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强有力的财经资讯的听觉冲击和一流的资讯服务。
品牌栏目包括《中国财经60分》、《中国长三角》。
第一财经日报:一份权威、主流的全国性财经日报
面向中国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消费力和决策力的“三最”人群,关注全球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开大报。分政经、财经、产经和副刊四大版块。每周一到周五出版,每日24版.周五32版,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香港等地发行。
杂志:财经方面B2B的杂志
已经启动,将跟全球最大的B2B整合信息提供商之一的传媒集团VNU合作,做一本关于财经方面B2B的杂志。
出版方面,第一财经计划成立第一财经出版管理有限公司
据内部称在考虑跟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出版社或者出版集团进行合作,进军出版领域,包括期刊和财经专业书籍等的出版。
第一财经有经营3、4年的“财富人生”栏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4本书,几乎每个月都挂在上海书城的销量排行榜的前十位。
网站:要通过网站的形式来整合第一财经内部的产业资源、内容资源
第一财经网站本身将建设成为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媒体。
另外,发展迅猛的中国网民和手机用户中有庞大的财经资讯的目标用户群,第一财经也将逐渐进入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包括短信、WAP等无线增值服务领域,将内容占领到尽可能最大的目标阵地。
衍生产品开发,盈利模式多元化
第一财经的下游衍生产品开发分两大块:
一是财经资讯产品。首先是对于财经新闻资讯的再次利用,即财经资讯和咨询产品,涵盖多样化的层次:从实时信息、数据库、深度分析。行业报告以至于咨询工具产品,这些内容其实是资讯的再利用和多次开发――这个价值可能高过媒体产品本身。
另外是独立的财经资讯产品,如指数、资信评级产品等――这是第一财经品牌延伸的产品。“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指数”,这是道琼斯历史上第一次将自有品牌跟另外,家媒体的品牌捆绑在一起,使得第一财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赢得了声誉。最近,第一财经又同道琼斯合作推出了“道琼斯第一财经中国600行业领先指数”等,接下来的目标是如何深化指数产品、并实现赢
二是财经公关产品。首先是投资者关系管理领域,利用媒体的信息写作能力和渠道优势帮助企业和其投资者之间建立一种沟通机制、树立形象――当然要以不损害第一财经公正公信的品牌形象为前提。
另外就是论坛、榜单、会展、培训――这一块是对财经受众
需求的深层次开发,是传媒眼球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一财经将会积极实践,积累经验,做出规模与品牌。
以上的战略布局使得第一财经拥有了三个不同的身份:财经资讯者、财经资讯供应商、财经服务提供商。这些身份转变最深层的意义是盈利模式多元化的转变:从目前单一以广告为赢利支撑到以广告、资讯和服务来盈利――利用现在跨媒体的强大的品牌优势尽快进入到另外一块赢利的领域当中去.这是确保第一财经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的决策。
第一财经的财经品牌,跨媒体、跨地域及多产业链发展,专业化财经内容生产衍生产品开发,及盈利模式多元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完整媒体经营模式建立,很值得其他地方媒体学习和参照。
广告主通过投资在这一优势及专业的媒体上,也能附合或提升品牌之优质形象。
第三大亮点:民生新闻方言播报
地方特色显奇效
面对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力量,还有对独播剧和首播的强势媒体垄断。各级数量众多的电视台的你争我抢,同质化无内容品质可言的节目播出.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稀缺”,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确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台也积极思考寻求突变的机会。在近两年的尝试中,本土化、平民化及亲和化的地方路线彰显成效。其中新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成为媒体应对激烈竞争的一项基本策略。新闻的本土化现有两大热点:
一、民生新闻,关键民生
内容上关注“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所想所感”,表达上采取了更加口语化甚至带有方言特色的“原生态”表达方式的新闻,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一时间,全国各地民生新闻都创收视新高。如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台的《直播南京》及重庆电视台《天天630》都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和收视表现。
二、方言播报,零距离本土化,积极寻求自救与营利之道
为了在极度竞争牛生存千方言新闻报道似乎成了地方电视台在竞争中的杀手锏,成了新闻媒体增强贴近性、实现本土化的必由之路,也似乎要成了时尚和潮流。目前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中就存在着不少方言土语类新闻节目,而且收视率较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新闻运用方言进行报道体现了地方性的节目定位,是从语言上对受众的贴近,也不再有“普通话生硬的播音腔”,“把一天中发生的新闻以本地话的方式演绎出来,一开口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以西湖明珠电视台为例,早在《阿六头说新闻》这一方言节目出现之前,杭州市区的新闻节目的收视平均只有2%左右,而“阿六头”自2003年元旦开播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从开始几天的2%左右,上升到现在的7%,最高收视率创下了14%”(尼尔森调研公司)。
江阴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直通车》栏目还在2005年5月起举办“江荫话说新闻”大赛,每周一个乡镇,由该镇2~4名参赛者用方言播报本镇发生的新闻。第一轮全市16个乡镇的参赛者逐一展示后,由观众投票决出领先者进入下一轮角逐,最终2~3名决胜者将获得丰厚奖金并被《民生直通车》聘为主播。
地方言语虽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方言新闻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现代传播观念,用方言说新闻的节目为方言区的地方文化提供了一次身份认同的机会。地方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媒体的传得到了确认,方言区的居民,也通过这种媒介的接触达到了提升自身文化地位的目的,是传播人性化的表现。
广告主如能利用好“以人为本”的现代传播观念及方法,一定能将品牌更贴近目标消费者的心。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播学;基本视角;类型描述;传播介质;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文化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126-05
现代的传播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以后,随着人际交往扩大而形成的产物,其学术背景是现代大众传媒,它以现代都市化大众为关照对象,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体对信息的传递与系统的控制。而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扩展了现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文化传承、技术发展的角度对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行为及活动规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现代建构。因此,研究民族文化传播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而且建构民族文化传播学,也将是极具创新性的,它是对历史与现代的连接和传递,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特色传播学的学科建设研究。
20世纪开始,科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边缘学科的兴起,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丰硕。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属于“传播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范畴,同样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国内外研究来看,从事“民族学”、“民族文化学”、“人类文化学”、“少数民族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人不在少数。但当我们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时,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视角
民族文化传播学科的建构,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民族文化传播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沿革;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的形成;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意义。本文在基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寻找和梳理民族文化传播介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突破口,或者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点进行研究。研究包含民族文化类型研究,即民族宗教文化传播、民族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形式的传播、民族语言文化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 、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同时还对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现代媒体、多媒体泛滥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种弱势文化、非主流文化,由于文化的定性、传播途径单一、传播手段的落后、原始,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而备受关注。西方学者斯宾格勒形容人类文化像田野里的花,是在一种崇高的无目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文化具有天然的多样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意义,所以本文最终的立足点是文化安全,对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就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以此作为立足点,民族文化传播学在凸现了民族文化传播学学科性质的同时,又超越了学科本身的范畴与属性,这是由该学科的对象性、可操作性、现实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另外,在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忽略新媒体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在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当今社会作为民族文化承载者的村寨,许多居民也在使用新媒体,变为网民,变为微博和博客的接受者和者。所以对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变迁的研究,对民族文化活形态和今天存在的民族文化形态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活形态与现代传播的关系研究,也显得很重要。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人的传承,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人的传播,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人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终极介质,而由于对人的传播研究推到文化场的研究,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即民族文化生存的环境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研究有了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意义。
二、民族文化传播学类型描述
民族文化传播类型分为宗教文化传播、服饰文化传播、民族建筑传播、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艺术传播、民族手工艺传播、民族习俗传播、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等几种类型,我们选择几类进行描述。
1.民族宗教文化传播
民族宗教文化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本土产生的,与不同民族原初生存状态密切相连的原始宗教;二是从异地进入的,沿着古道、大海等通道传入民族地区,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为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个特征即多元并存。比如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地区,多数民族并不奉行某种单一的宗教,而往往是兼收并蓄,或以一种为主、多元并存,或不分主次,多元并存。第二,多形混融,即表现为多种宗教形态混合后产生出新的融生宗教,这是宗教混融最明显的体现。第三,表现为宗教功能的混融,宗教不仅行使自身特有的超自然向度的功能,而且同时具有审美功能、政治经济功能、社群伦理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历史传承功能,而且民族地区的宗教往往与世俗生活混融一体。
可以说渗透进了各民族传统生活的所有领域,民族文化同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往往是同宗教的传承与传播结伴而行的。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活动,既是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宗教教育,内容与形式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说,是统一的。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所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文化。
2.民族服饰文化传播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独具特色的衣装服饰,服饰是区分民族之间的标志。少数民族服饰隶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范畴,所以说少数民族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传播的表征,是一种民族性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出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总结归纳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公式: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按照他的说法,人是“符号的动物”,拥有“符号化的思维”,并且利用“符号化的行为”去创造文化。他认为:首先,人是符号的人,人具有对符号运用和表达的倾向性,具有思维的符号性抽象。其次,人利用符号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构筑起来的文化世界之中。也就是说,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和拥有文化之日起,就与符号密切相连,人也就进入了一种符号化的时代,符号赋予了人类能动的创造能力,并且为人类构建起了一个超越于现实物质实体的、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人的符号和符号能力不是人主观地、偶然地创造出来的,符号的发生、形成是人类物质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符号是实践结构和功能在人观念领域的形式化和纯化的结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被极端符号化的少数民族服饰,其发展的演变展示了少数民族符号化思维的演变。民族服饰就是我们第一个认识不同民族的、最初的符号和最本质的符号。
3.民族的建筑文化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在民族文化系统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合体。民族建筑形态的丰富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表现为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中华56个民族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自然的土木竹石,进而使整个建筑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如傣族的干栏式建筑、摩梭人的木楞房。其次,建筑的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遵循着与自然环境协调相融的原则。
建筑另一种形式就是敬神祈神的民族宗教建筑。这类建筑中重要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神的位置,不论是傣族轻盈动感的缅寺和佛塔,还是藏族喇嘛寺敦实厚重的殿宇和玛尼堆,都力图营造出一种信仰世界中的神圣空间,从而唤起人们的宗教意识。在民族建筑中,同时还体现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建筑不仅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体现。民族建筑的空间布局,尤其是内部空间的分隔充分表达了民族村寨或家庭内部严格的伦理秩序观念。
4.民族语言文字传播
民族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主体所创造、传承、使用的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因为,一个民族的语言符号结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表达、交流与传递信息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它不仅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也影响着一个外部世界的沟通与认知。另外,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无比丰富的内容,或者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主要就是依靠语言文字传承。
语言也是人类最早交流和传播的介质之一。人们为了能够相互沟通,获得信息,最初人们是用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表达思想与感情,并逐渐发展成为语言。就语言而言,其产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先产生出一些表达思想感情的音符,再对这些音符经过确定与组织,最后形成共同使用并明确其意义的语言。
文字的产生,使信息符号得以稳定在固态的物质材料上,为信息的间接传递创造了条件。文字的使用扩大了信息的交流范围,满足了人类远距离、长时间信息交流的需求,将人类的信息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表明人类社会交流的增多,活动范围的增大,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出现了专职的信息传播者,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那1400多个单字符号较好地记载和传播了纳西族文化。纳西族东巴称自己的象形文字为“司究鲁究”,即“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的图画象形文字,其含意为’留记于树木岩石上的印迹”。
5.民族艺术传播
民族艺术传播即通过对少数民族留存下来的绘画、雕塑、剪纸、乐舞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指出其包含、积淀的民族文化及其传播意义。
民族文化传播中,艺术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最早、最普遍、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样式。现代,少数民族中,还有艺术形式和艺术的活形态的存在,并仍然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传播。而这种传播行为还往往同他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关系,解读或了解他们的传播行为、生存状态,对于解读和认识、了解、研究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族艺术传播中,绘画手段的传播是十分丰富的,如宗教绘画,如藏族的唐卡,驻足长留在不同寺庙之中,传播着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东巴教的《神路图》卷轴画,一幅长10~20米的长卷《神路图》是东巴专门为开丧超荐时用的,内容与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观念相似,但更显原始纯朴。《神路图》画有天上、人间、地狱三界,并绘有360多个人、神、鬼,以及70多种奇禽怪兽。画面造型准确、色彩丰富、内容繁杂,反映出了现实与精神相交错的广阔场景。东巴画是纳西族古代绘画中一种最原始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另外就是剪纸,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
乐舞指的是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早期的乐舞与先民们的狩猎、畜牧、耕种、战争等多方面的生活有关。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迄今所知可估定年代最早的记载。《尚书・益稷篇》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画面仿佛使我们看到先民们在原始乐器,如骨笛、陶哨、陶埙、石磬的伴奏下,欢乐歌舞的情景。 另外,民族文化传播还包含民族习俗文化传播、手工艺文化传播、现代影像传播等等,不一一而述。
三、“人”――民族文化传播的
终极传播介质 文化的终极目标是人,人也因此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终极介质。不同的民族,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承载体,从外在的,到内心心理的都体现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浸润的人都在表现和传播着不同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民族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关系到中华56个民族,关系到中华文化的生态建设,深层次上关系到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定,进而是对民族情感和民族权利的最大尊重。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西方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之一。的确,传播介质,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也是“人”的文化进程进步与发展的标志。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也是“人”自我表述的载体,从这个意义来说,传播介质是“人”的延伸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民族文化的传播,民族本身就是介质,就是传播的主体。
民族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点一定是“人”。民族文化传播发生在不同的族群中,传播行为就被生活化、仪式化了,从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传播也成为仪式化的民族生活行为。
文化通过物质载体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文化向来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看作根本,上升到观念形态,便是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的思想。民族文化传播也就是人的传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我的文化属性的传播。因此,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中,研究的基点是“人”,是人对民族文化的彰显,以及人应用技术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应该理解为创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播理论,要以人为本,这正是对于传播理论元点的复归。
四、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与
民族文化传播学 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着自身特定的物质属性,它的价值也是在事物的复杂关系结构中被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的构成同样具有关联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文化。基于对民族文化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们提出了民族文化遗存形态这个概念,它更注重民族文化构成的在场性,尤其关注民族文化信息依附于其中存储的诸多介质的生存环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既有物质的存在,也有非物质的存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对于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今人类来说,其价值意义都源于对历史文化存留信息的重新认识与阐释。从文化遗存形态的角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信息的存储介质,诸多介质之间的关系。文化信息通过这些介质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不仅仅是形式同时也是内容,指向的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民族文化信息存储介质的总体生存环境,这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保护的对象。
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各个民族由于自身生活的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会形成独特的,完全不同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中都深深地沉积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就像有色气体一样,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着的精神力量,它烙刻在民族心理上,不可抹灭。传统影响着各民族人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使民族社会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定首先必须从文化的历史价值开始,换句话说,就是从对包括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开始。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进程,对多元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对人类大文化系统的维护与回归。
笔者认为,对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研究,需要解决学术层面的问题是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价值认定及对其存在形式的探究;需要解决的实践层面的问题是怎样使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保护与发展与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谐同步。目前,中国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民族文化遗存形态正在被现代化的双刃剑砍得支离破碎,现代化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以及文化传统产生剧烈的矛盾,甚或是对立。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显得非常的重要。
五、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安全思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力量之源。同时,文化作为“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逐步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逐渐被外来异文化取代本土文化地位而失去了自身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将面临着精神、文化层面的被奴役和被统治。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以及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争相展开了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逐渐取代军事和经济力量成为当前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谁占领了文化制高点,抢占有更多思想文化阵地, 就意味着在未来国际影响力的比拼和较量中掌握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今天,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已成为全球经济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势不可挡,文化的大冲突日益突出,“文化安全”也应当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样,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足够重视而进行研究,并提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
当国家安全开始从传统的政治、军事、经济安全领域扩大到文化等非传统的安全领域,各国在扩大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战略时,也开始改变过去在其他领域的固有思维,呈现出一种“隐性化”的倾向,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隐性文化侵略”。“隐性文化侵略”是一种潜藏的对思想意识和文化的侵略行为。它依附在各种文化载体上,从深层次渗透到人们思想意识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不易发现的,但影响力却是更为巨大和深远的,并且影响涉及很多方面,在体制上它借助了新兴的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电子传媒,其传入途径为:输入文化形式,引导价值观改变,影响生活方式;同时,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还有其传播输出方式:经改造后的民族文化会被误导、谬传、歪曲,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丧失以至消亡。“隐性文化侵略”伴随着经济而来,区域经济的过度开发,使文化承载力降低,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和丧失,甚至导致文化失传。“隐性文化侵略”具有文化侵略的所有性质,它的背后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浸润对他国进行的文化入侵。它是在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语境下产生的,它改变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加大了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最终实现文化同化,甚至征服其他民族的目的。它是冷战后文化侵略存在的必然演化体,只要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存在一天,文化侵略及“隐性文化侵略”就会存在一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加强,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安全正在遭受种种威胁和挑战。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一方面是对不同民族文化特质的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民族文化元素、文化资源的使用和保护。由于现代文化交流融合的复杂性特点,强势文化随意使用“非己文化”来为自己创造价值和卖点早已泛滥开来。而“文化侵略”、“文化掠夺”、“文化交流”、“文化全球化”等词汇,包含了更多经济因素和文化产业化因素。所以,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维护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安全,防止隐性文化侵略,应该跨越“交流无界限”的因素而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层次和产业化的经济因素去考虑。
[参考文献][1][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美]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7.
[3]郑晓云.全球化与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4]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大前研一是“世界趋势大师”,对世界趋势的预测一直受到全球关注。邀请他作为大师趋势论坛的第一人,“如新大师趋势论坛”的定位就此四两拨千斤地得以确立。但NU SKIN如新绝不只是看中了大前研一“世界趋势大师”的头衔,当年启动大师趋势论坛并邀请大前研一,更在于大前研一当时的预测与如新抗衰老产品文化的高度契合。
大前研一应邀出席此次论坛,除了对金融危机后的亚洲经济发展做出趋势分析,而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如何做到周期性重设人生”进行独到的阐释,以引导人们从容应对。大前研一指出,全球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有可能成为老人最多的国家。后金融经济时代,大前研一看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实体面临的发展瓶颈,还有人类社会步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后者既制约前者,也蕴藏着机遇,对个人是“重设人生的黄金定律”,对企业则是“抗衰老的无限商机”。
而与此主题高度契合的是,早在2009年10月,NU SKIN如新推出抗衰老套装系列,主打的就是抗衰老成分。论坛主题与产品结合紧密,不仅为产品进行了充分的宣传,也对产品定位以及销售做了充分的铺垫。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在2009年10月举行的如新全球年会上,仅上市两天,销售额就高达1700万美元,是过去所有如新年会新产品上市销售额的两倍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销售额,与NU SKIN如新精心制定的品牌传播策略有关。在2010年大师趋势论坛上,NU SKIN如新以“重设人生黄金定律”为切入点,做出老年化社会论断,与NU SKIN如新抗衰老产品结合,切中品牌传播要点,而论坛作为NU SKIN如新价值营销的载体,则确立了价值导向。高端的大师趋势论坛,以潜移默化渗透产品理念,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热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更具价值的是,NU SKIN抗衰老系列产品的推出,以及后续的研发与发展,把NU SKIN如新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抗衰老公司,而大前研一对老龄化社会趋势的预测,则给NU SKIN如新的定位做了一个很好的背书。
第二届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约翰·奈比斯特作为嘉宾,更是匠心独运。
主讲嘉宾奈斯比特擅长趋势观察,30年前他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一些影响深远的世界发展趋势,30年后一一得到证实。奈斯比特被赞誉为当前世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趋势专家”。这位20世纪第一位趋势预言学者,从1986年至今做出的预测从不失误。邀请奈斯比特可以扩大大师趋势论坛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趋势论坛”。
而邀请奈斯比特,NU SKIN如新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决心甚至是野心,借助奈斯比特吹响快速拓展中国市场的号角。
在此次大师趋势论坛上约翰·奈斯比特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迟早有一天中国经济总量会超越美国,现在大家争论的只是什么时候的问题。对此,他的判断是2035年。而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同时,NU SKIN如新的发展也是紧跟时代的步伐。NU SKIN如新公布的2011年财报显示,2011年度其营收为17.4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3%。由于外汇汇率波动,其年度营收金额提升了6%。不计2011年与日本海关规定有关的3280万美元非现金费用,2011年如新每股盈余为2.38美元,较2010年的2.69美元增长13%,或提高了27%。
如此快的增长势头,各项资料表明2011年是NU SKIN如新创下新纪录的一年,除了NU SKIN如新抗衰老系列产品受到市场欢迎,其销售队伍,特别是在大中华区和南亚/太平洋地区以及韩国地区的销售队伍在不断壮大。在财务报表的同时,NU SKIN如新决定在2011年业务增长和资产负债表表现不俗的基础上将季度股息上调25%。
此外,在2011年1月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NU SKIN如新(中国)荣获“2010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称号。而此前NU SKIN如新两度被美国《犹他商业杂志》评为大型企业类“年度最佳雇主”。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2011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面临全新挑战的一年。对于NU SKIN如新来说,此届大师趋势论坛的主题,输出了其阶段性的价值属性。
2012年大师趋势论坛邀请的重量级嘉宾是小额信贷创始人,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的默罕默德·尤努斯,他的演讲主题是“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
此届论坛邀请尤努斯可谓是“一箭双雕”,尤努斯是小额信贷创始人,而如新正在推动小额信贷项目。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作为一家社会型企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理念也亟需推广。在论坛上,NU SKIN如新大中华区域总裁范家辉与尤努斯教授进行对话,探讨可持续公益模式和“社会型企业”在中国的实践经验。
此次大师趋势论坛探讨小额贷款理念,强调了如新的社会属性。NU SKIN如新在业绩涨势迅猛的前提下,开始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企业社会属性的影响上。NU SKIN如新的企业文化是“善的力量”,在企业文化对员工形成积极影响的“善”的氛围之外,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善”的行动履行社会责任,比如蜜儿餐、汶川5年小额信贷、汶川地震救灾、建造希望小学等等。
NU SKIN如新通过一系列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这是NU SKIN如新作为一家优秀的外资企业,在企业发展中的阶段性前进的需求。此届大师趋势论坛主题的设定,反映了如新在阶段性发展中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让NU SKIN如新的社会企业属性得到强化。
以前三届大师趋势论坛作为铺垫,尤其是NU SKIN如新今年业绩大幅攀升,让如新输出“软实力”的冲动变为行动。今年邀请“软实力之父”约瑟夫作为演讲嘉宾,可以视为NU SKIN如新“软实力”的亮剑出鞘。
经过多年锤炼,NU SKIN如新在产品文化、企业文化、公益文化、团队文化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如新气质”,以及NU SKIN如新完整的价值观,并且在企业员工、营销人员队伍中进行贯彻,甚至通过营销人员向众多消费者辐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NU SKIN如新业绩大幅增长,预计可步入“百亿企业”俱乐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企业”。
当然,仅有业绩支撑是不够的,正如法国一位外交官所说:“如果一个国家无法输出自己的价值观,那么它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国。”企业亦如此。要成为“大企业”,就要用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形成社会影响力。
其实NU SKIN如新一直在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如果说以前可能是考虑到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那么今年业绩大幅提升,则给了NU SKIN如新亮剑出鞘的底气,因此本届论坛主题词要凸显“软实力”。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的他,此次作为大师趋势论坛主讲嘉宾,将分享他对“软实力”的独特见解。
《企业文明》创办30年来,坚持多业态,立体化经营和传播之路,不仅成为国内企业展示和提升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也在海内外获得了非凡的影响力。继成为全国数字阅读传播影响力期刊T0P100(企事业读者喜爱的期刊),全国数字阅读传播影响力期刊TOP100(全国党政机关读者喜爱的期刊)之后,又荣晋2016年数字阅读传播影响力期刊TOP排行(海外)
11月20日至22日,由宁波市政府、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2016全民阅读嘉年华‘数字阅读TOP100城市排行/数字传播影响力期刊TOP100排行盛典’”在宁波盛大举行。宁波市政府、海曙区政府的相关领导、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中国编辑学会、中国书刊业发行协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的相关领导以及进入TOP100排行的期刊社、数字阅读TOP100城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代表约300多人出会。
本届阅读嘉年华共由六大单元的主题活动组成。分别是“数字阅读TOP100城市排行/数字传播影响力TOP100期刊排行”盛典、著名文化学者和大刊名刊社长主编走进宁波系列讲座、文化城市数字阅读特色内容方阵展、“数字传播影响力TOP100”闹市杂志秀赠阅活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期刊运营暨媒体融合案例报告会、百家媒体“宁波印象”历史文化采风等精彩活动。
由中国出版研究院和龙源数字传媒集团主持的TOP100期刊排行从2005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12届。这项以大数据梳理为基础的排行,已经成为媒体数字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和量化器。基于中国95%的人文大众期刊在近12年的转型发展,实质就是数字化以及新老媒体融和发展的历史。在期刊数字化急剧转型的今天,此项排行无论是对于揭示传统期刊转型的方向,还是反映当下数字阅读的状况、趋势,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弥足珍贵的价值。会上三个榜单,分别是数字传播影响力期刊TOP100国内、海外、和移动端阅读排行榜单。
《企业文明》作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月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百家期刊阅览室赠建单位,也是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会刊和国务院国资委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和窗口。30多年来,这份以企事业中上层管理者为主要受众的综合性月刊,以展示和提升企业软实力为宗旨,在汇集弘扬正能量、传播国企好声音、宣传最美央企人、塑造央企好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央企业改革发展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成为了在全国企业管理和改革、国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领域有着广泛影响与良好声誉的媒体。在40余国家和地区拥有几十万机构与个人用户,连续跻身与保持中国中文期刊网络传播TOP100,今年又荣晋2016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行第3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