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为人民服务全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院渝高法[2001]37号《关于认定国有工业企业以机器设备、厂房为抵押物与债权人签订的抵押合同的法律效力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九条规定的精神,国有工业企业以机器设备、厂房等财产与债权人签订的抵押合同,如无其它法定的无效情形,不应当仅以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由认定抵押合同无效。
本批复施行后,正在审理或者尚未审理的案件,适用本批复,但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提起再审的除外。
此复。
[关键词] 公务员;职业道德;道德失范;外在制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5
[中图分类号] B822.9;D64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15- 02
1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是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以一定的善恶观念作为评价标准的,用来调节公务员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心理意识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
2 公务员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对公务员职业认识不透彻
(1)作为一名公务员,进入公务员队伍并不意味着端上了所谓的“铁饭碗”。公务员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和创新精神,需要极为突出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面对充满压力的工作和生活,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全社会关注。公务员群体的心理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2 现行的官僚体制本身缺乏道德合理性
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特性角色所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其合理性证明就源于对人生的完美追求。这些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完全取决于目标的合理性。在此,对道德准则的检验,要看其是否能最终导向人们所设计的道德目标。
2.3 行政道德素质未得到重视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样就造成了权力垄断的家长制集权经济,以官本位为导向的传统行政必然阻碍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行政道德观念的发展。在旧观念体制下,行政权力成为获取权力的手段,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几乎权力和利益正比例式走向,政府是全能政府,就致使现今的行政道德未得到很好的重视和改善。
2.4 公务员激励机制不理想
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而出现的问题:①思想情感激励不到位。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只注重于批评而忽视了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②职务晋升激励不合理。在选拔使用上,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机制;③纪律惩戒激励力度不够。对问题和矛盾的处理手段疲软,个别单位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迁就照顾,出现问题遮遮掩掩,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的现象时有存在,导致纪律惩戒力度较弱。
3 公务员道德建设的选择路径
3.1 培育健康的组织文化环境
从细节中体会环境传播文化的作用,制度“落地”了,但制度对于组织整体的文化建设来讲,只是基石,还是刚性的规范,还并没有形成完全文化建设。一般来讲,我们平时提到的组织文化,更多的是指环境这个层面的东西。组织文化环境的好坏是一个组织风气的风向标也是一个队伍的风水,因此,好的文化环境必不可少。
3.2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1)爱岗敬业是公务员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重自己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作为公务员自然要在其位谋其政,干好本职工作,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人民服务上。
(2)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应该做到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公务员代表政府的形象,公务员自身的道德修养、诚信形象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公务员不讲信用,势必使群众产生对社会的悲观失望情绪,诱发整个社会诚信道德滑坡,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办理事情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统一标准和同一原则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
(4)服务群众。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工作方向和内容的集中体现。
3.3 以公众为主体的立体监督体系
公务员道德修养的形成有赖于道德制度化,这也是基于现实的人性考虑。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公务员是人,非圣人,也是经济体,时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了防止公务员个人对行政道德的冲击,为了保障道德修养的健全,路径依赖式制度对公务员道德实施进行一定的强制,就颇为必要。要加强公务员道德修养,就必须正视人性的真实,以制度化防止道德失范的复现。
3.4 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体系
公务员道德是公务员形象的反映,是行政部门永恒的主题。在公务员道德评价中引入360反馈,并以此构建公务员评价体系,使公务员及时了解来自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构成分为:①公务员的自我评价;②同行间的相互评价;③基层公务员的评价;④上级的评价;⑤民众的评价。同时,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促进现有公务员队伍改进公务员服务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 结 语
公务员道德理想人格的确立,是国家实践精神的必然要求。但就公务员的个人修养而言,道德理想人格的造就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这里蕴含着一个艰难的实践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义祥.浅谈公务员的职业道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6):16-18.
[2]董晓文.试述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
此刻,有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前来参加我的升学宴会,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在座的有为办公室奉献了大半辈子的老领导,老同志,也有刚刚接触办公室工作的新朋友,如果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工作感受,那会是什么呢?也许各位的感受不尽相同,也许很难用一句话总结,但我想都少不了两个词:“忙碌”,“幸福”.我们忙并幸福着.
办公室工作是忙碌的,辛苦的,更是默默无闻的;但忙碌充实了我们的生活,点缀了我们的人生,润色了我们的生命之歌!
多少次节假日,当你和亲朋团聚之时,听到了重要突发事件,需要马上回单位编发信息.
此情此境,你的感受是什么呢?----忙啊!离开餐桌的无奈,值班的孤单,加班的辛苦,离开亲朋的尴尬都是源自工作忙碌.
忙碌,我们心甘情愿;辛苦,我们并不在乎;默默无闻,我们无怨无悔!忙碌似一股清泉,给我们滋润,给我们生机,承载着我们的快乐,孕育着我们的幸福.
有些情景你可曾记得:数九寒冬,当你把热腾腾的饭菜端上饭桌,即将进餐的时候,你接到了单位急需加班的电话,匆匆离开饭桌,冒着严寒火速赶到单位.当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又要加班起草文稿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接受新的任务,晚上依然要加班,第三天如此,第四天也如此…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万家团圆,温馨弥漫,而你却在值班室独守着电话.: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当你驱车在内中路上,看到瓷都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当你踏进枣乡大地,仿佛顿然沁入绿的海洋,进入天然氧吧.当你漫步在城北新区,看到绿荫如画,高楼林立;繁华如市,温馨宜居.当你深入群众,听到了群众的声声赞美,赞美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基层,赞美今年又有好收成,赞美农村又有新变化,赞美日子平安和谐,安居乐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忙碌是一种磨练,忙碌中,我们体验了生命的真趣;忙碌中,我们充实了奉献的人生!我们在忙碌中快乐,在忙碌中奉献,在忙碌中幸福!办公室工作使我们忙并幸福着!
关键词:付费采访 新闻伦理 传媒市场化 有偿新闻
“付费采访”是指新闻媒体或记者为了得到某些“独家新闻”而付给被采访单位或个人一定的“报酬”。“付费采访”是当今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是新闻竞争手段的一种异化,它迎合的是“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论。
各方对付费采访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则从新闻伦理的角度予以分析,探究付费采访的是与非。
一、付费采访引发的伦理冲突
付费采访是媒介产业化的产物,体现了媒介产品鲜明的商品性,对新闻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是个体道德与制度道德的体现形式。因而要研究伦理势必要先研究新闻道德。
1.付费采访失范的表现
付费采访本来不是就要给“一棍子打死”的事情,但由其却引发了一系列失范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乱付费采访”和“付费乱采访”这两个方面。
(1)乱付费采访
乱付费采访是指在付费采访中竞相哄抬价码,这样极易造成采访秩序的混乱,强势媒体以其财力物力支援而越来越强,弱势媒体则因无力竞争而渐弱下去,长此以往,话语权将会愈加集中,这对公众的知情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2)付费乱采访
付费乱采访是指我付费了,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甚至备好了一问一答的详细台本。也就是常言的“找托”,这样一来,采访不再是采访,而纯粹沦为演戏。
2.付费采访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1)主导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
调适社会价值冲突,首先要努力吸引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一种主导价值观,并使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与欲等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之间保持适度平衡。其次,还要承认边缘价值观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对它们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人们价值取向的自由。当然,必须对边缘价值观主动地适度地进行调控,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确保社会既稳定又充满活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无疑是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面对“付费采访”现象,我们在鼓励社会大众免费受访的同时,应该承认“付费采访”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并尊重一些人要求付费的自由,但必须认真地对之加以调控和正确引导。
(2)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即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作为价值的主体,他有人的需要和享受的满足,作为价值客体,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前者是指个人通过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后者指通过实践去创造价值,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个人利益的正当满足是社会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而社会利益又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因而,只有兼顾社会和个人,才能较好地解决价值冲突,才能在冲突中寻找新的价值世界。所以,在面对“付费采访”这一价值冲突时,应该既要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要兼顾个人利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
价值总存在于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之中,并通过手段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实现。没有手段性价值的现实化,目的性价值就会变成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同样,没有目的性价值的理想,手段性价值则会陷入盲动,导致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泛滥。处理价值冲突,必须体现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手段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因此,在媒体舆论导向中必须把集体主义这一价值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价值目标,即在实践中提倡讲道德、讲奉献、讲理想。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切实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反对那种仅以一己之私利出发和损人利己的不良行为。
3.付费采访中德与法的冲突
在付费采访中,主要体现为对知识产权和劳动权的争论,赞成方认为付费采访是对采访对象个体劳动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反对者则从道义的角度批判,认为应无偿地为社会作贡献,并且受访有利于采访对象扩大知名度,不应再收取费用。笔者在上文中已论述受访收费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只受劳动法保护,至多只能算是劳动报酬,不收费则另当别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合理处理好德与法的矛盾冲突,防止处理不当而致使付费采访走入极端。
二、付费采访下的新闻伦理理性回归
付费采访是媒介产业化的产物,较多地体现了新闻媒介的经济属性,但由于其对社会公益的忽视,引起了学界与业界长时期的争论。笔者认为,付费采访并非不可行,但是必须树立基本的可行性底线。
1.坚持社会责任论,维护公共利益
社会责任论作为一种明确的理论思想,是在1946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业》中正式提出的,它认为,报刊自由传统观念的哲学基础已被现代知识界深刻的思想革命所摧毁;古典的放任主义的经济学已被几乎所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所摈弃;思想自由竞争的公开市场在现代社会中不复存在。因此,它从指导思想上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和修正,包括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与责任、强调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付费采访也不例外,只有在“社会责任论”这一理论基础上,付费采访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2.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坚持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首要的便是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才会忠于职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会充当党群联系的桥梁,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后记
总之,新媒介生态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使得新闻采访活动具有了经济性特征,付费采访也就应运而生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媒体采访是公众知情权的落实渠道,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付费采访不能无休止的蔓延和泛滥,否则必将损害新闻业的道德基石,损害媒介的市场秩序,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李青藜译,《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企业文化;雷同;个性
贾春峰先生曾经多次撰文或发表谈话,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个不能”,其中一个就是“不能雷同化。包括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照套”,一定要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他所说的“雷同化”主要指文化理念的雷同化。( 引文载《中国企业文化年鉴》2005-2006年卷贾先生的文章《我们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我想说,原则是好原则,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行得通?我们能不能完全避免雷同?以及这种要求会不会带来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反作用?以及对于这种雷同我们应当取何样的态度?
依我之愚见,理念设计的雷同化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同处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母体中,我们都要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是雷同的,又怎能奢望我们的表述不雷同呢?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理念中,“团结”、“创新”、“改革”、 “开拓”、“进取”、“和谐”等的使用率都超过20%,有的甚至超过40%,这种雷同化不可谓不高,但是,我们要说,难道这些理念不是时代的最强音吗?难道我们仅仅为了避免雷同而要舍弃它们吗?这种雷同难道可以被认为不是“文化”吗?事实上,在同一个命题上,在同一个关系上,比如人与物、人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等,如大海般众多的企业能产生多少不同于人、既有个性又为广大成员所认可的理念呢?不信,我们让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命题让他设计两个以上的理念来看看,能有多少满足人意?
文化更多的是共性,同属一个民族,同属一个国家,你的企业文化能有多大、多少个性和区别?再怎么表达,也脱不了母体,再怎么变化,也离不开民族化。所以,我以为,问题不在“雷同”不“雷同”,而在于“认同”不“认同”,不在“文”而在“化”。事实上,那些有个性化理念的企业却未必有真正好的有个性的文化,而那些虽是克隆、复制、照搬拟或因袭传统文化理念但却把它真正化为全体的信念和行动的企业,却未必没有自己的文化。举例来说,即使没有自己原创、自有、独特的理念,只是把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比如敬、忠、仁、和、诚、信、恕、耻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诠释,真正化为全员的行为准则,溶化到员工的血液里,真正化为一种文化,那也不错,这可是典型的“照搬照套”,是最“雷同化”的了,但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企业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对不?
再比如,“安全生产”的理念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凡是企业是不是都需要“安全生产”的理念,当然需要,你就是再变,也无非是“安全第一”、“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诸如此类的意思而已,任怎么表达,诚如沙因所说,也只是“表达的价值”,而真正的文化是深植在人的大脑深处的。仅就安全生产而言,在理念的提炼上就免不了雷同、重复。再比如质量,我看也变不出多少花样,无非是重视质量,再怎么不同,也不代表你就真正建立了这种文化。所以,我认为,雷同是不可避免的,应是允许的,认同是主要的,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有的理念,是与众不同,但员工不认同,记不住,压根不往心里去,就是避免了雷同化,又怎么样?再以我们的政府文化来说,“为人民服务”是统一的理念,可是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文化,那是另一回事。你说,你要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雷同化,你又能怎么表达?所以,劲不要使在咬文嚼字上,而是要在“化”字上下功夫,我看国外的企业就没有像我们这样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的,他们的理念表达都是朴素无华的,他们的功夫不是下在这些个方面。
王吉鹏先生说:“企业间价值观没有表述上的差异,只有实践上的不同”。这句话我给改一下:价值观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但同一价值观尽管表述不同,但实质意义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实践,同样的价值观实践却有种种不同。
我不反对企业文化理念要有个性,有文采,只是过分拘泥于形式可能会有伤内容,导致形式主义,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拿来自己用的。孟子早就告诫后人“不以文害辞”,就是说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如果仅仅为了避免雷同而用一些故作深奥的词语而增加人们的理解难度,那就以文害辞了,与我们搞企业文化的目的背道而驰了。王吉鹏先生曾举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某学者在参加山东某电力公司召开的企业文化研讨会上,对该公司现在的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服务真诚”提出了异见,认为流于俗套,也就是雷同,考虑到山东是文化重地,孔孟之乡,他建议该公司的企业精神可以从孟子的“无息至诚”衍生开来,谓之曰“追求无息,服务至诚”,我看了之后,真是只有摇头太息!贾先生不是担心“雷同化”也会“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吗?我看单是雷同化,不至于“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倒是那种为了追求不雷同,而堕入“烦锁化、玄虚化、空洞化”、和“双脚离地”、“新两张皮” 才“必然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引言皆为贾先生语)
不能雷同化对于CI设计来说,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CI是一个形象设计、形象识别系统,对于塑造企业与众不同的形象来说,要求突出个性,不要雷同,是对的,也是必须的,否则就达不到形象识别的目的,而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企业文化不是为了“识别”,也不是为了显示“个性”。企业文化是为了把理想的精神和行为化为全员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内生动力,以实现企业伟大的目标和愿景,为了这个目的,管它雷同不雷同!
企业文化的理念能够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固然很好。问题是,就思想性而言,有多少理念能够真正符合“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仔细想想,现代企业文化所提炼出来的理念,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时代意识,三是管理经验,包括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我们的许多价值理念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总结、加工、改铸、提炼出来的,其思想精神绝大多数不是现在才有的,更不是你独有的,只是往往说词不同而已。明乎此,即使我们没有设计出那么些漂亮的理念,不是“原创、自有、独特”,只用日常语言,同样可以达到深入人心的作用,发挥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问题还是在“化”不在“文”。以交通运输理念来说,我们能说“ 与顾客的欲望赛跑”(贾先生举例)就一定优于“情满旅途”的企业文化吗?“情满旅途”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优于“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企业文化吗?一位老工程师曾经对我说,我们那时候没有口号,也没有理念,更没有什么企业文化,但上上下下都重视质量,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每一个人都很严谨,成为一种风气,现在质量口号、理念一大套,可质量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你说哪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