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鹿和狼的故事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家来看看,我们的法庭里有什么人吧:在高高的法官位置上坐着我们的森林法官,他严肃的看着我们。在陪省团的位置上坐着青蛙王子、花豹、老虎先生、还有可爱的熊猫小姐,他们面带微笑的坐在陪审团的位置上。在原告的位置上坐着灰狼先生,他身穿礼服,脖子上绑着一条领带,翘着二郎腿,无所事事的坐在那里。在被告的位置上站着杀狼造成的森林毁灭的罪魁祸首——人类的代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观众席上还坐了许多动物。
“‘森林毁灭之谜案件’正式开庭!”我们的森林法官开始发言了,“原告,你为什么要告被告?”灰狼先生说:“因为人类一直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里猎杀我们狼,我是幸存下来的一群狼中的一只。好象人类猎杀我们是因为我们是鹿的天敌,他们为了保护鹿而杀了我们狼。”“好,”森林法官说,“狼的律师,你来说证词。”我站了起来,说:“人类猎杀狼是不对的。①因为,人们不能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往往会犯严重的错误。”我停了停,看了看严肃的森林法官,接着说了下去,“②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连系的。如果你把里面的一环扣一环的规律打乱了,那么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有可能毁灭。这样将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这样,你们人类也会灭绝。③尽管狼是吃鹿的,在你们的眼里是凶残的,要消灭。但是狼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的鹿群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的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大多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鹿就不会因为疾病而消失很多鹿。所以,狼也是森林的保护者。”我刚说完,长长的呼了一口气,坐了下来。
森林法官看我说完了,便点点头,说:“好,现在,西奥多·罗斯福,你有什么好说的?他的证词非常到位,也非常有理,我看你也没什么好说的。”法官不愧是法官,这么快就总结好了。森林法官看罗斯福没有说话,便大声说到:“西奥多·罗斯福因犯毁坏森林罪,进狱有效期10年,并罚款2万美元。”然后又说:“‘森林毁灭之谜案件’宣判结束,大家退场!”
法庭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大家下次见面!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审题立意又能使立意新颖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教给学生应对考试题目的办法
1、找关键句法。在材料作文中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分析因果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乌鸦为什么抓IJI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人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3、把握情感。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人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4、弄清事物间的关系。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关键词]绘本;低年级;阅读;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70-02[ZW(N]
[作者简介]郭惠萍(1971―),女,福建上杭人,本科,南京师大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小学部教师,一级教师。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语言积累不够,写话时往往无从下笔。而我们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绘本蕴含着优质的写话资源,可以作为训练低段学生写话的载体。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绘本着手,寻找绘本和写话训练的契合点,将绘本与写话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低年级写话教学注入灵动的活力,学生写话的热情得以激发,写话能力得到提高。
一、在模仿表达中写话[HTSS]
1.仿经典句式
绘本的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许多绘本还采用了重复的结构,而且句式经典,是低年级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如《大森林里的小故事》,在指导学生读图和文后,想象还有哪些故事。仿照特定的句式“瞧!小花鹿把花瓣当作书签”,“小花鹿说:‘你送给我的书签香香的,真好闻。’”这两个句式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在仿写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积累了更多的语言或者写作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仿叙事方式
有的绘本有其特定的语言和故事的结构,可以让学生仿照着来写故事。如《小猪变形记》,采用了“反复叙事”的叙事方式进行故事讲述。在经过充分阅读后,这种叙事方式已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时可叫学生来仿写故事:“看,这只小狗叫小黄,他的烦恼和这只小猪一样,觉得自己不够幸福。有一天,小黄也感到很无聊,他出去了,他会遇到谁?会变成什么?结果会如何呢?”通过整个故事的仿写,学生能积累一定量的言语范式、叙事方式,为今后创作打下较为稳固的基础。
二、在“空白处”补白写话[HTSS]
1.给图画补白
绘本非常注重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和图画共同承担叙述故事的责任。绘本的图画常常留有空白,这种“空白”给人们预留了想象的空间。绘本写话中,我们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给画面补白。如大家熟知的《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中文字表述只有“穿过院子,绕过池塘……”,也就是说,只是对萝丝悠然自得地散步的一种描述。至于跟在萝丝后面上蹿下跳、笑料百出的那只狐狸,只字未提。我们应利用绘本的这一独特设计,充分挖掘图画中藏着的故事,让学生用文字来描述“狐狸的遭遇”。学生依托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而又有趣的文字从他们的笔下奔涌而出。
2.给文本补白
不少绘本在语言的叙述或情节的设置上,留有一定的余地,留下了许多“空白”,这些“空白”召唤着我们去想象、创造。《鸭子农夫》绘本中,辛勤劳作的鸭子农夫换来的是农场主的各种指责与压迫,最后,鸭子农夫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进行了反抗。当写到牛、羊、鸡聚在一起商量怎样帮助鸭子时,只有短短18个字,所谓的对话也就是动物们“哞哞”“咩咩”“咕咕”的叫声以及“就这么说定了”这句话,文字非常简单,但透过这些简单的文字,我们能够想象到动物们激烈争论的场景。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他们当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已有的图文,对这些言简意浓处进行扩充和丰满,把这幅画面描绘出来。
三、在猜测情节中写话[HTSS]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绘本故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时,故意把故事的某个部分(起因、经过、关键处、或结局处)隐去,让学生去猜想各种可能性,为故事补编。大家兴致高涨,积极发挥想象进行表达。绘本《古利和古拉》讲田鼠古利和古拉在林子里发现一个大鸡蛋,可是鸡蛋太大没法搬走,他们只好回家拿来做蛋糕的材料和工具,在森林里烤蛋糕。蛋糕烤好了,就和森林里的动物一起分享,吃了个精光。后来,他们用这大鸡蛋壳做了什么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教师此时让学生猜一猜,编写一个小故事,让他们在猜测中尽情发挥想象,体验写话的乐趣园。
四、在结局延伸处写话[HTSS]
绘本的故事短小精悍,有时候,故事虽已读完,却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不少优秀的绘本故事有这样的特点:故事的结尾又是一个新故事的开始,读了这样的绘本,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如《小绿狼》中的那只绿狼,因为颜色与其他的狼不一样,遭遇到伙伴们的嘲笑,在起哄声中,小绿狼发誓要改变自己,却一连受创,就连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不能帮助他。小绿狼还是决定做本来的自己,故事的最后一句“而世界将看到一只快乐自信的小绿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只快乐自信的小绿狼和灰狼伙伴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联系自己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再编一个有趣故事。又如《鼠小弟荡秋千》里,这是一个可升降的活动秋千,霸道的老猫着急了,他会怎么求饶,还会发生什么事呢?《我的友情要出租》里的大猩猩,他的下一个朋友是谁?他们之间会玩些什么?怎么玩?有了绘本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有了生活作为写话的源泉,学生自然有话可写。在这里,只要学生愿意,故事的结局便掌握在他们手中。
五、在创意想象中写话[HTSS]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低年级的学生正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他们充满童真、童趣,爱想、敢想,也会想。借助图画书中的角色原型,引领学生创编故事,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家是动物园》这本小书,故事从小男孩祥太开始,他因为调皮,因而转型成了“猴子”。抓住这样的角度,作者用孩子的眼睛来看和表述:爱吃肉、早上脾气不太好的爸爸是“大狮子”,满面笑容、爱洗涤的妈妈像个“大浣熊”,精神矍铄、总会把祥太扛在肩上去街上看风景的爷爷似“长颈鹿”……这样的联想似乎超出了人们的一般认识,仔细考虑却又在我们的经验之中,很容易得到学生的共鸣。读了这幽默风趣的绘本,学生把自己家也变成个动物园,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生动的文字自然从学生的笔下流出,呈现出每个家庭的独特和温情,杜绝了千人一面。
《风喜欢和我玩》一书中,风成了顽皮的男孩子,变幻着不同的方式与戈贝托玩耍。故事简单,却饱含深情。读了这个质朴、韵味悠长的绘本,教师可以让学生创编《水喜欢和我玩》《影子喜欢和我玩》《树叶和我一起玩》等故事,让学生把心中的风景变幻成实在的情节。
绘本为低年级写话教学注入了灵动的活力,给低段写话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让清新的写话空气吹进课堂,吹开学生的情思,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带给了低年级学生写话的巨大冲击力。相信只要努力去做,作文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心中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
[2]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3]林美琴.绘本有什么了不起[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4]陈迅.大猫老师的一年级作文绘本课[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颜朝霞.绘本和写话的美丽邂逅――利用绘本提高小学低年级写话能力初探[J].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09(6).
一、 设置冲突――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
教学行为首先应该满足、激发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如果学生有“需求”,我们给予满足;如果学生没有需求,甚至不想学,怎么办?那就必须激发、维持与提升学生的需求。由于需求来自强烈的冲突,没有冲突(这冲突往往是情感冲突、认知冲突、价值冲突的整合),就无法激发、维持和提升学生的需求。因此设置冲突是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前提。如何设置冲突呢?
先看一个案例:我在教《七颗钻石》时,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小姑娘是怎样的人,我引导孩子们改编了故事。对两位学生不同的故事结局进行聚焦、思考,从而建构类似于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写,就不能算善良了,因为对妈妈一个人好,只能说小姑娘是有孝心。只有对小狗也好,才算是善良。”学生们都认为小姑娘很有孝心,我问:“你的见解真好,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算是孝呢?”有几位孩子举手,我示意放下,“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过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看下面一段话。”我引进了《论语》中的一段话:
孟武伯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担忧他们的疾病。”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对狗对马,我们也能做到饲养它。如果对父母只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夏问怎么做才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算是孝吗?”
孩子们读完,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名学生说:“小姑娘时刻担忧妈妈的疾病,还诚心孝敬,再苦再累也不在乎,所以我认为她这样做就是有孝心。”……
在这个案例中,关于“孝”的认知冲突的设置是依靠学生自己对文本情节的改写而完成的。而冲突设置的持续,是由引入文本达成的,其实质就是通过文本的比较来设置冲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文本本身的差异来形成冲突,如《跟踪台风的卫星》中两个“嚷”的差异,以及“台风呼呼呼地朝大海的深处奔去”与“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的差异,等等。
这种“比较与引进”是对孩子思维一次次的撞击,其实质就是设置认知、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它撩拨起了孩子挑战的言语“需求”,从而建构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 言语实践――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核心
“以学生需求为本”还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要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运用”,这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核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呢?
(一) 迁移。言语内容是随着言语形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在形式之前,是没有言语内容的,有的只是“一团没有定性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我们要帮助学生将这“浑然之物”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迁移”运用已储存在脑中的言语形式,而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我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老师》时,一位学生写的是我,她是这样讲我的性格特点的:“范老师性格很好,有时候好,有时候又不怎么好。”她并没有将我的性格写出来。我随即请大家背《庐山的云雾》第三小节,接着请大家思考一下,来模仿着写写我的性格特点。她思考后说:“范老师的脾气很好,但是有时候还是很凶的。比如上次我上课没有认真听讲,结果范老师发现了。刚刚范老师还在讲台那儿微笑着和同学们讨论,转眼间就朝我这边走来,严厉地瞪了我一眼,我害怕极了。还好,‘严寒的冬天’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变成了‘温暖的春天’。你说范老师的脾气好不好?”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也迁移运用一些言语形式,建构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语言。
(二) 补白。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中已经作了一些暗示或提示。因此,“补白”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独特的视野,是文本解读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补白”式文本解读会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从而建构学生各自“五彩”的语言。
当我们学习到《荷花》第二段时,孩子们对小莲蓬非常感兴趣,在探究了什么是小莲蓬后,我问孩子们看到过花骨朵里有小莲蓬吗?孩子们说有呀,于是我启示孩子们想象:假如你就是里面的小莲蓬,你会怎么想?如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是一个小莲蓬/我将会把世界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人们品尝莲子的味道/我是一个美丽的莲蓬/我让周围的空气变得更清新/把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另一位学生急切地举起了小手,说:“我天天在妈妈怀抱里,都快闷死了,等妈妈裂开肚皮,我一定要好好玩一玩。”还有的学生写的是小莲蓬与小伙伴玩耍的故事,等等。
“补白”,让学生在表述自己的“思”的言语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
三、 倾听分享――建构学生自己语言的保障
以学生需求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行为必须满足学生“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内在需求,如果在课堂中学生都不能说自己的话语,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实体验,即每一次言语都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么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有什么意义?因此,倾听与分享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的保障。
(一) 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如在教学《狼和鹿》第一课时课尾,我问孩子们:“你对狩猎者抱什么样的看法?请你边读边思,并且有了看法后将它写下来,下课后交给我。”
课后,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趋势”:觉得狩猎队非常狠毒(14人,占33.3%);觉得狩猎队很坏(4人,占5%);觉得狩猎队做错了(15人,占35.8%);觉得猎人不公平,蛮不讲理,偏心(5人,占11.9%);其他,觉得狩猎队是好人,很勇敢的等(5人,占11.9%)。
看了这些数据后,我感到学生在“表述上”很有问题,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我分析主要为:大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解读课文(如觉得狼狠毒、坏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或者已能)从科学环保方面来解读课文,等等。
这些为我在上第二课时提供了思路,为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从而使建构有了很大的针对性、启发性。
(二) 分享学生的真切体验。儿童天生喜欢将自己的思想和生命融入在各种角色中,所以让学生进入文本的角色去体验,很容易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与他人分享,从而达成“视界融合”,在分享中不断建构学生自己的语言。
如我在教《狼与鹿》时,在交流了学生对狩猎队杀狼的看法后,我说:“现在,你就是凯巴博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或者是一只狼、一只鹿、一个猎人,在面对狩猎队要枪杀狼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得很精彩:
“我是一片碧绿的小树叶,看到猎人们残杀狼,我感到很害怕,要知道狼一旦少了,鹿就会多,那么我的兄弟姐妹就会被鹿吃掉……”
“我是一只狼,我想对猎人说,你们太残忍了,鹿是我的食物,你们因为喜欢鹿,就来杀我们,这太不公平了。你们也不想想,你们的食物有猪肉、牛肉等,假如有人喜欢牛、猪等,要保护牛和猪,他们把你们杀掉,你们会同意吗?”
“我也是一只狼,猎人们,你们太愚蠢了,要知道我吃的鹿大多是病鹿呀,这对鹿群好呀!因为病鹿被我们吃掉后,鹿的传染病就不会害到其他鹿群了呀!难道你连食物链都不知道吗?”(孩子们鼓掌)
“我是一个猎人,哎,还真没有想到,我为了保护鹿而杀狼,这会害了鹿,以后再不敢杀掉这么多狼了。哎,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
你认识自己吗?你了解自己吗?本次作文就给了你一次描写自己的机会。作文要写《我的自画像》,那主人翁自然就是你自己了。世界上绝对不会有另外一个与你一样的人,所以,既然是写自己,那一定要把自己的外貌写清楚,千万不能把自己写得与别人长得一样,应该写一写你自己认为长得最好、最美的地方,让别人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记住你;因为你与众不同,写作文时可一定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去写,外貌只是“形”,个性特点才是此次作文的“神”。选择自己最突出的特点来写,才能把自己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那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你。 (吉丽)
佳作展示台:
我的画像
黄书睿
她是谁?一字形的眉毛下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小鼻子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甜甜的嘴巴,一会儿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一会儿唱起歌来如夜莺的歌声一般悠扬悦耳、美丽动听。她有一双法力无边的巧手,一会儿折出可爱的小兔子,一会儿画出活灵活现的小鹿……
她十分贪吃。是一个十足的“贪吃鬼”,一看到巧克力等零食就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狼吞虎咽一顿,直到肚子圆得像皮球。
她十分好动。读一、二年级时,她的屁股上就像扎了针,总坐不住,常常站着上课,还开小差,这让老师十分头痛。直到现在做作业和吃饭时,她的两只脚还会情不自禁地动个不停,像两只奔跑的小松鼠,为此她的爸妈总是唠唠叨叨的。
她十分粗心。一个字不是少了一点就是多了一捺,不是把9看成6就是把加法看成减法,不是少写了一个单词就是漏掉了一个字母……这些毛病使她吃了不少亏,令她后悔不已。
虽然她的缺点不少,但是她的优点也有一箩筐:她能歌善舞,喜欢看书、画画、做手工和讲故事。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书,吃饭时看,上卫生间时看,走路时还要看。因为长时间看书,小小年纪她的鼻梁上就架起了一副小眼镜。日积月累,她的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已经在报刊、广播、网站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呢!
你猜猜她是谁?她就是我,爱说爱笑的黄书睿,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彩笔头点睛: 小作者一开始就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勾起别人的好奇之心。是啊,她是谁呢?随着文章的记叙,一个贪吃、好动、粗心的孩子跃然纸上。当然,缺点可不是主人公的全部,她也有很多优点,能歌善舞、喜欢看书、爱写作才是真正的自己。最后,作者揭开谜底,让我们对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姑娘记忆深刻。抓住人物特点去写,是这篇作文最值得称道之处。 (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