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意渐浓

秋意渐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秋意渐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秋意渐浓范文第1篇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清词瘦佳人·醉花阴

秋风乍起,帘卷西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夜的秋风秋雨,仿佛吹来了南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清婉词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秋天总是让人想起离人的歌,落叶飘飞的思絮也总是伴随着秋的景致。“叶子的飘离,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风再起时,叶子离开了树,那片叶子,就那么悠柔地飘着,飘着,飘着……带着树的风采与成熟,应着风邀约的方向,飘啊飘着……在风的怀抱里,落叶如飞花般,纷呈着这季这树最美最痛的飞翔……

没有春天的绿意盎然枝头闹,没有夏日虫鸣蛙叫的唱和,它只以飘零作归宿,它是秋的韵,冬的情。

叶子,那片叶子,红红黄黄的美丽的叶子,在秋姑娘那,收藏了大地的金色,见证并分享了丰收的喜悦,于是,风吹过,飘飘然奔向了冬雪人,以金色的秋韵,点缀着晶莹的白雪,纵然飘落,也是身陷洁白,无怨无悔。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道尽了女词人清寂的心绪啊,怎会有这许多的愁绪在心头?遥想当年,易安与夫君赵明诚情投意合,缱绻人间的惬意,无不令人艳羡。可叹人间美景短暂,花无百日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李词人清照自从夫君病逝后,那种孤苦的心境在这首《声声慢》里悲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水一方,月洒清辉。有位佳人,靠水而居。移步出长廊,见月上中天。盈盈水中月,荡漾心中意。何处话相思?默默不得语。在这一池水塘,清清地开着花儿,红尘中的心事也如莲,池中的花瓣儿沾着秋雨,秋风过处,清凉风干了这千年的心事。只是有一种情,在这阡陌红尘中,在唐风宋雨里,婉约成了千年的缱绻风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莫道离情正苦,人依依,月悄悄,此情最难将息。但愿所有的离愁,都随这秋风远走。大地一片金黄,有飘落的秋叶,也有麦田的金穗。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秋的愁绪,更应感知秋的收获,秋的颂歌。人生之秋,在女词人李清照那已挂满了离愁,到我们这,都别太感伤了吧,淡淡清愁淡淡诉,喜欢她的才情,更喜欢秋的意境,因为它是生命四季中最丰满的季节。

一叶知秋凉,相思风雨紧。一地诗留香,清词婉约中。在这个帘卷西风的秋日里,耳旁又响起了那首《绿叶对根的情意》:“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写一首叶子的情歌,秋天的意境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叶子的飘离,

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

飘离,对于叶子,

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归宿,

是季节的呼唤,是风的渴求。

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谁说秋叶无情?

离开,

却奔向了心仪已久的冬,

在那冰雪的国度里,

辗冰为泥,雪作裳,

做一个冬之舞者,

飘舞如轻灵的雪花。

然后,

化身来年春的使者,

呈现,

别样的追求与境界。

叶子,美丽的叶子,

身虽离心却依然相依,

然,

落叶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树。

月满西楼处,佳人怅望天涯路。

西风调碧树,不见锦书云中递。

更听梧桐雨,离情声声愁慢诉。

莫道离情苦,月色朗朗洒清辉。

秋意渐浓范文第2篇

一、提高认识,落实责任

秋冬季是确保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关键季节。发展秋冬种农业生产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秋冬季农业生产在我区农业生产的产量和产值份额比例越来越大,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我区的冬种生产已有良好的基础,蔬菜生产的产量、产值已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我区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冬季农业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到早发动、早安排,扎扎实实地抓好冬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二、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1、尽快分解落实新的生产计划。根据全市年秋冬种农作物面积指导性计划分解表的要求(农林[]202号),今年我区要完成秋冬种总面积6.82万亩(其中蔬菜5.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的工作任务。根据我区实际,计划下达种植面积6.82万亩,其中:蔬菜5.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其他作物0.42万亩。各镇(街、场)要进一步细化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方案,确保秋冬种面积的落实,千方百计完成市里下达给我区冬种的工作计划。

2、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我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和新一轮菜篮子基地项目建设、农业部蔬菜高标准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区农田灌溉水源、排涝系统、田间水利、道路、大棚、喷灌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强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区冬季“天然大温室”的有利条件,提高秋冬种生产的单产与效益。一是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冬种蔬菜必须注意做好苗期管理、嫁接和定植保活等田间管理工作。对采后的龙眼、荔枝园果园要及时加强管理,注意做好冬季的肥水管理、采后修剪、控梢促花、清理果园和病虫综合防治等技术工作。加强晚稻和晚甘薯的田间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病虫害和农田害鼠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工作,注意适时收获。二是继续引进、示范、推广各种农作物优新品种,大力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细播种、穴盘育苗、嫁接育苗、地膜覆盖、大棚栽培、节水喷灌、反季节栽培等实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三是继续抓好12316“三农”服务热线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镇、村农业技术员队伍作用,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秋冬种生产第一线,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指导农民搞好作物布局和高产高效栽培,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为明年农业生产打下基础。

4、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今年订单农业面积达4万亩。二是精心组织开好“第四届特色农产品暨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展销会”,引导农业企业和营销大户到各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进一步拓宽我区农产品销售渠道。

5、毫不松懈地抓好防灾救灾工作。冬季是寒冻、干旱等灾害的多发时节,要树立立足防灾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及时落实各项防灾救灾措施。一是做好防灾准备。要切实关注天气变化,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发动农户抢收成熟的农作物;综合应用田间熏烟、灌水保温、田间农作物喷施叶面肥及增施热性肥、搭建简易大棚、果园建设喷灌设施等措施,有效防御低温冻害;采取在易受旱地块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组织开挖大井和深水机井等办法,抓好防旱抗旱工作。二是抓好救灾工作。做好农作物受灾情况的调查汇总,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抢时补种或改种、抢修各种生产设施受毁地块,以尽快恢复耕种。

三、加强领导,落实保障

各镇(街、场)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细化措施,确保秋冬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引导、协调和服务上来,积极为农民做好政策指导、科技服务、推广培训、信息引导、典范示范及农产品促销等各种服务工作。要主动会同各涉农部门,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秋意渐浓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切实做好2011年农业秋播秋调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要切入点,综合运用政策扶持、项目聚集等手段,坚持“四早”(早策划、早安排、早准备、早动手),立足“双抗”(抗自然灾害、抗病虫害),着眼“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大力扩展“一薯(马铃薯)”、“两菜”(优质油菜、无公害蔬菜)、“三菇”(双孢菇、白灵菇、杏孢菇)生产;稳夏粮、稳绿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依托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建工作,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秋冬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种植业。全区秋播总面积力争达到68万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油菜40万亩,总产5万吨,其中“一菜两用”优质油菜面积12万亩,新增2万亩;蔬菜19.7万亩(含水生菜),新增2.2万亩,其中:双柳街0.45万亩(含水生菜0.15万亩),涨渡湖街0.4万亩,汪集街0.25万亩,李集街0.5万亩(含水生菜0.35万亩),邾城街0.2万亩,三店街0.3万亩,旧街街0.1万亩水生菜,总产160万吨;双孢菇600万平方米,鲜菇总产5.4万吨,杏孢菇5000万袋,总产0.125万吨,白灵菇300万袋,总产0.12万吨,金针菇500万袋,总产0.1万吨,香菇80万袋,总产0.12万吨;马铃薯5万亩,新增1万亩;豆类、绿肥及其他作物2万亩。

(二)畜牧业。新建3个畜禽养殖小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长6%,生猪出栏23万头、家禽2400万只,肉类总产4.2万吨,蛋类产量10万吨;完成5个畜禽养殖小区沼污工程,实现9个在建畜禽养殖小区环保治污达标。

(三)水产业。黄颡鱼池塘主养0.1万亩,野生小龙虾寄养4万亩,鳜鱼池塘主养0.05万亩,河蟹湖泊放流增殖7万亩;水产苗种繁殖场亲本更新换代率达30%以上;标准化改造精养鱼池1.2万亩;创建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国家级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区1个。

(四)茶产业。新建有机茶基地0.3万亩,油茶基地0.4万亩,干鲜果基地0.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0.4万亩,繁育良种白茶苗、油菜苗40万株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种植业:以消灭冬闲田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稳粮、扩菜(油菜、蔬菜)、强菇、兴杂粮、攻鲜嫩”的调整战略,重点推进“菜、菌、油、薯”等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主攻基地建设,全区蔬菜(含水生菜)基地达到17万亩。其中:双柳街5.5万亩,涨渡湖街2.7万亩、李集街2.4万亩、邾城街2万亩、三店街1万亩、阳逻街0.9万亩、仓埠街0.9万亩、旧街街0.9万亩、汪集街0.7万亩。食用菌重点推广周年生产20万平方米,重点兴建一个100万袋白灵菇生产园区。优质油菜突出“一菜两用”,重点打造2个万亩示范片,即陈李公路沿线以直播油菜为主的“一菜两用”万亩油菜示范片,沙河沿线以育苗移栽为主的“一菜两用”油菜示范片,以及旧街街七里岗村0.05万亩“一菜两用”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点。马铃薯重点在汪集街、涨渡湖街分别建设一个0.1万亩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示范基地。

(二)畜牧业:一是推广循环饲养模式。示范推广发酵床生猪养殖、小区沼气除污技术。二是改善品种结构。依托畜禽种苗龙头企业,做好秋繁秋配,扩大杂交猪、良种鸡养殖规模。三是做好秋冬疫病防控。完成猪瘟、禽流感及新城疫、口蹄疫、猪蓝耳病、羊疫免疫普防工作。四是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做好畜禽养殖产地、流通环节、屠宰环节的检疫、检测工作。

(三)水产业:一是加快调整养殖品种结构。主推黄颡鱼、小龙虾、鳜鱼、河蟹等名优水产品养殖。二是加快推进水产基地建设。建成汪集彭城工副、双柳宏新渔业等健康养殖示范场,完成高龙小龙虾繁殖基地项目建设,启动鱼糜生产线、渔用饲料生产线。三是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结合苗种场亲本换代工作,抓紧修复涨渡湖湖泊生态环境,为全区黄颡鱼产业提供质优量足种苗。

(四)茶产业:结合打造东北部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清茶、油茶产业带,重点建设李集、凤凰等街镇低山地区油茶基地,阳福线花卉苗木基地,仓阳花卉苗木走廊,以及新道线、长岭岗干鲜果基地。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继续整合资源,捆绑资金,突出主导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农业优势板块。蔬菜:重点推进“一轴两翼四大片区”建设,即推进以凤大路为主轴,以三店街、李集街为两翼的蔬菜正规化基地建设,水生菜重点建设涨渡湖街滨湖地区以莲藕、芡实为主的3万亩生产基地,武湖、西湖地区以莲籽、莲藕为主的3万亩水生菜生产基地,沙河沿线辛冲镇以荸荠、莲藕为主的1万亩生产基地,沙河沿线旧街街以籽莲为主的1万亩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优质油菜、马铃薯、绿肥等作物种植规模;发展规模生产,引导有限的资源向种植能人集中、向种植大户集中,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多种多收。食用菌:重点在巩固双孢菇等常规品种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智能化、工厂化、专业化生产,批量生产杏孢菇、金针菇等品种,积极示范周年生产模式和菌糠再利用模式,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畜禽:发挥灵星、升阳、大兴、精明等企业的带动作用,完善项目立项、实施、检测、验收机制,扎实做好在建项目实施和拟建项目准备工作。水产:突出高龙水产品加工和水产苗种繁殖场建设,带动改造精养鱼池、鱼种亲本换代、涨渡湖湖泊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鼓励油茶、白茶等新品种推广应用,推行科技承包,建立科技示范点,结对共建“两茶”专业合作社,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茶产业示范基地。

(二)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构建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加强与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精心策划申报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二要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手段措施,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三要着手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集中力量,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四要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与金融机构衔接,争取更多贷款资金投入农业基地建设。

(三)推广农业增效技术。坚持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多途径、多层次地培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务农技能。积极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推广蔬菜“三高三省”、设施化栽培、薯-稻、食用菌周年生产、油菜全程机械化、优质油菜“一菜两用”、测土配方施肥、蛋鸡高产高效、名特优新水产品多品种套养以及机耕机整、机播机收、机械拌料、机械喂养、机械排灌等先进的实用农业技术;加快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重点推广抗旱作物节水、高效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生物库养殖、轻简栽培、套养混养等节约型技术,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运用政策、资金、技术等手段,着力培育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农民应用科技,确保农业科技入户率、到田率达到80%以上。

(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内扶外引并举,运用贴息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以广地、玉如意、超大、长华、申绿、灵星、升阳、高龙、腾云山、城楼寨、中粮集团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度开发利用的蔬菜、蘑菇、水产、畜禽、粮食、茶、油脂加工,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企业对接,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核心龙头企业。鼓励扶持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同时,加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和监管,培育一批服务功能齐全、带动范围广、运作机制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订单农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带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以“徐古蘑菇”、“双柳无公害蔬菜”、“涨渡湖黄颡鱼”等知名品牌为基础,推动同类农产品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影响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精品名牌。

(五)积极拓宽流通渠道。加快推进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超市、连锁、冷链、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促进农产品销售与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经营区域性批发市场,形成以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集贸市场、区域化批发市场为龙头,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区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将网络终端延伸到街镇、村、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大农产品促销推介力度,以参展农博会、举办蘑菇节等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活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好农业经纪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六)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种植业要突出“两菜”,着重抓好以“水、肥、病、虫”为中心的田间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中耕除草、肥促化控、清沟排渍等常规技术的落实,并结合气候特点,做好保温保墒、促肥保水等工作,及时防好“两迁”害虫。畜牧业要落实防疫工作责任制,保证防疫资金、物质、人员、措施、效果“五到位”,做到“区不漏街(镇)、街(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确保秋冬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密度达100%。按照“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水产品病害预测和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启动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强化渔用药品管理,防止大面积鱼病发生和流行。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引导整枝、修剪、施肥等工作,确保“两茶”安全越冬。

秋意渐浓范文第4篇

农业综合开发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2009年有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精神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抓好2009年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的意见,促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现就2009年秋冬季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围绕农民增收,抓好秋冬播生产,确保明年农业丰产丰收全县围绕夏粮种植面积达到34.2万亩、总产6万吨的目标,积极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一是着力发展马铃薯产业。认真落实省、州提出的把马铃薯作为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来抓的战略决策,把马铃薯产业培育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种植面积要确保22.5万亩以上,产量4.6万吨以上。大力推广鄂马铃薯3号和5号品种。特别要重视鄂马铃薯5号原种的扩繁基地建设,今年完成50万粒以上,由农业局牵头在海拔高的地区集中建立300亩良种繁殖基地。同时要大力推广切块育芽移栽、地膜覆盖、精细管理、防虫治病等技术,努力扩大繁殖系数,为来年扩繁打下基础。二是大力发展油菜生产。各乡镇要努力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全县确保种植面积9万亩,产量0.9万吨。加大双低油菜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中油杂8号、9号、11号和华油杂12号、重油杂2号、油研10号等高产优质油菜品种。抓好育苗移栽、免耕稀植和秋发栽培等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油菜单产水平。三是巩固“两豆”生产,全县种植3.7万亩,产量0.4万吨。重点推广中豌4号、中豌6号等品种,“两豆”实行打窝播种,重施磷肥,提高单产和品质。四是大力发展优质小杂粮和城效特色蔬菜。要把补栽补种作为重要的抗灾措施来抓,大秋作物因灾绝收的田块,低山地区要及时补种秋红薯、秋马铃薯、蔬菜等作物,二高山以上地区要及时补种秋荞、蔬菜等作物,实现多种多收。五是加大冬闲田的开发利用,科学利用耕地,加大耕作制度的改革,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努力减少“三冬田”,切实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六是抓好烟叶生产。重视烟叶后期的田间管理和烤晾工作,做好烟叶收购工作。落实烟叶收购政策,切实维护烟农利益。安排好烟叶茬口,落实好7万亩“两烟”基地;切实抓好16个烟叶生产新村建设,强化规范化种植,提高烟叶生产水平。二、抓好特色

农产品基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魔芋、蔬菜、鲜干果、中药材、茶叶、桑蚕等特色产业,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和“六个一”的工作模式,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一是抓好以柑桔为主的鲜干果产业基地建设。由农业局牵头,今年要突出柑桔基地的管理,确保已建基地早日发挥效益。全县在平阳坝实施1000亩以上高标准柑桔培管基地样板,以此带动整个基地的管理。新建柑桔基地1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农业局牵头,在江北地区再建500亩高标准柑桔示范园。板粟、银杏的高接换种分别达到0.8万亩和0.2万亩。加大品牌的整合力度和标准化绿色果园建设。二是抓好以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4万亩,特色蔬菜2万亩,山野菜1万亩,城郊蔬菜3万亩。重点抓好优良蔬菜品种的推广,狠抓规范化种植,努力提高蔬菜的质量和市场知名度。重点推广好天鸿春白萝卜、高冷地大白菜、中椒6号、湘研3号辣椒、合作903蕃茄等优良品种。继续建设好绿葱坡白萝卜标准化示范区。三是壮大药材产业的种植基地,新发展地道药材3万亩,其中草本药材2.2万亩、木本药材0.8万亩,积极培植专业乡镇、专业村和种药大户,抓好玄参gap规范化基地种植,启动巴东独活gap试验示范工作。四是稳定魔芋产业基地面积,新增面积0.5万亩,全县魔芋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把好病害防治、土地轮作和标准化种植“三大关”,大力推广新品种“清江花魔芋”,实行规模种植、精细种植。加大芋鞭良种繁育力度,加快魔芋产业发展步伐。各乡镇在年前要认真做好规划,加强与加工企业和营销大户的衔接,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五是加快桑蚕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新增桑蚕基地面积1万亩,使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六是巩固茶叶基地,提高茶叶品质。完成5000亩老茶园改造任务,积极整合茶叶资源,加大无性系良种茶基地建设,新建母本园30亩。三、以重大疫病防治为重点,切实抓好畜牧业生产以畜牧生产发展为核心,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突破性发展畜牧产业。一是积极有效地抓好疫情过后生产恢复,引导扶持广大养殖户消毒补栏,抓好科技培训,推广生猪“1121”和山羊“1251”养殖模式,“猪+沼+x”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培植万头生猪养殖小区

(场)1个,3000头养殖规模小区8个,4000头养殖规模小区3个,千头养殖大户10户,百头养殖大户100户,50头养殖大户1000户,“1121”模式养殖户10000个,新增能繁母猪1万头,出栏生猪30万头;培植山羊“1251”模式养殖户150个。组织实施三峡库区生猪品种改良项目,完成各乡镇“三群一站”(核心群、繁殖群、生产群、品改站)的规划及建设工作,新建整顿规范人工授精站135个;积极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草养畜,发展草食畜牧生产,实现山羊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50户。二是切实抓好秋季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严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工作机制,认真组织好秋季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羊痘等各种动物病的强制免疫,确保达到“三位一体”、“四个百分之百”、“五个不漏”防疫目标。四、抓好生态家园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以“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9-12月建沼气池3387口,全年完成1*口的任务。加快“三改”配套,充分发挥沼气池的综合效益,加强沼气池的后续服务与管理工作,建管并重,尽快建成“县有服务站、乡有服务部、村有服务网点”的体系,提高后续管理服务水平。二是全力办好全县12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各帮扶单位要按照分工,切实深入到各试点村,开展“一对一、面对面”的帮扶。今年要在第一批重点投入的6个试点村有所突破,取得实质性效果,并以此积累经验,稳步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旅游景区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全县的“旅游强县”工程,打造神农溪国家5a级旅游区和清江水布垭国家4a级旅游区,提升巴东对外开放的形象,努力把沿渡河高岩、东壤口雷家坪、溪丘湾白湾、水布垭三友坪等一批试点村建成生态家园精品旅游点。三是狠抓生态家园示范乡镇、“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村、“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投入力度,确保实现预期目标。五、抓好农田水利、乡村公路、烟水配套工程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抓好溪丘湾乡白湾村优质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由财政局牵头,农业局、水利局等单位配合,结合

新农村建设,打造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认真组织完成总投资1000万元、惠及25758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好东壤口镇上垢坪村水库渠道整修项目(小农水公益项目),整修渠道4200米,总投资2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重点抓好已建乡村公路的改造、升级和养护,由交通局牵头,会同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今年75公里的通达工程和2009年180公里通畅工程的路基整修任务,不断提升村级公路的质量和等级。认真抓好库区二期移土培肥工程,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封山育林建设任务2.8万亩,强化森林管护,对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进行补植与抚育,确保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效。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进行区域规划布局,并明确对已建工程的责任管理,确保长期发挥效益。六、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在建好绿葱坡白萝卜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玄参gap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启动魔芋标准化示范区和柑桔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选用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尽快普及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所有板块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产品都要实行无公害化,力争今年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个。要积极培植品牌、整合品牌,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启动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七、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培植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有市场竞争力、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每个农业产业重点扶持1—2家企业培植成为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的延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业在加工流通中增值。按照“建设大基地、培植大龙头、创造大品牌”的思路,实行“一个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特色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企业管理标准化认证,重点抓好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加强政策扶持,指导企业加强管理,为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科技、市场信息咨询;财政产业化专项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等倾斜于重点龙头企业;采取措施,扩大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金规模。

秋意渐浓范文第5篇

第一,政府要强化统筹,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其一,相关部门必须要大力关注留守学生,将这个问题归并到“三农”问题中。整体规划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强调研与研究留守学生上学的问题,出台留守学生义务教育权利,减低外来人员孩子到城市上学的各种约束与借读费。大力改善留守学生就学条件,采取具体措施让留守学生和父母共同生活,和城市学生共同享受城市文明。其二,要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让农民在本地就能够赚钱,留守在本地降低留守学生的数量。其三,增强对农村学校的经济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

第二,积极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学校作为留守学生的主要教育阵地,必须要加强相关教育与管理,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一,学校要成立相关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各个部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责任心,做好全面管理工作机制。对性格孤僻的留守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和他们沟通。其二,要制定出健全的《家访制度》《师生谈心制度》等规章制度,完善留守学生的档案,多和留守学生在外的父母电话联系,多和学生交流,学校要多开展与人文关怀相关的集体活动,做好教育管理的奠基工作。其三,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及矫正心理等相关教育,加强疏导效果。其四,班主任与教师要多关爱留守学生,多在班上有针对性地召开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爱上这个集体。

第三,发挥各个村的功能,构建出监护留守学生体系。教育留守学生是学校、家庭以及当地村委会三者共同的责任,当地村委会应该建立一些家教服务站、留守学生服务中心等,通过相关活动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大家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相关人员还要走进留守学生家中展开帮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有人爱、有人帮的家的温暖。如果当地村委会有条件还应该开展娱乐与教育一体化的活动,让留守学生不感到生活的单调,只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才能共同构建出关爱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监护体系。

第四,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关爱留守学生。要实现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目标,不仅要依靠某个单位某个人,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齐抓共管,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就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关爱留守学生。

二、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决策探索(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