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战争的资料

关于战争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战争的资料

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一、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

开展禁毒集中宣传月活动是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各村、各单位、各部门要针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禁毒斗争形势和繁重艰巨的禁毒工作任务,从抓好禁毒工作、维护全乡社会治安稳定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禁毒集中宣传月为契机,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做好禁毒宣传工作。

二、明确主题,突出宣传重点。

在禁毒集中宣传月活动中,各村、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参与禁毒斗争,构建和谐社会”宣传主题,以青少年学生、社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为重点对象,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禁毒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使公众对,特别是新型的认知能力、抵御能力普遍增强;使重点人群的预防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使全乡参与禁毒斗争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使禁毒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更加健全。

三、周密布署,力求宣传实效。

在集中宣传月活动期间,各村、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密切配合禁毒办,认真组织开展禁毒集中宣传月活动。禁毒集中宣传具体安排如下:

1、6月上旬,在各村主要街道悬挂禁毒宣传横幅,张贴禁毒宣传图片、挂图等,布置乡宣传橱窗。

2、6月中旬,向各村发放《禁毒倡议书》等宣传资料

3、向当地中小学生展示仿真品,增强学生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

4、“6·26”禁毒日当天安排禁毒图片展,播放禁毒宣传电影,并发放相关的禁毒宣传资料。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组织领导。开展禁毒集中宣传活动是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减少新吸毒人员和滋生,逐步实现“实有吸毒成瘾人员零增长”的重要举措。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禁毒斗争形势,繁重艰巨的禁毒工作任务,各村和有关单位必须从抓好禁毒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全局高度,从建设“法治*”、“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今年的禁毒宣传工作。各村和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认真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禁毒集中宣传取得实效,为禁毒人民战争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第2篇

然而有意思的是,与战争的生物学理论相反,要鼓动人们去打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个世纪来,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战争。于是有人貌似冷静地提出,战争具有像传染病一样的“流行性”。更有人尖锐地指出,战争如同附着在活生生的牺牲者脖子上的猛兽,以人类的努力和血液为食,以可怕的韧性繁殖。如果战争果真如他们所说是人类社会的“寄生虫”,那么必须将它连根拔除,以战止战的古老想法是行不通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战争无处不在,有如家常便饭,以至于我们将战争归咎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屠杀本质――一种可能表现为嗜杀荷尔蒙的基因。

激素论

关于战争的考古学证据最早来自12000年前,那时人类定居的农耕生活才刚刚萌芽,资本主义创新和城市还远未出现。纵观人类有记载的历史,人们会发现,不论采猎文明、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不论工业社会还是后工业社会,不论民主国家还是专制国家,人类都热衷于战争。乍看起来,激素这种之前比较流行的、女权主义提出的关于战争根源的解释,还真挺有道理。

但是战争是如此复杂,又聚合了人类的集体行为,所以无法简单以潜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好战本性来对战争根源作出解释。

战斗,即血腥的武力冲突和对抗,仅仅是战争的一部分,而战争通常还包括为战斗进行的准备――战前训练、武器制造、供给保障等。在这些过程中,并没有貌似合理的本性能够驱使人们去做那些特定的事情,比如说离乡背井、削发立志,然后高度紧张地在密集的队列里操练。

事实上,与战争的生物学理论相反,要鼓动人们去打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近几个世纪,人们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战争,例如远离家乡、斩断食指、装疯卖傻。18世纪的普鲁士军队就非常著名,该国军事条例规定,军队不得在树木繁茂地区附近宿营,因为士兵在这些地方很容易逃进树丛里面。甚至在集合进行战斗的时候,杀人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如大卫・格罗斯曼中校在他的《杀敌:在战争与社会中学会杀戮的心理成本》一书中所说:“军事训练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使士兵敢于直接射击单个敌人目标。”

那么,是什么使战争成为人类经历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呢?

战争“流行性”

当然,任何战争对战争的参与者来说都有直接目的,例如征服“野蛮者”、保护民主、解除萨达姆的武装等,以表明战争的正义和必要。

但是在冷静观察战争的人们眼里,战争是不包含道德内容的周期性事件,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定的数学模式:战争“流行性”,或者说战争通过类似传染病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倾向。

显然,战争并不是疾病或者细菌引起的症状,但在地域传播上的情形通常类似传染病,人们为了对好战的邻居作出回应而群体性地参与到战争当中。战争也能通过时间来传播,一轮战争的失败必然会导致新一轮的复仇。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并没有爆发的正当原因,却把大部分欧洲国家和美国拖下了水,几十年后它又成功实现了“自我复制”,诱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换句话说,正如荷兰社会科学家亨可・豪伟表述的一样:“引发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战争本身。”战争催生了好战的国家和社会,从而对其他国家和社会产生威胁,于是其他国家和社会也想方设法令自己加入到好战行列。催生战争的基因并不存在,单一的社会种类或是社会特征如父系社会或是等级制度同样也不是引发战争的原因。战争产生战争,正是因为这样,战争塑造了人类社会。

总的来说,战争塑造人类社会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拥有一群或者一个阶层接受过战争训练的男人(特定历史背景下,也可以是女人);第二,能够为这些人提供武器装备和供给资源。在家长制的文化中,这些要求通常能实现高度一致,像中世纪欧洲或是日本那样由武士精英阶层(骑士或是武士)统治的文化通常就具备这样的条件。

不过,不同的作战方式似乎也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政治体制。历史学家维克多・汉森认为,古希腊军队所采用的方阵(强调平等和相互依赖)是促使民主制度在非奴隶的希腊男性当中出现的因素之一。毫无疑问,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大量手持枪械的军队对于现代单一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马克思错了。不仅是“生产资料”塑造了人类社会,破坏手段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当今时代,战争成本或者说是战争的准备成本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大,一个国家所要承受的压力不仅来自于保持大规模的常备军事力量(美国有一百万人左右的军队),还来自于要保证极其昂贵的军事科技以保持领先,不落人后。

高额成本挤压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或许用“枯竭的国家”这个词来形容比较契合。在这样的国家中,军事占用了绝大部分资源,留给其他社会功能的资源少之又少。由于不堪军国主义的重负,即使是前苏联这样的庞然大物也逃不过崩溃的厄运。美国在世界各地炫耀它的军事实力,但与此同时,却在削减国内学校的午餐供给费用和贫困人群的医保开支。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人类与战争的关系,“上瘾”显得很苍白,也有失偏颇,“寄生”或者“掠夺”可能更切中要害。无论战争如何产生,何时产生,它如同附着在活生生的牺牲者脖子上的猛兽,以人类的努力和血液为食,以可怕的韧性延续,并不断繁殖。

如果人类所面临的境况的确如此,那么,设法将人类思想中的好战倾向连根拔起,恐怕没有比这更有好处的事情了。放弃激烈的言辞和暴力的形象,批判男权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对多样性的尊重――所有这些,都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但是对于消除战争却没有任何作用。把战争看作是不属于人类本质的东西,是必须根除的外部事物,直到最后一件武器和最后一场争斗,这种做法或许要好得多。

战争的“流行性”还有另外一层清晰的含义:不能以战争来阻止或消除战争。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于那些军国主义国家所产生的急迫威胁,至少需要武装力量的威慑作为回应,这确实是有必要的。但那必须是非常急迫的威胁,回应也必须严格限制。人类应该坚决地把战争看作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或者是人类社会的“寄生虫”。以战止战的想法是最古老的把戏,但却是最残忍的伎俩。

作者:Barbara Ehrenreich

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第3篇

这主要是因为彗星的运行规律“异于常人”所致。其他天体的运行都遵循一套明显规律,具有可预测性。比如星星,按照四季变换规律可绘出星图、组成星座,并冠以人类给予的美丽名字。相反,彗星的行踪出没不定,让古人不可预知,这容易让人联想起神谕,神们不定期地给人类的活动发出指示或警告。

那么,在古人脑海里,当彗星出现时,意味着上天有何话要说呢?各地文化依照目睹的彗星形状作出了自己的解读。比如彗星后面一般拖着长长的尾巴,不同文化对这一景象有不同的联想。有的认为这神似一个女人的侧影,脑后甩动着飘飘长发疾驰而去,这一剪影被解读成上帝对地球人非常不满,所以发出这个哀伤的信号。

有的则认为彗星像一把炽热的利剑,锐猛刀锋燃烧着划过夜空。而剑代表“兵象”,所以占星观象的术士预测,战争和屠杀不久将至,而这只能说明上天对人类极为不满,要通过制造战争发泄愤怒。因此,看到彗星如同看到上帝愤怒的脸,人们怎么不怕?

古罗马:彗星预示大火灾

人们对彗星的恐惧不仅来源于彗星形状所暗含的隐喻,还来源于长久相传的有关彗星的神话故事。比如古罗马的《西卜林神谕集》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都把彗星与灾难联系在一起,前者认为彗星的出现意味着大火灾的前兆,后者则认为彗星会带来洪水、硫磺。

蒙古人:它是“邪恶之女”

犹太人视彗星为上帝手上的石头,扔到地球上引发洪灾以惩戒人类;古代蒙古人则把彗星称为“邪恶之女”,当它接近地球时,便会制造一系列的摧毁性灾难,如暴风雨和霜冻。彗星总是与可怕的想象联系在一起,它所代表的不祥之意让人类长期以来对它敬而远之。

英国人:黑死病横行的源头

实际上,彗星所背负的“黑罪名”不仅出现于虚构的神话故事中,即使在史籍上,它也常常被史家拿来做解释诞生历史黑暗时代的原因。比如在瑞士,地震、传染病、红雨,甚至双头动物怪胎的出现,都被归咎于哈雷彗星的出没。罗马史书上记载,恺撒大帝被暗杀当年曾出现火红色的彗星,庞贝与恺撒的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也是因为出现过彗星。在英国,哈雷彗星导致了黑死病横行;在印加帝国,当地土著在富兰克西斯科・皮萨罗(西班牙征服南美的殖民者)到来前几天,看到了彗星划过,由此预示着一场种族大屠杀即将展开。这些论据都赫然出现于史书上,更增添了彗星不祥的可信性。

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第4篇

不久前,曾有调查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年轻人进行了“二战认知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二战对于年轻一代已越来越“远”;对于一些二战的关键词,知道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65年过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时代的悲惨和伤痛,也永远难以感同身受侵略战争的罪恶和灾难。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让今天的人们记住,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发生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却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应当放弃的。

人是不能不懂得历史的,人们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据调查,74.6%的年轻人希望加强关于二战历史的教育,九成的被访者认为类似今年的纪念活动今后还应继续。这样的期望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很好地创造了让年轻一代走近历史的契机?

应当承认,我们对后代的抗战历史教育还有不少欠缺。今天我们的历史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里开展,由于方式的单调沉闷,在孩子们眼里,它只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章节,是需要背诵、考核的一种“知识”。而在一些国家里,类似的历史教育形式多样。比如,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教育不但切实有效,而且震撼心灵。孩子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揭开那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历史。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了研究历史的视角。

关于战争的资料范文第5篇

摘要:甲骨文自一八九九年发现以来,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在这一个多世纪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学者对甲骨文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文字的考释、研究开始,到商代社会的生产方式、阶级斗争和社会性质以及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的探索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学习甲骨文和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文化。

关键词:商代马匹;相马;名目;使用;价值;养马业

一、引言

进入阶级社会,我国的养马业就处在封建主义国家政权的控制管理中,管理养马的机构就成为国家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关我国古代的马,不少学者将古代有关“马”的文献、史书等记载,以及考古、文物等材料进行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本文就甲骨文材料中出现的一些“马”字,将从甲骨文中“马”的命字、商代马匹的使用和马的价值等几个方面来粗略的了解一下商代马的特点。

二、商代的马

在人类历史上,野生马匹被驯化比其他家畜更晚。考古学家认为我国古代家马的起源是在商代。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的车马坑和马坑里均发现埋葬有马,且数量相当多,所以在商代晚期,就已经有了家马。那么,在商代马有什么价值呢?

商族祖先很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相传“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到了盘庚迁都到殷以后的商代晚期,养马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殷商甲骨文中保存了很多关于马和养马的记载。商代的马,名目繁多,有的以马的毛色命名,有的以马的特点命名。

以马的毛色区分的马有如下几种:如深黑色的马。

(1)骊(暨)子亡(无)灾。(《合集》37514)

《说文解字》骊,马深黑色,从马丽声,骊殆即深黑色的马。这种深黑色的马脊背黄者又名或小。

(2)骄(暨)小亡(无)灾。(《合集》37514)

“”,唐兰先生认为可能是“骊马黄脊”,从骊、等对贞来看,也应该是表示某种颜色或者特征的马。

如铜色的马。

(3)辛卯卜,在贞,王其步,。(《合集》36984)

,即铜色的马。形容马色的“金”字即是商代的铜。此片为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卜辞。意思是辛卯日卜问,王用铜色的马为祭牲么?

如白色的马。

(4)甲辰卜,悫贞,奚来白马。王占曰:吉,其来。甲辰卜,悫贞,奚不其来白马五。(乙3449,丙157)

这一辞是说甲辰那一天,贞人悫从正反两方面问卜,首先问:是派奚贡入白马五匹么?又从反面问:不是派奚贡入白马五匹吧?商王看了正面一辞的卜兆后说:吉利,会将白马贡来吧?

在甲骨文中,除了用颜色来形容马或为马命名外,有时还用某种动物、马的外形特征以及其他特征来表示其特点并为其命名。

用鹿来表示马的特点。

(6)暨亡灾。(《合集》37514)

鹿有敏捷机灵,奔跑速度快等特点。以它命名的马可能在性格或外形上具有鹿的特点。

商代的马有上述各种命名,可能是这些马在祭祀或战争中有不同的用途。有时商王反复卜问哪匹马合适,原因也就在于此。

我国古代的“相马”,是指通过观察马匹的外形外貌等去了解一匹马身体结构的优劣,进而推测判断马的工作能力之高下。甲骨文的记载表明,商代人养马技术已相当高明,他们已经会按马的毛色、特性、外形来“相马”。

为什么商代的马有别于其他牲畜而名目繁多?马在商代有什么用途?

三、商代马匹的使用

商代马匹应用较广泛,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出行、田猎等活动中。

(一)用于祭祀

(10)丙辰卜扶:马至祖乙。(《合集》19847)

(11)其三马,不勿马,兄辛。(《通》别一,何8)

(12)丙申卜扶:马大丁用。(《合集》19813正)

这几条卜辞,都是用马作为祭牲来祭祀先公先王的。祭祀的对象有大乙、大丁、祖乙、廪辛,均属男性先祖。其中大乙、祖乙是商代有名的先王,在各期卜辞中,他们均受到较隆重的祭祀。甲骨文中祭祀用牛、羊等牲畜做祭品的非常之多,而用马做祭品的卜辞比较少见,说明马在当时是一种比较珍贵的牲畜,商人不舍得将其大量用作牺牲。

(二)用于战争

与祭祀同等重要的戎事,也大量使用马匹。在商代的战争中,马主要用于驾车,因此马往往与车联系在一起。

(13)小臣从伐,(有个图片呀呀呀呕吐呀)(擒)危美、[(有个图片呀呀呀呕吐呀)、(有个图片呀呀呀呕吐呀)]人廿人四,而千五百七十,百;丙,二丙();(盾)百八十三,函五十,矢。又白麟于大乙,用帷白(伯)服又侑于祖乙,用美于祖丁,甘京,易(赐)(《合集》36481正)

这则卜辞追述了某次战争,有小臣名者跟从商王出征,抓到危方首领名美者,俘虏二十四人,馘一千五百七十,马若干匹,车二辆,盾牌、函、失等若干。用白色的麟向太乙祭祀,用帷的首领侑祭于祖乙,用危的首领美向祖丁祭祀。并筑城塞于甘京……这说明,不仅商王朝使用车马,而且周围一些方国也使用车马作战了。可见车马在战争中已经普及。

(三)用于出游

商代后期,马车已较常见,它主要用于王及高、中级贵族外出田猎、游乐、对外战争上。这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

(15)癸巳卜,,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由车马硪,驭王车,子央亦坠。(《合集》10405正)

这一则卜辞就是讲商王乘坐马车出游田猎的,其大意是癸巳日卜,贞人贞问:这一旬没有灾祸吧?王看了兆以后说:这一挂有鬼神作祟。卜辞应验了,甲午那一天王驾着马车去逐兽,小臣由的车马撞上王的车,子央也从车上掉下来了。

因为马在商代时期就具有这些的用途,这些用途奠定了马的地位,也为它们赢得了诸多美名。它们是殷商时期统治者祭祀、军事、田猎等重要物品和工具,具有一般牲畜所不具备的价值。

四、商代马的价值

从甲骨文与殷墟发掘的资料可知,在殷商时代,只有王、王室成员、高中级贵族,才能用马祭祀或殉葬,才能乘坐马车,也就是说,马是具有贵族身分的人才拥有的牲畜,一般平民是不能乘坐的。卜辞中用牛、羊、犬、人牲等来祭祀的数量远远高于用马来祭祀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商代马的价值高于牛、羊,甚至高于作为人牲的奴隶。正因为马的价值较高,它又与王室贵族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它成为王与高中级贵族青睐之物,成了赏赐、贡纳的礼品。正是因为马在当时的价值,所以这些价值又成为了推动商代养马业发展的动力。

综上所述,甲骨文中关于“马”这一文字记载有丰富多样的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马”字表示商代的马的不同特征和用途。商代的马在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活动中具有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格外重视。同时,这些关于“马”的甲骨文卜辞体现出了商代的养马业的发达,也为后世学者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宇信.中国甲骨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许元哲.商代畜牧业探微[D];郑州大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