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文化英文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菜名英译原则具体方法

一、中国菜名的英译原则

1.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国菜的过程当中,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这些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中国的jiaozi,lo main,chow fan,to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如炒粉(chow fun)、炒饭(chow fan)等,为西方人所接受。为便于西方人理解,译者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例如:牛肉炒粉(chow fun of beef)、扬州炒饭(Yangzhou chow fan)等。

2.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上释义口味的方法进行翻译,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例如:

湖南牛肉(Hunan Beef)

thin slices of beef sautéed with black mixed vegetables in chef’s spicy hot pepper sauce

苏州熏鱼(Deep-fried Salmon,Suzhou Style)

marinated salmon slices in the sauce of scallion,ginger,sugar after being deep-fried

3.对菜名中包含原料的,采用直译原则。

如果中国菜名包含了原料的名称,英译时译者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例如,“叫花鸡”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鸡”这一原料,可直译为Beggar’s Chicken;“东坡肉”这道菜的名字里有“猪肉”这一原料,可直译为Dongpo Pork;“北京烤鸭”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鸭”这一原料,可直译为Roasted Beijing Duck。

4.对菜名字面意思不易理解的,采用实译原则。

中国菜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别说外国人,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常遇到看得懂菜名却弄不懂到底是什么菜的情况。比如,“白云凤爪”这道菜其实就是白醋腌鸡爪,如果按菜名的字面意思译成White Llouds and Phoenix’s Paws,外国客人根本就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菜,而如果译成pickled chicken paws,就不会让他们疑惑了。又如:芙蓉燕窝(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 Egg White)、凤凰玉米羹(Corn and Egg Soup)等。

二、中国菜名英译的具体方法

1.以主料开头的译法。

1.1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或者主料+and+配料。

如:白果虾仁(Shrimp and Nut或Shrimp with Nut)。

1.2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 with/in + 汤汁(sauce)。

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2.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译法。

2.1介绍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y)。

2.2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配料。

如:干豆角回锅肉(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2.3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

2.3.1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with/in +汤汁。

如:京酱肉丝(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2.3.2烹调方法+主料+刀工+with配料+in调料。

如:(酱爆鸡丁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in Bean Sauce)。

中式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大约有50多种,其最常用的有:煮(boil)、炖(stew)、烧(braise)、煎(pan-fry)、炒(stir-fry/saute)、爆(quick-fry)、炸(deep-fry)、烤(roast)、蒸(steam)等。值得指出的是stew和braise的应用,从词义上讲它们都和中文的“炖”相似,然而stew侧重肉和菜的混炖,如要表示单独炖肉应用braise一词。因为braise的英文释义为:“braising which is used only of meat,means cooking slowly in covered pot with a little fat and water.”所以把红烧牛肉译为Braised Beef,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2.3.3刀工+主料+with配料+in调料。

如:箭笋肉丝(Shredded Pork with BambooShoots),银耳藕片(Sliced Lotus Root with White Fungus),核桃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Walnuts)。

中餐的刀工是烹调菜肴、体现形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斩(chop)、切(cut)、切片(slice)、切丝(shred)、切丁(dice)、切块(cube)、卷(roll)、切成末(mince)、捣烂(mash)等。这些词的翻译一定要准确,否则就会造成名不副实的效果。

3.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译法。

3.1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以及主配料:形状/口感+主料。

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

3.2介绍菜肴形状或口感、做法及主配料: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如:小炒黑山羊(Sautéed Sliced Lamb with Pepper and Parsley)。

4.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译法。

4.1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人名(地名)+主料。

如:麻婆豆腐(Mapo Tofu――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四川水饺(Si-chuan Boiled Jiaozi)。

4.2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主配料及做法: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 人名/地名+Style

如:北京炸酱面(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

5.菜单英文译法中汉语拼音的使用。

5.1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

如:饺子(Jiaozi)。

5.2具有中国特色的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但使用的是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写方式。

如:豆腐(Tofu),馄饨(Wonton),烧麦(Shaomai)。

5.3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也可称为文化补译法)。

如:锅贴:Guotie(Pan-Fried Meat Dumplings),窝头Wotou(Steamed Black Rice or Corn Bun),油条Youtiao (Deep-Fried Dough Sticks),粽子Zongzi(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元宵Yuanxiao(Glutinous Rice Balls for Lantern Festival)。

6.菜单中的可数名词单复数使用原则。

菜单中的可数名词基本使用复数,但在整道菜中只有一件或太细碎无法数清的用单数。

如:蔬菜面(Noodles with Vegetables)。

7.介词in和with在汤汁、配料中的用法。

7.1如主料是浸在汤汁或配料中时,使用in连接。

如:豉汁牛仔骨(Steamed Beef Ribs in Black Bean Sauce)。

7.2如汤汁或蘸料和主料是分开的,或是后浇在主菜上的,则用with连接。

如:海鲜乌冬汤面(Japanese Soup Noodles with Seafood)。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不论是音译或是直译,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必须学会变通和灵活应用,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无论怎样,菜名的翻译都要反映出菜肴的本质和特色,尽量保存中华民族语言的特征,并符合接受者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赛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100-105.

[2]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

[3]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2篇

企业文化已作为重要的企业资源,当前发展中的企业没有一家不注重企业自身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为企业员工带来好的心情以及正能量,而这些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因此,文化因素对于市场营销有着巨大好处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优秀的营销手段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客户,以此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在市场营销中融化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销售员更好的去推广企业产品。企业营销文化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以及信息都有很大好处。

(2)有利于形成较为独特的企业品牌文化每一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最主要区别。品牌文化即文化特质在企业品牌中的深化及品牌经营中的文化现象,以及他所代表的情感归属、利益认知、个性形象等价值观念的总体体现。品牌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凝聚在企业品牌上的精华,他会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里,体现在员工的行动里。

(3)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企业存在社会中的首要目标是为了赚取更多利益,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但企业在社会中发展也要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做良心企业。因此,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企业员工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也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作为个体,在购买产品时不仅仅注重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口碑、企业的文化、以及产品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当前在我国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拉拢消费者具有极大的作用。中国是继承传统儒家思想的民,传统儒家思想十分推崇仁、义、礼、智、信。信誉是企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是靠信来交流的,企业如果想要成功,想要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企业文化中继承传统的儒家"信"文化。

(二)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中国在十年动荡时期,受"左"思想的影响,到处是蓝白灰的军装。改革开放后,各式各色的夹克衫、连衣裙、运动装则体现了开放政治下的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不同的政治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消费行为也不同。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跨文化管理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本文研究影响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一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跨文化经验可能有关;二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可能有关;三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对中国的态度可能有关;四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中国的社会因素可能有关;五是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所在高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可能有关。

2.研究样本

一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共收集了来自22个国家130名北京高校外籍教师的问卷,并进行数据收集,其中女性教师有61人,占46.9%;男性教师有69人,占53.1%。二是受试者的教育背景。在所有受试者中,73人是学士学位,占56.2%;42人是硕士学位,占32.3%;9人为博士学位,占6.9%;6人为其他学位,占4.6%。其中,81人讲授人文科学课程,占62.3%;9人讲授工程课程,占6.9%;26人讲授科学课程,占20%;3人v授医学课程,占2.3%,其他11人,占8.5%。三是受试者的中文水平。在所有受试者中,88人中文为初级水平,占67.7%;29人为中级水平,占22.3%;只有13人中文水平较好,占10%。四是受试者的家人陪伴。在所有外籍教师中,38人在中国有家人的陪伴,占29.2%;92人独自在中国工作,占70.8%。

3.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接触的关系,答案为半开放式,受试者既可以从给出的选项中选出答案,也可以自己给出答案;第三、四、五、六部分分别是跨文化适应与来华动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机构管理系统的关系,问题的答案采用李克特式五级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分别为1分~ 5分。对问卷回收的数据,本文利用SPSS 22.0行了分析[1],包括问卷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相关性分析等。

问卷的可靠性检测结果如下:问卷的整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805,第二部分问题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01,第三部分的系数为0.848,第四部分的系数为0.827,第五部分的系数为0.766,第六部分的系数为0.744,由以上数据可知,问卷的整体与各部分之间的可靠性极高,分析数据可信。

问卷结果与分析

1.跨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接触的经验和准备

一是跨文化经验的描述性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显示:Q2.1“是否有出国的经历”的均值为2.3769,说明大多数受试者有过跨文化接触的经验;Q2.2“接触中国文化与否”的均值为1.8692,说明大多数受试者来过中国;Q2.3“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的均值为2.7154,说明大多数受试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处于中等水平;Q2.4“是否接受过文化培训”的均值为1.9000,说明大多数受试者在中国没有接受过跨文化培训;Q2.5“培训项目是否有必要”的均值为1.4462,说明大多数受试者认为跨文化培训有必要,因此高校应提供给外籍教师跨文化培训课程;Q2.6“是否同意跨文化经验有助于跨文化适应”的均值为1.9651,说明大多数受试者认为跨文化接触的经验和准备对他们在中国工作有益。

二是跨文化经验的相关性分析。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跨文化适应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跨文化适应与先前准备和经验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04,说明跨文化适应和先前的跨文化准备和经验成正相关关系。之前有过跨文化接触准备和经验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文化,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外籍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跨文化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三是跨文化经验的推理分析。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对数据进一步分析论证。结果表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跨文化接触的准备和经验成正相关,而下降的趋势则是因为有些外籍教师在中国没有得到跨文化培训。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跨文化接触的准备和经验呈显著性正相关,有跨文化经验或准备的外籍教师能更好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

2.跨文化适应与来华动机

一是来华动机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第三部分问卷动机均值排前三的分别为Q3.7“我喜欢教书”(3.8462)、Q3.2“经历会对我的事业有利”(3.7385)和Q3.1“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3.6651)。关于第三部分问卷的设计:其中Q3.2、 Q3.4“教书是一次很好的旅游机会”、 Q3.5“想完成一个交换项目”和Q3.6“生活开销小,工资待遇好”旨在调查来华外籍教师工具性动机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3.1、Q3.3“提高适应能力”和Q3.7为调查来华外籍教师融入性动机对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结合以上数据可知,外籍教师来华的主要动机为“我喜欢教书”“经历对我的事业发展有益”“提高适应能力”。其中两个为融入性动机,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带着融入性动机来中国,他们想要适应新的文化和生活。

二是来华动机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显示: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来华动机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19,说明跨文化适应和来华动机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拥有融入性动机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来华动机的推理分析。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外籍教师来华动机不同。本研究中,大多数受试者选择融入性动机,如“喜欢教书”或者 “想提高适应能力”;而少数外教选择了工具性动机,如“对事业有益”或者“因为有一个交换项目”。根据相关性分析显示:外籍来华教师的动机的确影响着其跨文化适应,即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呈显著性正相关,融入性动机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3.跨文化适应与个人因素

一是个人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第四部分个人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4.2“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3.8615)、Q4.4“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3.6308)和 Q4.5“认为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3.4385),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以上三个观点。关于调查问卷第四部分的设计:Q4.1―Q4.5“认为文化相近,因此适应得很好”“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想要了解中国文化”“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和“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旨在调查来华外籍教师积极态度对于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4.6―Q4.9“不喜欢中国人处理事情的方式”“认为不必适应中国生活”“只想与本国人交朋友”和“认为在中国不快乐”为调查来华外籍教师消极态度对于其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主要个人因素是“有意识地使用自己文化知识的程度”“最大努力学习中文,提高中文”“认为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都很有必要”。以上三个观点全是积极的态度,表明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在努力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二是个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表明: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个人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34,说明跨文化适应和个人因素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个人因素的推理分析。结果说明:外籍教师个人因素与其跨文化适应呈正相关,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快速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而拥有消极态度的外籍教师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个人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拥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m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4.跨文化适应与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五部分社会因素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5.6“中国朋友和同事提供很多帮助”(3.7538)、 Q5.1“对中国大学提供生活条件的满足感”(3.4923)和 Q5.2“在中国购物很方便”(3.4769),这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以上三个观点。关于第五部分调查问卷的设计:Q5.1―Q5.5“对中国大学提供生活条件的满足感”“在中国购物很方便”“在中国开销低”“医疗系统很方便”和“不适应中国的交通”旨在调查公共场所社会支持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5.6为调查人群社会支持对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主要社会因素是“我在中国适应得很好很快,因为我的中国朋友和中国同事提供了帮助”“我对中国大学提供的生活条件感到满意”“我认为在中国购物很方便”。其中两个为公共场所的社会支持,一个为人群的社会支持,表明外籍教师受到来自公共场所和人群的大量社会支持,可能有助于他们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二是社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社会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50,说明跨文化适应和社会因素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支持度越高,越能够有助于外籍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与生活。

三是社会因素的推理分析。结果说明外籍教师社会因素与其跨文化适应呈正相关,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快速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综上,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其社会因素呈显著性正相关,拥有更多社会支持的外籍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与生活。

5.跨文化适应与外籍教师管理机制

一是管理机制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问卷第六部分高校管理机制均值前三的分别为Q6.6“学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适应”(3.2538)、Q6.7“教学资料和课程设计应该国际化”(3.0308)和 Q6.4“当问及私人信息时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2.8154),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都同意Q6.6和Q6.7的观点,而不同意Q6.4的观点,说明大多数外籍教师已经适应了中国高校的机制。关于第六部分调查问卷的设计:Q6.1―Q6.6“总是错过一些日常的重要消息”“还没习惯中国学生和同事联系我的方式”“很难接受合同中没有包含的工作”“当问及私人信息时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当学校要求同时做两件甚至更多事情时,很难专心做成其中任何一件事”和“学校涉外政策有利于跨文化适应”旨在调查高校管理机制中行政管理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Q6.7为调查课程管理对于来华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影响。

综上,影响跨文化适应的高校管理机制因素主要有“学校有涉及外籍教师事务的政策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我与同事和上级讨论过教学资料和课程设计应该国际化,而不是只面向中国学生”“当问及我的私人信息时我感到被冒犯,但中国同事称这非常普遍,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信息”。其中,两个为行政管理,一个为课程管理, 这说明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受到高校行政管理和课程管理机制的影响。

二是管理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系数检测结果可知:跨文化适应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520,说明跨文化适应和高校管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越国际化的管理机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师适应新的文化。

三是管理机制的推理分析。根据描述性统计,大多数外教都同意“学校有涉及外籍教师事务的政策将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然而还有很多外教不能够适应“中国人联系他/她的方式”“做合同中没有包含的额外工作”。又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高校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受到高校管理机制的影响。由于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采用推理分析法,结果显示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与高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呈显著性正相关,即越国际化的管理机制,越有利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

结论

1.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跨文化经验有关

有跨文化经历或来华之前有跨文化培训经历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对于外籍教师,能够有机会和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将有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中国文化。此外,对于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和来华之后的跨文化培训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也会有积极影响。

2.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的来华动机有关

融入性动机强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在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应该有明确的来华动机,以快速适应新的文化。

3.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其个人对中国的态度有关

对中国有积极态度的外籍教师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外籍教师对新的文化和国度应持有积极的态度,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更好适应新的文化和新的环境。

4.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中国的社会因素有关

社会支持度越高,外籍教师能越容易适应中国文化。因此,社会和个人都应当给予外籍教师更多的服务与支持,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双语标志,校医院能给外籍教师提供医疗服务等,这样不仅能够展示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而且能够有助于外籍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国文化。

5.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程度与所在学校对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有关

学校外籍教师管理机制国际化程度越高,外籍教师能越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因此,要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完善外籍教师的管理机制,如对行政管理人员要进行系统的跨文化培训,建立完善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渠道冲突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说明渠道冲突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向进行的,其中,内部因素也就是渠道成员内部相互间引发冲突的基本原因,如利益、权力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渠道所存在的外部宏观环境,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文化环境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外部宏观环境的重要一面,营销渠道也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渠道渠道冲突文化环境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营销渠道管理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越来越被看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战略要素。于是,有了“渠道为王”、“得渠道者得天下”的说法。

西方学者对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渠道结构和渠道行为两个领域,而渠道冲突是行为领域的一重要研究对象,因为任何渠道有合作也有冲突。透过国外渠道冲突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主要界定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系内,或者植根于超级组织体内部来进行(Michman和Sibley,1980)。即意味着对渠道系统进行研究时,只重点研究组织和成员自身的行为,包括竞争、冲突、合作以及关系等,而忽视了宏观环境(如经济、文件、政治、法律、社会价值观等)。有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更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以典型西方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营销渠道理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局限性。事实上,营销渠道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它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运作,而这些外部环境又时时影响着营销渠道管理。这些环境因素很多,其中一重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西方学者对于我国市场的具体环境研究不多,这需要我国的研究人员自己来认真研究各环境因素。

1渠道冲突的内部因素研究

渠道成员之间要进行合作,矛盾或冲突就难以避免,SternL.W.和EL-AnsaryA.就说过渠道合作与渠道冲突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企业要做好自己的渠道就必须认真研究渠道冲突。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W.Stern和AdelI.EI-Ansary(1996)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渠道冲突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即某个渠道成员发现其它某个或某些渠道成员正在阻止或妨碍自己完成目标。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有很多,如传播误解,渠道成员不同的目标和有分歧的专门化功能,以及联合决策过程的失误;不同的经济目标,渠道成员不同的意识形态;不恰当的渠道结构;不同的感知、领导风格、销售付款条件和目标等。许伟波总结了企业渠道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客观成因、直接成因、环境成因和现实成因4个方面(见表1)。

2渠道冲突的环境因素研究

导致渠道冲突的原因很多,除了以上介绍的大量有关内部因素的研究以外还有一些是研究其外部因素的,也就是环境因素。任何渠道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变化的,所以,营销渠道的环境研究至关重要。从广义上讲,环境由营销渠道存在的所有外部非控因素组成。Rosenbloom将众多的外部非控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竞争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法律环境五类。他认为环境对所有渠道参与者和目标市场都产生影响,有渠道成员参与者(生产者和制造者、中间商、目标市场),也有非渠道成员参与者(服务机构),并建立了关系模型。他指出渠道经理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必须考虑所有的渠道参与者。Michman和Sibley(1980)曾经提出关于渠道成员行为的整合概念模型,他们认为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渠道冲突。

西方渠道研究者们针对环境的不同要素做过相应的研究。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国内学者们也逐步对此展开了研究。国内企业的渠道环境的确十分复杂,连国际上著名的美国Boston咨询公司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中国的分销通道令人头痛。正是我国营销渠道环境的复杂性为企业的渠道冲突提供了沃土。

环境的范畴很广,而每一大类又包含很多具体的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资料现将环境因素及其内涵归类如下(见表2)。

3文化环境对渠道的影响研究

由上可见,导致渠道冲突既有内部的因素,又有外部环境的因素,而文化环境也是外部环境中的重要一项。关于文化的定义很多,例如:Hall(1959,1976);HallandHall(1990);Hofstede(1980,1991);TrompenaarsandHampden-Turner(1998)。其中,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不同于另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一般而言,同一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倾向于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和相同的行为方式,而不同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方面则有较大的区别;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容易沟通,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则较难沟通。一些渠道分析师如JaneenOlsen和KentL.Granzin等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渠道结构的主要因素。

过去几十年来,全世界许多国家有很多研究人员都赞成这一观点,也因此针对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影响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源于进行跨国营销时面临的一些渠道问题。Buzzell就注意到不同的消费者购买习惯对国际营销者选择的和目标消费者想要的渠道结构的类型产生影响。有很多文章是从整体上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对渠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化特征。如Wadinambiaratchi研究了日本、土耳其、委内瑞拉、埃及、印度和热带非洲这六个地方的消费品销售渠道,发现其渠道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文化和人文背景。Hall、Knapp和Winsten在大不列颠和北美,Guirdham在西欧,Galbraith和Holton在波多黎各,Baker在热带非洲,诸如此类对分销渠道的研究结果都说明了以上结论。

而在具体的文化特征方面,Dubois指出价值和社会组织是影响渠道的关键因素。有些研究人员针对文化相关因素对渠道内部关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如早期的Rosson和Ford(1982),他们选择了二十组加拿大生产厂商和他们在英国的分销商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他们的关系如何受制于地理、社会和文化差距因素。然而,文化差距并没有特别地纳入研究,因为这些研究对象所处环境的文化距离是相同的。但他们也指出文化差距这一障碍可通过频繁地沟通和相互作用加以克服。再后来,Johnson,Sakano和Onzo(1990)对70个美国出口商和他们在日本的分销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推断出一种非抑制状态会减少这种美日渠道间的冲突,并用社会心理的因素来解释这种现象,也就是日本文化所特有的标准和价值。此外,KaleandMcIntyre(1991)提出了一个文化特征对渠道的影响评价模型,并期望其他的研究跨文化渠道关系的人员来采用它。他们借用了德国著名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1980)的文化理论中概括出的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个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躲避和夫权主义,将其应用于国际渠道研究中,提出了跨文化渠道行为理论。他们认为在国际营销渠道中,渠道成员在文化上的差异将影响渠道关系的建立、渠道关系建立后渠道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渠道效率的评价。他们觉得在评价文化对渠道行为的影响时应选择一些基本的特征变量,然而,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烦琐和高投入的工作,需要更多人的合作研究。Jean-EmileDenis总结了文化对分销决策的影响,他从习惯、价值观、社会组织、标准和个性特征五个维度对渠道的结构、成员关系和内部行为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BertRosenbloom结合美国的具体社会文化背景,从人口年龄、种族结构变化、教育趋势、家庭或住户结构和妇女地位的变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对渠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ternL.W.,EL-AnsaryA.,MarketingChannels,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2

2BertRosenbloom,Marketingchannels(6thed.),Chicago:TheDrydenPress,1999

3Dubois,Bernard,“Cultureetmarketing,”RehercheetApplicationsenMarketing,1987

饮食文化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国饮食文化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职委教改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CLJZW20111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5日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生产生活内容甚至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它还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承受者与创造者,无疑应该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既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迫切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最能代表传统文化精神核心的当属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主要为学生讲授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理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民俗、饮食思想等内容。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类。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由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潜在地含蕴着大量的哲学因素。“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和为美”的哲学思想、“烹饪喻治国”的哲学思想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充分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自身修养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饮食礼仪文化”、“饮食风俗文化”等章节的内容,我们每节饮食文化课上,指导学生诵读10分钟《论语》经典著作,借此使其懂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国传统礼仪道德。“半部论语治天下”,通过《论语》经典诵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文化的精华。要求学生诵读经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诵读经典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的过程。

(一)礼德传承。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如今的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比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上大学的目的普遍是为了个人将来的飞黄腾达,所以一旦毕了业,就拼命挣钱,过好日子。至于民族的发展、社会存在的问题,都与自己没有关系。目前,大学生普遍没有文化自尊,也没有文化自觉。这是非常可悲、甚至是可怕的现象。

中国传统之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经国家,定社稷,立人民”的“疗疾”良方。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认为“礼者何,即事之治也”,他还把礼作为做人的道德规范和个人及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在讲授“酒文化”时有座次之礼、迎送之礼、宴饮之礼、谦让之礼;在讲授“茶文化”时要学会茶艺表演的注目礼、端坐礼、应答礼、制茶礼、奉茶礼、谢茶礼;在讲授“食文化”的节日礼仪时,介绍我国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礼仪,通过这些礼学的学习,就会让学生自觉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承和完善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

(二)人格素养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为主要内涵。

1、培养推己及人的博怀。“仁”是先秦儒家的最基本的道德思想。孔子“仁”的核心是“爱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强调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相互友好。就是说,一方面对别人要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另一方面自己要将心比心,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苛求他人。这一点对当今的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也是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2、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好学不倦。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的大学生才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诚信教育。《论语》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要诚实可信,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民以食为天”,饮食与民众的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对于以后要从事餐饮业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在今天,我们搞市场经济,强调效率、重视利益,而重利轻义、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的事情时有发生,从“毒奶粉”、“苏丹红”到 “红心鸭蛋”、“毒馒头”、“地沟油”……不法商贩在“吃”上造假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如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业、求实、讲“诚”、“信”、“义”等思想,可以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社会观念,有利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体系,促使经济持续发展,同时又使社会更加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学、建筑、绘画、音乐等各种文化体系、观念形态,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扩展知识面,而且可以在学习中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学教育。

在《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上,结合“古代饮食器具文化”、“筵宴文化”等章节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古文化的好奇,以及展示自己才华的热情,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把相关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搜集资料制作成PPT,从中选择一部分选题和制作都具有示范意义的作业,让学生上讲台介绍,内容有:中国古代精美食器、酒器、茶器;中国古典名画欣赏;古代精美瓷器欣赏;宋代五大名窑;青花瓷等。

幻灯片制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习幻灯片制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台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胆量。

观赏中国古典名画、精美瓷器,体味中华文化之美,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以期使学生进而身体力行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一)视觉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载体。通过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设计物,比如远古的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先秦古色斑斓的青铜器、汉代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北朝的雕塑、唐宋以来的瓷器、家具、建筑等等,这构成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感知和印象。

1、彩陶。彩陶的造型和色彩简洁凝重,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这些纹饰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由、舒畅、开放、流动的审美享受。

2、青铜器。具有威严、神秘、凝重之美。

3、佛教艺术中的图案。佛教艺术的建筑、雕塑、壁画是实用性、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4、我国各个时期的传统图案。春秋时期的图形以云兽纹飘逸流动的线条为特点,秦汉时期瓦当的装饰丰富、概括、简练,汉代画像石(砖)的《播种图》、《戈射收割图》、《五陵母》等构图疏密得当,人物动态生动、唐代的图案华丽,饱满富有生命力,宋代陶瓷图案丰富多彩,明代家具造型简洁优美。

(二)德音之谓乐。乐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今日的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尽管都属于乐音的范围,但给听众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认为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

我们要求学生在制作“饮食文化”幻灯片作业时,要插播背景音乐,音乐要选择中国古典名曲,这样学生在展示精美图片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古典美的乐曲的熏陶。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中国人审美精神的又一文化,它注重对“心性”的抒发和表达,能与中国文学与绘画建立良好的“通感”关系,倾听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美旋律,是提高学生领悟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些至真、至情、至善、至美的健康文化的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和审美价值追求,启蒙和引导学生浸透在传统文化之中,积极地建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融入学生的文化学习当中,有利于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大学生的心境。

四、“中国饮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

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第二章饮食原料文化”、“第三章主食面点文化”、“第四章 菜肴文化”、“第五章烹调文化”等章节的内容,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做“五味调和”、“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宜”、“五果为助”等专题宣讲。把内容相关章节设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从提出问题开始,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了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其他文化形态,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历史人文、饮食医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哲学,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领域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指出饮食文化的调和,要遵循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运用其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指导饮食文化。

五行是古时人们对构成合规律的整体宇宙的五种基本要素的认识。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把阴阳五行看成天地万物的根本,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人如果阴阳五行不调,就会生病。所以饮食必然也要遵循“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中国饮食文化中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酸、甘、苦、辛、咸”——“五味”之说,而且还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药、食同源于五气,各具五味,日常摄入饮食五味,既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是为了调和阴阳之平衡,遵循着“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去协调人体五脏的阴阳平衡。

五、《黄帝内经》与“中国饮食文化”

根据“第十章:饮食保健文化”等章节内容,把古代经典养生名著《黄帝内经》中的理念充分地与授课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写成演讲稿,上台宣讲,可以深入理解“以食疗病”、“四季养生”等古代养生文化的内涵。

《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认为,天人是合一的,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就可以认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经典能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修养。其倡导的谦让、孝敬、勤勉、礼貌、诚实、善良、互爱等品德对今天的大学生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它能促进形成尊师自爱、诚信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就没有枝叶繁茂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每个细胞无不吸吮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无不受其巨大的影响。它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古老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张林.论传统文化对饮食文化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3]丁翔.论在大学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世界,2011.2.

[4]陈驰.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研究[J].才智,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