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标准化建设

学校标准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标准化建设

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市中小学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校点分散,校均规模小,办学成本高、效益低。全市小学在校学生低于100人的有142校,在校学生不足80人的村小点有2131个,在校学生不足30人的一师一校点有1201个。农村初中校均办学规模仅有21个教学班,校均在校学生数1497人,办学规模小于18个班的初中还有58所(占农村初中总数的32.58%);二是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大量使用危房现象十分突出。全市有D级危房100万平方米,危房率超过20%。涉及的学校及校点共1971所。近年来,多次发生危房倒塌事故,广大师生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三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差,“普九”欠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达不到国家标准,教学及其辅助用房、设施、设备不配套,办公设施、学生课桌椅破旧,师资的补充和更新缓慢,严重制约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校舍安全,达到学校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是创造良好的软硬件和现代校园环境,发展高水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工程。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认真组织开展好这项工作,努力实现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综合水平为目标,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规范发展、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全市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加快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程,使全市义务教育水平在普及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和提升。

三、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发展目标

在全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中,要做到布局科学合理,生均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生活、运动区域合理分区。具体目标是:

(一)实现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通过标准化建设,促使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达到标准,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二)实现义务教育的规范发展。通过标准化建设和科学管理,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努力做到规范规划、规范建设、规范办学、规范管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布局调整、优化师资、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实现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通过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

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标准

(一)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整体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行全市统一标准,分类配套,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整体推进。具体组织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统筹安排。

2.统筹协调,综合利用。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要与中央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正在实施的“866”工程相结合,盘活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3.合理布局,适度集中。学校布局原则上按照“三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小学向村委会所在地集中)规划,形成适度的规模办学。

4.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项目安排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规划、设计、建设适度超前。

5.依法依规,规范达标。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贯彻执行发展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新建校舍必须做到安全、实用、经济、美观,满足教育发展需要。

(二)建设标准

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建设、学校班级数量,发展目标按照不低于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建标〔*〕640号)、《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2号)进行和设置,班级数量若需增加的,应根据教学规律增加。

山区村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8平方米,半山区村完小生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完小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

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6平方米,半山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4平方米,坝区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标准化初中生均占地面积不低于11平方米。

结合中小学危房整体改造具体实施中优先安排教室、学生宿舍、食堂、厕所、运动场所,其参考标准是:

山区、半山区村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31平方米,运动场有2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坝区完小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9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寄宿制学校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小学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6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

山区、半山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7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坝区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建筑均面积不低于1.9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5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县城建设标准化初中教室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2.23平方米,厕所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26平方米,运动场有400米标准环形跑道。食堂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1.8平方米,宿舍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按实际住校生计算)。

其它辅助教学用房的规划建设,各地结合实际参考《*市农村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农村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初中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市城市普通完小校舍建设规划测算指标(标准)》执行。

2.教学仪器设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相关科目一类标准设置,图书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图馆(室)规程(修订)》标准配置。

五、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两年内基本排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新建学校和校舍应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新建学校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规定,实验室、仪器室、器材室、图书室、阅览室等活动场地和基本条件全面达标。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与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农村小学配备卫星教学收视设备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成套教学光盘,中小学教育资源信息总量达到标准,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学科专业化的要求和省定标准核定学校编制,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编制数确定各学科专任教师的数量及其岗位,按岗位进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加强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建立县(市)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使校与校之间师资力量基本均衡。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所有学校依法办学,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并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入学率、毕业率、辍学率均达到或控制在规定的比例。

六、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市义务教育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各县(市)区必须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加强和发展义务教育的有关工作统一到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上来,统筹规划,周密部署。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两级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教育、财政、计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我市中小学标准化工作顺利进行。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各地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资源现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对本县(市)区原有中小学布局规划进行调整。

(三)严格标准、规范达标。凡新建和改扩建的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活动场所和设施设备等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强化管理、确保质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质量检测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并实施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保证学校基建项目规范运作。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现代企业的后备军,部分学生亦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积极性、实训易出错以及易发安全问题、效率低下、个人行为习惯差等问题,势必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几年来,学校在不断探索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借鉴现代企业7S管理,引领学校规范化建设,通过“突出技能本位,融入职业素养,内化行为习惯”等途径来培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7S管理实施两年多来,经历了“植入实训基地、注入教学环节、融入德育管理”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慈职7“S改、理、形、进”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较好地实现了中职教育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需要;二是学校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得到了有效性体现,通过引入企业7S模式,采用现代化现场标准管理模式,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现代企业严格管理氛围,从而使实训基地能够成为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高效体验场所;三是育人文化可以全面的推进。在此过程中,将实训基地作为7S管理的重要契机,同时延伸渗透到中职学校各层面,强化学生养成、规范意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意识和能力。

2、7S管理“植入”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训基地规范运行管理

2.1基于7S管理,构建实训基地当新实训基地大楼落成、各项配套设施到位以后,中职学校应当与时俱进,与新课标步伐相一致,加快实训中心建设。对于实训中心而言,其包括实验、实习、实验设备以及耗材和相关工量具等,将上述功能管理集中在一起,指导学校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对于该中心而言,应当有一名主任,三名专业干事,还要有五名实训专职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教师二十三名。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从构成上来看,这打破了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将业务、设备设施之间的相互管理工作有机的独立开来。同时,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了基地向绿色、规模以及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

2.2基于7S管理,构建目视化管理实训场景,实现现场、现物的定置、定位与定标识基地定置,即针对区域基础设施放置位置,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定位则是基于定置基础,根据基地的人、物以及场所等,进行最佳优化组合,并且对物品进行全面的细化定位;定标识,即对区域、场所以及物品、场所按统一有效标识。采用该种模式,可以基地建设更加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有效的改善管理环境、文明实训秩序。如地面油漆、室内标识、警示标志、区域划分、设备设施安装、监控安装、数字化管理运用等有细致明确的目视化规范要求。并通过设立各类“看板管理”,引入企业管理“点检”程序,提高实训操作的规范性,达到有序、高效、优质、安全的实训操作运行。

2.3基于7S管理,制定实训管理手册及规章制度为切实推进实训基地7S管理,学校设立实训基地推行7S管理领导小组,组织人员观看7S管理辅导培训视频,解读7S管理含义、要素、规程,多次下企业实地考察,同时还要邀请一些当地的知名企业家、管理专家来学校实训基地现场指导教学。

2.4基于7S管理,实现实训项目规范化以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职业岗位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按工作过程的需要将职业技能、技术知识、学科知识以及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都加以组织安排,开发专业项目化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实训手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使实训教学项目规范化和可操作化。

2.5基于7S管理,实现规范化教学对于实训教学而言,其主要是由代课教师、实训老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所制订的相关授课方案、教学项目单,同时由授课老师制定相应的项目单,分发到实训指导教师手中,管理员手中也有一份。在此过程中,实训教学活动应当以明确任务、制定和实施计划、控制检测质量以及评估反馈为教学流程,以项目作为载体,以具体的工作为导向,从而全面开展教学活动。实践中,无论哪一门实训课程,均要求在课前实现项目单的发放、考核项目内容,明确评分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积极进行课前的准备和预习。在课内要有效发放实训报告,并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要求他们如实填写相关实训报告,自评、或者小组互评,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咨询、计划、决策以及实施、评估和检查等工作,从而实现提升学生能力、培养方法、实践意识能力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导向如图1所示。

2.6基于7S管理,实现实训行为的规范化在7S管理模式下,实训时既要对学生的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对实训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工量具负责人员明确规范其任务,具体见表1。

2.7基于7S管理,实现考核评价的规范化对于实训评价而言,其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实践中采用“每天目视化管理、每周红牌作战、每月绿色盘点、不定期定点摄影”的过程管理和现场目标管理,展开改善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是按照专业技能、专项以及综合技能目标,对分阶段的任务、目标以及方法和评标进行明确。实践中,老师应当根据项目实施中的7S执行状况、工艺进程、完成质量以及完成时间、报告等,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再结合阶段、最终考核目标,对其进行评价。

3、7S管理“注入”教学环节,实现实训、实习、就业的规范“对接”

2009年9月开始,学校在平时注重传授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时,更加倡导对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工业元素、企业文化在“教”的环节上的深度融合,创设“企业讲坛”,实施企业家和师生互动;启动三“五”素养工程。三“五”素养工程包括:一是培养“五种基本素质”:即是非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身心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二是培养“五种通用技能”:职业表达技能,汉字书写技能,外语适应技能,微机操作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三是培养“五种意识”:责任承担意识,沟通协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科学研究意识,争先创优意识。

4、7S管理“融入”德育管理,实现“育人”的规范“养成”

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平 优质 城乡中小学 标准化建设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不仅能为我国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具体实际的参照指标体系,同时也是解决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之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1] 本文围绕教育标准及教育标准化层次结构体系、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最终落脚点以及基于公平和优质两大价值取向,对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反思来进行分析。

一、教育标准和教育标准化的层次结构体系

标准即衡量事物的准则,引申为榜样、规范的意思。[2] 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标准是想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是顺应观念的期望或教学水平。[3] 根据学者专家对教育标准的界定可以发现,教育标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是作为教育的一种尺度,是对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和教育领域所期望的一种准则和规范。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标准是衡量和判定不同类型教育的标志和符号;是监测、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活动能进行沟通、转换的一般标准。[4] 作为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标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教育规范。教育标准的制定反映了国家的教育价值取向,蕴含教育发展的价值理念,体现了本民族教育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观念。

标准化意即使事物满足既定标准。教育领域的标准化思想源自工商业以及相关领域或相似领域。根据分层思路的“条件—功能—效果”标准框架,以教育内部的子系统为对象,可以将教育标准划分出三大层次结构的标准体系:条件标准、功能标准和效果标准。条件标准并不仅限于设备设施等物质条件,凡是为保障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而应具备的条件都属此类,甚至包含相关的人员配备标准(外在指标如数量、职称)等。功能标准指教育系统在教育实施中所具备的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功能。效果标准指向教育最终带来的效果,体现为学习者内在品质的变化。同时,若将条件标准与上述效果标准相联系并将二者视为一个标准架构体系,条件标准处于标准架构的底层,是对标准体系形成重要的支撑,只有先达到特定条件的要求,继而才能实施教育活动并最终达到特定的效果。[5]

二、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从我国教育发展来看,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两基”的教育发展目标,教育发展经历了以教育机会均等为标志的第一次发展浪潮,当前正处于第二次教育发展浪潮之中。第二次教育发展浪潮要求国家和地区不仅要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加强和推进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而且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6]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制定城乡中小学建设的基本标准,促进区域内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通过标准树立准绳,确保区域内优质教育的提供,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是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凸显出国家对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的价值诉求。

1.价值诉求之一:教育公平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目的在于解决区域内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对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质量问题和教育特色发展问题的综合处理,而各项工作均建立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从标准化学校的内涵来看,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主要是国家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约束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成为标准化学校,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7]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以学校布局科学合理规划为基础,在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达到国家的最起码的标准要求,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质量监控确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质量,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发展之教育。[8] 从内涵上看,标准化学校的建设体现了教育公平这一理念。

胡森认为教育公平表现为,首先是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其次是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再次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概言之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以教育公平理念考察教育领域内教育标准化层次结构体系,条件标准、功能标准和效果标准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内涵具有一致性。教育起点公平要求标准化学校在条件标准上达到基本标准,即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实现公平;在过程公平上,要求学校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习者,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结果公平上,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个人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价值诉求之二:优质教育

我国教育发展处于第二次教育发展浪潮之中,提高教育质量是国家层面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部分,旨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而从教育公平的内涵来看,教育公平具有多维性,公平理念本身就包含对质量的诉求,公平是质量实现的前提,质量是公平的最终归宿,公平与质量可谓是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一体两面。

上述理念在罗尔斯的《 正义论 》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罗尔斯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个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彰显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即“形式上的无差别公平原则”,或称为“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差异原则指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其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教育。形式上的无差别公平原则是确保教育的起点公平,确保所有学习者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享有使用标准化教育资源的权利。在这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更重要的是指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能否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习者能享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因而,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须为所有的受教育提供共同的发展起点。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自由的权力和均等的机会享有教育的权力。差异原则则指向教育结果的公平,即所有的学习者都有取得个性化发展的权利,这是优质教育的最高境地,是对优质教育的最高诉求。从以上分析可见,教育机会的平等不意味着真正的平等,在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注意人的差异性,从而促使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即最终走出校门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消除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追求结果的平等,这是一种最终的理想目标。[9]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公平、平等的基础之上,追求优质教育,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

实践操作上,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标准化应该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兼存。首先,国家应该制定标准化学校的最低标准,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乃至既定区域内最低限度的均衡配置。在这里,标准化体现的是对于学校发展最低限度的质量追求,这是标准化的前提。其次,标准化学校的标准化又非是绝对的整齐划一,需要综合考虑地区之间、区域内城乡之间的客观差异性,在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之后,各个学校的发展也应不受其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发挥各自的办学和教育教学优势,体现出办学水平的差异性。所以,国家应当允许差异标准的存在,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既有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区域内标准化学校之标准。

三、基于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1.中观层面的学校建设是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关键

区域内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教育领域内非均衡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许多工作和努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依然存在众多问题。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多重于抽象的学理性,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指导教育实践;在微观层面上,研究多重于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往往过细,缺乏整体意识,对义务教育改革的整体改观效果不明显。[10]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结合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虽然各国加强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法律建设,并形成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但是就标准化立法的具体内容而言,立法多涉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方面。就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来看,均重视学校自身的自我评估机制的建立。作为一种评估的工具,它强调学校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来制定目标及各项制度体系,通过学校内部自我评估、自我审计,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质量监控。[11] 可见中观学校层面是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12] 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属于中观层面的研究,强调学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强调思辨与实证相结合,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对深化、拓展义务教育研究领域,增强教育理论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指引力,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

2.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标准化意即使事物满足既定标准。工业生产领域内的整体标准化的实现依赖于对各个零件、各个流程以及各个岗位、各个部分标准化的实现,部分领域的标准化是整体领域标准化得以实现的基础,这使得指向对象的标准化有了一个标准化思想体系。这为教育领域标准化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思路,然而由于教育系统内主体和对象的多元性、复杂性,教育领域中各个不同主体和对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教育过程中各个对象的互动对教育活动产生的根本影响,使得教育领域中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迥异于工业领域,因而将教育领域系统中的子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标准化构建成为必然。[13]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建设涉及以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为代表的“物”的因素,以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为代表的“事”的因素,以学习者个性化发展为代表的“人”的因素。同时,物、事、人三者又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从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质量监控来看,质量监控体系体现出的是TQM管理思想,即系统、全方位的整体质量管理理念。

3.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遵循全国性标准的前提下,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具体而科学的标准体系。教育发展受制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结构与分布等因素,这些因素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因而教育应变化以实现发展。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应该依据发展要求不断处于更新之中。从教育发展的长期阶段来看,我国教育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学校标准化的标准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标准。教育过程是学习者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内涵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不断更新,学校课程作为反映社会化内容的载体,应体现变化的理念。信息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不断涌现,这要求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课程标准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学习者基本素养的要求,也要满足学习者应对社会激荡的应变学习能力。[14]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龙承建,周鸿.论教育标准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2]辞海(第三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瑞典]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八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谢维和.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教育标准[J].教育研究,2001(11).

[5][13]李艺,丁婧.教育领域标准化思想刍议[J].教育研究,2011(8).

[6]秦玉友.教育发展浪潮与中国教育政策的多层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

[7][10]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大学报,2005(5).

[8]龙承建,魏龙渝.论基础教育标准化与教育均衡化发展[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9][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M].张人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1]吴卫东.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的特点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

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设;标准;网络中心机房;设计要求;设计标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77-031 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总体设计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2600余人,日常除学生正常上课、做实验、课题研究之外,还有教师们正常办公、教学、科学研究等要用到学校机房和校园网,所以学校网络机房的建设尤其重要。

设计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时首先要设计机房场地,设计时主要考虑面积、地面、墙壁、顶棚、门窗和照明等因素。学校可以根据现代IDC的机房标准进行了设计和建设,下面就学校网络机房的设计作如下阐述。

1.1 机房位置的选择 与普通办公环境不同,计算机网络机房位置不宜设置在一幢高层建筑的底层,也不宜设置在高层,通常选择在中层为宜。通常网络系统机房选址有如下要求:①机房应选择不易受地震等损毁的场所。②机房要远离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有害化学气体的场所。③避免机房周围有强电场干扰,应远离高压输电线、雷达站、无线电发射台和微波站。同时为避免噪声干扰,应远离振动源和噪声源。④为避免尘埃的影响,机房应远离水泥厂、石灰厂等尘埃多发地。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结构化布线系统的要求和标准,我校网络机房可以建设在教学楼的二楼或三楼的西头第一个场所。因为学校教学楼共五层,这样可以保证网络机房的不受干扰,并远离了高压输电线等。

1.2 机房面积的确定 根据学校网络机房设备情况及机房建设要求和标准,网络机房面积可建成48m2,机房总长8米,宽6米,中间隔断,左侧为监控室,右侧为机房区,机房内配有机柜6部。

确定机房面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方面要根据机种和应用而定,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实际条件。通常的原则是整体机房面积不宜过大,单机机房面积不宜过小,以保证有足够的操作与维护空间为宜。同时还要为设备前后左右留出足够的散热空间及未来扩充设备所需的空间。教学用机的机房、科研用机的机房、办公用机的机房、管理系统中心的用机机房、商场及证券公司用机等要根据需要和工作环境因地制宜,以保证设备安放有足够的宽度、高度和空间。通常,网络系统机房面积应为设备占用面积的5~7倍。

根据以上面积要求,学校网络机房可以设计为如效果图1:

1.3 机房地面设计 机房地面最好采用铺设灵活、方便、走线合理、具有高抗静电的活动地板,与地面的距离在20~30cm之间,保证系统的绝缘电阻在10MΩ以上。而且,活动地板最好为配有走线的异形地板,以方便架设电源、信号等电缆。目前,我国生产的地板品种很多,例如铝合金底面地板、钢质底面地板和木质地板等,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在防静电、防滑、防尘和防潮的前提下,采用简便、经济实惠的材料。同时要保证机房地面能够支撑所有设备的重量。我们可以选用国产远航陶瓷抗静电地板。

有的机房为美观起见铺设了地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地毯是容易积尘、容易产生静电的物品,所以计算机机房内切记铺地毯之类的物品。

1.4 机房墙面的设计 机房的墙面应选用不易吸附尘埃的材料涂裱墙面。目前大多采用塑料壁纸和乳胶漆等。

1.5 机房顶棚的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我校网络机房地面到房顶高3.15米。为了调温、吸音,同时方便布置照明灯具和装饰,我们在房子顶棚下加一层吊顶。吊顶材料既要美观,又必须满足防火、消尘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多采用铝合金或轻钢作龙骨,安装吸音铝合金板,难燃的铝塑板、纸面石英板等。

1.6 机房门窗的设计 机房的门保证了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已达到隔音防尘的目的,同时保证最大的设备能方便进出机房。考虑到出入口的问题,我们采用1300*2100钢质甲级防火门。窗户采用了双层密闭玻璃窗,便于调温。为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安装了防照射窗帘。考虑防盗问题,加装了防盗门,保证了环境的安全。

1.7 机房照明的设计 根据机房设计的要求,机房有一定的照明度但又不宜过亮,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机房照明不同于工作办公室,机房照明要求照度大,光线分布均匀,光线不能直射,尤其应避免强光直接照射显示器、控制台和控制台面板。按照国家标准,机房在离地面0.8m出的照明度应为150~200勒克斯。由于我校网络机房采取了吊顶,所以为了满足照明的需要,选用了嵌入式荧光灯(三管)。保证了正常的照明效果,减少了视觉上的疲劳。同时安装有应急照明,机房内采用高效应急照亮灯,应急照明大于30LX,市电停后自动投入使用,均匀布置,在楼道的出口处设置应急出口标志灯。

2 机房的环境设计

由于网络系统设备精密度高,且系统的接插件多,因此机房环境的设计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电源、灰尘、温度与湿度、腐蚀和电磁干扰等,这些方面也是容易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的主要环境因素。

学校标准化建设范文第5篇

保定市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保定市现有27个县(市、区),总人口1 048万人,自教改工作开展以来,本市经过布局调整、撤校并点之后,目前全市有义务教育学校2 715所(其中初中426所,小学

2 289所)。近年来,保定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和《河北省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于2009年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标准化实验室”创建活动,为切实做好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作,特制定了《保定市中学标准化实验室评估细则》(试行)《保定市小学标准化实验室评估细则(试行)》。

近年来,保定市共投入了20 704万元来进行了实验室改造工作,通过市、县、校的共同努力,已初现实效,全市已经有851所中小学校通过了标准化实验室验收工作(其中初中242所,小学609所)。这一系列措施,为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课程改革的发展,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同时为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基本思路

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作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上下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确定思路,提出合理的方案。2009~

2010年全市标准化实验室建设的思路是:参照《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一比两率”量化竞比提高办学水平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在与标准化学校建设同步进行的基础上来进行评估验收。每年将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任务均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对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内容,为全面推进我市实验室建设工作升级进位,为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011年,市教育局决定,标准化实验室作为标准化学校一票否决项目,只有完成了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学校,方可接受标准化学校的评估验收,这一举措又进一步促进了标准化实验室的建设。

保定市标准化实验室评估验收工作的流程为:首先各县(市、区)、学校进行自查自评,自评合格后逐级申报给上级单位,然后市教育局选派专门人员组成验收组深入到各个学校,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走访师生、抽查实验等形式进行审核,并严格按照《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评估细则》认真评估,所有评估项目都有分数标准,分数合格的予以通过,不合格的责令并监督进行整改至合格为止。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经过近几年的上下协作,不断努力,这项工作已初见成效,尤其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觉得,以前上实验课由于没有完善的设施很多时候只能看老师做演示实验,而不能自己动手,现在实验室的设备非常丰富,理、化、生课上的实验得以顺利的进行,课程更加生动,学到的东西更扎实了。这样的反馈促使我们进一步把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好。今后将以全面贯彻“十二五”规划精神为主旨,进一步推进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室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全市标准化学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