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可行性报告范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建管理 项目管理模式 代建制
代建制已经在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资金建设中开始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代建制还刚刚起步,所以政府主管单位应当制定相关制度,尽可能的实现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相分离,建立起有素质、业务水平高的项目管理公司,让代建制的单位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以增强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投资效益,适应全国推行代建制这一新形势的要求。同时转变管理观念,改造管理流程,创造出一整套适应代建制发展的新型的政府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
一、代建制的概念及源起
代建制,即投资人以招标的形式,选择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代建公司),负责项目的管理以及建设组织实施工作,项目完成后交付投资人选择的使用单位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的投资人和建设方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一体或者父子的关系。因工程需耗用巨额资金,所以大部分投资方都不可能不停的进行项目投资,往往是一次性的。这就导致大部分项目是当项目发生时,投资方即时组建一个基建部门,当项目完工以后,基建部门也随之解散。这样的形式使得专业化人才被严重浪费, 且难以形成专业程度高的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或者一些项目建设中缺少专业化的人才。因而出现了一些工程项目建设方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能力不够的现象,导致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区域懈怠,降低了我国基建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资料显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份额只有1%,表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实行代建制,引入专业化的基建管理。依据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注册执业资格制度,应当先让建设方的项目管理进一步的规范化。这样能有效实现建设水平的提高,减少管理成本,让投资项目的实施状况透明化、公开化,有利于进行监督管理。也能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专业化需求,促进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实行代建制,投资人能够以招标的方式让有从业资格的项目管理单位进行竞争,择优而选,实现了投、建、管、运营的分离。建立了投资责任约束机制,让投资建设程序更加规范,从法律上和经济上约束了投资方和建设方的关系,实现资金的高效使用和工程项目实施的高质量。
二、如何实施代建制
基建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而项目的实施阶段又包括设计前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审批阶段、施工阶段及项目运营前的准备阶段和完成后的保修期。
决策阶段,首先,由出资人编制项目建议书,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可行性报告。在项目可行的前提下将可行性报告呈报发改委审核,批准立项。立项后,投资人对基建项目管理进行招标,招标书详细说明项目规模,建造标准,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等的控制,项目管理费标准等要求。
接着,由项目管理公进行投标,出资人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公司来管理该项目,双方可签订项目管理合同。投资人把项目交由项目管理公司全权管理,由项目管理公司具体负责组织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公司对投资人负责。
基建项目管理方应针对项目实际情况组建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作为项目部负责人对项目部的工作负责。项目部工作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报批各项手续等工作。一方面要组织、监督并管理各单位与部门的建造;另一方面要完成前期各类手续的办理,在验收阶段组织验收,最终办理好各类证件。第二,沟通好设计院,处理好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组织监理和工程审计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指导。第三,组织各分包商对项目进行分包建设,实现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
在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方的主要任务是:
(1)按照出资人的意愿,组织设计人员或单位进行设计。另外,造价工程师对设计成果进行造价控制工作,从而达到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
(2)在项目启动时沟通政府部门,完成好各项手续的报批。
(3)将在投资人监督下组织工程监理、审计、承包商的公开招投标工作,并及时向出资人汇报中标情况。
(4)组织主要材料和设备等的公开招标。
(5)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安全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组织协调工作;另一方面要组织监理、审计,施工单位各负其责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与各政府职能部门沟通,按时组织验收,接受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监督。
竣工验收阶段,首先由施工单位进行内部检查,监理单位预验收,再由项目管理公司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竣工验收,并督促各方做好项目资料备案,办好相关手续,最后完成项目 “房产证”、“土地证”及各类运行证的办理。验收完成后,项目管理方将基建项目转交出资人或出资人选定的项目运营方。
三、推行代建制的问题
代建制的实施,将长期面临如下问题:
(一)不完备的契约
代建制的出现,是因为需要对投资者以及项目管理水平进行扩张以及补充。两者之间形成了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因此,应当签订合同以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代建单位能够在投资方的授权范围内,保证代建行为高效真诚的完成。合同中,应当明确投资方和代建方的权利和义务。由于目前没有相应的代建制的合同范本等法规的依据,可能会因合同主题不明确、权利、义务的界定不明确等问题而导致合同纠纷。同时,代建管理费也没有明确的计提标准,导致难以确定奖罚机制。可以预见,包括代建行为在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在不完善的合同约束下进行,而并不会毁灭;完善契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工作也会由学者们一直进行下去,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社会道德规范对契约的约束以及补充的意义。
(二)委托人的缺位
正如麦克尼尔所言:“人们一般承认,人在经营者现代世界经济的绝大部分。但人们很少承认这些人正变得越来越没有委托人了”。在项目工程的实际工作中,代建单位是承包单位的委托人,当地政府是代建单位的委托人,而当地政府的委托人可能是政府的上级主管单位。面对如此复杂的层层组织现象,委托人的严重缺位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事实上,代建制度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因归因于委托人的缺位。现代社会,委托人缺位成为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不是其投资人,而企业可能因投资人的人数较多,分散了投资人的股权,而使投资人产生懈怠心理,存在“搭便车”的想法,使得他们对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但是大多数西方的大型企业都能够保持正常运作,因为他们的企业治理结构和企业治理市场都比较完善。因此,要是代建制度顺利的实施下去,就应当建立公开化、透明化、市场化的代建单位管理机制,这可能是一个有效解决委托人缺位的方式。
(三)不统一的目标系统
代建制度其实是出资人、代建单位与使用单位三者建立起市场合约关系,用法律来约束合约主体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这三者的目标不是统一的,首先,在时间方面,使用单位的侧重点是长期目标,而投资方和代建单位则注重短期目标。其次,在内容方面,对投资方来说,其目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并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对使用单位而言,其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建设工程,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而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方是代建单位工作绩效的考核者。为了达到投资方的要求,代建单位的建设目标往往会向投资人方向倾斜,而忽略使用单位的需要。但是基建工程实现的效益是在使用单位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代建制度的进一步普及和完善,怎样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将项目工程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详协调,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不对称信息
代建制度属于技工专业技术的服务,代建单位的工作能力、工作环境、工作经验、工作难度等因素都对其工作成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工程施工人员的工作能力、状态等因素都能对项目的成效产生重大影响。实践工作中,代建单位可能会因激励制度等的不一致,而产生不忠诚或者不尽责的行为,降低工作质量,侵害委托人的权益。这些问题就是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委托一”问题。
因为工程建设是一次性的,验证效益具有不可预测性,重复验证成本又非常高,使得投资方难以设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代建行为的效益。所以,投资方不得不将管理的重心从监督转为信任和激励。
四、代建制在基建中的思考
我国在基本建设管理上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派、协议承包到市场经济体制下项目总承包、项目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承包等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改革发展历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基建领域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相应的法律环境还是比较成熟的。
寻求适合我国基建管理的模式应该集中关注其非经营性、服务对象多样性等特征。在代建制下,管理部门不再直接参与基建项目的管理,只需监督并协助代建单位,履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代建制的推行,实现了项目专业化管理,能够摆脱复杂而繁重的基建管理工作。而且从目前代建制度的实行情况来看,其费用也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代建费一般是甲方项目管理费的70%-80%。
当然,将基建项目全部交由代建单位来管理,面临的如何适应基建项目建设需求多样化、服务对象多样化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代建制度自身发展也不甚完善,存在着代建行业发育不完全、法律地位模糊、代建单位信用体系不健全、近退场制度也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目前代检制度在国内一些省市(如深圳、福建、北京、重庆、上海等),由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的建设管理中取得了不少的成功案例,但要运用到基建项目中目前还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议代建制的完善[J],山西建筑,2007,33(14)
[2]康克龙.“代建制”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招标,2005(21)
【关键词】铁路 工程造价 管理
1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问题
工程建设前期的施工造价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与设计阶段,伴随着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快速发展,许多建设单位往往会忽略对工程前期的造价控制,而把重点放在施工阶段对施工图的预算和工程竣工的结算阶段。在既定的投资决策前提下,设计阶段对工程的影响常常要大于75%,由此可见设计阶段对造价的明显影响,把造价管理的重点放在工程实施阶段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是常常会发生投资超额的情况,从而出现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
1.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
按照工程建设前期的投资计划与设计文件进行的项目实施阶段就是施工阶段,这个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阶段。在工程施工中,常会有一些临时的变动发生,比如说设计变更、施工条件改变、标准提升、建设速度加快、材料价格变动等情况,这些变化会影响造价。一些施工企业在通过大幅度压价从而低价获标后,常会利用这些环节的漏洞,通过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以提高签证单填写的有效性,使签订成果得到有效固定,并通过变更设计规划,任意增加项目、提高价格等手段以保障自己的利润。再者,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常常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使成本出现人为的不可控现象。
1.3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
竣工结算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结算过程也极其复杂,对建筑技术要求也极为细致。它直接决定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根本经济利益,为施工单位及建设单位的成本计算提供了最终依据。在铁路工程的竣工结算办理中,由于建设与施工两个单位具有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因而往往会导致竣工结算中产生许多问题。为节约成本,建设单位通常会从严把关,丝毫不退步,有时甚至会利用自己的地位强迫施工单位让利让步,而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效益,最大程度的实现利润最大化,又会过分夸大工程的造价,多算高估,最终导致一项工程从竣工交付使用起,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完成不了竣工结算的现象多有发生,有些甚至会诉诸公堂,因而常会出现工程造价难以控制的局面。
1.4工程造价控制及评价体系问题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与主管部门分别管理铁路工程项目中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价,由于参建单位联系脱节,常会出现诸多环节的造价控制发生失控现象。加上目前尚不完善的造价体系的影响,使得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报价体系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就会导致对企业资源的浪费,使企业失去了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个方面的管理始终只能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
2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对应策略
2.1加强全过程造价管理
(1)要确保对工程投资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将在建设阶段对工程投资构成影响的,都放在可控制情况下。关于铁路项目的建设要自项目建议书时段就开始,对工程的投资控制要涵盖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竣工交付的一整个阶段结束。在投资的整个过程之中,应将已经获得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作为主要的依据,要通过对现代管理科学识别和评估对工程投资造成诸多方面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应用,将其放在可控制范围内,要将设计阶段作为重点,结合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当前设备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前景等,将设计方案进行再优化,正确协调好经济与技术的关系,将建设项目的实施阶段作为核心,对设备商与承包商要选择最优秀的,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使设计变更日渐规范与科学,以此保障工程的工期和质量对工程的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2)要动态化管理建设项目的工程投资控制,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覆盖范围广,建设涵量大等特点,从而影响了工程投资的不确定因素,使工程投资的范围多变化,而且变的广泛起来,这常会导致在建设周期中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会处在相对的不稳定状态。所以,动态化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建立相关的动态管理机制,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规范的调整铁路建设项目的实施目标,通过采取科学的有效控制措施来保证实现投资项目控制目标。
2.2深化概预算体制改革
铁路工程概预算存在转型专业性比较明显,灵活性不足,教条化和呆板的特点,根据常规,铁路工程要每五年更新一次其概预算的定额,这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也不相吻合。因此,要对概预算的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相吻合。
2.3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就是合同。特别在施工工程中,合同管理在造价管理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近几年铁路建设工程中,干完工程后签合同或直接不签合同事后进行算账的情况已有较大改观,但是,因合同形式化或者合同文本及内容的极为不规范,产生经济纠纷的情况常会出现。伴随管理的形式及方式进一步复杂和细化,无疑将会很大程度的冲击这一制度。合同文本采用国际通用是目前工程造价领域通行的惯例和做法。要最大程度避免施工图被施工材料所代替,否则,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2.4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价模式,就要在铁路建筑市场尽快实行对于工程量的清单报价,制定的铁路工程招标的范本文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招标时,在招标方将工程量清单提供后,结合自己的实力,各投标单位进行自主报价,业主从优选择并进行定标,采用工程承发包合同的形式确保报价的法定化。如果在合同实施中,出现招标文件或合同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或者工程量出现变化,要结合实际对索赔进行相应的变更,并对支付进行相应调整。
3结语
科学、规范、高效的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新体系的构建,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探索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新趋势、新情况,对工程投资进行有效控制,要不断地适应我国铁路建设的大规模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并以提供更为优质和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深入思考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在职业教育中的成功的办学经验,考察了珠三角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发展启示。
2009年4月,本人参加了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培训基地举办的“广东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研修班”。通过在nyp为期两周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的学习,我深感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变革的催化剂:转移+升级
实际上,新加坡近5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的历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共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一20世纪70年代的技能密集型一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密集型一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创新型21世纪的知识经济型。新加坡政府为适应从劳动密集型向技能密集型转变,成立了达达政府培训中心、罗莱政府培训中心等4个培训中心;为了实现从技能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新加坡政府与世界上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法国等合作成立了5个科技学院以及20个应用项目中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为了走技术创新之路,新加坡政府将原有的5个科技学院以及20个应用项目中心进行整合,成立了南洋理工学院(nyp),从而诞生了“专业无界化的雏型”,今天的nyp已经走上了知识经济型的发展之路。从这样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伴随着其产业升级和转型而不断发展的。wWW.133229.CoM
对比珠三角地区,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呈现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技能)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新加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极为类似。而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一2020)》(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产业升级与转移,与新加坡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十分相似。因此,本人认为,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某些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国职教工作者借鉴。
现代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有两个特征:一是新科技革命引起的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与转型,使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工业或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引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刺激服务业的需求和供应,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
《纲要》提出,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要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所以,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培养知识技术型人才”。
孙子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根据《纲要》的划分,先进服务业包括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共10大产业;先进制造业包括现代装备、汽车、钢铁、石化和船舶制造业,共5大产业。分析我省中、高职业技术学院(校),从现代服务业的l0个产业看,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专业,但外包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业尚无对应的专业;从现代制造业的5个产业看,钢铁、石化和船舶制造业相对薄弱。
产业政策的变化为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全面审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培养体系、教育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
二、职教体系变革:通道+桥梁
目前,学者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基本持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层次说”,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另一种观点是“系列说”,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个独立于普通教育的体系。珠三角地区究竟应选择哪一种学说,可从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获得启示。新加坡的教育体系结构并没有严格地将教育体系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系列,而是按层次划分,从初级中学后开始分流学生,但其中,低层有向高层升级的通道。
虽然新加坡理工学院相当于我省技术职业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但我省的教育体系与新加坡略有不同。我省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新加坡没有。我省高职院校毕业生难以升入技术师范学院深造,升入普通本科院校深造更是难上再难。若按目前的现实情况,我省将教育分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个系列,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职教体系内的升级问题,二是两个系列之问的沟通问题。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做到:一是拓宽两个通道,二是搭建两个桥梁。拓宽两个通道分别是拓宽高职向技术师范本科升级的通道,拓宽高职向应用或研究型本科升级的通道;搭建两个桥梁分别是搭建技术师范与应用或学术型本科相互沟通的桥梁,搭建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相互沟通的桥梁。此外,技术师范和高职院校积极吸纳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硕士和博士到校任教,进一步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见图1)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今年4月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报告”中指出,将教育划分为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系列得到了教育部和多数职教专家的认同,教育部同意我省可以“先行先试”,使高职院校毕生在获得两年企业工作经验后,采用合适的升学途经升入技术师范学校读本科,并要求技术师范学校扩大从高职升本科的比例,适当减小从高中升本的比例。这无疑奏响了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创新的号角。
三、职教定位辨析:中、高职及技术师范
孔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理论知识,对于中等智力以下的人,则不可以讲高深的理论知识。孔子的这一论述,对中、高职及技术师范的教育定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可定位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掌握立身之本—“手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定位技能、技术教育,使学生不仅了解技术流程的全貌,也使得其毕业后具有良好的“手艺”和“脑艺”。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也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后者侧重于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研究。比较特别的是技术师范教育,它强调“系统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教教法”。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定位“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为例,现用一个模型来说明技术师范院校如何实现这一定位。(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首先,技术师范应与《纲要》和中职院校的需求接轨,以面向职教、服务职教两条坐标轴逐步走外延式扩展之路,练好内功,培养技术技能型师资。其次,为实现“引领职教”的定位,技术师范应坚持走技术引进、叠加之路。第一步,采用“乞丐式”战术,引进某些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进校园设立维护中心、测试中心和设计中心;第二步,采用“传教士”战术,将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推广至中职学校和其他企业;第三步,走市场化道路,与相关企业合作,携手进行技术创新,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结合新校区建设,近期可打造“引领职教”的两张名片:教学企业名片——建立我校的教学企业中心,如零售中心、财税咨询服务中心;海外汉语教师名片——向50个非洲国家输出我们的职教中文教师。
四、职教组织变革:双轨制+校企合一
《纲要》第九点指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寻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这里,借鉴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设计我省职业技术学院(校)的组织结构。(见图3)
我们的校董事会与新加坡不同,是在原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基础上,吸纳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和社会名流组成一个专家顾问委员会,以决定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办学方针等发展战略问题。同时,这一组织结构设计的优点,在保留原行政事业制度下,增加了教学企业中心和发展处。教学企业中心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像企业一样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严格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的管理和运营。对于发展处,负责专业开发(随时咨询校董职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外界联系工作,以解决教学企业项目的管理和协调。这一组织结构设计,实现了事业单位组织结构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相结合的“双轨制”,有利于教学企业尽快适应市场的变化。
目前的缺陷是我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企业不足。应在校发展处等相关部门的牵头下创设教学企业或改造现有的实验(训)室,以现代企业运作方式进行内部管理实现校企合一。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我校有四个校区,相关的二级学院分布于此四个校区内,因而可结合专业特色创建各教学企业。(见图4)
为化解教学企业的经营风险,我校做了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引入部分名牌企业,为我们提供代销产品;二是引入部分企业在我校创办服务中心、测试中心和设计中心;三是聘请高级工程师在我校教学企业监管、指导。从时间安排上,我们进行了调整:三年级上学期用9周时间让学生进入教学企业中心进行训练,另外9周进行专业细化的科目学习;三年级下学期用9周时间进行企业项目研究,另外9周进行专业科目学习;四年级上学期用12周时间深入企业实习,部分课程专题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增值课程学习和进行毕业设计(论文)。
五、职教质量变革:iso质量标准
从nyp质量管理的历史看,其工业化质量管理和教育质量管理两种体系呈现出并存的局面。这一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与新加坡类似,我国也有专科和本科办学质量评估标准,这一标准是各所高校进行教学质量控制的基本保证。由于在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中有现代企业运作系统,若仅用一套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显然不够全面。因此,可以借鉴nyp,引入iso质量控制体系,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这里提出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模型——过程控制,将教育过程控制分为主要过程控制和辅助过程控制。主要过程是专业开发、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估;辅助过程是指招生、入学、学生指导、财务等教学活动一系列的支撑过程。这一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将教学的主要过程与教学辅助过程结合了起来,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见图5)
六、职教师资变革:技术技能型师资
nyp注重教师双师化,鼓励师资国际化。nyp全校80%是专任教师,其中10%左右是从相关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对于师资队伍,他们的宗旨是不追求高职称和高学位,但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有五年以上的行业从业经验,并且对教师的考核仅是教学层面。nyp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深造,坚持“无货架寿命”理念。学校看重教师积极参加终生学习提高,不管教师年龄多大,只要上进心强,能主动申请进修学习或重修第二学历或参加短期国内外培训,学校一般都给予大力支持。
鉴于我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本人建议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有利时机,大胆采用“引进来”策略,以“重技能、重经验”为原则引进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使高职院校能更好地建设教学企业,更好地组织实施技能技术教学。同时采用“传帮带”策略,短期聘请行业高级技师进校,通过专题项目培训校内教师。此外,采用“走出去”策略,选派有部分潜质的教师到企业项岗实习一到两年。
上述三项措施并行实施,我省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在近几年内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实‘走出去”策略短期内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但这一策略应该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七、专业开发变革:流程管理
nyp的专业开发流程共有6个步骤:新专业需求分析、成立专业筹备小组、提呈批准、课程设计与准备、教学准备和反馈与改进。其在第三步的最后将专业开发详细计划报教育部批准,整个过程长达9个月,周期过长。而对于广东省而言,高职专业的开发只需报教育厅批准。因此,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对此流程进行改进(见图6)。
由图6可以看出,可以以发展处为主,获取来自专业需求的各方面信息,再咨询校委会内行业专家,在得到各方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组织力量进行专业需求分析,规划专业大纲以及课程大纲,撰写专业申报可行性报告。随后报教育厅,若被批准,再按项目化细化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中不断进行课程的维护,并形成知识库,若不被批准,则由发展处重新制定专业开发计划。
事实上,图6的专业流程开发,与软件工程中的系统生命周期开发方法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可行性报告、课程大纲和细化的课程内容全部进入知识库长期保存,为今后的专业开发提供可参照的样板。同时,知识库中的内容是随课程内容的维护而不断更新的。
八、信息系统变革:知识经验库
关键词:招投标 问题 策略探讨
一、招标方式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初步建立。八十年代,我国招标投标经历了试行――推广――兴起的发展过程,招标投标主要侧重在宣传和实践,还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探索。
第二阶段: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后期,全国各地普遍加强对招标投标的管理和规范工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和规章,招标方式已经从以议标为主转变到以邀请招标为主,这一阶段是我国招标投标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招标投标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的招标投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为完善我国的招标投标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招标投标制度不断完善。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二、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招标机构编制的招标文件质量差、不规范、没有针对性。机械地照抄范本,评标办法不科学、不具体,可操作性差,工程量清单不细致,材料设备标准界定不准确。
2、排斥潜在投标人问题较为严重。部分招标机构受招标人控制,工作无原则,在编制招标文件、进行资格预审、制定评标方法、招标报名等方面,按照招标人的意愿,为个别投标人量身设定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
3、陪标、围标、挂靠投标问题比较严重。招标机构业务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围标和陪标行为,甚至与招标人和投标人串通违规,行为恶劣。
4、招标评标与后期施工管理脱节,中标单位缺乏诚信。恶意低价投标,中标后企图设计变更增加造价;中标后转包,更换项目经理管理班组问题较为突出。
5、合理低价法配套评标办法不完善。低价中标印发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有形建筑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好的发挥。尽管出台了《招投标法》、《建筑法》等诸多法规,但有法不依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建设企业逃避进场交易,与业主私下签订承包合同,致使回避招标、场外交易现象屡禁不止,进场难、难进场问题依然存在。有些交易中心人员少,兼职多,几块牌子一套人马,政事、企事不分,管理水平低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专家库不能满足评标需要,以致形成不协调、不规范、低水平的运作。
2、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助长了不正之风蔓延。有些招标机构故意设置附加条件,限制、排斥外地施工单位参与竞标;一些部门领导不懂法,本应由市场手段来调节的变成个人说了算,收人钱财,替人说话办事。一些涉及垄断行业的工程如城市供水、电力、通讯等,建设单位以行业有特殊要求为由,采取议标方式,指定施工单位,规避招标投标。
3、工程建设领域执法监察力度还不够。一些地方的招投标办公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工程招投标全过程监督乏力,存在依赖思想;监察部门对招投标工作的监督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许多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监督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客观上助长了有法不依、执纪不严的情况。
四、招投标中的不规范行为
1、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者压低投标报价;投标者之间相互约定,在投标项目中轮流以高价或低价中标;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内定中标人,然后再参加投标。
2、投标者与招标者之间进行相互勾结,实施排挤竞争对手的不公平竞争的行为:招标者在公开开标前,开启标书,并将投标情况告知其他投标者,或者协助投标者撤换标书,更换报价;招标者向投标者泄漏标底;投标者与招标者商定,在招标投标时压低或者抬高标价,中标后再给投标者或者招标者额外补偿;招标者预先内定中标者,在确定中标者时以此决定取舍。
3、其它不规范行为:招标单位应该公开招标的不发招标公告,实属邀请招标;投标单位再邀请几个投标单位投标,俗称陪标。
五、主要对策
1、规范管理,坚决杜绝规避招投标的现象。水利、交通等工程项目也要纳入招标范围;不准隐瞒或肢解工程,将一个项目分成若干小项目报建,或采取“联合开发”等形式变相发包;严格禁止超过造价工程量的情况发生,切实防止以附属工程、配套工程等为由擅自扩大工程造价逃避招投标的监控范围。
2、健全机构,完善工程招投标工作。招标办与招标机构必须职能分离,使招标办真正成为行政执法监督的专业机构。制作标底不能由建设单位指定机构,而必须在三个以上编制标底机构中抽签确定;评标的评委要从机构专家库中随机选聘,三分之一是经济人员,其余三分之二必须是工程系列人员,一经确立后即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编制工程项目招投标简易流程图,严把告知、报名、制标、开标、评标、定标、决算及验收等重要环节,规范操作、堵塞漏洞。
3、强化措施,确保工程招投标健康有序进行。要建立监控预警机制,将中标单位承诺的有关原始证件和资料统一收存,一旦发现不认真履约的,招标办发出警告,对不迅速改正的依法废止合同,工程另行招投标。推行会议委派制,对被委派单位的财务管理、预决算执行情况及可行性报告等进行管理和监督,对资金的拨付实行严格把关,对擅自变更设计、增加工程量等实行重点会计监督,不真实、不合理、不合法的开支坚决予以拒支,从财务上堵死工程腐败漏洞。实行政务公开,工程招投标事宜全部公开、公正、公平进行。
4、广泛监督,从源头上治理招投标领域的腐败行为。要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建设单位研究工程的重要事项,必须有会议记录,详细记载项目的决策过程,以备案审查;要加强对工程的审计监督工作,无论什么工程,都必须见证审计部门的工程决算和审计结论以后,才能实行竣工验收和备案,否则,以违纪论处。要加强监察机关全过程的监督,试行建设工程派驻纪检监察员制度,既保证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又体现执法监督的全面性。要将工程建设合同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一并签订,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除按要求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视情节轻重,还要实行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给予主要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研究解决建筑市场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要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增加必要的经费,加大监管力度。
6、实行招标全过程公开、全过程监督。招标公告、投标单位资格预审、开标、询标、宣布中标结果等都要公开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实行招投标全过程监督,将每个环节的监督责任落实到人,强化责任管理,确保监督工作到位,严格查处弄虚作假、串标、抬标的腐败行为,对招标活动过程备案,不管何时何事出现问题,都有案可查,便于纠正错误,追查责任人,实行终身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