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范文第1篇

生物科学专业有哪些就业前景

本专业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严格。毕业生主要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家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高级管理工作。

生物技术一直是政府所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包括克隆在内的尖端研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进行的,所以相关生物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一直以来都是趋向于良好发展。

生物科学考公务员考哪几科

生物科学范文第2篇

1、生物科学系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2、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生物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无偿献血 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 1003-7586(2011)06-0020-02

无偿献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它与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密切相关,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和实施后,我国的血液供应基本实现了由有偿献血向无偿献血过渡。2010年,南京、北京、青岛、威海、昆明等地出现不同程度血库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启动二级预警,造成全国范围血荒,许多病人的手术向后一推再推,无法正常进行。学校教育是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最主要的阵地,只有让学生认同无偿献血的教学目标,才能在他们长大后自觉参与无偿献血的行动。

1 七年级学生对无偿献血的态度调查

与无偿献血相关的教学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模块中,学生在学习血型与输血等知识前,通过各种媒体已经对献血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我市部分学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课前调查发现,愿意参加无偿献血的比例不足20%,不愿意的理由主要有:“献血会影响健康,以后容易生病”、“抽血的针头特别粗,献血时很疼”、“献血可能会感染艾滋病或肝炎”、“无偿献血没有钱,是一种吃亏”、“不是每个人都要献血,让愿意献血的人去献”……

课前调查中,学生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各种观点,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应当理解和尊重他们,而不能简单地给学生贴上自私、冷酷无情的标签。很显然,学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他们认同无偿献血的教学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2 无偿献血与生物科学素养的关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素养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以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与能力为基础,以科学的行为习惯养成为标志。

是否参加无偿献血是公民的个人决策,个人决策的基础是建立对献血与健康的关系、无偿献血制度的意义等知识的了解,学生认为献血影响健康或感染疾病是由于对无偿献血的无知;认同无偿献血是一种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当把献血看成是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时,一点点勇气就能克服怕疼的心理;参加无偿献血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但受到个人健康因素的制约,不是每个认同无偿献血的人都能奉献自己的爱心。

3 认同无偿献血的教学策略

认同是情感性目标动词,要求“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认同无偿献血,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形式将这种情感、态度强加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价值分析、情境模拟、人文熏陶和榜样示范等让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从而在他长大后自愿参与无偿献血活动。

3.1价值分析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自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

将血液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无论对献血者还是受血者的健康都会带来很大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健康的成年人每年最多可以献血两次,从而保证献血的质量。而过去的一些职业献血者,一年中多次献血,甚至一个月献血两次,从而使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含量过低。非无偿献血时期,一个血站只有一个大型采血室,在一定时间内集中体检和采血,献血法中规定拔牙、感冒、服药等情况下暂时不能去献血,但职业献血者需要的是金钱,他们一般不会按照法律规定去做,组织卖血的“血头”,甚至借用他人的身份证和健康证让不符合要求的人去献血,从中牟取献血暴利。2004年9月10日,河南省委省公布了全省范围内有偿献血与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组数据,其中既往有偿供血人员达28万,检测出艾滋病感染者2.5万。

无偿献血彻底消除了有偿卖血造成的弊端,特别是有效地防止了乙肝、丙肝、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保证了医疗临床用血的安全,保障了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采血室越来越多,而且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形成由移动采血车、固定无偿献血室和临时采血点组成的多元化模式,献血者档案和血液库存情况也实现全国联网,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献血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伤害,同时无偿献血还是一种健康储蓄,献血1000mL以下时,自己可以三倍报销医疗用血,献血1000mL以上时,本人可无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报销献血等量的医疗用血费用。

3.2情境模拟

让社会生活中与生物科学有关的问题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尝试扮演社会角色,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有教师创设了一次意外事故的情景,小明与爸爸妈妈外出旅游,爸爸突发胃出血而生命垂危,因为远离城市没有血源,急救医生呼吁旅行团中的人自愿献血,请同学分别扮演小明一家、医生和几位同行的人。小明的妈妈第一个要求献血,却因为血型不符而被医生否定;小明伸出胳膊要求献血,医生说他年龄太小,不能献血;一位同行人态度冷漠,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另一位同行人抱怨影响了旅游的进程,这时一个小伙子站出来说:“我的血型与他相同,上个月刚参加无偿献血,请用我的血吧!”

也可以请学生模拟献血的场景,然后谈献血的感受,有一位学生说:“像被蚊子咬了一口”,同学们发出轻松的笑声,教师及时引导,“被蚊子咬是一种被动献血,养活了害虫,无偿献血是一种主动的高尚行为,挽救了生命。”

3.3人文熏陶

血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礼物,捐血献爱心,血浓情更深。为表达对无偿献血者最真挚的谢意和祝福,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6月14日确立为“世界献血者日”。

参加无偿献血是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献血的意义在于能救助急需帮助的人而不是金钱,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向钱看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关爱,人间就失去了最美好的真情。世界上医疗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的国家中,有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也有经济欠发达的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尼日尔等,公民在献血后吃几块点心、喝杯饮料,就各自去做自己的工作,从不领取任何报酬,人们把献血看作是健康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很普通而平常的事。

参加无偿献血是长大成人的标志。日本每年1月15日为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在举行成年仪式之后,纷纷来到献血车前参加无偿献血,这已成为日本政府推动无偿献血的一个重要活动。我国目前许多学生在高考结束后,自愿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如果将高考作为中国青年的成年仪式,无偿献血则表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勇气。

七年级学生暂时不能参加无偿献血,可以让他们创作一句激励年青人参加无偿献血的口号,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佳口号。

3.4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影视明星、政府官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公众人物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参与到无偿献血,可以带动更多的人相信无偿献血的价值,并努力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中来。如著名演员濮存昕长期担任无偿献血的“爱心大使”。

生物科学范文第4篇

1优化教学内容

1.1简化课本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开设于大二第一学期,总课时为128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36学时。该课程选用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40章。第三版相比第二版来说,增加了不少篇幅,由原来的23章扩展为40章,很多章节增加了全新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对于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能掌握生物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能应用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每章都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毫无疑问课时数不够,也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时数和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化。比如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是介绍糖类和脂质的基本结构、种类和性质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到该专业学生在大一时就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而这两章的内容跟有机化学的有关内容有关联,且某些内容在后面代谢部分也有介绍,所以这两章就可以跳过,直接进入第三章。

1.2调整课本教学内容

紧凑的教学内容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因此打破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课本的内容,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第三章氨基酸的结构与第四章蛋白质的共价结构、第五章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第六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整合在一起讲解,这样更能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因此,一方面要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体现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我们多采用跟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如在讲解蛋白质性质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蛋白质变性、沉淀和凝固的区别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蛋白质变性?哪些属于蛋白质沉淀和凝固?在讲解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糖摄入过量会发胖?为什么人饿几天也不会死?血氨浓度过高时为什么会引起脑功能障碍?通过课堂互动教学,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生化学习的兴趣,也将书本不同章节中相关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所学到的知识。

2.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意为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变变动为主动。比如在讲授酶的竞争性抑制过程中,以磺胺类药物为例,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PABA)甲酸相似,能与PABA竞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二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通过此例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某些代谢反应,设计或改造某些化学成分,从而研发新药。这样既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

2.3讨论式教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要求高校老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我们在课堂上适当地分小组进行讨论。比如在代谢部分讲解完以后,给学生分发讨论题目:1摩尔葡萄糖分别在肝脏和肌肉中彻底氧化分解释放ATP的摩尔数为多少?该题目涉及糖的有氧氧化和生物氧化两大方面的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代表作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2.4自学式教学

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开始趋向于成熟,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学。生化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些自学的内容,比如在讲解第八章酶通论时,我们就将核酶、抗体酶和酶工程等内容交给学生自学,自学完以后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和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5多媒体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各种反应过程复杂繁琐的学科,学生学起来大多感觉比较吃力[4]。为了使一些抽象的反应过程清晰易懂,我们收集了一些国外制作的flash影片。比如DNA复制的过程包括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酶和蛋白质参与,尤其在延伸阶段还涉及到冈崎片段的不连续复制。我们在讲解完基本内容后把这些反应过程的的flash影片放映一遍。学生普遍反映,这些flash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把反应过程表现出来,因此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还能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3师资队伍的优化

为确保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都是挑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中青年老师。这些老师不仅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能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带到课堂上,给生物化学教学注入新的动力。

4实验教学的改革

生物科学范文第5篇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史的内容展示了科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论争过程,同时也蕴含了许多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生物科学知识.教学中合理地进行生物学史的教学,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恩格斯在谈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时,曾指出:“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一个“主要仪器”.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展生物学史的教学,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由来,还能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体验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从而使他们学会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审视现有的科学知识.第三,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学史不仅揭示了生物知识的探究历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学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的火花、求知的态度、探究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的场景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和模拟实验,对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科学方法往往寓于具体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只有把认识过程合理地展现出来,学生才能领会科学方法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科学方法.而在当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把生物史作为一种知识,附加在生物知识教学内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学探究过程,疏于从思想与方法的历史角度去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在应用生物学史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应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握好“科学史”与“科学方法”这两条主要线索,组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方法”的教育.下面结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过程谈谈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利用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阶段,教师将生物科学史上引发科学家对某一问题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一方面能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学发现,怎样提出问题,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讲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生物学现象,然后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教师先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图片,再播放达尔文观察植物向光性的动画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单侧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现象中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自然地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沿着科学史的发展轨迹,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推理法

在生物科学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生物学史的学习过程就等于学生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针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达尔文的几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己关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设或猜想,并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然后教师再引入科学史中达尔文的假说,让学生结合当时的达尔文所处的历史背景讨论思考为什么达尔文会有这种假设,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设是否合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学研究,并能体会达尔文得出结论所采用的具体科学方法———假说法.假说的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来验证?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从不同角度验证达尔文的假说.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詹森、拜尔的实验思路、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到下部,弯曲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提出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该假说是否正确呢?科学家继续探索的步伐前进到了温特的实验:让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结果胚芽鞘生长或弯曲生长了,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共同合作的结晶,通过该过程的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又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在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对于事物本质不断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设时所用的具体科学方法,从而实现渗透具体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拟科学史中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史中科学家的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科学方法,在科学史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模拟生物学史中典型实验并对设计原理、思路、试验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生长素的发现这一生物学史的教学中,除了需要学生学会达尔文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做出实验设计分析外,温特的实验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科学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温特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前面科学家的假说(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先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相互讨论分析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再和温特的实验设计做比较,分析实验的原理、对照的意义、实验设计的注意点,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的训练、操作和详尽分析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再认识,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了实验这一科学研究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验证植物激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帮助他们对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进行了较好的巩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