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席慕蓉

乡愁席慕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愁席慕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愁席慕蓉范文第1篇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台湾诗人席慕蓉,在1989年的夏天,圆了她多年的回乡梦。当这位写了几十年乡愁诗文的女诗人,在内蒙古与河北交界处,远远地看见穿着鲜艳蒙古袍的亲戚端着垫着哈达的银碗向她走来时,心潮起伏,深切感受到来自家乡对她的爱。原来这是席慕蓉未曾谋面的侄子,按照蒙古人接待贵客的习惯,从几百里之外的家乡赶来,在草原的入口处,在等候着她这个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席慕蓉的侄子先给席慕蓉敬的是草原上的牛奶。席慕蓉先用双手捧碗,再用右手无名指触及碗中的牛奶,随后微微举起右手,用无名指向前弹指三下,敬了天地和祖先,然后喝下了第一碗故乡的牛奶。接着,席慕蓉的侄子在银碗里盛满了从故乡带来的草原白酒,又托在哈达的上面端了上来。席慕蓉还是双手捧碗,再用右手无名指点了点碗里的白酒,又一次微微举起右手,用无名指向前弹指三下,敬了天地和祖先,干下了银碗里的白酒。此时,第一次尝到家乡白酒的席慕蓉,从酒香中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感到令她魂牵梦萦的“父亲的家乡,母亲的河”,正在敞开胸怀静候着她。

因为路很长,经过几个小时的行驶,席慕蓉按照事先安排的行程,在旗的招待所住下。她父亲年轻时的伙伴们和家族的亲戚们都赶来了。酒席上,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端起酒杯后,在解释与席慕蓉家的亲戚关系、回忆与她父亲当年的手足情谊的时候,不时语言哽咽、潸然泪下。接草原姑娘回家的酒席,让人们联想了过去的欢乐、悲伤、离别和漫漫的月下思念。“孩子,叔叔、伯伯接你回家!”老人们说着颤巍巍地端起酒杯跟席慕蓉碰杯,然后都一饮而尽。眼前不相识的这些蒙古老人动情的语言和饮酒时的痛快淋漓,深深地感染了从海峡彼岸第一次踏上家乡土地的席慕蓉。她在给每一位前来接她的老人敬酒的时候,自己也频频干杯,她的心深深地融化在故乡浓浓的酒香和殷殷的亲情里。仿佛她的家乡蒙古高原赋予了她千杯不醉的酒量和心态。

乡愁席慕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席慕蓉;体验;小我和大我

席慕蓉,严格来说是美术科班出身,但自从她的诗集《七里香》在1981年出版之后,她就不只是一位画家了,而更多以诗人的身份被公众所了解。虽然在当代诗坛上,鲜有把她的诗歌归入新诗史中来的,但她的诗歌的的确确影响了80~90年代的青年人,可见她的出现是不容小视的。

结束后,诗歌的重出江湖承载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似乎只有表达了某种社会情绪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良心的诗人,而那些陶醉于自我表现中的诗人则受到排挤和鄙视。毋庸置疑,席慕蓉明显属于陶醉自我型的,但是,她的诗歌却引发了销售热潮和大量读者的喜爱,这种现象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虽然席慕蓉的诗游离于正统诗歌之外,有点诗歌流行化的味道,但毕竟它属于新诗范畴,拥有散文的形式和诗的内容,用那些惯有的观点来审视它,也是可行的。

20世纪80年代,随着朦胧诗、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此起彼伏,多数诗人忙于建构一种晦涩难懂的诗歌文本。新诗以“反传统为传统”,但是这种与传统的彻底决裂势必造成文本的陌生化,因此出现了“诗人越来越多,读者越来越少”的现象。中国并不缺乏诗歌爱好者,但是诗人对感情的冷处理手法、缺乏人情味的吟咏使得诗歌和读者之间无法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是将两者的距离越拉越远了。

席慕蓉在这个时候适当的出现了。她在诗中毫无掩饰地抒发自己对爱情、友情和乡情的真实感受,笔尖流淌出来的话语仿佛就在你我嘴边却不知如何表达,而她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替读者说了出来。就像她在《一棵开花的树》中所表露的: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那份对爱情的渴望,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读后怦然心动,心想:这就是我要说的话,是我深埋心底已久的话啊!心灵上的契合使得读者感到席慕蓉就是自己的代言人,她的小诗虽然直白,但是不乏哲理,这些对生活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价值关照,一种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这种写作方向是与席慕容所处的创作环境密切相关的。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在为席慕蓉的散文集《有一首歌》所做的序中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北,中国有报业史以来副刊最兴旺的时期。这种时空的错误,其实不过是一种人生的缘分,就像这位蒙古姑娘,画油画、画线画、写诗、写散文,笔下诉说的,无非是许多许多人生的缘分。”【1】副刊的兴旺为席慕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她的诗歌提供了与读者见面的机会。80年代,内地的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将诗歌文本变得苦涩难解,台湾的公车诗、诗、网络诗将诗歌降到低俗之地,当读者苦于寻找一种契合心灵的纯诗时,席诗无疑是久旱后的甘霖,浸润了读者的心。

当谈到创作原因时,席慕蓉说道:“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因此她的诗不必刻意去迎合市场,仅仅是“我手写我心”,这便符合了新文学一直强调的情生文的重要特点。她曾在《无怨的青春》的《此刻的心情――代序》中说:“在现实生活里,我是一个幸运的女子,因为有深爱着我的人的支持,我才能如此恣意地成才,想画就画,想写就写,做着对一个妇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2]写诗是“为了我自己的一种纪念,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一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3]正是因为她所拥有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美满的爱情、完全遵循世俗规则的人生体验决定了她写作的大体风格:光泽细柔、平淡充实。例如她的《茉莉》:“茉莉好像/没有什么季节/在日里在夜里/时时开着小朵的/清香的蓓蕾//想你/好像也没有什么分别/在日里在夜里/在每一个/恍惚的刹那间”。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没有撕心裂肺的离愁别恨,有的是清清的花香,淡淡的思念,安定的生活让她在平淡中吟咏歌唱。

对于席慕蓉来说,画画是她的主业,写诗仅仅是心中有话才写,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的语言汹涌而出,不掺杂任何功利的想法,有人批评说“她所面对的基本上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她笔下的爱情也好,友情也好,世情也好,仿佛是在天国中发生的事情,与现存的世界格格不入。”[4]对于这种评说,我想提出一些异议。体验决定创造,每个人的人生体验是不同的。余光中将对祖国的怀念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缅怀与景仰体验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动人心魄的乡愁诗。洛夫也认为“诗是个人生命的体验,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和内心世界”。而席慕蓉恰恰是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入手的,他们三人的艺术追求方向不同,诗中可以有家仇国恨,也可以有儿女情长,吃腻了生猛海鲜,尝一些可口小菜也是不错的选择。

创作风格的奠定,使得席诗又引起众人对诗中“小我和大我”的争论。单纯的生活体验,限定了席诗题材的多样性。家庭、丈夫、儿女以及美满生活中不时涌起的乡愁让她的诗作多以爱情、友情和乡情为主题,因此有人就认定,席诗题材单一、内容矫情。

我们不否认席诗题材的单调,正是之前所论证的“体验决定创造”,让席慕蓉在有限的体验中无法写出各种各样题材的诗歌,这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但就是在这有限的题材中,席诗所传达出的“小我”情愫却带来了“大我”的共同体验。就像《青春之一》中说到的“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美好的青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青春时候谁没有过对爱情的渴望,青春时候谁又没有过对美好年华易逝的感怀?如果说,诗中的感情是席慕蓉从“小我”出发来创作的,那么它在读者心中引起的共鸣则是“大我”的完美体现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也许各有不同,但是反映到诗作中来,那种寂寞、骚动与惆怅有着共同的群众基础,因此说席慕蓉仅仅沉浸于自己所构造的“虚幻世界”的说法并不可取。

席诗无疑属于新诗行列,但是她的创作却没有与传统完全断裂。山东大学章亚昕教授说到“从‘长时段’角度分析新诗的成败”问题时,提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新诗在何等程度上利用了传统的资源?由于诗人断然采取与传统‘断裂’的创新策略,不但造成了新诗陌生化的美学风貌,而且也造成了自身的困境――由于公众对新诗的表现方式不熟悉,社会便难以接受新诗人的作品。”[5]此现象在80年代之前表现的非常明显,也是造成诗歌“小众化”的原因之一。80年代以后的台湾新诗开始走向多元,走向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是对传统资源的利用一直是诗歌创作中的瓶颈所在,而席慕蓉却将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非常巧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古相思曲――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一诗从乐府诗《古相思曲》而来,席诗的副标题便来自诗中第三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也许是席慕蓉在读古乐府的时候看到这句话,非常有感触,所以便信手拈来,用现代诗的笔法赋诗一首。诗中“弹箜篌的女子”、“ 莺花烂漫时”、“开满了玉兰的树下”都有着浓郁的古典婉约诗词的意境之美,用传统意境加上现法,两者化而为一,这种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创作手法使人不得不拍手称赞。

结语

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席慕蓉的成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她让我们看到了她创作的天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她的努力,就像她在《诗的价值》中所说的:“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6]虽然曾经有无心插柳之意,但是在细柳成长的过程中倾注了不少心血与汗水,这便是席慕蓉诗歌受到欢迎的偶然中的必然吧!

参考文献

[1] 席慕蓉《有一首歌》[M] 主编:常君实 北京:群众出版社 1996年1月 第1页

[2] [3] 席慕蓉《席慕蓉抒情诗合集》[M] 责任编辑:杨光治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1年12月 第84页

[4] 梁伊人《好梦难圆――请走出虚幻的世界》[J]《“席慕蓉热”三人谈》

乡愁席慕蓉范文第3篇

席慕蓉很诚挚,她可以担当得起这样的转变,或者说命运。

一见面,她就不停地说蒙古,从桌上随便找到一张纸,就画博物馆里蒙古的玉器给我们看,一说到蒙古,她的眼泪就扑簌地往下流,常常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她终于找到了家乡,但是却知道永远都回不到她真正的家乡去了,她妈妈乡愁中的千里松漠已经一棵松树都没有剩下,她爸爸的家已经成了废墟,她心目中肥美的草原其实是风沙滚滚的荒漠。但是她回家,却有族人千里相迎,滚滚黄土坡上,有人端着奶茶,有人带着酒壶,有人为她隆重地穿起蓝色的蒙古长袍,牵着马,有人为了这样的相见泪水涟涟,端着一碗酒,却久久说不出话来。她的家乡这样竭尽全力将她迎入怀中。

记得我曾经要求过,要跟她一起回蒙古去。到底何处是我的家乡?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地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的祖籍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在上海长大,我一直觉得也许我的家乡是在欧洲的什么地方,但这是荒唐的。有家乡可以回的人是怎样回家的,我很好奇,也许还有羡慕,就像小时候看新娘子。记得那时候席慕蓉不置可否地向我笑,我才知道自己的要求真过分。那是别人神圣的回乡路啊,是别人的。

在河岸上,有个小码头,是给划船的人用的,石阶一直伸向河中。我将鞋脱了,脚伸到水里,黄昏时的河水很暖和。

乡愁席慕蓉范文第4篇

在海边,我捡起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席慕蓉《贝壳》

文章导读

作者席慕容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她写人生、乡愁,写得极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精读感悟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托物抒怀的手法,借助一枚小小的却相当了不起的贝壳,演绎出了她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会,耐人寻味。

文章伊始,作者抓住贝壳的图案细致描写,在多数人眼中毫不起眼的贝壳,在作者看来“是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很显然,这个小东西已经触动了作者的灵魂,也引出下文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乡愁席慕蓉范文第5篇

[展示一]诗歌朗诵会

一、活动计划

1.准备朗诵材料:诗歌朗诵会朗诵的诗,可以是课本中学过的,也可以是课外读过所喜爱的。

2.确定朗诵形式:可以小组合作参加班级的朗诵会,也可以是小组初选后,推荐代表参加;可以个人朗诵,或男女对诵,或小组合诵,还可以是配乐朗诵,形式要丰富多样。

3.安排人员分工:如环境布置、编排节目单、化妆等,力求每个学生或小组都有任务,人人为班级朗诵会出力。

二、活动片段

生1:通过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诗人,如余光中、顾城、席慕蓉、舒婷等,我很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呢。

生2:我也很喜欢这首诗。《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发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生3: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生4: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呢。

生5:现在就请我们全班同学,和在场的所有老师,都来朗诵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

……

(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诗歌朗诵)

[展示二]知识竞赛

一、活动要求

本次竞赛共有四关,第一关“名句荟萃”,为必答题;第二关“诗情画意”,为抢答题;第三关“妙语生花”,为抢答题;第四关“诗海PK”,为必答题。每组选出一名记分员,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本次竞赛将决出冠军组、亚军组、季军组。四关过后,看看哪个组是冠军组。要求各组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二、竞赛例举(第二关:诗情画意)

1.当我们感怀母亲的恩情时,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_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诗句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4.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景象,我不禁想起“______”的诗句。

5.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

[展示三]自主创作

活动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首诗,你们想写诗吗?老师就来教你们写诗。(引导学习《致老鼠》《爸爸的鼾声》)

师:这两首诗写得好在哪儿?

生1:《致老鼠》作者把老鼠当做人来写,很有趣。

生2:《爸爸的鼾声》作者很会想象,把爸爸的鼾声比作了火车开动的声音。

师:那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生: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师指导以《雨》为主题写诗;生自选主题写诗)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标准生活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