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缘分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转制院所 离退休人员 社会保障 问题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函[1999]38号)、《关于印发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0]300号)、《关于对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98个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总体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2001]428号)、《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国科发政字[2002]365号)等文件精神,国家经贸委所属的原10个国家局管理的242个科研机构、中央所属的178家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的134个科研机构、水利部等四部门所属的98个科研机构以及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先后转制,地方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也陆续进行了企业化改制。
科研院所转制八年来,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批由技术创新带动的新兴产业群体,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科研院所转制属于我国深层次的科研体制改革,无论在政策上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实际问题。在诸多问题中,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是转制科研院所反响比较强烈的焦点性问题,成为影响转制科研院所发展和稳定的因素。
一、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对江苏、重庆、安徽、辽宁、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近40家转制科研院所问卷调查,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1.科研院所转制前有大量人员退休,这主要是科研院所转制时,都根据政策进行了提前退休,致使转制后退休人员队伍庞大。
2.科研院所转制时,员工工龄大部分集中在10~29年工龄 (约占转制时在职职工总数的55%);转制时30年工龄及以上人员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34%(见表1)。
3.在5年过渡期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退休人员多(占此期间退休人员总量的50%),说明5年过渡期内,有大量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退休(见表1)。
4.科研院所转制后,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较,所占比重大,由转制单位管理离退休人员的压力比较大。
二、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合理
1.转制后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低于转制前退休人员。由于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实行退休金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养老金制度),在发放标准上,养老金低于退休金。按国家转制的相关政策,科研院所转制后退休人员执行养老金制度。根据我们对江苏、重庆、安徽、辽宁、四川、广东等12个省市调查发现,科研院所转制前和转制后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养老金发放标准逐年扩大,具体情况见表2。
2.中央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转制院所。地方科研院所转制时,各省市分别制定了解决转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普遍比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政策优惠,而国家没有出台中央转制科研院所也可以执行属地政策的明确规定,导致了中央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低于地方转制科研院所,具体情况见表3。
3.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退休金。由于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中央转制院所不能享受地方政策,导致转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低于事业单位同类人员退休金。调查表明:转制单位与事业单位待遇的差距,普遍在 500~2000元之间(如苏州市,同样是教授级高工,但转制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竟然差2000多元)。
4.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企业同类人员。科研院所转制后,社会保障问题在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过程中,下发了转制后的在职人员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但是,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在2000年以后才转制成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累不多,导致转制院所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低于地方企业同类人员。在南京、苏州、成都、沈阳、马鞍山等地调查发现,转制院所科技人员退休待遇普遍低于地方企业的工人,转制院所具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退休待遇普遍低于地方企业一般科技人员的不正常现象。如在苏州,有一位1968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6年养老金只有1189元/月,远低于当地城镇人口社会平均工资(苏州2006年平均工资为2084元/月)。
(二)针对转制过渡期的退休人员的补偿政策难以调整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差距
根据2000年1月12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下发的《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规定:转制科研院所在 5年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如低于按原事业单位的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的养老金,差额部分(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中,1999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90%; 2000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70%;2001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50%;2002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30%;2003年7月1日后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10%;2004年7月1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由于国家对“单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规定不是强制性的,导致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特别是转制成股份公司和非国有性质的单位,不愿意做补充养老保险。调查中还发现,部分转制后隶属国资委的企业,效益不错,完全有条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但因为政策的柔性,也不愿主动去做。即便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的企业,因时间短,对5年过渡期内退休金的差额补贴作用不大。致使员工工作期限越长,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标准越低,见表2。
(三)过渡期后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更低
5年过渡期后退休的员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执行,不再享受待遇差额补贴的相关政策,又因为多数单位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建立时间较晚、积累低,导致过渡期后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更低 (见表2)。
(四)地方科研院所转制前退休的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开始显现
人类有史以来,就逐水草而居。因此,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生命线。水决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模,水决定经济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水决定人居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水决定国家的兴衰,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国家安全的首要保障条件。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水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关联尤为突出。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三大灾害中干旱缺水与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是洪涝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120亿美元。二是干旱灾害:平均每年经济损失约为350亿美元。三是水环境灾害:平均每年因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经济损失为540亿美元。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水的的主要矛盾己转移到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方面。据悉荷兰的一位发展学家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动乱,他用计量方法做分析,认为发展中国家群众闹事跟缺水相关,而且相关度很高。尽管这种结论未必完全正确,因为动乱起因的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自然的。但干旱缺水引起的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屡见不鲜。严峻的现实表明水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进入21世纪,到2050年,专家们预测,我国总用水量将达到7500亿到8000亿立方米,比现状供水量要净增2000亿立方米左右(不包括生态环境用水),从总体来看,中国缺水的整体态势十分严峻。首先是农业干旱缺水。目前,全国仅灌区每年就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城市缺水。我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据1999年统计资料,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约1600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北方城市主要是资源型缺水,南方城市主要是水质型缺水。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36%,未来50年要达到60%左右,城市对水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
进入21世纪,人类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联合国和世界水论坛会议发出警告: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否则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以中国为例,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约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到21世纪初期世界大城市的水需求量可能要大大高于现在的水平。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无节制索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土流失、湖泊萎缩,河流断流、水体污染,加上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滥垦乱伐,土地沙化、生态恶化,人为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水环境的破坏、水污染日益严重,这在发展中国家加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加大使用化学产品过程中更为突出。大部分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使一些城市和地区陷入水质性缺水境地。加之,气候变化,干旱缺水态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城市因缺水不得不大量超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洪涝灾害威胁着城市安全。目前在世界上洪涝灾害己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很多城市位于各河流的下游,洪涝灾害频繁,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地面产流条件的变化,更大大加重了洪涝灾害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大城市的防洪安全问题决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全社会对水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的意识、水的商品意识、节约用水等意识比较薄弱。水资源立法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导致水资源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权属不清。
二、21世纪水利改革的战略重点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从上面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就可以看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及其体制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国际上普遍认为,现代化城市要建立统一管理的道路网、电力网、水网和信息网四大网络,水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种管理体制的科学基础,是以流域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系统思想。发达国家城市大多建立这种机构管理城市水资源,取得了好的实践效果。例如,巴黎对水事物的统一管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得到联合国的肯定和推荐。我国深圳市1991年闹水荒,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993年又发水灾,直接损失14亿元。自借鉴香港经验1993年成立水务局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洛川县城日供水量从800吨增加到4000吨,年水费收入由2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已经取得积极成效。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一直存在“三重三轻”问题,即“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我再加上二重二轻,即“重工程轻实效”,“重开发轻配置”这“五重五轻”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但却是21世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五大问题。除了这五大问题外,水管理体制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体制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大障碍。水利和水电四分四合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电力管理体制与水利管理体制相比,电力要比水利解决得好,不管是大水电还是小水电,不管是水电还是火电、核电都必须进入统一的电网供电。水资源的管理却政出多门,这种体制只能是水资源不合理的配置、低效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落后于其他行业原因很多,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够,体制长期不解决是关键。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的短缺及其管理体制问题。70年代末期,国务院曾议论过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提出过建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动议。进入21世纪水管理体制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问题。因此,通过水务局的体制,加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是形势的需要,客观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建立水务局管理体制的紧迫性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主题,人类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城市发展来看,世界各国都主张控制城市发展的规模,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水环境恶化问题己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工农业又正处在调整结构的时期,因此,控制城市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加强以水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统一管理问题。
70年代,以京、津和沿海城市大连、厦门为代表的城市水荒,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己经提到议事日程,当时,国务院曾召开紧紧会议研究京津水资源短缺问题,曾指出,城市缺水是因为过去城市发展政策性错误所致。到了90年代,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70年代以来,黄河连年发生断流,1997年断流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北方河流是断流,南方河流是断航,1999年福建闽江干流己发生断航。但目前的管理体制极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南方有些省区的水库有优质水源可以供水,而有些部门却要在河道内取水。上海工业用水都是水质好的地下水,生活用水却是水质差的江水。因此,针对水管理体制长期分割的弊病,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东部地区与一些大中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己经十分紧迫,这是国家赋予我们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机构,根本谈不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更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未来城市需水的增长,缺水的态势越来越严峻,城市水利部门不能统管水资源,其水行政主管的职能很可能会萎缩。
鉴于中国的国情和水情,要解决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多龙管水,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里主要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家机构的体制和职能部门的分工不合理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与排水,开发与保护,排污与治污,水利与水电、水运和水产,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周边,等等,长期以来,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是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优化调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的最大障碍。水利、水电机构的经历了四次的合与分,至今未能解决就是最好的佐证。目前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己经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如果这次机构改革再不解决,水行政作为水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可能会出现萎缩,城市缺水的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因此,解决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从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的高度来调整旧的经济体制,和进行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想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即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体制理顺是保障。这个问题不从体制上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都是一句空话。面对21世纪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管理体制问题现在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当前又是省市机构改革的大好机遇,应该看到,解决管理体制问题的时机己经成熟,但是加快建立水务局统一管理方式,关键要靠我们水利部门自己的努力,水利部门首先要有紧迫感。
三、国际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方式
世界各国都认为,水资源的管理是一件令人头痛的工作,在大多数国家,水已变成了一种稀少和昂贵的商品。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水的安全供给,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大体上可归纳为可供选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管理,另一种是间接管理,从这两种水管理模式来看:
直接管理是指由市镇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比较单一,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是直接管理的模式。但有人认为,这种运作方法,水网比较小,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只适合小市镇,不适合大城市。
间接管理或委托管理,是指行政部门同私营部门合作,签订长期管理合同(20-30年)。一些大都市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比较复杂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又分为两种形式:租出经营和特许经营。租出经营是由市镇行政部门投资兴建,只把设施的经营权委托给一家私营公司。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赢得利润,并将一部分收入交给市镇行政部门,以弥补行政部门技术性拆旧开支和兑现许下的诺言。承租者的风险是在经营中,一是负责水的生产和销售,二是负责供水水质的质量,三是负责设施的运转和保养,四是负责部分或全部地更新设施。有关设施己经存在,这种管理方式,市政行政部门保持了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不承担运行管理费用,但签订这种合同的前提条件是,供水水价的制定则是由该公司与市镇行政部门协商确定。私营公司依靠收取水费来赢得利润。但收取的水费中要上交一部分给市镇行政部门,作为技术性折旧开支。这种管理方式,市镇行政部门拥有设施的所有权,私营公司只有经营权,其运行管理费用由私营公司承担。这种管理方式的前提就是己经兴建了或有现成的供水设施,或者政府有财力兴建供水设施。但目前具备这种前提条件的城市并不多。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管理形式。欧洲有些国家将这种形式还推广到其他公共服务部门。特许经营比较简单。由企业负责修建或更新设施,并负责设施的经营。所有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供水设施经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30年)。企业通过水费回收费用。到合同期满后,在保证设施良好运转情况下,将供水设施全部交给市镇行政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市政行政部门在30年后将成为水网的主人,但市民可能要承担昂贵的水费。
中国水管理模式应当如何进一步改革是21世纪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但是从琛圳水务局的建立到各省市县水务局的成立,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上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鉴,但我们要从中国的水情、体制出发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运作方式。
四、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从各省市目前已经建立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体制来看,在管理方式上大体上也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一条龙的直接管理,一种是政企分开管理的模式。我认为,不管那种管理方式,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相对要好办些。权属管理属于机构的职能,就是说,水务局必须对防洪、供水、用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和回用、水环境治理等等,实行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至于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等企业经营实体,应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但权属管理必须与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匹配,可以借鉴国际上间接管理的方式,通过法规,以合同形式不仅要保证水务局对水资源的权属管理,而且对对公司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决策和监督权,可以采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形式参与经营实体的决策和管理,这样可以节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运行费用,又使企业能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总而言之,各地不管采取那种管理方式,由于地域和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不要强求全国一个模式,争取从大城市和市县两头突破,率先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必须服从四个有利: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中国存在“水
危机”决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北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缺水态势已经十分严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下垫面产流和汇流的条件己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未来气候变暖,这两种影响组合,会加剧北方地区水资源的衰减,北方“水危机”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加强需水和用水的管理。增强“水危机”意识,急需社区和公众的参与,要在全社会和全体公民形成共识。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要转变人们对水的认识。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转变为认识到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是一种宝贵的战略资源;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侵害转变为在防止水对人类侵害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资源的侵害;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加强需水管理,以水求生存,谋发展;从城乡水资源分割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城乡水管理一体化;
(二)水利部门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治水思路。要看到矛盾的转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要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存量的安全、优化、质量和效益上,以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因此,水利部门转变观念,关键性的转变要着眼于于四个方面:一是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二是从工程型水利转向资源型水利,三是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水利,四是从分散型转向集中型。
(三)依靠现代科技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全方位节水,急需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制定节水的法规和政策。要以节水为中心改造现有企业和水利设施。依靠现代科技控制水污染和污水的回用,急需改造污染企业的生产方式。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制定节水规划、节水措施和鼓励节水的政策;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节水的资金支持;推行社区和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增加节水科技含量,研制、推广先进节水设备;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增强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对污染严重的江河湖海进行重点治理;强制关闭资源消耗高而又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达标排放;对江河水量统一调度,合理安排经济建设与生态用水;划分水功能区,严格控制纳污总量,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改进水环境监测手段,建立水质水量相结合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加强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科学研究。
(四)制定合理的水价机制。长期以来,国家水价政策不到位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现在是全社会都必须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水不能再喝大锅水,水不能再作为福利水,水价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杠杆运作,但不同行业的水价,应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供水、排水和污水治理回用的价格制定不能由经营者单独制定,水价和收费的制定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者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制定,在价格和收费制度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有决策和否决权。适度提高水价,急需提高生产和生活水价。
(五)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急需理顺管理机构和体制。泽民总书记曾指出,管水就是三件大事,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水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和生态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在行政区范围内,处理好水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属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对城市功能的整体开发更为重要。从防洪、水资源供需和水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看,三者均具有按流域统一管理的客观需求,由此构成了对三者实行统管的基础。从水资源的本质属性看,只有实行统一管理才能在充分发挥管理所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三重效益。因此,水务局应当同时履行防洪、保证水资源供需平衡,保护水生态环境的职责。根据这一责任,城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企业,也应当属于水务局宏观调控的范围。
加强水资源管理首先是按流域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重点是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分配与优化调度。要实现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按照中国国家机构职能改革的方案,由水利部门统管城乡水资源、负责全国节约用水工作,并归口管理和指导全国乡镇供水工作。市(县)水务局管理体制的兴起,就是为适应这种形势的改革产物。我国第一个建立水务管理体制是1993年深圳市成立了水务局,实践已经证明,实行水务管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6年陕西率先开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黑龙江1999年推行水务局体制,河北省大部县市推行水务管都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已实行水务局管理体制,首都北京市己决定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天津市也正在运作。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务局,或由水利部门实施水务管理,其中有159个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因此,深化水利改革必须理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强化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和排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并建立用水审计制度。
(六)中国省市的机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值得指出的是,行政机构通常决策方向,其职能的划分反映国家政策的走向。因此,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合并和机构的减少,关键在职能的重叠、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的效率。应当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在机构改革时,一切机构设置应服从于两个战略高度:一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一个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总之“多龙管水”的时代应该结束了。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对城乡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严格实行统一的取水许可制度,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对城镇防洪、除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回灌等一体化管理后,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体制保障。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这是中国国情和水情的需要,必须从法律上把它确定下来。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实行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七)完善法规。要加快国家《水法》的修订,加快水价改革政策的出台。在没有修订和出台前,各地不要等待,应通过地方法规和条例加快运作。水务局采取一条龙管理方式的,如果经营企业是亏损企业,应争取在税收政策上的支持,如实行免税五年的政策,扶持亏损企业的发展。加大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力度。做好水的立法和执法工作,完善水资源法律体系。
陕、甘、宁、青、新、内蒙古6省、自治区基本都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生态环境相当脆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建设用水的相应增加,6省、自治区人口相对集中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均呈紧张态势。结果是经济建设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如新疆天山北坡中段和东疆地区,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流域等,这些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大多经过了3次转化和利用,下游水质严重劣变,河流萎缩,尾闾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亟待转变。
西北地区多数内陆河流域的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很高而地下水利用尚不充分,从而造成灌区的潜水无效蒸发大且易于导致次生盐渍化。灌区水量调蓄基本依赖平原水库,调蓄能力低而蒸发损失大,并在水库下游造成盐渍化。
三是严重的春旱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环境。
由于山区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尚不能解决春季天然来水少与灌溉需求大之间的矛盾,西北主要灌区普遍面临着严重的春旱问题。如新疆1995年灌溉面积376万公顷,播种面积约325万公顷,因春旱缺水少播种约51万公顷,缺播面积超过15%。由于春季土壤含水量低,扬尘风速也大为下降,是近年沙尘天气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灌区土壤盐渍化严重。
由于上游地区的灌溉退水含盐量很高,在大型灌区下游逐步积累盐分;而下游灌区又由于缺电或负担不起电费而不能进行竖井灌排治理盐渍化。致使6省、自治区的盐渍化面积一般占到有效灌溉面积的15%~30%,内陆河下游灌区的盐渍化面积可占到有效灌溉面积的50%。
五是过量引水导致荒漠化趋势蔓延。
随着干旱区人工绿洲的稳定扩大,流域水循环关系改变,各支流与干流间的联系明显减弱,而干流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强。水资源主要消耗于中游段,致使下游的天然绿洲萎缩,土地沙漠化进展加快。水资源短缺、灌溉方式不当和过樵过牧引起土壤沙化、草场退化和灌区盐渍化,已成为西北各内陆河下游地带生态退化的集中表现。
六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用水效率普遍偏低。
陕西以外的西北各省、自治区的灌溉毛定额一般在为10500立方米/公顷以上,渠系综合输水效率在0.5以下,灌溉期间的地下水位在1~2m,无效蒸发损失较大。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也在40%以下,节水还具有相当潜力。低效用水方式显然加重了盐渍化和污染。
七是管理滞后导致生态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大量滋生。
用水竞争使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锐,各地争相引水扩大灌溉面积,导致效益搬家。在宜林宜牧地区盲目发展农田,在干旱草原上过度放牧,为了一时利益不顾长远影响,将挤占的生态环境容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转嫁到其他地区。这些事实说明迫切需要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目前的情况是,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以每年2000~3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加,已累计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次生盐渍化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全国盐渍化土地面积的1/3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地表植被的潜水蒸发补给减少,导致生物量下降并使土壤沙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场退化、土地盐渍化已成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四大生态现象。
二、西北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西北地区在科技水平、工业结构、基础设施、财政积累能力、投资效率、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部存在明显差距,简单承袭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之效。依靠目前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型工业外延,也难以完成既定发展任务。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西北发展必须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生态型经济建设。
从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看,无论土地开发还是矿产资源利用,均要以水资源为基础。应当以水为中心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和生产力布局,着力探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内涵发展方式。
从水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看,西北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矛盾的焦点在于水。人工生态的扩展不能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要保持合理规模与质量的天然生态,才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长期需要。要合理配置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从水与农、林、牧发展的关系看,水是西北农、林、牧业发展的前提,而农、牧业不但是西北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的支柱产业。过去为解决粮食问题到处开荒占用了优质草场,造成农区土壤严重沙化。牧业发展沿袭传统模式,基本依赖天然草场放牧,导致草场过载而严重退化。西北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调整,处理好农、林、牧三者间的关系。农、林、牧业的土地利用比例要合理,相当幅度地提高灌溉林牧业面积。要以林业发展保护农区和牧区,用水方式上要通过灌溉维持林草用水。传统农区应通过饲草饲料基地和灌溉草场建设来发展畜牧业,并利用农业为牧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以弥补冬季牧场的不足,以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土壤的有机成分,同步提高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牧区发展0.07公顷灌溉草场可减轻0.67公顷以上天然草场的过载压力,是见效快同时又具有多重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根据上述思路,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不能就生态而论生态,而要紧紧抓住开发过程的资源链、生产过程的生态链、流通过程的市场链和发展过程的平衡链这四个基本环节,在生态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开发过程的资源链,首先要认识干旱地区水循环的基本特点,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保持水循环的可再生机制和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生态平衡。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土地、矿产、能源开发的关系,在环境容量容许的限度内开发,对不可再生资源要限量开采,对可再生资源要维持其良性循环机制。
生产过程的生态链,是要提高生产效率,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排放。各个生产环节互为原料和市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通过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克服远离市场的不利条件,使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流通过程的市场链,是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西北内部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互补作用。以新疆南北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引黄灌区等粮食主产区的余粮来调剂青海、陕西和宁夏南部山区等缺粮地区,实现区域性农牧产品的互补,并在远期起到农产品后备战略基地的作用。
发展进程的平衡链,是求得近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均衡,各地区发展的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对任一地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强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其承载能力,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要均衡。
三、西北地区生态建设的水资源保障
1.新疆
新疆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经济较快增长;切实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2001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代会文件)。
除个别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大流域外,南北疆灌溉面积的发展,应以保持现有人均灌溉面积不变条件下的增长量作为上限。在20年内灌溉盐渍化得到根本治理,结合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将现有中低产田面积减少70%以上。
北疆开源节流并举,调整作物结构,改善灌溉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结构型节水。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流域是新疆今后农牧业开发和有色金属、电力建设的重要地区,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北疆油田以及南疆生态建设的重要水源地。
东疆因水土资源所限,不求粮食自给,主要发展瓜果生产。以节水为中心,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改良盐碱地,降低灌溉定额。灌溉总面积不再增长,调整工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
南疆维持现有棉花生产规模,加强种植业的多样性,同时提高林牧业比重,通过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种植多样化、农林牧结合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南疆的水资源利用程度已很高,但用水粗放,造成生态退化和土壤大规模盐渍化并存。今后应加强管理,将流域生态治理和水利建设相结合,实施以塔里木河治理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保护绿色走廊并结合发展生态型经济。
近中期内,新疆应保持艾比湖、博斯腾湖和乌伦古湖的现有水面面积,以后在艾比湖周边地区建设生态林带,可逐步减少艾比湖湖面面积并逐步扩大湖滨区林带。确保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上河段不断流,并实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人工供水维持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00平方公里左右的绿色走廊不消失。着手建设昆仑山北坡生态林带,阻止沙漠南移趋势,最终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带。
塔里木河须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将各源流区的分散开发统一到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塔里木河源流区以节水为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同时源流区兴建一批山口水库解决春旱并发电支持地下水利用。在叶尔羌河流域兴建阿尔塔什与下坂地水利枢纽,在喀什噶尔河流域兴建布仑口水利枢纽,在阿克苏河流域兴建大石峡水利枢纽,在和田河流域兴建新的山口水库。
塔里木河干流区中游进行河道整治,兼有中上游防洪、盐渍化治理和向下游输水的功效,但要防止新修堤防过度束紧河道。应发挥当地土地广阔优势,为行洪留出较大空间。塔里木河下游尾闾区改造若干平原水库,并修建人工渠为下游绿色走廊供水。将昆仑山北坡纳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范围,进行皮山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若羌河、米兰河的适度开发,保障生态防护林的用水并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与塔里木河尾闾绿色走廊一起,共同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保护带。对和田河下游200多千米的河道进行整治,减少径流漫溢造成的无效蒸发,为第二条穿沙漠公路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源流区入干流总水量约41亿立方米,但绝大部分耗散在中游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大西海子水库灌区用水。今后源流区、干流上中游河道及相关平原水库整治后,大西海子水库入流可望达到2亿立方米以上。结合孔雀河向塔里木河下游供水2亿立方米,生态建设用水基本可以保证。
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型经济建设应先走一步。通过卡浦齐海枢纽工程和吉林台梯级水利枢纽的建设,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充分的水量和能源保证。考虑到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精河—艾比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状况,可考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态经济用水的配置。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发展,应结合相应工程扩大灌溉草场面积,积极调整大农业的结构。
2.甘肃
甘肃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坚持开放开发的方针,突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生产力布局,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据2002年4月甘肃省党代会文件)。
甘肃生态建设的重点在内陆河流域及黄河流域,重点是提供新的水源并提高用水效率。内陆河地区除疏勒河流域尚有水资源开发潜力外,石羊河与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均已很高。黄河流域多分布在丘陵地带,灌溉提水成本高且受黄河分水方案的制约,而黄土沟壑区只能以小微型水利工程为生态建设提供水源保障。
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流域要保持现状人均灌溉面积不再上升,在提高用水效率和改造中低产田上多下工夫。适当调整石羊河分水比例,保证下游民勤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用水,力争红崖山水库年均入库水量不少于2亿立方米。加快利用景电引水渠空闲容量输水工程的建设和引大济西工程建设,以确保石羊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
黑河流域在2010年前应落实国务院分水方案,保持下游内蒙古额济纳旗的生态平衡,正义峡下泄水量应逐步达到9.5亿立方米。一方面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严格的水量统一调配方案,另一方面应考虑正义峡和莺落峡水库、引大济黑工程、黑河中上游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为分水方案的实施创造条件。
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本身就是生态型经济建设,但移民和垦荒的速度不宜过快,以保障移民的生产稳定。要加大引水能力洗盐,发展旱排,切实注意防止新开面积的洗盐尾水退入下游老灌区。兴建昌马水库以提高农业灌溉的供水保障程度。
甘肃省黄河流域,应结合引大入秦工程的配套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盐环定扬黄灌溉工程要优先为解决农村饮水和防病改水供水,抓紧完成南阳渠等骨干在建项目,2005年基本建成九甸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引洮总干渠及其4条干渠工程。兴建梨园堡水库、杂木河水库及洪水河水库等调蓄工程。在上述工程的支持下,力争水土保持建设达到新的水平,每年新修梯田6万公顷左右,2010年前全省25°以下的所有坡地全部梯田化。每年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
3.青海
青海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实施科教兴青战略、基础优先战略、开放带动战略、重点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工业化为核心,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开放为先导,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构筑具有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繁荣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据2002年5月青海省党代会文件)。
干旱是青海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心腹之患。解决青海干旱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建设构想分为湟水河流域、柴达木盆地、黄河长江源头地区三个单元。湟水河流域人口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需要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以节水防渍,在黑泉水库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引大济湟北干渠工程,同时加大坡改梯、雨水集流、种草植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力度。
为缓解日月山以东地区的人口压力,应加速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考虑到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条件极为脆弱,其发展方向应以工业为主,以减少土地开垦造成的生态劣变风险。柴达木的工业以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和贵重金属为支柱,农业与牧业结合为工业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不搞商品粮基地建设。继续发挥该地区地毯、长毛绒等畜产品加工的传统优势,并在新兴工业区注意相应发展第三产业。柴达木盆地的生态建设,一是应把格尔木以西的那棱格勒河流域作为生态保护区,其12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全部作为生态环境用水;二是扩建哈图水库,新建清水河、可多、野马滩、马海等一批中小型水库,为弃耕地的恢复提供水资源保障;三是加强现有渠道的砌护,将渠系综合输水效率提高到0.48;四是改造现有灌区内的中低产田,减少盐渍化;五是推广地面覆盖技术,提高地温增加生物量并减少无效蒸发。
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建设,以水源地涵养、防止草场过牧退化为基本目标。其途径,一是发展灌溉草场提高单位面积载畜能力10倍以上,二是同步发展饲料基地为牧业发展提供饲料粮,三是利用太阳能抽取地下水为灌溉草场和舍饲牧业提供可靠水源,四是发展集团公司带动下的农户联营市场体制加强畜产品的流通环节。
青海省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湟水河流域。这里的供用水矛盾也最为尖锐。应抓紧实施引大入湟工程。首先发挥黑泉水库的作用,及时进行湟水河北岸灌区的配套工程。随着用水需求的增长,再引大通河水到湟水河流域,并相机解决大通河南岸的灌区配套工程。
4.陕西
陕西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以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特色产业为重点,尽快形成陕西经济的新优势;深化企业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整治和改善投资环境,做好入世的应对工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坚持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据2002年5月陕西省党代会文件)。
陕西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一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二为关中盆地各大城市的水源地保护区。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旱塬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县为基本单位、粗沙区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将坡地改造梯田与退耕还林、还牧相结合,大力推进小型集雨工程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水资源为生态建设服务,以就地利用为主。
关中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供水压力很大。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一是节水挖潜,二是加快工程建设更多利用当地水资源,三是从长远看需要从长江支流或黄河干流解决其水源保障问题。关中地区降水条件较好,应加大人均绿地面积。关中盆地的城市水源地保护要与渭河流域的治理相结合,加强南北两山森林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必要时应采取移民措施。调整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并控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速度,以实现渭河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目标。结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在10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内逐步解决渭河—北洛河下游排洪不畅和三门峡水库下泄不畅等生态环境问题。
在今后10年内,陕西将治理1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解决1400万人的饮水困难,提高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标准,开发一批中小型水电清洁能源,并发展具有生态功能的水产养殖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将抓紧实施渭洛河下游治理工程、黄河小北干流治理工程、黑河金盆水利枢纽、东雷抽黄续建工程等,并应开始关中九大灌区改造,引红济石调水工程,东庄、南沟门、李家河等一批水库工程的建设,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5.宁夏
宁夏发展的基本思路为:狠抓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强化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生产化跨越式发展(据2002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代会文件)。
宁夏由北部引黄自流灌区、中部扬黄灌区、南部山区构成。其中南部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丘陵区干旱风沙肆虐,是宁夏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
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保护,首先应迅速扭转超生现象,减轻人口压力。推进坡地改梯田的保土保肥蓄水工程,配合窑窖集水工程加大雨水直接利用的比例,提高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解决燃料和畜牧业舍饲问题,减少生态压力。
中部丘陵区的扬黄扶贫工程应抓紧建设,从南部山区向中部扬黄灌区移民以减轻山区的生态压力。扬黄灌区应进行高强度节水,以滴灌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南部山区和中部扬黄灌区的粮食依靠北部引黄自流灌区来解决。
北部引黄灌区,以灌区骨干工程更新改造平地改畦中低产田改造井渠联调灌排结合水稻浅湿晒灌水逐步降低灌溉引排比为基本模式,将节水、盐渍化治理、提高林牧业用地比例结合起来。
生态建设的目标,在2020年以前应消灭中低产田,并新增生态林、果园林、饲草饲料基地26.7万公顷。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天然草场灌溉,将一等草场面积从1300公顷增加到30万公顷,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宁夏的引黄耗水量已接近多年平均40亿立方米的水平,近期要通过节水求发展,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应适当增加宁夏的引黄指标。
工程建设上,对现有100多座病险水库全面进行除险改造,并结合解决农村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兴建一批重点水库塘坝。用10年时间解决黄河宁蒙河段凌汛和伏秋大汛的威胁。规划修建一批山洪导引堤防,沟道护岸和护岸丁坝,加固维修和扩整排洪渠道,整修扩建蓄滞洪区。作为过渡性措施,兴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并同步改造卫宁灌区的骨干渠系,以改善灌区的供水条件并控制引黄水量。
6.内蒙古
内蒙古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五个重点,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据2001年11月党代会文件)。
内蒙古的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减,从东部呼伦贝尔市的年降水450mm,逐步过渡到西部阿拉善盟的年降水50mm。干旱范围广且发生频率极高,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现状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约21万公顷,不足耕地面积的33%;牧草灌溉面积30万公顷,仅为草场面积的0.34%;灌区灌排不配套,节水灌溉面积仅为有效灌溉面积的17%。此外,现有水库及水闸多属带病运行,大江大河缺乏控制性工程,洪水灾害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和黄河呼—包河段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很大威胁。
内蒙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发展节水灌溉,通过灌溉事业的发展加快牧业发展,提高牧业产出在经济中的比重。今后5年将新建绰勒、海勃湾、晓奇等水利枢纽,完成红山水库、三盛公水利枢纽的除险加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0多万公顷,解决300万人的饮水困难。争取在5年内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使有效灌溉面积从33%提高到50%左右,节水灌溉面积从17%提高到50%左右。
关键词: 幼儿园;家长工作; 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289-01
1地域的差异
处于郊区的长安区,有其独特的家长人群。而家长人群的职业、学历结构决定了对于家园合作问题的认识是否合理。从数据中能够看出,家长的主要职业集中在农民和个体经营者上,80%左右的家长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长对于家园合作乃至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虽然幼儿园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家园共育的要求,开展丰富的家园共育的活动,但家长们对于此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被动参与成为了家长无奈的选择,致使幼儿园设立的机构形同虚设,开展的活动草草收场,教师的积极性屡屡受创,家园合作永远成为家长和教师们的海市蜃楼。而且,我们国家对于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对于家长参与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确化。
与此同时,阻碍长安区家园共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费的问题。这几年,政府虽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幼儿教育的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还是非常低,再加上现在社会上幼儿园的办园形式多种多样,如私营幼儿园、企业办园、事业办园等等,办园资金来源也都不同,有自负盈亏,有财政拨款,部门拨款等等。受资金的限制,有的幼儿园连生存问题都受到影响,更别说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了。从长安区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幼儿园属于私立幼儿园,办园性质决定了幼儿园的目标就是使利益最大化,如此的经营目的使得管理者不得不节约成本,节省开支,经费的不足使更多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园共育活动夭折,难以开展。
2观念的差异
观念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幼儿教师与家长因为所处的角色不同,因此他们的教育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2.1教育观的差异
众所周知,教师和家长只有形成一致的合作目标,互相理解和认同对方的观念与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互动。调查结果显示,92%的教师认为自己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在访谈中,教师也谈到"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不太了解""不懂幼儿教育的方法""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家长的正确理解"。他们认为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部分家长重知识学习,轻习惯培养,不切实际地要求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我行我素,以至于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二是放弃原则,迎合家长。很显然,这两种选择都是消极的。正确的做法是积极面对观念上的差异,把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尽管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开办了家长学校,但活动次数少,活动形式多以讲座、报告为主,对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微乎其微。事实上,教师应注意日常与家长的沟通,以自己的教育行为来影响家长,还可以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家长座谈,让他们在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2.2成才观的差异
这里所说的分歧是教师和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成才的观念上所出现的分歧。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逐步地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素质教育正在悄然进入幼儿园,教师则慢慢开始注重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和能力培养。但是由于不少家长自身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并且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只要把孩子的"智育"搞好就行,认为幼儿园应该教给孩子拼音、汉字等,为孩子将来入小学做准备。如我们在访谈中就有家长如此说"我就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多学点知识,比如一些唐诗呀、算数呀、识字、拼音什么的,将来上了小学就不累了"。而很多老师也提到"我们园的家长,只关心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其他一概不关心。"这样一来,使得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而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否则家长认为教师责任心不强。
2.3发展观的差异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得很多年轻的家长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们照顾。而大多数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的差异较大。爷爷奶奶们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也不太清楚一些具体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之爷爷奶奶们都有"隔代亲",宠多而教少,爱比严多。许多爷爷奶奶们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无形中对于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而教师对爷爷奶奶们也缺乏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有的教师认为,爷爷奶奶们的思想太老了,根本不懂得教育孩子,让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是在添麻烦、制造混乱,在和家长交流时,甚至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导别人的语气、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教师的这种态度使得家园合作共育碰到更大的困难。
总之,通过对长安区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分析,进一步找到其问题所在,为我们的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迎旗. 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J]. 山东教育. 2000, (7、8).
关键词:静态路由 ERP 网络 故障 远程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34-02
某药品经营企业依据国家GSP规范,构建了基于SQLServer大型数据库的ERP系统,实现了药品经营流通的全程网络信息化管理。该企业的办公区和储运仓库相距数十公里,分别建有两个独立的局域网,均采用电信10M企业光纤接入互联网。ERP等应用服务器位于仓库局域网内,办公区计算机通过Internet远程连接到仓库ERP和财务等系统。药品经营业务的正常运作,高度依赖于这一套整合的网络信息系统。
1 ERP远程访问故障分析
随着业务发展需要,该企业的办公区搬迁至新址并采用了移动100 M企业光纤接入互联网,原仓库局域网保持不变。新办公区局域网为一个C类的192.168.1.0网段,核心层是一台D-link全千兆智能网管交换机,局域网通过一台H3C企业级路由器连接至Internet。新办公区网络启用后,用户普遍反映ERP系统远程登录异常缓慢,统计分析进销存业务数据延时较大。点击一张业务单据的保存按钮由于等待时间过长并多次提示超时报错,而平时正常操作只需2 s左右就能保存和打印。同样,远程访问财务系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于连续几天发生类似的网络故障,大量ERP数据不能正常统计查询、业务票据不能正常保存和打印,影响了该企业日常工作和经营业务的顺利进行。
2 网络故障诊断与现场排查
该企业基于VMWare ESXi5.5构建虚拟化网络基础架构,在3台高性能服务器上运行着ERP、财务、WEB网站、数据采集等多个虚拟机系统。由于储运仓库计算机上网以及在本地运行ERP、财务系统等一切正常,可以初步排除仓库区服务器、虚拟主机和局域网设备故障。引起办公区ERP等信息系统故障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新办公区网络设备故障、综合布线系统质量较次造成数据传输不稳定、局域网内计算机病毒攻击等。通过现场故障排查发现,新办公区计算机访问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速度较快,QQ聊天、局域网内部文件传输等网络应用一切正常。局域网内部计算机之间相互进行ping测试,平均延时均在1 ms左右。测试结果表明新办公区局域网设备、布线系统和计算机都工作正常,端口镜像sniffer抓包检测局域网内并未受到病毒或黑客攻击。网络故障现象总结归纳到一c,即新办公区远程访问仓库服务器的ERP等信息系统缓慢,其他各类网络应用均基本正常。
3 基于静态路由解决ERP远程访问故障
(1)由于办公区搬迁到新址后ERP远程访问才发生类似故障,互联网光纤出口恰好从电信10 M改为了移动100 M。进一步测试发现,新办公区计算机ping仓库路由器的公网IP延时比较大,从20 ms到30 ms以上不等,时常发生数据丢包。用tracert命令追踪仓库路由器的公网IP,跃点数量明显增多。而利用同城的电信用户计算机ping和tracert追踪仓库路由器公网IP,跃点数量少,响应延时一般都小于5 ms。基于上述多次测试数据分析,不同的ISP运营商之间进行跨网间传输数据,其路由选择和QoS网络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实时响应要求很高的数据交互传输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其他同样采用电信企业级宽带的计算机上远程访问仓库ERP和财务等系统,响应时间较快,操作基本正常,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考虑到该企业已与移动公司签到了一年的宽带使用协议,暂无法立即撤销。为了解决ERP等系统远程访问故障,可选的解决方案包括:①办公区增加电信10 M企业光纤宽带,缺点是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②仓库更换移动100 M企业光纤宽带,但公司防火墙公网IP是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备案的,同时与公司网站域名绑定,其变更手续复杂且时间较长。现场调研发现该企业的固定电话移机时附带了一路100 M的电信家庭宽带,可以利用100 M电信家庭宽带提高新办公区ERP等系统的远程访问速度。(3)ERP系统远程访问提速方案与实施步骤如下:新增一台D-link小型路由器,外网口用PPPoE拨号接入电信100 M家庭宽带网。路由器内网口配置IP 192.168.1.250,连接核心交换机。新办公区局域网设置了两个ISP的互联网出口,即移动线路的出口网关仍为192.168.1.254,新增的电信线路出口网关为192.168.1.250。办公计算机建立一个自动批处理文件erp.bat,设置静态路由Route add【仓库防火墙公网IP】 mask 255.255.255.255 192.168.1.250,并配置到启动组,即实现每天开机自动执行。在操作系统命令提示符下执行Route print命令,该静态路由已经生效。该静态路由的作用是,凡通往仓库路由器公网IP地址的网络连接,均通过电信100 M家庭宽带的互联网出口,而其他所有的互联网访问仍然通过192.168.1.254的移动100 M互联网出口不变。重启计算机后,该静态路由即自动执行,测试表明访问仓库ERP等系统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ping仓库防火墙IP地址延迟有了降低,业务系统的远程操作均恢复了正常。考虑到部分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上网的方式远程连接到ERP,可将无线路由器的出口网关改为192.168.1.250。由于无线网默认的互联网出口采用了电信线路,笔记本电脑无线连接后即自动执行电信静态路由即可提高ERP远程访问速度。新办公区计算机均配置电信静态路由后,至此远程访问ERP等系统缓慢的故障均得到了排除。
4 结语
由于不同ISP运营商跨网间数据交互服务质量还有待完善,引起了ERP远程访问故障。通过新增电信互联网出口与计算机配置静态路由的方式提高了远程访问速度,而其他上网方式均保持不变,有效地解决了上述网络故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