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找规律

找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找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找规律

找规律范文第1篇

教学片断一:游戏中探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

今天呀,老师就带给大家一个魔术表演。不过,我得请小朋友们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魔术。老师来变,你们来猜,猜猜看老师接下来会变出什么?请你仔细看喽。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两朵绿花一朵红花,两朵绿花一朵红花,两朵绿花一朵红花”边出示边让学生猜,下一朵会是什么颜色的花?

师:刚才在猜的时候,老师发现,一开始有小朋友猜错了,可是后来小朋友们越猜越准。我想你们一定有什么窍门,能告诉我吗?

生:他们是两朵绿一朵红,两朵绿一朵红,再两朵绿一朵红的。

师:你说得真棒,像这样两朵绿一朵红,三次以上这样的排列,我们就称之为有规律的排列。

反思:小学生在课堂上精神最集中的时刻就是上课的前10分钟,学生们好奇这节课老师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新知识,所以要抓住学生的心,课堂的一开始就必须很吸引人,激发学生的热情。这一段时间刚好很流行魔术表演,我将它结合进课堂,设计了这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魔术导入环节,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变出什么颜色的花,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反响热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每个人都进行着大胆猜测。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游戏情境是孩子们乐于接受和喜欢的。

教学片断二:观察中学规律

师:孩子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你们帮老师一起布置,好吗?

1.彩旗

师:那我们一起先挂彩旗吧,这里是黄旗、红旗、黄旗、红旗,请你想想,接下去应该挂什么颜色的彩旗?生:黄旗。

师:为什么这样挂呢?它们有什么规律?生:一黄一红。

师:接下去呢?生:一黄一红。

师:再接下去呢?生:还是一黄一红。

师:如果再摆下去,还是一黄一红。我们已经找出了彩旗的规律。像彩旗这样一黄一红,我们把它叫做一组。

师:当我们找到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一看它们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如果是,我们就说它们是有规律地重复排列。

师:像这样,一黄一红、一黄一红、再一黄一红,可以把几个看成一组呢?生:两个为一组。

师:每组都是怎样的?生:一黄一红。

师:那我们可以这样说:彩旗是两个为一组,按照一黄一红的规律重复排列的。

2.彩花

师:再来挂彩花吧!谁会接着往下挂?挂蓝花、红花、绿花,大家同意吗?彩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

生:彩花是三个为一组,按照一蓝一红一绿的规律重复排列的。

3.彩灯

师:最后谁愿意来挂彩灯?这条彩灯接下去该出现什么颜色呢?生:是绿色。

师:挂彩灯有什么规律呢?生:彩灯是三个为一组,按照一绿二金黄的规律重复排列的。

4.小结

师:大家发现了吗?你们都是从什么变化中发现了彩旗、彩灯、彩花的规律的?生:颜色。

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地呈现出来,使发现新知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初步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规律,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发现“彩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采用学生“互相说一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使课堂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

教学片断三:练习

1.挑战机器人

师:大家都学了找规律的本领,你们想用学到的知识跟机器人比一比吗?

那就请小朋友坐正,不动手,先用眼睛观察机器人做的动作规律。想一想,怎样才能战胜机器人?

师:你们发现秘密了吗?

生:机器人的动作规律是先出“布”,再出“剪子”,最后出“石头”。

师:嗯,对了,机器人是以三个动作为一组,按“布、剪子、石头”的顺序不断重复。

师:那么想要战胜它,我们该以怎样的规律出手呢?

生:(剪子、石头、布)

师:如果你想战胜机器人,那就请你勇敢地站起来吧!

师:战胜机器人你们开心吗?我们利用学到的规律知识,留心观察机器人做动作的规律,就能战胜它。看来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呀,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反思:我主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课程整合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的图、音效果,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经常用鼓励性语言,注意捕捉学生每个闪光点,使学生能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信心激增,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教学片断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规律

1.师:小朋友再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或现象有这样重复出现规律的?

生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就是有规律的。

生2: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生3:走路时左脚、右脚,左脚、右脚…

2.师:老师身上有没有有规律的东西?你们身上呢?

小结:看来,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规律,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

教学片断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有规律的。有规律的东西很美。今天的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的。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要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安排了学生涂一涂、做小设计师、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规律。

找规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索规律;模式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W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再接下去是什么?当学生能够说出两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再下面就是这样的图形呢?你是怎么找出这个规律的?”规律是要靠我们发现的,那就一定要有发现的方法,对找规律的方法提炼抽象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的过程。

找规律范文第3篇

在数学题目中嵌入历史名人的故事,如“李白沽酒”“爱因斯坦的帽子”等,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类题。本文以“王冕取环”的故事为学习材料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 在探索取环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运用递推法思考问题。

2. 在用递推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发现“规律”(实际应该是“假设”),修正“规律”,最后总结出真正的规律。

3. 通过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引课,提出问题

(一) 故事引课

师:听说过王冕吗?

生:他是著名的大画家……

师:是啊,王冕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浙江诸暨人。

师:那你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课件出示王冕在学堂外听课的图片)

师:王冕小时候家境贫苦,没有书读,常常独自躲在学堂门外,听先生讲课。(课件出示王冕放牛画荷花的故事)

师:他聪明刻苦,放牛时,牛儿去吃草,他便独自在池边,临摹池中荷花。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画家。今天老师带来了既跟数学有关也跟王冕有关的小故事。

(点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励志故事千古传颂,王冕放牛听书、作画就是其中之一。教师运用插图点评的形式,用简明的设计与简洁的语言,为学生勾勒出一个在贫寒中成长的少年形象,为引出数学问题和研究数学问题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 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下面一段文字与图示。

传说,王冕小时曾为一个财主放牛,讲明的条件是:每月以一个银环做工钱。当王冕做完了一个月工作后,财主拿来了一串小小的银环,在他面前晃了晃,说:“喏,这是你七个月的工钱,但是有个条件:这七个银环只准断开其中一个,你每月也只能取走一个。当月付清当月的工钱,不拖不欠。假如你违反规定,不但拿不到工钱,还要把已经付出的全部收回。”王冕一听,这显然是在刁难他。但是穷人又上哪去讲理?他只得答应照办。为了挣钱活命,他每天一面给主人辛勤劳动,一面思考着怎样才能按月取走工钱。

后来,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在七个银环中只断开一个,以后每月都如数地取走一个银环的工钱。王冕用了什么办法呢?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理解哪句话是最关键的呢?

生:这七个银环只准断开其中一个,你每月也只能取走一个。当月付清当月的工钱,不拖不欠。

师: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就是只有一个银环可以断,而且每个月只能取走一个,不多不少。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王冕取环”的问题,(板书:王冕取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请举手。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有困难,那么会的同学请等一等,请把你的智慧和方法等会儿慢慢地展示给大家。

(点评:数学故事转化成数学问题,需要有一个提炼的过程,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背景不同,可能有个别学生已经学习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要他们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因此,教师没有让这部分学生直接发表意见,以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状态。)

二、 由简到繁,递推规律

(一) 探究三到五环

1. 探究3环的情况

教师课件出示下图后提问:如果问题变成这样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可以怎么解决,你会断在哪里?

生:断在第2环。

师:是这样吗?那么变成了——(板书:1,1,1)

师:老师认为还可以这样断(见左图),我们又可以把这种情况记做——(1,2)。

师:那么第一个月可以解决吗?怎么解决?

生:直接拿走一环。

师:问题是第二个月,怎么取?现在只有两环,如果拿走了就……(多拿了一环),但是我们只要——(一环)。

师:谁能到前面来操作一下。(请学生到前面演示)

师:现在请你从信封中取出1环和2环,操作一下,并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现在你对这种方法有感受了吗?

(点评:从三个环中断开一个环,可以变成(1,1,1)和(1,2)两种情况。教师对第一种没有演示与说明,而对第二种情况却让学生用学具具体演示。因为第二种情况中,第二个月的工钱的拿法中出现的“多拿后还回”的策略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2. 探究4环的情况

师:那么如果问题又变成这样呢,你也会解决了吗?

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思考,并展示所用的方法。教师板书记录:(1,1,2)或(2,1,1)。

3. 探究5环的情况

师:大家有信心挑战五环吗?

教师请学生按活动要求独立操作,先想再验证。

由以上几个步骤得到如下板书:

师:请看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情况2中的前面两个部分都是1环和1环,余下的组成第三个部分。

生:我发现情况1的数据中,3环是(1,2);4环是(1,2,1);5环是(1,2,2),前面两个部分都是1环和2环,第三个部分就是余下的。

师:看来情况1和情况2都是有规律的,根据刚才你所发现的,能猜出6环应该分成哪三个部分吗?

生:按照情况1猜测是(1,2,3),根据情况2猜测是(1,1,4)。

师:那么现在请你思考哪种猜测你可以先排除掉,为什么?

生:(1,1,4)可以直接排除,因为第三个月的时候没办法取环了。

师:看来情况2中的规律到6环的时候就不能成立了。

(点评:探究4环、5环后,根据已有的素材总结出“规律”,而这一个规律实际上还是一个“假设”,需要再举例子进行验证。所以探究6环,实际就是验证假设的过程。通过验证发现情况2不成立,从中让学生感受到,从现象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有它适合的范围。)

(二) 探究六到七环

师:那么情况1的猜测(1,2,3)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它可以断在哪里。

生:可以断在第三环,也可以断在第四环。(生说,师点击对应的课件)

师: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发现什么?

生:1总是放在中间,2和3交换了位置。

师:现在就请你从信封中取出1环、2环和3环进行验证。

(教师请学生操作,如果有不同的顺序,就请学生来进行补充)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看来情况1的规律还在延续,那么现在你还能继续猜测7环吗?

生:就是(1,2,4)。

师:根据(1,2,4)的猜测,我们可以断在哪个环?

生:第三环或者第五环。

师:好,现在谁能解决王冕取环的问题呢?(请学生展示)

(点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在解决简单问题中发现的规律,也有可能不适合于解决复杂问题。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3环、4环和5环中总结出的两种规律,通过在探究6环和7环中的应用和验证,让学生逐步发现一些规律的局限性。)

三、 深度探究,探索规律

师:到这里,关于“王冕取环”中的问题解决了。但继续往下想,如果是8环,断成三个部分行不行?(课件出示1,2,5)

生:不行。

师:看来按要求取,断成三个部分,最多只能是7个环。那么8环如果按要求取,看来至少需要断成四个部分。

师:也就是说第三个部分最多只能是“4”。所以我们就要把这里的5变成:让4留下,然后剩下1。(见左表)

师:8环就断成了(1,2,4,1),那么这种分析到底是否正确呢?该怎样验证呢?

生:因为7环(1,2,4)已经验证肯定可以了,所以第八个月的时候只要直接拿剩下的一环就可以了。

师:那么9环(1,2,4,2)呢?如何迅速验证呢?

生:同样的道理,(1,2,4)肯定已经解决前面7个月的问题,而剩下的“2”,只要直接拿走2环,还回1环就可以了。

师:那么10环(1,2,4,3)?可以吗?

师:请你想一想,按照这个下去,第四部分最多应该可以是几环?

(根据学生猜测,如果是认为(1,2,4,6)的,那么就先验证13环,然后继续验证14环)

师: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这个规律又会发生转折呢?我们从上往下看。

师:你能找到规律了吗?

生:应该是到(1,2,4,8),也就是15环的时候。(师课件点击一直到15环为止)

(请学生在小组内验证)

师:那么16环呢?

学生在小组内验证,发现验证分成四个部分不能按要求完成。

师:看来16环又需要增加一个部分,至少断成5部分,那么你能猜测是多少吗?

生:(1,2,4,8,1)。

师:如果再增加环数,还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呢?

(点评:我们可以发现,7个环时研究的背景是只断开一个环后,每个月可以取到一个银环,而研究大于8个环时,则把它转化为至少断成几个部分,可以每个月取到一个银环,这样有利于对规律的进一步研究。同时,在验证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前面验证的结果,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联系性。)

找规律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学化学知识,特殊性,溶液的颜色与浓度有关,晶体类型,电子式,关于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关于微溶物的处理,学习技巧等。

关键词:特殊规律;可逆反应;氧化(还原)性强弱;分子的空间构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66-01

一、关于溶液的颜色

溶液的颜色与浓度有关,当未指明浓度时,对溶液的颜色不能机械记忆。例如溴水从稀到浓有浅黄、黄、橙黄、橙、橙红等多种颜色。

二、关于微溶物的处理

三、关于硫酸和硝酸的浓稀问题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特性,而稀硫酸没有。

四、非典型晶体的类型

并非所有晶体都可归类为四种晶体之一,四种晶体的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的化学键以离子键为主,但也具有一定的共价键成分,反之亦然。

五、电子式的书写

六、关于物质的氧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七、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严格地讲,任何化学反应都有一定的可逆性,但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就可以认为是不可逆的呢?这并无一定界限。

八、离子反应的前提是要看是否在溶液中进行

离子反应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进行的反应,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亦即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九、要遵循客观事实

十、反应体系中参与反应的微粒的化学表达式是否写对

十一、蛋白质溶于水形成什么分散系

从分散的程度看,蛋白质分子是均一地分散在水里的,应该看作溶液;但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看,属于胶体的范围,应该看作胶体。就性质来讲,它也兼具溶液与胶体的双重性质。所以,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宜生硬地对号。

十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

性质的特殊性更多,例如:在卤族元素中,氟的性质非常特殊,不管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与其它几种元素的性质都不同,它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单质,与水反应,很剧烈,在阴暗就发生爆炸现象,而其它元素就没有这种现象。另外,在它的卤化银中,只有氟化银是易溶的,其它都不溶等。另外,Ca的氯化物中除了氟化钙不溶于水,其它都是易溶的。还有它的含氧酸(次氯酸和高氯酸的氧化性强弱以及稳定性等)和含氧酸盐也有好多的特殊性。

综上所述,在化学知识的许多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只要我们能在这方面下点工夫,多看,多想,多记,多总结,多归纳,多比较,多研究,多应用,掌握这些特殊性,就一定能把化学这门学科学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课程标准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化学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找规律范文第5篇

>> “找规律”题型中的求解规律 《变异的基本规律》课堂实录 浅谈《找规律》的教学策略 找规律在中考中的解答 找规律与简单的搭配 《找规律》教学背后的数学思想渗透 通过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 浅谈锡矿在地质找矿中的成因规律 画图策略在《找规律》中的应用 试论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试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 浅谈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找规律题 “找规律――图形覆盖”的教学与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找规律题的解法 “找规律”贵在“找” 跳出“规律”找“规律”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 《我的梦想》课堂实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更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水果,课件,磁铁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上周星期天,老师去魔法城学习了魔法,今天就给大家变变魔术。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老师变水果)苹果,再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梨子)继续猜一猜,老师会变出什么?(苹果)再接着猜会变出什么?(梨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二)新授

复习微课视频,到魔女城――找规律。

提问:什么是规律?

几个物体为一组重复出现就是一种规律。

你还能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吗?

(强调音乐、舞蹈中也有规律)

(三)讲解自学任务单的错题。

(四)游戏练习。

同学们, “乱七八糟魔女城”这么有趣,大家想不想去?

(想)但是魔女却说:想进魔女城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找规律。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规律,从而直观感受、理解规律的含义。)

第二关进阶检测闯关。

(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关小小设计师。

“乱七八糟魔女城”要举行联欢会,请你为联欢会的入场券设计出有规律的花边。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交流欣赏。感受规律美。

(五)小结

恭喜大家顺序地闯过了三关,下面请拿着各自的入场券准备参加下次的联欢会吧!

(六)教学总结: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翻转课堂的家教混合式教学,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变魔术引入“乱七八糟魔女城”微课,在课中继续巩固新知。2.讲解自学报告单的学生错题。3.“乱七八糟魔女城”闯关练习。通过圈出重复部分,有节奏的读出重复部分等操作活动,突出“重复”这个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规律含义的理解。4.小小设计师。以“乱七八糟魔女城”的联欢会为情境,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而言之,翻转课堂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前预习、课中研讨以及课后提升的教学规划中落实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学校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使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清晰,从而更好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8(04).

[2]刘娟娟.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05).

[3]徐燕. 改变习题呈现方式――例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利用和开发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8).

相关期刊更多

矿产保护与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