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星际特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盐粳11号;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盐粳11号(原代号盐粳30192)是由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的盐粳93272为母本、镇稻88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育成。2009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904)。灌南县于2008年引进种植,2009年参加灌南县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实收单产12 123 kg/hm2,列参试品种第1位,表现为米质优、抗病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等,适宜在灌南县推广种植。
1特征特性
1.1米质优
根据江苏省区域试验统一取样送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盐粳11号2007~2008年试验样品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米质理化指标为:糙米率83.6%~84.6%,精米率67.8%~73.2%,整精米率65.2%~71.7%,垩白粒率24.0%~26.0 %,垩白度1.8%~3.2%,胶稠度84.0~86.0mm,直链淀粉含量16.4%~16.7%。
1.2综合性状好
盐粳11号株型集散适中,长势较旺,生长清秀,穗型较大,着粒较密,叶色淡绿,群体整齐度较好,后期熟色较好,抗倒性强;分蘖力较强。据2009年灌南县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平均有效穗354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0~145粒,结实率92.2%左右,千粒重26.0~26.5g。
1.3产量高
2006~200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9 234kg/hm2,较对照镇稻88增产4.5%,2年增产均极显著;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777kg/hm2,较对照镇稻88增产4.5%。2009年灌南县参加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盐粳11号小区实收单产达12 123kg/hm2,产量列10个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6.6%。
1.4适应性广
盐粳11号株高92cm左右,全生育期152d左右,较镇稻88早熟1~2d。属于中熟中粳型,茬口适应性好,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1.5抗病性强
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2006~2008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达16.3%(感病对照3年平均穴发病率为69.6%),表现为高抗条纹叶枯病。
2高产栽培技术
2.1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盐粳11号适宜在灌南县作麦茬稻栽培,播种前晒种以提高发芽率,用使百克浸种,防治恶苗病。移栽稻的适宜播期为5月中旬,水育秧播量为375~450kg/hm2,塑盘旱育秧播种量为525~600kg/hm2;机插秧5月25日前后播种,大田用种量为45.0~52.5kg/hm2。秧田要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塑盘旱育秧田可基施旱秧绿三号专用肥750kg/hm2,既满足秧苗营养所需,又有显著促根、增蘖、壮苗之效,并且对土壤进行调酸,可大大减轻盐碱对秧苗的危害[1]。一叶一心期早施断奶肥,三叶期重施分蘖肥,移栽前3~4d施好送嫁肥,移栽时单株带蘖2~3个。
2.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盐粳11号一般于6月中旬移栽,水育秧30d左右,塑盘旱育秧35d左右,行株距25.0cm×13.2cm,栽插30~33万穴/hm2,每穴3~4株,基本苗90~120万株/hm2,力争有效穗达到330万穗/hm2。做到浅插、匀栽,促进早发,有利于高产群体结构的形成。抛秧田大田应抛秧180万株/hm2左右,即大田用秧苗825~900盘/hm2,抛秧时要顺风抛3~4m高,让秧苗按抛物线方向落下,提高立苗比例;抛秧时要划块定量均匀抛苗,应先抛70%的苗,再用剩下的苗补空补缺,同时移密补稀。另外,抛秧田要保证田平、草净、面糊、无积水[2]。
2.3科学肥水管理
如要获得盐粳11号9 750kg/hm2以上的高产栽培,总需施纯N 270~300kg/hm2。肥料运筹上宜采用平衡促进法,基蘖肥与穗粒肥之比以6∶4为宜[3]。磷肥主要用作基肥,钾肥1/2作基肥1/2作穗肥施用。一般基施45%复合肥375~450 kg/hm2,在整地耕翻前施入;分蘖肥于栽后5~7d和15d分2次施用,第1次施尿素75~90kg/hm2,第2次施尿素150~180kg/hm2;叶龄余数3.0~3.5叶时施45%复合肥300kg/hm2加尿素75kg/hm2作促花肥,增施粒穗肥,叶龄余数为1叶时施尿素75~90kg/hm2作保花肥。水浆管理上,浅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栽后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分次适度搁田,高峰苗控制在450万株/hm2以内,孕穗扬花阶段,保持浅水层,成熟前7d左右断水,切忌断水过早。
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2.4.1大田杂草防除。可在移栽后5~7d使用除草剂拌毒土撒施,并保持3~5cm水层3~5d。化除期间应控制水层深度,
不能淹没心叶,以免产生药害。
2.4.2病虫害防治。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虫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要综合防治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特别注意穗颈稻瘟的防治,同时防治稻曲病的发生。其防治应根据各地病虫测报适期选用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适时适量用药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3参考文献
[1] 郭红,李进永,张大友,等.盐粳11号全量麦秸机械还田抛秧插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09(8):152-154.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的内镜下特征性表现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及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008年8月--2012年7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结肠镜检证实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例,进行分析在内镜下的特征性表现及临床特点。结论:经肠镜检查确诊。缺血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及便血三联征;病变部位多发生在乙状结肠。此病多见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若突发左下腹疼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Colitis,IC)是最常见的缺血性损伤,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引起肠道缺血性损害,导致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肠壁缺血主要是动脉流入阻塞、回流阻塞及灌注不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发病部位以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左半结肠多见,累及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者最多,直肠因双重供血,多不受累及。临床多为起病急,病程短。
在内镜下,病变处黏膜弥漫性充血、肿胀,黏膜下淤血斑、糜烂灶(呈斑片状)、质脆,并可见溃疡(呈纵形、地图形、),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有少量渗血。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确诊的2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对其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旨在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8月一2012年7月间经临床、肠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男女比例0.38:1,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9.8岁,其中50岁以上19例,占86%。对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变特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伴随基础疾病及既往病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文化 群体特征 环境行为学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90-02
文化在环境行为学脉络中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表现在包括环境设计在内的许多领域中。如:发展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发育障碍学、语言发展学心理咨询、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经济学商贸、组织行为学、工作与就业、市场营销与广告产品开发与包装、法学、政治学、军事战略与安全学、第三世界发展学(经济、社会与物质)、精神病学、问题、普通医疗保健研究、人类生态学,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研究等。
环境设计与诸如此类的许多学科都有可能建立联系。例如对不同群体进行医疗保健研究,将涉及理想、价值观、生活方式、宗教、性等变量。这种关联也意味着设立特殊医护制度的需要。在设计中,有时还要考虑传统医学和巫医的可能影响。此外,医疗设施(如诊所和医院等)的设计恐怕也要因群体而异。
群体特征因为具有文化性或受到文化影响而不同,从而可以使相似的环境对不同人群产生殊异的作用。譬如原住民被迫迁移,或令游牧民族定居都会带来严重问题。高层公寓对某些人群而言殊为不适,却与另一些人群颇为相合。密度和拥挤对不同人群的意义完全不同,故而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单位面积内的住宅数,抑或每户的人口即使相近,但由于对其评价相距霄壤,结果也就不一样了。氛围也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因素都与文化相关。例如,文化变迁的速度就显得举足轻重,因为文化突变往往会产生问题。群体的“认知距离”也是一项,由此可知定居人群要比游牧民族更易城市化,移民也容易发生在文化更为接近的情况下。氛围的另一个重要变量称为“弱势”,从而是临近生存极限的,它与上述两项亦不无干系。
“弱势”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年龄、疾病或剧烈而破坏性的文化与社会变迁迫使特定人群去适应殊异的生活方式、工作和时间安排等,故其可用资源比常人少。以上弱点使他们在应对抑制性环境所强加的额外要求时,力量更显单薄。这些要求对强势人群无伤大雅,却会对弱势人群造成伤害,因为他们早已到达甚或超出了能力的极限。由此可见,环境对弱势人群的影响更甚。因为他们或者无力摆脱不适环境而寻找出路,或者无法仰仗各种相沿成习的社会与文化机制。在这种情况下,环境更迫近生存极限,也就更需要高支持力(甚至是“修复性”)的环境。需知环境的支持力往往是间接的,并通过文化的社会及其他表现或要素体现出来。
有关环境行为学的范畴问题还有一种表述:环境行为学是有关场景、地点、用户群和社会与行为现象的学科。因为这种表述可以由上述三个基本问题衍生出来,所以我认为它的基础性更强。就眼下话题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三个问题全部都与文化相关。各式各样的群体将大千世界细分为不同的领域与场景,并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利用。用户群往往经由“文化”来定义,这种定义方法也最有效用。同时,许多社会与行为现象也同文化相关,受其影响或由“文化”来定义。
到目前为止的探讨表明,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群体。例如用户作为一个群体就与设计群体截然不同,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设计的多种可能性。而用户并非只是一群,它可以由各种不同特征分作许多群体,而这些特征则对具有文化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举足轻重。相对上述文化的普遍重要性而言,这就涉及到文化在环境行为学领域的特殊重要性。针对相关群体属性的研究并不完备,而那些设计乃至环境行为学中常见的内容(如老人、儿童、病人、第三世界城市贫民等)却因过于宽泛而于事无补。
纽约的波多黎各移民,他们重新设计了自己居住的廉价公寓。这些公寓是依据建筑标准建造的,因其户型小而配备了经济型厨房。然而对相关活动的分析发现,这一特定场合需要大厨房,因为在女客面前以特定的方式烹饪可以确立妇女的等级地位。这里的烹饪实为一种表演,其间强调的是烹饪中的劳作。与此同时,一大群人也得到了招待。大厨房的必要性还在于许多厨具的陈列也有助于确立地位。最初设计的经济型厨房在此完全不合时宜,因为那是盎格鲁移民的文化表现。对他们而言,食物就像变出来一样,看不到烹饪的过程。印度人和新加坡等地的印度移民中,洁净法影响了厨房和其他空间的关系。正统犹太教要求分隔肉食与乳品,致使所有的厨具都要分作两套;摩门教徒则和许多同样是一夫多妻的传统非洲群体一样,为每位妻子准备一间厨房。
如前所述,烹饪的所有变化都与场景直接相关,并对相关场景产生影响。这种场景可以是单一或多个场景空间的组成部分,一个独立的组织,或在冬日成为居所组分、夏日则与之分离。它或者是露天的,或者在住宅中被墙体界定为“厨房”,而厨房的概念本身就具有文化针对性。“厨房”之产生也印证了此前的观点:一般来讲,当社会更趋复杂时,专门场景的数量将有所增加。厨房的面积、属性和组织明显随烹好的潜在因素而改变,如独特的烹饪方式、相关的活动以及烹饪的意义等。
仅就烹饪这一种活动,还可以深人剖析并列举出更多的实例。而其中的要点则是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易于同建成环境和设计挂钩。故而,伴随着生活方式和意义的变化,厨房也会发生变化。其关键点在于生活方式和活动的潜在因素为建成环境的组织提供了诠释,从而更方便地与设计联系起来。无论活动看来怎样简单,都有这样的效用。
同样,起居室及其面积、重要性和仪式性也随着活动的潜在因素而变化。起居室被当作“圣所”时需要远离人口,而正对起居室的人口设计就不合适了。在丹麦的风土建筑露天博物馆里有一个很小的船长别墅,其中一半都被难得一用的仪式性起居室所占据。而美国目前在住宅面积渐增的同时,起居室却趋于消失,甚或仅剩下一丝痕迹。正如波士顿的波多黎各移民那种具有文化针对性的“审美情结”那样,起居室的布置方式亦可成为身份的象征。
综上所述,活动潜在因素突出的变异性造成了相关场景的多样性以及包括活动系统在内的场景构成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居所类型等环境的变异性。作为对活动系统潜在因素的回应,环境也同与“文化”联系最密切,受“文化”影响最深的因素息息相关。
除活动的潜在因素之外,“文化”的各种表现和要素也是环境变异性的诱因。规范乃至准则的变异性就是这些表现中的一种。例如因文化而异的人体测量标准不仅取决于身材,还与活动的实现方式息息相关。在楼梯设计(踏步高宽比)、储藏室、整体与特殊房间的推荐温度和声光环境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同样是科技上高度发达的领先国家,对最高难度的视觉作业而言,美国的推荐照度标准要比瑞典、芬兰和瑞士高出10到20倍。类似的,香港人认可的住屋密度要比美国高出40至50倍,而美国又与西欧国家大相径庭。各国最起码的人均空间大小也千差万别。故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高密度”的含意全然不同。由于“拥挤”是对基地与住宅内部特殊密度的否定评价,“文化”便在密度与空间标准的定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的上述作用可以经由不同的方式与机制来完成,其中包括对渴望与厌恶的交往之界定,比如亲属或是陌生人。对亲属的定义也因文化而异。人们采用的各种防卫方式亦为变量,其中包括物质元素,或按时间、习惯和有关交往的规则来组织活动,也就是隐私机制等。特定场景构成的引入也会极大地改变对拥挤的评价。
【参考文献】
[1]G.T.摩尔.环境设计研究指南.PRAEGER出版社,2005.
[2]J.沃尔顿.变化中的城市:市区条件研究.ATLYN与BACON出版社,2001.
[3]A.拉普卜特.城市形态中人的因素.PERGAMON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的经济特性 区域形象维护
一、引言
1955年美国IBM率先导入企业识别系统(CIS)理论,以高度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科学手段塑造企业形象。40多年来,随着企业国际化竞争剧烈,企业形象战略的新观念和操作方式日趋成熟。一些从事区域研究的经济学家、地理学家把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扩展到区域形象设计,从而产生了区域形象理论。有的学者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区域形象是一种“情感、印象、反映”,他们认为,区域形象是人们对该区域的一种综合认识和评价,是该区域客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它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特征。区域形象是指某一区域公众对区域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历史的、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表现。区域形象是指某区域内部与外部公众关于该区域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一整套情感和印象,是该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历史、生态诸方面要素在公众头脑中反映后形成的总体印象,涉及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发展模式等内容。还有的学者更侧重于对区域形象的评价,他们认为,区域形象是由区域的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是这种外在表现在区域内外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和评价。区域形象通常是由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来标示的,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和谐统一。所谓知名度,是指一个地区被相关公众知晓的程度;所谓美誉度,则是公众对该地区认可和赞赏的程度。
这些视角下的区域形象定义过于狭窄,没有完全表达出区域形象概念的普遍化属性,特别是忽略了区域形象作为一种资源的经济特性,这使得从现代管理学角度对区域形象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形象评估、维护等管理理论、方法规范和技术手段的研究缺乏立足点。
二、区域形象的经济特性
1.稀缺性
(1)区域形象的空间要素资源是稀缺的。区域形象的空间界定是某一特定的区域,而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区域作为人类生存空间的基本单元是稀缺的。据统计,1974年,世界人口突破了40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50亿,增长第五个10亿人口的时间缩短为13年。1999年10月,我们迎来了世界60亿人口日。2006年2月26日,全球人口达到65亿。现在,世界人口仍然在继续增长,每年新增人口7800万,其中95%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据预测,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20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人口将增长到20亿。
(2)区域形象的环境要素资源是稀缺的。据罗马俱乐部1971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和一些环境资源学家的估计数字,如果世界按目前每年排放的废物和消耗的资源量的增长率继续下去,到2667年地球的陆地将堆满垃圾和废物、耗尽许多重要资源,人与废物、人与资源的矛盾将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申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即《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理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区域层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层面表现尤为突出。人口增长过快、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区域的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
(3)区域形象的文化要素资源是稀缺的。区域形象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精神,而区域文化是区域精神的本源。区域文化对区域形象的影响主要在于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文化具备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继承性,是世代文化不断积淀、传承的结晶,也有一种流动性和漂移感。每一个地域的文化尽管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碰撞、对接中不断转化、异变。在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受到了破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区域文化受到发达国家区域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发展中国家区域文化特性已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4)区域形象的经济要素资源是稀缺的。任何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表现为资源要素从低效率区域向高效率区域流动,这就使得发展中区域的一些优质要素如人才流向了发达区域,从而使发展中区域的经济要素更加稀缺。
由于区域形象具有稀缺性,这就要求在对区域形象进行评价、设计和维护管理中寻求建立节制利用这种稀缺性的机制,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外部性
经济学家认为,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以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经济是指某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经济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益处。如种花者美化了环境,使既不种花又不买花的第三方享受到更好的环境。负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造纸厂排污影响了既不生产纸又不消费纸的第三方――造纸厂附近的居民。
区域形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一般说来,良好的区域形象具有正外部,不良的区域形象具有负外部性。比如涪陵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很多榨菜生产企业都打着“涪陵榨菜”的旗号,而不管产品是否真正产自涪陵。又如2003年,某媒体报道了浙江金华某火腿厂家用有毒药水浸泡火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金华火腿”形象一落千丈,造成超过50%的金华火腿生产企业停产,全行业火腿产量减少60%,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区域形象的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般来说,正外部性转为负外部性较容易,而负外部性转换为正外部性就比较困难。如前例所述,个别企业的一次失误就影响了上百家企业的生产,破坏了“金华火腿”的形象。这就要求加强对区域形象的管理,对于利于区域形象的成员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有害于区域形象的成员行为,给予谴责和处罚,形成维护良好区域形象的机制。
3.公共性
正外部性的极端情况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 区域形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区域内成员都能使用。如代表重庆饮食文化特色的重庆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浓、烫菜的鲜香嫩脆、味美可口而闻名遐迩,香飘四方。来重庆旅游观光的游客,只要走上街头,就可以看到各类铺面、各色招牌的火锅馆遍及大街小巷。仅方圆不足9公里的渝中区,就有火锅馆近3000家之多,重庆被誉为“火锅之城”,实在是名不虚传。
三、区域形象的维护
区域形象维护属于区域形象管理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区域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形象塑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重新评估和修改形象战略目标,并运用有效手段、措施保证形象战略的正常运行。由于区域形象具有稀缺性、外部性与公共性,这就需要政府在区域形象维护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政府可以从经济、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区域良好形象。
1.经济方面
区域形象由于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点,很容易引起“搭便车”现象。政府可利用征税、罚款或补贴等经济手段,规范企业行为,促使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时考虑实际的社会边际收益或成本,增强企业维护区域形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政府可以借鉴“庇古税”的思想,对给区域形象造成损失的企业课征相应的税收或罚款;对给区域形象形成正外部性的企业行为给予奖励,激励企业延续并扩展这种行为,从而带动其他企业效仿,形成良性循环。
2.法律方面
政府可以借助法律手段保护区域形象。政府可以对良好的区域形象申请注册,商标所有权属于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注册后,政府可以制定区域形象商标使用规定,在区域形象商标使用上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防止区域形象被滥用及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2003年,大连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浪漫之都”商标,用法律保护了“浪漫之都,中国・大连” 的区域形象,有效实现了与其他区域形象定位的差异化,并不能为其他区域所模仿。政府还可以利用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对区域内的特色产品申请原产地域保护,避免被其他区域企业冒用滥用,出现“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的尴尬局面,维护良好的区域形象。
3.行政方面
首先,政府要规范自身行政行为。政府形象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维护勇于开拓创新的形象;坚持公平执法、增强严惩腐败信念,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廉洁高效的形象;切实关心公众,努力为公众办实事,维护亲民爱民的形象;加强自身建设,讲求科学精神,维护开明公正的形象;屏弃形式主义,讲求实效,维护务实的形象。
其次,政府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区域形象维护中,政府要重视非营利性中介组织的建设,发挥它们在政府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政府要督促中介组织开展行业自律,加强协会对企业的监管,配合工商、技监、卫生防疫等职能部门,打击败坏区域形象的生产活动和投机行为。
4.宣传教育方面
第一,政府要重视形象产品的开发宣传。形象产品是区域内最富于代表性、象征性的产品,是区域内公众深感荣誉和自豪的产品。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形象产品对区域形象具有促进作用。如美国的汽车城、日本的电子城、德国的西门子城都是以区域产品为代表的;江苏盱眙的“龙虾节”、洛阳的“牡丹节”都是为了区域形象的展示。重视形象产品宣传开发,是维护区域形象的必要保障。如有段时间,上海的产品在全国的声誉有所下降,有关部门立即通过各种传媒,组织全市性的大讨论,明确指出,重视和维护上海产品的形象,就是维护上海的形象。
第二,政府要重视典型先进模范的宣传。典型先进模范是区域形象的优化软件,能够提升区域形象的精神内涵。如济南交警形象、北京公交形象等。
第三,政府要展开提高公众素质的教育活动。一是通过深化义务教育、扶持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提高区域内公众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通过开展“讲奉献、讲信用、讲爱心”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公众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各种普法活动,提高区域内公众的法制观念。四是要积极开展公民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增强公众爱我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维护良好区域形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禹 贡 常立新: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1995,(5):100
[2]王黎明: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J].经济地理,1997,17(4):1
[3]钱 智 徐 俊:区域形象设计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安徽形象设计为例[J].地理研究,1998,17(1):66
[4]秦启文 :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82
[5]马志强:区域形象:个性化发展的保证.当代经济,2003(3):40资料来源:riel.whu.省略/show.asp?ID=299
[6]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萧琛主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
关键词粳稻;垦育12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079-01
水稻是河北省唐秦两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由于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前河北省选育的品种熟期均在170 d以上。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水稻主区的唐山市,实际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3.17亿m3,由于地下水的超采,地下水位连续下降,水资源紧张,稻农亟需生育期在160 d左右、晚播节水、中早熟高产水稻新品种[1-3]。针对这一目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培育出集高产、优质、多抗于一体的中熟水稻品种垦育12号,并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另外,垦育12号耐盐性强,为河北省主要稻区集中在盐碱较重的滨海地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保证。
1特征特性
1.1生物学特性
垦育12号株高110 cm左右,茎秆坚硬,抗倒伏能力强。叶色绿而直立,株型紧凑,光能利用率高。每穗实粒数11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26 g。颖尖褐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数一般高达450万穗/hm2。在唐山稻区,垦育12号的生育期为165 d,适合河北省长城以南及津、京稻区作一季稻栽培。
1.2抗逆性
据河北省稻作研究所田间鉴定,垦育12号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抗白叶枯病。抗盐碱能力强,耐低温、耐干旱,抗倒伏,适应范围广,稳产性好。
1.3品质性状
据中国水稻研究所测定,糙米率83.41%,精米率75.45%,整精米率73.04%,长宽比1.7,糊化温度7.0级,胶稠度85 mm,含直链淀粉24.1%、蛋白质7.11%,主要品质指标达部颁优质1-2级米标准。外观米粒晶莹透明,且适口性好,符合优质米市场需要。
1.4产量表现
在国家北方水稻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8 095.72 kg/hm2,比津稻1187增产11.15%,居参试品种第1位。在国家水稻生产示范中较对照津稻1187增产10.9%,居参试品种首位。
2栽培技术
2.1施肥技术
垦育12号的生育期与冀粳8 号相当,属于中熟期水稻品种,适播期在4月1—10日,可采用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施肥采取的原则为前期重施肥、后期少施肥,施纯N 255 kg/hm2、P2O5 65 kg/hm2、K2O 65 kg/hm2,在发生缩苗的地块,施锌肥20 kg/hm2 [4]。
巧施接力肥,施用时间一般是在无效分蘖后期和生长转换期,这时的水稻已接近拔节期,所以接力肥的施用应当十分谨慎,施用过多,会造成基部节间过度伸长,给后期的穗肥施用带来困难,也会留下后期倒伏的隐患。接力肥应在以下2种情况下施用:一是脱肥严重,叶色淡,植株矮小,茎数不足;二是田间落黄出现时间较早,落黄速度较快,如不施接力肥,可能在出穗前35~40 d叶色严重褪淡,有减少有效分蘖的危险。接力肥主要根据叶色的落黄情况而施用。因此,对叶色的正确诊断十分重要。正常落黄的水稻,叶尖稍淡,往下稍浓绿,叶鞘比叶片绿。从远处看感到叶色褪淡,近处看则不显褪淡,这种情况下不能施用接力肥。施用接力肥时氮肥不能过多,同时要施用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可施碳酸铵75.0-11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45-60 kg/hm2。
2.2水层管理
合理的水层管理对垦育12号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生长前期水分管理旨在控制无效分蘖,分蘖前期要求浅水促蘖,末期适当晒田,以减少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幼穗分化期、抽穗灌浆期浅水灌溉;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10 d停水[5]。
2.3病虫害防治
在垦育12号的大田栽培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可用菌虫清、浸种灵等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苗期注意防治潜叶蝇、稻水象甲,使用的药剂有速灭杀丁、克象等。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结合的原则,6月底、7月底用虫挫、杀虫双防治二化螟2次,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用以井冈霉素各防纹枯病1次。对底肥中施用较多农家肥的田块,应注意预防稻曲病,在破口前5-7 d用DT或络氨铜的防效较好。
3参考文献
[1] 张启星,张秀和,冯瑞光.河北省水稻品种的演变及90年代以来育成品种系谱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14-119.
[2] 张启星.河北省水稻育种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5,9(S1):53-57.
[3] 阎志利,陈洪存.养蟹稻田植保新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0(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