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主角]董永 七仙女

[舞台地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

[经典台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我与娘子把家还。

[剧情解读]我国广为流传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另三个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和许仙”“柳毅和洞庭龙女”),而董永也许是四大传说里唯一真实存在的人物。据史载,东汉怀县县令举荐卖身葬父的董永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光武帝,董永遂成为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人物。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正由此延伸开来:传说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而当年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时,万人空巷,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自此天下皆知。

湖北孝感市

湖北孝感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楚文化和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出土的秦代竹简饮誉世界,这里,诗仙李白曾“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里,孝文化资源更是不同凡响。《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杰: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三大孝子故事和传说源自孝感。其中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的传说,使这里获得了“孝感”之名,也孕育出“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的美丽传说。关于董永的最著名的纪念点是孝感市董永公园。

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城区,它占地约75亩,圆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

山西万荣县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的小淮村,位于稷山、夏县、运城、万荣四县交界处“稷王山”的西麓。根据当地村民的介绍:当年董永借钱,卖身葬父的财主“傅员外”家就在与小淮村相距70多华里的夏县“傅家庄”村,而董永回家路上与织女天仙相遇的“石门桥”“槐荫坡”和“土地庙”等遗迹,则位于同属稷王山区的运城市三路里乡郭家岔村。

在小淮村西路南小巷村民董本林的家中,有一块沙石质地刻有“董永故里”四字的门匾石碑。这块石匾宽105厘米,高35厘米,厚10厘米,据介绍这块石匾是镶镌在小淮村西堡门上的原物,后来为便利交通,拆毁了堡门,这块石匾就存放到村边董本林院中。在小淮村村西门外还曾经建有一座高大气派、雄伟壮观的“董氏祠堂”,但最后毁灭于战争。

距离小淮村北五六华里的下窑村,有一座高约5米、周长约70余米、巍巍高耸的“董永墓”。这一墓冢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遭受到人为的破坏,但墓旁路边仍然遗弃着一块巨大的墓碑底座。

江苏省东台市

董永传说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此介绍: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东台市西溪古镇的流传历史最为悠久,地名遗存最多。东台市西溪古镇及附近地区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多达50多处,至今仍有老槐树、缫丝井、辞郎河、董永墓等古迹保存完好。

东台市西溪古镇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隶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被称为淮夷地。东台镇的很多地名都与董永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相关,西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七仙女下凡后,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东台台南镇)。董永和七仙女一月还清了债务后,夫妇来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过上了男耕女织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现为东台市广山镇新生村。

今天的台南镇以前就叫“董贤乡”,离西溪五六里处有座董永祠墓,据说是董永埋骨之地,故常有人来此凭吊。现在的董永祠是2002年由当地村民捐资修建的,墓碑则是清道光年间重修的,石碑上刻有“汉董孝子讳永墓”,记者辗转找到了董永祠墓,祠堂门楣上书写着“孝感动天”四个大字,内有对联“卖身葬父一贫如洗,忠心为奴孝思严亲”。殿内神龛内供奉董永泥塑金身像,偶尔还有村民前来烧香祭拜。

河南省武陟县

武陟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黄河北岸,与郑州隔河相望,属焦作市。而河南版的董永故里就发生在这个县的小董乡,该乡位于武陟县西北部。而在小董村往东三四里,也就是董永与七仙女成亲的槐荫寺旁,1957年电影《天仙配》刚刚上映,武陟凡有董永、七仙女遗迹之处,烧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几乎失去控制,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武陟入心中扎根之深,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家乡孝感是京广线上的大站,很多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但知道这个名字来历的人却不多。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用安徽的黄梅调唱遍了大江南北,而这个美丽传说的发生地却是在湖北孝感。

孝子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了天上的七位仙女。最小的一个仙女偷偷下凡,在老槐树的撮合下,和董永结成夫妻。七仙女帮助董永还清了债,俩人在乡间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七仙女下凡的事情还是败露了。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勒令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此时,七仙女刚刚生下了一个儿子。七仙女走之前,留了一碗米给董永,告诉他每次只需要放一粒米到锅里,就可以煮出一大锅饭来。董永和儿子靠着这一碗神奇的米,一直过着温饱的生活。后来有一天,董永要出远门,告诉儿子煮饭的话就到碗里拿一颗米。董永走后,儿子忘记了他的叮嘱,把一碗米都倒入锅内,突然那碗米在锅里膨胀起来,米越来越多,最后把傻儿子压到米堆里。三天后,米饭才停止膨胀,那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座饭山。至今,孝感境内还有一处小山叫饭山。孝感也因此而得名,孝感即是孝感动天。

孝感地处江汉平原,这里湖泊广布,日照充足。南方人总是对大米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孝感人把糯米打成糍粑,把粳米研磨成粉加工成米粉,把米粉调成糊糊状摊在平底锅上做米粑,把肉裹上米粉、酱油、生姜、花椒等调料做成粉蒸肉。孝感产糯米,这成为制作米酒的先决条件。做米酒的工序很简单,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每个有闲暇的女主人都可以掌握窍门酿出一大罐上好的米酒。

做米酒的人先要将上好的糯米放到大蒸屉里蒸熟,然后搁到通风的地方,凉到不烫手的时候,放酒曲进去。酒曲和糯米要搅拌均匀,再用筷子在米饭中间插入一个硬币大小的洞,深半寸左右,盖上玻璃盖,留一点空气在里面。最后,还要找一件不用的棉袄裹实,包得越严实越好。如果气温很高,酿酒耗时非常短。在夏天,一天左右就可制成一小坛子米酒。

其他地方的米酒制作工序也大致如上,但据说孝感人酿酒用的是传统药草蜂窝酒曲,优质的朱湖农场珍珠糯米,城隍潭地下水,这种方式酿造出来的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袭人,甜润爽口。生吃回味深长,满口生津。

传说孝感米酒在明代就出了名。当时,在孝感县城有一人开了一家“鲁源兴米酒店”,专门经营糊米酒。有一年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制作糊米酒的汤圆浆发酵了,老板鲁幼佰只有准备将发酵了的米浆倒掉。这时,来了一位老顾客要碗汤圆米酒,鲁老板说:“对不起,卖完了。”可是眼尖的顾客却瞅见了发酵过的米浆说:那不是还有吗?鲁老板只好说不能吃,那位顾客说:“我口干,先煮一碗来,不好算我的。”鲁老板只好将发酵过的米浆煮了一碗端过去,可谁知那个老顾客品尝了_一口,惊叹道:“鲁老板,这一次比以前的更香醇,更好吃。”鲁老板不信,自己过去试着尝了一口,也觉得口感与前不同,更醇香。就这样,无意中创出一个百年品牌来。后来经过历代孝感人的探索,又加入了很多其他的调料,让米酒的味道更香浓。

孝感米酒真正出名还是在1958年,主席亲临孝感视察工作时,品尝了孝感米酒,连声称赞“味好酒美”。2001年7月21日,孝感米酒经国家商标局核准,终于成为湖北省首件原产地证明商标。

最好的米酒似乎还是在平常农民自家的小院角落。在孝感,很多农家都自制米酒,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虽然孝感人从小喝着米酒长大,但这样的农家酿的米酒还是求大于供,如果去得晚了就只能捞到一点沉渣了。

早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街道时,就会有人骑着三轮车,穿过安静的街道,停在早市的一角。骑车的人也不吆喝,木桶子盖得严严实实,空气里有一点若隐若现的酒香。早市上的人早已轻车熟路,停下自行车,从菜篮子里掏出一个搪瓷杯,递过去。三轮车主猛地一打开木桶,立刻醇香四溢。

米酒虽然很多地方都有,但能把米酒演变出这么多种吃法的独孝感一地。孝感城最老的一家餐馆就叫孝感米酒馆,专营各种口味的米酒。米酒馆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从我有记忆算起,那里几经升级换代,地方是越来越大,食品种类越来越多。但是平民化的定位始终如一。大概10元钱可以吃一碟子小煎包,一碗炒面,再喝一碗清汤蛋花米酒。糊汤米酒只此一家,其他地方都不正宗。糊汤米酒是在米酒里加入汤圆、桂圆、桂花等材料,放到锅里煮成糊糊状,用勺子一搅,零星的桂花香味就飘了出来。汤圆到嘴里,舌头一搅就化了,酒味倒是不浓,鼻子呼出去的气也清清爽爽。清汤米酒很简单,煮到沸腾了,敲一个蛋花进去,看着蛋花在锅里旋转着散开,像在沸水里绽放,光是视觉效果就够享受的了。

对我来说,生吃米酒却是最幸福的事情。生米酒有一股子清甜味,抱着大缸子喝下去,从喉头一直清凉到胃里,痛快异常。喝完了酒再用铁勺子将米舀到嘴里。米酒度数极低,然而常常酒不醉人人自醉。夏夜里在槐树下纳凉,和家人聊天,和蚊子打架。竹凉席,紫色裙,半缸米酒。从黄昏坐到月色渐盈天边三两颗星。父母怕小孩喝醉,一般不让多喝。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招,趁大人们聊天之际,悄悄抱着缸子坐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一口一口酒水滚过喉头穿过肠胃,人就好像变得很轻,轻到可以跳上树梢。

在外地读书的时候,每次回家,都有人托我带最正宗的孝感米酒来吃。于是离家那天我就要起个大早,跑到早市上灌上一瓶,用胶布封口,坐上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回寝室的时候,室友们多候了很久了。话不多,每个人转身拿勺子,分食一罐米酒。当然是生吃。

当我放下行李,去擦把脸回来,一罐米酒就见底了。再看看他们,大概是酒吃得猛了,两颊都泛着几点潮红,再一会,陆续地爬到自己的单人床上,渐渐没了声音。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范文第3篇

浪漫七夕发源地

牛郎织女的“故乡”不只一处,而相较其他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之争可算是波澜不惊,最被公认的当数山东沂源。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织女洞,洞里供奉着心灵手巧的织女。洞内现存的石碑记载,织女洞唐宋时即已得名。洞内建有木质阁楼,分上下两层。每逢初一十五,都有村民来此拜谒。几案上香火袅袅,塑像前供品罗列,还有手巧者缝一双三寸金莲送给织女,祈求得到织女的庇护。

织女洞前有一条河,名为白马河,是山东第二大河沂河的支流。河对岸有一个村庄名叫牛郎官庄。村庄名称的起源已无从考证,而村民们则世代以牛郎的后人自居,据说有族谱可以佐证。村西原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牛郎庙,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后毁于。巧的是,沂河与银河谐音,正应了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传说。

今日的牛郎官庄已难寻牛郎的踪迹,想像中牧童在池塘边放牛的情景也不复存在。牛郎的后人们如今在政府的带领下种植果树,据说也会养牛,只是不再是大黄牛,而变成了更具经济效益的奶牛。

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山东省沂源县是与传说最贴切的一个。可以肯定的是,所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名都源于古代,而并非为了旅游开发自己杜撰,说实话,有这一点作为前提已经赢了一大半。与我国其他民间传说相比,沂源作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争议最小。

沿着织女洞旁山路上行,不远处有一座道观,织女与这道观还有一段故事。相传莫州人张道通云游至此,在洞中修行。一日梦中见一女子哭诉:“我是玉帝的女儿织女,因爱慕凡间男子牛郎,故此下得凡尘,暂无居所,恳望道长收留一二。”张道人醒后,在

织女仙洞景区还没有正式开发,这里的游客不多,只有乡民在此供奉织女仙,幸而保留了织女洞原貌。

对面村落中寻访,果见牛郎郁郁寡欢。遂搬出此洞,让给织女,到山上建起道观。唐朝时期,有人路经此地,隐约听到洞中传来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塑织女像于洞中,织女洞由此得名。

道观如今的道长已年逾八旬,身体仍旧健硕,给我们讲起这道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来滔滔不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中,既有织女仙,又有仙风道古的老道长,真可谓仙山一座。更奇的是,山上有一株1400多岁的银杏树,果实结在叶子上,被称为“叶籽银杏”,国内独此一株,十分罕见。

活色生香的民间七夕

织女精通纺织,传说天上的云彩都出自织女之手,因此人们在七夕这天纪念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时候不忘从织女那里祈求纺织的手艺,乞巧由此而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编纂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演化成《天河配》戏剧,亦广受喜爱。当年梨园界最时兴唱节令应景戏,一进农历七月,家家戏园子门口就要贴出《天河配》的海报。人们爱看科班演出的《天河配》,俗名“娃娃戏”,因为角色整齐,人多,台上热闹。当年“富连成”在的时候,年年都要演。尚小云办的科班“荣春社”也演《天河配》。老北京人,七月里不去听一回《天河配》似乎这一年当中都有所缺憾。

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城市里,洋节日一个赛一个火爆,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被外国人申报了民族遗产。时至今日,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老道长手里拿着的就是千年银杏树结在叶子上的果实,堪称一绝。

像孙老太太这样心灵手巧而且会自己织布的人在当地已经不多了,她不无遗憾地说:“如今的姑娘们都不学这门手艺了。”

诗歌里的星座恋爱

晚唐诗人杜牧做《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千年前的一个秋夜,深闺少女登上高楼,纳凉天阶。独自一人赏画玩乐,做伴的只有扑向烛火的流萤。玩累了,仰天看这星斗。据说夜深人静的时候,织女就要偷偷过桥与牛郎相会,而她自己呢,仍然是孑然一身,竟不及今夕的牛郎与织女。

或因见得人间不美满的婚姻太多,倒教人羡慕起牛郎织女来。两百年后的北宋,秦少游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也就不难理解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堪称典范,虽不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牵牛织女双星相爱,故事上溯,可到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若更上溯,可到《诗经・小雅・大东》的“彼织女,终日七襄”和“彼牵牛,不以服箱”。不过此处的牵牛只是牵车之牛,并非牵牛之郎,其事不涉男女爱情。可知牛郎织女故事历史仅两千年,源自汉代农耕社会。至于王母娘娘出头反对这桩婚事,如以现代性心理分析法,抑或是王母本身的婚姻并不幸福,眼见牛郎织女如漆似胶,便生妒意,其更年期的情绪难以捉摸可见一斑。

牛郎织女故事进入唐诗宋词,已失惩戒意味,美化为爱情的忠贞了。其间又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恋爱自由主题便凸显出来。与此相映照,民间传说更具有细节的生动性。牛郎星呈一条直线,中间一颗黄亮,两端两颗暗弱,是他肩挑的一双儿女。织女星呈三角形,顶角一颗银亮,是织女的头,底角两颗是脚,是她两脚站立,望着河东牛郎。河东还有个海豚星座,是她投的梭子。若逢秋夜满天星斗,一一指给人看,那才有趣呢。只是如今城市上空满是烟尘,想看到灿烂的星辰已是奢望。

古典爱情启示录

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没有结局,直到今天他们的故事仍在延续。有好事者猜测他们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编出若干版本的续集。有的说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牛郎织女不必苦等一年才能相见,他们每天都会视频几个小时,随时随地都能看见对方。如此设想虽不无道理,却大有为视讯软件做广告的嫌疑。更有甚者说牛郎织女早已下海经商,开香车住别墅,生活好不滋润。牛郎和织女已经好多年都没有见面了,他们不再需要对方,各自享受着自己的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不断延续着,丰富着,不同于其他的爱情故事。董永和七仙女、张生和崔莺莺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化蝶而去,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自己也投海而亡,只有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结局,他们是好是分,没有人知道最终的答案。正因为如此,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有吸引力。

在现实的社会里,更多的情况是,爱情的双方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不能继续走下去,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放弃。面对空间上的距离他们分手了,面对时间上的交错他们分手了,面对世俗的眼光他们分手了。像牛郎织女那样,为了爱情哪怕隔着千山万水都愿意彼此守候的人现在真的太少了。

相关期刊更多

河西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

纺织导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中国临床解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