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哲理故事

生活哲理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哲理故事

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140-02

Practical Study on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FENG Yan

Deparment of Ger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urvival benefi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re in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Method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5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ncer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4.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odel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2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2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multidisciplinary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result of geriatric assessment. And the nursing car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SAS score, SDS score and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Elderly cancer patients; Multidisciplinary care

老年综合评估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评估、认知功能评估、躯体功能评估、全面的医疗评估、环境以及社会评估等方面[1-3]。与临床常规治疗不同,老年综合评估多由多学科团队,例如:老年科的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等,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管理,以便临床制定相关治疗及护理方案[4]。临床癌症患者的治疗中若能够接受详细的评估后联合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7]。研究者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老年综合评估对23例老年癌症患者进行评估后实行多学科护理并与22例常规护理干预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肿瘤科住院部收治的45例老年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在60~90岁,平均(78.6±2.7)岁;病程在0.5~7年,平均(4.3±1.4)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8例、腺癌1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在60~86岁,平均(77.6±2.1)岁;病程在0.5~6年,平均(3.6±1.2)年;病理分型主要为鳞癌6例、腺癌16例。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指标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肿瘤科护理:①护理人员应密切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采取正确护理措施。②完善健康教育,利用宣传栏、图册、多媒体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健康教育,在固定时间组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其健康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1.2.2 研究组护理 根据肿瘤科特点结合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评估后采取相关护理。内容包含:日常生活能力的ADL以及IADL评估、认知评估、焦虑量表SAS评估、抑郁量表SDS评估、简易营养量表MNA评估、各项身体机能的评估、相关治疗情况评估等,评估问卷的排版应简洁明了,方便查阅及填写。经由3名以上高年资老年科专家进行审核修改后投入临床使用。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多学科护理干预:①23例患者均建立老年综合评估档案,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疾病及相关治疗资料、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及结果等内容。②联合临床医师、药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以及家属等对患者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护理,将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归纳进护理目标中,针对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集采用个性宣教与集中宣教结合的形式解决。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及评价,将护理计划全部以书面形式纳入病历中,由责任护士进行评价。

1.3 观察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SAS评估、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SDS评估[8]。

1.4 统计方法

经SPSS14.0软件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实施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情绪比较,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疲劳、疼痛、失眠等,研究组总发生6例,总发生率26.09%,对照组发生10例,总发生率45.4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35,P

3 讨论

老年癌症患者具有许多自身特点,因老年患者机体的衰退,患者各方面生理功能均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肾小球率过滤降低、肝脏的代谢功能异常等造成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不利于排泄,神经束以及神经元等的下降让机体对化疗产生的神经毒副作用更加敏感。上述原因增加患者化疗时的并发症以及药物不良作用[9-11]。

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国动画 哲理 表达

没有人能否认影视艺术所具有的强大教育功能,这是该艺术本体特有的传播性质所决定的。同样,中国当代动画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教化功能。但这个良好的初衷正日益成为中国动画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处于前所未有的窘境。

通俗而言,哲理是具备一定哲学基础并贯彻了一定哲学理念的观点与认识。自古以来,我国的文艺作品就承担着教化作用,从张彦远的“成教化,助人伦”,再到广电总局对于动画产业的文件中所描述的那样都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这些都说明动画影片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担任教化这一责任的。另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动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总体而言,哲理(或者简化为道理)均与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尽管众多国家/地区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的哲学基础,但一个国家/地区的哲理是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与其所经历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无法回避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因此,中国动画的哲理表达无法回避中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

作为文艺作品形式之一,动画影视作品同样遵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无论题材、形式多么灿烂、复杂,其创作源泉均与现实生活无法剥离,影片必然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动画中所蕴涵的哲理也就不再高深与遥不可及。相反,好的动画影视作品具有极强的反映现实能力。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动画影视作品表达哲理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存在问题的是表达哲理的方式与创作者具体的把握能力。

就目前而言,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达能力还有相当的缺憾。动画作为一种较特殊的文艺作品,其目标群体与表述方式等与其他文艺形式应有较大差别。若在具体表述上不仔细区分与定位的话,哲理的传达能力将会大大受损,而且会极大影响动画作品的所指与能指能力。

首先,动画策划者/创作者需要仔细区分作品的目标群体。一直以来,公认的观点均是动画影片属于“小儿科”,“是小孩子看的”,虽然经学界与政府的大力矫正,特别是随着大众对动画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外动画的现状逐步了解而有所改观。但创作人员对目标群体的定位能力却没有与之快速上升,将动画影片定位于低龄儿童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相关研究表明,动画影片的接受人群早已不只是之前的低龄儿童,大量的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人已成为目标群体的一大组成部分。因此,制作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角色、内容设计,并且在有关哲理的表达上尽量兼顾各个层次的需求。

退一步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低龄儿童的智力与身体发育也有了较大变化。制作者不能以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判断能力与喜好,儿童的需求应成为制作者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了受众群体的需求之后才能进行有目的性的创作,哲理的内嵌式表达也遵从此规律。儿童的判断能力有所变化,若在哲理的表述上采取不变的方式,必然无法起到教育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而会留下国产动画影片枯燥与满口道理的不良印象。

其次,哲理的表述方式要有针对性,且要融入影片的情节之中,不做肤浅的表述。华夏民族历来讲求含蓄之美,动画的哲理表述也应遵循此规律,直白的表述反而无法起到最佳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提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此方式对动画的哲理表述同样适用。新的教育模式下,人越来越具有个性,即使是低龄儿童也会对频频的直白说教感到厌烦。动画作品中,哲理的表述更应与影片情节紧密联系,使观点随故事情节散发出去,于不知不觉中将哲理传达。而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中经常出现诸如“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等表述,既不符合上文中提到的目标群体细分方法,也不符合当今儿童的教育方法。

再者,从受众需求与动画的成功案例分析,可知受众观看动画影片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娱乐。无论是低龄的儿童,还是青年与成年人都希望从夸张的造型、绚烂的色彩、离奇的故事中寻找童话般的梦,得到身心的舒适与协调,而不是为了在观看过程中听一大段的道理叙述。尽管目前成功的动画作品中有不乏蕴涵深刻哲理的例子,但其表述方式都显得隐忍而温和,与中国式的直白表述不可同日而语。从动画最初的产生来看,娱乐性也在其中占据了很重要一个方面,而众多的成功案例也表明哲理的表述方式必须符合故事情节,且隐喻式的表述。哲理的表述必须融入故事的具体情节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不断的向受众渗透并达到观者于片结尾之时接受的目的,而此种表述方式中国动画影片式的直白是不可能达到的。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传播学教授格伯纳在著名的传播培养理论中提出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举一个例子:“迪斯尼所编制的每一个‘梦’几乎都是带有特定的教育含义,而他们将美国人所能接受的思维定势、价值取向,巧妙融入娱乐性极强的动画表现形式里,因而深受美国人青睐。比如,动画片《猫和老鼠》,通过滑稽幽默、夸张的表演与镜头组接,使人们充分享受了快乐。这种愉悦的体验,一方面,出自于人们记忆结构中的经验性认知:猫在现实中是老鼠的天敌,老鼠怕猫是正常的。而在该影片中,偏偏是老鼠捉弄猫,猫常常成为老鼠的手下败将,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现实表现手法,恰恰满足了受众潜意识中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同情弱者,赞赏弱者以智慧战胜强者’。另一方面,受众的快乐感觉来自于影片的编排,满足了受众对丰富想象力的视觉需求。事实上动画片本体元素的基本特征:夸张性、假设性、幽默性以及丰富的想象性,这本身就是对人类建构创造性思维极好的启蒙、教育与开发。”

综上所述,中国动画影片的哲理表述陷入了较大的误区,不仅存在受众人群的定位问题,也存在哲理的具体表述方式问题,当然还有主管部门的审查机制上的问题等。但随着国家对动画产业的扶植力度的加大,对动画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国家在体制上为其营造宽松环境的同时,动画从业者更应仔细研究影片的目标群体,让已经成年的群体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从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谈路明.国产动画片低幼化现象的传播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第3篇

美玉要用石头打磨

哲理的故事

三国名将吕蒙年少时,私自跟随姐夫邓当从军。当时邓当手下有一个官员,见16岁的吕蒙非常年幼,很轻视他,说:“打仗这种事情也是小孩能干的吗?拿肉喂老虎而已。”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吕蒙大怒,居然举刀杀掉了这位官员!闯下大祸,逃到同乡家里避难。事后几经周折,才又回到部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急躁易怒的“吴下阿蒙”,多年后却以能忍著称。“白衣渡江”、大败关羽还仅是吕蒙能忍的一例。后来吕蒙被提拔,有一次正要入朝时,被一位官员隔着门帘指着说:“你小子居然也能参政?”吕蒙假装没听见,而同行官员却非要弄清挑衅者的姓名,吕蒙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还不如不知道。”

看来“吴下阿蒙”的变化之大,远不止鲁肃所称赞的学识增长,还有心性的成熟。

故事的哲理

君子与君子之间互相谦让固然很好,但真正“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君子就必须与各色人等相磨乃至受欺。久而久之才能练出镇定自如、指挥若定的真功夫。

“闲逛”走出迷津

目标感过强反增迷惑

哲理的故事

心理学家托尔曼曾做过一个让白鼠学习走出迷宫的“迷津试验”。

试验者把白鼠分成了甲、乙、丙三组。对甲组,托尔曼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上了白鼠爱吃的食物。目的就是让白鼠有更强的动力走出迷津。

而对乙组,每天被放进迷宫的时间和甲组一样,但并不在出口放“美食”,只是任由它们在里面“闲逛”。

对于丙组,前10天和乙组一样,没有目标,也是整日胡跑乱窜,但从第11天起,也开始享受甲组的待遇。

试验结果显示:不断探索出口的甲组,平均用了14天可以准确无误地迅速找到出口。而乙和丙组在没有目标的时候,都没有迅速找到出口的能力。可是丙组特殊,虽然胡跑乱窜10天后开始有了目标,但平均只用了3天就可以迅速找到出口――比连续奋斗了14天的甲组还早了一天完成任务!

随着托尔曼研究的深入,发现同样的情形在人类中也是有共性的。其实放眼我们的生活,会发现类似这种“坑爹”的故事并不少见。

故事的哲理

漫无目的虽然目标感不强烈,但在游走中形成了对迷宫的“综合认知”,掌握了一个“面”。而总是紧盯目标,反而缺乏了整体感知,脑子里留下的往往是一条条难于梳理的“线”。虽然商场如战场,但面对商场这个“大迷宫”,求胜心之外,另外保持一颗放松而感性的心,至少同样重要。

赵无恤空手接班

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看到什么

哲理的故事

战国开启前夕,一个重要的立储事件正在进行中――晋国赵氏之主赵简子,正从儿子中选拔接班人。

一日,赵简子说:“我在常山藏了宝贝,你们去好好寻找。”于是,儿子们赶到常山,几乎要挖山三尺。

随后拿回来的收获中,有名贵药材,有珍惜动物,也有人在山上发现异石。但只有出身低微的儿子赵无恤两手空空,说道:“我找到的宝贝大得很,实在拿不了。”赵简子道:“愿闻其详。”赵无恤道:“常山临‘代’,‘代’可取也!”可是如何取得?赵无恤说:“占据常山,居高临下,四面出击,不停袭扰,待敌疲劳,聚而歼之。”

赵简子满意地点头,原来别人低头挖山寻宝时,只有赵无恤站在山顶,抬头遥望代国。继位后,赵无恤果然先取了代国,拿到老爹藏好的“宝贝”。

故事的哲理

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到的会完全不同。管理者如能经常反思:“我能看到什么?还能看到什么?”,就是最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测验。

学英语的老人

没有条件,恰恰具备“最好”的条件

哲理的故事

清明节期间,我在路边突然遇到一位老人来问问题。这是一位特殊的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老式蓝色工作布衣服。意外的是,老人开口却问:“我想问您一个英语单词。”

随后,我一边回答,这位老人一边从兜里拿出一小沓纸片,开始认认真真地记录。更意外的是,老人写的英文竟然也是用汉字替代――把单词的汉字谐音仔仔细细地写了上去。

看到笔者有问必答,老人开始接连发问,记录了20个左右才心满意足。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老人已能熟练地背出200来个单词了!要知道,这可是一位最不可能学英语的人:按人们平常的认知,会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英语学习条件的人,没有教材,没有底子,连汉语拼音也不会。但是毕竟,老人已经能熟练地说出他生活环境里的许多常用单词……

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第4篇

一、内涵深刻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意为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作为艺术表现技法,以小见大就是人们通过平凡细微的、人们熟悉的小事、小物、小景,来表达大境界、大主题,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哲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里以小见大中的“小”, 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这里以小见大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命运、天地宇宙等等。这种艺术技法是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可见,以小见大是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通过母亲为要出远门的儿子一针一线缝制衣服的生活细节,赞颂了伟大而永恒的母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其表现手法是典型的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得到古今中外艺术家的广泛青睐。如美国著名的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以其作品的凝练和精美著称于世,被称为“以小见大”的摄影大师。韦斯顿很少拍摄宏伟壮丽的风景照片,而更多着眼于“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题材。韦斯顿在拍摄那些平凡的物体时,不仅局限于表现事物的本身,而是要以小见大,透过它们表现造化的奇妙。韦斯顿的作品《甜椒》,整个画面上就是一个甜椒,就是一幅最能表现其创作特色的作品。为了挖掘出这个小甜椒内在的生命奥秘,他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先后拍摄了30多张底片,最后他把甜椒放在洋铁皮卷成的圆筒中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成了以小见生命奥秘的创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良志先生说:“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存在着一重要思想,就是以小见大。恒河沙数,一尘观之;浩瀚大海,一沤见之;一拳石,可以知高山;一叶落,可以知劲秋;一朵微花低吟,唱出世界的奥秘;一枝竹叶婆娑,透出大千信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玄觉《证道歌》说:‘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信心铭》将其概括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禅门发现了一朵野花的价值。《碧岩录》说:‘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在南宗禅这里,以小见大,其实没有小和大,没有量上的分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 (《中国美学十五讲》,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15-240页) 由此可见,以小见大与禅宗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以小见大就是无小无大,一朵浪花,一片绿叶,就是全然的满足。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画面的形式,更不是选取景物的大小,而是作品传达出来的真切感受、真挚的意向,是作品画面蕴含的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它使欣赏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摄影家张磊在获奖感言时说:“我经常参加一些摄影比赛并获奖,得到一个经验——以简取胜,以小见大。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有充足的时间等到有气势的风光、感人的故事。这使得我开始动脑筋,拍些力所能及的画面。有时候,我甚至不用出家门,就地取材,拍摄——一双骨瘦如柴的手,一片枯黄的树叶,一盏如夕阳般的明灯……只要技术过硬,意境恰好,就有获奖的机会。以简取胜也不意味着不假思索。我平时很喜欢看一些小品绘画,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构图方法。仔细观察,借助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一定能拍摄出与众不同的佳作。”

二、禅摄影的以小见大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与微距摄影和静物摄影不同。

“静物摄影,顾名思义就是对静止的物品进行摄影。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摄影艺术的不断发展,摄影门类越分越细,有些对象虽然也属静物,如城市建筑等,但由于其体积庞大、摄影器材与要求也已自成体系。所以,我们这里说的静物仅指体积较小、可以任人摆布的物品,但并非绝对静止的东西。” (《静物摄影》,陈建复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1页)

微距摄影是区别于常规摄影的一种特殊的摄影方法,微距摄影是在近距离拍摄有关物体,并可以得到比原实物大的影像,放大倍率是1以上。微距摄影的目的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眼前。

摄影中的以小见大是一种摄影技法,以小见大中的景物的“小”,和静物摄影、微距摄影中的“小”截然不同,以小见大中的小的关键是要见到大主题、大境界、大哲理。就像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看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在禅摄影中,以小见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

1.以小见大景物。景物是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以小见大景物是选取景物的片颜只影、一枝一叶,便可以推测到或联想到景物的全貌,似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由点推测或联想到面、由局部推测或联想到全体的以小景物见大景象的方法,如冰山一角。冰山只一小部分露出海面,但这一角是冰山的组成部分。见其一角,即可窥知全貌。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人看元’,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近唯文征伸《斋宿》等诗能解此妙。” (《姜斋诗话》,王夫子著,舒芜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39页) 王夫之认为诗歌写景有阔大的景象,也有细微的景致。他主张选择好切入点,以“小景”传“大景”。景物小,可以写得具体一些,透过具体的小景物来显示大景象、大境界,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微距摄影作品《母子》

著名小说家老舍的《想北平》,以一个老北京的独特视角,把读者引进北京的胡同:看作者在城墙根下“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的那份惬意;看北京市民雨后买“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的新鲜蔬菜的生活图景。这样细碎鲜活的生活画面,非在北京市井浸润日久者不能捕捉。作者舍“大”取“小”,反让人耳目一新。

在拍摄雪景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些小景物、小细节来表现雪的魅力。比如雪花、雪蘑菇、雪树的一枝、雪下的一朵冰凌花、一朵雪梅等,只要你把自己的眼睛变成放大镜,就能发现很多雪景的题材和画面。如《摄影部落》网站老兵不油的摄影作品《蒲桃花开》。画面是一朵呈丝状的花伞昂首怒放的蒲桃花,背景是模糊朦胧的花蕾、花叶和其它的蒲桃花。看到这一朵犹如美丽烟花的蒲桃花,可以联想到满园蒲桃白色的黄色的花朵在青翠的叶子拥抱下,把美丽尽情绽放,报告着春天的气息。

2.以小见大主题。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是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作者通过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

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小部分,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还可以是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景物和人物的内在精神,可以是表现自己对禅宗悟证的境界,可以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感悟,可以是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与追求,可以是对历史和社会责任的思考等。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 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在这里,小题材与大主题乃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在创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是沉埋在泥沙中的断戟还没有烂掉,经过一番磨洗确认它出自于前朝。遥想当年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战机,恐怕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上早就锁上了东吴“二乔(美女两姐妹大乔和小乔)”了吧。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但这首诗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前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文物 “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三、四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著名的小品摄影家邓君瑜的禅摄影作品《新人替旧人》,图片中是一片几乎占据整个画面的残败的大荷叶,还有一片覆盖在大荷叶右下方叶片上的鲜嫩的小荷叶。作者在说明文字中说:“在池塘边,浮着一片惨败的荷叶。了无生机,相信不久便会消沉到塘底去。可喜另一片清新而完整的嫩荷叶,在它的旁边浮出来,刚好填补那惨败荷叶的一角。这里意味着新旧交替的规律。”作者通过这一新一旧、一老一嫩两片荷叶,表现出了生命的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充分发挥了小品摄影“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色。

3.以小见大哲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就是读者通过摄影作品中的小景物体悟到作者蕴含在作品里的哲学观点和哲学道理。哲理的基本解释一是能使人的精神新生的原理或概念,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以小题材表现大哲理,有些类似寓言故事,通过结构简单篇幅简短的故事,让读者去理解和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林路在论述哲理小品摄影时说:“一幅优秀的小品摄影往往都包含一种哲理,它能使观众从画面中引发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等等方面的丰富联想。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曲与直、进取与颓唐等的对比中悟出许多道理,从而提高观众积极向上的力量和与邪恶斗争的勇气。哲理小品的素材,大量的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要发掘它、拍摄它,就应培养摄影者自己的‘悟’性,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探索、寻觅、挖掘其内涵意蕴,从一件普通的小事(或小人物),折射出奥妙深博的哲理。” (《大师的小品摄影》,林路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58页)

古今散文家惯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写作时往往运笔于一事一物的细部,在不惹人注意的细小的地方狠下功夫,却常常能够揭示出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诸多散文作品,虽篇幅短小,常因一小故事或一小场景而触发顿悟,表达某种人生理念或处世哲学。如他的作品《活珍珠》,写作者在市场上看到小贩现场剖开珍珠贝,剖出的同一时间种在海里的珍珠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圆润,有的歪歪扭扭,由此想到同样是砂石,经过珍珠贝的历练,却结成不同的珍珠,连种珍珠的人也不知道原因何在。由此得出 “在人间的生活也是一样,同样受伤与挫折,总有一些人能长出最美、最大的珍珠。”作者通过小珍珠、小篇幅,却得出了人生的感受和哲理。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是小故事悟大道理的杰作。小故事是——童年的我随小伙伴去爬悬崖——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父亲指点摆脱困境。这次经历使作家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摄影家朱金平对哲理摄影很有研究,出版了哲理摄影集《风景中的哲理》。他说:“哲理摄影属于艺术摄影的范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哲理与摄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思想与图片的交响乐。影像与哲理的有机结合,使得哲理摄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对哲理摄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头脑里要有哲理、有思想。有了哲理思想,他就可通过某种画面来体现。笔者生活的大院里,有一株杨树被虫子蛀得只剩下树枝和树干了,样子很不好看,但又不能随便将它砍掉。一天,有个园林工人在这棵杨树底下栽花时,顺便把多余的一颗矮牵牛塞到树洞里了。没成想,这颗矮牵牛在树洞里长得生机勃勃,枝叶铺开,花朵开得红红火火,与那枯树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几乎每个散步路过此地的人,都要看上几眼。于是,我将其拍下来,取题为《1+1>2》,想说明弱弱联合、取长补短变强势的道理。哲理摄影者的思想从哪里来?首先是要多读书,尤其是多看哲学书。其次,要多思考,认真琢磨生活中的哲学。”

生活哲理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都市情感剧 语言特色 哲理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67-02

韩其敏(1971-),女,山东临沂人,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都市情感剧是以都市为题材的电视影视剧,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都市里男男女女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交织,人物塑造则定位于普通人,通过都市生活场景、人物语言和对白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近年来,《小爸爸》《咱们结婚吧》《北京爱情故事》等都市情感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取得了巨大的收视率。与此同时,剧中的一些精彩对白也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话语,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转载。探究这些对白,种种话语看似普通寻常,却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哲理性是现代都市情感剧的最主要特色。

一、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主要表现

现代都市情感剧中人物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推动着情节的展开和故事的发展,这也是触动受众产生心理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影视剧借助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都市剧和乡村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语言的魅力。都市剧中的人物因其自身生活的背景比较丰富,且人物的定位多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阶层,其语言也富有极大的哲理性。这种哲理性体现在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的认识上。

(一)言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热播剧《小爸爸》讲述了一个“80后”男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儿子时的种种表现,从最初的惊诧,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到逐渐学会爱和承担。剧中涵盖着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探寻。通过这样一部电视剧能够向观众展示出一个“80后”不靠谱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靠谱的男人、父亲的过程,让更多的人理解“80后”群体成长、成熟的经历。

剧中由小演员朱佳煜扮演的夏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不是英雄没关系,反正你是我爸爸。”从这句话来看,在夏天眼里,他只需要一个爸爸,至于爸爸是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一句简单的“反正你是我爸爸”饱含着一个孩子对父亲所有的爱的表达。在孩子眼中,爸爸就是英雄,就是自己可以依靠的一座山。

同样,在剧中那个性格可爱、幽默又显得很“二”的小爸爸于果的言语也随处可见哲理的闪光,如于果有这样一句台词:“他教会了我一件事,爱就是要在一起,今天我站在这里,我还学会了一件事,爱就是容忍。我儿子一直在包容我,等待我改错,就是无条件的在爱我。”于果真挚的话语是一个小爸爸在明白责任和爱之后对生活的理解,对爱的理解,是在面对突如其来儿子这一过程中成长和经历的沉淀,是对生活的感悟。

(二)言语充满了对婚姻的思辨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都市情感剧中爱情是主线。在都市中,面对物质诱惑和现实考验,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各有差异。在都市情感剧中,语言的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反思,是对人性的探讨。生活在当今解构的时代里,人们呼唤的是“重估一切价值”,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物质”淹没。爱情如何在现世生活中遗世独立呢?

热播剧《咱们结婚吧》讲述“恨嫁女”杨桃和“恐婚男”果然趣味横生的爱情故事,呈现了两个心灵受伤的大龄青年面对现实、重树信心的励志爱情。语言对白里是对爱情的定位,是对爱情观的反思。在该剧中,经典台词比比皆是:“婚姻就是照妖镜,婚前甭管你怎么美好,婚后全都爆露出来了!幸福不是你等就能等来的,幸福是追求来的,好男人好女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当今这个离婚率居高不下的现代社会中,这两句简单的言语足以启发人们去反思婚姻、反思人生。

(三)言语充满了对爱情的追求

爱情永远都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美好事物,现代情感剧中关于爱情的台词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在情感剧中我们常常感动于这样的对白:“真正对的那个人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能在原地等待,必须自己迈出那一步前进去找。两个人刚刚认识只是了解条件和经济基础,需要两个人彼此的交往和沟通才能深入了解,对方对自己的关心和态度与经济基础不矛盾”。其实人们应该感谢这些情感剧的对白,就是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在告诉快节奏下的人们,爱情并不是刻意迅速消费的快餐,这些经典对白其实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这种文化既与语言有关,也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二、探究都市情感剧语言哲理化的原因

(一)对现实语境的解构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更多的是因为其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关系通过戏剧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情况。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一方面能够感受都市带来的种种时尚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因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的丰富产生了自我的矛盾。在面对爱情、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有诸多的感受,却无力理清。还是以《小爸爸》为例:“天底下没有任何一个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也没有哪本书教会我们做父母,是夏天一直在教我怎么做爸爸”。作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无疑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父母的,生活的阅历不够,但是在有孩子之后的成长却让于果逐渐长大,他明白了为人父母应有的承担,这是对生活的思索,是一种成熟的表现。

现代都市剧把人们对生活的困惑搬上荧屏,通过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来反映人物心理,反映都市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结,继而通过哲理化的语言将这种困惑解开,将教育蕴涵在无形中,将哲理性和思辨性体现在剧中。电视剧中的都市人面对都市的困惑,他们用饱含哲理的个人言语来表达自我面对工具理性社会的思考,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二)受众审美水平的要求

都市情感剧的主要对象是电视机前的受众,受众的喜欢与否是该剧能否畅销的主要原因,在此情况下,编剧很大程度上会主动迎合受众。比如,在情感剧中那些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台词都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这些台词感动了无数善男信女的同时,关于婚恋话题也在网上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通过人物语言对白所表达的朴实真挚的爱情观也成为很多网友的爱情观,不少观众都表示找到知音了。这种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对爱情、对生活的理解。剧中,编剧直接通过人物的对白,去追寻爱情的真谛,这种哲理性也是该剧的魅力所在,也是其引发思考、引发追捧的原因所在。

都市情感剧之所以能够感动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心,主要是由于它里边人物的言语往往充满了浓浓的生活色彩,而生活中的哲理随处可见。从都市情感剧的收看群体进行分析,情感剧的主要受众是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只是戏谑或者好玩,已经不能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要,必须在欢乐的同时能够带给他们种种思考,才能达到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要求。因此现代都市剧也在哲理性和思辨性上苦下工夫,以此来赢得观众的认可。

与此同时,对于剧本的创作人来说,也希望通过电视剧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剧中的人物来实现的,因此剧中人物的思辨性和哲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都市情感剧言语特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哲理性和思辨性是其语言的主要特色,也正因为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都市情感剧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这种语言特色既是满足观众审美的需要,也是结合现实语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宋立民,敖慧仙.镜头语言的现代性颠覆——从《好想好想谈恋爱》看电视剧语言的话剧化倾向[J].戏剧文学,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