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形势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摘要]现如今,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毕业生毕业后能否不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身原因。本文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加以分析,让学生、家长、学校均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和方向,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
关键词 ]就业难;形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66
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总体来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明朗,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市场需求与毕业生供给矛盾日益凸显。
1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中国毕业学生中,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在国家收紧财政,支出控制严格,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放眼于未来,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去年全国毕业生中,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固执己见,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可见,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让他们专注于国考,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技术先进等,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直到实习期结束,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各类民生建设完善,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例如房价,面对高额的房价(不仅仅是购房价格,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放弃这一招聘要求,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相比大城市的拥挤,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北上广无一入列,究其原因,工作压力过大,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小城市发展迅速,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另一方面,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一方面,由于地域原因,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办事情多是依靠人,不是制度,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对个人发展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关键是放不下身段,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这种想法应该转变,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才也少,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能吃苦耐劳,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3).
[2] 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准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就业进入“大众化”时代。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毕业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转变为普通劳动者,高校毕业生已不存在“包分配”的情况,而是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由社会来挑选和选择。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
2.就业竞争加剧。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增加幅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目前的就业市场已不是以前的“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所以,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3.高校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部分地区、行业、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难以寻求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存在“无业可就”的情况;另一方面,西部、基层、农村等地区和一些行业,虽然有很大的用人需求,却难以吸引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有业不就”的情况。
4.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挑选其学校和学历层次;不仅要求毕业生学习成绩好,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高,而且要求毕业生身心健康、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及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校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5.全国2013届毕业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全国201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0万人大关,毕业生总数较2012年增加了20万,总量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压力较大。2012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8%,较去年下降1.8%。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增长难度仍然很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短期内也不会减弱,新增就业岗位减少,供需矛盾突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更加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1)勇于进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认清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信心,积极就业,将就业工作当作个人的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2)树立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的就业观。高校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未来融入祖国的发展与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3)树立勇于竞争的就业观。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竞争意识是高校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就业市场的竞争有利于选择人才,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人尽其才、优胜劣汰,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树立勇于竞争的就业观。(4)树立动态发展的就业观。树立发展的就业观,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空间,并学会在发展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高校毕业生应先“就业”再“择业”,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正视现实,放眼未来。
2.学业上的的准备。正常毕业的大学生应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毕业生如不能取得毕业证,与用人单位已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无效,用人单位可以不接收毕业生到单位工作,所以,高校毕业生应完成自己的学业,为就业打下最起码的基础。
3.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就业推荐材料包括《毕业推荐表》、在校成绩单、求职信、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1)编写就业推荐材料的原则。一是目标明确。有利于就业的各种材料、各种编写方法都可以运用。二是针对性强。要根据大致的就业意向和应聘的行业、职业或单位特点进行材料的合理组织、安排和撰写。三是客观真实。在编写就业推荐材料的过程中,要本着客观真实的思想态度,若材料有假,一旦用人单位发现,则不会录用,择业者也就失去了就业机会。
(2)就业推荐材料的整理。一是搜集材料。以择业目标为中心,按需搜集。二是分类整理。在分类整理过程中一般按个人简历性材料、专业学习材料、特长爱好材料、社会实践材料、奖励评论性材料进行专题细分。三是编辑审查。即对分类的材料进行汇总编辑,检查一下材料是否有明显遗漏,不能出现材料残缺。四是汇总分析。经过分类整理和编辑审查后,首先要把同类型的材料集中起来,然后对材料的使用价值进行自我分析评估,最后把材料依其价值分清主次,罗列出来,以便于编写使用。五是合理编撰。在编撰就业推荐材料的过程中,要针对所应聘目标的具体情况,合理取舍,有机组合,充分体现求职者的优势与特长。
参考文献:
[1]孙建莹.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思考[J].知识经济,2012,(0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不得不降低身价,参与大众化的就业,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多重选择,同样也承担着多重压力。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1)大学生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我们知道度量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1999年的本专科招生量是157万,研究生招生量9.22万,到了2010年本专科招生量657万,研究生招生量是53万。高校招生量是逐年扩招。据统计到2010年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
2004年毕业生280万,2005年毕业生338万,2012年680万毕业生,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率都在10%以上。我们知道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价值有深刻的影响。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阶段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供给小于需求,是大学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了买方。
(3)大学毕业生就业向第三产业倾斜
第三产业是以知识和高科技为支撑,像金融保险业、法律、审计、财会、投资、心理、出国留学等方面都属于第三产业。随着咨询服务业、中介机构、文化教育业等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会,对大学生充满了吸引,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少人放弃原来的专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
(4)大学生就业形式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过去我们的就业形式比较单一,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或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报到证。现在的就业形式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选择灵活就业。
2、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冲击非常明显。在此次危机中中小企业不断减少,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有50%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勉强维持下来的企业也大面积缩减规模,大幅度裁员,一时之间出现了“失业潮”。
据专家预测,2010年前后是社会就业高峰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700万,可是我国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有限,每年大约1000万个,有700万缺口,缺口巨大,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分流、登记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几股大潮,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成因
1、传统就业渠道吸纳能力降低
2000年以前,政府、企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的主要渠道。可现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临精兵简政,压力很大。而我国中小企业比起发达国家较少,保障能力有限、机构不健全、工资待遇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2、专门人才素质未达标,造成岗位难得其人
据2000年《洛桑报告》称:在我国“合格工程师可获程度”以及“合格信息技术人员可获得程度”两项指标,在30多个国家中均属倒数第一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中“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弊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尽管中国每年有3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3、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缺少用人自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都没有进行根本的改变,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的申请报批手续过于繁杂,单位并没有多少真正用人自,仍然需要向上级人事部门报批。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摆正就业心态。校园招聘高峰为每年9—12月。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行业。不要一味地追求地域和薪资,以免出现刚就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好就业信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
4、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要做好生涯规划。
5、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就业岗位的需要,学校在即将毕业的一年应开展应急性的培训或实训,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成为某些岗位的“熟手”。或者直接就到企业实习锻炼。
参考文献:
[1] 胡会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职业,2011年第21期
[2] 张红,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年第22期
一、当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快速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积极的就业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因素,是拉动就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上半年GDP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但仍达到10.4%,预计全年可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
投资快速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比去年同期加快1个百分点,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旺盛,1――6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4%,同比加快4.6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创12年以来的新高。在净出口拉动作用由正转负的情况下,经济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需求的拉动,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退步实施。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就业促进法》也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2月3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财政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761.61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4.2%。
二、2008年我国就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8年,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形势基本不变。新增劳动力资源仍在100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并轨工作基本完成,但失业人员规模超过800万,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毕业生将这新高。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569万人,超过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的半数,如果考虑到自考、成人高考毕业生,还将增加100万左右毕业生。此外,还有280多万高职和中专毕业生的加入。
二是2008年是企业改制、关闭破产的最后一年,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任务繁重,对就业安置产生堆积效应。其中,依法破产和政策外破产需要安置的职工约200万人,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导致100万人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区,都越来越突出,岗位空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并存。
四是再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并轨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险陆续等问题仍待解决。尤其是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和困难行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依然突出。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一些地区也较为突出。
五是震后灾区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和就业援助也迫在眉睫。灾后重建在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的同时,还会因当地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工作条件破坏严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还将会持续一个时期。
三、当前影响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将会进一步加剧就业的总量失衡和结构性矛盾。
一是出口减速。受人民币升值、世界经济放缓、出口退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增速由去年同期的27.8%下降到21.4%,降幅达6.4个百分点,尤其是加工贸易减速更为明显,低于去年同期9.2个百分点,对加工贸易企业就业无疑会带来不利影响。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行业。
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三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中小水泥、小煤窑、小火电等企业关闭,将直接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和禁止类的项目,银行将从严从紧控制信贷投向。投资需求的抑制将会导致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
四是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而对就业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对2009年就业形势的预测
2009年,我国经济减速、外贸滑坡、宏观调控政策变动、企业成本上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因素的作用会比2008年更为突出,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2008年仍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磨合期,劳资冲突上升是就业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具有新的就业增长空间,就业形势不会出现显著的恶化,特别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首先,我国仍然具有促进此业增长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仍会在相对高位运行,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将成为就业增长的基本动力;投资和消费有望维持较高的增长,从而拉动就业需求。
其次,目前中国的就业表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特征,在部分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同时,也同时出现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部分地区正进行新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造成新增就业与失业在总量上的相互抵消。
第三,二元结构没有反映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将化解一定的失业压力。结构调整中首当其冲的失业者是农民工,他们或者返乡,或者转而从事非正规就业,或者实现异地转移就业,但其中大一部分失业农民工不会反映在统计失业
率中。
第四,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替换。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通过自我调节,放弃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而选择相对灵活的就业方式或实现短期就业。
五、促进就业增长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和就业监测机制
加强就业宏观管理,积极发挥发挥宏观调控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宏观调控措施出台之前,应该把就业效果评估作为政策可行性分析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宏观调控措施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和降低宏观调控政策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连续性。
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2008年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为显性化。首先是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行业及就业。另一方面,来自美欧等国的出口设限、反倾销等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相关行业的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通过完善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波动带来的就业风险。
(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进入2008年以来,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出现加速迹象,如果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就业需求也会出现质的提高。(如美国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调节,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推动区域间的产业置换和产业转移。
(三)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应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在产业置换、转移和升级过程中,采取差别化的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完善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引导中小企业深化专业化分工协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关企业建立协作配套关系,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在产业集群和具有产业优势的地区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培训服务,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四)加强关闭破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职工安置工作
对于关闭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产生的失业问题,要制定失业调控预案,在失业预警的基础上,对失业源头在量上进行把控。对于关闭破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中的失业职工,符合条件的要落实好政策,包括失业保险补贴政策、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
(五)进一步加强《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
目前我国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比重较高,单纯依靠GDP增长无法解决此类失业问题,需要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提高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就业服务能力。我国《就业促进法》以及《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是对积极就业政策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在经济运行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要各级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部署,把就业工作真正放在“民生之本”的位置上做实做好,充分发挥积极就业政策的作用。
(六)发挥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
从上半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建议运用各种投资手段,支持有潜力、专业设置合理、与市场对接密切的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更新改造实验设施、购置实习设备,推动我国高级技工培养。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作者简介:李玲丽(1986-),女,浙江桐乡人,上海电力学院数理学院,助教。(上海?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26-03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2009年由美国引起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而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中小企业相继倒闭破产;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减少甚至不招收大学应届毕业生。这无疑对本已十分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产生了更加不利的影响。时至毕业生就业高峰期,为了缓解就业难问题,各级政府及高校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措施力保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因此,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更对我国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发展变化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大学招生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但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仍然是计划经济的状态,国家对于大学生毕业的分配采用统分统包的政策。这样以来,考上大学便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一份保障。铁碗饭的概念根深蒂固。在当时的年代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意味着高收入、高福利、高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取消了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终生职业的观念被彻底打破。大学生就业开始进入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蓬勃发展,民营、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走向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要找一份工作相对还是容易的。就业去向开始多元化,许多大学生放弃了当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开始了自由化、个性化的就业之路。
1999年,中国开始实行扩招,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开始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就变得越来越突出。高中升入大学的比率大大增加,研究生的比例也大幅度的提高。而相对而言市场所能提供的岗位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便加大了大学生在就业阶段的困难。然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所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发展远远好于农村。其次,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四个直辖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次,扩招带来的负面效果开始呈现。具体表现为: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不断下滑,研究生是放养式的培养,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本科生则仍侧重于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最后,“80后”、“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出生、成长等各个方面与60年代、7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业观点的差异也就不言而喻。工作稳定、收入高、福利好一度成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首选,而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新世纪大学生的就业观点变得更加理性。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分析
1.大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最想去的是电力、石化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待遇相对较高,且工作较为稳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其次的则是金融、证券等行业,这些行业周期性较强,易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业的不确定性是很强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些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近几年由于公务员待遇提高及工作性质比较稳定,出现了考公热的现象。有些热门职位甚至达到了几千比一,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及高校的高度重视,考公热的背后,暴露出大学生片面的看待了公务员的性质,认为一旦考上便可以一劳永逸,这种不正确的观点导致许多大学生盲目的投入到公考大军中。综上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呈多元化的趋势,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现阶段对于行业的选择方面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能够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行业,进行合理的引导。
2.大学生对于专业对口的态度调查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再过分的强调专业对口,在金融危机下先就业在择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学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一定的经验在另做选择。
3.大学生就业途径的调查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学校及社会上的招聘会,是眼下大学生求职的首要途径。其次则是从网站、报纸、电视上搜集就业信息。学生们反馈来的消息认为:就社会跟学校招聘会相比,校内招聘会的求职成功率较高。原因很简单,一般来校进行招聘的企业,都是由校就业办沟通过的,确有用人需求,真实性容易得到保证,就算用人单位出现单方面悔约的事情,还会有学校出面进行协调。学生的利益容易得到保让。而社会上的招聘单位则鱼龙混杂,管理部门不可能对每次来招聘的用人单位进行资质审查,从而导致有损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4.工作地及期望薪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