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划龙舟

划龙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划龙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划龙舟

划龙舟范文第1篇

1、快乐龙舟,划向未来!幸福之舟,激情之浆,手握激情,划向幸福!

2、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3、端午节 祝全体员工节日快乐

4、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5、体验端午源头巫风民俗 感悟龙舟故里楚韵湘风

6、做文明观众 树赛场新风!

7、弘扬中华优秀端午文化 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8、做文明XX人 办精彩龙舟赛!

9、迎端午 赛龙舟 人人当好东道主!

10、端午龙舟赛 节日更精彩

11、迎盛会人人有责创文明贵在行动!

12、携手迎盛会 齐心创和谐

13、迎端午不忘记古人屈原,贺佳节大吃五芳斋粽子。

14、热烈祝贺省首届体育大会龙舟赛在xx隆重举行!

15、汨水欢歌笑迎八方宾客 龙腾盛世喜结四海情谊

16、迎盛会人人有责 创文明贵在行动!

17、民族节日 普天同庆

18、迎盛会人人有责 创文明贵在行动

19、快乐赛龙舟,赛出你的精彩。

20、做文明XX人办精彩龙舟赛!

21、起航,劈波斩浪,xx龙舟,谁与争锋。

划龙舟范文第2篇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俗了。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划龙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龙舟运动;龙舟竞渡;龙舟文化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几千年来的图腾。在中国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关于龙的传说,继而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以龙为主题的活动。龙舟运动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龙舟文化迅速与西方文化融合,并以其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魅力深受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欢。龙舟运动作为一项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久远的经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早为世人所知,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龙舟运动文化发展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新领域。

1.龙舟运动的定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鼓手)、舵(舵手),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可考虑设立锣(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象牙舟、龟舟、虎头舟、牛头舟、天鹅舟、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亦统称为龙舟运动。1

2.不同历史阶段龙舟运动的发展

龙舟运动的发展从文化内涵上学术界普遍认为,龙舟运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因而龙舟运动的文化内涵有了显著的变化。

2.1龙舟运动的起源

龙舟运动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在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时代痕迹。龙舟运动的历史相当久远,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较有影响力的说法认为龙舟运动的起源于:图腾崇拜、生产劳动、祈福祛病、祭祀英雄人物2。

对神灵龙图腾的崇拜有人认为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其源就在“龙”。在纪念英雄人物说中大多数人则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龙舟运动始于伍子胥。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由此可以推测,龙舟运动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

2.2民间祭祀文化的龙舟运动

龙舟运动原始状态下作为民间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的比较粗糙、比较直观的活动。它过多注重活动情景、感性色彩,并且地方色彩浓厚没有秩序性、社会效应和社会反响较小,它以一种“名俗文化”的状态存在。作为民间祭祀活动的龙舟运动在原始萌生阶段的活动,在文化心理、文化意识、文化行为诸方面的特点是简单粗糙,它还不能对民众的思想、品德、行为产生影响和导向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的龙舟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随之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一切无不被刻上了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烙印。同时随着龙舟运动现代化的发展,重大节日的庆祝、各地龙舟运动的交流等等因素大大推进了龙舟运动的发展。

南北朝至20世纪70年代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民族英雄祭祀活动成为了龙舟运动的发展的一个时代先河,开辟了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端午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一千四百多年里在龙舟文化发展史里形成一个阶段,这一主题始终未变。这一龙舟运动文化阶段把古朴原生形态的端午竞渡,改造成富于理性、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的竞赛活动;把屈原的爱国精神通过龙舟运动普及成社会意识形态,并逐渐升华为民族忠贞爱国精神的特征,借助端午节日的龙舟活动形式对民众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社会责任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使得原生态的民俗龙舟运动升华成一种理性的文化,对民俗文化作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如果中国历史上没有爱国英雄屈原的壮举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主题鲜明的龙舟文化。

作为龙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纪念“民族英雄”的文化阶段从民族盛大节日庆典的形式弘扬爱国精神,并使之升华为中华民族“刚正不阿、忠心爱国、团进奋进”的传统思想,积淀为我们民族绵延发展的凝聚力,对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具有积极的贡献。

2.3现代社会商品化文化的龙舟运动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发展和经济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相互平衡缺一不可。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和意义上来说,“由于人类一切为发展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都具有文化意义,因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经济结构是人类文化生长的一种物质表露形态;而作为以精神生产为主要表征的人类文化行为,则是在这一生长过程中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态”3。

龙舟运动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商品化的社会氛围影响下商品文化的氛围也日趋浓厚。从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到龙舟节的龙舟竞技比赛其文化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表现出龙舟运动这一古朴、封闭的民间活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龙舟运动直接服务于商品社会、服务于经济建设,体现出新时代的活力和新的文化内涵。各地龙舟协会的建成和“国际龙舟节”的不断举行,则使中国龙舟运动由传统走向世界,同时也成为文化价值传播和经济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人们对龙舟竞渡的商品文化价值的研究也是始于这一阶段。

现代龙舟运动主要围绕挖掘和探索龙舟民族文化精髓与社会发展关系展开。着重体现在民间龙舟文化与现代龙舟竞技比赛结合的社会价值,龙舟对民族体育未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随着龙舟运动的发展,各国龙舟比赛及国际龙舟比赛的举行充分反映了人类创造这一体育文化的原始需要及动机是相同的,也向人类社会展示了体育活动的“世界一体化”前景。但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能否成为最高赛事——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超出体育范围的社会价值、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3.龙舟运动的发展前景及措施

目前龙舟运动的发展应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应在社会化、制度化、正规化、体育化、国际化等方面逐渐成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龙舟运动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水上项目相融合,将龙舟运动发扬光大。

3.1加强龙舟运动管理

目前我国龙舟运动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龙舟运动开发无序,各地方的龙舟比赛不规范,存在比赛时间不统一,竞赛规则执行不严格、各地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今后应加强龙舟运动的管理,建立龙舟机构。使我国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开发市场运作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接轨,提高龙舟运动资源市场化程度做到资源的重新开发与整合。完善龙舟市场体系,提高整个龙舟赛事的运作能力,大力开发龙舟运动的无形资产和社会效应。

3.2制定严密的竞赛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

加强龙舟运动管理和竞赛制度与国际接轨实现大跨越发展。1984年5月,国家体委总结了不同地区的龙舟运动的竞赛经验,制定颁布了《龙舟竞赛规则》等,国家从比赛项目、航道、服装、器械、运动员规则、裁判员守则等作了明确的规定。2003年中国龙舟协会审定,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编著修订了新的《龙舟竞赛规则》《龙舟竞赛裁判法》。但我们还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和赛化不断加强民族体育项目龙舟运动的规则研究,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使之与国际接轨。

3.3民间龙舟运动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

龙舟运动若想发扬广大,带动中国民族体育走向国际,就应将竞技运动的统一性与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在走竞技化道路的同时保留传统特色,经济与创痛同步发展。

3.4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

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是使龙舟运动长远发展的重要手段。龙舟国家级裁判员李威在2011年中国(博鳌)龙舟工作会议上讲目前龙舟宣传力度仍然薄弱,这和中国龙舟运动的蓬勃发展已不相适应,急需加强。

在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上除了宣传龙舟运动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健身功效、民族和社会意义外,还要加大中国龙舟公开赛、中华龙舟大赛的宣传力度。利用各地电台、网络、论坛等主流媒体的强势宣传,将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世界。加大龙舟运动的宣传力度还应该加大基层宣传,例如在各院校加强龙舟知识的讲座与竞赛、拓展和普及龙舟体育课程,多渠道的宣传龙舟运动,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生认识龙舟、参与龙舟、宣传龙舟,更为龙舟发展储备人才。

3.5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

我国非常重视民族体育项目在高校中的开展,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先进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在高校中开展龙舟运动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增进学生体质与健康。21世纪以来,龙舟运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演绎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大学生龙舟赛。龙舟竞渡这项古老的运动更加焕发出诱入的光芒。龙舟运动走进校园,纳入高校课程教学意义深远,可以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集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因此以高校课程教学作为平台,运用高校教育相关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龙舟运动的特点,以培养更多龙舟人才,促进龙舟运动的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裁判员委员会.龙舟竞赛规则.送审稿,2005.

[2] 蒋立忠.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1995.2

[3]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2.

[4] 万建忠.龙舟竞渡活动的历史渊源[J].体育文史,1995.3.

[5] 刘靖南.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1.4.

[6] 李世平.析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2007.1.

划龙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华龙舟赛;龙舟文化;经济文化

1.中华龙舟赛对龙舟文化内涵进行概述

龙舟文化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龙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广大民众起到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让广大群众们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从此之后,很多祭祀都以中华龙舟赛的形式开展,所以中华龙舟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1]。人们在中华龙舟赛比拼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传统礼仪的制约。通过神兽祭祀活动,将中华龙舟赛与祭祀相结合,强化了广大群众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思想,坚定了人们勇于探索坚强无畏的信念。同时,中华龙舟赛还具有娱乐观赏性,龙舟比赛可以让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和凝聚力,体会龙舟文化独特的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是中华龙舟赛的必要基础,所以中华龙舟赛的运动经常会在一些平原之乡盛行,由于当地的水系相对发达,所以为中华龙舟赛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这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模式。

2.中华龙舟赛对传承与发展我国龙舟文化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继承龙舟文化的精华

龙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龙舟赛当中展现了我国优良的传统[2]。在开展中华龙舟赛时,可以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态度,将集体观念与自身的观念进行紧密的结合。中华民族的图腾便是龙的形象,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如今全球化进程已经不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呈现趋同的趋势。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是我国一张特色名片。中华龙舟赛作为传统文化中精彩有趣的内容,不仅展现了龙这一图腾对我国人民的重要性,而且向全世界传递了我国“龙的传人”这一文化精神,有效地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让我国各个民族之间更加团结。继承了我国传统龙舟文化的精华。

2.2有利于发扬创新龙舟文化

中华龙舟赛这一项活动可以凝聚民族凝聚力和人们集体力量。真正的在践行我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了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中华龙舟赛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竞技性[3]。在鼓手、桨手、舵手相互合作,相互团结,共同呐喊的过程中,让龙舟不断地前进,获取良好优异的成绩。在赛龙舟的过程中,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团结的作用,强化人们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此外,传统中华龙舟赛中含有一定程度的封建礼教思想,当前中华龙舟赛作为一种现代的传统文化活动,更多的为广大群众们传递了不断努力、永不言弃的精神,祛除了传统龙舟文化的糟粕之处。

3.中华龙舟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加快特色城区建设步伐

在我国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人们需要正能量团结合作,这也与我国核心主义价值观念进行紧密的契合。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当下,想要展现出不同的地区的特色、促进地方区域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力量和物质力量[4]。中华龙舟赛作为一项有趣味性、有文化内涵的活动,具备一定休闲性和观赏性,同时积极的带动了周边服务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在建设城区的基础上,能够让广大观众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各个地方历史名城的风采,切实地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区建设的步伐,成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

3.2有利于促进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中华龙舟赛活动并不仅仅只能在五月初五端午节才有,在每年的夏季都可以积极的创办赛龙舟挑战赛。很多具有商业战略眼光的地区,都已经将赛龙舟作为当地休闲旅游的产品[5]。通过对中华龙舟赛旅游景点项目的开发,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龙舟文化的气息和历史底蕴。结合当地水资源的独特优势,带动了水上歌舞、水上餐饮、水上会议、水上娱乐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水上系列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特色的旅游链条,为城市的发展,增强了更多的活力。此外,旅游产业可以直接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增收,对地域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4.中华龙舟赛对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4.1对龙舟文化科学合理的扬弃

促进中华龙舟赛的内涵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容进行,跳出传统的封建礼教制约。传统龙舟文化是在祭祀等传统礼教文化的基础上衍生的,在开展中华龙舟赛的过程中,积极的摒弃传统封建思想流程,融入具有时代内涵的内容。纵观我国当前龙舟竞赛规模,很多都是由广大群众们自发组织的,经常举办一些小型龙舟赛,最先达到终点的便是胜利者。充分的挖掘中华龙舟赛的文化内涵,并利用中华龙舟赛开展区域特色化发展战略。在保留传统中华龙舟赛模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当地旅游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或减少参与中华龙舟赛的人数,让传统中华龙舟赛更加适应当前人们的文化体验的需求。

4.2协同其他文化活动多元化发展

最初开展龙舟赛是凸显治病驱瘟、崇拜祭祀的诉求思想。人们会头戴独立身披蓑衣像龙舟进行跪拜,其目的别人是保佑人畜兴旺,风调雨顺[6]。随着人们精神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华龙舟赛已经作为节日庆祝的方式,经常会在端午节来开展。五月初五人们会挂艾叶和钟馗像,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准备祭祀礼品等一系列民俗活动。当前中华龙舟赛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全面的发展,通过多元化的媒体宣传渠道,向社会宣传中华龙舟赛,真正的让我国龙舟文化走向全世界。将赛龙舟和当地的文化进行紧密的结合,促进龙舟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广州地区将赛龙舟和水上粤剧、艇仔粥等传统优秀文化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此外,还可以综合多种文化主题共同宣传,例如“端午活动一条龙”等活动,切实地在加快龙舟文化传播效率的同时共同促进其他文化发展。

4.3将龙舟文化与地区旅游品牌融合

龙舟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的名片之一。为了有效地发扬并传递龙舟文化,必须要从资金上针对龙舟文化进行保护。整理和挖掘龙舟文化的资源,积极的将中华龙舟赛与当地的文化特色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创建中华龙舟赛文化体验、旅游资源、强大宣传力度,有效地调节龙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的利用中华龙舟赛,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民族风情、民俗习惯,切实的促进龙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保障龙舟文化的稳定发展。

划龙舟范文第5篇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贵州绘画的发展比中原和江南晚了上千年,明代以前贵州境域的绘画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后,才涌现了最早一批画家,杨龙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贵州走向全国的第一个绘画名家,堪称贵州绘画之祖。

杨龙友,名文骢,号山子,以字行,祖籍江西吉安,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生于贵阳。父杨师孔,官至浙江参政。杨龙友少负奇才,擅诗文、善书法、精绘画、娴骑射,有文武双全之誉。20岁中举,天启四年(1624)随家移居南京,交游江南名士。崇祯朝历官江宁、青田、永嘉知县。清兵入关后,杨龙友先后在南明弘光政权任兵备副使、右佥都御史等职,兼监沿海诸军,扼守长江。南京失陷后,他投奔唐王朱聿键,任兵部侍郎,提督军务。顺治三年(1646)清军追至福建,杨龙友移军仙霞关,身负重伤,在浦城被俘,慷慨就义。传世著作有《洵美堂集》和集诗、画、文于一书的《山水移》;另有今人编辑的《杨文骢书画集》出版。

杨龙友自幼即喜丹青,重视研习传统绘画技法,对前人作品下过一番苦功,其画上追董源、巨然、惠崇、米芾,下学赵孟頫、黄公望、吴镇、倪瓒,而能融会贯通,自出机杼。他平生癖嗜山水,每临胜景,辄目接神交,心追手摹,信笔点染,收之尺幅,故所作一扫时人以摹古为能事之弊,充满了生活气息。崇祯二年(1629)他携描绘天台、雁荡的画稿赴华亭向董其昌求教,董是名满天下的画坛宗师,见图后十分赞赏,欣然题曰:“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韵去其佻。”一言九鼎,遂成定评。

杨龙友明末已誉满江南,士林对之推崇备至,如陈继儒称赞其画 “气吞古人”,可比肩董其昌;秦懋德认为“得书画之三味者”,“必推龙友与华亭董宗伯并驱中原,眼前余子,鲜见其匹也”。吴伟业作《画中九友歌》,将杨龙友同董其昌、王时敏、王鉴诸大家并称,诗中写道:“阿龙北固执戈矛,披图赤壁思曹刘。酒酣洒墨横江楼,蒜山落日空悠悠。”

杨龙友主攻山水,兼擅兰竹。山水画风格有枯淡及湿润两种,枯淡的代表为无锡市博物馆藏的《仿倪瓒山水图轴》,该画纵40.8、横29.8厘米,作于崇祯九年(1636)图写江南风光,近景岩石层叠,竹林挺秀,草亭空寂;中景坡岸逶迤,山泉流泻,杂树丛生;远景峰峦如影,飘渺变幻,似含雨意。全画布置精心,笔墨清雅,意境静谧,颇能得倪瓒山水画的韵致。湿润的代表为南京博物院藏的《枯木竹石图轴》,其余《水村图卷》、《仙人村坞图轴》等,介于枯淡与湿润之间。他的兰竹佳作有《幽兰竹石图轴》、《赠素心兰石图卷》等。(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李 坤)

相关期刊更多

海洋开发与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自然资源部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内蒙古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