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期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范文第1篇

短期投资收益的涉税问题

会计上对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特殊情况外,在实际收到时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不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要求除特殊情况外,均应确认为投资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特殊情况是指,短期投资取得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对于短期股票投资,税收上必须严格区分持有收益与处置收益,因为二者在所得税上的处理截然不同。处置收益是所得税税前所得,不需要还原,也不需要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直接并入投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持有收益是所得税税后所得,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应按照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进行还原,且需比较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各自的适用税率。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进行处理;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处理。

短期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

例如,某企业2002年1月从银行买入按年付息的A企业债券100000元,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5000元,3月将A企业债券以107000元卖出;2002年4月以银行存款164250元从证券市场购入的股票B作为短期投资,200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分派现金股利4250元,2002年6月以170000元卖出(B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则该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2002年1月,购买短期债券时:

借: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应收利息 5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应作为应收项目单独核算,不包括在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中,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2月,收到2001年债券利息时: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应收利息 5000

收到购买时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5000元,只冲减已记录的应收利息,不冲减短期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税法也认同会计的这种做法。

2002年3月,处置短期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 107000

贷:短期投资———债券A 95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 12000

由于没有取得持有收益,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存在短期投资持有收益,必然会导致以后处置时,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的处置收益不一致。

2002年3月,购买短期股票时:

借:短期投资———股票B 164250

贷:银行存款 164250

2002年4月,收到宣告分派的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425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4250

由于宣告分派股利在购买之后,会计制度要求冲减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税法要求分回的股权投资持有收益,不论是否补税,都一律按被投资企业的适用所得税税率还原成税前所得,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如果该持有收益属于免税的投资收益,或者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低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还应作为“免于补税的投资收益”5000元[4250÷(1-15%)]进行申报;如果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适用税率15%,其已缴纳的所得税额750元[4250÷(1-15%)×15%]还应作为“应补税的境内投资收益的抵免税额”进行申报。

2002年5月,处置短期股票时:

借:银行存款 170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 160000

投资收益———短期投资处置收益 10000

短期投资范文第2篇

例1:甲企业一年前以46000元的价格购入面值40000元,票面利率为10%,期限为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公司债券。溢价6000元按直线法摊销。购买时作为长期投资核算,现拟划转为短期投资。

对于此项投资,投资成本是46000元,现账面价值是48000元(46000+4000-6000/3)。因投资成本低于账面价值,应按投资成本划转,差额计入投资损失。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2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上述长期债权投资曾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元,则其账面价值为46500元(48000-1500),仍按成本划转。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60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500

投资收益——长期债权投资划转损失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500元,则其账面价值是45500元(48000-2500),此时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以45500元作为短期投资的入账金额。

甲企业会计处理如下:

借:短期投资45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5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债券投资(溢价)4000

如果企业购入的债券是分期付息债券,且是溢价购入,平时收到利息时并没有增加应计利息,随着溢价的摊销,债券投资的账面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无论何时将长期债权投资划转为短期投资,其账面价值肯定会低于投资成本,直接按账面价值划转即可,也不会产生划转损失;如果企业是折价购入的分期付息债券,债券账面价值会随着折价的摊销而逐渐增加。因此,无论何时划转,其账面价值都会大于投资成本,这就应当按投资成本划转,同时就会产生划转损失。

例2:甲企业在一年前购入分期付息债券一批,现拟转为短期投资。当时的购买价格是46000元,面值40000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0%,溢价按直线法摊销。

现在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为44000元(46000-6000/3),低于投资成本,则应按账面价值划转。

借:短期投资44000

贷: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面值)40000

短期投资范文第3篇

一、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这种分权管理可能付出最大的代价是决策机能失调。各责任中心可能只围绕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决策,会出现一个责任中心的效益大过其它责任单位支付的代价或失去的效益的决策。缺失公平竞争的环境,影响各责任中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消除上述因素,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内部虚拟市场交易原则。企业无论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和投资中心,在企业内部产品的互相转移均作为买卖关系,各责任中心均为公平交易的主体。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与外部同样环境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一个与外部市场同等机能的虚拟市场,促进相互的竞争,提升各自的效能,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

2.参与外部市场循环原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内部市场,但不能防止企业内部垄断。要消除内部垄断,必须使各责任中心参与企业外部市场循环竞争,促使他们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因此,在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之时,要为这一原则实施提供保证、创造条件,以便使企业依据内部转移价格做出各自的科学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决策。

3.目标一致原则。内部转移价格是调节企业内部各单位经济利益的杠杆。它影响着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着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每一责任中心、责任部门根据制订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决策时,所做出的决策总是与企业的总的目标是一致的、或者企业的总产出最大化,而不需要管理层的行政性约束来实现。

4.激励原则。激励是达到目标和目标一致的一种动力。缺少这种动力或动力不强就会使企业的总目标难以完成,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难以协调。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要考虑到对各责任中心都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而且激励的客观程度应是相同的。否则,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矛盾会增加,挫伤某一部分的经理人员及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另一些部门却减少了激励的动力,最终是目的难以达到。

5.公平、可比性原则。除遵守上述原则之外,在制定转移价格时还必须考虑公平、可比性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即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能建立在客观、公平、可比的基础上,对各责任中心的奖惩也应反映其客观的努力程度,以起到激励之作用。

以上原则可以为企业在实施责任制时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平的竞争机制,各竞争主体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分析

为了让各中心能自由地参与企业内外部市场的竞争,应最大限度地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即内部单位的任何交易都可以按市场价格来记账。如果一个责任部门或单位没有能力用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它就不应该得到保护,也就不应该用比市价低的价格在企业内部购买。如果一个责任部门能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它的产品,就不应该按低于市场价格的内部价格来对内销售。

在以市场价格为墓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为实现公允、合理公平竞争原则,应必须遵守以下三项规则。1.如果内部责任部门(责任中心)的卖方愿意对内销售,且产品的质量合格、售价与市价相符时,买方有购买的义务,不得拒绝。2.若内部责任单位卖方售价高于市价,则买方有改向外界市场购入的自由。3.若卖方宁可对外界销售自己的产品,则应有不对内销售的权利(垄断产品则不宜)。

以上三规则并不是限制而是保护内部各单位参与对内、外部市场的竞争。第一规则中买方是愿意购买的,可以维护“目标一致原则。第二规则可以保护买方,而制约卖方的不规行为。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第三规责符合“公允合理原则”。在遵守以上三规则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可以使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在内外市场能自由竞争,促使他们改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上述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常常会使我们遇到如下一些问题:部门之间提供的中间产品常很难确定它的市价,因为这些中间产品市场上可能很少见,或者成交数量少,不足以确定他们的市价或者由于市场上出卖的产品往往是不相同的。另外,以业绩评价来说,则对销售产品的部门有利,因为产品在企业内部销售,销售费用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

基于上述所碰到的问题,内部结转价格在市价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才能符合“公允合理原则”,价格调低部分应反映销售部门由于在企业内部供应它的产品可以多得到的利益,这样结转价格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内部的供求状况。这种方法可称为协商价格,通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协商来制定出来的以市价为基础的公允市价。但这种公允市价由于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被看作买方部门的变动成本,在这一点上限制了内部单位用结转价格进行短期决策的行为,是此法的缺陷。

三、内部转移价格对短期决策的影响

责任中心之间以产品成本作为结转价格的制定基础,但是有许多种不同的成本概念,各种不同的成本观点对存货估计、决策、业绩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哪一种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正是我们要研究的。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是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或称之为完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这种成本资料主要是依据财务报告的要求,由成本财务制度来规定所产生的。用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不需要为制定结转价格增加任何费用,而且这种方法在产品估价上与会计制度是一致的。可以根据账面核算的资料直接编制报表,无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盈利进行调整。

但是以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误区之一是:销售部门(单位)可以不考虑他们的成本管理与规划,来努力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把工作成就的好坏直接带给购买单位,不符合上述制定转移价格的几原则;其误区之二,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在用来进行短期决策时,其结果对本部门是最佳决策方案,而对企业全局利益不是最优的方案,不符合目标一致原则。因为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在购入部门被当作是变动成本。如果最后产品在对外出售之前,中间产品要在企业内好几个部门之间转移,使问题就更加复杂化。

假如一个企业有四个部门用制造成本法结转它们的中间产品,假定部门D需要进行短期决策,而D部门的所有的变动成本都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但变动成本究竟是多少?从D部门的经管人员来看,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84元(64+4+4+12),但是,整个企业所属的变动成本为66元,等于四个部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之和。但是在D部门进行决策时,往往可能是考虑D部门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从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变动成本。

以变动成本作为结转移价格符合目标一致原则。但对购买部门的利益过高,而对销售部门来说则是无利益可言,所以它不适应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之间的结转价格,只可作为成本中心之结转价格。但为了符合财务报表的要求,必须进行调整,才能反映存货的价值。

上面已做出了用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可以使内部各责任部门做出即符合全局又兼顾自身利润的结论。但是它不适应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结转价格,因为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卖方无利润可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双重内部转移价格。即他们的买方按变动成本计价,而卖方则按市价(或按设定价格)进行计价。这样各部门在短期决策时采用变动成本来决策,可使企业目标一致,而在考核业绩时卖方则可按市价来计算内部收益。当然这时企业的总收益并非各责任部门收益之和,而要进行调整,企业的存货价值在会计报表上也要进行调整。

A分部固定性制造费用400000元,预计年产量100000件,每件“制造成本”为10元,其中变动成本6元,固定成本4元(400000/100000),A、B分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B分部正考虑是否向A分部购买部件10000件继续加工,然后以17元的价格出售。

上例中,企业如以A分部的制造成本10元(6+4)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来计价,那么B分部的加工费和销售费为8元,B分部的变动成本为18元,无任何边际贡献,对外单价比变动成本还低1元,故B分部在决策时就不会考虑购买A分部的部件继续加工。但这一决策对企业全局利益不利。因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AB两分部均有生产能力剩余,故在继续加工10000件时,AB分部都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则为14元(A部的变动成本加B分部的变动成本),进一步加工出售可得到3元的边际贡献,整个企业可增加利益10000× 3=30000元。因此应以变动成本6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这样B分部的决策符合目标一致原则。但以6元来计量A分部的业绩,就对A分部是一个重大损失,因为会损失(15-6)× 10000=90000元的内部利润,显然A分部是不乐意的。为此,A分部应仍以15元来作为业绩计量。即A分部价格为15元,B分部购价为6元的双重内部转移价格。但企业在汇总利润之时,应将虚设的利润扣除,企业实际增加的利润为30000元,而从企业角度来看B分部继续加工的产品的存货价格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制造成本应为(14+1)=15元。这样调整以后企业汇总的结果才能正确。以双重价格制定转移价格能以市场手段调整内部各责任中心的利益。

在无任何市场价格的参考下可采用成本加成方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作为计价的基础。它的优点是能分清卖方单位与买方单位的经济责任。另外如果是跨国企业,在国外有分公司或分部,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上还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税制进行国际避税,以及外汇汇率的变动风险等因素,以使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短期投资范文第4篇

A公司有关短期股权投资业务如下:

1.A公司于2000年2月20日以银行存款购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为短期投资,每股单价7.28元,另支付税费400元,投资成本为73200元。

2.B公司于2000年5月4日宣告于5月25日发放股利,每股分配0.1元的现金股利。

3.2000年6月30日,B公司每股市价6.00元,A企业按单项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2200元(73200-1000-10000×6.00)。

4.2000年12月31日,B公司每股市价上升至6.50元。A公司应冲回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000元。

5.2001年元月4日,将B公司股票全部转让,取得转让收入88000元,转让过程中发生税费200元。

6.A公司2000年税前利润总额600000元,2001年税前利润总额800000元。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B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A公司除投资B公司股票外,无其他投资业务,也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二)要求

对上述业务作出相关会计分录,并分别计算A公司2000年、2001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三)解答

1.2000年2月2日,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 73200

贷:银行存款 73200

2.2000年5月4日,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B企业 10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 1000

国税发[2000]118号文件规定,只要是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的分配支付额均应确认为股息性所得;该文件还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分配处理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因此,对2000年5月4日B企业宣告发放的股利,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征税。这里应调增所得额1000元。

3.2000年6月30日,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2200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 12200

4.2000年12月31日,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 5000

贷:投资收益——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5000

A企业本年度实际提取跌价准备为:12200-5000=7200(元)。

国税发[2000]84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由于会计上提取跌价准备时记入了“投资收益”科目,冲减了当年度会计利润,因此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这里应调增所得额为7200元。

2000年应纳所得税额=(600000+7200)×33%+1000÷(1-15%)×(33%-15%)

=200376+211.76=200587.76(元)

5.2001年1月4日,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87800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B企业 7200

贷:短期投资——股票(B企业) 72200

投资收益——出售短期投资 22800

2001年A企业将持有的B企业股票全部对外转让,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

股权转让所得=转让收入-计税成本-转让税费=88000-73200-200=14600(元)

会计上股权转让所得为22800元,由于这部分收益已包含在2001年会计利润总额之中,因此,应调减所得额=22800-14600=8200(元)。

2001年应纳所得税额=(800000-8200)×33%=261294(元)

解题指导:

短期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投资短视;管理防御;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6-0007-06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 Behaviorund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LI Bing-xiang1, HAO Yan1,2

(1.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71005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Xi’an710063, China)

Abstract: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have proved theoretically that manag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of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 behavior. But in corporate the true motive that the manager making investment decision can not be directly observed, and as the secrecy of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data in corporate, it is difficult to us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investment myopia. The paper used 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 formulated standard experimental flow and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s,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widespread manag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behavioral motive in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is motive will lead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 behavior; moreover with the decrease of ability and the increase of expected relocation cost, manager’s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degree is on the rise and the investment myopia behavior is even more remarkabl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210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s’ experimental data.

Key words:investment myopia;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experimental study

1 引言

投资短视(Investment Myopia)是非效率投资的一种,是指企业不遵循最佳投资政策,而是选择那些能迅速回报但并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项目进行投资[1]。经理的投资短视行为使得企业追求短期效益,延迟甚至放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投资项目。Lundstrum认为投资短视的潜在原因是管理层的职业考虑,即经理人不仅关心本期的在职收益,更关心未来是否会被留任。当公司的投资机会不容易被外界所观察,而经理人具有私人信息,在经理人市场和股东根据投资项目的业绩推断经理能力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声望和将来的报酬,经理人就可能过分追求短期结果。当面临长期、短期两个项目决策时,自然就会偏好选择赢利快的短期项目,通过提高公司当前业绩以达到自己被留任的目的,而从长远来说放弃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长期项目。国内学者袁春生、杨淑娥认为以总经理或总裁为首的高层经营管理者维护和巩固控制权地位的管理防御动机是导致企业投资短视等非效率投资行为的深层次原因[2]。所谓管理防御(Managerial Entrenchment)是指经理人在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下,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职位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3]。管理防御作为一种假说,起源于有关内部人所有权与公司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最早由Morck、Shleifer和Vishny提出[4]。管理防御动机的存在将导致经理人做出与股东利益不一致的决策和行为,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就容易出现各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即经理人的投资决策行为往往体现经理目标而非股东价值最大化。

Lundstrum的研究表明,管理防御动机是经理投资短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企业实践中,经理采取某种财务政策或行为的真实动机是不可直接观察的,管理防御涉及经理人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经理会因为各种原因隐瞒自己的真实心理,甚至于经理可能自为而不自知,因此很难从财务数据和资料中确认经理的动机与行为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由于企业对于投资项目资料和财务决策过程的保密性,在实证研究中难以取得实际的数据和资料对投资短视行为进行研究,这也是以往的研究大多采用分析式研究而实证检验较少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使得研究结果缺乏有力的支持。针对实证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结合目前经济学中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和发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无疑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2002年“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研究作为经济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在对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行为经济学中,实验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弗农•史密斯认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市场均衡、博弈均衡以及个人选择理论的验证[5]……。”经理管理防御动机具体表现在经理的财务决策行为之中,属于个人选择理论的研究范围,因此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分析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投资短视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完全可行的。

2 基于管理防御的企业投资短视行为的实验研究假说和假设条件

2.1 实验假说

在Morck、Shleifer和Vishny提出经理管理防御假说之前,大部分关于公司问题的文献都假定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而管理防御视角下的公司财务政策选择则更多地会受到管理者个人目标和偏好的影响。由于经理职位相关控制权损失的不可弥补性和离职后转换工作成本的存在,使得他们具有职位固守的强烈动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经理的显性报酬偏低,造成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作为一种约束手段,解雇使用更加频繁,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对经理的激励主要还是在位激励,职位是经理的主要利益来源。因此,经理存在管理防御动机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由于经理人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股东无法深入了解所雇用经理的实际能力,而只能根据投资项目业绩来推断经理人的能力,这就说明经理下一期是否被留任取决于职业经理人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估。因而经理人员就会尝试在市场不能完全确定其价值之前,影响市场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估,体现在面临长短期两个投资项目决策时会选择次优的短期项目,以通过增长公司当前业绩达到自己被留任的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本次实验假说:具有管理防御动机的经理人员,在面临长短期投资决策时,会偏好选择短期项目进行管理防御,以稳固其职位。

2.2 实验假设条件

为了更好控制实验研究中的变量,针对实验假说提出如下假设:

经理自主度(Managerial Discretion)是指企业经理人员在决策和实际采取行动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和行为空间的大小[7],经理自主度对企业的投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Berle和Means于1932年揭示了现代企业中的两权分离现象后,包括Baumol[8]、Jensen和Meckling[9]、Hambrick和Finkelstein在内的众多学者都对经理自主度问题进行了研究,都保持了管理者主导企业的观点。Fama和Jensen认为,在公司制企业中,控制权是通过契约授权(Delegate Power)在公司内部配置,股东除保留通过股东大会制度行使最终控制权外,将剩余控制权绝大部分授予董事会;董事会保留“决策控制权”而将“决策管理权”授予经理[10]。Aghion和Tirole就将公司控制权划分为名义控制权(Formal Authority)和实际控制权(Real Authority)[11],这种分类也表明了享有控制权与行使控制权的差异。国内学者周其仁认为,公司控制权可以被理解为排他性使用公司资产,特别是利用公司资产从事投资与市场运营的决策权[12],这也表明经理完全可以取代所有者成为公司经营最有影响力的决策人物,支配和控制着公司运营,继而可能出现经营者的决策管理权超越了董事会的决策控制权的现象。

假设1 经理人对企业投资决策具有决定作用。

假设2 投资项目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短期项目是在一个投资周期之后即可以获得回报,而长期项目花费的时间要等于或超过两个短期项目的时间,并且要在投资周期结束之后才能得到回报。短期项目收益具有较高的近期现金流量,长期项目的净现值会超过短期项目,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的存在,长期项目成功的概率低于短期项目成功的概率。无论长短期项目,都是可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而不是一些欠佳项目。

Chan和Liu的研究表明,经理人能力和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高低都是影响其管理防御行为的重要因素[13],因此本次研究将经理人的能力和转换工作成本作为研究变量。关于经理人能力的界定有很多,McClelland认为能力是指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14];Yeung认为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导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特征[15];Spencer认为能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16]。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次研究选择以下项目用于测度经理的能力高低:(1)经理执行项目的多少及平均收益率的高低;(2)经理每年执行新项目的比例;(3)经理对下属人才的培养能力;(4)企业近三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5)经理近三年的销售完成比率;(6)经理近三年的客户开发及维护比率;(7)经理近三年手下员工离职比率;(8)个人心理感受等。

转换工作成本(Relocation Cost)的概念最早由Gilson提出[17]。Gilson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经理人来说,解雇是一种很高的人力资本风险,这将导致经理人员的福利损失,并且受其个人财富的约束,这种福利损失对经理人来说代价很大,所以一旦有机会,经理人就有动机采取对自身有利的行为来降低不可分散的雇佣风险,以巩固现有职位,从而产生针对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防御行为。Nagarajan,Stvaramakrishnan和Sridhar在有关经理管理防御与声誉的研究中曾经将转换工作成本作为管理防御的替代变量,他们认为经理管理防御行为与其预期转换工作成本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经理预期转换工作成本越高,其管理防御动机越强烈,引起转换工作成本的原因有声誉的损失、学习和熟悉新工作需付出的努力等,但是他们没有就有关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18]。目前对转换工作成本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次研究选择以下内容用于测度经理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高低:(1)经理人年龄;(2)经理人学历;(3)经理人专业;(4)经理人所在行业;(5)经理人工作年限;(6)经理人持股比例;(7)年收入与自身期望匹配程度;(8)转换工作次数;(9)每次转换工作的关联程度;(10)个人心理感受等。

假设3 经理人员能力和转换工作成本是不同的,根据能力和转换工作成本的高低可以将经理人员分为高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高能力低转换工作成本和低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三种类型。

假设4 经理人员长短期投资决策的回报值可以被股东直接观察。股东期望投资项目的净收益能随经理能力的增加而增加。

假设5 在短期项目中,无论何种类型的经理都会创造收益,只不过高能力经理创造高收益的概率更高;在长期项目中,高能力经理经营成功的概率要高于低能力经理经营成功的概率。

假设6 低能力经理成功经营1个长期项目的收益低于高能力的经理经营2个短期项目的收益,高能力经理成功经营1个长期项目的收益高于低能力的经理经营2个短期项目的收益。

3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3.1 实验的基本流程

本次实验研究的基本流程见图1所示。

明确实验目的,提出实验假说实验设计,形成实验说明书实验问卷设计与实验材料、工具、仪器的准备实验过程各环节设计实验数据处理方式和方法确定实验数据的比较基准选择实验参与者,确定实验时间、地点、参与者人数,设计实验报酬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研究结论(实验假说的证实或证伪)

3.2 实验方法与实验问卷的设计

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收集资料的属性,本次研究采用情景模拟投资决策的方式进行,通过向实验参与者发放实验问卷取得两类重要的研究数据:第一类数据用于判断经理人员是否具有管理防御动机和所属类型并确定不同类型经理管理防御的程度;第二类数据用于判断经理人员在面对长短期两个投资项目时是否会由于管理防御动机的存在而导致投资短视行为的出现。与此相对应,实验问卷设计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满足不同数据收集的需要。

问卷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是高级经理人自身特质调查,共26个问题,除了前2个问题是所在公司性质及所处职位以外,其余内容是将自身能力分解成12个问题,对应测度经理人能力高低,每个问题给出四个选项,赋予每个选项不同的分值,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9、6、3、0,实验参与者得分越高其能力越低;将预期转换工作成本分解成12个问题,每个问题给出四个选项,赋予每个选项不同分值,分值从低到高,依次为0、3、6、9,实验参与者得分越高其预期转换工作成本越高。第二部分是投资项目决策实验,设计出企业的背景情境和一个长期、一个短期投资项目,让参与者扮演成为该企业总经理,并给出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条件,要求参与者根据现有情境在两个投资项目中做出选择。在数据处理上,将实验参与者的答题得分作为经理管理防御指数(Managerial Entrenchment Index,MEI),以此来判断经理是否具有管理防御动机,而且通过管理防御指数可以判断不同经理的管理防御程度和类型。

3.3 实验参与者

根据研究目的,本次实验选取参加某次企业管理高层论坛的参会者作为实验参与者,这些参与者无论从学历、心理还是个人工作实践经验等方面都与现实中的企业经理人员的特征和素养比较接近,实验结果也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广。

3.4 实验数据的比较基准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比较基准具有比照性,本次实验以是否为私营企业所有者兼任本企业总经理为标准将实验参与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的实验参与者均是私营企业所有者兼任本企业总经理,对他们而言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显然是不具有管理防御动机(或管理防御动机较弱);研究组的实验参与者均非私营企业所有者兼任总经理者,可认为具有管理防御动机,这样分组可以更好地对比具有管理防御动机与不具有管理防御动机(或管理防御动机较弱)的经理人员在投资决策行为上的偏差。对研究组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将建立在以对照组数据作为比较基准的基础上进行。

4 基于管理防御的企业投资短视行为的实验数据统计

4.1 实验参与者基本信息数据统计说明

本次实验共213人参与,由于3名参与者中途离场致使3份问卷没有按照规定的实验流程完成,因此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其中研究组共112人,占参与者总数的53.33%;对照组共98人,占参与者总数的46.67%。统计数据显示实验参与者在企业背景、行业、学历和年龄分布上都体现出涵盖的广泛性,没有出现断层现象,与实际分布情况相类似,符合实验研究中为提高实验结果可信度(Reliability)和可重复性而要求的“环境、体系和行为”要素,而且实验参与者的平均学历水平较高,不会产生因对实验问卷项目和语言理解错误而出现的偏差。

4.2 研究变量的信息数据统计

实验问卷的能力得分最高为108分,据此将参与者划分为两类:能力得分在[0,54]之间为高能力者;能力得分在(54,108]之间为低能力者。预期转换工作成本得分最高为108分,据此将参与者划分为两类:预期转换工作成本得分在[0,54]之间为低转换工作成本;预期转换工作成本得分在(54,108]之间为高转换工作成本。统计结果见表1。

4.3 管理防御指数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说明

根据实验问卷反馈的信息,具有管理防御动机的经理由于自身能力和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不同,管理防御指数也不同,管理防御指数越高自身能力越低且转换工作成本越高;管理防御指数越低其自身能力越高且转换工作成本越低。对研究组112名实验参与者的管理防御指数描述性统计数据的观测发现管理防御指数分别集中在[51,72]、[129,150]、[171,201]3个区域,3个区域人数占参与者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1.07%、28.57%和30.36%,据此将实验参与者所反应出的管理防御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3个级别,分别对应高能力低转换工作成本类型、高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类型和低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类型。根据描述性统计数据计算3个级别的管理防御指数平均值分别为63分、135.75分和188.82分。

4.4 长短期投资项目决策实验的数据统计

对长短期投资项目决策实验的统计结果与研究组的管理防御指数平均值汇总见表2。

5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观察,发现在面临长短期项目投资决策时,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决策选择差距很大(见表2),这主要是由于经理管理防御动机的存在所造成的。

在研究组中,高能力低转换工作成本类型中有78.26%的参与者选择短期项目,21.74%选择长期项目,两者相差56.52%,前者比例约为后者比例的3.6倍。通过对参与者选择原因的回答分析,由于经理人的能力和转换工作成本是隐性信息,股东只能通过项目的业绩表现判断经理能力的高低,而选择长期项目的风险性较高,且收益见效期较长,加大了自己被解聘的可能性,而且股东在通过经营业绩(信号)做出判断前无法给予自己期望的报酬,即使是低转换工作成本,离职也就意味着要损失在职利益及声誉等等,相反如果选择短期项目,以上的代价与担心则会大大降低,如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投资项目收益(其中包括股东的信任、职位收益等),获得留任的机会就会增大,因此具有防御动机的经理人的最优选择是短期项目。在对照组中,同类型的经理人有9.10%选择了短期项目,90.90%选择长期项目,两者差距为81.80%,通过对选择原因的统计,发现该组参与者考虑更多的是哪一个项目会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通常会选择能使企业获得发展,能给企业带来更大价值的长期项目,虽然短期项目的近期收益高,但从长期来看短期项目并不占优势,经理人在有把握做好长期项目的前提下,会更注重企业的远期利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研究组中,高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类型的参与者中,有90.62%选择短期项目,仅9.38%选择长期项目,两者差距为81.24%,究其原因也是出于对经理职位的固守,该类型经理人由于转换工作成本较高,存在一定的择业困难,要想持续不断地获得在职收益就意味着必须要维持现有职位,当自身能力完全可以满足短期项目的运作需要,则对具有较大风险性的长期项目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在对照组中,有57.14%选择短期项目,42.86%选择长期项目,两者差距仅14.28%,分析选择原因可以得出主要是由于个人知识视野和风险偏好所造成的。

对于低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类型的参与者,研究组中100%选择了短期项目,对照组中有97.30%选择了短期项目,两者差距不大。这与参与者所期望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股东无法识别自己的真实能力,希望继续留任以获取稳定的在职收益有关;对照组中的参与者虽然对是否留任的问题考虑较弱,但囿于能力限制亦会倾向于选择相对有把握的短期项目。

此外,在研究组中,虽然三种类型的参与者选择短期项目的比例都比较高,但是类型不同,管理防御程度不同,选择短期项目的比例也不同,数据表明随着能力下降和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提高,经理的管理防御程度呈上升趋势,其投资短视行为也更加显著。管理防御水平最低级别的是高能力低转换工作成本类型的参与者,其管理防御指数平均为63分,而管理防御级别最高的是低能力高转换工作成本类型,其管理防御指数平均为188.82分,两者相差125.82分,这说明管理防御指数较低的经理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会弱化其管理防御行为,做出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选择,这为降低经理管理防御、优化企业投资行为提供了思路。

6 主要结论

经理管理防御动机是一个个体心理因素指标,研究管理防御动机是否会影响公司投资决策是很难利用历史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来验证的。而实验研究直接以现实的人为对象,严格遵循实验规范与标准控制实验的运行,可以用于验证实验结果是否与原有的管理理论预期相一致,这样可以克服实证研究中数据匮乏等困难。本次基于管理防御的企业投资短视行为地实验研究的结论如下:

(1)实验验证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理人在内、外部威胁和压力下,会选择有利于维护自身职位并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持了“管理防御假说”。

(2)具有管理防御动机的经理人员在面对企业长、短期两个投资项目决策时,虽然长期项目的净现值会超过短期投资项目,但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且能带来较高近期现金流量的短期项目,即管理防御动机会导致经理人的投资短视行为,而且随着经理能力下降和预期转换工作成本的提高,其管理防御程度呈上升趋势,投资短视行为也更加显著。

参 考 文 献:

[1]Lundstrum L.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 a horserace of the theorie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 (8): 353-371.

[2]袁春生,杨淑娥.经理管理防御与企业非效率投资[J].经济问题,2006,(6):40-42.

[3]Shleifer A,Vishny 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the case of manager-specific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 25(1): 123-140.

[4]Morck R, Shleifer A, Vishny R.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293-315.

[5]魏林,孙淮滨,蒋蕾,等.用大智慧为全球分工――专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J].中国纺织,2005,(8):46-51.

[6]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7]Hambrick D C, Finkelstein S. Managerial discretion:a bridge between polar views of organizational outcomes[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7, (9): 369-406.

[8]March J G, Simon H A. Organizations[M]. New York: Wiley, 1958.

[9]Jensen M C,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10]Fama E F, Jensen M C.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 88(2): 301-325.

[11]Aghion P, Bolton. An incomplete contract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 (59): 474-492.

[12]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J].经济研究,1997,(5):31-42.

[13]Chan C C, Liu V W, Wu C S.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and financing decis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Systems, 1998, (1): 41-62.

[14]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 1-14.

[15]Ulrich D, Brockbank W, Yeung A K, et al..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5, 34(4): 473-495.

[16]Spencer, Spencer M S. Com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 Willey,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