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效学习计划

有效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基本要点:

第一,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达到他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第二,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时间安排。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任务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教学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通过任务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一、设置趣味项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贪玩爱玩,注意力集中程度低,教师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提高教学任务的趣味性,迎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将趣味性游戏或情景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精彩课堂。

以“网址的收藏与使用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网页的收藏,删除,收藏夹的整理等,这是十分有用的技能,然而他的操作方式较为单调和枯燥,页面的展示也很无聊,小学生在上课时容易分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置趣味项目,创立一个趣味情景,例如,每一个网页都是我们目的地,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会迷路了,要怎样才能更快速地寻找到他们呢?教师还可以利用竞争机制,比比看哪个孩子可以更快地让自己的收藏夹充满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任务实践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通过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小学生可以掌握例如搜索信息,文件处理等基础网络信息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将教学任务与小学生活联系在一起,避免设计得过于华而不实,同时要考虑到小学生心智与能力的限制,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优化“任务”设计时,要保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掌握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以黑龙江版“朋友面对面”一节中,学生要掌握网上交流的方法,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收集,处理,辨别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学习任务时,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掌握论坛及QQ等社交软件的用法,因为“掌握用法”这个要求范围太广,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发送作业给自己,在课堂的论坛上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这类软件的掌握,提高教学任务的可实施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因材施教,增加任务层次性

由于我国家庭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水平上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省事,对一些基础操作则当讲不讲。然而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不同的,对于一些家庭较为贫困的小学生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仍然不是家庭必需品,教师不应该忽视这些学生的需求,更不应该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应该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增加学习任务的层次性,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热爱信息技术学习。

例如,黑龙江四年级第六课“祝福你,朋友”,有的四年级学生不仅有自己的邮箱,并且还有大量发送邮件的经验,而有的学生对打字仍然不熟练。教师这个时候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设置不同的任务,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可以将学生任务发送至学生的电子邮箱。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布置发送附件并保存等层次较高的任务,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将邮箱建好,并成功发送就是学习的进步了。

所谓“一视同仁”只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所有的学生给予同样的尊重和关爱,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尤其是对基础较差,条件较为艰苦学生,教师应该更加耐心,鼓励学生不要丧失信心,循序渐进。

四、设置开放性任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培养信心处理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上适当地设置开放性任务可以刺激学生的形象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力。

例如在利用FrontPage2003制作网页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以“我爱我家”为主题制作网页,因为是设计类的任务,学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搭建自己想要的主页,这个任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背景、声音、动作等各种元素的融合来丰富和美化自己的网页,充分考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网页的制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是学生以前具有的技能的一种综合展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操。

五、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时代的变化,不断地优化“任务”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和教材的限制,以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推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探索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韩秋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多元化评价手段[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2)

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学习方法 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评价;“最优化”理论;学习效果;民办高校;教学改革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存在成立时间短、生源入学成绩低、教学投入资金短缺、教学队伍力量匮乏等不利因素,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打造品牌、办出特色,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如何遵循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发展规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出发,强调了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效果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论述了民办高校学习效果最优化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制约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各方面因素;最后提出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最优化”教育理论概述

“最优化原理”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贝尔曼(R.Bellman)等人研究提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随着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最优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后来又被应用于经济领域和哲学领域。

最早将“最优化”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他在专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阐述了“最优化”的特定内涵,即:“最优的”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育理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反思他的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缺憾:第一,他所构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更加侧重于教学环境的构建,包括社会环境、讲授方法、教学设施等,而学生的地位未得到充分体现;第二,他对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分析不够透彻,用比较僵化的既定标准来判断最优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统一体中,处于主体地位,学习效果最优化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依据和最终目标,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之重心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二、民办高校学习效果最优化的评价指标

有专家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好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是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处理问题能力、爱岗敬业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是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要素。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的实际水平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工作实践,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学习效果最优化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应该是一个多元化体系,如表1。

表1 最优化评价指标构成要素

在上表中,“个性化知识”这一观测点是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设置的。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师资结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不同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校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也不同于公办高校。因此,评价民办高校在校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套用传统模式,应当考虑到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民办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量身定制”。这种评价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民办高校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是基于民办高校的现有条件制定的,是一个动态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的“现有条件”是指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情况、教学设施、培养目标等客观条件;“动态化”是指该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测评者要根据测评对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学科专业、就业方向、学习能力等)调整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条目或权重,使评价标准更加合理,测评结果更加真实,为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制约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缺乏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的大小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因素如下:

1.怀有“被迫学习”的心理。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没有真正了解自己当前所学专业的特色、社会价值及今后的发展力向,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的动机来自于父母的“强迫”和社会的压力,因此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

2.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大学前,学校和家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很多大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目标,整日忙碌于网络游戏、交友、各种社团活动,荒废了美好的大学时光。

3.不良性格的影响。有孤傲、自负、自卑、内向等性格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舒缓和排解压力,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影响学业顺利完成。

(二)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习能力是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是学习者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下,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完善自我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学”。只有具备 “会学”的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的效果。与一表、二表院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缺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素养偏低。表现为学习者对信息资源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差;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处理方面能力薄弱。

2.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技能和技巧,不善于总结学习经验,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缺乏学习毅力以及自我约束力。表现为懒散、任性、怕吃苦、沉迷于电子游戏等。

4.思维不成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民办学校为我国教育历史上的新生事物,但在教学方式上仍或多或少沿袭着陈旧的教学套路。最典型的陈旧教学方式是“填鸭式”,也被称之为“满堂灌”“注入式”或“一刀切”,其特点是教师主观讲,学生被动听。教师用通盘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教师讲授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要学到哪里,教师讲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此外,上述教学方式以“教会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四)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教学能力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组成,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师资力量不够充足。许多专职教师讲授3~4门课,有的讲授5门课,个别的讲授6门甚至更多。工作量趋于饱和,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经验交流和改革创新实践。有的教师在授课环节掌控课堂的能力欠缺,有的教师教法单一、气氛沉闷,有的教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诸如此类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兴趣。

信息社会下,知识大爆炸,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当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师驾驭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有利于带动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在线交流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习资源的影响

民办高校受资金限制,在学习资源方面的投入基本上是谨行俭用,据调查了解,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纸介质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都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教学进修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缓慢,界面友好、质量可靠的网络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吸引学习者的关注力、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学习者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提升学习效果。

(六)评价方式的影响

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反思。传统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注重教师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即“以教定学”,致使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和盲从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受到抑制,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 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育人的阵地。首先,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理念,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摒弃当今社会上那种急功近利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热爱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次,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敢于接受新知识,迎接新挑战,用智慧为自己的成长铺路;最后,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顶住压力,克服困难,查找原因,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尽快走出低谷,恢复自信心。

(二)学习能力的提升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的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学习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习过程的成败。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学生善于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补充知识,完善自己。自主学习的方式具有时代性,它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好的信息素质和技能,以保障学业的顺利进行。民办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对解决在校生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民办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民办高校在校生的个性化差异较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身条件的学习计划,建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过各种方式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测评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要耐心地帮助他们查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综合素质的内涵比较丰富,从不同的视角可将教师的综合素质归纳为四个方面: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败有直接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又让广大民办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民办高校的教师要在思想理念上顺应当前的新形势,加强学习,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完善自己。民办高校的相关机构也应积极为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尽快成长,勇担重任。

(五)学习资源的充实与完善

各种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充足的学习资源是在校大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资金紧张,许多民办高校或多或少地在学习资源方面打折扣,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从数量到质量方面都难以达到实际需要的水平,实质上影响了学习氛围的营造和受教育条件的改善。学习资源的投入虽然不能带来表面的光鲜,但却能够让全校的广大师生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资源的建设堪称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六)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民办高校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不是基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成绩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考试和评价这两项工作不能混为一谈。学习评价体系要把学生评价功能的发挥作为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持续性的、全方位的、形成性的评价。学习评价组织机构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以便促进“教”“学”双方的共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怀中.学生学习评价多元化研究[J].甘肃教育,2012,(19).

[2]经素.基于学习效果导向的高校课堂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43-44.

有效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情感;思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5-02

在当今高科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它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优化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出来,用色彩、情感、疑问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借小竹排顺流而下,带领学生观赏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年级新生,对江南水乡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水乡的美丽、肥沃,以致爱上水乡?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新课伊始,笔者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风光(密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禾苗,蹦跳的鱼儿,清脆的鸟鸣,竹排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等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羡慕,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等等问题。通过观赏画面回答老师问题,可以说学生已经对江南水乡有了一番视觉和情感的冲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了。接着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可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用大量的资料口头介绍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二小》一课讲述抗战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行为,本课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是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这样的题材有一定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远,单单凭借文本要到达学习目标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先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儿童团员”、“扫荡”等词,弄懂其中含义,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敌人的残忍,激发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呢?在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后,笔者播放了动画片《王二小》假装为敌人带路,最后被敌人杀害的画面,伴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笔者和学生已泪流满面。再回到课文最后两段:“突然,四面八方响起……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消灭了全部敌人。”学生在朗读时前后情感明显反差很大,前一部分低沉,为失去王二小感到无限惋惜,后一部分高昂,为消灭全部敌人、为二小报了仇感到痛快。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随着歌曲,随着朗读,自然流淌、奔泻,做到形真、情深、意远,达到心灵的“唤醒”。

三、思维的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图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时笔者通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其中,学生对“一畦秧苗,一孔石桥”感到陌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棵秧苗,一座石桥”?此时,最佳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帮助思维,师图示并讲解:“一畦”与独立的“一棵秧苗”数量上是不同的。“一孔石桥”指一个孔洞的石桥。通过图示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儿童思维朝着更大胆、更丰富的方向不断延伸。

四、视野的拓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