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城市化;市场化

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浙江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但是,如何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持续发展,继续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及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江帆认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①程大中发现在影响目前中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因素中,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是最为重要的促进变量.②江小涓、李辉分析了人均收入、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的相关关系.③顾乃华利用省际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起点规模、地理位置、政策倾斜对服务业发展速度的影响.④雷小清发现服务需求总量对服务业增长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因素.⑤陈银娥,魏君英发现服务业内部行业的发展是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消费业对服务业的影响显着大于生产业.⑥

纵览已有文献,国内学者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理论深度,研究范围广泛,研究方法多样,提出的对策也可行有效,但当前理论界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中国服务业比重低的总体性研究上,而对于服务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更少.此外,总体层面直接采用计量模型的方法,可能造成同类影响力量反方向的相互抵消,难以发现深层原因.

影响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服务业内部主要行业来看,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批发零售餐饮业为主的消费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生产的增长主要与工业化水平相关,一般而言,工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的需求就越大.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均收入是服务业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收人水平的变动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会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人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人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从而加速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越高,聚集效应越明显,服务业的需求越大.服务业发展与市场化水平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部门垄断越少,政府干预越少,服务业就越发展.

分析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在于找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浙江经济特点并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得出度量生产业发展水平、消费业发展水平、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五大因素对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影响作用.

模型的构建与参数估计

我们以服务业增加值为被解释变量Y,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并根据区域服务业的发展理论构建了经验模型,以待实证检验.对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构建经验模型为:

式中,X1为生产服务占GDP的比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占GDP的比重代表生产发展的程度;X2为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消费发展的程度;X3为非农业人口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X5为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市场化程度;μ为随机扰动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采集1991~2008年度相关数据,其中:Y以服务业增加值指数表示,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1991~2005年的X1、X2是根据2005年浙江统计年鉴中表1~16"全省生产总值构成"数据所得,2006~2008年的X1、X2是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取得;X4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1978年=100价格计算;X5以个体私人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表示,其中1978~2000年按户籍统计,2001~2008年按所在地统计;X1、、X2、X3、、X4均以百分比表示.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服务业发展模型的参数值.估计结果如下:

T检验:回归结果中变量X2、X3、X4三个因素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三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着的,变量X1、X5的T值的绝对值均小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T值2.064,说明在5%显着性水平下,这个因素对Y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着的.

F检验:F=1329.362,远大于显着性水平为5%时的F值2.51,则认为该方程通过方程显着性检验.

R2=0.999868,R2-adj=0.999836,均大于0.9,说明该方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自相关性检验:D.W=2.8532,在n=18,k=5显着性水平为5%时,dL=0.71,dU=2.06,dU<1.622690=D.W<4-dU,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通过检验.

结论与对策

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对浙江现代服务业持续增长影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下:影响浙江省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30.96122点.生产业占GDP的比重、人均GDP与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正相关关系;在GDP总额中生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增加26.01170点,对服务业增长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人均GDP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带来现代服务业指数1.87580点的增加.消费发展的程度、城市化程度与现代服务业增加额呈负相关关系,批发零售餐饮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服务业增加额指数下降74.95757点,这与实际经济发展经验不相符,也与产业正向关联的理论相悖,可能是由于浙江省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导致服务业消费的挤出效应;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额指数将下降85.9992点,城市化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负数的增长,这也与产业正向相关的理论相反,这可能的原因是与城市化水平标准统计方法不科学有关,即城市化统计中只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只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城市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化质量要求经济、城市功能与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通过如下途径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一、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要加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二、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部门、行业的进入壁垒,降低金融、电信、民航、铁路等行业非公资本进入的前置准入条件,改变歧视性政策,激活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在服务业领域创业创新.三、加快城市化建设,不仅注重城市化人口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文化卫生、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等各方面的建设,是保持浙江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四、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注释

①李江帆:"第三产业的产业性质、评估依据和衡量指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②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财贸经济》,2003年第8期.

③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与加快增长的潜力",《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④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可持续性评价

一.前言

随着2003年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实施.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受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对城市规划编制开始产生影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欧盟国家自1985年欧共体强制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到2001年并推行“战略性环境评价”,到2004年英国开始实行“可持续性评价”。其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具体要素评价向多学科综合目标评价的过程,其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二.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是什么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评价是由广泛的利益主体参与构成的评估团队独立进行的。与各个层次规划制订(包括空间发展策略、规划政策和具体规划提案)相平行的系统、循环的评价过程。这一过程与规划编制相互协调.以不同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为评价标准,对规划编制及其实施各个阶段在环境、经济以及社会方面所达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判断与评价。并以评价报告的形式提出对规划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循环反复的评价反馈过程将各个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规划内容与规划策略之中。最终促进城市规划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城市规划领域实施可持续性评价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编制涉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多个方面,其编制过程本身对上述三方面的可持续性影响很小.甚至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作为对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的调整以及资源的再分配,规划的实施则可能对未来产生一定影响。比如,规划自身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规划内容失误、规划过程失真、规划组织实效)7以及规划失效等都会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可以通过降低或消除规划缺陷或规划失效来预防或控制其发生,也可通过在各个层次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实施独立的可持续性评价来实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决策的早期阶段便充分考虑所拟定的规划可能涉及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预防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社会、环境、经济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可持续性评价这一系统方法.可以协助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目标之间的相互冲突。因此.我国在规划领域中加强对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必要。

四. 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国外对可持续性评价所进行的研究 :

(1)可持续性评价与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A)的关系:它包括二者在时间、逻辑和层次三个方面的研究。对于可持续性最普遍的解释是环境、社会与经济“3 底线” 的相互整合,因此,大多数可持续性评价过程都是基于整合此“3 底线”而提出的一系列方法。对于可持续性评价而言,3 底线的整合手段可以认为是在环境、社会以及经济产出中进行的适当平衡。因此,从环境角度单一来看可能是难以接受的政策,在整体考虑时却有可能被接受。充分地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进行SA 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如果在定义环境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经济要素,那么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A)就为可持续性评价提供相应的平台。

(2)可持续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 SA 衡量战略的可持续性及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有观点认为,从可持续性评价(SA)的目的上来看,所谓的“3 底线”并非是对可持续性最合适的诠释。他们认为“3 底线”更多地是对应于规划领域的可持续性或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因此他们建议将SA 建立在强调代际与代内公平的层面上,前者以为后代保留环境资源为特征。

(3)可持续性评价研究对象的界定;

(4)可持续性评价评价因子的确定;

(5)可持续性评价的技术方法:包括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和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A)方法和新近发展的SA 方法。即便“3 底线”方法对环境、社会以及经济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仍然还有许多问题留待思考。

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的专家在借鉴已有的可持续性评价工具的基础上,验证了对城市背景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可持续性评价的框架体系,并提出在城市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和可持续性评价的建议;建立了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分析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误区和测评的失误,并且重点分析和论述了我国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模型。总的看来国内的可持续性评价(SA)研究仅从SA 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还没有对SA 从基础理论到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不仅阻碍了SA 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完善,而且限制了其推广及实施效果。

五.对未来我国开展城市规划可持续性评价的展望

从促进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的角度来看,规划环评亦具有积极意义。按照系统规划的“目标一信息一预测和模拟一评价一选择一连续监督”这一典型模式, “评价”本身就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通过来自于系统外部的独立性评价的参与,可以对城市规划本身进行连续性的“纠偏”,从而达到降低或消除规划本身“缺陷”的目的。同时。规划环评事实上也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相互交叉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城市规划的内涵,提高其科学性。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从第一代方法(EIA),发展到第二代(SEA:战略性环境评价),到第三代(SA:可持续性评价),其发展过程正是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不断融合的过程。藉此过程,城市规划也由以往对具体功能目标的追求转向对内涵更广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政策评价”的兴起,对城市规划进行评价的技术方法与手段也将逐步完善和不断升级。可以期望:我国城市规划环评工作在不远的将来会向着多学科、多目标及更具综合性的可持续性评价发展,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规划方法也将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六.结束语

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决策手段和规划手段,可持续性评价正逐渐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由于可持续性评价的层次性更高、内容更为综合、所涉及时空范围更广,可以通过可持续性评价进行相关识别而避免政策、规划和计划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最终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亮平 林丹 城市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用 4 次)[期刊论文] 城市规划学刊 ISTIC PKU CSSCI -2007年3期HONG LiangpingLIN Dan

[2]林丹 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编制相互协调方式初探 [期刊论文] 《国际城市规划 ISTIC PKU CSSCI -2007年2期LIN Dan

[3]岳宜宝 紧凑城市的可持续性与评价方法评述 [期刊论文] 《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6期YUE Yibao

[4]林丹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初探 [学位论文] 2006 -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人类在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相互关系的协调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在国外,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可持续性及评价、发展对策等方面。GavinM. Hilson(2006)对矿业不可持续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强调矿业是可持续的,并建议拥有富矿的贫困国家进行跨国矿业运作,并分析了这种运作的功效;AdisaAzapagic(2004)构建了矿业可持续发展力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三类子指标。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大多是从矿产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和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阐述的。我国学者彭秀丽(2011)从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必须健全和完善矿产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效果机制运行效果必须借助于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闫沛禄(2012)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理论基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了创新型分类;陈文婷(2011)指出新建矿山新建矿山企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从以上的分析看来,现有研究成果中,对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作出了贡献,但对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没有开展研究,本文将尝试对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索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矿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学地评价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本文在借鉴了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区对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评价方法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里的各个具体指标。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把指标体系设置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准则层指标设置三个类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相关性指标(矿区居民恩格尔系数X1、城矿职工人均可支配人均收入之比X2、城矿居民人均GDP之比X3、城矿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之比X4),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矿产回采率X5、矿产人均可采储率X8、矿产综合利用率X7、矿产采出率X6)和生态环境治理指标(矿区塌陷土地面积复垦率X9、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重X10、矿区绿化覆盖率X12、工业“三废”处理率

X11)。

三、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统计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主成分分析模型时,本章运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10年湖南统计年鉴》、《2010年湖南省矿产资源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有些数据通过网络(百度搜索等)、新闻杂志、湖南统计信息网、调查、电话询问和咨询相关专家得到。通过以上途径得到的数据具有权威性、可对比性和统计口径一致性等特点,使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更科学,从而保证了矿业可持续发展度的比较更准确。以下运用SPSS17.0是分析步骤和结果。

第一步,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和相关系数矩阵(SPSS17.0自动执行)。

第二步,成分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运用SPSS17.0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由表1知,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高达87.611%,因此,只需选择前四个主成分,其代表的信息量已比较能充分地描述原始数据所包涵的信息。

第三步,成分系数矩阵。在确定了4个主成分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计算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第四步,综合主成分得分表。如表2所示,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主成分的得分系数矩阵,可以说明各个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从而得出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在表达式中的变量已经不是原始变量,而是标准化变量。综合的分模型如下所示,由模型计算出的14个地州市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其排序如表3所示。

根据上市计算湖南省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序见表3。

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综合得分的排名可以看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三个城市排在前三名;从各个主成分的得分上看长沙在三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均大于零,说明其在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各方面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比较全面的发展了矿产业。益阳、岳阳、衡阳、常德、邵阳综合得分排名在第四至第八位,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永州、娄底、郴州、张家界、怀化、湘西综合得分均小于零,说明这些地级市的矿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最高的是长沙、株洲和湘潭,这三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都很高,并且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保的投资也是相当大的,对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长株潭一体化”也促进这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给其矿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岳阳在第二主成分中是得分最高的,长沙、衡阳、郴州、娄底等地第二主成分得分较高,这些城市都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矿产回采率和矿产人均可采储率都居全省前列,矿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一主成分上得分最高的是株洲,从原始数据可以看出株洲的矿产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处理率是比较高的,说明株洲在三废治理的技术上是比较先进的。株洲是个老工业城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高。在这一主成分上得分比较高的是长沙、岳阳和张家界,长沙是省会城市,在绿化和环保方面做得一直比较好,张家界是旅游城市,除了本身绿化环境优越之外,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分不开的。

四、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本研究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用科学客观的方法构建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影响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矿区居民人均GDP、矿区居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环境治理投资的力度和矿产的综合利用率等。

针对以上问题,对策建议有:一是加强城市矿业研究,进行技术储备。加强矿业生产技术的研发,进行矿业的知识化改造以提高矿业的科技含量,挖掘矿业科技潜力是矿业摆脱发展困境的重要任务之一。设立矿业技术研发专项,建立由不同矿业研究院,利用矿区优越的产业实践条件和科研人才队伍选定矿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项目进行科研攻关,落实科研与管理参分配的国家科技进步政策,提高矿业产业科学技术含量,为矿区产业结构的提升进行技术储备。二是加强矿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必须大力推进矿业的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积极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是解决矿业可持续发展乏力的核心。科技进步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研制、开发、推行先进的开采、加工矿产品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如无废石开采技术、先进的井下充填技术、选矿综合回收技术等,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Gavin M.Hilson.Introduc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Improv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thical Performance in the Mining Industry.

Part1: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6(14):225~226

[2]Arno Behrens,Stefan Giljum,Jan Kovanda,Samuel Niza.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global economy,worldwide patterns of natural resource

extrac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use polic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4):444~453

[3]彭秀丽.湖南矿产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11

[4]闫沛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2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