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化人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全球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品的跨国界流通要求产品设计者能够了解别国消费者的需求;食品、水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问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决策者和工程师,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遂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学校过去很少关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现在也开始为其创造机会,让这些专业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牙科系一直以案例教学为主,如今在案例中增加了多元文化的要素,如怎样与来自其他国家以及信奉其他宗教的病人进行交流;动物学科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一般的动物生物学和动物管理学,还要知晓牲畜养殖可能对环境、基因操作和未知疾病等造成的影响。

长久以来,一提到国际化人才培养,人们便会想到学生的跨国流动,至今,依然有许多人相信,学生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最佳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为了促进学生的跨国流动,许多大学与外国高校达成学生交换协议,不少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设立了海外学习奖学金,一些国际组织也推出了地区性的学生交换项目,如欧盟的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和亚太地区的亚太大学交流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能够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很少。只有10%的欧洲学生有海外学习经验,在美国,这一比例不足1%,于是,“本土国际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引起轰动。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泛指除学生流动之外的一切国际活动,其发端者为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尼尔森指出,尽管学生流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国际化不能只依靠这10%出过国的学生,要想在全球化世界中站稳脚跟,所有学生都必须“国际化”。然而,把所有学生都送出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一种现实而有效的办法是在大学教育中,为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这就是本土国际化。本土国际化聚焦于形式多样的课程改革和课外活动开发。

一、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门或两门与“国际”有关的课程。这种做法比较简便省力,基本上不需要改变现行的课程结构。尼尔森所在的马尔默大学设有国际移民与种族关系学院,学院为工程系的部分学生开设为期5周的选修课,研讨移民政策、种族隔离以及文化和宗教差异等问题。由于受到学生广泛欢迎,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了1倍。许多大学把国际问题和跨文化研究更进一步地融合成一门国际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就是一例。一些中小学也引入了国际研究课程。澳大利亚的柯若瓦女子学校是一所非政府学校,它为六至八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世界女性的课程,向学生讲授历史上知名女性的生活,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女性也有相同的人生经历。九年级学生则通过非英语语言课学习外国文化、政治和历史。

第二个途径是开展外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研究术语、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一些高校开设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外语课,如马尔默大学的英语会话课;另一些高校则用外语教授专业课程。韩国政府甚至规定,国立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等精英大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必须达到30%。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秋田国际教养大学,它是一所全英语授课大学,该校所有新生都要参加托福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编成3组,学习英语阅读、写作、会话和听力。大学定期对学生进行托福测试,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完成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学一些文科核心课程,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和历史。从二年级开始,学生才正式学习主修课程。

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潜力,但实施难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不同国家的高校相互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葡萄牙理工学院、捷克的俄斯特拉发大学、波兰的人文与经济研究院、罗马尼亚的罗马里综合大学和英国的圣玛丽大学学院共同开展高级跨国情景中的教学项目,目的是让合作院校向学生传授一门共同课程。课程的主题之一是欧洲研究,其中包括3个模块:欧洲面临的教育挑战、欧洲公民与欧洲价值观以及欧洲历史与欧洲制度。这些模块均用英语讲授,每个模块45学时,学生修完后,共可获得15学分。欧洲管理学院与国际公司团体是一个由17所来自欧洲顶级商学院、4家欧洲之外的学术机构和50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组成的团体。该团体开设了管理硕士课程,在所有成员学院讲授。课程包括6个部分:学生所在学院的自设课程、团体共同开发的专门课程、两门语言课程、一次海外实习、制订一项商务计划以及在一所海外成员学院学习一学期。

二、开发课外活动

本土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正规课程中,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访问学者、留学生和移民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本地学生提供多元视角,使得本地学生不用出国就可以探索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国际教室(International Classroom),在一些国家,随着交换生和移民的增多,同一个教室里有时会坐着来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的学生。国际教室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学会欣赏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有跨文化交流专题研究组,让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一起分析与讨论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交流风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风格。明尼苏达州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立法,对有助于美国学生学习国际文化的外国学生给予财政补贴。

也有一些学校建立了导师制,将本国学生与外国学生或外国移民组合在一起。柯若瓦女子学校向每位外国交换生提供由两位教师和两位本校学生组成的导师组,帮助交换生熟悉学校环境,融入学校生活。在与交换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组的所有成员都获益匪浅,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开展研讨会,探讨文化差异有哪些表现以及怎样理解文化差异。马尔默大学每年派出100名学生,担任100名中小学移民学生的导师。导师对移民学生跟踪1年,每周至少到学生家里待3个小时,或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这既有助于移民学生获得安全感,又让导师认识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

三、网络与本土国际化

网络是本土国际化的关键手段,一些学者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很可能是各国学术界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必然结果。各国师生可以召开视频会议,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查阅各国资料,教师也可以把事先录好的演讲放在网上,供各国人士下载观看。最重要的是,各国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因为各国师生要相互合作,必须使用某种国际语言,如英语。20世纪90年代末,比利时、美国、阿根廷、法国、苏格兰和西班牙的一些高校启动了Marctica项目,目的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项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由3部分组成:一是学生通过网络,自学由各成员学校共同开发的课程软件包——国际与跨文化市场营销;二是虚拟交换,也就是成员国学生不必出国,而是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论坛和视频会议,组成团队,撰写论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与出国留学相似的效果;三是各小组利用网络,开展国别分析。

类似的虚拟社区在中小学也可以看到。美国的田纳西大学与保加利亚的布尔加斯自由大学共同设计了一个名为“我家、你家、我们的家”(My Place,Your Place,Our Place)的教学模型,并在田纳西州和布尔加斯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开展了前期试验。两个地区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两两结对,电子邮件的内容最初由老师指定,如介绍当地天气和当日汇率,然后逐步由学生根据教学模型中列出的项目,开展自由讨论,如比较两地物价,计算两地劳动者需要工作多少小时才能买得起某件商品。学生可以把他们的项目成果上传到专门网站,供大家学习和讨论。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2-0077-02

为了顺应旅游国际化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国际化旅游人才已成为各旅游院校人才培的重要考虑因素。然而,由于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及特征认知程度不清,各旅游院校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体系的建设趋同。国际化人才与非国际化人才的差别不明显。因此,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内涵进行界定及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是探索和实践其培的首要任务。

1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

1.1人才与旅游人才

1979年11月,在中国首届人才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对人才概念提出十种不同看法,但人才内涵一直没有得到明晰界定。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进行了界定。人才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部分。该定义说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性、技能性、创造性和价值性,强调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在人才一般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各领域、各行业对人才的界定又略有不同。在教育学中,人才指经过教育,在德智体方面具备一定素质,可以适应某种工作的人。在企业中,人才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胜任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企业作出贡献的人。

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人才问题进行了研究。刘学岚认为旅游业人才体系中主要由高级管理干部、中级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翻译导游、服务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研究人员组成。从旅游从业者角度,将以上六种人都归于旅游人才体系。虽然,学者对旅游人才内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不少学者将旅游人才等同于获得了旅游专业中专、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尽管这种界定从教育学角度将旅游人才内涵具体化了,但过于知识化和学术化,没将旅游人才与旅游行业发展相结合。对旅游人才界定不仅要与旅游行业发展变化相一致,还要与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相符合。结合对人才的分析,笔者认为旅游人才指具有一定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相应旅游岗位,在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最终对旅游行业发展能够作出贡献的人。

1.2国际化人才与国际化旅游人才

国际化人才需求促使相关研究成为热点。烈等人在中国最早谈到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但没对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进行界定口。上海的部分学者(2001)将国际化人才界定为具有较高学历、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较强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这将国际化人才限制在较高学历层面,缺乏广泛性。张喜林认为,国际化人才特指那些从事国际间业务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管理人员,他们掌握相关国家语言,熟悉相关国家文化背景、市场特点及经营环境,是具有开拓性的企业管理人才。他仅从企业角度对国际化人才内涵进行阐述。丁进认为,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并提出国际化人才的广泛性、能本性和价值性等三个属性。他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是对其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比较全面。张华英认为,国际化人才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水准,在全球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他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界定被较多学者引用。梁树清、李磊提出,国际化人才是在国际化人才培体系下所培的具备国际意识、专业知识,有较强国际化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胜任劳动力市场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者们对国际化旅游人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史丹萍从知识和能力方面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和一般旅游管理者或从业者进行了区分,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国际化旅游知识,还要懂得营销学、心理学和其他国家的旅游文化。李志刚根据分工和角色差异,指出国际化旅游人才包括国际化旅游公共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教育人才,强调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通晓国际规则与惯例,适应国际环境等特征。赖燕波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系统地掌握国际文化知识、商务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从以上论述看出.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从教育角度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内涵进行界定,有利于旅游院校对国际化旅游人才培目标和方向的定位。因此,结合人才、旅游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笔者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国际旅游知识,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能够胜任国际旅游岗位,在国际旅游产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良好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能够作出贡献的人。

2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

国际化旅游人才是具有国际化意识、广博知识、多样化技能以及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适应国际市场,具备较强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国际旅游生产与服务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创造良好社会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特征包括下图所示的几个部分。

2.1意识国际化

国际化意识指能从国际化视野考虑问题、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有全球化思维,能够在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包容异域文化。

2.2知识广博性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指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应具备的一般性知识。专业知识是与旅游行业生产与服务密切相关的专门化知识。

2.3技能多样性

技能多样性指其在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沟通技能等多方面能够适应国际旅游运作与管理的需要。

2.4能力灵活性

能力灵活性指具有知识整合及转化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适应国际旅游产业环境的风云变幻。

2.5素质综合性

国际化旅游人才应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情操和心理品质,能够提供优良的旅游生产与服务。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在思想、道德、心理、职业等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

2.6良好社会价值

国际化旅游人才最终应该体现的综合特征就是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良好社会价值指其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要有责任和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能为国际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3篇

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国际化的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淘汰陈旧落后的课程,增开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进一步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积极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元素,加强高等学校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的学术性、实验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项目课程和项目研究学习,在选修课程中积极引入与国际化、跨文化创新性、研究性相关的课程,注重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化意识和思维。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积极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衔接,开设了对应的农业经济学的课程。在会计与金融学专业、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结合了格林威治大学、南澳大学的课程,并多次请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讨论,制定出了符合教学规律的国际化的课程。

二、管理机构国际化

管理机构的国际化是确保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必要途径。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利用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和课题的机会,积极与国外联合建立管理机构。涉外管理机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成立专门的咨询、决策部门。例如,中外合作项目设有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大胆借鉴国内外同类院校的管理模式和办学体制。同时,为确保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需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建立与国外相应院校相匹配或可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方法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参与国际认定,执行国际通用标准,从而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管理行政人员每年都会分批次去国外合作大学学习交流,目前,90%的管理人员都经过国外相关机构的学习培训。

三、农业经济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目标是要培养世界公民,其实质就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全球化不仅使得世界各地都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引起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这样的时代,要成为一名成功的人才,就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情况,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全球的范围出发考虑方案,要能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存。这样才能提高在国际农业领域的竞争力。

(二)是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手段正在经历空前的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把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夺未来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必须大力发展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办学的重要理念和内容。同时,在办学模式、培养方案、运行机制等方面急需探索一条国际化道路。

(三)是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需要

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十报告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意义是通过协调高等教育的各个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使之共生、协调与发展,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力,解决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矛盾和失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咱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国际化、广泛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进度。

四、农业经济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与国外大学近十年的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经多次专家论证与反复修订,并运用于实践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对农业经济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有着借鉴和推动作用。

1.建立双重项目管理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管理牵涉到国内外合作双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从2003年起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共同举办了会计、工商行政管理、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推进项目的发展,双方经多次洽谈,在我校设立了项目联合管理办公室,并定期进行高层交流互访。同时还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中国代表处建立密切联系,双方可就课堂教学、师资培训以及专业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这种双重管理机制确保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健康运行,推动了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融合。

2.设置融入本土优势的国际化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课程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着“大胆引进,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大力引进英方先进课程的同时,建设自身特色课程。一方面,利用国外课程“模块式”教学特点,改革和创新合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通识课程,如我校开设的“两课”、《个人职业与发展》、“六求”等大学生人文素质课,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拓宽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方面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3.形成渗入式与渐进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校从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来,高度重视英语语言教学,一方面将其作为学生进行出国深造的“通行证”来强调,另一方面是将英语作为一种学习技能来培养。在英语教学中主张文化渗入,将生动多彩的文化寓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英语思维能力。九年来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功的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即从低年级开始开设专业双语课,在英语语言技能获得较大提升之后再过渡到高年级的双语直至全英语教学,这种分阶段的渐进式教学模式不但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也大大缩短了学生在国外学习的适应期,实现了国内外专业学习的无缝对接。

4.设置“中西合璧”的考评模式为能在教学各环节与国外合作大学顺利对接。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考核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即采取“3-3-4”模式(考勤成绩30%、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40%)考核学生学习水平,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教师则按照湖南农业大学现有模式进行考核(学生网上评教20%,教学督导团评教30%,领导听课评教30%,同行评教20%),从课前准备到课堂教学全方位督促教师规范行为。“中西合璧”的良好考评机制不但促进了教学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同时也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可靠保障。

5.建立具有国际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系统国际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系统。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在中方展开,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吸取外方宽泛的公民教育理念,挖掘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立自律能力,弥补“放羊式”管理模式的不足。为了营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学院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聘用英语教师担任班主任,举办圣诞晚会、组织留学生文化活动月、暑期三下乡,社会调查等,深入课堂内外,体验生活,实践专业技能,自我管理,自我锻炼,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种别具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既紧贴校情国情,符合本土人才培养需求,又融入了国外合作大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彰显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新特点和新方向。

五、农业经济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要改变过去单一化的人才产出模式和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农业经济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模式上要现代化、国际化,应及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加强国际交往,掌握和了解世界上最新人才需求状况,置身于国际环境,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建立和实现融合型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国际化总体要求,遵照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原则,主要有三种合作办学模式:(1)整体融合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采取单校园模式(在国内接受全部高等教育),引进国外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关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聘请外国教师来中国讲课,尤其是核心课程,派遣中国教师去外国进修。整体融合式通过引进国际合作高校的相关专业及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聘请国外教师授课,全面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到国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2)松散型模式———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我校讲学,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启迪思想,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推进创新。(3)分段联合培养———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及论文互认的基础上,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在合作学校分别完成申请学校的培养计划。联合培养采取双校园模式(3+1模式),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国内3年学习期间,学校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授课或由出国学习过的本国教师授课。国外1年的学习由国外大学老师授课。

(二)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需求为导向,以敏锐的眼光瞄准市场,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用创新思维打造名牌专业,打造与市场零距离的专业,突出自己的特色,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高度对接,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培养在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业经济方面既有农业和经济基础知识,又掌握国际化知识与技能的研究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产、学、研结合教育一方面可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训练和利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产业的科研,从而了解更多的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动态。通过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创业方向也会更加符合实际。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学生将单纯的传统型教育转换成开放式与国际型教育,将创新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积极进行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能力,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社会环境。

(三)建立和打造以人才为本的服务性国际化管理体制

为确保具有国际竞争力经济类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也需要思考和创新,应建立可与国外相对应院校衔接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方法等,使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得到国际认定,从而促进和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例如,可以大胆借鉴国外同类院校的办学规范和体制,引进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体制,推行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和学制等的弹性教学模式。还应积极引进具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学管理队伍。结合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开发全英语授课课程和双语课程。以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同时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兄弟院校在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的经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积极探索和推进特色专业的开设,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特色培养。

六、结束语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走出去”;矿产资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34-02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更为激烈,合作也更为密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被推到了放眼世界的国际化高度,国际化已成为明智的富有远见的共同选择。“走出去”战略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内矿产资源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矿产项目已经有数千个,分布在8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投资主体6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为284项,中方协议投资额226亿美元,涉及的投资主体由215个。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国内矿业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走出去”进行海外运作与矿业企业本身所擅长的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对一些以前专业进行矿业开发的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本很多专业进行矿产开发的企业,直到“走出去”之后才发现缺乏很多了解国际相关法规的法律人才,能进行财务经营、国际融资的财务人才,以及既熟悉工程技术、又能熟练掌握英语的高级谈判国际化人才等,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有的甚至使“走出去”之旅功亏一篑。

一、国际化人才的界定

“国际化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人力资源专家彭剑峰曾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进行了一个总结,他认为那些具有全球视野和胸怀的人才,具有跟国际对接、交流、沟通能力的人才,或是那些能够适应跨文化、具有在国外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才以及能够在国际市场把事情搞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才都属于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应以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战略眼光,同时具备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能熟练掌握某领域的国际化知识并熟悉相关的国际操作惯例,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背景并拥有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相对于一般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包括跨国交流和语高知识、国际相关行业市场的动态分析、国际资木市场知识等;具备制定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能力,如对东道国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析、预测的能力;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对管理行为和实践的影响,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敏感性,并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与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配合工作的能力,技术人员要有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学习、研发及创新的能力。国际化人才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指满足海外业务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那些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国际惯例,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经验比较丰富,特别是具有全球性跨国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都应是国际化人才。

二、我国国际化人才现状

世界著名咨询管理公司麦肯锡在《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称,中国缺乏训练有素的毕业生,这可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更先进的产业。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这组数字中可以解读出,在中国每年500余万的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跨国公司所要求的行业的必备技能,满足跨国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综合型管理人才更是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6,00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为3,900万名,但低层次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高龄高级人才多,中青年高级人才少;传统产业人才多,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少;熟悉计划经济的人才多,精通市场经济、国际化市场规则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人才少。由此可见,我国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社会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的国际化人才,而我国多数人才在短期内很难适应这一新要求。结合当今世界各国对国际化人才的具体需要,以及中国矿产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实际,我们对我国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素质要求做出如下概括:具有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与世界接轨的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广博的国际化知识结构和市场观念;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1.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国际战略眼光是适应国际商业活动全球化提出的要求。国际矿产资源合作交流活动是目前国际商业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宽广的国际战略眼光,才能适应本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充分理解和掌握当前国际社会中的本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在实践中主动的运用国际性的前瞻眼光考虑和解决问题。

2.与世界接轨的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国际化矿产资源专业骨干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既精通本专业国内矿产资源企业开发运行模式,又熟悉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既了解国内相关法律、合同模式、经济政策市场特点,也熟悉国际矿产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和国际惯例。

3.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因此必须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处理人际交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问题。应具有包容的心态,懂得尊重不同的文化,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异域文化、民族风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能够熟知和准确把握。

4.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矿产资源领域的工作具有工作地点流动性大的特点,新的工作环境总有新的现象和问题出现,这就要求矿产资源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不仅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在竞争中能够与人合作,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另外,矿产资源工作者多在野外从事工作,工作、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下面将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对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设有矿产资源相关专业的大学首先应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培养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的目标。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应增加国际化内容,包括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两个方面。国际意识主要是指学生的国际思维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国际竞争能力则包括国际化的知识和技能、国际活动能力等,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晓外语,掌握矿产资源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高度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

2.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应包括增设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师资、引进国际化教材等方面。基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开设国际理解课程,开设国际理解课程的目的在于消除国际问题和误解,增进国际理解。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十八界大会上通过了著名的《1974年教育建议》即《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在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全球的视点、多元文化理解和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二是在已有传统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或采用国外教材,或在自编教材中大量吸收国外同类教材中的内容,或指定相当数量的国外教材和有关著作为教学参考书目;三是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国际交流实践的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四是开设矿产资源输出或输入国研究课程,如中东研究、非洲研究、澳大利亚研究、南美研究,东亚研究等;五是开设注重国际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六是师资国际化。大学中聘用外籍教师,不能仅用于语言教学。而应改变传统的外教观念,聘请专业领域内世界知名学者、教授担任长期或短期的授课教师,引领学生把握专业世界理论前沿和研究动态,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丰富培养途径。跨国之间的联合培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通用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该方式潜力日益凸显,逐渐受到国内外大学的普遍重视。方式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与国际知名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的校际教育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跨学校修读课程。方式二是由中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直接参与教学,开设相关的国际理解课程,以此来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方式三是与国内外大学共创合作交流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达到资源共享,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开展师生国际交流、多样化的联合培养、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国际化的培养方案、广泛的双语教学、营造多元化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我校地球科学学院长期聘请国外专业教师给学生上课,先后聘请了英国的罗杰・梅森教授,美国的科斯比教授和美籍加拿大教授鲍尔・罗宾逊先生来校任教。2012年,我校修改了聘请外籍教师的方案,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聘请外籍教师的模式,更注重于语言专业以外的地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4.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招收来华留学生不仅能够促进国际文化的研究与交流,提高大学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又能为本校学生营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对外交往和运用外语的能力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国际交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留学生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智力资源,各国纷纷制定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归国,为本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我校从学生的国际交流、教师和学者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而不同程度地培养国际化人才。我校与国外大学订立短期培训课程协议,设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留学基金,支持300余名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出国深造或短期游学,极大地推进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我们不但积极接受外国留学生,还鼓励本校大学生到海外学习;我们设定专业教育的国际化目标,并在课程内容的设训一上趋向国际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置身于外语环境强化外语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培养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已成为地质矿产类大学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的定位开始,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化矿业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对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和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要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构建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显,我们应该不断改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间,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

[2]李庆领,吕耀中.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7,(02)

[3]吕水华,郑妮.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1,(11).

[4]莫凡.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3).

[5]邵奋芬,秦霞.浅议国际化人才[J].现代商业,2008,(18).

[6]谭兵,胡安林.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矿产资源人才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7]肖鹏,赵丽霞.有色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有色金属,2013,(08).

国际化人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国际上公认的"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而我个人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其本土化,即定义为:在公司经营全球化过程中,能整合、链接世界上两个及两个以上经济体的资源市场,从中国以外的市场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才。

美国早在1966年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制定了《国际教育法》,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而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直到二十一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需要,才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别提到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二.当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现状

(一)过于重视外语培训

"国际化人才"首要的基本技能当然是外语,外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很多企业简单的把个"国际化人才"与"专业外语人才"划等号,认为只要懂外语就能胜任一切国际业务。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也是很不科学的。"国际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它要求的是要有全球化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化业务运作能力,绝不仅仅单指语言能力。在操作国际化业务中对于语言的要求仅仅是能清楚表达,能顺畅沟通就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它能给外国客户更深的印象,潜在地影响企业的国际业务。

(二)激励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出资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所以不需要予以太多的激励,即使需要给予激励,也必须是员工做出了国际业务给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员工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是牺牲了个人的业余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再加上我国绝大多数有跨国业务的企业,他们的薪酬水平并没有赶上其他国家的薪酬水平,这也很难激起员工参与"国际化人才"培训的积极性。

(三)企业投入不大

当前许多企业虽然有开展国际业务,但是大多都是外聘有海外经验的人员。由于成本或规划原因,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在内部建立起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体制。一般情况下都是派一位本公司的人去海外管理一些当地人,因为大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导致中方人员与海外外聘沟通不畅,很容易造成事物无法正常运行。或者一些企业当有国际业务时就临时聘用一些海归,可是海归单有语言优势,对本企业的专业业务并不熟悉,这也是有损企业形象和利益的。

三、提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策

(一)树立起本土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

与许多外聘的"国际化人才"相比,企业本身的员工更了解公司的业务情况、公司文化和本国国情。培养企业自己的"国际化人才"能减少很多沟通障碍。树立起本土化"国际化人才"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我国企业需要摒弃一些过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多像世界500强企业学习如何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并留住他们。不能因为看到前期投资成本比较大,就过度依赖外聘人员,要认识到只有培养了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才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上上下下都要意识到"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这才能成功的树立起本土化"国家化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全面丰富课程内容

丰富课程内容可以先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法律知识的补习,二是人文方面的了解。

中国企业与欧美发达国家在商业谈判中各自的团队成员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谈判团队多为业务代表,而发达国家的则多为专业法律人士。在当代,商务谈判已成为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商务谈判能否取得成功,所签的协议能否如实履行,不仅取决于方法与技术,更重要的是谈判是否依据已经确定并被公认的行为规范--法律,如果依据法律,其结果必然具有约束力。法律能使商业谈判趋向公平与合理,并且能促使商业谈判趋向科学化和正规化。由于公司绝大多数员工都是理工科出身,再加上中国是个法律体系不完善并且法律知识不太普及的国家,所以员工的法律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本土的"国际化人才"来说,法律知识的培训是刻不容缓的。

人文方面的培训,不仅要学习当地的官方语言,更应该了解目标国生活习惯、历史文化、重大节日等等。人与人的交往绝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往来,平常生活中的接触往往更能影响到客户对你的印象。如果能很好地与业务对象"玩"在一起,那沟通起来会融洽许多。同时,传统的发资料或观看纪律片学习的方式也需要改变。比如可以不定期安排本土"国际化人才"与外国客户聚会,在公司情况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国际化人才"出国考察或组织大家过国外的重大节日等等。

(三)注重跨文化交流和管理能力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在跨文化的社会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往并且共同生活的时代。由于每个人的行为意识都是受自己所在国家,所在地区,所在民族影响的,所以每个文化体系中的人,他们的思维方法、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不相同的。所以我国企业员工在许多国际业务中都会遇到文化方面的阻碍。企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时不能仅仅是交流语言上的重视,更应该关注员工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管理能力。比如可以与国外的业务公司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交流,把大家在业务交往中遇到的沟通问题提出来,一起分析,这样大家会印象比较深刻。

(四)完善企业激励制度

因为"国际化人才"的特殊性,所以企业也应当适当地让"国际化人才"与其他普通员工的福利待遇区别开来。首先,必须要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薪酬,尽量与国际水平接轨。他们天天接触的外籍人士,比较大的薪酬差距会削弱中方人士的积极性,再加上"国际化人才"是稀缺资源,理应得到更高的报酬。其次,在业务上要安排"国际化人才"在实权岗位。对员工的激励不单单指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激励也同样,甚至更为重要。当你把他放在了一个重要岗位时,他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时候"国际化人才"们的责任感会更强,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最后,可以适当改变"加薪"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比如可以每年奖励业务突出的"国际化人才"带家人出国旅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