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重构 修润 转换

随着电影事业的迅猛发展,电影不仅让中国观众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许多优秀影片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如《乱世佳人》中的“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同时也对电影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等优秀译制片中那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如: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用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昆虫来比喻人生的短暂、人的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如:英语谚语“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意为“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稻草也会把它压死”。谚语中意象词语“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生动形象地寓意为“某事或某物使人到了忍无可忍的极点”。

二、重构文化意象

一些国外优秀的影片必须通过翻译才能为中国观众所接受,所以才有译制片的出现。电影翻译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电影翻译又区别于其它翻译,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著名翻译家Nida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

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间进行成功切换,也是对电影翻译工作的挑战。80年代初英国电影“Red Shoes”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做出正确抉择,最终走向断崖的凄婉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原意,也紧扣剧情,但平铺直叙,没有深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Red Shoes”曾被译成“红菱艳”,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出淤泥而不染,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虽然小巧,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隐含艳丽却薄命的意思。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崭新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建造滑铁卢桥是用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这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影片描绘了一战期间,年轻漂亮的女演员玛拉在滑铁卢桥上结识了青年军官罗依,并成了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依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落为。当罗依奇迹般地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为了爱情和名誉,她再次来到与罗依初恋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也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蓝桥相会”等。译者把“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使译文与观众沟通,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创造译制片票房记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这样的翻译手法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mage)处理,就事论事地直译,会造成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不知其所云。“唐宁街10号“在什么地方?这个地名有何特别的寓意?为了使电影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被观众理解,这里适合进行增补修润,如: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其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这一典型的地域文化地名的全部文化内涵。修润增强了语言文字在语境中的透明度,增强了文化意象在观众认识理解中的清晰度。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

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所以,文化意象的错位(Nonequivalence of Culture Image)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如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ar,to introduce his siste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Yes,I do.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完全相反的。在英语中,“dragon”是“魔鬼”的意思。提到它,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的魔鬼正张牙舞爪地扑向人间,由此不难看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中国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显然用“龙骑兵”来硬译“dragon”不适合。因为当中国观众听到“龙骑兵”一词,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迷惑了: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因为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法教学 必要性

自马建忠1898年引进西方语法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始,汉语语法研究逐渐被中国学者认识,语法教学也渐渐进入课堂。从中学语法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语法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局面。从教材层面看,有时过分强调从概念到系统、从专文介绍到分编教材;有时过于简化,只选取其中几点,少量练习加以辅助。从教学层面看,有时过于重视,将语法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加以系统化、知识化的讲解;有时又过于轻视,教学过程中略作讲解或直接略去。从业界观点层面看,时而重视,时而淡化。这种种局面的产生与其说是对中学语法教学的不断探索,不如说是一种困惑。究其原因,重视者是因感到语法对学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强调再强调;淡化者是因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考试没有专项考题出现,教学中就不用涉及,故而能少讲就少讲,能不提就不提。在这种摇摆中,长期以来中学语法教学的效果一直不如人意。近些年,“淡化语法”的观点更是在中学语文界颇为盛行。许多语文工作者,甚至是一线教师,公然提出了“淡化中学语法教学”的观点。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为中学现代汉语语法教学正名,为其争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有的地位。

如今,教育界对中学语文教授语法和语法教学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这些批评者认为,现在的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繁复,难度大,不适合中学语文教学;教材受到编排体例和容量的限制,语法知识挂一漏万;语法知识的传授,理论知识名词术语的讲解多,用法指导少,实用性不强;语文教学对于指导学生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用不大……简言之:理论先天不足,教材编排混乱,教学脱离实际。

在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中,在近20年的时间里,基础教育阶段淡化了语法知识,降低了学习的要求。特别是在1990年前后,语文教学界提出了“语法教学内容要简化,要求要降低,考试时少考或不考”的主张,导致这些年来中考、高考试卷中已经不再考查语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淡化理念,对语法只字未提。语法知识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却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这会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从而使其语言水平越来越差。

淡化语法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必要的语法知识能使学生读懂文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读写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了解,笔者发现淡化语法教学不仅对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直接导致中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而且大大制约了中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语法知识能力是学生读写的基础。淡化语法教学造成学生在阅读中对句子理解不透,句子与句子关系不明,进而造成对文章段落内容的理解不清晰,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淡化语法教学更造成学生在写作中病句百出,句意表达不清晰,进而影响段与段之间语义关系的表达,整篇文章表达缺乏逻辑性。

由于语文学科在学生所有学科学习中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淡化语法教学使得学生在其它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无法逾越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多次听到理综老师这样的说法,“这个题目审题是关键,能不能审对题,就看他语文学得怎样了”,“这个题目能否做对,理解、分析题干句子是关键”等等,甚至有时理综老师会与语文老师讨论题干句子成份、陈述重点。而文综科目,对于语文的依赖性就更强了,甚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素养的高低,题干的分析、材料语义关系的理解都与语文的语法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语法知识的清晰熟练更是外语学习的基础。

《马氏文通》“后序”中,马建忠说:“童蒙入塾能循而学文焉,其成就之速必无逊于西人。”他说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使蒙童很快的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然后在成年后能“肆力于数度、格致、法律、性理诸学而专精焉”。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令人为之动容。马建忠对语言工具性的认识是十分清醒的,他所提出的学习语法有助于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见解更是再正确不过了。

从语法教学入手,有利于规范学生语言表达。语法被比作语言的建筑结构。高楼大厦的修建没有合理的建筑结构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同理,我们说话、写作也要符合语法规范,没有合理的语法规范约束,话就不成话,句也难成句,会给人以不知所云的感觉。语法知识简单来说就是词与词的组合、句与句的聚合关系。不认真学习语法知识,就很难在日常交际或写作文章时自觉运用语法知识,就会导致在说话或写作时学生出现很多的病句而浑然不觉,如主谓倒置、成分残缺、句序紊乱、搭配不当等,使作文教学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果教给了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的工具,他们就能自己使用语法工具来规范写作,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从语法教学入手,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在文言文教学中,从语法教学入手,语文教师常感到事倍功半。除文体的特殊性原因外,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欠缺是学习的最大障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均是以其与现代汉语语法句式相比较来辨析的。例如,“乃设九宾礼于庭”(《颇蔺相如列传》),“于庭”是介词短语作状语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而现代汉语中状语修饰谓语应该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语法现象称之为“状语后置”。如“舞幽壑之潜蛟”(《前赤壁赋》)中的“舞”就是一个典型的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其它的如“之”字的助词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所字结构”的理解等等,不胜枚举。如果学生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作为语言基础,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与文言文的句法样式进行比较参考,有助于理解、翻译文言文。

从语法教学入手,有利于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尽管在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中均未提及语法的考查内容。但在山东省高考试题中,与语法知识有直接关系的考查内容并不鲜见。第一大题中的词语和病句,词语的考查、虚词的辨析离不开语法的分析,有些成语和近义词的辨析,也需要语法知识的支撑;病句的辨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语法知识的考查(尤其是语法性病句)。第二大题论述文阅读,有些选项的辨析,需要从语法上对选项句子进行辨析,以区别选项与原文陈述的异同。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虚词的辨析、实词的词义、文言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语法知识做为解题的钥匙。第五大题语言运用中,语法知识的考查更是集中而明显。这些题目的分值大约有40分,约占到了总分值的30%。这还不包括阅读理解中文意和题干审读及写作时运用的语法知识。从高考试题的考查内容看,语法知识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尽管考纲中没有明确提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语法知识的考查是作为必考内容出现的,以隐性考查的方式进行的,这体现了语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工具性特征。总而言之,学好语法,有助于提高高考语文成绩。

相关期刊更多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北京档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档案局

湖北植保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