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诉衷情

诉衷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诉衷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诉衷情范文第1篇

惆怅恨难平。

愁坐对云屏,算归程。何时携手洞边迎,诉衷情

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

诉衷情范文第2篇

民事诉讼请求对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着诉讼当事人对法院所作出的请求能否实现,也会对法院有着相关的制约。本文将从“诉讼请求”的概念、类型、诉讼请求的价值定位等问题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

诉讼请求;民事法律关系;价值定位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这个概念是我们经常能够读到的概念,但是很少有人对诉讼请求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性研究,笔者在查阅了诸多资料后,对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请求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民事诉讼请求的概念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请求”相关问题的讨论,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诉讼请求”的含义。笔者主要是引用了张晋红教授对于“诉讼请求”含义的概括,即“诉讼请求是一方当事人就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如何处理而提交法院作为审判客体的诉讼主张①”。

二、民事诉讼请求的类型

(一)民事诉讼确认请求

“民事诉讼确认请求”的概念主要指在民事诉讼中由原告提出的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权利主张。具体来说,主张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民事诉讼请求被称为“积极的民事诉讼确认请求”;主张民事法律关系不存在的民事诉讼请求被称为“消极的民事诉讼确认请求”。一般来说,如果民事诉讼当事人不对既往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要求确认,而期望对于现在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提出请求确认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要求,必须要从既往的民事法律关系去推断出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单纯的民事诉讼确认请求不具有强制执行性,如果当事人可以直接提出给付请求或者不作为请求,通常就认为不具有确认利益,不得提出民事诉讼确认请求。②

(二)民事诉讼给付请求

“民事诉讼给付请求”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原告提出的请求被告履行相应义务的要求。具体来说,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民事诉讼给付请求有不同的分类:第一,对于民事诉讼给付请求可以分为“现在民事诉讼给付请求”与“将来民事诉讼给付请求”。前者是指当事人对于现在所存在的民事诉讼给付请求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给付的要求;后者是指当事人对于已经发生的民事诉讼给付请求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给付的权利主张。第二,依据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给付的内容不相同,可以分为“民事诉讼请求实物给付”与“民事诉讼请求行为给付”,前者是指原告请求法院使本案被告按照约定履行交付物品的诉讼请求;后者是指原告请求法院要求被告履行为或者不为的相应要求的请求。

(三)民事诉讼变更请求

民事诉讼变更请求,是指由原告请求法院在诉讼中确认的因为形成权的行使而使其民事法律关系是否会有“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各种情况出现。变更请求的出现是“随着德国民法关于私法上形成权理论之确立与国家司法权扩大判决之法创定力的出现而出现的”③。

三、民事诉讼请求的功能定位

在文章前两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种法律关系必须依托于民事诉讼请求才可能出现。正是如此,在原告、被告以及法院之间才能够形成“三方关系”从而才能够对案件进行判断、处理。因此,民事诉讼请求对于整个诉讼程序的开始、进行以及终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民事诉讼请求是当事人请求法院予以实现的诉讼目的载体。因为在诉讼中诉讼当事人想要予以达到的诉讼,当事人向法院请求对方当事人给予自己一定的利益时,他必须得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达使得对方当事人与法院明白自己的意思表示,而民事诉讼请求就正是承载这种意思表示的载体。第二,民事诉讼请求是民事案件争议的焦点,进而从根本上表达了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目的。因而在各国的民事诉讼法中都将“民事诉讼请求”作为诉状的必要记载事项。④总之,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于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请求进行了重点论述:民事诉讼请求的概念、民事诉讼请求的分类以及民事诉讼请求的功能定位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在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请求权是当事人权利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权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官对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的确认从而能够结束案件的审理工作,这标志着不仅仅是对于当事人请求的满足,也能够完成法院所负使命,再者说,不论是对于完善民事诉讼的程序过程还是对于有关司法实践的理论指导,对于系统研究民事诉讼请求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晋红.民事之诉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113.

[2]江伟.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2.

[3]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上[M].台湾:三民书局,2002:201.

诉衷情范文第3篇

他可以处处宠着我,也会对我严加管教;他会嬉皮笑脸和我小打小闹,也会“笑里藏刀”从暗地里打得我措手不及;他会提醒我要做什么,要做好什么,却从不会过多地帮助我。他让我欢笑,让我委屈,让我捉摸不透。没有他就没有我,没有他,即使有我,我也不是我。

天空蓝得不可思议的季节,温暖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绚烂。蝉拖着长长的尾音,有些焦虑地扯着嗓子。他握着我的小手,在树荫下穿梭。我抬头望他――仰望他是我的习惯,阳光流淌在他脸上,晕染出一片金灿灿的光芒,风扬起他的发梢,他应我以微笑,并握紧了我的手,以此减轻我的不安。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到了,他停下脚步:“到了,进去吧。”我依旧紧紧地拽着他,还一边不安地张望。恍惚中记得他是蹲下身来说道:“要知道,你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很多事情,爸爸相信你可以自己做到。”死要面子的我最经不起夸,虽听得似懂非懂,却也坚定地迈进了教室。

这是我小学一年级开学时的情景,是我在那个年龄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无法忘却的记忆。那时候,我称他为“老爹”,他总夸张地埋怨我喊得老土,用他那满脸的坑坑洼洼来折磨我,用胡茬来逗我,让我骑马幼稚而高傲地向全世界宣告,陪我放飞那只我一口咬定的啄木鸟。

那样一个宠溺我的他,在小学开学第一天的略显严肃,让我印象深刻。

初入初中,那个以往嬉皮笑脸跟屁虫似的他更多时候却成了严父。他开始缩减我的娱乐时间,不那么频繁地带我玩乐,半推荐半强迫地要求我读些什么书,写些什么课外作业。在我失败时毫不留情地指出我的弱点,而在我收获众人掌声时隐匿到一旁。那个严厉的他与刚进入青春期棱角微露的我不期而遇,我们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

他禁止我玩电脑,我厌恶了他的“专制”,要求“劳动人民大翻身”,义正词严进行抵抗,他却无视青春期少女深海炸弹般危险的情绪。然后我开始策划一项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离家出走,但最终由于资金不足胆量不够等原因未得以实现。

那时候,我称那个他为“臭男人”,这是那些年单纯至极的我所能想出来的最解恨的词了。

转眼,我已然成为一名高中生,而他却成为了一个“老男人”。

某个周五的傍晚,我轻轻推开家门,盘算以什么方式来使这个大大的surprise更加惊艳。蹑手蹑脚中,我瞥见了这个老男人在厨房中忙碌,摇摆的围裙攀附着他略显臃肿的身体,像一只翻飞的蝴蝶。我轻轻地走近他,那温馨的橙色灯光懒懒地打在他身上,不禁让我想起那个早晨牵着我迈进小学的他,那个逗我开心的他,那个用没刷牙的臭嘴熏我、用胡茬扎我催我起床的他。一切历历在目,只是他不再那般高大挺拔,根根白发在灯光下闪着灼人的光。

他回头,愣了数秒,继而孩子气地笑:“哈!我就知道你这丫头会回来的!”他略显激动的脸上布着红晕,催促着我尝菜。

就是这样的一个他,对我了如指掌,和我有着惊人的默契,对我寄予厚望,鼓励并支持我步步前行,有些憨,有些笨拙,有些沉默,却永远在第一时间为我着想。十七年来用他独特的方式宠溺又严厉地矛盾地爱着我,奉献了自己,成就了我这个毫不起眼却被他视为珍宝的生命。

父亲,是一种情愫。

正如老舍所说:“世上最深沉的感情无以言表。”

诉衷情范文第4篇

—————题记

红颜易老,抵不过,时光的蹉跎。红尘之恋,碾不过,岁月的流逝。千年之恋,深不过,远去的跫音。千年之情,逃不过,宿命的轮回。

一曲琵琶,慰寂寥。那是高山流水的相遇,那是知音寻觅的归宿,那是迢递深情的双眸,那是熨帖心灵的软语,那是顿悟红尘的禅言。

一阕烟雨,慰平生。那是烟雨红尘的江南,那是乱红无数的情缘,那是倾诉衷情的泪雨,那是拂过心灵的清风,那是洗尽铅华的白雪。

天际暗暗,生惆怅。天空,总是懂得心灵里的秘密,愁思袅袅升,泪水默默流,今生,总是想着漫步云端,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缘来缘去,一场空。若是有缘,千里终相会。若是无缘,咫尺天涯隔。若说无缘,今生偏又遇见你。若说有缘,今世偏又离开你。

梦里相聚,醒时散。总是,不愿从梦中醒来,只因梦中有你的容颜相伴,身影相随,如此,我的柔情也为你绽放,我的深情也让你微笑。

青色烟雨,岁月缘。露水缘分的红尘路,相遇,就是最美的慰藉。蜻蜓点水的尘世情,遇见,就是最真的缘分。擦肩而过的世间缘,错过,就是最深的痴恋。

烟雨濛濛,诉衷情。朦胧的烟雨里,望着青山隐隐雾中景,想着,你就在那里等着我,因着一场雨困了你,如此,凉风吹过脸颊,亦是温暖。

一入江湖,岁月催。一开始,我们就明白,明天的路,不是今天的延续。一结局,离别的序曲轻奏,人如烟,两缕飘散,入茫茫江湖。

一惹红尘,情恋牵。情缘三分,一分人世,两分天定。虽说有缘无分,也是不曾后悔。虽说相思入梦,人杳杳,也是抹不去这份了却的情。

旧故草木,雨纷纷。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烟笼寒水你笼纱,始终隔着雾,自古多情空余恨,你我两两相知,何苦还如此眷恋情海。

浮生若梦,情如空。朝来暮去星霜换,情深缘浅折煞人。浮生若梦几许痴,你来我去不过错。春情只到梨花薄,莫怪红尘鸳梦断。

碧波水纹,漾涟漪。江南雨巷里,走过丁香般愁结的的她,恍若自己的前世,一次次梦回,一次次路过,一次次惆怅,只道是空念,徒记省。

淡烟疏雨,你缥缈。溪水里,你飘来荡去,如此迅即,空山里,你深藏浅出,如此神秘,白云间,你若隐若现,如此美丽。

风轻云淡,你归去。那身影,如此清晰,你渐渐远去,那足音,如此轻响,你淡淡心痛,那尽头,如此朦胧,你浅浅走过,那别处,如此遥远,你静静到达。

诗情画意,描红尘。天马行空,淡流水。细数流年,诉衷情。脉脉苍穹,等人影。远山孤峰,隐天际。花面相映,独对痴。天涯海角,彼岸花。

一阕烟雨,慰平生。于流水处,看落花远去。于浓情处,等痴恋散去。于夜空里,任心思缱绻。于烟雨处,慰藉平生。

后记:几日前,开始等一场烟雨。如此,今日提笔,不过慰平生。

潇湘涟漪

诉衷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王蒙《苏联祭》苏联音乐 影响

王蒙的创作生涯历时半个世纪,而在每一个创作时段都浓烈的体现出对音乐的偏爱。因为音乐,尤其是苏联音乐,串起了他的青年时代,勾勒出了他的青春,革命,爱情与文学。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音乐对于王蒙写作的意义,不亚于那个落地的苹果对于牛顿的意义。一首歌曲勾起了回忆,一首歌曲代表了一段记忆,一首歌曲又代表了一段生活,唱什么歌,尤其是无意间的哼吟,是人的潜意识的流露,也最能够表达人的心境和情感。因而王蒙的国外游记和小说中,音乐有着莫大的作用,从作品的结构到内容,无一不闪现音乐的光泽。

本文以王蒙的《苏联祭》和“季节” 系列小说为考察对象,对这些作品中经过作者筛选和过滤过的音乐,尤其是对苏联音乐的例举、剖析,试图揭示出王蒙小说复杂、丰富的音乐蕴含,宏观地把握王蒙小说中所透露出来的苏联音乐情怀,以及触摸王蒙小说的内在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发现他在精神上、人格上的态度取向。

一、王蒙创作中的苏联音乐叙述

纵观文坛,音乐对作家的影响比比皆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然于自然感情之上,它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王蒙更甚于说:“我喜欢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作品的一部分。有时候是我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头等重要的部分。”[3](P175-176、205)言而总之,音乐使王蒙的作品更加优美、灵动、丰富,尤其是苏俄歌曲的运用如一江春水般一泻千里绵绵不绝。

(一)《苏联祭》中的苏联音乐叙述

没有。

还是没有。

终于找不着了啊。

我们也许纳闷什么事情如此重要,重要到连用“没有”这个词。往下看你就明白了:我戴上耳机寻找一个哪怕只是听着熟悉一点的,没有苏联味道,但是至少有一点俄罗斯民歌味道的歌曲,我找不着。有意大利歌剧,有百老汇音乐剧,有交响乐,有爵士乐,大概也有俄罗斯的流行歌曲,摇滚风格的,都是我不熟悉的了。(《苏联祭》第15页)

《苏联祭》的开局处就显示了作者对苏俄歌曲的高度敏感。但接下来的句子却让我们感觉到了悲哀,那种“遗老”悲哀:在通向莫斯科的路上,我寻找的是自己的往日,但是在俄航班机上找寻歌曲的经验使我想起了那种前朝“遗老”的悲哀。[4](P15)谁也不能否认熟悉歌曲的消失,总会让人莫名的伤感,尤其是王蒙曾于1984年到访莫斯科,二十年后再次到访莫斯科,弹指一挥,人间已不是二十年前的人间。莫斯科机场的屋顶仍像是悬挂着金属易拉罐式的铜铸圆环,像我二十年前看到过的那样。“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祖国进行曲》的歌词完全是事实。这首歌是杜那耶夫斯基作的曲,曾经脍炙人口,中国的“进步”青年无人不唱,头两句的旋律还作过莫斯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的呼号,响彻全球。[4] (P18)无疑,是对音乐的迷恋培养了作家灵敏的耳朵,此时的苏俄歌曲渗透到了作家生命的深处,自然处处流露。

阅读《苏联祭》,如同一只老鹰飞过曾经金戈铁马的战场,让人感受空气中飘荡的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和青春激情。这里没有太多的是非评价,只有对和平、对美好、对文化和艺术的赞美。(原北京市政协主席 王大明)[5]以苏俄音乐为情感线索,让我们慢慢品读苏联带来的悸动。我们也许不知这首歌,但他知晓:

……阳光普照广大的苏维埃联邦,

联邦成为光明的地方,

斯大林灌溉着谷粮,

谷粮堆满在集体农庄。

斯大林是我们胜利的旗帜,

斯大林是青年的曙光……(《苏联祭》第70页)

这是王蒙先生在一九五年为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学唱的一首由苏尔科夫作词的歌曲。天若有情天亦老,没想到时隔多年,他仍然忘不掉,忘不掉带给他激情的歌曲。?随意捡拾《苏联祭》中的字句,都可以看出“苏联”在王蒙心中的分量和意味。“苏联就是我的十九岁,就是我的初恋,我的文学生涯的开端。”(《苏联祭》第21页)“没有哪个国家像苏联那样,我没有亲眼见过它,但我已经那么熟悉,那么了解、那么惦念过它的城市、乡村、湖泊――”(《苏联祭》第54页)同样,苏联歌曲在他心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分量和意味。每当俄罗斯小伙子手中的风琴响起,王蒙立即能准确地说出歌曲的名字,如《三套车》《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伴随着悠扬琴声的奏响,王蒙也跟着浅吟低唱起来,唱到兴头上还晃动着身子,用手在桌上轻轻叩打着节拍,活脱脱一个老顽童。

二、王蒙创作中引入苏联音乐的原因

王蒙出生于1930年代中期,成长于时期,沿着他的人生轨迹探寻,他是先革命而后创作。时代的危迫感与民族富强的愿望很自然地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参与精神,这必然成为他未来文化选择的潜在影响。[6](P238-239.)1950年代是政治与文学日益紧密的时期,社会文化日趋单一化和强制化,而苏联文化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界的指导思想,并在政治权力的支持下成为强势文化。由此苏联音乐便成为王蒙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情结,更是中国一个时代的情节。

还在于王蒙先生自己对苏联音乐的追求。正如他自己在《半生多事》中这样表白:“我为什么要写作?原因之一是追求这种音乐的效果,我太不幸了,我没有学过作曲和器乐,我只能用文字代替音符,用句式代替旋律,用章节控制节奏,用叙述代替定音鼓,用刻画代替竖琴的弹拨,用小说代替乐章”。[7](P207-209)由此可以看出王蒙先生是因为音乐而写作的,苏俄音乐是王蒙先生的结,声声入耳,情且牵心。

三、王蒙创作中的苏联音乐对自己的后续影响

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张狂卸去,留下的便是平滑质朴的心性。至此王蒙先生的创作生涯在没有迷失自我的前提下,又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这不仅是时代的风云变化所致,更是苏俄音乐的连锁效应。

我觉得可以将王蒙的中心意象定义为对青春、革命、爱情三位一体的少年布尔什维克时代的深深眷恋和内化到心灵深处的一种情结。苏俄音乐便是那颗情结种子,深深地埋入了王蒙的血液中,支撑着他的写作。对苏联音乐的热爱正是这一情结的折射。在那个富有改造激情,天翻地覆的新时代,苏联音乐以其明朗积极,飞扬澎湃的情潮,暗合激励了少年布尔什维克跳动的青春,转化成飞扬的热情,并使之在以后的岁月中对之矢志不渝。“不管苏联的历史将会怎样书写,我永远爱这些歌曲”,它们“是我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8](P4)我们不难看出在苏联祭中频繁出现的苏联革命歌曲,渗透的是王蒙不忍割舍的苏联情素。

参考文献:

[1]段苏.论王蒙季节系列小说的音乐性[J]中国期刊网,2008.

[2]王蒙.风格伦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王蒙.音乐与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4]王蒙.苏联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5.

[5]王兆军. 重提苏联,是一种勇气――读王蒙的《苏联祭》[N]中国作家网. 2006.

[6]王蒙.苏联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 蔺春华.论王蒙的苏联文化情结[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版),35(1).

[8] 王蒙.王蒙文存-风格伦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