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我国父母对青少年的教养方式呈下降方式
在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社会,由于焦虑、不安、溺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有超过一半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合格,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溺爱是父母教育孩子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1.2 父亲与母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严格、期待、不安、溺爱上,父亲的教育方式优于母亲,而在矛盾型的教育方式上,母亲的教育方式优于父亲。父亲与母亲教育教育的差异性也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阻碍。
1.3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
在如今的校园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但存在着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水平较差,大多出现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较女生而言,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
1.4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父母的良好教育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可使青少年出现胆怯、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心理。因此,在较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在不良的教养方式下,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大。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显著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加强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可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
2.1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父母的教育中,父母所呈现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可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较为温和,心情保持愉悦以及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较小。而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2 良好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在研究中发现,在教育中,若父母对于青少年持温暖、理解以及认同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相反,若在教育中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态度为冷漠与忽视等态度,则青少年就会表现出自卑、退缩、胆怯、缺乏安全感等不良的心理。若父母对于孩子过度的溺爱以及体罚等都会造成青少年的过度自卑,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2.3 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
父母对于高年级的关注程度显著高于父母对于低年学生的关注程度。而父亲与母亲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多以接纳为主,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则以中间型为主。对于青少年的性别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存在不同,对于女孩,父亲的涉及程度较大,而对于男孩,母亲的教育涉及程度较大。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存在着一定关系。
3.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
在现阶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从大体上看较为一般,只有较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优秀。现在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的为孤独倾向与恐怖倾向,而焦虑问题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女生的焦虑程度比例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焦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在焦虑与恐怖倾向上都高于男生。总得来说,女生心理存在的问题比男生要多。究其原因在与,在青春期女孩的发育速度较快。由于身体的突增,性开始成熟和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女孩对生理变化会比较害羞,以此,就给女孩带来了较多的成长困惑。在学业方面,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的智力迅猛发展,女孩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致使女孩在较为严重的落差面前容易出现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在社会问题方面,社会对于性别的特殊定位,也给女孩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响,致使女孩对许多事情容易在意以及态度较为敏感。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男孩与女孩存在的差异性,并因人而异,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4.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父母对于孩子的前途看待的越来越为重要。但对于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一问题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下面,就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趋势进行分析与讨论。
在家庭的教育中,不良的教养方式较为普遍。譬如,有较大多数的父母盲目的服从于孩子,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以孩子为中心,不管父母做出多大的努力与牺牲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此外,也有较多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要求以及主张无条件的接受。少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较为理性,对于孩子做的错事及时提出批评,对于孩子的积极性及时提出鼓励。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上,母亲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整体上要优于母亲,父亲较多的以理性的方式教育,而母亲则较多的采用感性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之间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减少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不断的取长补短,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以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1体育活动能够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体验,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1. 1体育活动对负面情绪的改善作用Simons等(1988)研究表明,有氧锻炼组相比控制组的学生,其心境状况改善的程度更高,那些锻炼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改善的尤为明显,这提示体育活动对心理不健康人群具有更显著的效益。曲毅(2003 )对中学生实施一段时间运动处方干预后,实验组学生在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几个负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无干预组[z}。也有研究者发现,参加一次120 min的锻炼可以有效降低焦虑。此外,Mcphie等(2012)研究发现在青少年早期,体育活动可以提高自尊,从而降低其抑郁水平。
1. 2体育活动对积极情绪的提升作用张娜等(2013)认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从而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Yook等(2015 )对46名平均年龄11岁的小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结合正念瑜伽的体育活动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参与者在心理弹性、对人际关系焦虑、主观幸福感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Dursu。等(2015 )对听觉失常的少年进行3个月常规滑冰干预后,其自我观念、睡眠质量和积极情绪状态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认知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青少年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等的发展,进而提高其学业成绩。
2. 1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注意力的发展
Hillman等(2009)要求20名儿童完成2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锻炼,并采用Flanke:任务检验锻炼和认知功能的关系及ERP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有氧锻炼组儿童能够收集更多的注意资源,表现为P3波幅更大。等(2014)对44名小学生进行3周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干预。结果发现在课间进行体育活动后,相比无体育活动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开小差,说闲话,多动的症状显著下降叫。宋姗姗(2014)对初一和高一学生进行为期18周的体育锻炼干预后发现,持续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表现在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注意广度上以及信息加工速度和抑制转换能力上。 Vanhelst等(2016)通过测量273名青少年的日常身体活动,结果发现有关注意能力任务成绩与长时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呈现显著正相尹。
2. 2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记忆力的发展
Kamijo等(2011)对43名小学生进行为期150 d, 70min/<1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干预,包括提高运动技能的游戏、实心球等体育活动,结果发现被试的工作记忆任务成绩显著提高。从神经科学层面也获得了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记忆力发展的证据。Chaddock-Heyman等(2012)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扫描34名男孩完成认知控制任务时脑区激活情况,发现有氧体适能高的儿童具有较高的记忆力和较高水平的前额叶和顶叶脑区激活,该研究间接揭示了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脑功能。等(2015)让55名青少年以中等强度在跑步机上行走,并在这之前、之中、之后进行了改进的侧抑制任务和改进的n-back任务的测试,来评估他们在这3个时期的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结果表明,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工作记忆的反应时均有所提升。
2.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发展Best(2010)让2组儿童分别进行静态的电子游戏和需要结合运动的电子游戏,其后比较2组儿童的执行功能。结果发现2组儿童执行功能有显著差异,说明手脑并用的游戏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执行功能。陈爱国等(2011 )对体育活动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一次3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够诱发儿童执行功能脑激活模式的变化。提示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儿童的执行功能。殷恒蝉等(2014)开始关注不同的运动方式对执行功能的具体影响,发现“武术+跳绳+8字跑”和“花样跑步”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体育活动干预时间的增加,效果更为显著o Tsukamot。等(2015)研究发现,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可显著提高青少年完成Stroop任务的成绩,提高其执行功能。
3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
研究者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普遍认为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提升青少年自尊心,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3. 1体育活动对青少年自尊的提升作用关于体育活动和自尊的关系,大约一半的研究都表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Kort-Butle:等(2011)对参加学校课外活动与个体自尊的关系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参加学校课外活动对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具有稳定的作用。陈斐斐(2012)研究发现,身体自尊的大部分维度都与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应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于拓和毛志雄(2013 )对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影响小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重要催化剂就是身体锻炼。
Eather等(2016 )对%名平均年龄为15. 4岁的青少年进行为期8周的体育对抗训练,结果发现参与者在自尊和一般身体自我概念上表现出积极效应。
3. 2体育活动对问题行为的改善作用吕晓昌、魏平和季浏(2007)研究发现,不同健身处方能矫正中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研究者发现,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会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如减少内隐问题行为、辍学、物质滥用和反社会行为。最近一些学者认为体育活动可能并不是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而可能是通过一个或者几个中介变量产生影响作用。体育活动与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因素有关,而这些心理因素又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如中学生自尊与各类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体育活动通过自尊可以显著预测部分问题行为。
对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不仅仅是自尊心的发展,还将涉及到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
4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发生机制
Tomporowski等(2011)总结了一个理论模型(图2),认为体育活动影响青少年行为表现的路径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体育活动可以直接影响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也可以通过体质因素、健康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中介变量施加影响。同时,性别、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还可以作为调节变量影响两者的关系。该模型比较系统地汇总了体育活动与青少年心理发展可能的作用机制,但是该理论模型仍有待今后的研究验证。关于青少年体育活动心理效益的机理解释方面,目前主要有3种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设、胺假说、内啡肤假说。心血管改善假说认为,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心血管的收缩性和通透性,有利于器官充足供氧,保持神经纤维的传导通畅,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胺假说认为,体育锻炼刺激了神经递质的分泌,如多巴胺的增加,进而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内啡肤假说认为,体育活动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类似于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肤),进而引起快乐感,获得心理效益。目前这3种解释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具体的证据。
1.忽视整体素质培养,过度重视成绩。近年来,父母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未注意到孩子健康成长,用自身理念去衡量和束缚孩子,让他们按照所铺垫的道路前进,却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
2.忽视榜样作用,重视物质利益。青少年成长期间,父母未做好榜样作用,在教育孩子时多是口头上进行,却没有重视行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原则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使孩子逐渐忽视行动,而口头上教育并没有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采用物质手段去束缚孩子的成长,并没有与孩子进行良好的精神交流,导致青少年认为父母重视的只是成绩和金钱。
3.父母错误的心理状态影响着青少年健康成长。我国所有父母普遍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理念,极其重视孩子的学习,并且部分父母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极易影响孩子信心,并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同时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可以取得更好成绩,多让孩子参加培训班,上名校,从而父母这些心理导致青少年对学习态度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4.过分保护。近年来,独身子女是越来越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全成长,过分保护孩子,从小时候父母就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在成长期间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并且懦弱无能。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认知正常、人格健全、感情成熟、行为稳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各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地青少年心理问题都超过10%。而通过相关调查得出,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基础条件是良好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正是孩子成长关键时期,周围环境会严重影响着孩子成长,尤其是与父母关系,矛盾逐渐升华,一旦没有很好处理就会造成孩子出现抱怨、易怒等情绪,在这个时期青少年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并且不会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矛盾,因此,家庭健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关系不可忽视。
三、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青少年健康心理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因此,父母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不能够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聆听孩子心声,关心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沟通交流,注重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品质,使孩子可全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要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青少年身心发展正处于不稳定时期,生理和心理都未成熟,情绪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出现波动。因此,父母需适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不可太过。
2.重视榜样作用。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因此,父母必须要重视自身作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孩子和教育孩子。这就要求着父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的行为,重视榜样作用,影响孩子,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不可过分溺爱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特性。因此,父母应让孩子学会自理,可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从小培养独立自主的理念,使孩子可健康成长。
3.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使孩子情绪稳定,自信开朗,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产生与发展。比如鲁迅先生说过“:倘有人作一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因此,这就要求着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父母要关心孩子成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孩子进行精神层次交流,尊重孩子隐私,了解孩子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促进其健康成长。
4.创建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健康教育根本条件是良好的成员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使孩子时刻沐浴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下,使青少年懂得爱,积极向上,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四、总结
关键词:青少年 亲子沟通 心理健康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重心从静态审视转移到动态考察,人们越来越关注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则被认为就是亲子沟通。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Hartos和Power对14―15岁的青少年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沟通进行了研究,发现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显著负相关。Clark和Shields的研究则发现,青少年与父亲沟通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显著负相关,而与父亲的不良沟通有显著正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的心理学者对亲子沟通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亲子沟通领域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沟通的内容、沟通的频率、沟通的主动性、沟通的满意度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适应、问题行为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2]Jackson S,Ostra L,Bosma H.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8,21.
[3]Collins W E,Newman B M, McKenry E C.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stepmother and stepfather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5,9.
[4]Grotevant H D,Cooper C R.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Detroit,1983.
[5]Hartos J L,Power T G.Relations Among Single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 Stressors,Maternal Monitoring,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7,15(5).
[6]Clark R 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J].Adolescence,1997,32(125).
[7]Collins W A,Russell G.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developmental analysis[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
[8]Fuligni A J.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childre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New Orleans,LA,USA,1993.
[9]Gehring T M,Wentzel K P,Feldman S R,Wiersn M.Conflict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The impact of cohesion and power structur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0,3.
[10]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
关键词 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年级差异。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人际心理健康素质(以下简称人际素质)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它包含个体在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适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以及交往过程中合作的态度等一系列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1]。
近些年来,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有关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结构和内涵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一方面以社会心理学角度,从关注个人品质的“社会合意性”发展到对跨越不同人际交往关系的“一致性”的个人素质的研究。如安德森(Anderson)提出了诚实、理解等人们评价他人的社会合意性品质[1];凯恩(Cann)等提出了善良、可靠等四组素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要求的一致性程度等[2]。另一方面以情绪智力概念为中介研究人际素质,提出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如斯卡特(Schutte)等人运用系列研究考察和证明了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的正相关关系[3]。国内研究主要是从心理素质研究出发,将人际交往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成分或亚成分,人际心理素质在心理素质的研究中处于附属地位。如邓如陵、葛军关于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4],将高师学生心理素质分为8个方面,其中第6个方面是人际交往的能力素质;冯正直、张大均提出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三因素结构,人际适应包含在适应性因素中[5]。
二是对不同受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研究。如田文强的“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认为人际交往素质是由人际关系建立、冲突控制和情感支持等特质构成的多要素综合体,大学生具有交往的主动性,但缺乏交往技巧及人际冲突处理技巧[6];沃建中、林崇德等人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明显下降,初三时有大幅度的攀升,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7];董莉、沃建中的“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要优于其他人际关系类型,女生人际交往优于男生[8]。
三是有关青少年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这类研究将人际关系因素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内容,揭示青少年人际关系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如,王峰等的“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影响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的20个变量,其中包括学生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等人际因素[9];胡军生、王登峰等的“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敏感、强迫、敌意等方面[10]。
上述诸方面研究有力地推进了人们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特点及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国外研究侧重于以情绪智力为中介探讨人际素质的内容,国内研究多将人际素质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附属成分,仅限于某些侧面的概括和研究,欠缺对人际素质内涵更为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从局部、现象及表现形式上的研究居多,由于对人际素质结构和内涵研究上的欠缺,还不能从人际素质的多层次结构出发,更加系统深入地揭示青少年人际素质的特点;针对某一受教育阶段、某一地域的青少年群体的研究居多,还缺少跨越整个青少年期、涉及不同地域青少年的综合性研究。
马惠霞、沈德立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全面地阐释了人际心理素质的内涵[1]。在此基础上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11],构建了新的人际素质的测量维度。本研究即以人际心理素质内涵及测量维度研究的新视角,以全国各地、处于不同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为对象,对青少年人际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析我国青少年群体人际素质的特点和成因。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以马惠霞、白学军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共21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其中,人际交往维度包含11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建立积极、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包括自信、敏感、热情、机智、表达能力强、合作等。人际调控维度包含6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善于根据情境调节交往技能,促进人际互动的心理品质。人际知觉维度包含4个条目,主要反映青少年在交往中,知觉他人的交往需求,体验他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以及对交往双方关系的理解力。量表条目采取4等级评定,1~4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各条目均采用正向计分。各维度的条目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为维度分;总均分为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后计算出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说明越善于人际交往,在交往中越能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的主动性和效果越突出;得分越低,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知觉、体验他人的交往需求及与交往对象的互动等心理品质越差。
该量表及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83、0.979、0.957和0.953,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18。结构效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与人际素质总分之间具有中高度相关。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为效标进行分析,适应分量表与该量表总的相关系数0.719,表明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同时效度。
2.3数据的统计处理
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3结果
3.1青少年人际素质总体特点
对44063名调查对象的有效数据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得分平均数为2.8573,标准差为0.4025,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2.853~2.861。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形态,偏度系数为0.031,峰度系数为-0.031(见图1)。
根据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得分分布和数据变异情况,将人际素质发展水平分为三个等级(M±2SD)。人际素质得分低于2.05(M-2SD)的为低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2.05与3.66之间的为中等水平;人际素质得分在3.66(M+2SD)以上的为高水平。处于人际素质各水平的青少年人数、比例分布状况如表2所示。
3.2青少年人际素质总均分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青少年整体人际素质总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3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7.41,p
3.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3.3.1青少年人际交往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平均数为2.8497,标准差为0.462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845~2.854。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交往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如表4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45.852,p
3.3.2青少年人际调控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409,标准差为0.488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936~2.945。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调控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调控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结果如表5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997,p
3.3.3青少年人际知觉维度的年级差异
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平均数为2.7526,标准差为0.5664,总体平均数的95%置信区间为2.747~2.758。对不同年级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的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知觉的年级变化趋势表现为,除高二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结果如表6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48.537,p
4讨论
4.1青少年人际素质整体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总均分在1~4之间,平均分为2.8573,分数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有97.8%的调查对象总均分在2.05(M-2SD)以上,总均分高于3.66(M+2SD)的调查对象占2.9%。反映出我国青少年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培养和熏陶过程中,在对社会互动对象的认知、人际交往中角色转换技能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等方面呈现良好的状态。
4.2青少年人际素质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的人际素质在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较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素质总均分逐渐下降。
这一变化趋势可能的原因有:首先,小学、初中阶段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类型、过程和内容相对较为单纯,随着年级增长,青少年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成人化,而青少年此时在人际交往技能上却相对不太成熟,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准备。同时初中和高中阶段又经历着步入青春期的转变过程,由自我意识引发的新的自我中心,表现出叛逆性和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人际素质中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的发展。到了大学阶段,大学一年级新生由于环境和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带来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随着对大学生活的不断适应,人际交往会有一定改善。其次,小学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动机系统较为简单,在人际交往上容易简单地按老师和家长说的去做,而初二以后,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动机结构发展得较为复杂,内在性较强,行为调控的动力由外部控制为主向内部控制为主发展,自我的独立意向越来越成为支配行动的主导因素,与这一年龄段尚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一定反差,导致了人际交往发展上的变化和波动。此外,青少年时期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学业与升学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们没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有意识地体验和增强各类人际交往。
4.3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素质3个维度的年级差异均显著,但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人际交往,除高三年级稍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交往得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人际调控,初一年级最高,从初二年级开始至高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调控得分逐渐下降;人际知觉,除高二年级略有波动以外,其他各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人际知觉得分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在人际素质的3个维度中,人际调控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人际交往侧重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特征、一般能力、情感和意志过程等成分;人际知觉侧重人际互动中的社会认知成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人际调控及人际知觉上年级变化趋势的差异,反映了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变化的非同步、非等速性,及其在人际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及行为成分发展上的非同步特征。
关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研究证明,发展到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才能够开始理解社会交互作用,采用较全面的观点看待社会情境,理解社会关系的互惠性质[12],而自我意识、性格、需要、兴趣及价值观等影响人际素质发展的因素,获得较大发展和初步成熟,要到高中及大学阶段。青少年在一般认知、人格特征及社会认知上发展的非同步、非等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侧重人际互动中的适应性的人际调控发展较早,而以社会认知成分为主的人际知觉的发展相对较晚。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身心的急剧变化,青少年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及自我中心特征又可能导致了其在人际交往上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与不断提升的人际认知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
5结论
(1)我国青少年的整体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人际素质得分在中学阶段有随年级增长呈下降的趋势,初中阶段得分较高,高中阶段得分最低。(3)青少年人际交往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初一年级得分最高,高中及大学阶段得分最低;青少年人际调控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一呈上升趋势,然后随年级增长逐渐下降;青少年人际知觉随年级的增长呈不断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 马惠霞, 沈德立. 人际心理素质探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4(1): 85~86
2 Arnie Cann. Rated importance of personal qualities across four relationship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144(3): 322
3 Schutte N 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1, 141(4): 523~536
4 邓如陵, 葛军.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研究.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2(4): 41~43
5 冯正直, 张大均. 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和成分的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7(6): 56~61
6 田文强. 浙江大学生人际交往素质的调查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36): 50~52
7 沃建中, 林崇德, 马红中, 李峰. 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17(3): 9~15
8 董莉, 沃建中. 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1): 45~47
9 王峰, 王莉, 李瑞芹. 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精神医学, 2005, 18(3): 137~139
10 胡军生, 王登峰, 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4): 449~451
11 马惠霞, 白学军.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3): 168~171